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各翻译版本对比论文
《性别视角下对《飘》的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范文
《性别视角下对《飘》的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深刻的情感描绘赢得了全球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性别视角出发,对《飘》的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对两个译本的语言风格、文化背景、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分析,探讨性别视角在翻译中的体现及其对翻译效果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内外学者对《飘》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技巧、文化传播、文学价值等方面。
其中,性别视角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学者们从女性主义理论出发,探讨翻译中性别意识的体现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然而,针对《飘》的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尚不多见,尤其是从性别视角进行的研究更显匮乏。
三、研究内容(一)译本选择与背景介绍本文选取了《飘》的两个中译本,分别为杨苡版和傅东华版。
这两个译本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本文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本文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两个译本的语言风格、文化背景、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分析,探讨性别视角在翻译中的体现。
具体过程包括:1. 对两个译本的语言风格进行比较,分析其在表达女性形象时的差异;2. 结合文化背景,探讨两个译本在传播美国南方文化时的异同;3. 从翻译策略角度,分析两个译本在处理原文中的性别词汇和表达时的策略;4. 结合实际案例,探讨性别视角在翻译中的具体体现及其对翻译效果的影响。
(三)研究发现1. 语言风格方面,杨苡版更加注重保留原文的文学性,而傅东华版则更注重语言的通俗易懂。
在表达女性形象时,两个译本各有侧重,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原文中女性形象的特质;2. 在文化传播方面,两个译本均成功地将美国南方的文化元素传达给了中国读者,但在具体表现上存在一定差异;3. 在翻译策略方面,两个译本在处理性别词汇和表达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杨苡版更加注重保持原文的性别色彩,而傅东华版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文进行了改编和删减;4. 从性别视角来看,两个译本在处理女性形象和女性话题时均有所体现,但具体表现方式和侧重点存在差异。
《飘》傅东华和陈良延两译本对比赏析
《飘》傅东华和陈良延两译本对比赏析《《飘》傅东华和陈良延两译本对比赏析这是一篇被我国文学史上称为“家喻户晓”的名著,原名为《乱世佳人》。
作者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
小说以南北战争为背景,描写了女主人公思嘉·奥哈拉从南方贵族之家走向乱世,从纯洁善良变得狠毒奸诈的悲剧性命运。
思嘉自幼与南方奴隶庄园的布莱斯家的男孩相爱,因为地位悬殊,他们没能在一起。
然而,思嘉却在这段感情中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使她深刻地意识到自己与这些粗野、低贱、被当做奴隶的人们的根本差别,由此而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在反省中,她懂得了平等待人、以礼待人,用自己的真诚与尊重换取他人的真诚和尊重。
傅译本中这样描述艾米丽:“他们不仅把她当成可笑的傻瓜来嘲弄,也不肯尊重她、了解她;还叫她‘疯婆子’;最后干脆把她抛到了郊外。
她甚至连死的权利都没有。
她生活在一个不平等的世界里,到处受到歧视和虐待。
不过,幸好上帝并没有完全忘记她。
就在第二年春天,当她回到她原先的地方时,居然发现那儿发生了一场悲惨的事故,但罪犯却逃脱了惩罚……”陈译本中则这样描述艾米丽:“他们看到她脸色苍白,就像一阵风吹过来似的,手冰冷僵硬,身体疲惫憔悴,两眼浮肿,有如夜间被遗弃在旷野里的小动物。
从前那位神采奕奕的姑娘哪儿去了?她变成了一个丑陋的老妇人,人人都对她敬而远之……”这里的“恶劣环境”“非人生活”和“精神上的苦闷”以及“忧郁症”这三点,明显可见傅译本要比陈译本更为真实生动。
两个译本各有千秋,读来皆让人回味无穷。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应该分清楚不同译本的出处、编者,做到独立思考。
看待问题要用辨证的眼光去看,既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也要听取他人的意见,做到兼容并蓄,择善而从,进而建构一个新的评价体系。
这部文学巨著产生的影响,已超越国界,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许多国家将其改编成电影、电视,广泛传播。
可见它的文学艺术魅力已经渗透在世界文化中,这种魅力是永恒的。
《性别视角下对《飘》的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范文
《性别视角下对《飘》的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便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作为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它对不同时代不同性别群体的思想意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性别视角出发,探讨两个中译本对原作所表达的性别主题的翻译差异,对于理解原著及译本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飘》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翻译策略和效果,以期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二、文献综述在性别视角下对《飘》的翻译研究方面,前人已有不少成果。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了译本对原著中女性形象、女性意识的传达效果,以及译者的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等。
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实证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本研究的比较分析。
三、研究方法本文将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飘》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通过详细分析两个译本的翻译策略、用词、句式等方面,以及读者对译本的接受程度,从性别视角探讨其对原著中性别主题的翻译差异。
此外,还将运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探讨和验证。
四、两个中译本的比较分析1. 翻译策略与用词比较在翻译策略方面,两个译本都采用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但在用词上,两个译本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在描述女性形象时,一个译本更注重保留原著中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而另一个译本则更注重使语言更加贴近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著的理解和再创造的不同。
2. 句式与表达方式比较在句式和表达方式上,两个译本也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在描述情感和内心世界时,一个译本更注重使用长句和复杂的句式结构,以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而另一个译本则更注重使用简洁明了的句式结构,使表达更加直接明了。
这些差异使得读者在理解原著时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3. 性别主题的传达效果比较从性别视角出发,两个译本在传达原著中的性别主题方面也存在差异。
《飘》傅东华和陈良延两译本对比赏析
《飘》傅东华和陈良延两译本对比赏析《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的代表作,也是一部经典之作。
《飘》问世后不久即风靡全球,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成了当时各出版社竞相争购的畅销书,还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奖。
此后它又被多次搬上银幕,改编成电视剧、话剧等,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但因其结构复杂,人物众多,加之时代、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飘》产生了多种译本。
这些译本有各自的长处和优点,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本文拟就此作一番比较。
本文以陈良延和傅东华两译本为对象进行分析,主要从翻译的对象、内容和形式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1)形式上,陈译语言典雅,注重原文,可读性强;傅译通俗流畅,力求通俗,易于理解。
在内容上,陈译尊重原著,忠实原著;傅译脱离原著,失去原味。
(2)在形式上,傅译注重艺术创新,重文采,有时甚至生硬堆砌词藻;而陈译则能够抓住精神实质,适度引用,不会过分注重辞藻,形式新颖独到。
第一,傅译文字简洁,讲究修辞,可以说是“行文如流水”;而陈译文字较长,讲究押韵,注意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第二,傅译以汉语拼音作为标注符号,增加了外国名著英译的汉化效果,体现了不同语言习惯之间的兼容并蓄。
而陈译则偏重英文的连续性,保持了其英文的一致性。
第三,傅译善于运用短语、谚语,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而陈译则相对直译,显得干巴无味。
第一,傅译以英语为主要媒介语,既有学院气息,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陈译以汉语为主要媒介语,似乎不太切合汉语特征。
第二,傅译关注细节,常常详略得当,删繁就简,大胆舍弃枝节细枝末节的描述;而陈译只侧重大意,没有注意细节,让人觉得有所缺漏。
第三,傅译以日常交际用语为基础,注重语句通俗流畅;而陈译选词造句考究,注重传达原汁原味的英文。
第四,傅译十分重视语气词、感叹词和副词的使用,十分注重句子中主语、宾语和动词的位置。
陈译则过分依赖这些语气助词。
第五,傅译在语句方面,注重逻辑严密性和语句的连贯性,尽量做到行文自然,合乎语法;而陈译比较随意,语句往往松散,甚至缺少连贯性。
《飘》的汉译本片段比较分析论文
《飘》的汉译本片段比较分析论文摘要: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自问世以来一直畅销不衰,至今已译成4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出版发行。
目前中国也存在《飘》的多种译本,本文就原作的片段,对戴侃等人的译本与陈良廷的译本进行对比赏析,主要分析两个译本的译者对译文的不同处理方式以及所达到的效果。
关键词:对比人名选词句式正确性《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
小说自1936年问世以来畅销不衰,被公认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爱情小说的经典之作。
《飘》自问世至今已译成4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出版发行。
中国也存在《飘》的多种译本,本文就原作第六十二章的片段,对戴侃等人的译本与陈良廷的译本进行对比赏析, 主要从人名、选词、句式、正确性等方面分析两个译本的译者对译文的不同处理以及所达到的效果。
1 两个译本的对比与赏析总的来看,两个译本的基本基调是十分相似的。
但是在风格和选词造句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别。
戴侃等人的译本倾向于口语化,句式上也稍显随意。
而陈良廷的译文更庄重正式,在选词句式方面比较慎重。
在风格方面,本文作者认为,陈良廷的译文更接近原作,更贴切地体现了原作对斯嘉丽的情感由悲入喜的细致描写,向读者传达了斯嘉丽的悔悟之情。
1.1 人名的翻译作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给人物命名便是其中一种。
人名往往成了反映人物性格及作品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被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
大部分小说中,人物名字还暗示人物的特性或作者的隐喻。
因此翻译时必须注重人名所包含的内涵意义,应当仔细斟酌,力求完整、准确地表达原作涵义。
来看两个译本对人名的处理。
对于Rhett,看过《飘》的读者都知道他是一个玩世不恭、讲求实际的人。
他的处世方式遭到了众人的反对和贬视,被视为是不道德、没有爱国情和同情心、专会投机倒把的人。
基于这种看法,作者认为戴译“瑞德”中“德”字的使用不切原文意图,不利于向读者传达原文信息,而陈良廷译为“瑞特”则避免了这一问题。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飘》的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飘》的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研究《飘》(GonewiththeWind)是一部著名的美国剧情片,由玛丽安贝克尔于1936年改编自福克纳的同名小说。
主要关注美国南方在南北战争期间的历史故事,探讨了中产阶级女性如何超越身份和社会阶层的局限,重塑自己的生活与未来。
这部电影曾获得众多奖项,包括8座奥斯卡金像奖和一座金球奖,被公认为世界电影史上的杰作。
《飘》有多个译本,本文旨在以功能对等原理进行翻译比较研究这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
本文将首先对功能对等理论作出简要介绍,然后对比分析《飘》的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以及翻译者在修辞翻译方面的思路、手法和影响。
【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由英美语言学家罗伯特威利埃里克森于1976年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语言在翻译时应在相同的功能层面上保持对等,即原文的语言功能应与译文的语言功能保持对等。
该理论主要关注比较原文和译文的功能相等,从而实现翻译的准确性和把握文化的正确性。
此外,该理论也认为翻译要尽可能遵循双语语境的解释,特别是文化差异上的一致性。
【修辞翻译】修辞翻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将源语修辞成分转化为目的语修辞成分,以保持原文修辞成分的功能和创造力。
为了理解《飘》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我们必须知道修辞的定义和功能以及翻译时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修辞是一种修饰语言特征,可以起到表达艺术、增强语言效果、使阅读变得轻松通顺等作用,甚至能够改变语言的语义。
翻译时,翻译者可以根据源语修辞成分的功能和技巧,运用译文修辞成分进行修辞翻译。
翻译者可以使用句法或词汇等方法,转换语言,增加或减少字数,以及改变词性,来体现源语修辞成分的功能。
【比较分析】根据以上介绍和定义,本文将对《飘》的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做出比较分析。
首先,在《飘》的两种译本中,译者都采用了句法的方式来表达源文的修辞成分,其次,两种译本都采用了修辞的手段来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如设计和表达,这是两种译本中的共同点。
从归化到杂合化-《飘》的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从归化到杂合化-《飘》的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从归化到杂合化-《飘》的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小说《飘》是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因为它曾经在中国文化界引起过巨大反响,是具有丰厚的研究价值的。
近年来,在翻译研究领域,西方翻译理论的思想不断被推广引进,其中以文化翻译理论更是备受重视。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是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多种文化差异,涉及到如何在翻译中保持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距离,但又不失去翻译的可识别性。
因此,对于《飘》这样的文学作品,其中文翻译如何处理好这种跨文化交际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焦点是《飘》两种中文翻译:一种是郭干英所翻译的归化版本,另一种是鲁敏所翻译的杂合化版本。
本文将以翻译策略为视角,通过对两个版本中句子和词汇的对比分析和翻译策略的分析,探讨这两种版本的翻译方法,以及它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实际效果,分析哪种翻译方法更适合于中国大陆地区的读者,探究在翻译该文学作品时如何在保持源语言习惯用语的翻译的同时,又不失目标语的识别性。
研究方法:本文采取文本对比分析法和翻译策略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在两个版本中选择相似的句子和词汇进行分析,以分析两种翻译方法相应的翻译策略,并对比其语言清晰度、容易理解程度和其在目标语社会中是否容易接受等方面,进一步评估两种翻译方法的优劣。
预期结果:本文预期目标是从归化到杂合化,通过对《飘》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借助翻译理论对两种翻译策略加以分析,来寻找一种适合中国大陆地区读者的翻译方法。
希望能够为汉英文学翻译提供新的思路和经验,丰富西方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也提高翻译家的翻译水平与应对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评价《飘》的两种译本-2019年文档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评价《飘》的两种译本前言归化”与“异化”是英汉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
所谓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异化”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
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
有的文中把归化等同于意译,于直译,这异化等同样做其实不够科学。
归化和异化其实是在忠实地传达原作“说了什么”的基础之上,对是否尽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说”,是否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上采取的不同态度。
两对术语相比,归化和异化更多地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问题。
功能翻译的创始人是德国学者莱斯( K.Raith )。
1971 年,莱斯在她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首先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即从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进行了诠释并对如何翻译进行了指导,它是一种以“翻译目的为核心”,同时兼顾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和译文读者多变关系的理论。
它把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从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出发,强调某一具体翻译目的要求相应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它指导译者在翻译时从翻译目的着手,而不像传统所说的那样先考虑归化还是异化,在功能理论里,归化和异化都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需要时则随时采用。
这样,归化和异化的使用便有了一个明确的标准一即翻译目的。
下面笔者借助功能翻译理论原则对飘》的两种译本进行比较、评价,来进一步探讨归化和异化的问题。
、归化手法的运用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 米歇尔的力作,自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表以来,已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至今畅销不衰。
截至目前为止已有多种译本。
本文采用的是傅冬华先生1979 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译本和黄怀仁、朱莜若1990 年浙江文艺出版社的译本。
《飘》傅东华和陈良延两译本对比赏析
《飘》傅东华和陈良延两译本对比赏析《飘》的译者傅东华曾翻译过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而陈良延则更熟悉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还翻译过艾米莉·勃朗特的两部小说:《斯芬克司》和《奥兰多》。
他们都属于著名的翻译家,我也非常喜欢他们的译作,不仅因为他们的文字优美,也因为他们能根据原文特色进行恰如其分地修改。
当然,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二人对书中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把握和强烈的感情表达,这是许多译者所无法企及的。
但是由于两位译者的文学素养不同,又各有自己的风格,因此不免会在某些地方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以至于给读者造成了不同的感觉,让读者很难辨别哪一个才是最接近作者原意的译本。
傅东华是个学富五车、博古通今的学者,所以对于他的译作很多人都很喜欢。
虽然我并没有去看过傅东华的译作,但是从介绍中可以看出傅东华主张“神似”,所以对翻译原文是十分严谨的,甚至可以说是死板的。
从他早期译作的《红与黑》、《包法利夫人》中我们就可以明显感觉到他的这种态度。
现在对比起来,我认为陈良延更懂得一点儿灵活变通,在“形似”的基础上求“似”。
他将许多书中的对话都重新译写了一遍,这就使我们阅读时感觉很亲切,也更符合我们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如《飘》中斯嘉丽第一次见到希礼时说的话:“ There is a man like you, sir,a man of low self-esteem and little power”,这里的sir指的就是上流社会的绅士。
傅东华的翻译是:“ There is a man like you,sir, a man of low self-esteem and little power”。
我们也可以直接将其翻译为:“有一个人像你,先生,一个没有自尊的,渺小的,不太有力量的人”。
但这样读来,却缺少了味道,少了一点儿感情色彩。
傅东华最近新出版了一本《维纳斯和阿多尼斯的雕像》,其实就是《飘》的续集。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飘》的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研究
参考内容
引言
《蛙》是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一部代表作,讲述了中国农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变迁。该作品在世界文学领域享有盛誉,对于呈现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有着独特的视角。为了将这部作品介绍给日本读者,翻译成为了必要的一环。 在翻译领域,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译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指导方向,帮助他 们在翻译过程中实现原文与译文的最高对等。本次演示将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的视角,探讨《蛙》日译本的翻译方法。
文献综述
关于《蛙》的日译本翻译方法,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特点、文化意象和 审美传达等方面。然而,这些研究并未充分到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日语翻译中 的应用。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语言层面的对等,还要重视文化、 交际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对于《蛙》的日译本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与材料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首先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奈达功 能对等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其次,通过对《蛙》日译本的具体案例进行分 析,探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二、译本比较分析
1、语义层面的对等
在《飘》的两个译本中,语义层面的对等主要表现在对原文中的人物、事件、 细节等信息的准确传达。例如,在小说中有一段描述斯嘉丽参加舞会的场景, 其中有一句是“The men were talking and laughing, ignoring her completely while the women eyed her speculatively.”这句话在两个 译本中的翻译分别是:
3、交际层面的对等:译者不仅原文和译文的表层含义,还努力传递原文的深 层意义和交际意图。通过对原文中的幽默、讽刺等手法的巧妙处理,译者在译 文读者中实现了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论文学翻译中的传神——《飘》的两种汉译版本比较
论文学翻译中的传神——《飘》的两种汉译版本比较论文学翻译中的传神——《飘》的两种汉译版本比较摘要:以《飘》的两种译文为材料,在对比分析典型段落篇章的基础上,阐释―传神‖的重要意义。
首先简要介绍该小说的艺术特色;然后在对比分析译文特点的过程中展示传神理论的内涵;最后强调自己的论点,提出文学翻译中应贯彻传神的理论。
关键词: 文学翻译;传神;《飘》文学翻译是翻译领域中的重要部分。
近年来人们为之定度了众多标准,像严复谈到的―雅‖ ,钱钟书提出的―化‖ ,还有傅雷提出的―传神‖ 。
这三种标准有共同的一点,都强调文学翻译应该表达出原文的神韵。
就像茅盾曾说过的那样: ―文学翻译旨在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原文的艺术理念,让读者如同阅读原文一样,得到一种审美经历,有所感悟。
1‖在这些标准中,―雅‖太过于宽泛,―化‖又太过抽象,―传神‖则较准确。
传神理论由傅雷提出,是文学翻译理论中的一种代表理论,他指出翻译的成功与否在于神似而不是形似。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飘》的两个中文译本说明神似的重要性。
1 背景介绍《飘》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
自 1936 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就好评如潮,并获得下一年的普利策奖。
这本书在艺术表达方面造诣很高,书中棱角分明的人物和由于主人公之间各自不同的性格和道德观造成的巨大差别,使得小说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个性化的人物对白,把读者带入小说的真境。
由著名翻译家傅东华先生翻译的版本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近年来又出现多个版本,如戴侃李野光、庄绛传翻译的版本。
本文就戴版和傅版进行比较,研究文学翻译中的传神的重要性。
2 两版本中传神的差别著名翻译家傅雷在他 1963 年 1 月 6 日写给翻译理论家罗新璋的信中首次提出传神理论。
他写道: ―我的翻译观很简单: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2‖实际上求神似或传神在衡量艺术美时有更普遍的重要性,不只是在翻译领域,对其他艺术领域也一样。
那么在此理论中,―神‖究竟指什么总的说来,―神‖指内在的精髓,客观事物独一无二的生命力。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飘》的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飘》的两种译本中的修辞翻译研究近年来,电影《飘》的受欢迎程度一直都很高。
它不仅没有失去它原有的热情,反而被许多观众视为一部经典电影。
《飘》被翻拍两次,其中一个版本是美国版,由现代艺术院校联合出品。
另一个版本是中国版,由华夏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出品。
这两个版本使用不同的修辞和翻译方式,引起了译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这两部电影的译本对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功能对等理论提出翻译的建议。
首先从翻译的概念出发,翻译是把一种文本用另一种文本表达出来的过程,是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和共同创造的过程。
有时,两种不同的文本会有相似的概念,但也可能会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因此,选择正确的修辞和翻译技巧很重要,以确保文本、概念和文化背景都被准确地传达出来。
这也是功能对等理论中所提出的,它是用于处理文化差异的一种方法。
主要思想是翻译不仅仅是把一种文本转换成另一种文本,而是要确保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源文本背后的概念和文化。
接下来,我们将对片中的修辞和翻译进行分析。
首先,美国版本的修辞是保持源文本的风格,以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背后的概念。
例如,在美国版本中,影片中有一段话:“You don know what you have til it gone”,它在中文版本中被译成“当失去时才知道曾经拥有”,保留了源文本的字句,同时也确保了概念的准确性。
此外,美国版本的修辞也更加简洁,只有必要的部分比如介词、冠词、代词等仅仅保留,而其余的部分都以原文的方式保持不变,以确保概念和文体的准确性。
另一个版本是中国版本,它的翻译技巧和修辞更多的是在强调文化背景的差异。
例如,当源文本中的“Loneliness”被翻译为“寂寞”时,它保留了源文本中的意思,但又强调了中国文化中对此概念的重视程度。
此外,中国版本也更多地使用就近原则,因此,经常会使用词语和短语,以期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概念。
在结论部分,本文通过分析电影《飘》的两个版本,针对以功能对等理论视角,提出了翻译时应考虑概念准确性和文化差异的建议。
飘多种译本的对比
飘多种译本的对比<飘>多种译本的对比(2011-08-08 19:26:39)一、作者背景1900年11月8日,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
她的父亲曾经是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主席。
米切尔曾就读于华盛顿神学院、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
1925年与约翰·马尔什结婚,婚后辞去报职,潜心写作。
米切尔一生中只发表了《飘》这部长篇巨著。
她从1926年开始着力创作《飘》,十年之后,作品问世,一出版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由于家庭的熏陶,米切尔对美国历史,特别是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南方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在家乡听闻了大量有关内战和战后重建时期的种种轶事和传闻,接触并阅读了大量有关内战的书籍。
她自幼在南部城市亚特兰大成长,耳濡目染了美国南方的风土人情,这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成了米切尔文思纵横驰骋的背景和创作的源泉。
当26岁的玛格丽特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时,亚特兰大自然就成了小说的背景。
二、作品背景《飘》是一部描写爱情的小说。
这本书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南方社会为背景,以郝思嘉为主线,描写了几对青年的爱情纠葛。
作者站在同情农奴主的立场上,描写了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的情况,情节生动、笔调幽默,具有南方浪漫传奇小说的传统。
米切尔以她女性的细腻,精确地把握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成功地塑造了郝思嘉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构思极富浪漫情调,人物和场景的描写细腻生动,语言优美生动,对白个性化,使得整部作品极具魅力。
三、对比赏析这部著名的文学巨作一经出版,就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为世人所了解和熟悉。
从1940年傅东华的译本开始,国人对于这部文学著作的翻译研究、学术讨论就没有停止过。
《飘》在国内有多种译本,傅东华、陈廷良、戴侃和李野光、黄建人、陈新、李美华、等都对该作品进行了翻译。
不同的译本反映了译者不同的感悟和理解。
(一)题目的对比傅东华和李明都翻译为《飘》,而陈延良为《乱世佳人》。
《飘》的三个中译本中的归化与异化的开题报告
《飘》的三个中译本中的归化与异化的开题报告《飘》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自问世以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这部小说的成功在于它刻画了一个充满冲突和变革的背景下的人物形象与命运,展现了深刻的人性与社会问题,引发了读者对于种族、阶级、性别以及人性本质方面的思考和探讨。
《飘》的中译本代表了不同翻译理念和翻译策略的实践与探索,其中归化与异化是其中的两种典型翻译策略。
本文将选取《飘》的三个中译本——鲁迅书店版、上海译文出版社版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对其翻译策略进行比较和分析,重点关注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策略在翻译过程中的运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归化和异化的概念和意义。
归化是指将外来文化或语言转化为熟悉的本土文化或语言的处理方式。
归化翻译尽可能地保留原著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背景,将其呈现在译文中,并尽量使译文与读者熟悉的语境、文化环境相一致。
与此相对,异化是指保留源文化或语言的特点,让译文与源文文化的差异性尽可能大,以展现源文化的独特风貌和语言魅力,同时也强调对于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尊重和理解。
接着,我们将具体分析三个版本中归化和异化的表现。
鲁迅书店版《飘》翻译风格相对于另外两个版本来说更为异化,强调了南方口音、特殊文化习惯和社会制度的显著性,本土化程度很高。
例如,“Yankee(美国北部居民)”就直接译为“北部佬”,强调他们跟南方人的差异性。
上海译文出版社版虽然也保留了源文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但在某些地方有着较强的归化倾向。
比如,“Negro”一词有几种译法:鲁迅书店版直接翻译为“黑人”,人民文学版采用“黑鬼”,上海译文出版社版则选择了“美国黑人”,尝试用本土化方式来弱化种族区分。
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则更加趋向于归化,用语比较简洁明了,结构也十分清晰。
最后,我们需要明确三个版本中归化与异化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思考方式和翻译策略。
三个版本的翻译风格代表了不同的翻译理念与策略,不同的策略也反映了译者对于源文语言、文化和翻译对象读者的认知、理解和评价。
《性别视角下对《飘》的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范文
《性别视角下对《飘》的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篇一摘要:本文以性别视角为切入点,对《飘》的两部中译本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
通过分析两部译本在语言风格、文化背景以及性别意识等方面的差异,探讨译本在传递原著思想、情感以及女性形象塑造上的特点与影响。
本文旨在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并促进翻译实践的进步。
一、引言《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经典之作,通过描述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时期的背景,展现了女主人公斯嘉丽的人生历程。
这部作品被多次翻译成中文,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译本。
本文选取其中两部具有代表性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从性别视角出发,分析两部译本在语言风格、文化背景以及性别意识等方面的差异。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两部译本进行全面比较。
通过分析原著中的女性形象、情感表达以及语言特点等,探讨两部译本在性别视角下的异同。
三、两部中译本的概述1. 译本一概述:该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传达原著的思想和情感,语言流畅,用词准确。
在处理女性形象时,译者较为细腻地描绘了斯嘉丽等女性角色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2. 译本二概述:该译本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文化背景的传递。
译者通过对原文中蕴含的南方文化元素进行深入解读,使译本更加贴近原文的文化内涵。
在处理女性形象时,译者力求展现原著中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四、性别视角下的比较分析1. 语言风格:两部译本在语言风格上存在一定差异。
译本一的语言较为流畅,用词准确,能够较好地传达原著的情感和思想。
而译本二在保持忠实原文的同时,更加注重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南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2. 文化背景:两部译本在处理文化背景时有所不同。
译本一主要关注原著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心理活动,对文化背景的描述相对较少。
而译本二则更加注重传递南方文化的内涵,通过详细的注释和解释,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元素。
3. 性别意识:两部译本在处理女性形象时存在差异。
《飘》各翻译版本对比论文
《飘》翻译评析(一)作者简介玛格丽特·米切尔,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曾获文学博士学位,担任过《亚特兰大新闻报》的记者。
1937年她获得普利策奖。
1939年获纽约南方协会金质奖章。
1949年,她不幸被车撞死。
她短暂的一生并未留下太多的作品,但只一部《飘》足以奠定她在世界文学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二)内容简介《飘》是一部描写爱情的小说。
这本书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南方社会为背景,以郝思嘉为主线,描写了几对青年的爱情纠葛。
作者站在同情农奴主的立场上,描写了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的情况,情节生动、笔调幽默,具有南方浪漫传奇小说的传统。
米切尔以她女性的细腻,精确地把握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成功地塑造了郝思嘉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构思极富浪漫情调,人物和场景的描写细腻生动,语言优美生动,对白个性化,使得整部作品极具魅力。
本书在描绘人物生活与爱情的同时,勾勒出南北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次的异同,具有浓厚的史诗风格,堪称美国历史转折时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成为历久不衰的爱情经典。
(三)译者简介(1)傅东华(1893-1971),本姓黄,过继母舅,改姓傅,又名则黄,笔名伍实、郭定一、黄约斋、约斋,金华曹宅镇大黄村人。
1912年,上海南洋公学中学部毕业,次年进中华书局当翻译员,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14年起,先后在东阳中学、北京平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高等师范教英语。
译有西班牙塞万提斯《唐·吉诃德》,英约翰·弥尔顿《失乐园》,美德来塞《珍妮姑娘》,古希腊荷马《伊利亚特》等。
(2)李野光,原名李光鉴,湖南涟源人。
中共党员。
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
历任湖南春元中学和建国中学教师,北京育英中学教师,中央对外文化部门科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编辑部主任。
美国爱荷华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奥伯曼研究员。
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妻子戴侃也是英语翻译家。
《飘》两中译本的比较研究——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角度的开题报告
《飘》两中译本的比较研究——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角度的开题报告研究题目:《飘》两种译本的比较研究——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角度研究意义:《飘》作为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翻译成许多种语言,并被许多国家读者所喜爱。
然而,不同的翻译版本却可能会因为不同的翻译观念和翻译策略,带来不同的翻译效果和意义,从而影响到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下,对《飘》的两种中文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传递原著中女性角色与性别议题相关的信息。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本分析法和调查问卷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对《飘》的英文原著和两种中文译本逐章进行对比,分析两种译本在翻译原著中所涉及的女性角色、性别议题的表现及翻译策略的差异。
然后,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收集读者对不同译本的阅读体验和理解。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阐述通过介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阐释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翻译中的主要原则和策略。
(2)《飘》英文原著和两种中文译本的对比分析通过逐章对比原著和两种中文译本,比较表现不同女性角色和性别议题的翻译策略和效果,探究不同译本之间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
(3)读者调查研究通过设计问卷,收集读者对不同译本的阅读体验和理解,探寻不同译本在接受者视角下的效果和意义。
预期结论:本研究预期得出以下结论:(1)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翻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特别是在涉及到女性角色和性别议题的翻译中。
(2)《飘》两种中文译本在涉及到女性角色和性别议题的翻译上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读者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和感受。
(3)不同译本在接受者视角下的阅读体验和理解存在差异,但大多数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两种译本的不同之处。
2021《飘》两个中文译本的字句推敲范文3
2021《飘》两个中文译本的字句推敲范文 一、背景对比分析 傅版和陈版出现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生活背景,因此两个翻译版本有着显着的历史烙印和由历史时期不同产生的不同点。
傅东华版的《飘》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目的是给予当时处于水生火热的中国人民希望,因此他在翻译过程中删除了一些于此目的无关的心理和情感的描写。
同时,傅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归化手法,有利于当时民众理解和接受译文。
而陈版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正处改革开放高潮时期,思想长期禁锢,缺乏与外界的联系,又因改革开放急需了解西方各方面情况,于是激起了人们对外国了解的欲望,陈版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应运而生。
因此陈版中采用异化和归化并用,更多的采用异化来呈现原作风貌。
二、字句推敲 文学翻译是艺术,翻译的语言魅力值得细细品味。
除了整体翻译手法的分析,小到句词字都值得推敲回味。
(一)党争胜教授在《文学翻译鉴赏导论》一书中对前两段的原文思想和艺术造诣和此二译文作了细致精彩的评鉴。
就小说的第一句译文,党教授指出,傅译“那郝思嘉小姐长得并不美,可是极富魅力,男人见了她,往往要着迷”,五六字为一小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感。
并运用“等效”翻译理论和“阐释学”翻译观点来论证傅译的合理性和语言艺术的高超造诣。
中西方思维方式迥异,中国人习惯于使用综合性思维方式,西方人为分析性思维方式。
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区别在英语和汉语的具体体现为中国综合思维方式更注重“多到一”形式,而英语分析思维方式注重“一到多”结构。
由此看,傅译多将长句分成短句,不仅符合中文习惯,毫无翻译之感,让文字铿锵有力,体现中文的语言魅力。
反观陈译,句子长,虽与原文几近相同,但不免亦步亦趋。
(二)党教授对于原文“notbeautiful”在汉语中合适的对应翻译作了深入的探讨,并将“pretty”和“beautiful”二者细微的语义作了区分,指出郝思嘉虽“not beautiful”,但绝不是“ugly”,而是位于“pretty”词义之列,并提出改译为“那郝思嘉小姐非姿容绝世”.受此启迪,笔者还找到了关于不同层次“美”的相关资料。
《性别视角下对《飘》的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范文
《性别视角下对《飘》的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篇一摘要:本文以性别视角为切入点,对《飘》这部经典小说的两个中译本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
通过对译本中性别语言、性别形象、性别观念的翻译差异分析,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通过文字将性别意识呈现给读者,并探讨不同译本在传递性别视角方面的特点和优劣。
一、引言《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代表作,以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为背景,展现了斯嘉丽·奥哈拉等女性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成长历程。
自该作品问世以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内涵吸引了众多学者和翻译家对其研究及翻译。
本文旨在从性别视角出发,对比分析两个《飘》的中译本,探究其在传递性别意识方面的异同。
二、研究方法与材料本文选取了《飘》的两个中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某著名女翻译家(以下简称“女译本”)和某著名男翻译家(以下简称“男译本”)的译作。
通过对比两个译本在性别语言、性别形象、性别观念等方面的翻译差异,探讨不同译者如何通过文字传达出不同的性别视角。
三、两个译本中性别语言的比较分析(一)女译本中的性别语言特点女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女性角色的心理描写和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女性角色的内心世界呈现得更为丰富。
例如,在描述女性角色的情感变化时,女译者常使用柔和、细腻的词汇,使得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加立体化。
(二)男译本中的性别语言特点男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更注重客观描述和情节推进,对于女性角色的心理描写相对较少。
男译者在表达时往往更倾向于直接、简洁的词汇,使得作品中的情节更加紧凑。
(三)两译本在性别语言上的差异与优劣两译本在性别语言上各有千秋。
女译本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性角色的内心世界,使得作品更具女性视角;而男译本则更注重情节的推进和客观描述,使得作品更具叙事性。
然而,这也导致了某些地方在女性形象的呈现上,女译本能更为立体和全面。
四、两个译本中性别形象与观念的差异分析(一)两译本在性别形象塑造上的差异在塑造斯嘉丽等女性形象时,两译本存在一定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飘》翻译评析(一)作者简介玛格丽特·米切尔,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曾获文学博士学位,担任过《亚特兰大新闻报》的记者。
1937年她获得普利策奖。
1939年获纽约南方协会金质奖章。
1949年,她不幸被车撞死。
她短暂的一生并未留下太多的作品,但只一部《飘》足以奠定她在世界文学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二)内容简介《飘》是一部描写爱情的小说。
这本书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南方社会为背景,以郝思嘉为主线,描写了几对青年的爱情纠葛。
作者站在同情农奴主的立场上,描写了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的情况,情节生动、笔调幽默,具有南方浪漫传奇小说的传统。
米切尔以她女性的细腻,精确地把握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成功地塑造了郝思嘉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构思极富浪漫情调,人物和场景的描写细腻生动,语言优美生动,对白个性化,使得整部作品极具魅力。
本书在描绘人物生活与爱情的同时,勾勒出南北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次的异同,具有浓厚的史诗风格,堪称美国历史转折时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成为历久不衰的爱情经典。
(三)译者简介(1)傅东华(1893-1971),本姓黄,过继母舅,改姓傅,又名则黄,笔名伍实、郭定一、黄约斋、约斋,金华曹宅镇大黄村人。
1912年,上海南洋公学中学部毕业,次年进中华书局当翻译员,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14年起,先后在东阳中学、北京平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高等师范教英语。
译有西班牙塞万提斯《唐·吉诃德》,英约翰·弥尔顿《失乐园》,美德来塞《珍妮姑娘》,古希腊荷马《伊利亚特》等。
(2)李野光,原名李光鉴,湖南涟源人。
中共党员。
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
历任湖南春元中学和建国中学教师,北京育英中学教师,中央对外文化部门科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编辑部主任。
美国爱荷华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奥伯曼研究员。
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妻子戴侃也是英语翻译家。
译著《草叶集》([美]惠特曼著)、《英雄挽歌》([希腊]埃利蒂斯诗选)、《画眉鸟》([希腊]赛菲里斯诗选)、《飘》([美]米彻尔著,合译)、《林肯夫妇》([美]期通著,合译),主编《惠特曼研究》等。
庄绎传(1933.7-),男,汉族,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教授。
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54年本科毕业,1957年研究生毕业)。
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文学艺术翻译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编委。
译作:《通天塔--文学翻译理论研究》(节译)、《白衣女人》(合译)、《东林怨》、《飘》、《大卫·科波菲尔》等。
(3)陈良廷(1929—)广东潮阳人。
光华大学工商管理肄业。
现为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作协会员、中国国际笔会上海中心成员。
中学时代即开始为《辛报》翻译短文。
1951年起从事外国文学专业翻译,并与妻子刘文澜合作翻译外国文学作品。
1978年起,专注于译介美国当代戏剧名著和通俗小说。
2002年被授予“中国资深翻译家”称号。
他在翻译时注重“意译”,多根据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调整表达语句。
如《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中有一小说题目为:the Tiredness of Rosabel,内容写一个贫苦女孩劳累一天后,在睡梦中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直译为“罗莎蓓尔的劳累”,陈良廷则意译为《罗莎蓓尔惊梦记》,相比之下,后者意蕴更加丰富。
陈良廷翻译的雅文学作品风格多色调洗炼明净,笔触潇洒超脱而又不失内在的激情和现实主义的深度;其翻译的国外通俗文学作品,语言则朴实、大众化,为读者所喜闻乐见。
主要译作有小说《爱伦坡短篇小说选》《傻子出国记》《儿子与情人》《乱世佳人》《月亮宝石》《教父》,剧本《阿瑟米勒剧作选》《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奥德茨剧作选》,童话《真假太子》等共四五十部。
(4)李美华,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外语教学部主任。
研究方向为英美小说,美国女性文学。
是全国英国文学研究会会员、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会员、厦门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理事。
有专著、译著、个人诗集及散文集出版。
译著有《飘》《汉弗莱·克林克历险记》(5)黄建人笔名黄建人、黄淑仁。
著名翻译家,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教授,硕土生导师。
1989年获北京师大外文系文学硕士学位。
曾任教泰王国大成商学院,并由教育部选派至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英文系做访问学者。
课余从事英美文学作品翻译及研究,在大陆、台湾已发表译作十余部,近三百万字,论文十余篇。
主要译作有:《洛丽塔》、《飘》、《苔丝》、《简·爱》、《霍桑短篇小说选》等。
(四)作品赏析这部著名的文学巨作一经出版,就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为世人所了解和熟悉。
从1940年傅东华的译本开始,国人对于这部文学著作的翻译研究、学术讨论就没有停止过。
《飘》在国内有多种译本,傅东华、陈廷良、戴侃和李野光、黄建人、陈新、李美华、等都对该作品进行了翻译。
不同的译本反映了译者不同的感悟和理解。
(1)题目的对比傅东华和李明都翻译为《飘》,而陈延良为《乱世佳人》。
前者的《飘》——随风而去,唯美富有诗意且意味深远,灵动且富有动感,深邃且有无限的意境和想象空间,令人思绪飘渺,似乎可以领会到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远非简单的一个爱情故事,应该包含更多层面的信息或内容。
后者的《乱世佳人》,从选词的角度来说是非常有文学功底的,“乱世”看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佳人”得知故事的女主人公的身份,以及她和男主人公的爱情故事。
可见译者还是下了不少功夫斟酌字句的。
但比较来看,《乱世佳人》显得过于直白,缺乏文学作品应有的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笔者个人认为“乱世佳人”符合媒体人和电影、电视人的口味,但从文学作品,尤其是文学著作来说,傅译和李译的“飘”更胜一筹,于无声处将作者的内在情感和表达让读者心领神会。
(2)译文的对比例句:Scarlett O’hara was not beautiful, but men seldom realized it when caught by her charm as the Tarleton twins were.译文一:那郝思嘉小姐长得并不美,可是极富魅力,男人见了她,往往要着迷,就像汤家那一对双胞胎兄弟似的。
(傅东华)译文二:斯佳丽·奥哈拉长得并不美,但是男人一旦像塔尔顿家孪生兄弟那样给她的魅力迷住往往就不大理会这点。
(陈延良)译文三:郝思嘉﹒奥哈拉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男人们一旦像塔尔顿家那对孪生兄弟为她的魅力所迷住时,便看不到这点了。
(戴侃,李野光)译文四:斯卡利特﹒奥哈拉长得不算美,但男人们常常还来不及端详她的姿容,就被她的魅力所迷醉,比如塔尔顿家那对双胞胎兄弟,就正是如此。
(黄怀仁,朱攸若)译文五:郝思嘉小姐长得并不十分漂亮,但极有魅力,这使男人们见了她常常被迷着,汤家那一对孪生兄弟就是。
(简宗)译文六:斯佳丽长得并不算美,但魅力四射,男人见了少有不着迷的,塔尔顿家那对孪生兄弟就是。
(黄建人)分析:ⅰ语言结构原句是用but将两个短句连接成句,when ( they are ) caught by her charm做状语,men seldom realized it when caught by her charm作先行成分,as引导的是定语从句在句子做表语。
译文一、四、五、六都是按照原文的顺序,将as the Tarleton twins were. 放到了译文的最后,,对前文进行补充说明,使得句子有些松散,不紧凑,而译文二三使用了换序译法,将其提前放到了谓语“给她的魅力迷住”的前面做状语,重新整合使句子更加紧凑。
原句中的seldom…when…相当于not…until…, 意思是“只有……才……”。
译者采用了反说正译的手法。
ⅱ英语被动语态的处理译文一(往往要着迷)、六(见了少有不着迷的)都将原文中的被动结构译成了汉语的主动句,但是译文六还运用了“反义法”双重否定,更加突出了魅力之大。
而译文二、三、四、五都使用“被、受、遭、让、给、由、把、得到、受到、加以、得以、为...所、由...来”等等将其译成汉语的被动句。
ⅲ增益法与省译法译文一、五、六,根据句中but的转折作用,增加了“可是极富魅力”“但极有魅力”“但魅力四射”,使得译文更加通顺流畅。
译文一、四、五、六都没有把realized翻译出来,但是并不影响全文的意思,并且使译文更加简练。
ⅳ词语的选择原文中“not beautiful”译为“并不美”,有些否定过了,作者并不是说斯嘉丽不漂亮,只是说她不是那种古典美人,而是极具魅力,翻译为“并不算美”“并十分漂亮”则更好。
ⅴ人名翻译对比(前三个译文):众所周知,傅东华先生最早翻译该书,为照顾国人习惯,把书中的人名、地名全都中国化了,所以就有了上面例子中Scarlett的名字的翻译为郝思嘉;然后“汤家那一对双胞胎兄弟――一个叫汤司徒,一个叫汤伯伦的”也是典型的中国老派人称呼的习惯,而地名Atlanta被翻译为饿狼陀,在我们看来,自然是有些奇怪和拗口。
但是结合傅先生翻译的该书所处的时代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文学翻译比较强调传达原作的“神韵”,比较看重译文的通晓流畅,而不怎么注意传达原文的形式。
这便解释了为什么外国文化意象被替换成中国的文化意象,为什么会时常出现汉语的表达,外国的人名和地名都译成中国化的人名、地名,一切中国读者陌生的异国元素都用中国的代替。
使得读者觉得一点也不会觉得拗口,而且当时年代的读者还会觉得很亲切,更贴近自己的生活。
可能很多人认为后面两种译法更加符合现代的习惯,音意兼顾正是翻译人名、地名的一个基本方法,并且女名要译得像女人,男名要像男人。
译男人名字时就不能用“娣”、“娟”等字,如果译名能反映出人物的特点就更好了。
陈译“斯佳丽”三个字就让人自然地联想到“二八佳丽”、“佳人”、“丽人”等词语,眼前也会浮现出“佳人”的形象,也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是比较好的译法。
(五)参考文献1979年《飘》浙江人民出版社傅东华译本1990年《飘》外国文学出版社戴侃李野光庄绎传译本1990年《乱世佳人》上海译文出版社陈良廷等译本1990年《乱世佳人》浙江文艺出版社黄怀仁朱攸若译文2000年《飘》译林出版社李美华译本2005年《飘》北京燕山出版社贾文浩等译本2005年《飘》长江文艺出版社范纯海夏旻译本2011年《飘》中央编译出版社黄建人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