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的浓度时,其pH并不随之相应的上升或降低。 21、 土壤的生态环境功能:土壤肥力,即土壤在保持生物活性、多
样性和生产性方面的功能;调节水体和溶质流动的能力;具有 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并解毒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能力;能 够储存并使循环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他元素进行再循环;是 之城社会经济构架并保护人类文明遗产的物质基础。 22、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原理: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称 涂鸦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成土因素的时空分异与土 壤演化。 23、 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p121 24、 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植物在土壤有机质积累中的作 用;植物对于土壤矿质养分及性状的影响 25、 微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分解复杂有机质促使其矿质 化及营养元素的释放,这样使土壤中有限的养分投入到无限的 地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之中‘合成土壤腐殖质,如实验观察 表明,复杂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气碳链的侧链变短、甲 氧基消失、苯环被氧化酶分裂开,使得有机化合物更趋亲水 性。同时,氨基酸和蛋白质中的氮素被结合在上述有机物中, 并经过聚合形成神色的土壤腐殖质;加速无机物的转化;还能 加速土壤中碳酸钙的溶解淋溶及Fe、Mn的转化速度。 26、 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和自净能 力。土壤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生物积累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对 立和统一。母质与生物之间的物质交换,规定和影响着土壤中 有机质的积累过程的强度和性质;拇指与气候(水分、热量) 之间的物质交换,决定了土壤地球化学过程的进程。土壤形成 的两个重要标志:其一是含腐殖质的结构层次的出现;其二是 土体中的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形成。 27、 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与能量迁移转化归结为以下三类:a、土体 物质与能量的输入,包括土壤从植被获取的有机物质、土壤接 受大气降水的入渗以及江水本身所溶解的各种化学元素、风力 所携带物质通过干沉降过程而注入土壤;b、土体内部物质和能 量的迁移与转化,包括土体内部有机质与矿物质的分解、合成 与转化、物质的淋溶与淀积;土壤发生态、土壤剖面构型、土 壤肥力与土壤自净能力。C、土体物质的输出,主要包括土壤表 层遭受侵蚀、土壤水分的蒸散与土壤气体的逸散、土体内部可 溶性物质的侧向径流、与垂直渗漏以及植物的学则性吸收过程
6、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土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实验 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 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数理统 计与SGIS在土壤研究中的应用;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
7、 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 西欧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18世纪以后,在西欧逐渐形成了近代土 壤地理学,其中对土壤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是农业化学 土壤学派(德国科学家李比希,提出了“归还学说”)、农业地质土壤 学派(德国地质学家法鲁,在深入研究土壤矿物形成转化过程的基础 上,提出了一些土壤改良、耕作和施肥的措施。)、土壤形态发生学 派(奥地利土壤学家库比纳,首次将土壤薄片显微观察方法引入土壤 学研究,创建了土壤微形态学体系,并用来鉴别分类土壤)。 俄国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现代土壤地理学奠基人俄国科学家道库恰 耶夫在1883年发表了《俄国的黑钙土》,他创立的土壤发生学派和 土壤地带性学说已经得到世界各国土壤学家的工人,并已成为现代土 壤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随后前苏联学者威廉斯、波 雷诺夫、柯夫达等进一步集成和发展了土壤发生学理论,提出了同意 的土壤形成过程学说。至20世纪中期,一些新的重要研究成果已陆 续发表《植被与土壤》《气候与土壤》《母岩、地形和土壤的关系》 《土壤学原理》,这些成果也极大的推动了世界各国土壤地理学的发
地貌学 1、 四个著作及观点:罗蒙诺索夫《论地层》地球表面的形态是由
内力与外力的斗争和冲突而形成的,必须从发育过程来认识地
表形态。赫顿《地球的学说》认定地形演变是地址发展的组成 部分,明确指出:“今天是过去的钥匙。”这个滴血研究的景点 概念。莱伊尔《地质学原理》发展出地质学研究的一个根本原 理——“均变论”,又称为“现实主义原理”,这本地质学的经典巨 著中,莱伊尔引用了许多地貌作用与地貌变化的事实,尖锐的 批判了灾变论。阿·彭克《地表形态学》是最早的地貌学教科书 之一,以个人的大量野外成果为依据,其冰川研究尤为突出。 2、 气候地貌带:冰雪气候地貌带(冰川气候地貌区,冰缘气候地 貌区)、温湿气候地貌带、干旱气候地貌带、湿热气候地貌带 3、 崖壁生成的条件:岩层垂直节理发达;岩性坚硬;岩层抬升幅 度大;外力作用强烈 4、 顺地貌:是指未经外力破坏或受破坏轻微的背斜和向斜所成的 地貌,如背斜为山,向斜为谷的地貌,这种地质构造形态与地 形起伏相吻合的地貌称为顺地貌。 5、 逆地貌:背斜和向斜经过长期侵蚀,都会受到严重破坏,原来 受它支配的地貌也会发生重大变化,结果是背斜快速下蚀称为 谷底,向斜下蚀较慢反而高起成为山地,这种地质构造形态与 地形起伏相反的地貌,又称为逆地貌。原因:是由背斜张节理 发达所致,因它加快了背斜轴的风化破坏,从而是整个背斜形 态及山形迅速下蚀变成谷地。与背斜相反的向斜层,因受压力 作用而岩石破裂较少,侵蚀也比较缓慢,最后它反而高出背斜 成为山岭 6、 断层崖:当岩层遭受构造作用力超过其塑性限度时,就会发生 断层,在断层面两侧的上、下盘位移时所出露的陡崖,即为断 层崖 7、 断层线崖:它由断层崖发展而来。假设断层上、下盘均由硬岩 层与软岩层相间组成。最初,断层崖出现于上升盘,当它顶部 硬岩层剥蚀后,露出的软岩层会侵蚀加快,直至全部蚀去。此 时不但断层崖消失,而且上升的高度比下降盘还低。因原来的 下降盘顶部有硬岩层保护难蚀而相对高起,于是在原来的断层 线位置上形成新的陡崖。这也崖面倾向与原始的断层崖相反, 它被称为断层线崖。 8、 常态地貌:流水作用及其所塑造的地貌分布十分广泛,所以这 种地貌有称为常态地貌 9、 槽床侵蚀:水流汇集于线状延伸的沟槽或河槽中流动而进行的 侵蚀作用,又称为线状侵蚀。按侵蚀的方向分为三类:垂直侵
土壤地理学 1、 19世纪70—80年代,俄国土壤发生学的创始人道库恰耶夫提出了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认为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具有外部形态和内部 特征的历史自然体,土壤形成过程是由岩石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 所推动的,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因素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 及时间,通称五大成土因素。
2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到母质的土壤纵断面积 2、ຫໍສະໝຸດ Baidu
化迟缓,特别是春季升温慢影响幼苗生长,有“冷性土”之称。 同时黏土不易耕作、其地表易形成超渗径流,造成严重的水土 流失。壤土:壤土由于土壤中沙砾、粉粒和黏粒含量比较适 中,壤土既具有一定数量的非毛管孔隙,又有适量的毛管孔 隙,兼顾砂土和黏土的优点。 11、 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 部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 12、 土壤结构: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它们经常是相互作 用而聚集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土壤中这些团聚 体的组合牌类方式称为土壤结构。 13、 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在土壤团粒之间为非毛管孔 隙,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而在土壤团粒内部则为毛管孔隙, 是土壤具有良好吸水、蓄水与保肥性能,有效解决了土壤透水 性与蓄水性的矛盾;由于有团粒结构的土壤较好的解决了土壤 水分与空气同时存在的矛盾,因而就能够较好的调节土壤的导 热性,热容量状况,使土壤温度变化较为稳定和适度;具有团 粒结构的土壤,有机质和各种养分的含量都比较丰富,这是因 为团粒结构表面的有机质在好气微生物作用下,有利于养分的 释放和供应;同时,在团粒结构内部的有机质则以嫌气性分解 为主,分解过程相对缓慢,这有利于养分的保存;具有团粒结 构的土壤,其黏着性、黏结性和可塑性均较小,这也有利于耕 作。 14、 土壤的物理特性:土粒密度,土壤密度,土壤孔隙度,土壤磁 性,土壤颜色 15、 土壤的空气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有效孔隙的数量、土 体中生物化学反应速度和气体交换速率。 16、 土壤中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称为无效水,能被植物吸收利 用的水称为有效水。 17、 土壤水分有效性综合示意图p81 18、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 量,其数值以每千克土壤中含有各种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来表 示,即单位是mol/kg。 19、 土壤盐基饱和度:在土壤全部交换性阳离子总量中盐基离子所 占的百分数,公式为: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阳离子交换量。 20、 土壤对酸碱性的缓冲性能:是指所具有的抵抗在外界化学因子 作用下酸碱反应剧烈变化的性能,即当减少或增加土壤溶液中
不同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者质 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或者土壤的机械组成 10、 土壤质地的适应性:砂土:砂土由于土壤颗粒是以砂粒占优 势,土壤中大孔隙多而主管孔隙少,因此,砂土的同期性,透 水性强,而保水蓄水保肥性能弱。砂土的热容量小,故土壤温 度变化剧烈,易受干旱和寒冻威胁。由于砂土通气良好,土壤 的有机质分解快而不易积累,砂土的肥力相对贫瘠。但它又有 易耕作,适宜性强,供肥快等优点。对砂土施肥必须“少吃多 餐”,多施有机肥,以免造成过多养分流失增加农业生产成本, 并加重农业面源对地表水体的污染。黏土:黏土由于土粒微 小,土壤中的非毛管孔隙少,毛管孔隙多,毛管作用力强,土 壤透水通气性差;但保水蓄水及保肥性能强,有机质分解缓慢 有利于积累,故土壤养分含量丰富;黏土的热容量大,温度变
等。 28、 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
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 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生物地理学 1、 生物地理学的奠基人:亚历山大·洪堡;最早从事动物地理学研
究的是齐麦尔曼,其次是菲布利休斯;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 源》;19世纪末,影响最大的是植物生态地理学,丹麦学者瓦 尔明1895年《以植物生态里滴血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德国 辛伯尔1898《以生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道库恰耶夫的 自然地带性学说;20世纪初,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有历史方向转 向到现代生物的分布规律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 2、 生态因子:环境是由许多因子所组成,在环境因子中给予生物 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3、 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了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 群落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4、 生态因子的作用:综合作用,主导因子的作用,阶段性作用, 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5、 耐性定力: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是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 上下限之间即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性范围,其中包括 最适生存区,最适区生物活动处于最佳状态。 6、 生态幅度:自然界中每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都有不同的适应 范围(耐受范围活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称为生态幅度 7、 适应:生物体能够因环境的变化形成新的遗传性状而使自己顺 应环境 8、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表现在三个方面:行为上的适应,形态上 的适应,生理机能上的适应 9、 了解群落中个体数量的指标:多度,盖度,密度,频度,重要 值 10、 群落的结构:层片,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11、 群落变化基本形式有三种: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和演替 1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总体的多样 性和变异性
展。 没过土壤诊断学派的发展:美国土壤学家希拉各德与马伯特是没过现 代土壤科学的主要奠基人,前者与道库恰耶夫同时发表了土壤形成的 地学概念,后者讲俄国土壤发生学派的主要理论引进美国,并以图昂 剖面机器性状为研究核心,创建了没过第一个土壤分类系统。没过土 壤学家詹尼,在1941年发表了《土壤形成因素》专著,认为在土壤 形成过程中生物的主道作用并不到处都是一样的,不同地区、不同类 型的土壤往往主导因素不同。自20世纪中期以来,没过土壤学姐讲 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运用与土壤调查制图、土壤分类、对土壤组成、 形态、和属性进行了定量化、标准化的系统研究。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已经称为世界土壤学界应用最为广泛的土壤分类体系。 中国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两千年前《尚书·禹贡篇》记载了中国各 地土壤特征,并根据土壤颜色、质地和结构等划分突然类型。中国近 代土壤地理学的发展历史较短且进展缓慢。1906年北师大开始土壤 学教学,之后开展了零星的土壤调查与研究。至1930年以后受欧美 土壤学理论的影响,开展了中国境内较大范围的土壤调查研究,并变 灰了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土壤图,出版了土壤学演剧专刊及专著。至 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体系,并出版了《中 国土壤》,这是中国土壤学和土壤地理学研究的总结性著作。20世 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土壤学和土壤地理学界积极学习并消化吸收国 际土壤学研究的新成果,体现了中国突然地理学研究的特色。 8、 土壤矿物划分: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溶性矿物(盐类) 9、 土壤质地(土壤的机械组成):自然土壤的矿物质都是有大小
3、 土体构型:在土培面之中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统 称为土壤剖面构造或土体构型。
4、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 分)和环境条件(湿度和空气)的能力。
5、 土壤自净能力: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 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 消失的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