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论文 浅谈“全球化对人们生活重塑”中的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田里的守望者彷徨反叛
霍尔顿是著名杰出的小说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写的小说《麦田里德守望者》的主人公。不同于其他的小说,作者刻画了一个对现实不满,鄙视物质的追求而去寻找精神的领域的叛逆的反英雄人物。他厌恶成年人虚伪的世界,他想要逃离这个现实,但由于性格的原因又注定了他是失败的。作者通过霍尔顿这一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一部分生活及物质的丰富于精神匮乏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在霍尔顿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本文从霍尔顿的矛盾性格去分析个性特征中的两大层面。一方面是透析他个性中的反叛性;另一方面是解读他捍卫纯真,守望美好的崇高理想。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的职务就是在那里守望……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
读完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一个少年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他是大人们眼中的坏孩子,因为他所作的、所想的一切都“不像话”,他的成绩也是那样的糟糕,几乎没有人喜欢他……他就是全书的主人公——霍尔顿。他的讨厌周围肮脏的世界——他讨厌伪君子,讨厌周围的虚假的人,却又不得不跟他们交往;他讨厌电影,却不得不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去那里消磨时间……霍尔顿没有真正好的朋友,只有肮脏的“阿克莱”、表里不一的斯特拉德莱塔等室友,但他又不得不跟他们交往,他厌恶他们,却又无奈,他无法改变现状。他不想和他们同流合污,成绩自然会很差。他看不惯周围的世道,所以他苦闷、踌躇、彷徨,自己的心事也只能被自己扛着。霍尔顿一直都希望自己可以变得很勇敢,但是实际却是他一直都很胆小,被别人欺负后只能在做白日梦的时候幻想着可以把他打败,他连一个瘦弱的女人都制服不了,更何况别人呢?他被学校开除后,都不敢贸然回家,蹑手蹑脚地回去还一定要躲避着父母。他一直都在用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却没有胆量去做真正意义上的叛逆。塞林格独具匠心地以这样一个人物作为说者,极大地否定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美学观念。传统的美学观念认为美是文艺作品固有的属性,是人的审美体验凝聚的表现形式。艺术作品作为美的形式的创造既包含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也包含艺术家对现实的审美意向和审美评价。艺术生产的目的在于以升华了的审美体验去陶冶灵魂,给人以纯粹的审美享受。艺术作品应创造美的氛围,美的形象,美的理想,使其具有感人的魅力、永恒的价值以及一种和谐、统一的整体形态。而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却与这样的审美对象相去甚远,他是一个患有轻微精神分裂的青少年,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形成,理性世界一片混乱。
读者通过霍尔顿的视线看世界,不自觉地被他的态度所牵引,正如华莱士·马丁曾指出的:无论我们决定将叙述者所写的东西如何分类,我们都依靠叙述者的肯定加以判断,叙述者代表判断事物的准则。在霍尔顿的眼中,成人的世界是虚伪、肮脏、“假模假式”的,他希望能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去保护孩子,不让他们受到污染。在他看来,“人们就是不把真正的东西当东西看待。”这“真正的东西”究竟是什么,霍尔顿自己也说不清楚,他只是觉得和妹妹聊聊天、怀念死去的弟弟是自己喜欢做的事,这对他来说是“真正的东西”。这一方面反映了霍尔顿害伯长大,讨厌成人世界,希望保护比他更小的孩子,使他们不要受到成人世界的玷污;另一方面可见霍尔顿并没有给读者一个明确的答案,他在此布了一个未定点,留下了一个“空缺”以待读者的填补,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对这“真正的东西”作出自己的评判。这打破了过去那种和谐、有机、意义单一明晰的封闭的文本结构,文本不再是某种确定意义与价值的载体,需要读者也参与到作品无限延续的游戏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文本设计一种意义,完成向“所指”的不断趋近。
他是青春期的少年代表,从他的经历里可以清楚的看到与家长的代沟,家长总希望他像哥哥一样可以成为出人头地的人,可是他的理想也只是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站在悬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