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ppt课件】泌尿系统疾病病理学

合集下载

病理学 泌尿系统疾病 PPT

病理学 泌尿系统疾病 PPT
大体:肾脏肿胀,色苍白,切面皮质现黄白色条纹; 光镜:
肾小球: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 肾小管: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可见被吸收的脂滴 和蛋白小滴;
免疫荧光: 无免疫复合物沉积;
电镜:肾小球基底膜正常,无沉积物,弥漫性脏 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胞体肿胀,胞质内常有空 泡形成,细胞表面微绒毛增多,滤过膜阴离子丧 失
有孔内皮细胞 基底膜(主要机械屏障) 脏层上皮细胞 足突 滤过隙膜 足突
又称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
1.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2.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3.遗传性性疾病
病因:尚未明确,但大部分为免疫损伤;
1.循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2.原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3.细胞免疫性肾小球肾炎 4.肾小球损伤的介质
慢性肾小球肾炎
最常见病原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免疫复合物沉积 又称感染后性肾小球肾炎(链、非链)
大体:双肾中度肿大、被膜紧张,大红肾或 蚤咬肾,切面皮质增厚;
光镜: 肾小球:绝大多数体积增大、内皮细胞和系膜细 胞增生、内皮细胞肿胀,可见中性粒细胞及单核 细胞浸润;毛细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肾小球血 量减少;严重者可见纤维素样坏死,局部出血或 伴血栓形成,部分可见壁层上皮细胞增生; 肾小管: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管型;
又称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又称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大体:双肾增大、色苍白,表面可见点状出血, 切面皮质增厚;
光镜: 肾小球:新月体(crescent)形成,主要由增生的
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可有中性粒 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并伴有纤维素渗出;
肾小管: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可因蛋白吸收过 多出现玻璃样变,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甚至消 失;
电镜
Hypercellularity

病理学泌尿-2PPT课件

病理学泌尿-2PPT课件
尿道炎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 见的病原体包括淋球菌、支原体
等。
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尿道口红肿、尿频、 尿急、尿痛等尿道刺激症状,严
重时可导致血尿和发热。
治疗
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和对症 治疗,同时注意保持尿道口清洁
和卫生。
前列腺增生
1 2
病因
前列腺增生主要与年龄、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 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体积逐渐增大。
按病程分类
如急性肾炎、慢性肾炎、 急进性肾炎等。
02
泌尿系统病理学基础

泌尿系统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 之一,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结石
泌尿系统结石也是常见的病因 ,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
肿瘤
泌尿系统肿瘤是较为严重的病 因,包括肾癌、膀胱癌等。
其他
其他病因包括遗传因素、免疫 系统疾病、药物副作用等。
病例二:肾盂肾炎的病理诊断与治疗
总结词
肾盂肾炎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肾脏疾病,其病理诊断主要依据 肾脏组织的病理学检查,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和对症治疗。
病理诊断
肾盂肾炎的病理学特征包括肾盂、肾间质和肾小管的炎症反应,以 及肾脏组织的细菌感染。这些病变会导致肾小管阻塞和肾功能损害。
治疗
肾盂肾炎的治疗主要包括使用抗生素清除病原体和控制感染,同时对 症治疗以缓解症状和保护肾功能。
病例三:膀胱癌的病理诊断与治疗
总结词
膀胱癌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其病理诊断主要 依据膀胱组织活检的病理学检查,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 化疗和放疗等。
病理诊断
膀胱癌的病理学特征包括膀胱黏膜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和 恶性转化,以及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
治疗
膀胱癌的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分期和分级而有所不同,主 要包括手术切除肿瘤、化疗和放疗等。对于晚期病例,需 要进行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和延长生存期。

泌尿系统疾病的病理学变化(病理病生理学课件)

泌尿系统疾病的病理学变化(病理病生理学课件)

肾小球性抗原
非肾小球性抗原 抗体:以IgG主,次IgA、IgM
入球微动脉
出球微动脉 血管极


血管球
体 模

肾小囊壁层

近曲小管
尿极
系膜细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膜基质
内皮细胞 基膜
足突
毛细血管腔 壁层上皮细胞 脏层上皮细胞
肾小球肾炎
发病机理:免疫机制
➢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 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肾小球损伤 的介质
IgA 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Acute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发病机制:
n A组乙型溶血型链球菌感染,发病前1-4 周链球菌感 染史——感染后性肾小球肾炎
n 肾小球内免疫复合物沉积
临床表现:急性肾炎综合征
病变特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 伴嗜中
嫌色细胞癌:在肾细胞癌中约占5%。显微镜下细 胞大小不一,细胞膜较明显,胞质淡染或略嗜酸性, 核周常有空晕。病人预后较好。细胞遗传学检查常显 示多个染色体缺失和亚二倍体
此外,少见的集合管癌和未分化癌
肾细胞癌
临床病理联系:
➢ 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时肿瘤体积已较大 ➢ 腰痛、肾区肿块和血尿为三个典型症状,具有诊断意义 ➢ 无痛性血尿是主要症状,常间歇性 ➢可产生异位激素和激素样物质,出现多种副肿瘤综合征 ➢容易转移,最常见于肺和骨,也可见于局部淋巴结、肝、 肾上腺和脑 ➢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约为45%,侵及肾静脉和肾周组织5 年生存率可降至1520%
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又称毛细血管内 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系膜细胞 系膜基质
内皮细胞 基膜

病理学 11泌尿系统疾病PPT课件

病理学 11泌尿系统疾病PPT课件
41
2: 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脂变,玻变,萎缩.
3: 肾间质水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纤维化.
EM: 可见 GMB 缺损和断裂
免疫荧光:
I型-线性荧光
病因不同则显示不同 II型-颗粒状荧光
III型-阴性
42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弥漫性新月体形成(HE 200倍)
43
44
45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纤维素沉积于球囊(PASM 400倍)
2. 临床表现主要为肾病综合征 占成人肾病综合征的30%,儿童2%--7%.
3. 病理:G -大白肾 M -毛细血管壁弥漫、均匀、一致增厚。 伴有基底膜“钉突”形成
4. 电镜--- 电子致密物沉积 ; 荧光--- 颗粒状
50
病理变化
G:双肾肿大,色苍白,称“大白肾” M: -肾小球基膜弥漫性增厚,后期毛细血管壁 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 -肾小管浊肿,玻变、脂变 -肾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炎症细胞浸润
分型 Ⅰ型—抗肾小球基膜肾炎(Goodpasture综
合症) Ⅱ型—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我国常见) Ⅲ型—免疫反应缺乏型(无免疫复合物))
40
病理变化
G:双侧肾肿大,色苍白,皮质内见散在出血点 M: 1: 细胞性新月体--- 细胞纤维性---纤维性新月体
由增生壁层上皮细胞+渗出的单核巨噬 细胞+纤维素构成
72
2型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C3团块沉积于系膜区(荧光 400)
73
(三)临床病理联系
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常伴有血尿 也可以仅表现为蛋白尿 2型患者血清C3可明显减少 如有大量新月体形成可有急进性肾炎表 现 预后较差
74
(七)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泌尿系统病理》PPT课件

《泌尿系统病理》PPT课件

a
26
二、间质性肾炎
• 是指肾间质发生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为特征的原发性非化脓性炎症。一般认为 与感染、中毒及免疫损伤有关。病初,间质内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 细胞浸润,随着疾病的发展,浸润的细胞逐渐增多,但其中的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减 少甚至消失,而间质结缔组织开始增生。由于间质细胞浸润和增生、压迫,使肾小管和肾 小球相继发生萎缩和崩解,最后结缔组织纤维化,形成继发性皱缩肾。
a
16
(三)、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包括间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为炎和间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变特点为肾小球间膜 细胞增生,间膜基底膜物质增加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并常断裂。镜检见 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重叠而间膜物质增多,因而毛细血管丛呈分叶状,球囊壁 层上皮细胞增生较轻,但可出现球囊与“小叶”粘连。
a
39
一、急性肾功能不全
• 原因和发病机理 • (一)机能性肾功能不全 •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 2.肾素——血管肾张素系统作用 • 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作用
a
40
• (二)器质性肾功能不全 • 1.急性肾小球肾炎 • 2.急性肾小管坏死:①肾缺血;②肾中毒
a
41
• 经过与影响:
a
47
• 本章节结束!
a
48
感谢下 载
a
49
发毛细血管基底膜纤维素样坏死而导致出血。(增生性)
a
8

除主要表现为急性增生变化外,也可见到急性渗出性和急性出血性变化。渗出变化明显
时,则在肾小球毛细血管间隙和肾球囊的囊腔有多量的白细胞、红细胞、浆液和纤维素,挤压
血管球,使其体积缩小和贫血(渗出性)。出血性变化明显时,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强烈充血、出

病理学9第12章泌尿系统疾病ppt课件

病理学9第12章泌尿系统疾病ppt课件
• (一)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acute diffuse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 以毛细血管丛的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为主, 以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最为常见,常发 生在感染后1-4周。多见于5-14岁儿童。临床主 要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
•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免疫荧光: • 颗粒状。
• 镜下:肾小球 肾小管 间质
• 临床病理联系:急性肾炎综合症 • 少尿、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等。
• 结局: • (1)多数痊愈; • (2)少数转为慢性; • (3)极少数转为新月体性肾炎。
• (二)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 • 又 称 新 月 体 性 肾 小 球 肾 炎 ( crescentic
管袢发生硬化。 •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免疫荧光:病变处有IgG和补体沉积。
•电镜:弥漫性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并有明显的 上皮细胞从GBM剥脱现象。
•临床病理联系:多为肾病综合征,少数表现为蛋白 尿。是儿童肾病综合征常见的原因。
•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鉴别诊断很重要。本病特 点:出现血尿和高血压的比例较高,常出现肾小球滤 过率降低;蛋白尿常为非选择性;对皮质类固醇治疗 不敏感;免疫荧光显示硬化的血管球节段内有IgM和 C3的沉积。
•解剖生理: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 胱
和尿道组成。
肾冠状切面
1.肾单位是由肾小球及其相连的肾小管组成。 2.肾小球由血管球和肾球囊构成。
肾小球
3.滤过膜: 内皮细胞 基底膜 脏层上皮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 概念: glomerulonephriti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慢性肾炎综合征 慢性肾炎综合征 (chronic nephritic syndrome),为各型 肾炎的终末阶段。主要表现为多尿、夜尿、 低比重尿、贫血、高血压和氮质血症,起病 方式各不相同,病情迁延超过一年以上,病 变进展缓慢,最终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预后较差。常见病理类型为弥漫性硬化性肾 小球肾炎。
(1)抗肾小球基底膜性肾炎(anti-GBM GN):肾小 球基底膜在感染或其它因素使基底膜结构发生改变后而具 抗原性(肾小球基底膜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抗体直接与基底膜上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肾 炎,称抗肾小球基底膜性肾炎。免疫荧光检查可见沿肾小 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出现连续的线型荧光。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 阐明。大量肾活检和实验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研究 表明,大多数肾小球肾炎是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免 疫性疾病。
引起肾炎的抗原种类很多,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 两大类:
①内源性抗原,包括肾小球性抗原(肾小球基底膜 抗原、足细胞足突抗原、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的细 胞膜抗原等)和非肾小球性抗原(DNA、核抗原、 免疫球蛋白、肿瘤抗原和甲状腺球蛋白等);
循环免疫复合物
颗粒状荧光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不连续的颗粒状荧光
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或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后, 均可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引起 肾小球肾炎。补体C3a 或C5a可使肥大细胞释放 组胺,使血管通透性增高,C3a、C5a和C567具 有趋化作用,可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渗出, 中性粒细胞聚集于肾小球内,崩解释放溶酶体酶, 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基底膜损伤,胶 原纤维暴露,进而使血小板聚集,激活凝血系统 和激肽系统,引起微血栓形成和毛细血管壁通透 性增高,导致渗出性病变和内皮细胞、系膜细胞 和上皮细胞增生等一系列炎症改变。
②外源性抗原,主要为生物病原体(细菌、病毒、 寄生虫、真菌和螺旋体等)感染的产物,以及药物、 异种血清、类毒素等。
抗原抗体复合物是引起肾小球肾炎的主要原因,各种 不同肾炎病变的特异性与各种不同抗原和相应抗体形 成免疫复合物的方式和部位有密切关系。肾小球内免 疫复合物主要通过两种方式:
⒈ 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肾小球内某些固有的抗原 或植入在肾小球内的抗原能引起机体免疫反应产生相 应的抗体,此游离于血流循环的抗体与上述原位的抗 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肾小球的损伤。近年研 究证明,肾小球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在肾小球肾炎发 病中起主要作用。 由于抗原性质不同所引起的抗体反应不同,可引起不 同类型的肾炎:
二、临床表现及分类
根据临床表现和化验结果,临床上把肾小球肾炎分为以下几型
1. 急性肾炎综合征 急性肾炎综合征(acute nephritic syndrome)起病急,以少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主 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出现氮质血症或肾功能衰竭。病理 类型主要为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此型多 数预后良好。 2. 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急进性肾炎综合征(rapidly progressive nephritic syndrome)起病急骤,由蛋白尿、 血尿迅速发展为少尿或无尿,伴氮质血症,引起急性肾功 能衰竭,预后极差。病理类型主要为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 球肾炎。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组成。肾脏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可将 体内代谢产物和毒性物质排出体外,调 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肾脏 还具有内分泌功能,可分泌肾素、促红 细胞生成素、前列腺素等。泌尿系统疾 病可分为炎症、中毒性疾病、肾血管疾 病、代谢性疾病肾损害、尿路阻塞性疾 病、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畸形和肿瘤等。 本章主要学习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 泌尿系常荧光
植入性抗原
颗粒状荧光
抗肾小球基底膜性肾炎
连续的线型荧光
2.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某些非肾小球抗原可与相 应抗体在血液循环中形成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 随血液循环流经肾脏时,可沉积于肾小球引起肾小 球的损伤。
免疫荧光检查显示沿肾小球基底膜或系膜区出现不 连续的颗粒状荧光。其它因素包括肾小球血液动力 学、系膜细胞的功能和滤过膜电荷等也可影响免疫 复合物沉积。
光镜: 1.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
PSGN 正常
3. 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 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三高一低”,即大量蛋白尿 (尿中蛋白含量≥3.5g/d),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 和高脂血症。引起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较多,主要 为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 炎、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4. 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 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 起病缓慢或急骤,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或复发性肉眼血 尿或镜下血尿,可伴有轻度蛋白尿,而无明显的其它 肾炎症状。主要见于IgA肾病,也可见于轻度系膜增 生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等。这种无 症状性血尿和蛋白尿可长期不变,故又称隐匿性肾小 球肾炎,但也可能是某型肾炎的早期表现,随疾病进 展以后可出现肾小球肾炎的其它临床表现。
(2)膜性肾小球肾炎:其发病可能是肾小球囊脏层上 皮足突抗原与肾小管刷状缘抗原有共同抗原性,足突抗原 与刷状缘抗体发生交叉免疫反应所致。免疫荧光检查显示 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表面呈不连续的颗粒状荧光。
(3)抗植入抗原性肾小球肾炎:非肾小球抗原可与肾 小球内的某种成份结合,形成植入性抗原(包括带正电荷 的分子、DNA、细菌产物和聚合的大分子蛋白)产生相应 抗体,抗体与植入性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肾小球 肾炎,免疫荧光显示不连续的颗粒状荧光。
第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
制作人:崔茂香 沧州医专病理理教研室
学习纲要
1.掌握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的概念
2.掌握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新月体性 肾小球肾炎和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 及临床病理联系
3.熟悉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 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4.了解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膜性肾小球 肾炎、肾细胞癌、膀胱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