《风筝》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说课稿

一、教材与学情:

亲情,最容易让人忽略,又最值得信赖!红尘滚滚,唯有亲情是永恒的。亲情,它有时温馨和美,有时交织着矛盾与冲突。鲁迅的散文《风筝》便是一篇在误解和冲突中表现亲情的文章,她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被放在亲情单元之首,具有奠基的作用。本文体现了鲁迅一贯的文风:语句深奥,含义深刻,感情深切,思想深邃。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的鲁迅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本文又有一定的难度,主题的理解是多元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他们熟悉亲情却难以撩开掩盖亲情的面纱,他们能读出了思路,却不易读懂文章深邃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据此,我的教学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鲁迅作品

过程方法目标: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热爱鲁迅

由于本文难点太多,学生容易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教学时就要找准问题切入点。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化繁为简”的原则,我把教学重点定为“品读课文,感悟亲情”,难点定为“理解含蓄深刻的语句,多元化解读主题”。教学时通过突出重点带动难点的突破,“走一步,再走一步”,让学生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三、教法与学法

夸美纽斯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语文课堂应该充满青春的活力,闪现智慧的火花,寓教于乐是教法首选。《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各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所以,“读”贯穿了我的课堂。同时,“教学是对话”,“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因此,我的教法和学法是“激趣、听读、讨论、探究、点拨”相结合。“说”、“读”、“演”、“解”多种能力的训练相互渗透。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改变以接受为主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四、教学流程

综上所述,《风筝》的教学框架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问题为中心,以亲情为重点,以朗读讨论为支撑点。” “以问题为中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让学生跳出教材提问题。我的教学流程是“课前准备

——动画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文本对话——表演再现——布置作业。”

(一)课前准备:(学生)

⑴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字词,划出难解词句,并制成的问题卡片。

⑵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制成卡片,准备交流。

(二)新课导入,

风筝,又叫纸鸢,在我国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历代诗人谱写了不少形象生动的风筝诗令人赏趣,像刚才同学们背的这两首诗,孔尚任在诗中描写儿童风筝飞不上天,急得怒骂天公,使一个天真而又刚健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呼出欲出。可见,儿童对风筝的喜爱程度,可是有个孩子却无端的被剥夺了玩风筝的权利,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风筝》。(三)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并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复述故事,注意记叙的要素。

此环节使学生对文本有一整体认识与把握,是下面教学环节的必要铺垫

(四)合作探讨

1、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听读并圈点勾画不能理解的地方,对照并整理资料卡片。

七年级学生初次阅读鲁迅这篇难点较多的文章,可能读不懂,而且有可能提不出问题!但新的教学理念不允许老师越俎代庖,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所以我的处理是:“授之以渔”,抛砖引玉。

老师点拨发现问题的方法:文中那些难懂的词句,看似矛盾的地方都是问题所在。要深入阅读,积极思考,就能发现问题。

2、以学习小组(每组4-6人)为单位,带着自己的疑问,进行组内讨论。教师巡视引导、点拔、补充。(简单的问题,小组内就可以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很可能就是教学重点或难点,提出来,在下一环节全班讨论解决。)

3、每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

此环节要抓住问题关键,教师预设要充分,教师要善于引导,课堂生成才会精彩。

其实此环节主要解决4个问题。

第一问:“以上诸多问题,缘于一次误解和冲突。你认为文中的误解和冲突有哪些?”

抛出问题后请同学们跳读3、4两段,读完后让学生找出误解和冲突所在。

第二问:“在这样的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吗?”

解决此问需要学生撩开掩盖亲情的面纱,是不容易的,也许学生跳起来仍摘不到桃子,这就需要教师搭建相应高度的梯子,设计一些降低难度的小问题帮助

学生。比如“哥哥为什么要如此严加管束弟弟?“哥哥一点也不爱弟弟吗?”

通过启发提问,让学生再次深入课文找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玩艺” “不幸” “心直堕下去” “总想补过” “讨他宽恕”这些体现哥哥关爱弟弟、悔不当初的沉重心情的词句,让学生明白:原来哥哥对弟弟的爱是很深沉的呀,是无言的呀,这种爱弥足珍贵。

第三问:中年后的鲁迅想弥补自己的过失,但弟弟早已忘却,这不是更好吗,但鲁迅为什么感到更加沉痛和悲哀?

这是课文难点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首先排除“弟弟故意为难哥哥,故意不给他解脱的机会”的情况,并从文中找出:做风筝躲到少有人去的小屋,哥哥毁坏风筝时惊惶,瑟缩的表现等,明白弟弟本来就认为哥哥管得对,不妨举例语文课,学生画画被老师发现,画作被没收,你会怨恨并反抗吗?经过这样引导,突破难点就比较容易了。

此问能将文章内容引向深入。封建教育思想对人们的戕害和伦理道德等内容被挖掘出来,一个勇于自责和严于批判社会的鲁迅形象逐渐丰满。

这些内容都是课文重难点,涉及到文章的多元解读。教学时要让学生通力合作,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年代的久远和学生思想认识的局限,此处仍需老师点拨:

第四问:“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让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或对游戏的看法。

此设计意在沟通课堂内外,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让学生联系自身体验感悟亲情,明白亲情也需要包容需要理解的道理,对现在自我中心意识较浓的独生子女来说,很有现实意义。

通过以上的处理会让课文的难点得到突破,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

(五)、与文本对话:

读完全文,你想对中年鲁迅说点什么?

想象虚拟空间,穿越历史,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主题的理解。创设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同时,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获得审美的重塑与提高。

情景一:弱小的弟弟爱极了风筝,见风筝欢呼雀跃;“我”冷眼旁观嘲笑奚落。

情景二:小弟偷做风筝被“我”发现后惶恐、瑟缩、无比绝望;“我”残忍地撕毁踏扁风筝傲然走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