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合集下载

14010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主观题汇总

14010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主观题汇总

14010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主观题汇总1、《尚书.尧典》是上古流传下来的书,中国古代最早的文论资料。

“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志”本义指志向,但笼统的说它指人们的主观方面,包括思想感情在内。

所谓“诗言志”是要求诗人在在有了对现实的真情实感的前提下以抒情的笔触,反映激动过他的现实。

2、“思无邪”出自《诗经》,是孔子对《诗经》内容的概括,所谓“思无邪”就是“思想纯正”。

“思无邪”,具体的说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不淫”、“不伤”即是要求“约之以礼”,做到“中和”。

孔子强调文学形式和内容并重的观点是:“文质彬彬”。

“辞达而已矣”是孔子对文学语言提出的标准。

3、“兴、观、群、怨”体现了孔子很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

“可以兴”,说明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作用;“可以观”,说明诗歌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作用;“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使人们互相切磋,达到团结的目的;艺术文学可以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可以怨”,说明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

4、“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

5、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6、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 "尽美矣,又尽善也" )7、墨子反对艺术(歌舞)提倡非乐。

主张文学的实用依据是是“三表”,“何为三表?”——“一: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二: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三: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名之利”(意思是:要求根据古代圣王的实践经验,参酌当时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在“刑政”的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符号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

“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立言”之法。

他所说的“言”指广义的“文学”与“言谈”。

8、墨子的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

海外汉学领域有关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著述

海外汉学领域有关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著述

海外汉学领域对我国古代文论的研究著述环境1. 我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意义我国古代文论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古代文学观念和审美理念,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我国社会的思想、文化和艺术特征。

对我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对于理解古代我国文学、文化乃至整个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外汉学领域一直致力于对我国古代文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期达到更深入的了解和更全面的解读。

2. 海外汉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自19世纪以来,海外汉学领域对我国古代文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涵盖了从文论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到文论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的方方面面,包括但不限于古代文学经典的评价标准、文学创作的规范与方法、文学批评的理论框架等内容。

3. 海外汉学领域的重要学者和论著在海外汉学领域,有众多学者对我国古代文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著述,其中一些被誉为经典之作。

这些学者的著述在海外汉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对我国古代文论的研究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

4. 学者刘宾雁的研究成果刘宾雁(1915-2003)是海外汉学领域中我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杰出学者之一。

他对我国古代文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产生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我国古代文论史》、《我国文学评传》等。

这些著述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古代文论的发展脉络,对各个时期的文论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对后世的文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学者贾平凹的文学批评著述贾平凹(1952- )是当代著名作家,同时也是海外汉学领域中文学批评研究的重要学者之一。

他的文学批评著述《我国散文学史》、《我国小说技巧史》等对我国古代文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对我国散文和小说的发展历程、风格特色以及文学技巧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为我国古代文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6. 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王国维(1877-1927)是近现代我国文论研究的杰出代表,其《人间词话》堪称我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经典之作。

从古今观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现状

从古今观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现状

从古今观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现状作者:李波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从古今观的视角探讨古代文论在当代研究的现状。

认为文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本身有着相当厚重的文化意蕴。

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文论时,以文化的视角来审视文论内容也显得相当必要。

而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古今观念层面来考察古代文论的研究则较为欠缺,尽管已经有不少学者注意到了传统历史文化中的古今问题对中国文化包括古代文论尤其是文论中文学发展观的重要影响作用,并对传统文论中古今观念的重要性予以了理论上的强调和初步的论证,但是对文论古今观的具体阐释及其对古代文论思想内容的具体影响乃至文论与古今观之间的具体关联等问题,目前学界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关键词】古今观;古代文论;研究现状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力载体之一,这已间接说明,传统文化对古代文论的全面渗入和影响。

因此从文化学角度来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也的确是一个势在必行的选择,并不是照搬西学的盲目跟风。

但是从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来看,由于“文化”概念的极大涵盖力,这样的研究还显得远远不够。

无论是对个案的研究还是在整体性的研究都还有向文化更广阔领域扩展的必要。

而从中国古代文化中较为重要的古今观念角度来审视古代文论的研究目前则显得更为欠缺。

一虽然西方学者非常注意对观念进行研究,但是因为古今问题主要还是一个中国化的问题,故而西学视野中的古今观研究基本还是一片空白。

西方文化主要把古今概念视为纯粹的时间观念来进行科学的考察,譬如英国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改变世界的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一书就是如此。

鉴于此类著述与中国古代文论古今观研究的关系不多,于此本文不作过多引述。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在古今观念研究的问题上,西人的科学体系及其观念也或多或少地阻碍了我们对传统文化中古今观念的认识和探索。

目前,国内学界对中国文化观念的研究也取得不少实绩。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问题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问题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问题【摘要】中国古代文论体系是古代中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本文从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性和研究现状入手,探讨了文论体系的形成、经典文论家及其著作、体系的内在逻辑、特点以及影响。

通过对文论体系的系统分析,揭示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古代文论体系具有持续的价值,对今后的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仍具有启示意义。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挖掘文论体系的内涵和意义,探究其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新应用,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思考和智慧。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论、体系问题、重要性、研究现状、形成、经典文论家、内在逻辑、特点、影响、持续价值、未来研究、文学理论、传统文化、学术思想。

1. 引言1.1 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性中国古代文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文论家提出了与文学创作相关的理论和观点。

中国古代文论对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文论不仅涉及文学的创作技巧和审美标准,还包括了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评价。

通过文论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思想、风格等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古代文论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文论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促进中国文学的创新和传承。

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对于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古代文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轨迹和特点,进一步挖掘和传承中国优秀文学传统,为中国文学的当代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现状在国内,许多学者致力于故宫文学院等机构的研究工作,深入挖掘和解读古代文论经典著作,为文论体系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献和文学材料。

不少高校的文学院系也设立了相关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研究人才,推动了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发展。

近百年中国古代文论之研究

近百年中国古代文论之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除了运用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还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 观点,以拓展研究的视野和深度。例如,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角 度对张之洞进行研究,从而更全面地揭示其思想和行为的本质。
总之,近百年来,张之洞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 了进一步推进研究,我们需要加强全方位的研究,注意历史背景和个体经历对 张之洞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同时拓展研究视野和方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和评 价张之洞这一历史人物。
总的来说,近百年来中国学界对于古文论范畴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点到 面、从浅入深的过程。这一研究领域以其独特的理论魅力和深刻的实践价值, 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和重视。未来,随着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的不断加强,我 们相信古文论范畴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其深度和广度,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 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作出更大的贡献。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还涉及到文学创作、文化传播、社会变革等各 个领域。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问题,还为推动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三、研究方法
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方法是多样的,不同领域和视角的学者会采用不同的方法 进行研究。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
谢谢观看
当前,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和重视。在国内外学术界,越来 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方面,随着中国文化的崛起和传承,中国古代文论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 题。国内外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大 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发展、 基本概念、范畴等问题,还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方法。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逐渐进入了系统化、专业化阶段。学者们 开始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深入探究。同时,也伴随着 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冲击,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逐渐陷入低谷。但是,也 有一些学者坚持不懈地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研究,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心学:又称为文学心理学,是研究文学创作心理与审美情趣的学说。

代表人物有刘勰的《文心雕龙》。

2. 古文辞章:研究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以及文笔的优美程度。

代表作品有韩愈的《韩文公集》。

3. 文字学:研究文字的起源、演变和结构,以及文字的表意和表音特点。

代表人物有许慎的《说文解字》。

4. 音韵学:研究古代音韵体系和音节的发音规律。

代表人物有杜佑的《韵略》。

5. 诗学:研究诗歌的创作技巧和鉴赏方法,以及诗歌的形式和风格。

代表人物有苏颂的《杂说》。

6. 赋论:研究古代赋的创作规律和表达技巧,以及赋的分类和鉴赏方法。

代表作品有杨雄的《赋易》。

7. 词学:研究古代词的创作方法和表达技巧,以及词的音韵和格律。

代表作品有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 戏曲理论:研究古代戏曲的创作规律和表演技巧,以及戏曲的音乐和舞蹈形式。

代表作品有李时中的《南戏正宗》。

这些古代文论范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文学创作和鉴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之回顾(一)

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之回顾(一)

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之回顾(一)百年来的中国古文论研究,论着的数量极大。

要全面的深入了解,难度是很大的。

近十馀年来,已有不少古文论研究回顾的论着,1该说的似乎已经都说了;还没有说到的,正是很不容易说的部份。

以一人之精力,要浏览一遍数百部研究专着和数千篇研究论文,就每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梳理出具体的研究进展,在短期内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能够说的,只是一点印象而已。

一中国古文论的研究史从何时算起,是一个界线不很清楚的问题。

如果仅从对于已有的文论作解读和评论这样一个角度看,那么汉代就开始了。

汉人对于《毛诗序》的解读,就可以看作文论研究。

类似的研究历二千馀年而没有间断。

它虽然没有间断,但也始终没有被当作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零散、带着随意涉及的性质。

有的还时常与其它的学科混在一起,如以经学的面目出现,或杂在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中,在批评作家作品与阐述文学理论问题时附带评论他人的批评与理论。

可以说,在二十世纪以前,古文论的研究还是其它学科的附庸。

但是这种情形,在二十世纪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也就在二十世纪,古文论研究独立成科了。

它开拓出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有了一个研究的疆界,建构起它的研究对象的大致范围、描述了它的史的大略的研究构架;而且,开始了对于自己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的自觉探讨。

它的广阔的研究领域,它与其它学科的广泛而复杂的联系,使它具备了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一切条件。

这个学科建立的时候,并不称为“古文论”,而是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

关于这一学科的命名是否与它的研究对象相符合的问题,学术界不时有所议论。

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按理说,就不包括文学理论。

虽然在我国的古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表述常常纠缠在一起。

但是,除了这样的文学批评之外,也还有一部份不涉批评而纯论文学理论问题的论着,如《文赋》、《二十四诗品》等等,把这个学科命名为文学批评史,就应该把这一部份纯论文学理论问题的论着排除在外,此其一。

三论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从“通变”和“诠释”角度的

三论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从“通变”和“诠释”角度的

三论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从“通变”和“诠释”角度的【摘要】中华古代文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变和诠释作为文论研究中的两大核心理论,在古代文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从“通变”和“诠释”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了这两种理论在中华古代文论中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通过对晋唐文论和宋元文论中的通变和诠释进行分析,揭示了这两种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应用。

结合现代视野,展望了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强调了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对这一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探讨的重要性,为进一步推动中华古代文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论理论和价值观。

【关键词】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现代视野,通变理论,诠释理论,晋唐文论,宋元文论,相互作用,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发展历程,内涵,影响,结论,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华古代文论研究作为文学理论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自古以来,中国文论家们就对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形成了诸多独特的文论理论体系。

在这些理论体系中,通变和诠释是两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了整个中华古代文论的发展历程。

通变理论关注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变化,强调文学的创新和发展;而诠释理论则注重对文学作品内涵的解读和阐释,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解构。

这两个理论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晋唐、宋元等时期的文论著作进行分析,可以看到通变和诠释在不同时期的文论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在当今现代社会,对中华古代文论的研究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从“通变”和“诠释”角度出发,探讨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

1.2 研究意义中华古代文论研究在现代视野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中华古代文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

这对于我们把握中国文学的特点和特色,理解中国文学的内在精神和审美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中国古代文论》学科特点的整体性认识

对于《中国古代文论》学科特点的整体性认识

对于《中国古代文论》学科特点的整体性认识《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理论以及文学批评思想。

其学科特点在概括上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古代文论学科的研究重点在于对古代文学创作的理论探究。

但是,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因此,中国古代文论学科在研究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研究者会将古籍中的文学思想和作品进行结合,探索其实践应用和美学价值。

从中不仅可以发掘古代文论的形成过程,更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创作实践和美学品位,促进中外文学之间的交流。

二、学科交叉中国古代文论学科的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广的学科,涉及中国文学、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研究者需要借鉴各个文化领域内的相关知识,将它们应用到研究中。

因此,中国古代文论学科在知识的整合和交叉方面具有很强的特点。

在学科研究过程中,绝不能只是钻研文本、分析词句和思想,更要拓宽学科边界,透过文学的镜头寻找更广袤的视野。

三、专业性与综合性并重中国古代文论需要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批评思想,角度不同,侧重点也不同。

有人以主观印象为基础进行描写,也有人用深刻的心理描写来切叙人间疾苦。

中国古代文论学科不仅要求专业感,更需要综合能力。

研究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宏观的学科视野和深入的文学修养,以及与其他领域的学科进行交流,把知识融会贯通,在学科研究中呈现出更好的综合性。

四、历史意义重大中国古代文论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其涵盖了古代文论的历史、文学变迁的历史和文化的演进轨迹。

通过研究文学史和文学评价,我们可以了解文学的历史发展和影响,同时也可以探究文化发展的演进和变化,从中更好地发现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核,保持和发展文化传统。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论学科是一门涵盖广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横向交织和具有深厚历史意义的学科,需要借助其他领域的学科知识,引入新思想,以打破传统的思路,为古代文化带来新的可能。

【自考复习】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名词解释

【自考复习】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名词解释

1、(孔子的)“思无邪”说答:《论语?为政》篇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答:"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答: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

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百年中国古代形式文论研究概述

百年中国古代形式文论研究概述

百年中国古代形式文论研究概述百年来学者们对中国古代形式文论的研究经过了三个阶段,即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的初始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反形式阶段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发展阶段。

但是,相对于人们对古代文论中其他问题的研究,相对于当代文学理论所达到的水准而言,中国古代形式文论研究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究其根源,不仅与“文以载道”的文化情结、整体直觉的运思方式息息相关,而且也与西方形式文论的主导参照密切关联。

所有这些因素分别导致了重缘情重言志而轻文辞轻形式的文学传统、重品味重印象而轻分析轻语言的解读模式以及重以西观中而轻以中观西的研究范式。

在对百年中国古代形式文论历时扫描与共时反思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强化历史还原、逻辑升华与对话交流研究,期许未来中国古代形式文论研究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关键词]百年;中国古代形式;历时;共时[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XX)03-0112-06 樊宝英(1965—),男,文学博士,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与美学。

(浙江杭州 310012)中国古代文论既是“道”的文论,也是“形式”的文论。

虽无“形式”之名,却有“形式”之实。

格律文体,浩繁帙卷;笔法技法,不胜枚举。

百年来,学者们对之研究虽非强势关注,但也倾情有加。

本文结合学术范式的演变,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来检讨百年来中国古代形式文论研究发展的历程,旨在了解其来自内部的危机,以便为中国古代形式文论之研究寻找出一条可能的新路径。

一从历时的角度来看,百年中国古代形式文论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形式研究的初始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的反形式阶段以及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发展阶段。

(一)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形式研究的初始阶段。

本阶段对中国古代形式的研究范式主要表现为美学艺术领域的理论先导、诗学与批评史领域的爬罗梳理以及中西形式文论的融会贯通。

古代文论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导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对象1、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2、古代文学理论家的思想体系3、古代文学家的创作经验论二、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背景1、儒家文化2、道家文化3、佛家文化三、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方式1、类比式思维2、物我同一的整体性思维3、直觉妙悟式思维四、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形态1、文本的文学化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形态与西方文论的显著特征就是批评文本的文学化。

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片断的文论。

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

笔记体的诗话、词话。

文人之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明清的小说(含戏剧)评点。

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2、话语言说方式的诗意性比兴的方式、骈偶的散体方式、清虚、含蕴、诗意、审美性的语言风格3、文论范畴的归纳性中国古代文论多以范畴来总结文学的创作的审美经验,如风骨、体性、神采、韵味、格调、肌理等。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经验归纳性质,决定了她的诗性灵动与逻辑抽象的统一,为我们的文学创作审美经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灵活的手法。

本章思考题1、结合具体文学作品谈一谈作家的思维方式。

2、谈一谈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对象。

3、中国古代文论理论形态是如何表现的?第一章、先秦文论概述一、先秦思想文化先秦思想想文化主要指周代的礼乐文化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文化。

二、先秦文化与文论之关系先秦礼乐之“乐”,并不是指单纯的音乐,而是指诗、乐、舞三位一体艺术总称。

先秦的诗歌理论脱胎于乐论,后随着诗歌从乐舞中剥离出来。

与礼乐制度相关的文论在诸子间展开辩论,焦点就在于对礼乐的肯定与否。

墨家对礼乐完全持否定态度。

墨家从狭隘的功利主义观念出发,反对礼乐,提出“非乐”的主张。

法家虽没有完全否定文艺,但将文艺视为无用之物,认为文艺是供消遣的玩物。

三、先秦文论概况文学观念的起源:第一、最早“文”的含义是修饰之义。

第二、由广义的“文”过度到文化之“文”的关键式人物是孔子。

近百年中国古代文论之研究

近百年中国古代文论之研究

文学评论 1997年第2期·二十世纪文学回顾·近百年中国古代文论之研究罗宗强 邓国光一 在中国,1914年至1919年,黄侃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对于古代文论的认真研究才算开始。

这一课程的讲稿,就是后来出版的《文心雕龙札记》(1)。

1923年,范文澜也在南开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讲稿后来修订出版,成为《文心雕龙》研究的里程碑(2)。

近百年来的古文论研究从《文心雕龙》起步,亦最先从《文心雕龙》取得突出的成绩,与这本书在中国文论史上的地位十分相称。

可以说,这是古文论研究的一个良好开端。

我国的古文论研究大致可分前后两期:前半世纪,奠定了古文论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

1927年陈钟凡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史》,虽仅7万余言,然所涉及之批评家已达90余人,大体构成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初步框架。

1934、1947年郭绍虞先后出版了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下册,70余万言,大大拓展了由陈钟凡建立起来的最初框架。

由于其规模之宏大,郭先生也被视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奠基者。

1931年,朱东润在武汉大学开讲中国文学批评史,写有讲稿《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3),1934至1943年,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一至四册出版。

1935年,许地山为香港大学中文教授,次年,港大成立中文系,由马鉴主讲文学批评,这是古代文学批评进入香港大学课堂的开始。

这时期,还有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傅庚生的《中国文学批评通论》。

方著与傅著在体例上略有不同,然对于后来的文学批评史之撰写启迪不大。

对于后来文学批评史产生巨大影响的,是郭著。

直至今日,国内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体例,也还没有超越郭著的范围。

除满足教学需要,建立文学批评史的学科体系之外,前半世纪的50年间,对于古代文学批评的多方面的研究也已经普遍展开。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此期共有论文713篇。

就研究对象之朝代分布言,依次为:魏晋南北朝157篇,清代128篇,先秦83篇,近代59篇,隋唐五代55篇,宋代46篇,明代41篇,金元9篇,汉代9篇。

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思路和阐释原则——读陶礼天教授《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丛稿》

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思路和阐释原则——读陶礼天教授《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丛稿》

就会 流 于庸 俗类 比 、随意 阐释 ,使 研 究 流 于浅 陋 。
历 史 的研 究 、 微 观 的研 究 也 有 此 类 问题 。对 此 ,
构 及 动 力 因素 展开论究 ,得 出 “ 艺术直 觉 。是 中国 古代形而上 的艺术论 的建构核 心 ,它 以老庄 的直觉 思 维方式为导源 。以虚静为其动态心理形式 ,强调心灵
是 指审 美 主体 高 度浓 缩 推理 过 程 ,超 越 理 性思 辨 , 儒 道 释 相 结合 。儒 、道 、释 三 家 思 想 形 态 是
对 审美 客体所 作 的模 糊整 体性 的直入 本质 的审美 观
照”I 2 1 2 6 。这 一结 论 无 疑凝 聚 了著 者对 庄禅 智 慧 精 神 的深 切体悟 。 在 中国传 统 文化 的发展 过程 中 ,儒 、道 、释不

套 独 特 的研 究 思 路 和 阐 释原 则 。为 中 国古代 文
论 的研 究 提 供 了符 合 自身 民族 特 色 的研 究 范 式 。
其 意义 不 可 低 估 。具 体说 来 ,该 书 在 研 究 思 路 和 阐 释原 则 上 有 以下 几 点 .可 为治 中 国古 代 文论 者 所借鉴
有可 能接触 其本 真 。著者在 严羽 《 沧 浪诗话 》 中拈 出两 组看似 矛盾 的命题 ,以此人 手仔 细甄别 道禅 致 思方 式 的特点及 其在 诗论 中 的运 用 。对艺 术直 觉 的 整体 性 、直人性 、非 理性 、模糊 性等 诸多 特征 作 了
透彻 的分 析 .形 成最 终 的结 论 ,“ 所 谓 艺术 直 觉就
著者立足于中国古代文论民族本位本着求真的态度和力求创新的精神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性和内在逻辑以及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价值作了深刻的阐发形成一套独特的研究思路和阐释原则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提供了符合自身民族特色的研究范式其意义不可低估

自考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试题

自考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试题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试题一、填空题(1分x14)1、先秦时期,史伯与晏婴相继提出了()的美学观点与政治观点。

2、明确提出“技进乎道”观点的思想家是()。

3、司马迁最著名的文论观点是()。

4、第一部专门评价五言诗的专著是()。

5、“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是文论家()的名言。

6、“品”是()时期出现的批评术语。

7、署名王昌龄的《诗格》,把“境”分为“物境”、“情境”与()三种。

8、“穷而后工”是北宋文学家()首次提出的。

9、“文料说”是文学批评家()的重要观点。

10、“结构第一”是著名文学家()的戏曲理论主张。

11、将诗歌构成界定为“理”、“事”、“情”三要素的,是文论家()。

12、认为《红楼梦》是“悲剧中之悲剧”的,是文论家()。

13、第一个对屈原及其作品提出批评指责的思想家是()。

14、“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是文学家()的著名观点。

二、单选题(1分x15)1、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陈诗观风之风气的“季札观乐”,出自()a《国语》b《左传》c《论语》d《孟子》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提出者是()a孔子b孟子c老子d荀子3、认为“道”具有循环运动的特点,提出“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人是()a孔子b老子c孟子d庄子4、“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出自()a《两都赋序》b《法言》c《西京杂记》d《文赋》5、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a曹丕b陆机c刘勰d钟嵘6、《文心雕龙。

神思》篇的理论贡献主要是()a创作心理b艺术风格c文学发展d文学批评7、最早运用“风骨”概念评论文学的人是()a陆机b刘勰c萧子显d萧纲8、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a陈子昂b殷璠c刘禹锡d司空图9、“气盛言宜”的提出者是()a韩愈b柳宗元c欧阳修d苏轼10、提出“妙悟”说的文论著作是()a《六一诗话》b《沧浪诗话》c《原诗》d《薑斋诗话》11、对文学创作过程的“情”、“景”关系讲得最透彻、最富辩证色彩的诗论家是()a王夫之b叶燮c王国维d严羽12、明清之际小说评点的集大成者是()a李贽b金圣叹c张竹坡d脂砚斋13、从理论上论述了文学语言向通俗化演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的文论家是()a冯梦龙b金圣叹c李贽d梁启超14、近代中国引进西方民主自由观念和竞争观念的第一人是()a严复b康有为c梁启超d王国维15、提出“诗歌者,描写人生者也”这一论断的,是王国维的()a《红楼梦评论》b《屈子文学之精神》c《文学小言》d《人间词话》三、名词解释题(4分x3)1、兴会2、随物赋形3、无我之境四、阅读理解题(5分x3)阅读下列文论原著,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1、相如曰:“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

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与问题

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与问题

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与问题一、研究情况(一)准备阶段:五四前文心雕龙目录学研究:(1)班固《汉书·艺文志》,六分法: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

(2)《隋书·经籍志》,四分法:经史子集。

(3)欧阳修《新唐书·艺文志》(经史子集,集里又列“诗文评”),研究的研究自欧阳修开始。

(二)建立阶段:五四—1949(1)铃木虎雄:《支那诗论史》(1911)。

(2)黄侃、范文澜开《文心雕龙》课,都有书——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范文澜《文心雕龙注》(3)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1927),中国第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标志文科研究正式开始。

(4)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下卷(1934、1947),建立了“以人为核心”的体系,为该学科的奠基之作。

(5)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1、2册(1934,1947,至唐,解放后有三册,至于宋):材料丰富超过郭书,见解不如;以问题为纲要。

(6)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1944)。

(7)傅庚生:《中国文学批评通论》(1948),横向研究,无再版。

(三)研究意义(1)有利于更加准确、清晰地认识传统文学的演变历史与民族特点。

(2)更在于传承民族传统,丰富与发展中国的文论,服务于当代的文学批评与文化建设。

二、问题与方法(一)在对待古代文论的态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失语症”的提出无疑是基于对大量西方学术话语充斥学界这一现状的不满。

从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到国粹派的“中西汇通”,从新儒家的“中西互为体用”到当下学人的“现代转换”,均可视为这种“基本焦虑”的话语显现。

在价值观念上,古代文论的基本范畴无不可以视为古代文化基本旨趣的醇化(审美化)形式;在思维方式上,古代文论更是古代文化的集中体现。

这就意味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实质上也就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转换”问题。

中国古代文化是与中国古人的生存方式直接相连的,它就是这种生存方式的话语形态,这样一来,“现代转换”的问题也就不简单地是一种理论的建构了。

古代文论“韵”范畴研究

古代文论“韵”范畴研究

古代文论“韵”范畴研究中国古代文论范畴是构成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细胞体,是整个文论之网上的思想结晶。

“韵”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范畴之一,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本文从整体上对“韵”范畴和以之为核心的“韵”范畴群落进行了全面研究。

本文分为上、下两编,基本上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展开研究。

上编包括五章,分别从魏晋六朝的美学发轫、唐代的美学演进、宋金元的美学成熟、明代的美学衍展、清代的美学总结五个时代描述“韵”范畴审美文脉的历史进程。

本文认为:“韵”范畴的审美基质在于其“和”、“音”、“均”的字源生成。

唐代并非如学界所认为的那样无所发明,而是在诗学领域正式将“韵”引入,其表现重心从魏晋时期的乐、人向客观之物转化,寓含形神一体、物我合一的审美理念。

“韵”在宋代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约到丰复、由单向片面向立体深化的过程,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苏门文人是其间至关重要的特异群体,他们和其他文人一起,多方面开拓了“韵”的审美功能;在此基础上,范温在审美内涵、美感类别、创造机制乃至主体要求各方面都对其进行规定,从而构建了作为独立范畴的“韵”的完整体系,使之成为最高审美范畴;张戒和其他南宋、金元文人从不同角度对范温进行了修正和重塑,从而使“韵”范畴具备了意义多层生发的可能性。

明代的“韵”论几乎始终作为形式主义文论的对立面出现,强调文学之含蓄蕴藉和流动隐约的美感内容,在以胡应麟和陆时雍为代表的明代文人以之对复古文论或作内部救弊、或作对立驳辩的同时,“韵”范畴在表层美感内容、“音”美学本体等方面的内涵都得到了深入拓展。

清代对“韵”范畴的总结主要体现在审美内涵的完善和审美创造的归结,此外,以王士禛、袁枚、翁方纲为代表的清人在美感内容、属性、范畴群落等方面都有时代性理解,最终完善了“韵”范畴的审美体系。

下编包括四章,主要论述以“韵”为核心的范畴群落,并对主要组合范畴“气韵”、“格韵”、“神韵”作出个案性分析。

本文认为:“韵”范畴群落从范畴等级角度可由宏观至微观分为三种类别,其中主干部分又可以析为半实半虚的中性形态、表层抽象虚性形态、深层抽象虚性形态三个层面,其间的发展虽有纵向的线性痕迹,但主要是以逻辑关系为标准各自延展。

从古今观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现状

从古今观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现状

中就把“ 贵古贱今 和“ 贵今贱古” 视为是文学批评的两种错误意 识 。他 的著作 中就 有很多 章节 注意 从 古 今 的视 角 来 讨论 文 论 。由 此说明, 文论 与古今 问题 的密切 关 系在文 学批评 史学 科创 立的 早期 就已经 引起 了研究 者的 注意 , 可惜这 一方 面的研 究后继 者没 有再 往 前继续推进。近来的著作中, 郭英德等人撰写的《 中国古典文学研 究史》 ( 中华书局 , 1 9 9 5 年) 一书对古今问题也颇有涉及。论者对汉 代人 如何认 识文 学发展 中 的古 今 关 系作 了一 个 粗概 的 梳 理 。文章 注意 到 了汉 代尊 经复 古和变 古贵 今的两 种不 同倾 向 , 并在 此基 础上 指出 了此种 古今 认识对 后世 文 学 的深 远 影响 。虽 然 这部 分 内 容 的 讨论 还显得 比较 粗 略 , 并且 主 要 讨论 的是 汉 代 的 古 今 观 与文 学观 念, 但 是这 也为 探讨古 今观与 文论 的深层 关 系提供 了文学 史层 面上 的具体 体现 和经 典个案 。此外 , 刘 文忠《 正变 ・ 通变 ・ 新变》 ( 百花 H 文 艺 出版 社 , 2 0 0 5年) 一书 虽然 是探 讨文 论 家在 看待 文 学变 化 问 题上所形成的文论范畴 , 但是实质上也较多牵涉到古今问题, 故而 实际 上也揭 示 了历代文 论 家对 继 承和 创 新 问题 的 基本 看 法 。但是 该书 的主 要论述 部分 还是集 中在 南朝 及其后 的文论 思想 , 对之 前 的 文论谈得比较粗略。而刘绍瑾的《 复古与复元古》 (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 社 , 2 0 0 1 年) 则对 儒家 的复古 与道 家 的复 元古 思想 进 行 了文化 探源 式的 深入剖 析 。更 为可 贵 的是 该 书还 从 中 西 比较 诗 学的 角度 对中 国复 古文学 思想进 行 了较 为 全 面的 探究 。但 是 刘 著仅 仅 从复 古的 方面来 谈文 论思想 则容 易 忽略 文 论思 想 中 的适 时 性与 当 下性 的一面, 并且仅仅 以儒道两家来观照中 国传统文论中的 文 化复 古 的思路 也 限 制 了著 者 的 研 究 视 域 。 党圣 元 《 在 传 统 与现 代 之 间— — 古代文论 的现 代遭 际》 ( 山东 教 育出版 社 , 2 0 0 9 ) 则 把中 国 传 统文 论放 在了 全球文 化格 局 的当 下 态势 中来 进 行 关照 。该 书 认 为 古今 关 系是中 国文论 中的核 心 问题 之一 因而 需引 起研究 者的 关 注。 此 书对 传统文论 发 展观的 阐述相 当深 刻 , 著 者的古 今意 识也相 当 突

29784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自考

29784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自考

中国古代文论一、填空题第一讲先秦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自学考试复习题
(根据大纲整理)
第四节孟子
1、养气说及对文学理论的影响(识记)
2、“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延伸为文学批评的原则之一:“知人论世”。

(理解)
一、填空题: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

孟子的主要文学观有“养气”和“知言”、“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2、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说“浩然之气”最伟大、最刚强,它不是单纯的感情,也不是单纯的思想,它是个体的情感意志同所追求的政治、伦理、道德目标交融所产生的精神状态。

强调主体性和主动性,即重视自我修养。

3、孟子“浩然之气”对古代士大夫文人的人格意志、情操气节有着很大的楷模作用。

对爱国精神的培育、民族气节的激励有着深远的影响。

就文学而言,宋末文天祥的《正气歌》,九承受、发扬了孟子的“浩然之气”。

就文学理论批评来说,孟子的“浩然之气”间接影响“文气”的形成,后世“文气”说如唐代韩愈所持论的,其“气”指意志情感,即作家在创作构思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所鼓荡起来的气势。

韩愈的“文气”说的核心问题是语言结构—言与情感气势---气的内在关系问题,明显受到孟子养气说的启示。

4、“以意逆志说”: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逆”是指通过诗作语句去探索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思想。

孟子主张解说诗的人不能拘于个别的词句,而应由辞及句,由句及篇,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品的含义。

这种论析,为解读诗歌指明了方向,也为诗文批评提供了一个具体切实的方法,很有意义。

5、“知人论世说”: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这句话原是谈交友修身的道理。

孟子认为今人要与古人交友,不可能直接交往,只有通过诵读他们作品,要正确理解古人的作品,必须“知其人”、“论其世”。

“知人论世说”要求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必须联系作家的思想和生平,顾及作家全人和全部作品,并考察作家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

“知人论世说”被赋予了文学批评方法论的内涵,直至今天仍然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之一。

二、名词解释、简答题:
1、养气说及对文学理论的影响。

答:(1)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说“浩然之气”最伟大、最刚强,它不是单纯的感情,也不是单纯的思想,它是个体的情感意志同所追求的政治、伦理、道德目标交融所产生的精神状态。

强调主体性和主动性,即重视自我修养。

(2)孟子“浩然之气”对古代士大夫文人的人格意志、情操气节有着很大的楷模作用。

对爱国精神的培育、民族气节的激励有着深远的影响。

就文学而言,宋末文天祥的《正气歌》,九承受、发扬了孟子的“浩然之气”。

就文学理论批评来说,孟子的“浩然之气”间接影响“文气”的形成,后世“文气”说如唐代韩愈所持论的,其“气”指意志情感,即作家在创作构思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所鼓荡起来的气势。

韩愈的“文气”说的核心问题是语言结构—言与情感气势---气的内在关系问题,明显受到孟子养气说的启示。

2、“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延伸为文学批评的原则之一:“知人论世”。

(理解简答)
答: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这句话原是谈交友修身的道理。

孟子认为今人要与古人交友,不可能直接交往,只有通过诵读他们流传下来的诗书,要正确理解古人的作品,必须“知其人”、“论其世”。

“知人论世说”要求对作
家作品的分析必须联系作家的思想和生平,顾及作家全人和全部作品,并考察作家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

“知人论世说”被赋予了文学批评方法论的内涵,直至今天仍然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之一。

三、翻译题:
“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

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