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总结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是稻谷的一种常见害虫,它以稻叶为食,会严重危害稻田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我们需要了解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并在日常管理中加以注意和应对。
一、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气候、植物品种、害虫种群调节、农业管理措施和人工干预等因素密切相关。
1.气候影响气温是稻纵卷叶螟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主要在气温25~30℃、相对湿度70%~80%时繁殖最为旺盛。
夏季气温偏高、雨量充足的时候,稻纵卷叶螟很容易大量繁殖,对稻田造成危害。
2.害虫种群调节天敌是稻纵卷叶螟的天敌,会对稻纵卷叶螟种群产生较大的压力,使得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得到控制。
3.农业管理措施土壤松化、增施有机肥料、间种套作以及覆盖地膜等,都可以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1. 合理施肥及时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可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和土壤肥力的提高,提高水稻抗病虫害的能力。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3. 种植套作采用套作的种植方式,能有效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发生,避免病虫害种群的迅速扩张。
4. 使用生物防治剂使用生物防治剂对稻田进行治理,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5. 择机喷药在稻田中及时喷洒农药,可以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减少对水稻的危害。
6. 加强管理加强水稻田的日常管理工作,保持水稻田内清洁卫生,减少害虫滋生的环境。
7. 利用天敌合理引入天敌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使天敌和害虫之间的生态平衡得到恢复。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保障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三、结语稻纵卷叶螟是水稻栽培中的一大害虫,它会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农户们在日常管理中需要特别关注稻田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障稻田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在未来的水稻种植中,我们也需要不断探索新的防治方法,提高防治的效果,减少对水稻的危害。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危害范围广、数量众多,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将会对稻田产量和质量带来极大损害。
本文就来介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和防治措施。
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的一种主要害虫,其危害特点是叶缘反卷、叶片弯曲,并在其中幼虫取食导致稻株旺盛生长受影响,形成“低矮短粗”等症状,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一般分为两个期次:早期和晚期。
早期是翻耕前后,温度逐渐升高,湿度较大时,螟卵开始孵化,幼虫到达第三龄时,数量较为稳定,并完成第一轮遗传基础。
晚期是稻花开放期到秋季,稻田水位逐渐下调,气温逐渐升高,稻纵卷叶螟数量大增,并依次进入第二、第三轮遗传基础。
1. 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首要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稻田清洁。
农民首先要保证农田环境清洁卫生,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2)良种选育。
选配抗病、抗虫、丰产的优良品种。
(3)合理施肥。
农民应根据土壤种类、水源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在正确的时期和剂量下施肥,提高稻田土壤的肥力,增强稻株抗病虫能力,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4)合理灌溉。
农民在灌溉时应采用泵灌或喷灌方式,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以免水分过多,造成病虫滋生,或导致病虫寄生根系。
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针对稻纵卷叶螟的一种环保、有效、可持续的防治方法。
目前,生物防治主要采用昆虫杀菌剂,通过喷洒或灌注、早晚交替施用等方式,杀灭稻纵卷叶螟幼虫,从而达到保护稻田、保护环境和保护人类的目的。
3.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也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常见方法,主要通过喷雾、喷洒等方式,使用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等农药,杀死稻纵卷叶螟成虫和幼虫,同时必须注意农药的种类、剂量和使用方法,尽可能减少对环境、人体和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4. 其他防治方法除了上述几种方法外,还可以采用虫网、喷灌、田间套袋、田间拍打等方式,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并减少它们的危害。
综上所述,有效的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方法应该综合运用上述几种方法,并在实践中结合当地的农业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防治方案,尽力减少害虫的发生和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稻田中一种重要的害虫,对稻作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在中国的南方地区特别是稻区,稻纵卷叶螟被广泛分布,对稻株叶片进行蛀食危害,使稻株的光合作用减弱,导致稻株的生长发育受阻,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稻纵卷叶螟的生活史一般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在南方稻区,稻纵卷叶螟一年发生2-3代,卵期约为4-6天,幼虫期约为12-14天,蛹期约为6-8天。
幼虫主要在稻叶上进行蛀食,通过对稻叶进行卷曲形成避免敌害和干扰气流的保护环境,使得幼虫更容易获得食物并防止捕食者的侵害。
稻纵卷叶螟的主要危害表现为稻叶被蛀食形成不同大小的斑点,严重时会出现叶尖弯曲、植株枯萎、穗小、抽穗延迟等症状。
特别是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在水稻穗上进行蛀食,不仅直接危害稻粒的发育,还会造成水稻的白粉病和赤霉病的发生。
针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可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合理的田间管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在田间管理方面,可以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增强稻株的竞争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及时深耕、整地和及时收割退田,清除田间杂草和稻草等,减少害虫栖息地。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蜂和捕食性昆虫等天然敌害因子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繁殖和发生。
可以引入稻纵卷叶螟的天敌多眼眉寄蝇、胸斑蜡蝉和蚜茧蜂等,进行天敌增殖。
化学防治是最常用的稻纵卷叶螟防治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控制害虫数量。
常用的化学农药有溴氰菊酯、氯氰菊酯和噻虫嗪等,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但是在使用化学农药时要注意使用剂量和使用时机,避免对环境和农田生态造成污染。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对稻作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的害虫,应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来控制其发生。
合理的田间管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程度,保障稻作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
稻纵卷叶螟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稻纵卷叶螟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摘要分析了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提出了防治对策,以期为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发生原因;防治对策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地稻纵卷叶螟主要为害世代是四(2)、五(3)代,一般情况下六(4)代为害很轻。
而近几年稻纵卷叶螟四(2)、五(3)、六(4)代几乎代代达到中等偏重至大发生。
2000~2007年的8年中,我地稻纵卷叶螟均为中等偏重以上发生,其中2003年、2005年、2006年为大发生,2007年为特大发生,发生面积占水稻总种植面积85%~90%,严重威胁了水稻生产。
为便于今后对该虫的测报与防治,笔者特对该虫的重发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
1发生原因1.1各代虫口基数大导致虫口基数大的因素,一是外地大量成虫迁入本地。
近年来,该虫在南方地区发生危害程度均达到偏重至大发生。
2007年6月我国南方部分稻区成虫量为6.5 ~10.5万头/hm2,最高达35万头/hm2;幼虫密度150~300头/百丛,卷叶率达20%~40%。
表明外地虫源基数大。
另外,近几年我地气候适宜稻纵卷叶螟迁入。
据稻纵卷叶螟四(2)代田间定点赶蛾,2003年迁入峰蛾量平均为2 250头/hm2;2005年出现2峰,蛾量分别为2 050头/hm2、6 325头/hm2;2007年出现3峰,蛾量分别为750头/hm2、4 500头/hm2、850头/hm2。
实践表明:初迁虫量大,往往会导致当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
二是蛾量高,发蛾峰次多,卵量多、幼虫密度大。
田间系统赶蛾和灯诱表明:2003年稻纵卷叶螟五(3)代有1个发蛾高峰,峰日蛾量为12.5万头/hm2,田间卵量平均为120.3粒/百丛,幼虫为60~80头/百丛;2005年五(3)代有2个发蛾高峰,峰日蛾量分别为3.385万头/hm2、4.095万头/hm2,田间一峰卵量为170~220粒/百丛、1~2龄幼虫为40~70头/百丛,二峰卵量为220~260粒/百丛、1~2龄幼虫为50~140头/百丛;2007年五(3)代有3 个发蛾高峰,峰日蛾量分别为1.75万头/hm2、2.20万头/hm2、1.09万头/hm2,一峰卵量为220~260粒/百丛、1~2龄幼虫为70~120头/百丛,二峰卵量为350~500粒/百丛、1~2龄幼虫为110~150头/百丛,三峰卵量为120~250粒/百丛、1~2龄幼虫为40~150头/百丛。
螟虫田间调查报告总结与反思
螟虫田间调查报告总结与反思1. 引言螟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更好地了解螟虫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次螟虫田间调查。
本报告总结了调查过程、结果以及所得到的启示,以期对农业虫害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2. 调查内容和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水稻田的螟虫发生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调查内容包括螟虫种类、数量、分布情况以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调查采用定点观察法和随机抽样法相结合,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调查点,通过人工抽样进行统计。
3. 调查结果在螟虫田间调查中,我们观察到以下主要结果:3.1. 螟虫种类调查中发现了多种螟虫种类,包括稻纵卷螟、稻纵卷螟、斜纹夜蛾螟等。
不同种类的螟虫在不同地区和生长阶段有着不同的发生规律。
3.2. 螟虫数量调查结果显示,在一定时期内,螟虫数量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变化。
通常在水稻生长期间,螟虫数量逐渐增多,到了成熟期则逐渐减少。
3.3. 螟虫分布情况螟虫的分布主要受到温度、湿度和食物供应等因素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部位的水稻田中,螟虫的分布情况有所差异,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性。
3.4. 影响因素调查中发现,螟虫发生与气候条件、田间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温度和湿度是螟虫大量繁殖的主要环境因素,而田间管理措施的合理性则对螟虫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反思和启示通过本次螟虫田间调查,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螟虫发生情况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4.1. 采样点选择不够全面本次调查采用了定点观察法和随机抽样法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调查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但是在采样点的选择上,由于时间和人力的限制,可能没有涵盖到所有可能发生螟虫的区域,这可能对调查结果的完整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4.2. 调查指标不够全面本次调查主要针对螟虫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了观察和记录,但对于与螟虫发生相关的环境因素和田间管理措施等因素的调查并不充分。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的一种害虫,其发生规律对水稻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农作物生长季节,稻纵卷叶螟的大量繁殖和危害给农民的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了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并采取相应的绿色防控技术对保障水稻生长和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1. 季节性规律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多年生害虫,其发生规律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
一般在水稻生长期内,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主要集中在6月至8月间,这个时期正是水稻生长旺盛的阶段。
在这段时间内,稻纵卷叶螟的数量会急剧增加,给水稻生长带来危害。
2. 温度、湿度和光照的影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和繁殖受到温度、湿度和光照的影响。
温度和湿度适宜时,稻纵卷叶螟的繁殖速度会明显加快,一般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摄氏度,相对湿度在60%-80%左右。
充足的光照对稻纵卷叶螟的生长繁殖也有促进作用。
3. 天敌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还受到外界环境和天敌的影响。
如果在水稻生长期内,天敌种类多样且数量充足,天敌对稻纵卷叶螟的捕食和控制能力也会增强,从而减少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以上便是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了解这些规律对我们采取相应的绿色防控技术至关重要。
二、绿色防控稻纵卷叶螟技术1. 生物防治在稻田中使用天敌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是一种常见的绿色防控技术。
可以通过引入捕食性昆虫或鸟类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如猛细小蜂、蚜小蜂等。
一些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植物可以被种植在水稻田中,起到驱赶和抑制稻纵卷叶螟的作用。
玉米、蒲公英等植物可以释放出一些气味物质,对稻纵卷叶螟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
3. 生物农药在农田喷洒一些生物农药也是一种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这些农药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不会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危害。
4. 生态工程在水稻田中通过种植芦苇、茭白之类的植物,形成一个复合生态,促进天敌的繁殖和捕食,减少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以上便是一些常见的绿色防控稻纵卷叶螟的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稻纵卷叶螟对水稻的危害。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1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结合全国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治项目,今年我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紧紧围绕水稻安全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积极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农民,改进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分布和发生为害规律等,通过建立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进一步推动了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
一年来,在水稻病虫害发生较重,尤其是第六、七代稻纵卷叶螟在全省范围内大发生的情况下,由于病虫情预报及时、准确,防治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了水稻的安全生产。
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治项目的组织实施也初显成效。
一年来,估计全省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8100万亩次,防治面积8300万亩次,挽回稻谷20亿公斤。
21个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示范面积60多万亩,有效地带动全省水稻病虫综合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粮食生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水稻病虫害发生概况今年全省降雨量比正常年份少三成左右,全年无台风无汛期是罕见的年份。
由于天气原因等因子影响,今年水稻病虫的发生特点是:虫害重于病害,迁飞性害虫发生严重。
全省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约8100万亩次。
其中,纹枯病发生1800万亩次,属常发生性病害,发生面积与往年持平,发生程度比往年稍轻。
稻瘟病发生150万亩次,在历史病区的晚稻个别品种发生较重,如清远市种植秋优998,苗期出现病斑,移植后遇阴雨天,病害迅速扩展,8月中下旬,出现整科禾苗枯死。
稻纵卷叶螟发生2200万亩次,由于其迁入峰次多,迁入虫量大,对早晚稻生长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尤其是8-9月,全省稻区普遍有3-4个迁入峰,粤东地区出现5个迁入峰,一般亩蛾量600—6000头,高的3万头以上,亩卵量3—7万粒,高的10万粒以上,为近年来少见。
稻螟发生900万亩次,以三化螟为主,台湾稻螟和二化螟在部分地区有所回升。
稻飞虱发生1900万亩次,早稻迁入早,迁入量不大,发生较去年轻,晚稻受干旱天气的影响,发生较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探讨
叶色嫩绿 , 稻纵 卷叶螟 的趋嫩特 性导 致 田间卵量高 , 间出 期
现零星 白叶 ,至 6 2 月 5日田间虫 、卵量 已有 16 / 6 m .万 6 7 , 6月底 药 剂 防 治期 间有 些 田块遇 降 雨 ,卷 叶 率在 1 2 . %~ 89 同时 因苗情导致虫 情的不 同类型进行 挑治而互为桥 梁 .%, 田 ,7月上旬 各种类 型 田块 的 田间实 际虫 卯量 为 1 9 . 6万 /
地频繁大 发生 , 严重威 胁水稻 生产 , 因此该 虫是跃进农 场水
稻 生 长期 间必 须重 点 监 测和 控 制 的 主 要 害 虫 。 跃进 农 场 经 准
发生重 的田块 在叶片和 茎秆均 有产卵部位 , 这种现象非常少 见,通过 3 次适 期防治 才得到 有效控制 ,保证 了功能 叶的正 常光 合作用。2 0 年发生 量虽有所 下降 , 08 但发生峰次同2 0 07
早 、迁入量增 加 ( 见表 1 。尤其 是 2 0 、2 0 ,2 0 ) 0 7 0 8年 0 7年
因迁入期 早、 迁入 量大 , 月 上旬进 行 了防治 , 由于 6 7 但 月下 旬 ~7 月上 旬的黄梅 天气 明显、雷阵 雨频繁 ,使 防治效果较
差 ,田 间 出 现 不 同程 度 的 卷 叶 ,严 重 田块 为 2 %,直 接 导 致 8 三 代 本地 虫 源 量 大 ;2 0 年 迁 入 量 5 6 、迁 入 期 为 6 1 08 9头 月 4 日, 场 水 稻 开 播 期 为 5月 2 农 5日,至 6月 中 下 旬 已有 3 % 的 5
地 提 出了合 理 的 综 合 防 治手 段 , 以适 应 现 代 农业 的 发 展 。
关键 词 :稻 纵 卷 叶 螟 ;农业 防 治 ;化学 防治 ;生 物 防治 天敌
象山县2004—2010年稻纵卷叶螟监测结果分析
象山县2004—2010年稻纵卷叶螟监测结果分析摘要稻纵卷叶螟是象山县主要的水稻害虫之一。
监测2004—2010年象山县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发生危害重的年份,其迁入期早,代数多;而发生危害轻的年份,其迁入晚,代数少。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发生量;发生规律;防治;浙江象山;2004—2010年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又称稻纵卷叶虫,是一种具有远距离迁飞特性的害虫,主要为害水稻,以幼虫吐丝纵卷叶片结成虫苞,幼虫躲在苞内取食上皮及叶肉组织,留下表皮,造成白叶。
受害重的稻田一片枯白,导致严重减产。
稻纵卷叶螟自北而南1年发生1~11代;南岭山脉一线以南,常年有一定数量的蛹和少量幼虫越冬,北纬30°以北稻区不能越冬,故广大稻区初次虫源均自南方迁入。
我国稻纵卷叶螟发生的世代数,主要代各地不一,发生量及危害程度各地各年也不一样。
影响各地发生的主要因素有迁入期、迁入量、气候、食料和天敌。
象山县农业发达,水稻种植面积达1.00万hm2,单季稻逾0.73万hm2,水稻总产量逾6万t。
因此,水稻病虫害的测报工作显的尤为重要。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在象山县6个有代表性的以水稻种植为主的乡镇进行,在6块试验田中各随机选择1个样方,样方大小为10 m×10 m。
1.2试验方法2004—2010年6—9月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期,每天调查1次,出现台风天气时不调查,调查时采用赶蛾的方法,即调查人员从田间走过,用竹竿轻轻拨动两边的稻株,目测起飞的蛾数,做好记录工作[1]。
2结果与分析2.1发生代数与高峰期将所获得的2004—2010年稻纵卷叶螟调查数据汇总,制成表格形式并观察,发现象山县稻纵卷叶螟每年平均发生3~4代,每年的发生高峰期分别是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下旬,其中7月下旬的发生量最为严重,具体数据如图1~7所示。
2.2稻纵卷叶螟迁入的早晚对当年暴发量的影响观察发现,稻纵卷叶螟发生数量最多的一次是2007年7月5日,数量达到29 685头/hm2,并且当年总体的发生数量都大大高于往年。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是稻作重要的害虫之一,其幼虫在稻叶内卷成筒状,能够严重影响稻作的
优质产出。
下面将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原因以及防治方法进行介绍。
1. 气候因素:稻纵卷叶螟是喜好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发育的害虫。
因此,过
多的降雨或气温过高会增加其繁殖的可能性。
2. 稻田管理不当:长期不轮作、不施肥或者种植品种单一的稻田易使土壤质量降低,降低了稻粒产量,同时也降低了稻田的抗旱、抗病虫害能力。
这样就为稻纵卷叶螟的繁殖
提供了条件。
3. 稻农的防治意识不强:在稻田管理过程中,从选田到种植过程中,如果没有注重
防治天敌,无法及时发现并采取控制措施,这将增加稻纵卷叶螟的危害。
1. 土壤管理:选择良好的土壤种类,加强施肥、轮作以及清理杂草等土壤管理工作,以增强稻园的养分平衡,降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可能性。
2. 区域防治:开展区域防治,设置灯光陷阱捕获成虫,进行外力控制,从源头上防
止稻纵卷叶螟的繁殖。
3.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与同肩翅目昆虫开展生物防治。
这些天敌可以通过捕食稻纵
卷叶螟的方式进行防治,避免为期太近和部分同龄的虫卵孵化而形成卵壳之内的蛹。
4. 农药防治:农药防治作为主要的防治方法,需要在防治前适当施放蚜油,气味菜
油等多种化学杀虫剂以进行稻纵卷叶螟防治。
总之,稻纵卷叶螟能够给农民的稻作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必须在其生长过程中进行
有效地防治。
在实际防治中,应采用多种综合措施,注重全方位的防治,并加强病虫害调
查与监测工作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稻纵卷叶螟的影
响。
三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三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今年我县二代稻卷叶螟发生量大,部分农户由于防治没有到位,田间残留虫口多,致使三代虫源基数较高。
7月24日城关塔底点赶蛾出现蛾峰,平均亩蛾量高达1950只;7月25日马金星田点出现蛾峰,平均为705只/亩;7月26日音坑三早坂点出现蛾峰,平均为1460只/亩,田间蛾量与同期前两年相比较高。
当前,我县天气午后多伴雷阵雨,有利该虫的产卵孵化,因此,今年三代卷叶螟将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
当前,我县单季稻大多将进入孕穗期,若不抓好防治,该虫危害后,将对单季稻产量造成直接的影响。
望各地加强田间检查,因地制宜地开展卷叶螟的防治工作。
各地防治卷叶螟应掌握在该虫的低龄幼虫高峰期用药,各农户应结合二化螟在8月2日前后开展一次普治,由于三代卷叶螟发生量大,发生期长,各乡镇应在防治后,应及时开展田间检查,对适期内没有防治好的田块,还要做好补治工作。
防治药剂:亩用95%新杀螟200035克或25%广治75毫升或5%锐劲特50毫升或17%世纪乐80毫升或40%兴攻80毫升或31%三拂70毫升。
提醒农户:①各地防治卷叶螟,应具体田块定防治时间,不要千篇一律按情报的时间开展防治。
②三代卷叶螟危害以单季稻下部叶片为多,在防治时要求每亩喷足三背包水,并且细喷雾。
在选择防治卷叶螟的药
剂时,应掌握交替使用的原则,避免产生抗性。
③高温天气喷药时要注意安全,用药要错开高温时段,以防中毒事故发生。
稻纵卷叶螟汇总
2、卵:
约1毫米,椭圆形, 初产白色透明,近 孵化时淡黄色。
3、幼虫:
老 熟 时 长 14—19 毫 米 , 低龄幼虫绿色,后转黄 绿色,成熟幼虫红色。
4、蛹:
超高产水稻的田间长势
超 高 产 田 块 田 间 穗 子 形 态
稻 纵 卷 叶 螟
稻纵卷叶螟(成虫、蛹、卵、幼虫)
四(2)代危害状
五(3)代危害状
稻纵卷叶螟为害状
初孵幼虫取食Leabharlann 叶,出现针头状小点,随虫龄
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叶
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
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
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为
水稻主要害虫,还为害麦
子、玉米、谷子、红薯等
作物及草。
识别
长 7—10毫 米 , 初 黄 色 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生活习性
1、越冬:以幼虫和部分蛹在田边,沟边杂草(禾本科)上越冬。 2、生活史:多发生5—6代,此虫有世代重叠现象,是一种迁飞性害
虫,有随季风,夏季向北迁飞,秋季向南迁飞的特点。
3、生活习性
A、夜出性 B、趋光性 C、喜欢嫩绿,趋湿性,分蘖期和孕穗期重 D、群集性 E、成虫有补充营养习性 F、卵喜欢产于稻叶宽的品种,散产于叶中脉附近,
2—5粒。 G、2龄以后幼虫才卷苞。
发生与环境
中温高湿利其发生,温度21—28℃,RH90%以上,如连续阴雨,发 生就重。
稻纵卷叶螟各期虫态
防治措施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合理使用农药,协调化 学防治与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的矛盾,将幼虫的为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 平之下。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一种严重危害稻谷的害虫。
它主要危害水稻,严重影响稻谷产量和品质。
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寄生在水稻的叶片内,大量吸食叶片汁液,造成叶片卷曲和枯黄,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死亡。
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稻纵卷叶螟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出发,介绍其防治措施和方法,以期对农民朋友有所帮助。
稻纵卷叶螟主要通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生长发育阶段来完成其生命周期。
卵期一般在5至7天,幼虫期约20天,成虫寿命约7天。
稻纵卷叶螟的卵在水稻叶片上产卵,卵呈黄色,并集中在叶片的背面。
每个卵团中一般有20-60粒卵,成熟的卵约0.5mm长。
卵经过5-7天孵化成幼虫,幼虫期共分为六龄幼虫。
幼虫期内,它们主要以叶片为食,不停地吸食叶片表皮细胞的液汁,其食量可达到其体重1500-2000倍。
蛹期一般在土中完成,需7-10天。
而成虫常在夜晚飞翔,由田间悄悄飞入座养,约能活动7-10天。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主要受气候、天敌、宿主作物和栽培措施的影响。
气温和湿度是稻纵卷叶螟发生的重要因素。
春季气温上升和雨水增加,适宜稻纵卷叶螟的卵和幼虫孵化和发育。
气温高湿度大也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且有利于虫害的大量繁殖。
稻纵卷叶螟的天敌也对其发生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蜻蜓、蚜蝇、蚜虫都是稻纵卷叶螟的天敌,它们能有效地降低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宿主作物和栽培措施也会影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在稻田中适当间作一些驱虫植物,如金鱼草、一串红、龙葵等,都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防治效果。
针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可以采取一些防治措施和方法。
可采用物理防治,及时清理和销毁种植区周围的草木,尽量减少害虫的寄主环境。
可以进行化学防治,如使用农药进行喷洒或施放,进行全方位的喷雾以达到灭杀害虫的目的。
但是在使用农药时一定要注意按照正确的方法和用药量进行操作,以免对农作物和环境造成危害。
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情况下的发生特点与防治策略
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情况下的发生特点与防治策略
稻纵卷叶螟是稻田害虫中的重要种类之一,其大发生对于稻米产量和品质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将探讨在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情况下的发生特点和防治策略。
一、发生特点
1. 高发生密度: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时,它们会形成大规模的族群,密度往往会非常高,使得它们的危害程度加剧。
2. 防治难度大:稻纵卷叶螟在大发生时,对于防治措施的抵抗能力也会增强,很难通过单一的防治手段有效地进行控制。
3. 影响产量和品质:稻纵卷叶螟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叶片卷曲、干枯,导致水稻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二、防治策略
1. 综合防治:在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时,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以提高防治效果。
2. 喷洒药剂:在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时,可以喷洒有效的杀虫剂,如敌敌畏、氧乐果等,对稻纵卷叶螟进行有效控制。
3. 提高田间管理水平:在平时,要加强对稻田的管理,如及时清除杂草、施肥和灌溉等,保持田间环境卫生和优良的生态环境,降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4. 种植抗虫品种:选用抗虫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提高稻米产量和品质。
综上所述,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时,需要采取多种综合防治措施,
加强田间管理,选用抗虫品种进行种植,以提高防治效果,保障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稻田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幼虫会卷叶损害稻株,严重影响稻米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
稻纵卷叶螟主要发生在稻米季节,特别是稻米生长期间。
蛾的成虫体长约为12-15毫米,翅展为25-28毫米,翅膀前缘呈红褐色,翅膀后缘为白色,整体呈灰褐色。
成虫喜欢在稻田附近的杂草、草丛和其他植物上越冬。
一旦春天来临,它们就会飞到稻田上产卵。
幼虫孵化后,它们会钻进稻叶中卷成卷叶捕食。
这种卷叶行为导致稻叶受损,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影响植株生长和产量。
在重度受害的情况下,稻株会出现倒伏和减产。
幼虫经过几个发育阶段后,会结茧成蛹,然后在茧中度过静止期。
大约10天后,成虫就会破茧而出。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是一个综合管理的过程,包括文化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在文化防治方面,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害虫的繁殖和发生。
首先要选择优质耐病虫的稻种进行种植,以增加稻株的抵抗力。
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和废弃物,减少害虫的滋生地。
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措施也有助于稻株的健康生长,减少害虫的侵害。
生物防治是一种可持续、环保的防治方式。
可以通过引入天敌来进行生物防治,如捕食性昆虫、寄生蜂等。
一些捕食性昆虫如瓢虫、蚂蚁、蛞蝓和天牛等,可以有效地吞食稻纵卷叶螟幼虫。
寄生蜂也是稻纵卷叶螟的天敌,它们会寄生在螟虫体内,从而控制其数量。
化学防治是一种直接有效的防治方法。
可以通过喷洒杀虫剂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洒,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注意剂量和时间的控制,以减少对农作物的伤害。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对稻田的稻米产量和质量有严重影响。
采取综合管理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包括文化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通过科学合理的操作,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提高稻米产量。
瓮安县2020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Ti
l
l
ageandCu
l
t
i
va
t
i
on Vo
l.
43 No.
03 Jun. 2023
抓好水稻稻纵卷叶螟防控的紧急通知》《注意防治水稻
中后期稻纵卷叶螟、褐 飞 虱、稻 瘟 病 等 病 虫 害》等 防 治
工作简报 3 期 20000 余份,为各级领 导 科 学 决 策 提 供
了有力依据。
第三代稻纵 卷 叶 螟 低 龄 幼 虫 盛 发 期 在 6 月 6 日—26
日,由于整个 6 月雨日多达 26d,降雨日多、雨量大,制
约了防治工作正常开 展,加 上 6 月 下 旬 田 间 幼 虫 达 到
暴食期(
4~5 龄),导 致 防 治 效 果 较 差,田 间 留 存 第 三
代幼虫量大;
7 月上、中旬降雨集中,雨日 达 13d,降 雨
道,深入村组开展水 稻 病 虫 害 调 查,及 时 督 促、指 导 防
控工 作;
6 月 29 日,县 农 业 农 村 局 组 织 各 乡 镇 分 管 领
导、农技中心主任召开“病虫害防治专题工作安排会”,
研讨、部署下步技术指导工作;
7 月 2-3 日,瓮 安 县 农
螟大发生提供要 领 导 亲 自 组 织,县 有 关 技 术 干
93 倍。峰期长
达 21d,呈现出 3 个迁 入 高 峰 期,田 间 蛾 量 巨 大,分 别
为 6 月 2 日—3 日、
6 月 7—8 日、
6 月 11—27 日,导 致
幼虫源基数加大。
2.
2 田间幼虫基数大
近年全面推广杂交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大,由于气
温回升较快,在 5 月中下旬开始移栽,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稻田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对稻谷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它能够通过卷叶、蛀芽、蛀穗等方式对稻谷进行危害,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是稻田管理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稻纵卷叶螟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它主要以稻谷为食,尤其是喜欢攻击稻谷的穗部,因此对稻谷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受到气候、土壤、植株生长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一般在6月至9月是其发生的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稻田中的气温和湿度适宜,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生长繁殖,因此它们的数量会急剧增加。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 农业防治:在种植稻谷的过程中,可以选择抗病虫害的稻谷品种,通过良好的土壤肥力管理和种植密度控制等方法,使稻谷生长健康,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还可以采取轮作、套种、改变播种时间等措施,破坏稻纵卷叶螟的生长发育环境,减少其数量。
2. 生物防治:可以引进天敌昆虫,如蜂、蝇等,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这些天敌昆虫能够捕食稻纵卷叶螟的幼虫,有效降低其数量,控制害虫的发生。
3. 化学防治:在稻田中使用农药来喷洒灭虫。
选择杀虫剂时,要根据稻谷生长的阶段和虫害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控制使用量和使用频率。
还要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操作,避免对环境和农田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4. 生物技术防治: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抗虫稻种,提高稻谷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这种方法在防治虫害的也能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
要想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需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技术防治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
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降低其对稻谷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保障粮食的丰产丰收。
水稻稻纵卷叶螟大发生频率增加原因与防控对策
水稻稻纵卷叶螟大发生频率增加原因与防控对策摘要耕作栽培制度改变,迁入早、峰次多、迁入量大及防控措施不到位是水稻稻纵卷叶螟大发生频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加强预测预报,采取“治前控后”策略,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做好新药剂筛选,加大经费投入是控制其大发生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水稻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防控对策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耕作栽培制度改变,全球气候变暖,水稻稻纵卷叶螟大发生频率增加,给粮食生产构成极大威胁。
1稻纵卷叶螟大发生频率增加原因1.1耕作栽培制度改变是稻纵卷叶螟大发生频率增加的关键因子随着种植业结构大调整,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水稻从单一纯双季经单双混栽过渡,到近年变为以单季为主的种植模式,给稻纵卷叶螟世代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料条件;叶色浓绿、叶片宽、叶肉厚等品种推广种植,为稻纵卷叶螟发生提供了适生寄主,优化了食料结构,促进了种群的增加,以及株型矮、分蘖强、遮荫性好、田间湿度大,为稻纵卷叶螟发生又创造了良好的小气候条件。
在纯双季种植模式下,随着早稻收割,幼虫基本都杀死,大大减少了本地虫源基数,对后代虫量增殖作用不大;而近年来随着单季晚稻面积扩大,且移栽期提早,为早期迁入的卷叶螟提供了丰富食料,有利于产卵繁殖,促进了种群的增加,为后代发生提供了足够本地虫源,从而导致大发生频率增加。
1.2迁入期早、峰次多、高蛾峰期长、迁入量大是稻纵卷叶螟大发生频率增加的主导因子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稻纵卷叶螟越冬和发育期提早,从而导致迁入期提早,迁入量增加,高蛾峰期长。
1.3防控措施不到位是稻纵卷叶螟大发生频率增加的辅助因子1.3.1错过了防治适期,给防治工作带来被动。
很多农户有见虫苞打药的习惯,只重视后期施药,而“见虫苞”往往这时候的虫龄已在3龄以上,而现有的农药品种大部分只对卵孵至1~2龄幼虫有较高的防效,对3龄以上虫龄的幼虫防治效果都不很理想,从而给防治工作带来被动。
1.3.2盲目开方配药,农药过量使用现象突出。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摘要介绍稻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分析造成稻纵卷叶螟大暴发的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暴发原因;防治对策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迁飞性、间歇性大发生的害虫,近年来,在部分稻区为害猖獗,局部成灾。
2006年松溪县二代、三代稻纵卷叶螟严重发生,一般稻田虫量达6.75~52.50万头/hm2,高的超过75万头/hm2,产量损失率高达18%~40%。
1形态特性成虫体长7~9mm,翅展约18mm,灰黄色,前翅的前缘和外缘有灰黑色宽带,翅中部有3条黑色横纹,中间1条较粗短。
雄蛾在这条短纹上近前缘处有1条黑色眼状纹和簇毛,后翅亦有2条灰黑色横纹。
卵近椭圆形,扁平,长约1mm、宽0.5mm,初产乳白色、后变黄褐色,孵化前有1个黑点。
幼虫一般5龄,老熟时体长14~19mm。
头部褐色,胸腹部初为绿色、后变黄绿色,老熟时带浅红褐色,前胸背板后缘有2个螺形黑纹,中、后胸背面各有明显小黑圈8个,前排6个,后排2个。
被蛹长约9mm,腹部第五至第七节近前缘处有1条黑褐色细横隆线,尾部尖,上生8根钩刺,蛹外常有白色薄茧。
2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在福建省年发生5~7代,南部地区有少量幼虫或蛹在禾本科杂草中越冬。
但主要虫源分别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和4月中旬至5月下旬从南方迁入,先后形成第一代和第二代。
早稻以第二、第三代幼虫数量最多,为害最重;晚稻则以第五、第六代数量最多,常为害猖獗。
成虫白天静伏于稻丛下部或杂草间,晚上活动,具有趋密、趋嫩绿和群集的习性,也有微弱的趋光性。
卵多散产于稻叶表面的中部,每叶产1粒至数粒。
每雌虫能产卵几十粒至100多粒,散产于比较嫩绿叶背的叶脉两侧。
卵很小,薄膜状,经6d左右孵化。
初孵幼虫先在心叶或附近嫩叶上取食叶肉,2龄后爬至叶尖附近,吐丝纵叶或纵卷成苞,藏身苞内,取食叶肉,使叶面呈现白条状,随着虫龄增大,虫苞扩大,为害也越重,可使叶片枯死。
幼虫白天躲在苞内取食,晚上出来或转移到新叶上卷苞取食,每头幼虫一生能为害5~10片稻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四年娄底市稻纵卷叶螟情况总结
2008年
(三)纵卷叶螟:全市大发生,部分乡镇暴发,发生特点:迁入蛾峰次数多、峰期长、世代重迭。
全市发生面积513 万亩次,防治面积553 万亩次。
挽回损失141330吨,实际损失12670吨,损失较去年增加3974吨。
(1)发生期。
第一代:发蛾高峰期出现在5月12至29日,比去年早12天,5月20日至5月28日为卵孵高峰期;第二代:出现两次发蛾高峰,发蛾高峰期:一次为5月28至6月1日,6月5日至10日为卵孵高峰期;二次为6月9日-12日。
6月20日-30日为卵孵高峰期。
第三四代:发蛾高峰期出现在7月9-14日。
第四五代大发生,来势猛,峰次多,蛾量大。
出现二次较明显蛾峰,分别在8月3-6日、8月16-23日, 8月下旬和9月初出现低龄幼虫高峰,一般亩虫量10-12万条,高丘25万条。
20%稻田进行了补治。
第五六代大发生。
9月5-11日出现较明显蛾峰,亩平蛾量690-1000只。
防治效果好,损失轻。
(2)发生量。
第一代中等发生,是近年最重年份。
第二代偏重发生,第三代大发生。
其中第一代盛发高峰期亩平蛾量160-360只、卵9700粒、幼虫4000-8600头。
第二代盛发高峰期亩平蛾量400-2600只、卵2-3万粒、幼虫1.5万头,高丘幼虫11.2万头。
第三四代盛发高峰期亩平蛾量2712只、卵5.6万粒、幼虫4.9万头。
第四五代盛发高峰期亩有蛾量4200只、卵8.2万粒、幼虫5.8-12万头,高丘25万头。
(3)为害程度。
第一代只为害早稻,卷叶率为3.9-5%,为去年同期的2倍,
高丘15%。
第二代早稻、中稻平均卷叶率分别为3%、3%。
第三四主要为害迟熟早稻、中稻,平均卷叶率分别为1.1%、5.8%。
第四五代主要为害中稻,晚稻。
平均卷叶率分别为8.4%、4.8%。
第五代主要为害晚稻平均卷叶率为2.8% 纵卷叶螟迁入峰次多,发生复杂,6-9月因气候、桥梁田等因素影响,田间蛾、卵、幼虫长时并存,密度一直较大。
有的农户由于降水天气错过了防治适期药效不理想,造成卷叶率高,有的丘块卷叶率达30%。
极少数农户甚至没有防治,致使田间幼虫基数大。
2009年
稻纵卷叶螟:全年中等偏重发生,比去年轻。
其中早稻中等发生,晚稻大发生。
其发生特点是早稻发生危害较轻,晚稻发生危害逐渐加重达到大发生程度。
全年发生面积423万亩次,防治506万亩次,通过防治挽回损失181300吨,实际损失8560吨。
第一代轻发,比去年明显减轻。
4月30日始见蛾,其间未出现明显蛾峰,田间仅见零星白叶,不需防治。
第二代中等发生,比历年轻,灯下诱蛾量仅为去年的二十分之一。
两次蛾峰分别出现在6月10-15日、6月18-23日,亩平蛾量分别为570只、1020只,亩平幼虫量分别为19800条、36000条。
第三四代偏重发生。
蛾峰出现在7月10-16日。
主要危害双季晚稻和单季晚稻。
7月下旬晚稻本田出现低龄幼虫高峰,虫量大,亩平幼虫26000条,高丘7.2万条。
第四五代大发生。
来势猛,峰期长,峰次多,蛾量大。
出现三次较明显蛾峰,分别在7/28-8/5日、8月9-13日、8月22-30日, 8月上中旬和9月初出现低龄幼虫高峰,一般亩平虫量4.6万条,高丘12万条。
第五代中等发生。
蛾量较大,但卵、幼虫量较少。
2010年
纵卷叶螟:全年中等偏重发生。
全年发生面积453.8万亩次,防治538万亩次,通过防治挽回损失169770吨,实际损失6627吨。
第一代轻发。
5月初开始迁入,发蛾高峰出现在5月28日至30日,6月2日至6日为卵孵高峰,在防治二化螟时得到兼治。
第二代中等偏重发生,于6月8日出现第一次明显蛾峰,亩蛾量280.5只,高丘2100只。
田间卵幼虫量较大,一般每亩有卵6000-8000粒。
6月18日出现第二次明显蛾峰,平均每亩有蛾835.5只,高丘2400只;一般每亩有卵13000粒,高丘30000粒。
由于防治得当,防效好,一般卷叶率1.6%。
第三四代中等发生。
蛾峰出现在7月12-16日。
主要危害一季稻和中稻。
7月下旬晚稻本田出现低龄幼虫高峰,亩平幼虫15000条,高丘3.4万条。
第四五代中等偏重发生。
明显蛾峰出现在8月18-21日, 9月初出现低龄幼虫高峰,一般亩虫量5万条,高丘12万条。
第五代中等偏重发生。
蛾量较大,但卵、幼虫量较少。
2011年
纵卷叶螟:全年大发生,全年发生面积302万亩次, 防治421万亩次,通过防治挽回损失195603吨,防治后仍然损失5301吨。
第一代轻发,与去年相当。
5月初开始迁入,其后有少量迁入,在防治二化螟时得到兼治。
第二代中等至偏重发生,今年4-5月份持续干旱,大风大雨较少,纵卷叶螟蛾迁入较少;6月上、中旬,我市普降大到暴雨,14日下了特大暴风雨,出现二次迁入高峰,田间蛾量明显增加。
6月5日出现第一次明显蛾峰,亩蛾量960只,高丘3500只。
一般每亩有卵10000-20000粒。
6月10日出现第二次明显蛾峰,平均每亩有蛾1000只,高丘4200只;一般每亩有卵20000粒,高
丘40000粒。
第三四代中等发生。
蛾峰出现在7月11-14日。
主要危害一季晚稻。
7月下旬单季晚稻本田出现低龄幼虫高峰,亩平幼虫12000条,高丘2.3万条。
第四五代中等发生。
明显蛾峰出现在8月16-20日, 9月初出现低龄幼虫高峰,一般亩虫量2万条,高丘5万条。
第五代轻发。
蛾量、卵、幼虫量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