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破坏机理分析研究及稳定性计算理论
滑坡失稳机理分析
滑坡区的勘测结果显示滑坡高差90~150,滑坡顺河呈长条形分布,长约600m,宽约160~300m,滑体厚度一般20~30m。
图5-6-2为发耐滑坡一典型地质剖面图。
勘测资料显示滑体上部为崩塌堆积和坡积物组成,下部为风化破碎的砂岩、页岩夹石灰岩。
基岩中有三组结构面发育,它们的组合有利于构成滑面,且节理裂隙发育密度大,严重的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岩体具有层状破裂结构特点。
岸坡失稳破坏力学机制:首先是水库蓄水后,处于临界稳定状态的岸坡岩体在水的侵泡下软化,强度降低,发生压缩蠕变,导致山体重心外移,使高处原有的裂隙扩展,进而中部应力集中;另外水库诱发地震促使形成贯通整个滑体的剪切面(带),致使岸坡山体下滑形成滑坡。
由于基岩风化破碎,其滑面并不完全受控于岩体的结构面,故而形成近似反抛物线形剪切破坏模式。
追究形成滑坡破坏的深层机理,地形地质环境是形成滑坡的内在原因。
滑坡地区第四系崩塌堆积层广布,岩土松散,夹泥多,有架空现象。
下伏基岩为不均一层状结构砂岩、页岩夹石灰岩及媒,岩层风化破裂,层理节理发育,地下一定深度岩体卸荷松弛,尤其倾向山外的中倾角节理发育易于形成剪切带。
地形坡度较陡,尤其上半部分边坡较陡,不利于边坡稳定。
产生滑坡的外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人为因素使山坡的稳定条件改变。
如滑坡库岸多层公路开挖,堆渣,建房加载,破坏了本来稳定性差的山坡自然平衡状态;生活区大量废水长期在滑坡后缘地带灌入,使软弱岩层进一步软化;公路及建房地基开挖放炮震动等促使滑坡产生和发展。
(2)水库蓄水是地下水位抬高,岩土饱水,致使其力学强度降低,土体软化,加上库水浮托,山坡下部失重,造成岸坡稳定性降低。
(3)水库诱发地震是触发滑坡的另一原因。
1989年11月21日水库下闸蓄水后第五天发生2.9级地震,一个月后1989年12月17日又发生3.1级地震,诱发地震的频度较高,特别是有感地震对山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地震发生后,滑坡后缘裂缝突然变宽,增长,大量张开裂缝连续贯通,地面局部下沉,显示地震与滑坡的发生有直接关系。
滑坡的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3 改善边坡 的岩 土体 的力 学强度。 ) 4 合理规划 城镇 建设 。 )
5 滑坡 监测 。 )
表 2一 7为模型在各种工 况下计算 平衡 后滑坡体 内的应力 表
状态和位移情况 ( 中位 移为累计 位移 , 中各值 为最 大值 ) 表 表 。
表 2 天然状态下平衡计算结果统计
应力数据/ a MP
特 征的基础上建立地质模型 , 通过 F A 3 L C D模拟计 算 , 获取相关信息 , 并提 出防治 对策 , 从而减少滑坡 灾害发生。 关 键词 : 滑坡 , 数值模拟 , 稳定性 , 防治 措施
中图分类号 :U 5 T 47 文献标识码 : A
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引言
拟分析 , 并提 出了防治措施 的建 议。
0 5 oO 1 .0 . 0 7 Oo0
3 分析 及 结论
由上述各种工况下应力数据和位移数据统计 表格 可以看出 :
1 地下水 的存在 大大弱化 了边坡土体 的强度 , 其抵抗变形 ) 使
饱和 状态
碎裂岩 滑带 砂 岩
0 100 0 3 00 .4 . 1 0 0 38 0 4 00 .0 . l 4 3 0O 0 2 00 .1 .4
位移数 据/ m
水 平 方 向相 对 位 移 竖 直 方 向相 对 位 移
拉应力 l 压应力 拉应力 l 压应力 指向 坡内I 坡外 向 指向 上
表 3 饱水状态下平衡计算结果统计
应力数据/ a MP 第一主应力 第三主应力 位移数据/m c
I 向下
1 7一 l12 4 e 3 1 3 0 6 . 2 3 05l .8 . e 2 0 1 . 一 . .6 2 6 2 . 2 l 4 5 l 4 .7 1 2 3 6
基于Flac3D的某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Value Engineering0引言滑坡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在我国频繁发生并且分布广泛,不仅破坏基础设施,影响各工程的施工与建设,还阻碍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进程,并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
滑坡地质灾害如果处理不及时,将会造成一定的设施破坏、财产损失甚至是人员的伤亡[1-3]。
因此,研究分析滑坡地质灾害的成因和机理及滑坡的防治措施等一直是工程地质领域的热点问题。
瞬时暴雨或长期降雨等条件下诱发滑坡是土质边坡中最容易发生的类型[4]。
针对降雨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性,众多学者主要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目前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的主要方法是极限平衡法和数值模拟法。
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包括有限单元法、有限差分法、离散单元法等。
李安润等[5]通过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降雨条件下某堆积体边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防治措施。
Chang等[6]采用PFC数值模拟软件分析研究了某黄土滑坡在地表水入渗条件下边坡的失稳破坏过程。
回恒酉等[7]采用传统极限平衡理论的条分法和数值模拟的Flac3D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Flac3D 法分析条件更加完善,在理论上更加可靠,而条分法计算理论理想化,计算结果偏保守的结论。
李振江等[8]通过GeoStudio软件对暴雨工况下的南京某下蜀土滑坡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了暴雨条件下边坡的孔隙水压力和位移变化,并对应急治理措施进行了检验分析。
张树轩等[9]利用Flac3D模拟分析了甘肃天水红旗山黄土滑坡的稳定性,为潜在强震区地震滑坡的变形机理及防震减灾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Flac3D数值模拟法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土质滑坡,在岩质滑坡方面,相对应用较少。
本文以江苏西南部一土质边坡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场监测数据,采用Flac3D软件对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价及变形破坏机理分析,为滑坡防治提供参考。
1工程概况1.1边坡基本特征江苏省西南部某一典型土质边坡现状如图1所示。
三峡库区彭家槽滑坡治理失效原因及治理对策研究
三峡库区彭家槽滑坡治理失效原因及治理对策研究本文以三峡库区兴山县境彭家槽滑坡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
结合勘察、测绘、理论分析与稳定性计算等手段,对该滑坡的特征、变形机理、稳定性、前期治理失效原因及下一步治理对策进行研究。
研究成果为三峡库区的典型滑坡地质灾害发育演化特征及其治理对策提供重要的案例和借鉴。
论文工作如下:(1)通过对彭家槽滑坡的工程地质及滑坡机理分析,得出该滑坡属于蠕滑型阶跃式滑坡。
坡体受持续性降雨影响,上部出现多条裂缝,大量雨水通过地表张拉裂缝进入土体内部,降低土体的力学性质,继而发生失稳破坏。
降雨作用是此次滑坡的诱发主因。
(2)对彭家槽坡体稳定性进行评价。
通过定性评价法、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法对边坡在天然、饱水工况下的变形破坏情况和稳定性系统分析,得到彭家槽边坡在天然工况下,安全储备较小,处于欠稳定状态;在饱水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尤其在强降雨作用下,计算安全系数较天然工况明显下降。
现场调查该滑动在暴雨季节发生溜坡,并出现部分张拉裂缝,分析结果与实际较为吻合。
(3)对滑坡治理对策进行研究,推荐采用抗滑桩+排水沟+削方的治理方案。
运用数值模拟的手段,对抗滑桩设计参数进行优化。
结果表明边坡在抗滑桩支挡作用下,坡体位移与应变值都明显降低,桩顶变形量小于容许阈值,满足规范要求。
治理后边坡稳定性大幅度提高,处于稳定状态。
3滑坡破坏机理研究及稳定性计算理论
3滑坡破坏机理研究及稳定性计算3.1 边坡滑坡破坏机理3.1.1 水平坡的变形破坏机理水平坡是指岩层倾向大致与边坡走向一致,而岩层倾角小于软弱岩层面残余摩擦角的一类层状岩质边坡。
这类边坡的主要变形机理为滑移——压致拉裂,在这一变形机制下,其可能的破坏模式为转动型滑坡(弧面破坏),具体过程描述如下:边坡形成后由于卸荷回弹或者蠕变,坡体沿平缓结构面向坡前临空方向产生缓慢的滑移。
滑移面的锁固点或错列点附近,因拉应力集中生成与滑移面近于垂直的拉张裂隙,向上(个别情况向下)扩展且其方向渐转成与最大主应力方向趋于一致(大体平行坡面)并伴有局部滑移。
这种拉裂面的形成机制与压应力作用下格里菲斯裂纹的形成扩展规律近似,所以它应属于压致拉裂。
滑移和拉裂变形是由斜坡内软弱结构面处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
据实例分析和模拟研究,这类变形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图3-1)。
图3-1 滑移-压致拉裂变形演变图(1)卸荷回弹阶段人工边坡在边坡开挖形成后,由于边坡以外岩土体的卸除原有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边坡岩土体将向临空面方向发生膨胀变形。
对近水平层状岩质边坡而言,这种变形表现为沿岩层面向临空面方向缓慢滑移,如图3-1(a)所示。
(2)压致拉裂面自下而上扩展阶段坡底附近岩层在上面岩土体的高压力作用下,随着滑移变形的发展,逐渐产生近似垂至于岩层面的裂隙,如图3-1(b )所示。
这种裂隙逐渐贯彻岩层,使原有岩体结构逐渐破坏而松动。
受其影响,其上岩层也将逐渐开裂使裂隙向上扩展如图3-1(c )所示。
但这一阶段岩体仍处于稳定破裂阶段。
图3-1所示为一典型实例。
花岗岩体中十分发育的席状裂隙产状近于水平,另有两组陡倾裂隙,共中一组走向与坡面近于平行。
平铜内岩体蠕变松动迹象明显,平行坡面陡倾裂隙普遍被拉开,并出现多条滑移面与陡倾裂断面交替的阶状裂隙。
在平嗣约60m 深处见有一条阶状裂面,陡面张开达2.scln ,由其中涌出大量黄泥浆水。
与此同时邻近钻孔水位普遍降落,表明与滑移相伴的压致拉裂面己与地表贯通。
滑坡机理与稳定性研究
滑坡机理与稳定性研究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滑坡是指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地质体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沿着固有面向下滑动的现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由于滑坡的危害性巨大,所以滑坡机理和稳定性研究一直是地质学、土木工程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1.2 研究现状目前,关于滑坡机理和稳定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其中,滑坡机理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地形、岩土材料、水文地质条件、地震等因素;滑坡稳定性的研究主要涉及到滑坡的力学特性、变形特征以及稳定分析等方面。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现有的滑坡机理和稳定性研究进行系统总结,进一步深入探讨滑坡形成的机理,分析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为防止和减轻滑坡灾害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滑坡机理2.1 地形因素山体地质结构、坡度、坡向、高度差等都会影响到滑坡的形成,一般来说,地形起伏越剧烈,滑坡的易发性就越高。
2.2 岩土材料因素岩土材料的物理力学特性是滑坡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岩土体的含水率、密度、强度、渗透性等都是影响滑坡的因素。
2.3 水文地质条件因素水文地质条件对于滑坡形成和演化都有着重要影响,包括雨量、降雨强度、地下水位等。
2.4 地震因素地震是影响滑坡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既可以是直接导致滑坡的原因,也可以是滑坡发生的诱因之一。
第三章滑坡稳定性研究3.1 滑坡的力学特性滑坡的力学特性包括滑坡的形态、变形特征以及滑坡体的内部物质运动规律等。
3.2 滑坡的变形特征滑坡的变形特征包括滑裂带、滑裂面、滑移面的特征、滑坡体的挠曲变形等。
3.3 滑坡稳定性的分析方法目前,常用的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经验法、解析法、数值模拟法等。
第四章滑坡预防与治理4.1 滑坡预防措施滑坡预防措施包括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加强地勘、加固安全隐患、有效地排水等。
4.2 滑坡治理措施滑坡治理措施包括局部加固、整体移动处理、填充处理、禁止开采等。
第五章结论滑坡机理和稳定性研究是防治滑坡灾害的重要基础,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预测滑坡形成以及演化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
滑坡破坏机制及稳定性评价
用建 筑 工程 中普 遍存 在 , 且 在一 定 程 度 上 是 决 定 工 而
程成 败 的关 键 。 目前 , 于 边坡 破 坏 机 制 及 稳 定 性 评 对
价 方法 , 者 们 进 行 了多 方 面 的 研 究 学
要 以水 压 力 驱 动 型 为 主
。 明显 存 在
潜 在滑 动 面的碎 石 土 滑坡 形 式 , 破 坏 的力 学 机 制 主 其 , 边 坡 在 天 然 应 力 状 态 即
属 于典 型 的水 压力 驱动 型滑 坡 。
下 部 见有 板岩 , 坡体 上 部 为 人 工 堆 填 的杂 填 土 和碎 石 混 土 , 岩接 触带 与坡 面平 行 延 伸 , 伏 较 小 , 顶 出 土 起 坡 露石 英岩 , 英岩 产 状 2 0 L2 。 岩 体 内还 发育 一些 石 6。 0 ,
1 4 地 下 水 .
滑坡 体 周 围未见 大 的褶 皱 和 断 裂 构 造 , 滑 坡 体 在
收 稿 日期 :0 0 1 - 0 修 回 日期 : 0 1 0 — 2 2 1 —23 ; 2 1 -6 1
工程 地质 勘察 期 间 , 滑坡 体 范 围及 深度 内 , 在 地下
水 埋 深 3 6~ . . 4 3m。根 据本 次 地 面调 查 资 料 , 坡 地 边
滑 坡体 地貌 类 型 为构 造 剥 蚀 低 丘 陵 区 , 顶 为 浑 丘
圆状 , 坡起 伏 不平 , 势 较 为 陡峻 , 形 总 体 坡 度 为 丘 地 地
2 。 3 。 植 被发 育 , 部 地 面基 岩 裸 露 , 要 由震 旦 2 ~5, 局 主
mm, 内 1 i 境 0 r n内最 大 降水 量 为 2 . a 0 5mm, h最 大 1 降水 量为 6 m, 8m 任意 2 4 h内的 最 大 降水 量 为 1 9 4 4 .
滑坡稳定性的机理分析
滑坡稳定性的机理分析一、前言:滑坡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并对各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加拿大、美国、智利和巴西是美洲地区滑坡分布较多的国家:美国每年由滑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数亿美元;加拿大境内的十二条铁路线上,每年针对滑坡的防治经费就已超过500万美元;早期的巴拿马运河两岸的滑坡也是世界闻名。
1893年在印度的Garhwal曾发生过人类历史上一次罕见的滑坡。
当时,滑下的土体形成一个长约3km,宽约l.5km,高约295m的天然坝,且在一年后,放出大约100万m3的水,冲毁下游城市和村庄。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在众多的自然灾害中,滑坡占有一定的比重。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史书上就有“山崩堵江”、“地移掩村”的记载。
在历次大地震和洪水暴雨的灾害记述中,也都可以发现滑坡灾害的事例。
建国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大规模工程的不断扩建,各种滑坡事故愈来愈多,给国民经济建设事业带来严重的影响。
我国有新老滑坡约30万处,其中灾害性滑坡约1.5万处,受到滑坡灾害威胁和可能受到滑坡威胁的地区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4%,每年因各种滑坡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0亿元以上。
特别是今年的甘肃舟曲”8?7”特大泥石流灾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
在我国,滑坡类型相对齐全,按滑动面与岩体结构面之间的关系可划分为:(1)顺层滑坡、(2)切层滑坡;按滑坡体厚度可划分为:(1)浅层滑坡(厚度仅数米)、(2)中层滑坡(厚度为数米到20米左右)、(3)深层滑坡(厚度在20米以上);按坡体组成成分可划分为:(1)岩质滑坡、(2)土质滑坡;按滑坡成因又可划分为:(1)自然滑坡、(2)露采滑坡、(3)路堑滑坡、(4)库岸滑坡。
尤其是随着我国近几年来水利水电建设的迅速发展,水库库岸滑坡频繁发生并酿成多次严重灾害。
要对滑坡稳定性进行分析,首先要明确滑坡稳定性破坏机理和滑坡稳定性评价因素。
合理确定这些评价因素的主次,是滑坡稳定性机理分析的关键。
基于崩塌体堆积作用下的滑坡稳定性分析
An l ss f a y i o La dsi e t bi t Ba e o Ac u u a i n f n ld S a l y i sd n c m l to o Co l ps la e
FAN L - u XI ix e AO S e g i h n -xe ( sac Isi t o Di se P e e t n n Mig t n n iern Ree rh n tue f s tr rv ni a d t a o t ai E gn eig,Ch n qn Ja tn Unv ri , i o o g ig ioo g ies y t
i n lz d h t e r f r ol p e a d a d l e ia tr h i i sa l h d, t u d tr n n t e s a a y e .T e h o y o c l s s n ln si d s se c a n s a d e tb i e s h s e e mi i g h
明该 计 算理 论 能 很 好 地 反 映在 崩塌 体 堆 积 作 用 下 发 生 滑坡 灾 害链 的 实际 情 况 ,且 具 有 较 高的 计 算 精度 , 可 以为 此 类 问题 提供 借 鉴 和参 考 。
关 键 词 : 滑 坡 破 坏 ; 崩 塌 体 堆 积 ; 滑 坡 灾 害 链 ; 极 限 阈 值
1 引 言
滑坡稳定性分析计算
滑坡稳定性分析计算首先,确定滑坡体的边界条件是滑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关键步骤。
滑坡体的边界条件包括滑坡体的形状、大小、倾向以及边界土体的类型、强度等。
通过对现场地貌的观察和测量,可以初步确定滑坡体的边界条件。
其次,获取现场数据是进行滑坡稳定性分析的重要步骤。
现场数据包括地质勘探数据、地下水位观测数据、土体力学试验数据等。
地质勘探数据主要包括钻探数据和地质剖面图,可以用来确定地层分布、土质组成等。
确定土体力学参数是进行滑坡稳定性分析的关键步骤。
土体力学参数主要包括土体的干密度、含水率、黏聚力、内摩擦角等。
这些参数可以通过现场采样和室内试验来获取。
通过对土体力学参数的测定,可以建立合理的土体模型,从而进行力学分析。
建立地质模型是进行滑坡稳定性分析的基础。
地质模型包括地层、土层、断层、裂缝等地质结构的分布模式。
通过对地质模型的建立,可以确定滑坡体所处的地质背景,进而进行力学分析。
进行力学分析是滑坡稳定性分析的核心步骤。
力学分析主要包括平衡条件的建立、受力分析、应力计算等。
通过建立平衡条件并进行受力分析,可以确定滑坡体所受到的各种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计算滑坡体的应力分布和变形特征。
最后,评估滑坡稳定性是滑坡稳定性分析的目的。
评估滑坡稳定性主要包括判断滑坡体是否会发生滑坡以及滑坡的危害程度等。
通过比较滑坡体的强度和所受到的力的大小,可以评估滑坡体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滑坡稳定性分析是通过对土质的力学特性、地形特征、地下水位等参数的分析,来评估滑坡的稳定性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滑坡体的边界条件的确定、现场数据的获取、土体力学参数的确定、地质模型的建立、力学分析的进行以及滑坡稳定性的评估,可以有效地分析滑坡的稳定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滑坡灾害的发生。
滑坡稳定分析开题报告
滑坡稳定分析开题报告滑坡稳定分析开题报告一、引言滑坡是地质灾害中常见且危害巨大的一种形式。
它的发生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还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研究滑坡的稳定性,找出其发生机理以及预测和防治方法,对于减少滑坡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滑坡的定义与分类滑坡是指在地表或地下岩土体内,由于外力作用或内部因素变化,导致岩土体产生失稳而发生的质量滑动现象。
根据滑坡发生的位置和机制,可以将滑坡分为浅层滑坡和深层滑坡两大类。
浅层滑坡是指在土壤或岩石表层发生的滑动,主要受重力和地表水的影响;而深层滑坡则是发生在较深的土层或岩石中,由于地下水位变化、地震等因素引起。
三、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为了研究滑坡的稳定性,人们发展了多种分析方法。
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力学分析法、数值模拟法和监测分析法。
1. 力学分析法力学分析法是通过力学原理和土力学理论,对滑坡进行力学计算和分析。
它主要包括平衡法、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法等。
平衡法是最基本的一种方法,它假设滑坡处于静力平衡状态,通过计算滑坡的受力平衡条件,来判断滑坡的稳定性。
极限平衡法则是在平衡法的基础上,引入了滑动面的概念,通过确定滑动面的位置和形状,来计算滑坡的稳定性。
有限元法则是利用有限元理论,将滑坡划分为多个小单元,通过计算每个小单元的应力和应变,来分析滑坡的稳定性。
2. 数值模拟法数值模拟法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滑坡的力学行为。
它将滑坡划分为有限个小单元,通过求解各个小单元的位移和应力,来模拟滑坡的运动过程。
数值模拟法可以更准确地模拟滑坡的力学行为,但需要大量的参数输入和计算资源。
3. 监测分析法监测分析法是通过对滑坡进行实时监测,获取滑坡的变形和应力信息,来评估滑坡的稳定性。
它主要包括地下水位监测、位移监测和应力监测等。
监测分析法可以提供滑坡的实时数据,对滑坡的稳定性评估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四、滑坡稳定性分析的影响因素滑坡的稳定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地下水位、地震活动和人为活动等。
从滑坡形成机理分析滑坡稳定性并提出防治工程方案
从滑坡形成机理分析滑坡稳定性并提出防治工程方案
要】本文根据地质滑坡研究的最新成果,论述了地质滑坡的形成机理,并分析了滑坡的稳定性,最后根据地质滑坡治理原则提出相应的工程防治对策。
同时论文以茂县白溪乡余家沟村滑坡灾害为例从安全管理的角度,结合地质灾害特点及形成原因提出了综合管理建议。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特征;形成机制;稳定性
地质滑坡是一定自然条件下的斜坡,由于河流冲刷、人工切坡、地下水活动或地震等因素的影响,使部分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带,整体、缓慢、间歇性、地以水平位移为主的变形现象。
由于其灾难性大,产生的条件、作用因素、运动机理的多样性、多变性和复杂性,预测困难,治理费用昂贵,一直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地质和工程问题。
1 滑坡的形成机理
1.1 产生滑坡的条件
产生滑坡有两个主要条件:一是地质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紧密关系:
1.1.1 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一般来说,结构松散,抗剪强度低和抗风化能力弱,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会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页岩、煤系地层、片岩等以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较易发生滑坡。
(完整版)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及破坏机理
性,所以开挖坡度往往较陡,土体中本 身存在裂隙、空洞,在开挖卸荷后扩大, 导致坡体局部易出现崩塌破坏。
近有爆破施工。
①开挖深度较大或开挖坡度较陡;②坡内有倾向临空面的软
对于土质边坡来讲,滑坡多产生于
滑 坡
弱层(带)、结构面或层面;③开挖边坡面出现上层滞水面、潜水 面或有泉出露;④有明显的滑移剪切面出露;⑤在不良土质地 区,如软土、膨胀土;⑥在较恶劣的气候下施工,如雨季、寒
30°~55°之间的土坡,这类边坡易发 生整体滑
坡破坏
冬季节。
坍塌产生于易风化的土质边坡和类
土质边坡,尤其在膨胀土边坡或处于冻
坍
胀作用强烈区的边坡,一般发生在坡度
塌
大于20°时,随坡度增大发生坍塌的几
率也越大,在暴雨季节,边坡表层岩土
强度迅速降低,也会促使坍塌破坏发生
我们实际中考虑滑坡的破坏性
2、土质边坡破坏机理 边坡的失稳破坏主要是由于边坡内所受的应力超过岩土体或结构面的强度,从而导致
边坡结构破坏。边坡变形表现为卸荷回弹和蠕变两种主要方式。
破坏 形式
滑 坡 破 坏
崩 塌 破 坏
坍 塌 破 坏
破坏机理
土质边坡发生滑坡破坏根本原因在于边坡沿潜 在滑动面所受到的抗滑力(矩)小于其下滑力(矩),则 边坡将沿潜在滑动面发生滑坡破坏,主要表现为边 坡整体的剪切滑移
土质边坡发生崩塌破坏主要因为开挖引起坡表 岩土体向临空面发生位移,并可能在坡项或体内产 生顺坡面向的裂隙,或其出口为上大下小的楔状体 的楔尖先压碎破坏,上部岩土在失去承托和支顶下 失稳。崩塌破坏主要以张拉破坏为主,形式上主要 表现为岩土体的翻转、滚动、弯曲折断,崩塌体翻 倒时,在空间的方位是随便改变的。
因自重应力超过 岩土体强度而产生张 剪性破坏,由坡顶向 坡内逐渐扩展
滑坡的成因机理分析及稳定性计算探讨
地下 水进入滑体 内部创 造 了条 件,是诱发斜 坡土体滑 动 的一个 必要条
件。
3 - 3 前 缘 切 坡
由于前缘 人类 工程 活动, 即居 民住 房的建设 , 滑 体前缘 已形 成高 2 3 m高的陡坎。虽然前缘现没出现变形迹象, 但由于工程 建设已改变 了原 有土力结构 , 为滑坡体 的进一步变形提供了 良好的前缘临空条件
【 文章 编号 】 1 0 0 4 — 7 3 4 4 ( 2 0 1 3 ) 0 6 — 0 2 0 7 — 0 2
滑 坡 的成 因机 理分 析及 稳定 性计算 探讨
侯 雪峰 周轶 军
重庆市 渝北 区 4 0 1 1 2 0 ) ( 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1 0 7地质队
摘 要: 随着经济 的发 展 , 人类越 来越多 的工 程活动破坏 了 自然坡 体 , 因而近年 来滑坡 的发生越 来越频繁 , 并有 愈演愈烈 的趋势 , 应加 以重视 。山体滑坡 是指山体斜坡 上某一部分 岩土在重力 作用下 , 沿 着一定 的软弱结构 ( 面) 产 生剪切 位移而整 体地 向斜坡下 方移 动的作用和现象 , 是常见地 质灾害之 一。 本文 以某 一公路工程 边坡 山体滑坡为例 , 分析 了该滑坡 物质组成及 结构特征 、 成 因机理分析 , 给 出 了滑 坡 防 治 措 施 , 最 后 分 析 了 防 治 后 的 山体 稳 定 性 。 关键词 : 山体 滑坡 ; 物质 组成 ; 成 因机 理; 防治措 施; 稳定性 分析
3 . 4 高位 边 坡
由于该 滑坡体所 在 的边 坡前后缘 高差大 ( 约2 6 5 n O, 边坡地 形坡度 陡( 坡度 3 5 5 O o ) , 受构 造和长期 风化作用 的影 响, 该岩土 体边坡中土体 结构松散 , 岩石裂 隙非常发育, 故形成 的边坡 总体稳 定性较差 , 受外界各 2 滑坡 物质 组成 及 结构特 征 种因素 的影响 , 容易发生破坏变形 2 . 1滑体特征 综上所 述, 从该滑 坡形成剧烈破 坏变形 的形成 时间和条件看 , 降 雨 滑坡体物 质成份主要为第 四系残 坡积碎石土 , 碎石成份 为石 英绢云 而前后缘 的人类 工程活动及高 陡边坡 的 片岩 , 碎石最 大直径 7 - 6 0 e m, 碎石含 量 5 O I 3 — 7 2 . 6 %, 部分地 段为砾砂 及 是该滑坡形成 的主 要诱发因素 , 含砾粉质粘土 , 碎石含量 2 5 . 0 4 0 . 0 %。滑体后缘平均 厚度 5 . 2 0 m, 中部平 形成是滑坡形成及加剧必要条件 。按变形阶段该滑坡处于破坏性变形 阶 段 。变形破坏形式为滑坡体沿底部基岩 内部产生推移式滑动。 均厚度 9 . 1 0 m, 前缘平均厚度 7 . 4 0 m, 总平均 厚度 7 . 5 0 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滑坡破坏机理研究及稳定性计算3.1边坡滑坡破坏机理3.1.1水平坡的变形破坏机理水平坡是指岩层倾向大致与边坡走向一致,而岩层倾角小于软弱岩层面残余摩擦角的一类层状岩质边坡。
这类边坡的主要变形机理为滑移——压致拉裂,在这一变形机制下,其可能的破坏模式为转动型滑坡<弧面破坏),具体过程描述如下:边坡形成后由于卸荷回弹或者蠕变,坡体沿平缓结构面向坡前临空方向产生缓慢的滑移。
滑移面的锁固点或错列点附近,因拉应力集中生成与滑移面近于垂直的拉张裂隙,向上<个别情况向下)扩展且其方向渐转成与最大主应力方向趋于一致<大体平行坡面)并伴有局部滑移。
这种拉裂面的形成机制与压应力作用下格里菲斯裂纹的形成扩展规律近似,所以它应属于压致拉裂。
滑移和拉裂变形是由斜坡内软弱结构面处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
据实例分析和模拟研究,这类变形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图3-1)。
图3-1滑移-压致拉裂变形演变图<1)卸荷回弹阶段人工边坡在边坡开挖形成后,由于边坡以外岩土体的卸除原有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边坡岩土体将向临空面方向发生膨胀变形。
对近水平层状岩质边坡而言,这种变形表现为沿岩层面向临空面方向缓慢滑移,如图3-1<a)所示。
<2)压致拉裂面自下而上扩展阶段坡底附近岩层在上面岩土体的高压力作用下,随着滑移变形的发展,逐渐产生近似垂至于岩层面的裂隙,如图3-1<b)所示。
这种裂隙逐渐贯彻岩层,使原有岩体结构逐渐破坏而松动。
受其影响,其上岩层也将逐渐开裂使裂隙向上扩展如图3-1<c)所示。
但这一阶段岩体仍处于稳定破裂阶段。
图3-1所示为一典型实例。
花岗岩体中十分发育的席状裂隙产状近于水平,另有两组陡倾裂隙,共中一组走向与坡面近于平行。
平铜内岩体蠕变松动迹象明显,平行坡面陡倾裂隙普遍被拉开,并出现多条滑移面与陡倾裂断面交替的阶状裂隙。
在平嗣约60m深处见有一条阶状裂面,陡面张开达 2.scln,由其中涌出大量黄泥浆水。
与此同时邻近钻孔水位普遍降落,表明与滑移相伴的压致拉裂面己与地表贯通。
在陡缓交界处见有所示羽状裂面,说明变形体己有轻微转动。
<3)滑移面贯通阶段变形进入累进性破坏阶段。
变形体开始明显转动,陡倾的阶状裂面成为剪应力集中带,陡缓转角处的嵌合体逐个被剪断、压碎,并伴有护容,使坡面微微隆起,如图3-1<c)所示。
待陡倾裂面与平缓滑移面构成一贯通性滑移面,则将导致破坏。
此外,这类变形体在暴雨作用下,还可造成平推式滑坡。
3.1.2顺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1)缓倾层状坡这类边坡是指边坡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岩层倾角较缓,大于岩层面的残余摩擦角而小于岩层面的基本摩擦角的一类岩质边坡。
这类边坡由于岩层倾角较缓,处于经济方面的考虑,边坡倾角往往大于岩层倾角。
缓倾层状岩质边坡的变形机制主要为滑移一拉裂,在这种变形机制下其可能的破坏形式为沿岩层的顺层滑移。
斜坡岩体沿下伏软弱面向坡前临空方向滑移,并使滑移体拉裂解体。
受已有软弱面控制的这类变形,其进程取决于作为滑移面的软弱面的产状与特性。
当滑移面向临空方向倾角己足以使上覆岩体的下滑力超过该面的实际抗剪阻力时,则在成坡过程中该面一经被揭露临空,埃后缘拉裂面一出现即迅速滑落,蠕变过程极为短暂。
一般情况下,当时,即可出现这种情况。
而当时,变形可向滑动逐渐过渡,发展为由坡前向顶缘逐步解体的块状<又称迷宫式)滑坡。
滑移块体的一侧,如因某种原因<如滑移面产状的变化、侧向切割面的限制等)受阻,可表现为平面旋转式的滑移一拉裂。
<2)顺层坡顺层坡是指边坡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岩层倾角较缓倾边坡陡,大于岩层面的基本摩擦角。
这类边坡通常顺着岩层刷坡,形成顺层坡。
顺层坡的变形以滑移-弯曲-拉裂为主,其可能的破坏形式为屈曲破坏。
这类斜坡的滑移控制面倾角已大于该面的峰值摩擦角,上履岩体具备沿滑移面下滑条件。
但由于滑移面未临空,使下滑受阻,造成坡脚附近顺层板梁承受纵向压应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使之发生弯曲变形。
变倾角外<椅状)层状体斜坡中,也可发生类似的变形。
滑移面前缘虽已临空,但平缓段上覆岩体起阻抗作用。
在上部陡倾段滑移体的作用下,可在岩层转缓部位造成弯曲变形。
图3-3滑坡形成过程示意图这类变形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以平面滑面为例)。
①轻微弯曲阶段<图3-3a)。
弯曲部位仅出现顺层拉裂面、局部压碎,坡面轻微隆起,岩体松动。
弯曲隆起通常发生在近坡脚而又略高于坡脚的部位,这可能是由于该处顺层压应力与垂直层面的压应力之间压力差较大所致。
此外,层状岩体原始起伏弯曲部位,也是有利于发生弯曲的部位。
②起伏弯曲部位,也是有利于发生弯曲的部位。
强烈弯曲、隆起阶段<图3-3b)。
弯曲显著增强,井出现剖面X型错动,其中一组逐渐发展为滑移切出面。
由于弯曲部位岩体强烈扩容,地面显著隆起,岩体松动加剧,往住出现局部的崩落或滑落,这种坡脚附近的“卸载”也更加促进了深部的变形与破坏。
③切出面贯通阶段。
滑移面贯通井发展为滑坡,具崩滑特性,有的表现为滑塌式滑坡。
“椅”形滑移面情况与平直滑移面的有所不同,其强烈弯曲部位发生在滑移面转折处,且不需形成切出面而沿原有靠椅形面滑动。
<3)陡倾层状边坡陡倾层状岩质边坡指边坡倾向与岩层倾向基本一致,岩层倾角大于边坡倾角的一类层状岩质边坡。
这类边坡一般较为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发生如前所示的滑移一弯曲破坏。
倾角较大的陡倾层状岩质边坡经过卸荷回弹或者其它复杂作用力的作用还可能发生弯曲-拉裂破坏<即倾倒破坏),这类边坡可能的破坏模式为屈曲破坏及逆向倾倒破坏。
3.1.3切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切向坡是指岩层倾角大于软弱岩层面的残余摩擦角,岩层走向与边坡走向有七定夹角的一类层状岩质边坡,一般夹角大约在10°~60°。
这种边坡的主要可能变形模式可概括为滑移一拉裂一剪切变形,在这种变形机制下产生的破坏模式为楔形体的滑移破坏。
若岩体较为破碎也可能发生岩块体的崩塌破坏。
岩体完整、岩性较好的切向层状岩质边坡一般情况下是较为稳定的,不易发生破坏。
但自然状态下的边坡处于大气和水的循环交替作用下,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岩石强度会逐渐降低,岩体抵抗变形破坏的能力也会不断下降。
切向层状岩质边坡形成后,由于卸荷回弹的作用会在边坡后缘一定范围产生张裂拉力。
随着岩石强度的降低,切向层状岩质边坡抵抗沿软弱岩层面滑移变形的能力就降低,在边坡坡顶一定深度和范围内出现拉裂裂缝如图3-4<a)所示。
当裂缝发展到一定程度,未拉裂岩体强度及岩层面强度不足以抵抗重力及其它因素综合破坏作用时,便会形成贯穿岩层的剪切破裂面,发生如图3-4<b)所示的楔体破坏。
图3-4切向层状岩坡破坏楔体的形成过程示意图3.1.4垂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垂向坡是指岩层走向与边坡走向大体垂直的一类层状岩质边坡。
这类边坡较为稳定,不易破坏,一般不做特别支护。
但随着近几年来的工程实践发现,这类边坡也有可能发生破坏。
垂向坡的破坏主要以失稳块体的崩塌破坏为主,其变形机制可以根据其变形过程概括为碎裂一滑移。
岩体破坏的块体理论的创立,为这类边坡变形破坏破坏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垂向坡的块裂变形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边坡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边坡的变形主要表现为裂隙的产生与发展。
天然条件下的岩体结构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大大小小的裂隙。
当这些裂隙的存在不会对岩体的整体结构稳定性产生太大影响时,我们都可以认为岩体结构是完整的。
然而人工边坡的开挖,特别是采用岩体爆破方法时,对岩体的扰动作用会加剧裂隙的产生及使原有裂隙进一步扩展。
边坡形成后的卸荷回弹,使岩体变得松动也为裂隙的产生与扩张提供了便利。
<2)块体形成阶段这一阶段是边坡块裂变形演化时间最长的阶段,岩体在这一阶段的变形主要为裂隙的扩展贯通。
其实在前一阶段可能己经产生了一些基本贯通的裂隙,只是这类贯通性裂隙为数极少,还不足以影响整个边坡的稳定。
而在这一阶段,经过漫长的演化,这些裂隙开始普遍贯通,与边坡临空面一起将原来完整的岩体分割成许多大小形状不一的块体结构。
在这一阶段由于在结构面上各岩块接触还比较充分,尚没有形成规模较大的岩块崩塌破坏。
<3)块体崩塌阶段这一阶段,由于结构面处的应力集中,使结构面附近岩体开始破碎成屑,使结构面的力学强度大大降低。
在加上日积月累的雨水下渗侵蚀以及岩屑的流失,使得结构面失去了对岩石块体的支撑阻滑作用,岩块体开始较大规模塌落破坏。
当然这种崩塌破坏的发生,主要与早期边坡形成阶段岩体的破碎程度有关。
一般来说,岩性<包括岩体的裂隙发育程度及岩石的力学特性)较好的岩体不易发生块体的崩塌失稳破坏。
3.1.5反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反向坡是指岩层倾向与边坡倾向相反,且岩层走向与边坡走向夹角不大<一般不大于20°)的一类层状岩质边坡。
反倾坡主要以弯曲一拉裂<即倾倒破坏)破坏为主。
反向坡的弯曲一拉裂破坏主要发生在斜坡前缘,陡倾的板状岩体在自重弯矩作用下,于前缘开始向临空方向作悬臂梁弯曲,井逐渐向坡内发展。
弯曲的板梁之间互相错动并伴有拉裂,弯曲体后缘出现拉裂缝,形成平行于走向的反坡台阶和槽沟。
板梁弯曲剧烈部位往往产生横切板梁的折裂<图3-5)。
硬而厚的板梁,其变形的发展可划分为如图3-8所示的各阶段。
<1)卸荷回弹陡倾面拉裂阶段。
<2)板梁弯曲,拉裂而向深部扩展并向坡后推移阶段。
如果坡度很陡,此阶段大多伴有坡缘、坡面局部崩落。
<3)板梁根部折裂、压碎阶段。
岩块转动、倾倒,导致崩塌。
由于随板梁弯曲发展,作用于板梁的力矩也随之而增大,所以这类变形一旦发生,通常均显示累进性破坏特性。
薄而较软的层状岩体,由于弯曲变形角度可以很大,最大弯折带常形成倾向坡外断续的拉裂面,岩层中原有的垂直层面的裂隙转向坡外倾斜。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变形将主要受这些倾向坡外的破裂面所控制,实际上已转为滑移<或蠕滑)一拉裂变形,最终发展为滑坡,这一演化过程已为再现模拟所证实。
值得指出的是,倾内层状体斜坡演化过程中具有双重潜在滑移面特征,可分别形成表层滑塌和深部滑坡。
图3-5弯曲-拉裂变形图3-6弯曲-拉裂变形演进图3.2边坡滑动稳定性分析判断滑坡稳定性,可以预测斜坡滑动的可能性和判断现有滑坡的稳定性。
国内铁路、公路等部门均采用以地质、地貌为主的综合分析判断方法,即从滑坡的地貌形态演变、斜坡的地质条件对比、滑动前的迹象观测、分析滑动因素的变、斜坡平衡核算、斜坡稳定性计算、坡脚应力与强度对比、工程地质比拟计算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3.2.1工程地质调查法1、滑坡滑动前的迹象<1)斜坡中地下水的水位和水质发生显著变化,有些干泉突然流出浑水,斜坡坡脚附近湿地增多且范围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