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研究国际政治的认知心理方法
国家开发大学电大《政治学原理》网上形考任务四题库
国家开发大学电大《政治学原理》网上形考任务四题库一、判断题(每题2分,30题共60分)1.19世纪30年代,托克维尔访问美国以后就曾经指出,美国的社团已经成为社会行动的有力工具。
A.对2.1903年,斯大林对原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进行改造,创立了革命型政党俄国布尔什维克党。
B.错3.在中国古代思想中,“自由”也就等于自然,“自然”就是“自己如此”。
A.对4.文艺复兴以后,马基雅维利、霍布斯等人恢复了政治学的地位,从而开辟了政治学独立发展的道路。
A.对5.政治权利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A.对6.亨廷顿的研究表明,政治制度的适应性、复杂性、自立性、凝聚力程度直接关系到政治稳定的程度。
A.对7.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规制理论兴起,这一理论流派主张通过跨国性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原则、规范、标准、政策、协议、程序等机制来约束国家行为,从而实现国际安全,成为自由主义国际安全观的当代主流。
A.对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A.对9.选举除投票行为外,还包括选举组织、竞选、选举诉讼救济等活动。
A.对10.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把国家政治权威压缩至最低限度,而新右派和社会主义扩大了政府的责任范围,特别是在关系到社会福利和经济管理的时候。
B.错11.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也是国际安全的核心内容。
B.错12.君合国和政合国都是比较特殊的复合制国家类型。
A.对13.现代政治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程序化,这意味着政治管理并不主要依赖官员的思想、个性等主观特征,而是主要依靠程序化的机制来实现政治管理的有序和效率。
A.对14.战争是暴力方式的一种大规模极端形式,因此,“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
A.对15.政治心理过程常常包括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认知判断三个阶段。
社会网络分析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社会网络分析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是一种研究人际关系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力的方法,通过分析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式,揭示出人际关系网络的特征和规律。
近年来,社会网络分析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为对国际政治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首先,社会网络分析为国际关系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中的各种联系和互动。
传统的国际关系研究往往侧重于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忽视了个人和非国家力量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而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研究者可以深入探究跨国组织、非政府组织、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网络,揭示出庞杂而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
其次,社会网络分析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了更为细致和全面的方法。
传统的国际关系研究依赖于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数据获取难度大、耗时长,且只能提供有限的信息。
而社会网络分析则通过挖掘互联网上的大数据,可以分析海量的社交媒体数据、新闻报道、博客等多种信息源,从而全面地获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政治动向和态势。
这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加准确、全面地理解国际关系的演变和趋势。
此外,社会网络分析可帮助研究者深入研究国际关系中的权力结构和影响力格局。
国际关系中的权力结构往往通过国家之间的利益和力量对比来决定,而社会网络分析可以揭示出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的非明显力量。
通过分析国家或组织之间的交流网络,可以发现隐藏的合作与利益关联,进一步理解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分布。
这对于分析国际冲突、合作机制以及全球治理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社会网络分析促进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多学科交叉。
社会网络分析涵盖了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其应用使得国际关系研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活跃。
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例如,结合心理学的认知研究和社会网络分析,可以深入探讨国际决策中的个体心理过程和认知模式,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更深入的洞察。
论国际关系与心理学的结合路径
论国际关系与心理学的结合路径综合学界有关国际关系与心理学的研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的结合路径。
标签:国际关系;心理学;经合路径1 国家是国际社会最主要的行为体,但国家的行为主体是个体相对于个体概念而言,国家是一个抽象的实体,它并没有一种可见的行动表现。
国家作为一个客观实体的抽象性决定了国家行为作为一个分析变量似乎难以把握。
但国家行为终归要通过人这一个体的行为表现出来,个人在国际政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的国家领导人与精英才是抽象国家行为的实践者,参与者和主体。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个体尤其是重要的领导人或领袖建构了国家行为。
这里,个体的心理因素与国家行为的关系就可以简化为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的关系,这也正是心理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议题。
在这种意义上个体行为等同于国家行为。
于是,通过分析重要领导人和精英的个性和政治态度便可以揭示和预测与其相对应的政治行为和国家政策,这也使得个体行为的研究具有吸引力。
从目前学界看,以这一路径为出发点的多数学者用的是个体心理,认知心理,精神分析学说和医学心理等相关理论进行个人与国家行为的因果关系分析。
另外,如果根据国际关系中层次分析法中的将国际社会分为个人,国家,和体系层次,进而将国际关系心理分为个人心理,国家心理和国际心理,那么该研究路径无疑与微观层次-个体心理的分析相一致。
2 第二种研究路径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拿来主义”该路径的研究是与其相应的理论假设是联系在一起的。
事实上,包括国际关系在内的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得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并在一定的理论或方法论支配下进行。
同时,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内在机制表明,理论的突破与增长又对原有理论的假设进行证伪和演进。
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和增长来源正是在于证伪性和批判。
该路径的研究与国际关系心理层次中的中观层次-国家心理的分析是一致的。
在国家层次,国家单位可以化约为有意图或“心理”的个体行为体,或作为一个理性整体,这一行为体与个体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同的反映模式和心理需求,可以说,国家是被看作一种放大了的个人,国家具有自我意识,是国际社会的意图行为体。
名词解释 外交政策分析
第三章1,组织伦理之父——韦伯P88 (207/255)马克斯·韦伯(1864-1920)生于德国,曾担任过教授、政府顾问、编辑,对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和政治学都有相当的造诣。
韦伯的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般经济史》、《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 其中官僚组织模式的理论(即行政组织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韦伯因此被称为“组织伦理之父”。
(其行政组组织理论正是产生于德国企业从小规模世袭管理到大规模专业管理转变的关键时期。
)同时,韦伯和泰勒、法约尔被认为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先驱,甚至有人将他与杜克海姆、马克思奉为社会学的三位“现世神明”。
2,韦伯的权力理论P88 (276)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人类社会存在三种为社会所接受的权力:来自传统或世袭的传统权力,来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的超凡权力,根据法律与规定的法定权力。
在这三种纯粹形态的权力中,传统权力的效率较差,因为其领导人不是按能力来挑选的,仅是单纯为了保存过去的传统而行事。
超凡权力过于带感情色彩并且是非理性的,不是依据规章制度而是依据神秘或神圣的启示,所以这两种权力都不宜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只有理性和法律的权力(合法权力)才能作为行政组织的基础,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提供了谨慎的公正。
3,官僚制P89 (228)作为韦伯组织理论的基础,官僚制在19世纪已盛行于欧洲。
韦伯勾勒的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官僚制具有以下特征:组织中的人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组织的结构是分层控制的体系;成员间的关系只有对事的关系而无对人的关系;成员有严格的资历限制和选用制度,并建立了奖惩与升迁制度;通过对成员的专业分工与技术训练提高工作效率。
官僚制的提出,为行政组织指明了一条制度化的组织准则,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目前已经成为各类社会组织的主要形式。
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3)
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3)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48. 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所谓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是指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国家形态,就是“列宁”所指的民主集中制:所谓民主集中制原则最初是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原则提出来的。
民主集中制原则运用于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建设并确立其国家机构组织原则是由巴黎公社委员会组织原则——“议行合一”发展来的。
49.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所谓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是指资产阶级的民族观点和解决民族的问题的纲领与原则,是资产阶级最基本的民族政策。
50. 大国沙文主义:所谓大国沙文主义,是指大国在对待小国的关系问题上表现出来的一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反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51. 政治体制改革:所谓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
52. 国际基本准则:所谓国际基本准则又称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是一切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在国际政治活动中都应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体现为国际政治活动的一切成文的和不成文的原则、规则、规章,近代国际政治历史发展的产物。
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2017-04-09 11:54 | #2楼【政治】政治是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围绕国家权力而结成的社会关系和进行的社会活动。
【政治学】广义上的政治学是指作为一种社会科学重要学科的政治学学科体系,它的外延及其广泛,内容十分丰富。
狭义上的政治学就是政治学基本原理。
政治学基本原理是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入门课程,是在宏观上把握政治现象的科学。
【政治科学】属于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范畴,主要从事于描述某一个政治系统,解释或叙述某一政治现象的理论活动。
【政治人】是指具有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能力,并且实际参与政治过程的人。
【政治家】通常指专职从事政治活动、担任政治机关领导人或政党、社团等政治组织的领袖,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起过重大作用和有一定影响的政治人。
政治学理论的实践运用与拓展
政治学理论的实践运用与拓展政治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政治过程以及政治制度的学科。
在实践运用与拓展方面,政治学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关于政治学理论实践运用与拓展的知识点介绍:1.政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国家与政府:国家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政府是国家的执行机构。
–政治与政治学:政治是指国家权力运行的过程,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的学科。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则和机制,包括宪法、法律、政策等。
–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指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行为,包括选举、示威、请愿等。
2.政治学理论在实际领域的应用–政策分析:政治学理论可以帮助分析和评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以及政策对社会的影响。
–政治营销:政治学理论可以应用于政治竞选和政策推广,帮助政治候选人或政党提高选举竞争力。
–治理与善治:政治学理论关注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探讨善治的理念和实践。
–国际关系:政治学理论可以用于分析和理解国家间的互动,包括外交政策、国际关系组织等。
3.政治学理论的拓展研究方向–比较政治学: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深入研究政治现象的差异和共性。
–政治经济学:研究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探讨政治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政治心理学:研究政治行为与政治态度的心理因素,分析公民的政治信仰和行为动机。
–数字政治学:研究数字技术对政治现象的影响,包括网络政治参与、电子政务等。
4.政治学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研究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优势,探讨政治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向。
–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运用政治学理论分析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机制和效果。
–社会治理与共建共享:研究社会治理的创新与实践,推动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运用政治学理论分析中国外交政策的定位和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
总结:政治学理论的实践运用与拓展涵盖了国家治理、政策分析、政治参与、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
政治学原理#平时作业1参考答案
政治学原理#平时作业4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政治文化:指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2、政治心理: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信念等。
3、政治社会化:是人们通过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政治文化而获得政治属性,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同时也是一定的政治文化传播过程,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4、政治改革:统治阶级的政治领导集体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以及各政治主体对政治权力、政治权利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依靠现有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5、国际政治体系:在国际政治领域,由某些基本国际行为主体,遵循某些国际行为准则,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有机整体或秩序。
二、简答题1、政治文化有哪些特征?答:(1)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2)政治文化具有深刻的阶级性;(3)政治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2、政治社会化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答:(1)传播、维持和改变政治文化;(2)政治社会化影响政治行为;(3)政治社会化影响政治发展。
3、政治革命有哪些特征?答:(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2)政治革命的首要目标是夺取政权;(3)政治革命是政治体系的全面变革;(4)政治革命往往与暴力联系在一起,政治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统治阶级为维持其统治,绝不会甘心让出政权,因此,被统治阶级要想获得革命的成功,必须使用暴力的手段。
4、政治改革的目标大体可以归纳为哪几点?答:(1)建立合理的政治机构;(2)提高政治体系的效能;(3)参与的扩大化和权威的稳定。
5、世界格局的一般特点是什么?答:(1)世界格局的相对稳定性;(2)世界格局的主要角色为数不多,但不会永远不变;(3)世界格局作为一个系统,它包含若干了系统;(4)世界经济格局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作用日益增强。
建构主义——精选推荐
建构主义的起源和发展一、什么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又称为社会建构主义,是由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其《性史》第一卷中提出的。
(说法不一)福柯认为,性并不是一种独立于外界条件的观念,而是文化建构的结果,而这种建构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改变而不同。
他强调文化和观念对社会建构的重要作用。
时至今日,建构主义概念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中被广泛使用,甚至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知识是我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制度的产物,或者相关的社会群体互动和协商的结果,人们的观念、意识和文化对社会的建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构主义的产生和反结构主义的兴起是有关的。
正当结构主义在法国成为学术主流思潮,并受世界关注之时,其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进而产生了分化,导致了后结构主义的产生。
后结构主义对结构主义进行了批评,但同时又是对结构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它是结构主义自我反思的一个环节。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比较结构主义强调结构的普遍性和自律性(同质同构);而后结构主义则转向异质事物,认为此乃世界均衡的基础。
正是文化的差异才形成了世界的和平与秩序。
如果这种差异消失就会导致事物结构变异与更替。
**结构主义表现出对客体的依赖和对理性的信仰的形而上学的传统性;而后结构主义则表现出对非理性的张扬和对非逻辑的推崇。
**结构主义强调事物结构的整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后结构主义则对事物整体予以否定,他们认为整体性的思维会导致思想僵化的形而上学原则,只有消解整体性,才有助于思想的传播和防止思想的僵化。
**在后结构主义看来,结构主义无限发展了索绪尔的共时性和特别强调了结构的客观性,而没有对历时性和实践主体的主观性给予应有的关注。
这样,在结构主义内部的一些人对结构主义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加以全新的改造或者说进行了完全相反的解释,形成了后结构主义。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嬗变昭示出人渴望着重建精神价值的新维度,在充分获取个体丰富差异性的同时,重新整合起人的完整形象。
社会科学的分类
社会科学的分类社会科学是一门探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学科,主要分为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五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五个方面逐一探究社会科学的分类。
一、人类学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文化、社会和生物学特征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人类的演化、文化、语言、习俗、信仰、家庭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人类学家研究人类的演化历程,研究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探究人类的共性和多样性。
二、政治学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的学科,它主要关注政治权力的形成、分配和运用。
政治学家研究政治组织、政治结构、政治过程、政治文化等问题,探究政治权力的来源、性质和作用。
政治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国际政治、比较政治、公共政策等多个方面。
三、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生活的学科,它主要关注资源的分配、生产、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
经济学家研究市场、价格、货币、财政、税收等经济制度和政策,探究经济活动的规律和机制。
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多个方面。
四、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学科,它主要关注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互动和社会问题等方面的问题。
社会学家研究社会组织、社会群体、社会文化等问题,探究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规律和机制。
社会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家庭、教育、犯罪、健康、种族和性别等多个方面。
五、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它主要关注人类的认知、情感、动机和人格等方面的问题。
心理学家研究感知、学习、记忆、思维和情绪等心理过程,探究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规律和机制。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多个方面。
社会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个方面。
这些方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复杂网络。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建构主义和解构主义
建构主义开放分类:文化、哲学、教育、心理、国际政治认知发展领域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
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棽黄胶鈼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种研究国际政治的认知心理方法
一种研究国际政治的认知心理方法作者:徐瑶来源:《学理论·下》2013年第06期摘要:罗伯特·杰维斯是一位著述颇丰的西方国际关系学者,始终坚持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运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中,希望通过对微观层次的行为体的心理分析,更深入地了解国际关系中安全困境的实质,找到国家间冲突的实质及解决方法。
其中,他于1976年出版的《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一书全面阐述了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成为国际政治研究中认知心理学派的代表作。
首先简单介绍了《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扫描了该书有关国际政治中认知心理研究的成果,最后对这一理论作为一种研究国际冲突的方法具有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国际政治;认知心理学;罗伯特·杰维斯中图分类号:D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005-02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是一位著述颇丰的西方国际关系学者,研究领域也相当广泛,包括国际政治中的战略性互动、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复杂系统效应和非本意结果等多个方面。
虽然杰维斯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但他始终坚持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运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中,希望通过对微观层次的行为体(特别是决策者)的心理分析,更深入地了解国际关系中安全困境的实质,找到国家间冲突的实质及解决方法。
其中,他于1976年出版的《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一书应该是其最成熟的一部理论著作,全面阐述了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成为国际政治研究中认知心理学派的代表作。
一、研究国际冲突的个人视角《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主要通过聚焦个人层次从而试图发展一种研究国际冲突的微观层面国际政治理论。
众所周知,冲突与合作一直是国际政治领域永恒的研究问题,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越来越倾向于宏观或中观层次上的研究,而“个人在国际政治分析中从未成为一个常见的范畴” [1] 。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的起源和发展一、什么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又称为社会建构主义,是由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其《性史》第一卷中提出的。
(说法不一)福柯认为,性并不是一种独立于外界条件的观念,而是文化建构的结果,而这种建构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改变而不同。
他强调文化和观念对社会建构的重要作用。
时至今日,建构主义概念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中被广泛使用,甚至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知识是我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制度的产物,或者相关的社会群体互动和协商的结果,人们的观念、意识和文化对社会的建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构主义的产生和反结构主义的兴起是有关的。
正当结构主义在法国成为学术主流思潮,并受世界关注之时,其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进而产生了分化,导致了后结构主义的产生。
后结构主义对结构主义进行了批评,但同时又是对结构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它是结构主义自我反思的一个环节。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比较结构主义强调结构的普遍性和自律性(同质同构);而后结构主义则转向异质事物,认为此乃世界均衡的基础。
正是文化的差异才形成了世界的和平与秩序。
如果这种差异消失就会导致事物结构变异与更替。
**结构主义表现出对客体的依赖和对理性的信仰的形而上学的传统性;而后结构主义则表现出对非理性的张扬和对非逻辑的推崇。
**结构主义强调事物结构的整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后结构主义则对事物整体予以否定,他们认为整体性的思维会导致思想僵化的形而上学原则,只有消解整体性,才有助于思想的传播和防止思想的僵化。
**在后结构主义看来,结构主义无限发展了索绪尔的共时性和特别强调了结构的客观性,而没有对历时性和实践主体的主观性给予应有的关注。
这样,在结构主义内部的一些人对结构主义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加以全新的改造或者说进行了完全相反的解释,形成了后结构主义。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嬗变昭示出人渴望着重建精神价值的新维度,在充分获取个体丰富差异性的同时,重新整合起人的完整形象。
建构主义和解构主义
建构主义开放分类:文化、哲学、教育、心理、国际政治认知发展领域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
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棽黄胶鈼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国际政治论文
国际政治论文国际政治是指全球性的政治活动,它与国际关系、国家利益与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各个国家的政治动态有很大的关系。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际政治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国际政治论文篇1浅析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摘要: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中影响各个国家对外行为的最根本性要素,而国家利益是在国际政治中发挥作用最持久、影响力最大的因素,是国家对外行为的最基本动因。
但是,什么是国家利益,如何在理论上对其加以认知,在国际政治理论中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关键词:国际政治国家利益民主国家国家主权一、国家利益的内涵在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中,国家利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既有共同性又有区别:1、政治国家与民族国家众所周知,就“国家”而言,政治国家(state)与民族国家(nation)并不完全相同,两者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概念。
在权威的英文字典中,政治国家指“永久性占有某个特定地域、在政治上组织在一个几乎完全摆脱外来控制并拥有强制性权力以维持其内部秩序的主权政府之下的实体”或“由一个政府领导的有组织的政治共同体”。
民族国家是指“具有近乎共同血统、历史、语言等等,并构成国家或居住在某个地域的人类共同体”。
此外还有一般意义上的国家(country),指一个人的祖国或家乡[1]。
有的学者认为当民族国家与政治国家两者融合在一起就构建成“一个拥有政治主权的民族,它具有其社会凝聚力,并在政治上是有组织的和独立的”。
由于国家概念的种种区别,就有了对国家的不同理解,即state interest和national interest [2]。
但是无论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利益都是一个核心概念。
现代国际政治体系是一种主权―民族国家体系(national-states system)。
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中的行为主体,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作为国际社会一员的最主要标志,从而国家利益成为国家行为主体对外行为的最主要动因。
然而两种意义上的国家利益也并不是彼此割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研究国际政治的认知心理方法摘要:罗伯特·杰维斯是一位著述颇丰的西方国际关系学者,始终坚持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运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中,希望通过对微观层次的行为体的心理分析,更深入地了解国际关系中安全困境的实质,找到国家间冲突的实质及解决方法。
其中,他于1976年出版的《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一书全面阐述了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成为国际政治研究中认知心理学派的代表作。
首先简单介绍了《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扫描了该书有关国际政治中认知心理研究的成果,最后对这一理论作为一种研究国际冲突的方法具有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国际政治;认知心理学;罗伯特·杰维斯中图分类号:d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005-02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是一位著述颇丰的西方国际关系学者,研究领域也相当广泛,包括国际政治中的战略性互动、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复杂系统效应和非本意结果等多个方面。
虽然杰维斯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但他始终坚持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运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中,希望通过对微观层次的行为体(特别是决策者)的心理分析,更深入地了解国际关系中安全困境的实质,找到国家间冲突的实质及解决方法。
其中,他于1976年出版的《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一书应该是其最成熟的一部理论著作,全面阐述了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成为国际政治研究中认知心理学派的代表作。
一、研究国际冲突的个人视角《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主要通过聚焦个人层次从而试图发展一种研究国际冲突的微观层面国际政治理论。
众所周知,冲突与合作一直是国际政治领域永恒的研究问题,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越来越倾向于宏观或中观层次上的研究,而“个人在国际政治分析中从未成为一个常见的范畴” [1] 。
而杰维斯正是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试图通过分析国家决策中的个人(特别是决策者)的心理认知来观察国际政治,打破整体论和结构主义理论在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中垄断的地位。
相对于个体概念而言,国家事实上是一个抽象的实体,国家作为这样一个客观实体的抽象性便决定了国家行为作为一个分析变量时似乎难以把握。
然而,国家行为终归是要通过人的个体行为表现出来的,个人在国际政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10-11 。
国际关系心理学流派个体心理分析理论的主要理论预设是个体作为国家行为的行使主体,一国的国家领导人与政策精英才是抽象国家行为的具体实践者。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个体尤其是领袖或重要的领导人建构了一国的国家行为。
在此基础上,杰维斯提出的理论假设为:在不确定的国际条件下,国家决策者事实上很容易发生错误知觉,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倾向于将其他国家视为具有冲突意图的对手,并夸大对方的敌意。
因为互动的双方都趋向于发生这样的错误知觉,国际冲突的几率将会明显大于合作的几率 [2]。
因此,作者抽提出两个研究变量:决策者的知觉(自变量)与国家之间的冲突行为(因变量)。
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是:国家决策者之间的错误知觉很可能会加剧国家之间的冲突,甚至会导致国家之间的战争。
二、错误知觉的生成机制在提出理论假设之后,杰维斯将心理学中几个重要的导致错误知觉的机制运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中,并运用大量的历史数据证实自己的假设,分析了为什么决策者会发生错误知觉。
错误知觉的产生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认知相符现象、诱发定式及历史学习和类比。
首先是认知相符现象,即人们总是倾向于保持自己的原有知识,希望能将新的信息融入原有的认识框架。
如果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不一致时,他们往往会对其视而不见甚至曲解误断,以使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保持一致。
其次是诱发定式。
人们在接收到外来信息时,往往会以他们即时关注及考虑的问题为定式,并据此来认识和解读接收的信息。
即便在信息完全沟通的情况下,双方也很难理解发送信息者的意义。
如果处于相互敌对和有限沟通的情况下,加之由于政府内部信息的不平衡、双方关注点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下,错误知觉就更常发生。
第三是历史包袱。
人们往往从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但如果机械地将现实同历史相比,则会由于人的认知局限产生误导,将一些实质上不相同的现实事件同历史事件牵强地联系在一起,出现严重的错误知觉。
在从理论层面探讨了错误知觉的种种生成机制后,杰维斯继续剖析了四种常见的错误知觉。
首先是国家决策者往往倾向于将其他国家视为团结一致、高度令行禁止的行为体,在这种设定下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对方有计划的而绝对不是无意或偶然的。
其次,决策者往往过高估计自己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和自身作为目标的重要性。
假如对方国家的行为与己方期望一致,那么决策者往往容易高估其自身政策对结果产生影响的程度;但如果对方国家的行为与己方期望不相符,决策者往往认为这是对方的敌意预谋,而非对其自身行为的一种反应。
第三是一厢情愿(wishful thinking)的认知陷阱。
由于期望和惧怕塑造着个体的知觉,行为体所感知到的往往是他们(潜意识里)所希望感知到的东西。
最后是认知失调,即决策者总是为自己的既定政策寻找理由,以自圆其说。
三、评介与思考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心理学界兴起了一场认知革命。
之后,国际关系研究中也大量借鉴了认知革命的成果,包括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信息处理加工、意象与信念体系及知觉与错误知觉等在国际关系的理论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领会和运用。
其中,罗伯特·杰维斯无疑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进行了将心理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到国际政治研究的开创性尝试,揭示了一个理性行为体是如何由于心理机制和认知过程中的偏差而带来难以避免的非理性决策[3]。
同时,杰维斯的理论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认识到个体知觉的根源将有助于减少国际关系实践中大量存在的错误计算与误解,有助于学者和决策者对其他国家的意图进行更为精确的分析,从而能制定或提供比仅仅依靠“国家利益”分析框架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更有效的政策。
当然,杰维斯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研究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第一是理论解释力的不足。
国际冲突和战争的原因是国际体系、国家内部及决策者多个层次上不同的变量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仅仅单纯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是难以完全说明战争产生的根源的。
正如美国学者沃纳·利瓦伊(werner levi)教授指出的那样,“在这些关于战争的心理根源的生动猜测中,总是缺少一种把人的根本天性同战争的爆发联系起来的环节。
……正确的做法往往是把人的心理因素和人类本性归纳为战争的条件,而不是战争的根源。
”[4]第二是理论模型与个案研究的问题。
杰维斯运用心理学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等)进行国际关系层面的实证研究,而理论研究和创新略显不够。
所以,这种研究取向客观上将导致国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说服力不足并大大限制它的发展空间。
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政治现象往往具有烟云的特性,是多种因素和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心理学研究中一般注重运用的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杰维斯借鉴的很多结论也都是实验室的结果。
这些结论在应用到国际政治事务的分析时是否足够客观及有效,尚有待验证。
第三是政治心理与国家政治文化问题。
政治心理研究是与一国的政治文化研究紧密相连的,但现有研究在两者的结合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首先,现有对个体心理的研究、国家决策和国际危机的心理分析等大部分都拘囿于欧美文化情境。
有学者就认为杰维斯仅局限于分析“大国间关于战争以及双方意图的议题。
……但对于国际谈判以及南北关系则几乎没有涉及。
”[5]这种背景之下的理论成果能否超越时空的局限而具有普遍相通的适用性,至少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确证。
其次,杰维斯“仅仅讨论了个人经历是如何影响观念预期的,但忽视了整个官僚文化、社会背景等对个体认知起到的作用。
”[5]这说明我们需要把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的研究高度统一起来,需要进一步解释历史事件和社会实践对个体的身份、思维、个性与认知等心理因素的建构作用。
总之,“杰维斯的著作填平了外交决策理论与认知研究之间的鸿沟。
……对个体信息处理与认知重建之间的互动做了迄今为止最好的分析。
”[6]因此,我们应重视个体层次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运用前辈学者业已取得的成果进行更多的实证分析乃至于理论的创新。
参考文献:[1]米歇尔·吉拉尔.幻想与发明——个人回归国际政治[m].郗润昌,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m].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3]robert jervis.hypotheses on misperception[j].world politics,1968,20(3): 454-479.[4]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阎学通,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5]l. freedman.book review of 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j]. international affairs,1978,54(1):94.[6]albert eldridge.book review of 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j].the journal of politics, 1977,39(4): 1106-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