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基础知识课件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 “相畏”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 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 用的典型实例。
•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 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 而言的。如上所述,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 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 南星的毒。
中药学 知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 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梅花鹿
蝉蜕
代赭石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 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
毒性
• 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即总括药饵之词。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 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 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 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 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 间的长短有关。
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
•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 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 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
苍术药材
人参原植物
人参药材 (东北人参)
人参 饮片
五味子
(北五味子)
砂仁原植物
砂仁药材
(广东砂仁)
云南三七原植物
三七药材
地黄药材
(河南地黄)
• 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
• 1、根、根茎、块茎和鳞茎。(阴历二、八月) • 2、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中药学PPT课件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中药的性味归 经和功效主治。
中药学的发展历史
秦汉时期
中药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张 仲景《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 作问世。
明清时期
中药学逐渐成熟,形成温病学 派等学术流派。
先秦时期
中药学的起源,出现《神农本 草经》等早期本草著作。
唐宋时期
中药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 《新修本草》、《本草纲目》 等本草巨著。
理化鉴定
运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对中药所 含的有效成分或特征性成分进行定 性、定量分析,以评价其质量。
中药的质量评价指标与方法
01
有效性
评价中药是否具有治疗疾病的 功效,主要指标包括生物效价
、有效成分含量等。
02
安全性
评价中药在使用过程中是否会 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主要指 标包括毒性成分含量、重金属
坏严重。
03
中药资源质量标准不统一, 市场混乱,影响中药产业的
健康发展。
中药资源的保护措施与建议
加强中药资源保护法规建设 ,制定科学合理的采集、收 购、运输、加工等管理制度
。
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 ,及时掌握资源变化情况,
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推广中药资源保护意识和技 术,提高中药企业和农户的
资源保护能力。
调整阴阳平衡等。
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02
部分中药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03
中药可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力,对免疫相关疾病有治
疗作用。
常见中药的临床应用与配伍禁忌
临床应用
如解表药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等 表证;清热药用于治疗热证、火 证等;补虚药用于治疗虚证等。
中药学基本知识课件
药途径、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及病人的体质、年龄、证 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 有大毒,有毒,有小毒。
• 副作用,毒性作用,变态反应,特异质反映,药物的依赖性,致癌作 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基本知识
• 中药 •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称为“中药”。
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 • 中药学 •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
能、功效、临床应用及其他有关知识的一门学科 • 良医之不能以无药愈疾,犹良将之不能以无兵胜敌也(宋.
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也标上辛味,辛香之气还能起到 芳香辟秽,芳香化湿,芳香开窍作用。 如麻黄、苏叶发散风寒,薄荷宣散风热,木香行气除胀, 红花活血化瘀等。 弊端:多辛散燥烈,易耗气伤阴,故气虚、阴亏、表虚多 汗等不宜用。
7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甘(淡),能补、能缓、能和,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 药性、和中的作用。 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 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淡附于甘,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如茯苓、猪 苓、淡竹叶… 弊端:多腻滞,易助湿碍脾,脾虚湿滞勿用。
白芷,藁本,香薷,生姜,葱白,辛夷,芫荽
23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4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辛凉解表(发散风热药) • 药性多属辛凉,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 • 常用药物: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升麻,柴
胡,豆鼓,豆卷,蝉蜕,浮萍,西河柳,水蜈蚣,天胡荽, 蔓荆子,木贼草
完整版《中药学》课件
对中药进行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等 研究,评价其安全性。
中药临床应用的挑战与对策
中药质量控制问题
加强中药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中药 质量标准体系,确保中药质量的稳定 性和可控性。
中药临床研究的不足
加强中药临床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和 质量,为中药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科学 依据。
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问题
炮炙
用火焰处理药物,使其成分、 性味、功效发生变化。
蒸制
将药物隔水加热至熟透,改变 其性味和功效。
中药的制剂类型
汤剂
将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制成 的液体剂型,吸收快、作用迅速。
02
散剂
一种或多种中药粉碎后均匀混合而成 的粉末状制剂,便于服用和携带。
01
酒剂
将中药用酒浸泡提取制成的澄清液体 制剂,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 。
加强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发挥各 自优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 系。
中药国际化问题
推动中药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国际医 药界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中药在国际 市场的竞争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药配伍与禁忌
研究中药在复方中的配伍 规律及用药禁忌。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药理与毒理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 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毒理
作用。
中药资源与鉴定
研究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收、加工及品种鉴定
等。
中药制剂与炮制
研究中药制剂的制备工 艺和质量控制以及中药
的炮制方法和原理。
中药临床应用
探讨中药在临床各科疾 病治疗中的应用规律和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包括利尿、排石、降尿酸等作 用。
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包括壮阳、滋阴、调经等作用 。
中药学课件教学讲义PPT
04
中药方剂与剂型
中药方剂的组成与分类
中药方剂的组成
中药方剂通常由君药、臣药、佐药和使药四 部分组成,各部分在方剂中发挥着不同的作 用。
中药方剂的分类
中药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如按照功效可以分为解表方、泻下方、补 益方等;按照中药的种类可以分为单味药方 和复方方等。
中药剂型的种类与特点
02
中药制剂工艺
采用现代制药技术,改进中药 制剂工艺,提高中药制剂的稳 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03
中药质量控制
建立和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 ,实现中药质量可控、可追溯 。
04
中药研发创新
鼓励中药新药的研发,利用现 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发新型中药 。
中药国际化发展现状
1 中药进入国际市场
中药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定份额,尤其在亚洲地区有较 大影响力。
02
中药药材与炮制
中药材的采集与鉴别
总结词
中药材的采集与鉴别是中药学的基础, 对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 要。
VS
详细描述
中药材的采集与鉴别是中药学的基础,对 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采集中药材时,需要根据药材的生长周期 和季节进行采收,以确保药材的有效成分 含量最高。同时,鉴别药材的真伪也是非 常重要的,可以通过观察药材的外观、气 味、颜色等方面进行鉴别。
反应。
05
中药临床应用与实践
中药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
中药治疗需全面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环 境等因素,针对不同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
方法。
治未病思想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个性化治疗
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在疾病初期尽早干预, 以防止病情恶化。
中药学教学课件-PPT
药物。但其中以植物药居多,使用也最为普遍,故历代
将中药称为“本草”。
❖ (2)本草学:
❖
记载中药得典籍中药学称为本草学。
❖ (3)中草药:
❖
实则就是指中药与草药得混称。
❖ 草药、中草药与中药、本草没有质得区别,为避免混 淆,应统一于中药一词得概念中。
❖ (4)民族药:
❖ 就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得药 物,其药源与中药基本相同,如藏药、蒙药、 维药、傣药、苗药、彝药等。
❖ 【目得与要求】 ❖ 1、了解中药得起源与中药学得发展。 ❖ 2、熟悉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得主药本草著
作(书名、作者、学术价值)。 ❖ 【教学时间】 ❖ 2学时。
一、中药得起源――原始社会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 中药起源很早,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从古 书记载与传说来看,可以说明中药起源于原 始社会人类得生产活动、生活实践与早期 得医疗实践。
(二)秦汉时期――本草学得形成时期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 代表作:《神农本草经》
❖
--我国现存最早得药学专著。
❖ 汉初年
❖
(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 。
❖ 载药数目:365种。
❖ 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 46种,按药物功效得不同分上、中、下三品,即 “三品分类法”。
❖ 因此可以说,中药得起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长 期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得结果,故有“药食同 源”之说。
二、中药学得发展
❖ (一)夏商周时期――本草学得萌芽时期 ❖ (二)秦汉时期――本草学得形成时期 ❖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 ❖ (四)隋唐时期 ――医药发展鼎盛时期 ❖ (五)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时期
【宋代】
❖ 1、国家药局得设立: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中药配伍理论
阐述中药配伍的原则、方 法及禁忌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用药方法
阐述中药的煎服方法、 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等
。
中药资源与开发
阐述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集、加工及开发利用
等。
中药药理与毒理
阐述中药药理作用机制 、毒理作用及安全性评
价等。
中药制剂与剂型
阐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 法、剂型选择及质量控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药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 《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 论》等著作。
明清时期
中药学开始衰落,但仍有一些 重要著作问世,如《本草纲目 拾遗》、《本草求真》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01
02
03
中药药性理论
阐述中药四气、五味、升 降浮沉、归经等药性理论 。
中药功效理论
阐述中药功效的概念、分 类及影响因素等。
麦芽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鸡内金
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止血药
白及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蒲黄
止血,化瘀,利尿。
三七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
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活血化瘀药
01
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郁金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 黄。
03
02
延胡索
活血行气止痛。
姜黄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04
化痰止咳平喘药
制等。
02
中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 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基 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
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即升、降、浮、沉四种作用,是
中药学基础知识课件
中药安全性评价有助于提高中药产业的整体水平 和竞争力,促进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药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不良反应类型
中药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毒性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对人体的 危害程度有所差异。
影响因素
中药的不良反应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个体差异、用药剂量、药物配伍、用药时间等。
Chapter
中药的化学成分类型
是一类具有苯环和吡喃环的化合 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抗 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是由多个单糖分子组成的高分子 化合物,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 、抗病毒等作用。
皂苷类 黄酮类
挥发油类 多糖类
是一类存在于多种中药中的化合 物,具有抗炎、抗癌、免疫调节 等多种生物活性。
05
中药的控制的意义与方法
01
保证中药疗效
中药质量控制能够确保中药的疗效,通过控制中药的产地、采集时间、
炮制工艺等因素,保证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和药效。
02
维护中药品牌形象
优质的中药产品能够提高中药品牌的形象和信誉,增加消费者对中药的
信任度。
03
质量控制方法
合理用药
中药和西药的用药方法和剂量需要合理,避免药 物滥用和浪费。
近年中药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研究进展
近年来,中药学在中药活性成分研究、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药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中药的现代化和 国际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望
未来,中药学将继续关注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加强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的研究,推动中药的国际化发展, 为全球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药学研究将更多地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深入揭示 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源泉和灵感。
中药学全套(完整版)课件
2024/1/30
31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成果与展望
成果
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制剂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推动了中药产业的快速发 展;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中药研究人才,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中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展望
未来中药现代化研究将继续深入,有望在中药新药创制、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中药产业将进一步升级和转型,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药企业和品牌;中药学将与现代医学更 加紧密地结合,共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
中药的功效
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如解表、清热、祛湿、化痰止咳、理气活血等,用于治疗 各种疾病。
2024/1/30
9
中药的炮制与制剂
中药的炮制
中药在入药前需要经过炮制加工,包括净制、切制、炮炙等工序,以减毒增效、 改变药性。
中药的制剂
2024/1/30
12
清热药
石膏
知母
天花粉
栀子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2024/1/30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13
祛湿药
01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02
厚朴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03
藿香
化湿,止呕,解暑。
04
佩兰
化湿,解暑。
2024/1/30
• 妊娠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堕胎的副作用,如斑蝥、水蛭、 虻虫、三棱等破血通经药。
• 服药食忌: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如生冷、油腻、腥膻、辛辣等 ,以免影响药效或加重病情。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不良反应防范措施
提出防范中药不良反应的措施,如规范用药、加强监测等 。同时,强调在使用中药时应遵循医嘱,注意药物的剂量 和使用方法,避免自行滥用。
06
未来发展与挑战
国际化发展趋势及挑战
中药国际化发展现状
中药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和接受度逐渐提高,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
止痛等功效。
木本植物药
如杜仲、黄柏、厚朴等 ,具有补肾强腰、清热
燥湿等功效。
藤本植物药
如钩藤、络石藤、忍冬 藤等,具有息风止痉、
通络止痛等功效。
矿物药
如石膏、滑石、芒硝等 ,具有清热泻火、利尿
通淋等功效。
中草药采集、加工与贮藏方法
采集方法
根据药用部位和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工具进行采集 。
作用
中药学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也在保健 、康复和养生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习中药学意义与方法
意义
学习中药学有助于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中药的 临床应用技能,为从事中医药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方法
学习中药学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实验操作、 临床实习等,同时还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 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用于治疗火热毒邪 所致的病证,如痈疡肿毒、丹毒等。
ABCD
清营凉血
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用于治疗热入营血证, 如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等。
气血两清
清瘟败毒饮,用于治疗瘟疫热毒、气血两燔证。
祛湿剂及治法
01
02
03
04
燥湿和胃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温热药多温具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暖肝散寒、 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 阳救逆等作用,用治中寒腹痛、肺寒喘咳、寒疝 作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 痛、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厥脱等阴寒证。
二)阴阳消长 是指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不是静止或绝对平衡,而是指在一定限 度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相对平衡。
生理过程:物质-功能(能量)-物质。 病理:(1)阴阳的偏胜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损其有余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2)阴阳的偏衰 “阳虚则寒” 补其不足 “阴虚则热”
NO3.四气五味——五味
酸味 有收敛固涩作用,即酸收。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 等证。
苦味 有清泄、燥湿作用,即苦坚。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 味 ,主治热证、火证、湿证。
甘味 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即甘缓。一般滋养补虚、调和 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味,主治虚证、痛证。
NO2.阴阳五行说——阴阳转化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即阴可转化成阳,阳也可转化成阴。 阴阳消长(量变)阴阳转化(质变) 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某些急性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热、汗出的 情况下,可突然地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阳气暴 脱的危象,这种病证变化,即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
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次序与相生一致:肝病传心,心病传脾,脾病传肺,肺
病传肾,肾病传肝。
临床常见:水不涵木,就是由于机体肾水不足,不能滋
养肝木,导致“肝肾精血不足”或“肝肾阴虚”。 2、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 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02
中药的分类与命名
中药的分类方法
01
02
03
04
按药物功能分类
如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等。
按药用部位分类
如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 叶类等。
按有效成分分类
如生物碱类、黄酮类、挥发油 类等。
按自然属性分类
如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中药的命名原则
根据产地命名:如川芎、广藿香 等。
01
根据药用部位命名:如葛根、桑 叶等。
中药的功效分类
清热药
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如石膏、 知母等。
祛风湿药
祛除风湿之邪,治疗风湿痹证。 如独活、威灵仙等。
01
解表药
发散表邪,治疗表证。如麻黄、 桂枝等。
02
03
泻下药
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 治疗便秘。如大黄、芒硝等。
04
常用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甘草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 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 药。
常用中药的应用与配伍举例
清热药
如金银花、连翘等,用于热毒 疮疡、风热感冒等,常配伍蒲 公英、紫花地丁等。
补虚药
如人参、黄芪等,用于气虚证, 常配伍白术、甘草等。
解表药
如麻黄、桂枝等,用于外感风 寒表证,常配伍杏仁、甘草等。
祛湿药
如茯苓、白术等,用于脾虚湿 盛证,常配伍党参、甘草等。
理气药
如陈皮、枳实等,用于气滞证, 常配伍木香、香附等。
证。
生当归偏于补血活血,
大
酒当归偏于活血通经,
黄
土炒当归偏于补血止血。
生黄芪偏于固表止汗、
白
利水消肿,炙黄芪偏于
术
中药学基础知识 ppt课件
ppt课件
22
• 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医学集大成者。李时 珍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 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 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 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 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 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 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 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 学著作。
ppt课件 3
神农尝百草
• 神农鞭药尝百草的故事,是一则著名的中国古代汉族神 话传说。 • 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 他牛头人身。由于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 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 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 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 为神农。 • 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 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 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 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 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 建药王庙四时祭祀。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 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
ppt课件
25
民国时期
• 辛亥革命以后,西方文化及西方医药学在 中国进一步传播,这对中国的社会及医药 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随之出现了 一股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潮,中医药学 的发展受到阻碍。但是,在志士仁人的努 力下,本草学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继承 和发扬方面均有新的发展。
ppt课件
26
• 民国时期的药学特点主要表现为: • ①随着中医学校的建立,涌现了一批适应教学和临 床运用需要的中药学讲义。这些中药讲义,对各药 功用主治的论述大为充实。 • ②药学辞典类大型工具书的出现,是民国时期本草 学中的一件大事。其中成就和影响最大者,当推陈 存仁的《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年),为近代第 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 ③本草学的现代研究开始起步,植物学、生物学工 作者对确定中药品种及资料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许多药学工作者则致力于中药化学及药理学研究。
中药学ppt课件
煎煮火候
先武火后文火,即先用大火将水煮沸,再 改用小火慢煎,以使中药有效成分充分溶 解。
中药的服用方法
01
服药时间
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选择服药时 间,如滋补药宜空腹服用,健胃
药宜饭后服用。
03
温服与冷服
一般中药汤剂宜温服,部分药物 可冷服或热服,如解表药宜热服
,清热解毒药宜冷服。
02
服药剂量
根据医生处方和药物性质确定服 药剂量,一般汤剂每日1剂,分
确定主题和目标
在研发中药时,首先要明确研究目标 和主题,以便为后续的研发工作提供 指导。
01
02
文献调研
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和 不足之处,为研发提供参考。
03
实验研究
进行药理、毒理、药效等实验,探究 中药的作用机制和效果。
总结评估
根据实验和临床试验结果,对中药的 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撰写研究报 告,申请新药证书。
中药的禁忌
中药的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在特定情况下不宜使用,以避免不良反应或药物中毒 。
02 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的解表作用
总结词
解表作用是中药通过发汗、解 肌等作用,解除表征,如感冒
、咳嗽等症状。
详细描述
解表作用的中药多具有辛味, 如桂枝、麻黄、荆芥等,能够 发散外邪,缓解感冒、咳嗽等 症状。
总结词
中药的分类
中药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 物药,其中植物药是最为常见的 一类。
中药的性味与归经
中药的性味
中药的性味是指中药的性质和味道, 是中药的基本特征之一。
归经
中药的归经是指中药对某些脏腑经络 的选择性作用,即中药对不同病变的 针对性。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中药学基础课件
中药学基础
一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是从不 同的角度反映药物作用特性的性能;而毒性则 是从安全用药的角度反映药物的另一特性。
它们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药 性能的重要内容。
•中药学基础
中药学基础
二 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
配伍:
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的需要,以安全有效用 药为目的,按照一定法则,将两味以上的药物 配合应用,称为中药的配伍。
饮食:
n 痛风患者——忌饮酒及过食高蛋白食物; n 胸痹(冠心病)、高血脂等患者——忌过食肥肉、
脂肪、动物内脏及酒等 n 糖尿病患者——忌食含糖量过高的食物; n 脾胃虚弱患者——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坚硬的
食物; n 疮疡、皮肤病患者——忌食鱼、虾、蟹等腥臭及辛
辣刺激性食物。 n 寒证忌服生冷食物;热证忌服辛辣温热和油腻食物。
n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 肠作用。咸味药能伤脾胃,脾虚便溏者 慎用。
•中药学基础
中药学基础
一 中药的性能-五味
辛 发 散 行 气 血, 甘 补 和 中 缓 急, 酸 涩 收 敛 固 涩, 苦 有 泄 燥 之 功, 咸 能 软 坚 泄 下, 淡 能 渗 湿 利 尿,
•中药学基础
中药学基础
中药学基础
二 中药的应用-特殊煎煮方法
3 包煎药:
(1)种子类如葶苈子、车前子、菟丝子。 (2)花类如辛夷、旋复花等。
4 另煎兑入:
一些贵重的药物,如人参、西洋参、鹿茸、冬 虫夏草等。
•中药学基础
中药学基础
二 中药的应用-特殊煎煮方法
5 熔化服用药:
将药物直接放入热的药液中熔化后服用。常见的有玄 明粉、芒硝等
中药知识培训课件
中药知识培训课件xx年xx月xx日•中药基础知识•常用中药材介绍•中药的药理作用和功效目录•中药材的鉴别方法•中药的配方原则和禁忌•中药的临床应用01中药基础知识中药的种类与分类生长在野外的植物,可用于制成中药,如黄连、甘草等。
草药矿物药动物药复方药由天然矿物或金属制成,如石膏、珍珠等。
由动物制成,如鹿茸、虫草等。
由多种草药和其他成分制成,如六味地黄丸等。
煎煮过程将草药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约30分钟。
煎药前准备先将草药用水清洗,切碎或捣碎,加入适量的水浸泡约30分钟。
煎煮次数煎煮3次,将药液混合后饮用。
中药的煎煮方法将中药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贮存方法中药的保质期一般为2-3年,但有些草药和蜂蜜等物质的保质期更短。
保质期中药的贮存和保质期02常用中药材介绍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安神增智。
功效3~9g,宜文火另煎,将参汁与其它汤药混服。
用法与用量实证、热证忌服,服人参后,不宜饮茶和吃萝卜。
注意事项用法与用量10~30g,水煎服,宜文火煎煮。
注意事项疮疡实证热证不宜服用,表实邪盛者不宜服用。
功效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功效5~15g,水煎服,宜文火煎煮。
用法与用量湿盛中满、大便泄泻者忌服。
注意事项用法与用量6~12g,可煎汤、泡茶、浸酒等。
功效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益气健脾。
注意事项脾虚泄泻者忌服,泡水喝时,最好将枸杞子泡好后喝完,不要浪费。
枸杞用法与用量研末吞服,也可泡酒喝,常用剂量为每日3~5g。
注意事项服用鹿茸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可骤用大量,以免阳升风动,头晕目赤,助火动血,而致鼻衄。
功效补肾壮阳、益精生血、强筋健骨。
鹿茸03中药的药理作用和功效1清热解毒类中药23这类中药主要针对热毒病症,如发热、疮疡、痈疽、疔疮等,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清热解毒部分清热解毒类中药对多种病原菌有抑制生长和杀灭作用,如板蓝根、金银花等,具有抗菌抗炎双重作用。
中药学课件全套ppt完整版x
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 食物。
注意中药的妊娠禁忌
孕妇应慎用或禁用某些中药,以免对胎儿造 成不良影响。
注意中药的煎服方法及时间
不同的中药煎服方法和时间不同,应遵医嘱 正确煎服。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干姜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 饮。
肉桂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 脉。
吴茱萸
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止 泻。
理气药
陈皮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木香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枳实
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香附
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
消食药
山楂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麦芽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神曲
消食和胃。
鸡内金
君臣佐使
中药处方中药物分为君、臣、佐、使 四种角色,君药为主药,臣药为辅药 ,佐药协助君臣药发挥作用,使药为 引经药或调和药性的药物。
用药禁忌
注意中药的用药禁忌,如孕妇禁用、 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等。
常见疾病的中药治疗与处方举例
胃痛
胃寒痛可用良附丸治疗,胃热痛 可用清中汤治疗,气滞胃痛可用
柴胡疏肝散治疗。
中药的服用方法与剂量
服用时间
根据病情和药性确定服药时间,如补药空腹服, 驱虫药睡前服等。
服用方法
汤剂一般温服,丸剂、散剂等固体剂型可温开水 送服。
服用剂量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确定剂量, 避免过量或不足。
中药使用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注意中药的配伍禁忌
避免“十八反”、“十九畏”等药物的配伍 使用。
中药学的特点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中药的性 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特性。
中药学基本知识课件共51页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中药学基本知识
一、消食药
定义:凡能消积导滞、促进消化、治疗饮食积 滞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适应证:饮食积滞。腕腹胀满、嗳腐吞酸、恶 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失常等脾胃虚弱的消 化不良证。
(二)活血调经药
适应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及产后瘀滞 腹痛之证,亦可用于瘀血痛证、跌打损伤等 证。
常用药:丹参、红花、益母草、桃仁、牛膝、 鸡血藤、王不留行
活血调经药——益母草
益母草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肝、心、膀胱经。 【功效】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应用】 1、血滞闭经、痛经、经行不畅、产后瘀滞腹痛、
分类: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 破血消癥药(多为虫类药);
(一)活血止痛药——川芎
(一)活血止痛药——川芎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功效】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应用】 1、血瘀气滞的痛证。——血中气药 2、头痛,风湿痹痛。——“头痛不离川芎”(川
芎茶调散) 【用法用量】 煎服,3~10g。(月经过多者慎用)
补气药——人参
人参
【性味归经】 甘、微苦,微温。归心、肺、脾 经。
【功效】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应用】
1、气虚欲脱,脉微欲绝的危重证候。独参汤、 参附汤(注射液)、生脉散(注射液)。 2、肺气虚弱的短气喘促,懒言声微,脉虚自 汗等。
适量。
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大蓟、小蓟、槐花、白茅根 收敛止血药——白及、仙鹤草、紫珠、血余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