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性别意识反思

合集下载

性别意识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性别意识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性别意识的心得体会和感悟在当今社会,性别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性别问题,也开始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也是其中之一,经过多次探索和思考,我对性别问题的认识也逐渐加深。

首先,性别问题不仅仅是女性的问题。

很多人会认为,性别问题只是女性面临的问题,因为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

但实际上,性别问题也涉及到了男性。

男性同样受到着各种刻板印象和歧视,也面临着许多不公正的待遇。

比如,社会通常会认为,男性应该强壮、果断、有决策权。

当一个男人表现出了情感、柔弱等特质,很容易被视为“不男人”。

这些刻板印象和偏见,不仅影响着女性的地位,也让男性陷入了困境,难以真正展现自己的个性。

其次,性别问题的本质是平等问题。

从本质上来讲,性别问题是一个关乎平等的问题。

我们所追求的,不是女性的绝对平等,也不是男性的统治地位,而是两性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地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最后,性别问题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参与。

性别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需要长期而持久的努力。

而这个努力,不仅需要政府和组织的参与,更需要每一个人的关注和努力。

作为平凡的个人,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入手,为性别平等而努力。

比如,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性别歧视的语言,尊重他人的性别特点,关注和支持性别平等的组织和活动等等。

只有每一个人都能够参与到性别平等的努力当中,我们才能真正地打造一个公正、包容、平等的社会。

综上所述,性别意识是我们需要去探索和加强的问题。

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性别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更加努力地推动性别平等的发展,让社会更加公正、和谐。

老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探究

老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探究

老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探究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涉及了广泛的题材和人物,其中女性形象和性别观念成为了他作品中一个重要的探索主题。

本文将以老舍作品中的几位女性角色为例,探讨他对女性形象及性别观念的揭示与思考。

一、女性在封建社会的压抑在老舍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压抑和束缚的关注。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姐姐阿福生活在贫苦的底层社会中,她被迫嫁给了一个有钱人,对她来说婚姻只是一种经济交易,而根本没有考虑到她的感受和自由。

这种女性被动地为传统观念所左右的形象在老舍的作品中屡见不鲜,他通过这种叙述方式向读者传达了他对女性困境的关切。

二、女性在现代社会的挣扎除了揭示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压抑,老舍的作品也探讨了现代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各种挣扎。

在《茶馆》中,老舍通过不同阶层的女性人物如老板娘、服务员、女学生等,呈现了不同背景的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

这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多样而丰富,展示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角色和面临的困境,反映了老舍对性别平等的思考。

三、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在老舍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独立自主、坚强勇敢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角色不受传统观念束缚,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自由。

比如,在《骆驼祥子》中,白毛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是一个自立、独立思考的女性,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尊严。

这种女性形象的出现展示了老舍对于性别观念的挑战和思考。

四、性别观念的转变与反思通过老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性别观念的转变与反思。

老舍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是女性形象的强化和男性形象的削弱,通过这种手法,他试图消弭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展示男女平等的价值观。

他关注女性的独立意识和对自由的追求,并呼吁社会对女性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总结起来,老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探究是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反思。

他通过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压抑和挣扎,同时也呈现了独立自主和坚强勇敢的女性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议题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议题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意识觉醒,性别议题在中国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社会现象的一部分,自然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性别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议题,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女性意识觉醒的文学表达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议题首先体现在女性意识觉醒的文学表达上。

以鲁迅的《狂人日记》为例,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孔乙己通过自我觉醒,开始反抗传统的封建礼教和男权社会。

她以狂人的形象,表达了女性对于束缚和压迫的不满。

这种文学表达激发了女性群体的意识觉醒,使她们开始思考自己的权益和地位,并积极参与社会运动。

二、男性身份认同的探索和反思除了女性意识觉醒的文学表达,中国现代文学中也存在着男性身份认同的探索和反思。

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男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和磨难,从而对传统的男性角色定位产生了怀疑。

小说通过描写福贵的人生经历,呈现了男性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助和困惑。

这种对男性身份认同的探索和反思,使得男性开始反思传统的男性角色定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三、同性恋与性别边界的突破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议题还表现在同性恋与性别边界的突破上。

在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中,女主人公陈清扬与同性恋者李银河之间产生了一段特殊的情感关系。

这种对同性恋的描写突破了传统性别边界,挑战了社会对于性取向的刻板印象。

这种突破使得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性别的定义和界限,促进了社会对于同性恋权益的认识和尊重。

四、性别平等与社会进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议题对于社会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文学作品中,更是推动了性别平等与社会进步的发展。

通过对性别议题的讨论和表达,人们开始关注女性的权益和地位,呼吁性别平等。

这种呼声使得社会开始重视女性的教育和就业机会,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通过对男性身份认同和性别边界的反思,人们开始摒弃传统的性别定位,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性别观念。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议题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探讨。

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

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

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建构与社会性别角色的互动关系。

通过深入分析一系列现代文学作品,我们将揭示女性在文学作品中如何被塑造,以及这些塑造方式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性别观念和价值取向。

本文还将探讨这些文学形象如何影响并参与了社会性别角色的建构与解构,从而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性别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

我们将首先回顾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重点关注女性文学形象的演变。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这些文学形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包括当时的性别观念、家庭结构、教育水平等。

通过比较不同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将揭示文学如何参与塑造和强化社会性别角色,并探讨这种塑造过程如何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接着,我们将关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我们将分析女性如何在文学中呈现为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包括母亲、情人、职业女性等,并探讨这些角色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期望和限制。

我们还将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分析这些元素如何挑战传统的性别观念和角色定位。

我们将总结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建构的特点和意义。

我们将指出,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性别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参与了这些观念和价值的塑造和变革。

因此,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性别问题,并为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演变中国现代文学自其诞生之初,就承载着对旧有社会体制和文化传统的批判与反思。

在这一过程中,女性形象作为文学表现的重要方面,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从刻板到多元,从被动到主动的显著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文学自身的发展,也折射出了社会性别观念的演变。

早期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往往被描绘为弱势、被动的存在,她们或是家庭伦理的牺牲品,或是社会压迫的受害者。

这种形象塑造既受到了传统男权社会观念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文学创作者对女性角色的刻板认知。

性别文化的媒介多元再现及反思

性别文化的媒介多元再现及反思

二、传统性别文化在媒介中的体 现与反思
二、传统性别文化在媒介中的体现与反思
在传统文化中,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位往往受到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在媒介中,传统性别文化的体现尤为明显。例如,不少媒体刻画的女性形象往往 局限于家庭和情感领域,而男性则更多地扮演着职场和政治等公共领域的角色。 这种刻板印象反映了传统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定位,但在现代社会中,其局限性愈 发凸显。
反思与启示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媒介多元再现的优势,同时采取措施消除 其负面影响。首先,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媒体工作者的素质和敏感度,让他 们在报道和呈现性别文化时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其次,鼓励更多的多元化创作, 让更多不同性别、不同背景的创作者参与其中,使性别文化的呈现更加丰富和真 实。最后,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媒介中出现的性别问题进行及时批评和纠正, 确保性别文化的多元再现能够健康发展。
一、性别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多元 再现
一、性别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多元再现
性别文化是指基于性别差异而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媒介中,性别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涵盖了媒体、艺术、文学等多个领域。 例如,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媒体通过刻画不同的性别形象,传递着关于男女两 性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刻板印象;艺术和文学领域则通过象征、隐喻等方式,呈现 了性别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多样性。
结论
只有充分认识到性别文化媒介多元再现的重要性和意义,我们才能更好地应 对这一现象所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共同促进一个平等、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性别文化的媒介多元再现及反思: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三重视域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性别文化始终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话题。伴随着 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性别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演变,而媒介成为了其 传播和呈现的重要途径。本次演示将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三个角 度,深入探讨性别文化在媒介中的多元再现以及引发的反思。

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

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

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不仅仅是作者对于女性个体的塑造,更是社会性别建构的产物。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会性别在文学中的表达和反映。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多种多样,可细分为三种类型:传统女性、现代女性和超越性别的女性。

传统女性形象体现了传统社会对于女性性别角色的限制和期望,她们通常被描绘为温柔、善良、顺从的家庭主妇。

现代女性形象则呈现出女性解放运动后的社会变革,她们追求平等、自由和独立,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

超越性别的女性形象则是对传统性别观念的颠覆和解构,她们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性别角色,表达出更为复杂和多元的人性。

这些女性形象的建构不仅仅依赖于作者对于女性的理解和塑造,也受制于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和批判。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传统的性别观念仍然占据着很大的地位,因此传统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依然十分常见。

这种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反映了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限制和期待,强调女性的柔弱和顺从,传达着对于传统家庭价值观念的维护。

而现代女性形象则成为了社会变革和女性解放的集体表达,她们强调女性的独立和自由,追求自己的事业和权益。

一些作家则通过超越性别的女性形象,试图解构和颠覆传统性别观念。

这些女性形象通常拥有男性化的特质,她们追求权力和自由,不再被传统的性别角色所限制。

这种形象的创造正是作家对于传统性别观念的批判和反思,试图以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重新构建女性形象。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观察到社会性别在文学中的表达和反映。

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呈现不仅仅代表了作者的个人观点,更重要的是影响了社会对于女性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研究女性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角色,认识到性别不仅仅是一种生理差异,更是一种社会构造和文化建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只有通过对多元性别角色的塑造和呈现,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性别平等和性别意识的提升。

女性主义文艺思潮下的文学性别意识差异分析——以张洁作品为例

女性主义文艺思潮下的文学性别意识差异分析——以张洁作品为例

女性主义文艺思潮下的文学性别意识差异分析——以张洁作品为例◎张振安摘要:张洁作为当代女作家的代表性人物,其创作历程反映了新时期中国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其中所展现出来的性别意识变化,更能够代表当代作家的性别意识在文学语境中之现状。

张洁在《爱,是不能忘记》《无字》等作品中塑造了不同的男性形象,在其不同的创作历程中,张洁对于性别意识的变化清晰地展现了出来。

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男女作家的性别意识差异是文学资源以及权利意志的差异,可以深入挖掘出文学性别意识上的差异。

关键词:张洁;女性主义;性别意识性别意识兴起于1980年代的女性主义思潮之中,在文艺创作及文艺批评中产生了显著的性别意识,这种性别意识和女性意识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但是又有着较大的区别。

性别意识是区别于女性意识及女性主义,有着更多的文艺批评可能,是一种发自于内心深处潜在内容的外现,女性作家对女性生存状况的描写以及自身的心理活动,都成为她们主观创作的客观因素。

在中国文坛,张洁是一名杰出且占有重要位置的女性作家,是一名典型持抗拒态度看待女性主义的作家。

①她的作品对于性别意识的探讨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在“爱情”主题的作品中,《爱,是不能忘记》(下文简称《爱》)和《无字》在创作中展现出了对于“爱情”创作的辩护。

两个相隔二十年多年的作品,在主题、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关系上都有着一些相似的地方,然而读者的阅读体验却差异很大。

以张洁作品创作的前后改变为例,她对同一个爱情故事的再次书写在观念上就有很大的变化,经过几十年的改变后,张洁在创作上更突显出性别意识。

②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这是极其少见的。

张洁在文学创作上的性别意识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代女性作家及其作品的性别意识状况。

—现代文学中的性别意识缺失(-)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内在追求在《爱》中,钟雨被塑造成为一个“爱情乌托邦”中的知识女性,她和一位已有家属的革命老干部两情相悦,但是在“道德”面前,他们保持着基本的道德底线:手都没有牵过。

中国文学中的性别与性别角色

中国文学中的性别与性别角色

中国文学中的性别与性别角色中国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文学中,性别和性别角色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性别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探讨和描绘,每个时代都有对于性别与性别角色的独特关注和表达。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文学中的性别与性别角色,并探讨其意义和影响。

一、性别观念与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的性别意识严重影响着中国文学中的性别角色。

封建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崇尚男尊女卑的观念。

这种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学中的性别角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文学作品中展现了女性的软弱和无力,以及男性的英勇和权威。

典型的例子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妻妾们,她们命运多舛,缺乏自主权和独立的生存能力。

二、女性形象的演变与解放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一方面是对封建社会性别观念的批判,女性追求自由独立的形象逐渐在文学中崭露头角。

另一方面,中国的解放运动和女权主义的兴起也为女性在文学中找到了更多的表达空间。

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山妖王二妈、《红岩》中的王二小等女性形象体现了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新角色和力量。

三、跨性别与性别角色的突破中国文学中也不乏跨性别和性别角色突破的作品。

陈忠实的《白鹿原》中的六娃扮演了男女双重角色,体现了刚毅、果断和独立的个性。

这种突破性别界限的创作方式,挑战了传统的二元性别观念,为性别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性别与社会现实的关联中国文学中的性别与性别角色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性别问题和不公平。

从古代封建社会到当代都存在着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在文学作品中,通过女性的遭遇和命运,揭示了社会中的性别歧视和压迫。

《红楼梦》中贾府内外的女性形象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总的来说,性别与性别角色是中国文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主题。

从传统到现代,性别观念的演变和女性形象的演变都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变化。

中国文学对性别问题的深入探讨和揭示为我们认知性别平等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期望未来的中国文学在性别与性别角色的呈现上能够更加多元、平等和包容。

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角色与女性意识

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角色与女性意识

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角色与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性别角色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它常常涉及到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女性意识的表达。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性别角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并探讨社会对于女性的偏见和歧视,同时也可以看到女性对于自身价值和权益的不断探索与追求。

首先,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角色往往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刻板印象。

在一些旧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多被描绘为柔弱、依赖性强、只能从事家务劳动等传统的角色。

例如,在《简·爱》这部小说中,作者夏洛蒂·勃朗特通过主人公简·爱的形象,探讨了女性追求平等和自由的愿望。

她反抗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和限制,展现了女性独立意识的重要性。

然而,近代的文学作品中性别角色的呈现开始多样化和复杂化。

现代女性的崛起和解放运动使得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角色定位。

女性作家和男性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探索了女性的多种面貌和追求。

例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以及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权力的游戏》系列,都描绘了具有独立思想和追求的女性形象。

这些作品使得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到女性意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女性不再被简单地刻画成某种特定类型。

同时,在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表达也变得更加鲜明。

通过女性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经历的描写,作家们在作品中传达出女性的诉求和对于社会现象的理解。

例如,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中的斯嘉丽·奥哈拉,通过她的坚强和努力,展现了女性在逆境中的顽强和勇气。

在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表达更加突出。

女性作家们经常运用自身的经历和观察来创作作品,探索女性的内心世界,呈现女性独有的情感和思考方式。

例如,两性关系和家庭问题是中国女性作家范晶晶在《你是女人我怕谁》中探讨的主题。

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讲述了女性在婚姻、爱情和家庭中的困惑以及对于自我价值的重新认知。

总的来说,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角色和女性意识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主题。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鉴赏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肖诺晨 长沙市长郡梅溪湖中学摘要:从古至今,我们都能从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发现女性意识,不同时期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的特征是不同的,从总体上来讲,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关键词:中国;文学作品;女性意识男性和女性共同构成整个人类社会,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女性一直被强大的父权制度压制而默默无闻。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中,女性习惯了遵从男性的意志,失去了表达自己意识的愿望。

但是随着社会开明程度的提升,女性的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他们认识到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平的对待,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将女性意识表现出来。

在中国,女性意识是女性文学的重要分支,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我们都能寻找到女性意识的影子。

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在中国古代,男权制度几千年不动摇,所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就表明了代表女性的“坤”要尊顺代表男性的“乾”的倾向,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孟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男尊女卑的观念。

例如,女性丧偶之后不得改嫁要从一而终等等。

同时期,中国古代有关女性的文学作品也往往带有浓厚的封建儒学的思想,对女性定下了种种清规戒律,例如《女戒》、《内训》等等。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能够在中国古代不少的文学作品中发现歌颂女性、表现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

例如《花木兰》中讲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保卫家园的英勇事迹,赞颂了她的勇敢和淳朴,通过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萌芽。

在中国古代,还有丰富的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包括《西厢记》、《红楼梦》、《牡丹亭》等等,它们描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积极主动、幸福甜美,表现除了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

以《西厢记》为例,作品中描述的女主角崔莺莺尽管受到封建礼教的深刻影响,但是对父母包办的婚姻并不满意,极力寻找自己的幸福,她勇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气就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表现。

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之后,国外的先进思想进入国内,中国的知识女性开始通过各种类型的妇女团体创办女性刊物,为妇女解放奔走呼告。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发展及其影响。

文章首先概述了女性意识的概念及其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的体现,接着分析了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多维度表达,包括女性主题、女性形象、女性叙事等。

通过对一系列代表性作品的分析,文章揭示了女性意识在文学中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文章也关注到女性意识在文学表达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提出了对女性文学未来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女性意识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进一步推动女性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二、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概述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变革和女性地位的提升,逐渐崭露头角,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女性文学的优秀传统,还深受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在题材选择上,更加注重女性自身的经验和感受,以女性的视角和立场来审视和反映社会现实。

无论是描写女性在社会、家庭、职场中的挣扎与抗争,还是探讨女性的爱情、婚姻和亲情,女性文学都力求揭示女性内心的真实世界和情感体验。

在创作手法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创新性。

女性作家们不仅善于运用传统的叙事手法,还大胆尝试现代派、后现代派等多样化的文学手法,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和技巧来展现女性的复杂内心世界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在主题表达上也更加深入和全面。

女性作家们不仅关注女性的个人命运和情感世界,还积极探索女性的社会角色和责任,以及女性与男性、女性与自然、女性与文化等多重关系。

她们通过文学作品,传递出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女性价值的独特理解。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它不仅丰富了文学宝库,也为女性争取平等地位和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文学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的性别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性别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性别观念导言: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多元,其中的性别观念自古以来一直是文化演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观念,包括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定义、性别在社会地位中的体现以及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诠释。

一、男女性别角色的定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性往往被定义为家庭的中心和社会的主导者。

他们承担着外出工作、赡养家庭以及延续家族血脉的责任。

而女性则被期望以家庭和子女为重,承担照顾家庭、繁衍后代的角色。

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观念在传统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和坚守。

二、性别在社会地位中的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性的地位往往高于女性。

男人被视为家族的继承者和社会的主人,享有权力和资源的优先分配。

而女性则在社会地位和参与公共事务方面受到了限制。

这种性别观念直接导致了社会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女性在经济、政治和教育等领域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

三、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诠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性别平等观念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角色划分,并寻求重塑男女关系的平等和谐。

例如,在当代中国,越来越多的女性涌入职场,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

同时,一些男性也开始关注家庭和育儿,并以更加平等的态度与伴侣分享家庭责任。

四、当代社会的性别观念在当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观念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尊重和平等对待男女性别,追求性别角色的平衡。

同时,性别教育也逐渐受到关注,努力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促进性别平等和思维的多样化。

结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观念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们对性别观念的认识也在变化。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全面理解和审视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观念,致力于打破性别刻板印象,追求男女平等的社会秩序,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1. 王维纲. (2009). 性别角色与传统文化中的语言表达. 外国语文学, 4, 131-134.2. 杜宇航. (2017). 从性别角色到性别意识——性别语言学研究中的两个概念. 世界汉语教学, 2, 89-94.3. 吴刚. (2016). 现代女性的前进与性别观念的转变.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50-54.。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初步辨析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初步辨析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初步辨析作为一个古老而独特的文化体系,中国在当代也继续着其独特的文学传统。

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中,存在着几个问题,这些问题为研究者带来了相当多的挑战。

首先,中国女性文学的传统受到了众多的限制,这些限制不仅来自于传统的思想观念,也来自于大环境对于女性权益的限制。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在政治层面上,女性的地位总体比男性低,甚至受到众多的侵犯和歧视。

这种社会背景下,女性文学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自然也是相当有限的。

另外,在文学传统中,女性的角色定位也常常受到限制,女性常常被沦为男性的陪衬,甚至也缺少能够突破传统思想的女性尤其是女性形象的塑造。

这导致女性作品的数量与质量均相对较低,但随着时代变迁,这些限制的确在逐渐地被缓解。

其次,与以往而言,男性作家的作品被赋予更多的文学权威,而女性文学则被认为是“次品”,甚至被视为没有盈利潜力。

这种单一而狭窄的观念导致了女性文学在出版、评价、奖励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足。

对于出版社而言,往往更倾向于采纳男性作家的作品,而对删去女性作家的个人经历、家庭事务等描写,让女性作品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同时,女性在中国文学领域内也存在性别意识的偏差,女性作品的出版、支持、传播、受众等方面都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这种偏见导致了女性在文学界的不平等待遇,使得他们无法赢得自己的受众,也增大了他们在文学合作和媒体报道方面的困难。

此外,作者的自身性别因素也影响着作品的创作,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讲,她们的生育和家庭责任经常阻碍创作。

因此,作品的数量和感性、主体性特征也相对较少。

最后,中国女性文学界还存在着较为厉害的学术惯性,在学术研究方面缺少新的视角和方法,从而导致了一定的盲区。

同时,现有研究中很少关注脱离主流的女性视角,造成女性文学研究的局限性,难以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文学研究缺乏价值。

从文化、社会、艺术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出全面的思考和研究,对于更好地认识社会、进一步推动文化艺术事业、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普及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意识

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意识

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意识在文学作品中,性别意识是一种常见的文化观念,它涉及到男女在社会中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在古代文学中,由于社会的保守性和男性统治的性质,女性被限制在家庭内部,缺乏自由和权力。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女权主义的兴起,人们对性别问题的认识和关注也日益加深。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意识,以及它们传达的不同观点和价值。

一、古代文学中的性别意识在古代文学中,性别角色和身份的差异被广泛强调。

男性象征着力量、权威和责任,他们通常扮演主要的社会角色,担负起家庭和国家的责任。

女性则被视为柔弱、美丽和娇嫩,她们的身份主要是作为家庭的维持者和子女的养育者。

例如,在古代文学中,女性角色往往受到约束和剥夺。

《红楼梦》中,林黛玉作为女性,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最终因为自己的悲痛和成见而死去。

《西游记》中,白骨精作为女妖,受到男性英雄的打击。

这些文学作品表达了古代社会中男女角色和身份的明显差异,女性往往是被压迫的一方。

二、现代文学中的性别意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女权主义意识的兴起,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意识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在现代文学中,女性不再是需要保护和支配的对象,她们逐渐成为了自主的、自我发展的个体。

例如,在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女性角色黛西·斯特罗福德被描绘为勇敢、自信、有趣的人物,她不断挑战传统的女性角色,为自己的生活和爱情而奋斗。

这个形象在当时被认为是非常先进的。

同时,现代文学中也涌现出了很多深刻的女性主义作品。

例如,瑞典作家史蒂格·拉森的《女龙纹身的诅咒》系列,描写了女主人公丽丝贝丝·萨兰德在挑战性别不平等、揭露社会黑暗面以及为自己争取权利的道路上遇到的艰难困苦。

这种作品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问题作为主要关注的焦点,呼吁我们更多地关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

三、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角色和发展除了传达性别意识和性别不平等问题之外,文学作品也描绘了男女角色的发展和成长。

性别视角的开拓与双性解放--对女性文学研究现状的反思

性别视角的开拓与双性解放--对女性文学研究现状的反思

意识。 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显然也离不开性别视角的运用。
比他更低更弱的妻子和儿子在。 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把父权 制简单地理解为男性对女性的统治 , 因为父权制的统治体 系除了性别统治还包括阶级统治和种族统治。 这三个方面
孟 黛锦华的《 悦、 浮出历史 地表 在提出女性作为历史盲点
的事实之后 , 主要致力于探寻现代女作家文本中的女性意 识, 作者希望在这个探寻的过程中使女性的历史“ 浮出历史
刚 积 进 富 理 有Jlf任 女 柔 消 被 强, 极 取, 于 性, - 感。 性则 顺, 扒 4
地表”刘慧英的《 。 走出男权的樊篱》 在批判文学,的男权意 !, 识的基础上重新挖掘文学中的女性意识。 李小汀的《 女人, 一个悠远的传说》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重新阐释 建立女性的主体意识。 刘思谦的《 娜拉言说》 强调“ 回到女性
文学作品本身和回到女作家本人” ’ ”.在作为创作主体的女 作家的言说中寻找 、 辨别被历史所掩盖 、 所压抑的女性生存
和深刻的洞见。 刘慧英的《 走出男权的樊篱》 就是有代表性
的研究成果。 这部著作从女性 自身的真实经验出发, 以一种 与男性批评家不同的审美标准和主动的、 独立的阅读姿态 揭示出男性文本中普遍存在的对女性经验和女性形象的歪
科化, 性别视角才真正进人研究者的视A , 并显示出巨大的
活力 。
我国新时期以来的女性文学研究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几 乎都与性别视角的成功运用分不开。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 性别问题 、 女性问题真正得以浮出历史地表 , 成为文学研究
们只是一种客体, 一个欲望的对象, 一个空洞的能指, 任由 男性填充任何内容。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就是父权制。 是 父权制的性别体系以一种文化预设规定了男女的气质和特 J 这种规定在总体上有利于男性的个人发展, 性, 不利于女性 的个人发展。 女性因此被贬抑到“ 第二性” 的从属地位, 不能 充分发挥 自身的潜能。 这一重要发现必然使研究者将批判 的矛头指向父权制。 新时期以来 , 很多女性文学研究者都是 以性别视角为切人点, 以父权制为靶子, 透视并解构着历史 与现实中压抑、 扭曲女性的男权文化, 显示出了思想的活力

汉语言文学的性别视角与分析

汉语言文学的性别视角与分析

汉语言文学的性别视角与分析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语言文学作为思想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和价值观念。

而当我们从性别视角来审视汉语言文学时,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诸多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和问题。

首先,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来看,性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者的创作思路和读者的理解。

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男性形象往往被赋予更多的权力、智慧和勇气,他们通常是故事中的英雄、领袖或者决策者。

例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等,他们以英勇无畏和智谋过人的形象深入人心。

而女性形象则常常被局限于家庭、情感等领域,被描绘为温柔、善良、顺从的形象,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多愁善感、柔弱娇羞。

这种刻板的人物塑造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性别的固有认知和期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观念的进步,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性别形象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女性不再仅仅是男性的附庸或陪衬,她们开始展现出独立、坚强、勇敢的一面。

比如在一些当代小说中,女性成为了职场上的强者、社会变革的推动者,她们的智慧和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其次,语言的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性别差异。

在汉语中,有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具有明显的性别倾向。

例如,形容男性的词汇往往强调力量、果断和勇敢,如“男子汉大丈夫”“英勇无畏”;而形容女性的词汇则更多地侧重于美丽、温柔和善良,如“闭月羞花”“温柔似水”。

这种语言上的差异不仅仅是词汇的选择问题,更反映了社会文化对不同性别的期望和评价。

同时,在文学作品的叙述视角上,性别也会产生影响。

男性作者和女性作者在叙述故事时,往往会因为自身的性别身份和经验而有所不同。

男性作者可能更关注社会的宏观层面、政治斗争和历史变迁,而女性作者则可能更注重个人的情感世界、家庭关系和内心体验。

这种差异并非绝对,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性别对创作视角的潜在影响。

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性别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解读思路和方法。

传统的文学批评往往忽略了性别因素,而以性别视角进行批评则能够揭示出作品中隐藏的性别偏见和不平等现象。

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

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

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作者:孙睿擎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1期摘要:当文学向着现代发展的时候,我国社会也正处于从前现代到现代的转变时期,同时也处于对各类身份认同的危机时期,急需对性别进行调整来对抗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通过现代性别意识方式来缓解他们因中国现代性转变的身份危机和其他问题。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现代性;叙事;性别性别是可以进行建构的,而主要的构建是来自于文学,从本质上来说它属于自我身份、文化身份的认可,性别与国家、民族等身份的认可交汇在一起[1]。

若是处于相对稳定和独立的环境中,有關文化身份的问题就不会出现。

导致身份出现问题,通常都是处于较为动荡和混乱的环境中,对当前的模式造成一定威胁。

通常这种动荡和混乱的环境大多都是来自于其他文学的模式的形成,或者是与其他文学有着直接的联系。

无论是当时的文学还是处于发展变化的中国都处于东西方文明碰撞最为激烈的时期,从而造成了当时动荡和混乱的环境。

在我国关于自身身份认可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开始于19世纪末期。

在古代,由于封建宗教思想制约,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权利和性别秩序,即三纲五常中的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妇纲,父为子纲”,当时男子身兼多职,不仅要修身、齐家,同时还要求男子能够治国平天下,就是在这种逻辑下,建立男性的性别和角色意义,同时男子在稳定的家国天下的社会链条中确立了自身的政治和文化身份[2]。

一、当代文学中男性的的构建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到了19世纪末,我国一直延续的家国天下的认知方式,成为了我国的危机,男子必须面对自身国家和民族的身份。

随着国家体制和历史的出现的重大变革,造成了男子对传统身份认可的阻碍,导致男性对身份自我认识的危机。

由于封建帝王制度的解体,我国传统社会中原来被确认为‘官僚备用队’的知识分子阶级,在当代社会的构造变动中,却变为了职业不定向、社会工作身份不能划一、价值观念逐渐崩溃的‘ 游民’阶层,无可避免地游走到社会的边缘,我国知识分子又面对着一个无法规避的阶级认可的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意识与性别话语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意识与性别话语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意识与性别话语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态势,而这种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的转变。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意识和性别话语的表达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嬗变和性别话语的塑造,以期对这一重要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意识逐渐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在过去的传统社会中,女性往往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缺乏自主权和自由意志。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女性开始追求自我实现和独立发展的机会。

这种转变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中的女性形象就展示了女性在动荡时期的坚韧和勇敢。

在小说中,女性不再是被动接受命运的角色,而是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和家庭事务的重要力量。

这种转变反映了中国现代女性对自身权益的追求和自主意识的觉醒。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话语也在不断演变和重构。

过去,男性话语占据主导地位,女性的声音往往被忽视或压制。

然而,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性别话语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和平等化的趋势。

例如,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中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对性别话语的反抗和重塑。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不再被定义为传统意义上的柔弱和被动,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追求自由和独立。

这种性别话语的转变反映了中国现代女性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对平等权利的追求。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和性别话语的变革也与社会背景和历史进程密切相关。

在中国社会的大背景下,女性地位的提升和性别话语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例如,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和新中国的建立为女性的解放和平等权利的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种历史进程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和呈现。

例如,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选择和命运。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这种历史背景下的女性意识和性别话语的塑造,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女性地位的提升。

2023年中国当代文学中女性意识渗透思考问题模板

2023年中国当代文学中女性意识渗透思考问题模板

2023年中国当代文学中女性意识渗透思考问题模板中国当代文学中女性意识渗透思考问题篇一论文摘要:本文对现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概述,指出现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史实际上是现代女性自我生命主体意识觉解的历程。

女性文学要实现女性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回归,摆脱第二性的定位,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如何彰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意识是以人为主体的精神活动。

女性作为人类的一个性别群体,其意识也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部分。

作家的文学创作,往往是基于对自我生命的认识,从而进一步通过文本叙事来艺术地还原现实世界。

人的主体性的自觉是从“人”的自我认识开始的。

从“人”的发现到“女性”的发现,则是现代人本观念在生命—生存视阈内最为深切的表现。

这使女性文学在它发生之初就具有一种自我认识的内在性,具体指向了女性生命存在的精神深度。

人类社会自从男性掌控主权,就开始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实现并不断强化着对女性的绝对控制。

在一系列不平等的男女关系中,女性持续不断地受制于男性权威,其结果就是女性自我的不断虚弱。

强权又使女性意识分裂,把真实自我异化为“非我”,亦如罗兰·巴特所说的“活在他们的注目之中”的自我,其最终结果是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将女性作为一个“他者”看待。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女性往往不知道自己是受压迫的。

父权制意识通过社会各种体制合理化和强化了女人对男人的屈从,结果是使大多数女人从内心接受了自己比男人低一等的现实。

从女性有意识以来,男性化社会精神就源源不断地被灌输到她们的精神体系中,以此促成女性的社会化——接受男性意识形态赋予的价值观、伦理观、人生观,以致有如男性一般来观看自己。

相对于父权制的男性意识表征强有力的主体姿态而言,女性的主体性地位没有真正实现。

女性自接受男性意识形态开始,就潜意识下将自我与女性自身分离,女性自愿成为被凝视的客体——“他者”。

因此女性“自我”的存在从来没有真正实现,女性无法自觉进入到女性自身的生命体验中,就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议题探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议题探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议题探析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观念解放的推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议题逐渐受到关注和探讨。

性别议题是指与性别相关的社会、文化和心理问题,涉及到男女角色的权力、地位和性别认同等方面。

本文将从女性意识觉醒、男性焦虑、性别角色转变和性别权力斗争等几个方面,探析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议题。

一、女性意识觉醒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意识觉醒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性别议题。

在过去,女性往往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开始追求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白玫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不愿意成为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而是追求自己的事业和独立人格。

通过这样的形象,作家传递了女性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强烈愿望。

二、男性焦虑随着女性意识觉醒的提升,中国现代文学中也出现了男性焦虑的性别议题。

传统上,男性被期望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和社会地位,但现代社会的变革使得这种期望变得越来越沉重。

在《围城》中,作家讽刺了男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奈。

男主角方鸿渐在职场和婚姻中都感到束缚,他的焦虑和挣扎代表了一部分男性的困境。

三、性别角色转变性别角色转变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性别议题。

在传统观念中,男性被期望坚强、果断,而女性则被期望温柔、柔弱。

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这些性别角色开始发生变化。

在《边城》中,作者通过女主角翠翠的形象,揭示了女性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勇敢。

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柔弱女性,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摆脱了束缚。

四、性别权力斗争性别权力斗争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过去,男性往往掌握着社会和家庭的权力,而女性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然而,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社会进步,性别权力的平衡开始发生变化。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就展现了性别权力斗争的复杂性。

贾宝玉虽然是男性,但他受到家族和社会的束缚;而林黛玉虽然是女性,但她通过自己的才华和独立思考能力,与贾宝玉进行了一场平等的爱情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性别意识反思李玲一、回应当代文化的精神建构需求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角度考虑,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进行性别意识的反思,将有利于当代文化的精神建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必须回应当代精神建构问题,必须能够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思想资源。

这就要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问题必须从当代文化中产生,同时它对问题的回答也必须尽量整合进当代先进的思想资源。

因为“……无论是现代文学研究迄今为止的历史,还是那悠久的在清代被称为‘国学’的传统,都一再表明了,研究者对当代生活的深切关怀,每每正是人文学术的活力的来源,”1(P81)也是学术的价值之所在。

而当代文化的男性中心意识仍然十分严重,这在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中就有明显的表现。

男女两性主体性平等,在主体性平等的前提下尊重性别与个体的差异性这个观念,在当代文学创作和当代文学批评中,远没有如民主、自由等观念那样成为精英知识界的共识,更枉提大众层面的普遍认可了。

至少它远没有普遍进入作家和批评家、研究者的潜意识而成为一种内在、自发的人文价值尺度。

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具有很强的同质性,许多当代问题都应该溯源到现代文学中去进行深入反思。

至今,文学研究、文学批评中,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当代男性作家普遍同情女性苦难遭际、普遍赞美女性歌颂女性,便是男性已经充分尊重女性的表现,便是性别意识问题已经不成其为问题的理由。

当然,男性作家同情女性苦难遭际、代女性提出控诉,自然是要比认为女人本来就该死那要好得多。

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现代启蒙男作家、革命男作家,中国新时期男作家,对女性苦难遭际的描写,往往还是从男性视阈出发进行创作。

女性在男性作家的文本中,除了作为受难者而成为男性控诉封建礼教、敌对阶级、极左专制思潮的道具之外,主要还成为作品男性人物乃至男性作家视阈中的男性精神对象物和男性欲望对象物,成为男性主体视阈中的客体。

一种性别在一定程度上、一定层面上以另一种性别作为精神对象物和欲望对象物,本无可厚非。

关键在于这种客体化的前提必须是以不压倒异性生命逻辑为前提,必须是两性之间的文化对话、立场对话,而不应该是一种性别的独白与专制。

两性必须是互为主客体的存在;同时男女又应是多元并立的主体。

问题就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这种对异性的客体化,往往单方面发生在男性把女性对象化上,而不是男女双方相互进行的一种行为。

更为严重的是男性作家在把女性客体化、对象化的写作中,往往并没有同时或在另一层面上整合进女性视阈,往往压抑了女性自身的生命逻辑,甚至包含了一种性别对另一种性别的霸权统治意识,把女性对先进男性、先进意识形态理念的臣服作为她们获得同情的前提,从而压抑了女性主体性,使得女性在男性同情、悲悯、赞赏、鄙视的目光中再次沦为男性中心文化中无言的他者、在场的缺席者,成为附属于男性的第二性。

女性或于苦难中沉沦,或获得拯救,表现的往往都不过是男性对女性世界的价值判断或想像性期待,而不充分表现女性自身的生命真实与生命欲求。

至于男作家赞美女性,也存在是否尊重女性自身生命逻辑、是否尊重女性主体性的价值差别。

周作人曾经激烈地说过:“我固然不喜欢像古代教徒之说女人是恶魔,但尤不喜欢有些女性崇拜家,硬颂扬女人是圣母,这实在与老流氓之要求贞女有同样的可恶:我所赞同者是混合说……”2( P419) 原因便在于这种颂扬,表面上看起来要比“男女之别,竟差五百劫之分,男为七宝金身,女为五漏之体”3(P593)的恶咒友善得多,但实际上仍不过是出于男性一己渴望被拯救、被庇护的心理需求而对女性所作的假想,并没有顾及女性生命的真实性,在把女性界定为道德楷模、美的典范的同时,剥夺了女性合理的生命欲求,从而对女性生命丰富性形成压抑、造成异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从女性自我生命逻辑出发发掘女性人性美的创作,但也仍大量充斥着这种从男性视阈出发、忽视女性内在生命需求的圣母颂歌。

至今的文学研究、文学批评中,尊重女性生命本体价值、理解女性自身的生命逻辑,也就是说从主体性建构的层面上尊重女性,显然远没有成为共识。

有一种观点认为,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中存在大量关于女性欲望的描写,便是女性主义滥觞的结果,由此认为现在是女性主义走过头、应该收束的时候。

这种观点恰恰是出于对女性主义的无知、对男权中心文化现状的盲视。

九十年代的男作家创作,往往大量铺写女性欲望,认可女性欲望,确认女性心理中确实存在种种非常态的性需求,诸如被虐、被强奸、妻妾成群等。

这种性开放描写,仿佛是对女性欲望的宽容、对女性人性的解禁,但实际上却是通过操纵话语霸权,在女性沉溺于种种不平等性关系的描述中,暗暗确认了男性文化对女性施虐的合理性,确认了男权文化关于女性卑贱的本质界定,使女性在性主动的表象下再次沦为男性纵欲的对象、践踏的对象。

八、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女作家打破男性中心意识重围,在创作中建构女性主体性,从而使得当代文化出现珍贵的性别多声部局面,显出性别对话场景。

但女作家对女性主体性的艰难建构,远未足以形成扭转男性中心文化专制局面的力量。

倒是女性在写作中诉说自我欲望这一女性发现自己的主体性建构行为,在男性性消费眼光的窥视下,很容易地就被蜕变为对女性自我的异化事件,反过来消解了女性主体性。

受市场利益原则驱动,某些女作家也自觉不自觉地把女性欲望演化为取悦男性欲望的工具,通过自我客体化、自我奴化来争取为男性中心文化所消费,从而达到畅销目的。

女性欲望依然成为畅销的文化消费品,恰恰证明了当代文化中男性中心意识无所不在的事实。

这一男权传统,有它的古代性文化根源。

从古代小说戏曲,一直到近现代通俗文学、现代海派文学,再到九十年代文学,这种把女性作为纯粹性客体从而消解女性主体性的做法是一脉相承的。

综上所述可知,现当代文学创作中仍普遍存在男性中心意识、普遍存在以女性为消费品的性别奴役观念。

这就亟待有一种主张男女主体性平等、并在主体性平等的前提下尊重性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的人文价值观念来完成文化转型工作。

二、回应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追求从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现代性要求考虑,反思其男性中心意识符合恩格斯所说的“历史观点”4( P 193)这一文学批评标准。

有一种观点认为,用女性主义观点批评现代作家的男性中心意识,是一种没有历史感的苛求。

这就涉及到两性主体性平等的文化观念是否符合中国现代文化的历史语境问题。

实际上,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特质,尽管内涵丰富,也没有统一定论,但中国现代文化理念首先就是建立在激烈批判前现代文化主奴对峙封建等级意识的基础上的,其核心内涵应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的民主意识,应是尊重生命主体意识的自由观念、个性解放观念。

而男性中心意识,作为一种性别等级观念,把男女关系界定为主奴关系、主从关系,就从根本上违背了现代民主精神、违背了现代人性观念,显然不应该被看作是中国现代文化现代性内质中本来就可以包容的东西。

实际上,中国现代文化的最高思想成就本身就包含着对男性中心意识的批判。

鲁迅的《我之节烈观》(《坟》)、《娜拉走后怎样》(《坟》),周作人的《北沟沿通信》(《谈虎集下卷》)、《妇女问题与东方文明等》(《永日集》)等,便站在两性主体性平等的文化立场上,从女性的生存境遇和生命逻辑出发,反对要求妇女单方面为男子守节的节烈观,反对儒道佛轻蔑女性的“不净观”,指出妇女的解放首先必须是经济的解放和性的解放。

更为可贵的是,他们的批判不仅指向封建礼教、封建制度,而且初步包含着对现代文化自身的反思。

周作人早在《北沟沿通信》中就说到:“现代的大谬误是一切以男子为标准,即妇女运动也逃不出这个圈子,故有女子以男性化为解放之现象,甚至关于性的事情也以男子观点为依据,赞扬女性之被动性,而以有些女子性心理上的事实为有失尊严,连女子自己也都不肯承认了。

”舒芜阐释说:“这里说的‘男性观点’‘男子标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像男子那样的’,另一方面是‘像男子所希望的’。

”5( P 443)也就是说,中国现代男性文学在理性的显在层面上以解放妇女为己任,其思想智慧本身就已经对以男性自身的模式为尺度和以男性自身的欲望为尺度的妇女标准提出了批评,从而使得现代男性文化主体在整合进女性生命逻辑的过程中也使自身获得超越性提升。

丁玲、萧红、张爱玲等的现代女性创作也与男性中心意识直接对峙,既否定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制,也反思女性在男权高压下的生命异化。

这些就足以证明尊重女性主体性观念,是中国现代文化现代性内在的一种先锋思想,而不是外在的、违背历史逻辑的苛求。

当然,限于中国现代文化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尊重女性主体性的观念,在现代男性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中,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纲领、作为一种总体思想原则而存在。

“五四”时代,尊重女性主体性的观念与代妇女安排解放之路的观念、与封建男权观念是并存的。

“五四”之后,从宏观发展趋势看,中国现代文化中的个性主义观念不可避免地被集体主义观念所接收、征服,旧的男权文化观念还没有被男女主体性平等观念所克服,政治化的男性类特性又抑制了包括妇女在内的单个人个性健康发展的可能、压抑了女性的类特性。

理性认识方面的情况如此,创作方面的情况更不容乐观。

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始终存在强大的男性中心意识;尊重女性主体性观念始终没有压倒男权文化观念。

究其深层原因,乃是由于中国现代多数男性作家在思考妇女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站在代女性控诉的立场上向与己无关的旧势力开火,而普遍缺少自审精神,未曾拷问过“我是不是也吃过几片女人的肉”,未曾追问过现代男性自我是否可能也在精神深处继承了男权集体无意识的因子。

现代男性作为反叛的子辈、反叛的革命者这一进步身份,遮蔽了他们在男/女关系结构中掌握霸权的专制实质,使他们在过分圣洁化的自我确认中,忽视过自己在为女性、为自己寻找解放之路的时候实际上仍在实践着压抑女性的男性中心意识这一价值盲区和事实盲区。

进步、革命这一政治化的意识形态,在中国现代文化语境中,不仅作为一种显在的权威理念,逐步整合并且转换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固有的集体主义传统,于不知不觉中消解了“五四”现代个性主义精神,从而压制住了包括女性在内的个体生命的独特性;而且作为一种深层理念渗透进中国现代男性作家的潜意识中,使中国现代男性文学的女性幻梦中所包含的蒙昧实质、专制特征,由于意识形态先进理念的介入而被罩上冠冕堂皇的面纱,显得隐蔽、显得难以辨认。

“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能在作品中真正以女性的视阈来解释社会文化现象,来塑造起有自身独立品格的女性形象尚未出现,就连西人眼中认为当时最擅长描写女性的茅盾,也只是用一种深藏着炽烈情感的‘冷峻’外部描写来把女性作为情绪宣泄的对象进行‘人生’阐释的。

”6( P 478) 所以,男女主体性平等的观念,既是现代文化内部的一种历史需求,但同时又是一种被压抑的现代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