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制中药注意事项以及正确方法

合集下载

中草药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草药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草药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一、中草药熬制方法:1.准备草药材料:选择优质的中草药材料,如鲜草药、干燥草药等,首先进行清洗和晾干。

2.制备配方:根据需要制药的疾病,选择适合的中草药材料,并进行合理的配方。

3.材料研磨:将药材进行研磨,使其细碎,以利于出药效。

4.材料处理:一般情况下,需要将药材进行浸泡处理,以软化药材,有助于药效的释放。

5.加入溶剂:将浸泡后的药材加入适量的溶剂,一般是清水,根据中草药配方的要求确定比例。

6.煎煮药材:将药材和溶剂一同加热煮沸,煎煮时间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制剂的要求而定。

7.过滤药液:将煎煮好的药液通过纱布或纸上滤,去除杂质。

8.冷却保存:将过滤好的药液放置冷却,并保存在密封容器中。

二、中草药熬制的注意事项:1.选择优质药材:药材的质量直接决定药物的药效,所以选择优质药材是中草药熬制的首要步骤。

2.正确配方:根据具体疾病选择适合的中草药材料,并制定合理的配方,合理配伍可以增强药效。

3.控制煮沸时间:煮沸时间过长,药效成分易受到高温的破坏;煮沸时间过短,药效成分无法被充分释放。

因此,掌握好煮沸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4.注意溶剂的选择:溶剂的选择应该根据药材的特性和药物的制剂要求,一般常用的溶剂是清水。

5.保持卫生:在熬制过程中,必须保持操作环境的卫生,以免杂质污染药物。

6.控制温度:药材在煮沸过程中,温度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火力不宜过大,以免破坏药效成分。

7.滤液处理:熬制好的药液需要通过过滤,以去除杂质。

8.冷却保存:药液在制作完成后,应立即冷却保存,以免药效成分受到高温的破坏。

总结:中草药熬制是一种重要的中药制剂方法,能够有效提取药物的有效成分,达到治疗功效。

在进行中草药熬制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制作方法,并遵循一些注意事项,以保证药物的质量和药效。

尤其要注重选择优质药材、合理配方、精确煮沸时间和温度等因素的控制,从而制作出对患者有益的中草药制剂。

中药的煎煮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药的煎煮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药的煎煮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药的煎煮方法和注意事项如下:
煎煮前:清洗、浸泡。

煎煮前一般无须清洗,如果草药中有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忌浸洗,以免一些水溶性成分丢失。

浸泡时用凉水浸泡药材约半小时,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汤水中,同时也能增加汤药的浓度。

煎煮中:用水、火候、时间。

煎煮时以水浸过药材表面2~3cm为佳,或者用手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

一般的中药应先用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

头煎应在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解表类中药,头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类中药,头煎应在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

煎煮后:过滤、存放。

煎煮后应立即过滤药汤,将药汤倒入干净的药罐中。

存放时要放在阴凉通风处。

中草药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草药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草药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草药熬制方法:
1.浸泡法。

将中药材加入适量的水中浸泡,一般需要20-30分钟,直至中药材变软。

2.加水煮法。

将中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煮沸后转小火煮熬,一般需要1-2小时,直至中药汤浓缩。

3.阴阳煮法。

将中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至沸腾后将火调小,继续煮10-30分钟,再煮5-10分钟时加入逆向滚水的水,煮沸后继续煮10-30分钟,再依次加入几次逆向滚水的水,煮至原来水的1/3-1/4时熄火。

注意事项:
1.选用优质中药材,在正规药店或中药行购买。

2.熬制中药时必须使用不锈钢、陶瓷或玻璃等材质的容器,不可用铁质、铜质或铅质等容器。

3.药材的干湿、大小、形状均会影响煎药效果,需根据药材特点进行调整熬制方法。

4.煎药时火候一定要控制好,不可过猛,以免药性损失。

5.煎药后过滤时要使用纱布或过滤纸等过滤,以确保无杂质。

6.煎药后需在冰箱内保存,一般保存时间不超过2-3天,如需长时间保存,最好制成丸、散、胶囊等剂型。

中药熬制方法

中药熬制方法

中药熬制方法
中药熬制是中医药疗法中常见的一种方法,它通过煎煮中药材,提取有效成分,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中药熬制的基本
方法及注意事项。

首先,选择好中药材。

中药材的选择非常重要,要根据病情和
药性来选取合适的中药材。

一般来说,中药材分为草本、木本、动
物性等,不同的中药材有不同的煎煮方法,因此在选择中药材时一
定要仔细斟酌。

其次,清洗处理中药材。

在熬制中药时,需要将中药材进行清洗,去除杂质和尘土。

清洗时要注意轻柔,避免损坏中药材的有效
成分,同时要充分清洗干净,以免影响煎煮效果。

然后,煎煮中药。

煎煮是中药熬制的关键步骤,也是最为复杂
的部分。

在煎煮过程中,需要掌握好火候和时间,以免煎煮不足或
者煎煮过度。

一般来说,煎煮中药时要选择合适的容器和火候,保
持适当的温度和时间,煎煮出的药液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最后,过滤提取药液。

煎煮完成后,需要将药渣过滤,提取出
纯净的药液。

过滤时要选择合适的过滤器具,将药渣过滤干净,得
到纯净的药液。

在熬制中药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避免煎煮时
的汤液溢出,以免造成药液的损失;二是注意煎煮时的火候和时间,避免煎煮不足或者煎煮过度;三是在煎煮过程中要保持通风,避免
药味过于浓郁影响其他人。

总的来说,中药熬制是一门需要技巧和经验的学问,只有掌握
了正确的熬制方法,才能发挥中药的最佳疗效。

希望大家在熬制中
药时,能够认真对待每一个步骤,不断提升自己的熬制技术,为中
医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药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中药熬制是指将中药材进行煎煮、烹炖等方式加工,提取药物成分以及改变药材的性味特点,以便于人体吸收和利用药物的疗效。

下面是中药熬制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中药熬制方法:1.材料准备:选择新鲜、成熟、无虫蛀和霉变的中药材。

根据处方所需,将所需材料准备齐全。

2.清洗材料:将中药材放入清水中,用手轻轻揉搓,去除表面的污物和杂质,然后放入干净的容器中。

3.制煎包:将清洗好的中药材放入药袋、纱布袋中,然后将袋口系紧。

4.加水煎煮:将制煎包放入煎药壶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待水开后,改用文火慢慢煎煮,保持水的温度不断。

5.熬制时间:不同的中药熬制时间不同,一般可根据处方或中药书籍上的建议熬制时间进行操作。

6.过滤药液:将煎煮好的药液倒入干净的容器中,利用纱布或滤网进行过滤,去除药渣。

7.分装药液:将过滤好的药液等份分装到瓶中,不要盛太满。

8.存放方式:将分装好的药液放入干净、密封的容器中,置于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储存。

二、注意事项:1.选择材料:选择新鲜的中药材,避免使用霉变、蛀虫的药材,确保熬制的药液质量。

2.清洗材料:清洗材料时,要用清水从材料的上部冲洗到下部,避免脏污残留。

3.使用容器:煎煮药物时,选择具有耐高温、无毒、耐酸碱腐蚀的瓷煎药壶,不要用金属的容器。

4.熬制火力:熬制药物时,要控制好火力,煎时加水少于药量,炖时加水少于2倍药量,煮沸后继续用文火慢慢熬煮。

6.药液保存:药液煎煮好后,应尽快分装到瓶中,并密封保存,避免污染和氧化。

7.包装标示:在每个药液瓶上标明药名、煎煮方式、剂量、保存时间等信息,以便使用时查看。

8.严格按医嘱服用:中药煎煮后的药液应根据医生的指导按时、按量服用,严禁自行增加剂量或停药。

9.熬制废渣处理:熬煮后的废渣应用塑料袋封装后丢弃,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总之,中药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的正确操作,能够保证中药煎煮的质量和疗效,提高中药的吸收和利用效果。

有需要的患者或中医师应该严格遵循相关的操作规程,确保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

中药的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的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的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熬制方法:
1、分配中药:根据诊断需要选择合适的中药,中药用量药量应以伤寒论定;
2、洗米法:根据病情要求洗米,洗取清水;
3、开水煎煮:将中药加入清水,放入锅中,用慢火加热,沸腾后减小火力熬煮;
4、裹药熬煮:将中药和水放入药袋中熬煮;
5、蒸煮:用沙锅中加水加热,将中药放入沙锅,加盖封住, 用慢火蒸煮;
6、加条熬煮:将中药放入清水中加热,待熬煮,再放入条料,继续熬煮。

二、注意事项:
1、要选择优质的中药,以保证其药效。

2、按照药物方剂量熬制,中药以温暖,苦酸适度为宜,不宜过热,过熬过煎。

3、防止中药中毒,尽量使用新鲜的中药。

4、中药液要温热,不宜过热,中药以温暖,苦酸适度为宜,药液发酸后若能完全混匀即可服用,如果不能及时服用,应改用冷开水冲服。

5、煎煮时留意时间,在熬制过程中要随时观察,不要过度煎煮损失中药的药效。

6、学会熬制中药时的技巧,比如:增湿药如海参、蟹壳是先加热再熬煮,燥药和涩药如甘草则先熬煮后加热,以及煎药时要不断搅拌以保持药效等。

熬中药方法和注意事项

熬中药方法和注意事项

熬中药方法和注意事项
熬中药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药熬制是一项重要的技能,需要仔细的操作和严格的注意事项。

下面将介绍熬中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准备工作
1.选择好质量好的中药材,最好去正规的中药店购买,并且要看清楚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2.准备好所需的器具,如锅、勺子、火源等。

3.清洗干净所有器具,以免污染中药材。

4.将所需的中药材按照配方比例称好,并用干净的纱布包好。

二、熬制过程
1.先将锅加水烧开,然后放入包好的中药材。

2.用小火慢慢地煮,不要让水沸腾太快,也不要让水位太低或太高。

3.根据不同的配方,在合适的时间内进行不同时间长短的煮制。

一般情况下,需要至少一个小时以上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4.在煮制过程中需要经常看水位是否足够,并适时加入适量清水。

同时还需要时常搅拌以防止中药材粘锅。

5.煮制完毕后,将中药渣过滤掉,取出中药汁液即可。

三、注意事项
1.在熬制中药的过程中要保持空气流通,以免中毒或者影响呼吸。

2.不要随意更改配方比例,否则可能会影响疗效甚至产生副作用。

3.在熬制过程中不要离开锅边,以免出现意外情况。

4.在煮制过程中需要适时加入适量清水,并且注意火候和水位的控制。

5.在使用中药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者专业人士的意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或者副作用。

6.在使用过程中如有不适应现象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或者专业人士的意见。

中药熬制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药熬制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药熬制方法和注意事项中药是中国古老的医学宝库,其熬制方法和注意事项在世代相传中逐渐形成并得到验证。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的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中药熬制方法:1.选择药材: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相应的中药材料。

在选购时要注意货源的质量和新鲜度,确保药材的纯正。

若购买干燥的药材,则需先将其浸泡在清水中,使其吸满水分。

2.中药研磨:药材需要进行加工处理,可以采用研磨的方式。

将药材放入研钵中,用研杵进行研磨,直到变成细小的粉末。

3.合理配比:根据处方的比例和药性搭配,将不同的药材按照配方比例进行混合,以准确发挥其疗效。

4.浸泡水:将混合均匀的药材放入砂锅或瓷钵中,加入适量的清水进行浸泡,一般需加入的水量为药材的5倍左右。

然后将容器盖好,浸泡2小时以上,使药材充分吸收水分。

5.用慢火熬煮:将浸泡好的药材放在灶上,用小火慢慢熬煮,以充分提取有效成分。

在煮药的同时,要注意控制火候,避免煮沸时飞溅出锅,同时要时刻观察水量,避免水煮干。

6.滤汤去渣:待药汤煮沸后,用纱布或过滤纸将药渣过滤掉,只留下药汤。

二、中药熬制注意事项:1.选择适宜火候:熬制中药时,应该控制好火候,以达到药材中有效成分充分溶解但又不会煮沸过度的效果。

一般建议用小火炖煮,避免强火。

2.注意火候持续时间:中药煮沸后,需要继续保持火候较小的状态,继续煎煮一段时间以提取更多的有效成分。

时间一般为30分钟至2小时左右,根据药材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3.注意水量:在煮煎中药时,需要根据药材的不同和处方要求,合理控制添加的水量。

通常情况下,药材与水的比例为1:5,即每一份药材需要五份的水进行煎煮。

4.注意煎煮容器选择:中药煎煮时候使用的容器,最好选择陶瓷或砂锅等材质的炖锅,以保留药汤的质量。

同时,容器的大小也要适中,避免药汤溢出。

5.保存药汤:煎煮中药后,要将药汤倒入干净的瓶子中,待其自然冷却后密封保存,避免细菌侵入。

同时要将药物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正确熬中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正确熬中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正确熬中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熬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项重要治疗方法,中药的煎煮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才能发挥中药的最佳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正确熬中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选择优质的中药材:中药材的质量对于药效的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选择新鲜、无虫蛀、无霉变、无异味的中药材是熬中药的首要条件。

同时,需要注意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适当的中药材进行煎煮。

2.熬制前的准备工作:在开始熬制中药之前,首先需要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材料包括中药材、水和煎药的容器;工具包括火源、计时器、木瓢、过滤网等。

3.煎药的水和时间控制:一般来说,每40克中药材使用1000毫升水进行煎煮,水量的多少也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

煎药的时间一般控制在30分钟至1小时之间,不同的中药材需要不同的煎煮时间,参照处方或中药书籍进行调整。

4.火候的掌握:虽然煎中药需要用大火,但火候的大小还是需要掌握好。

一般来说,煎药前期需要用大火,将水煮沸,然后转小火煮约30分钟至1小时。

小火能保证药性充分释放,不过度破坏有效成分。

5.煎药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煎药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避免中药材黏附在底部,防止煎药过程中出现焦糊。

6.煎药后的处理:煎药结束后,将药液倒入另一个容器,然后进行二次煎煮,加入适量的水,再次煮沸并转小火煎煮15分钟至30分钟。

这样可以确保药效的充分提取。

7.过滤和保存:煎药结束后,需要将药渣过滤掉,保留药液。

过滤时可以使用过滤网或纱布,将药液过滤到干净的容器中。

药液最好及时饮用,如果需要保存,则应密封保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除了以上的方法,还有一些常见的注意事项需要大家在熬制中药时注意:1.禁忌刺激性食物:在煎药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2.服药时间的掌握:在煎药完成后,一般应在饭前半小时至一小时内服用,以保证药效的充分发挥。

3.保持环境卫生:在熬制中药过程中,需要保持煎药的环境干净卫生,以防止杂质进入药液。

熬中药的正确方法时间

熬中药的正确方法时间

熬中药的正确方法时间熬中药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它通常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调理身体。

正确的熬中药方法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药材的药效和对身体的影响。

以下是熬中药的正确方法和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准备好相关的药材。

中药材通常包括各种植物的根、茎、叶、果实等,可以根据疾病和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药材。

在购买中药材时,要选择正规的中药店或药材市场,确保药材的品质和新鲜度。

另外,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或药方,不要随意选择中药材进行熬制。

其次,准备好熬药的器具和材料。

通常情况下,熬中药需要使用砂锅或砂壶,并且最好使用专门的熬药煲。

此外,还需要准备干净的水、火源、搅拌棒等。

选择熬药的器具时,要确保其没有金属部件或漆,以免对中药材产生不良影响。

接下来,清洗中药材。

在熬中药之前,要先将中药材用清水冲洗干净,去除表面的杂质和污垢。

在清洗时,要轻柔地用手或刷子清洗,避免损坏中药材的外表和药效。

清洗后的中药材可以放在盘子或纱布上晾干,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处理。

然后,将清洗干净的中药材放入熬药煲中。

在放入中药材之前,可以根据需要对中药材进行粉碎或切割。

放入中药材后,加入适量的清水。

一般来说,水的用量要根据具体的药方和个人体质来决定,不能随意增减。

放入水后,要等待一段时间,让中药材充分浸泡,这样可以提高药效和提取药性。

接下来,点火开始熬中药。

在熬中药的过程中,火候和时间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一般来说,可以先用大火煮沸,然后改用小火慢熬。

在熬药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搅拌,防止中药材粘底或煮干。

同时,要留心观察熬药的颜色和气味,根据药方和熬药的要求来决定熬制的时间。

对于一些需要煎煮的中药,通常要煮至药液变浓,甚至有一定的药渣产生。

最后,将熬好的中药倒出。

在熬药结束后,要将中药倒出,去除药渣,留下纯净的药液。

可以使用纱布或过滤网来过滤中药,确保药液的干净和无杂质。

倒出的中药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服用,或者根据需要进行保存。

在熬中药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熬制中药注意事项以及正确方法

熬制中药注意事项以及正确方法

熬制中药注意事项以及正确方法熬制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熬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正确方法对于保证中药的疗效和安全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熬制中药的注意事项和正确方法。

注意事项:1.选择优质药材:在熬制中药时,选择药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中药的疗效。

因此,应该选择质量好、无虫蛀、无霉变等情况的药材进行使用。

2.掌握配方比例:中药熬制的配方比例非常关键,必须根据处方中各药材的功效、用途等因素,准确把握各药材的比例,以保证中药的药效。

3.根据药材特性合理搭配:中药熬制时,根据药材的性味、功效等特性合理搭配,以达到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4.熬制时间掌握:熬制中药时,一般情况下需掌握好熬制时间,不可过长或过短。

过长时间熬制容易导致药材成分损失,过短时间熬制可能达不到理想的疗效。

5.熬制温度控制:熬制中药时需要根据药材特性来控制熬制温度。

一般来说,苦寒性的药材用小火慢熬,温热性的药材用大火煎煮。

6.保持熬制容器的清洁:熬制中药时,容器的清洁对于保障中药的质量和安全使用非常重要。

熬制前要对容器进行清洗消毒。

7.避免中药与金属接触:在熬制中药时,应避免药材与金属容器接触,以免发生化学反应影响中药的疗效。

正确方法:1.根据处方要求加水:根据处方要求,将药材置于砂锅或炖盅中,加入适量清水,一般药材与水的比例是1:10左右。

2.浸泡药材:加水后,将药材浸泡片刻,药材可以适当地吸收水分,有助于煎煮出药效。

3.用文火加热:将砂锅或炖盅置于炉火上,用文火加热。

初烧时,不宜急火猛烧,避免造成药材的损失。

4.加热时间:煎煮过程中,一般药汁开始出现后再加热20分钟左右,熬制时间约1-2小时。

5.不间断观察:在熬制过程中,应不间断观察药液的沸腾情况,要避免煎煮过程中发生溢出。

6.熬制完成:当药物的颜色渐变为黄褐色或焦糊味逐渐显现时,即可关火,熬制完成。

7.过滤药液:将熬制好的中药药液过滤,去除药残渣。

过滤时可以利用纱布、滤纸等进行过滤。

中药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doc

中药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doc

中药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1、使用冷水(高出药面少许)充分浸泡20-30分钟,目的是使药物完全渗透(并适当加以搅拌),煎煮时便于药物有效成份溶解。

2、煎药前,水不足时需要加水,以水高出药面3-4厘米为宜。

3、大火煮开后,再慢火(小火)使药液保持较小沸腾即可,从煮开后算起,时间约为20分钟(药汤多可继续熬)。

4、以上为头煎,倒出煎好的药液,再加冷水(等砂锅稍冷却后再加水,这样砂锅不易破裂)量比头煎时稍少,大火煮开,再小火煮约15分钟即可,此为二煎(熬第二遍时,可以加温水,加的水量为第一次的一半)。

5、头煎、二煎药液合起来(约300-500毫升),分数次温服。

注意事项:
A、盛中药的器具最好为陶瓷或不锈钢;
B、中药在熬的过程中如果熬干了,一定不要加水,必须倒掉,因为熬干的中药毒性相当大;
C、中药可喝完后再吃冰糖,但熬制过程中不能加糖;
D、喝中药就在饭后;
E、一般熬一副中药分两次喝,早晚各一次;
F、忌辛辣、生冷、油腻,多食蔬菜水果;
G、服法:一般感冒药,空腹温服;补药,餐前半小时温服或睡前服;消炎解毒及治风湿的药,一般饭后半小时冷服。

中药熬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药熬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药熬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药的熬制方法和注意事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浸泡:将药物倒入熬药的器皿中,加凉水没过药物,浸泡1小时左右,让中药充分吸收水分,恢复到新鲜状态,以促进有效成分的析出。

2. 煎煮:浸泡完成后,将砂锅放在煤炉上开始熬制。

一般中药需要煎煮两次,头煎先开大火,等水开了之后再转为小火,慢慢熬制。

一般熬制20\~25分钟,期间隔上几分钟搅拌一次,防止药物沉底糊锅。

3. 二煎:头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然后加上热水,高出药面一点点即可,继续用大火煮至沸腾,然后开小火煎煮15\~20分钟即成。

4. 煎药器具:中药在煎制时最好使用砂锅,因为砂锅不易与中药里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且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受热均匀。

请注意不要使用铝锅、铁锅等金属器皿,因为这些金属容易与中药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毒副作用。

5. 煎药火候:煎药的火候有大火和小火两种。

小火需要长时间的煎煮,大火水分蒸发过快药液容易外溢。

因此,一般是先用大火后用小火煎药,切不可图快而全程大火煎药。

6. 煎煮顺序:中草药中含有特殊药物时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煎煮。

比如药包中有“先煎”字样的小包,应先煎10\~15分钟,再加入群药煎;有“后煎”字样的小包应在群药煎好前5\~10分钟放入再煎。

切不可盲目一次全部放入。

总的来说,中药的熬制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如需自己熬制中药,请确保了解和遵循上述注意事项;如不具备相关经验,建议请教有资质的中医或药师。

中药熬制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药熬制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药熬制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药熬制方法一般有蒸煮法、水煎、冷煎、熬浸、金银锭法等。

一、蒸煮法。

1、将中药加水蒸煮,水量通常是药材的2-3倍,火候可划分为大火、小火、微火几种。

2、蒸煮要适度,蒸煮的时间一般在1小时左右,比较硬结的药物可
以延长时间。

二、水煎法。

1、同蒸煮一样,先加水将药物煮沸,煮沸后加少量水,尽量保持剩
余液体量不变,改用小火慢煎。

2、煎药时间依中药质地而定,一般控制在1-2小时左右,多药汤水
煎时间可以延长,到药浸动性差不离锅时即可。

三、冷煎法。

1、熬制前用凉水将药物浸泡,浸泡了一段时间之后将药物取出,再
盛入药锅中,加入新鲜蒸馏水。

2、将药锅放在温和火上,将药汤熬至药汤变浓,但不栓糊,汤汁浓
稠时,熄火,放凉即可。

四、熬浸法。

1、将药物放入容器内,用温水将药物浸泡备用,每次浸泡时间不少
于3个小时。

2、待浸泡好的药物取出后,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温水,开大火加热,熬至汤汁浓稠,关火放凉,即可。

金银锭法。

1、将药物放入药锅中,加入新鲜蒸馏水,放入金银锭,再放入炉中,用小火慢熬,加入武火炖煮。

2、炖煮至药汤浓稠,降温至室温,再入冰箱冷藏。

熬中药方法和注意事项

熬中药方法和注意事项

熬中药方法和注意事项熬制中药是中医药中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煎煮草药来提取草药中的有效成分,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熬中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方法:1.材料准备:首先要准备好需要的草药材料,根据中医药方剂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将草药材料清洗干净后,放在容器中备用。

2.倒水浸泡:根据草药的性质,将草药用适量的水浸泡。

一般来说,浸泡时间可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常见的草药一般需要浸泡30分钟至1小时。

3.冷水煎煮:将浸泡好的草药和适量清水放入锅中,以大火加热至沸腾,然后转小火煮1-2小时。

注意要时常观察水面的情况,如果发现水已经煮得快要干了,要及时加水。

4.加热时间:在大火煮沸腾的第一次之后,我们需要继续加热保持药材在沸腾状态,这个时间通常需要约半小时。

这样可以确保将中药有效成分全部提取出来。

5.滤清:将煮好的中药用过滤网或纱布过滤掉渣滓,将提取出来的草药汤液保存在容器中。

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锅具:熬中药需要使用不锈钢或砂锅等耐高温的锅具。

避免使用铸铁锅、铅和铜锅,以免产生有毒物质。

2.火候掌握:熬中药时需要注意火候掌握,保持中火或小火的状态,避免大火,以免草药煮沸太久产生过多的沸腾气泡,导致草药有效成分流失。

3.观察水位:在煎煮过程中,要时刻观察中药汤的水位,如果水即将煮干,需要及时加水。

同时,切忌使用热水,以免影响中药煎煮的效果。

4.温度适宜:煎煮好的中药汤液应该稍微冷却后才能服用,避免烫伤口腔和消化道。

一般来说,中药汤液的温度保持在40-50摄氏度为宜。

5.存放方法:中药煎煮好后,建议以玻璃瓶或陶瓷瓶等无异味的容器存放,避免与金属容器接触。

存放的时间不宜过长,最好不超过24小时,以免有效成分流失。

总结:。

中医煎药操作规程(3篇)

中医煎药操作规程(3篇)

一、目的为确保中药煎药的质量和疗效,提高患者满意度,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中医临床煎药工作。

三、操作流程1. 处方核对(1)煎药人员收到待煎药时,应核对处方药味、剂数、数量及质量。

(2)查看是否有需要特殊处理的饮片,如发现疑问,及时与医师或调剂人员联系,确认无误后方可加水煎煮。

2. 浸泡(1)为便于煎出有效成分,在煎煮前先加冷水将饮片浸泡不少于30分钟。

(2)不宜使用60℃以上的热水浸泡饮片,一般水量以高出药面2~5cm为宜。

(3)花草类药物或煎煮时间较长的应当酌量加水,第二煎则用水量应当酌减。

(4)用于小儿内服的汤剂可适当减少用水量。

3. 煎煮(1)群药按一般煎药法煎煮,需特殊煎煮的饮片则按特殊方法处理。

(2)在煎煮过程中要经常搅动,并随时观察煎液量,使饮片充分煎煮。

(3)若发现煎干或煎糊现象,应另取饮片重新煎煮。

(4)煎煮用火应“先武后文”,解表药多用武火,补虚药多用文火。

(5)煎煮时间的长短,常与加水量、火力、药物吸水能力及治疗作用有关。

(6)一般药一煎沸后煎煮20~30分钟为宜;解表药一煎沸后用武火煎煮15~20分钟为宜;滋补药一般沸后煎煮40~60分钟。

(7)二煎的煎煮时间比一煎的时间略短。

(1)每剂药煎好后,应趁热及时滤出煎液,以免因温度降低而影响煎液的滤出及有效成分的含量。

(2)滤药时应压榨药渣,使药液尽量滤净。

(3)将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后分两次服用。

5. 煎液量(1)儿童100~300ml。

(2)成人400~600ml。

四、注意事项1. 煎药人员应熟悉各种饮片的特点,掌握煎药技巧。

2. 煎药设备应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污染。

3. 煎药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煎药质量。

4. 煎药人员应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煎药技能。

5. 煎药过程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并向相关责任人报告。

五、附则1. 本规程由药剂科负责解释。

2. 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2篇一、前言为确保中药煎药质量,提高中医药临床治疗效果,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中药正确的熬制方法和时间

中药正确的熬制方法和时间

中药正确的熬制方法和时间
中药熬制是中医药治疗的重要环节,正确的熬制方法和时间对中药的药效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药正确的熬制方法和时间,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

首先,正确的熬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熬制中药时,首先要选择优质的中药材,并严格按照药方的配方和用量进行熬制。

在熬制过程中,要注意火候的掌握,一般来说,中药煎煮时火候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要根据具体的药材特点和药性来掌握火候。

此外,还要注意熬制过程中的搅拌,以保证药材的均匀受热,提高药效。

其次,正确的熬制时间也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中药材在熬制时所需的时间是
不同的,一般来说,一般中药煎煮的时间在20分钟到40分钟之间。

但是也有一些中药材需要更长的时间,比如熬制当归片、熟地黄等中药材时,煎煮时间可能需要1小时以上。

因此,在熬制中药时,要根据具体的药材特点和药性来掌握熬制时间,以确保中药的药效得到充分释放。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熬制中药时,要选择合适的煎煮器具,一般来说,
最好选择陶瓷煎煮罐或者玻璃煎煮壶,避免使用金属器具,以免影响中药的药效。

同时,在熬制过程中要保持通风,避免有害气体对人体的影响。

总之,中药的熬制方法和时间对中药的药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熬制
方法和时间能够充分释放中药的药效,提高中药的疗效。

因此,在熬制中药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药方的配方和用量进行熬制,注意火候的掌握,选择合适的煎煮器具,以及根据具体的药材特点和药性来掌握熬制时间,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中药的疗效。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正确地熬制中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学煎药

中药学煎药

中药学煎药
中药学煎药是指将中药材加水煎煮,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制成中药汤剂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中药学煎药方法和注意事项:
1. 准备药材:将需要煎煮的中药材进行清洗,去除杂质和灰尘。

2. 加水:根据药材的种类、质量和煎煮目的,加入适量的清水。

一般情况下,水的用量是药材的3-5 倍。

3. 浸泡:将药材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浸泡一段时间,使药材充分吸收水分,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解。

浸泡时间一般为30 分钟至 1 小时。

4. 煎煮:将浸泡好的药材和水放入煎煮锅或药壶中,用大火煮沸,然后转小火煎煮。

煎煮时间根据药材的种类和性质而定,一般为20-30 分钟。

期间需要不时搅拌,以防止药材粘锅或溢出。

5. 过滤:煎煮完成后,使用滤网或纱布将药渣过滤掉,保留药液。

6. 二煎:如果需要,可以将药渣再次加水煎煮,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

二煎的时间可以稍微缩短。

7. 调整药液:根据需要,可以将药液浓缩或稀释,调整药液的浓度。

煎药的具体方法和时间可能因药材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有些药材可能需要先煎、后下、包煎等特殊处理。

因此,在煎药之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或药师,以确保正确的煎药方法和剂量。

此外,煎药过程中需要注意火候和时间的控制,以确保药液的质量和效果。

中医药学之草药煎煮方法与注意事项

中医药学之草药煎煮方法与注意事项

中医药学之草药煎煮方法与注意事项中草药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疗效和广泛的适应症。

在应用中草药时,草药煎煮方法和注意事项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直接影响药材的功效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学中常用的草药煎煮方法,以及在煎煮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水煎法水煎法是中医药学中最常用的草药煎煮方法之一。

其步骤如下:1. 准备好需要煎煮的中草药材料,并将其洗净备用。

2. 将适量的清水倒入煎药锅中,根据草药的特性和煎剂要求加入适量的水。

3. 将草药材料放入煎药锅中,加热至沸腾后,改用小火煎煮一段时间。

4. 根据草药的煎剂要求,煎煮的时间一般为20到60分钟。

5. 待草药煎煮完成后,将药液过滤,得到煎剂备用。

在水煎法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煎煮时间的掌握:不同的草药材料和疾病有不同的煎煮时间要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掌握。

2. 煎药锅的选择:应选择适当的煎药锅,以保证草药充分受热并保持适当的湿度。

3. 煎药的火候:草药的煎煮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草药的药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掌握火候。

二、蒸煮法蒸煮法是中医药学中较为特殊的一种草药煎煮方法,适用于某些特殊的草药材料。

其步骤如下:1. 准备好需要煎煮的中草药材料,并将其洗净备用。

2. 将适量的水倒入煎药锅中,根据草药的特性和煎剂要求加入适量的水。

3. 将草药材料放入蒸锅中,并加热蒸煮一段时间。

4. 根据草药的煎剂要求,蒸煮的时间一般为20到60分钟。

5. 待草药蒸煮完成后,将药液过滤,得到煎剂备用。

在蒸煮法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蒸煮时间的掌握:蒸煮时间需要根据具体的草药材料和煎剂要求进行掌握,以充分释放药物成分。

2. 蒸锅的选择:应选择适合蒸煮的蒸锅,保持适当的蒸煮温度和湿度。

3. 药材的处理:一些草药材料在蒸煮前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处理,例如煮制、洗净等。

三、研磨法研磨法是一种将草药材料研磨成粉末后进行煎煮的方法,适用于一些不易溶解的草药材料。

中药的煎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的煎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的煎药方法及注意事项中药煎药是将中药材制成药物的主要方法之一,煎药可以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增强药效,同时还可减轻或消除中药的不良反应。

下面将介绍中药的煎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中药的煎药方法1. 大剂量煎药法:大剂量煎药法适用于药材含药量比较少、药效较弱的中药。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将中药材洗净,切成细碎。

(2)将切碎的中药材放入适量的冷水中。

(3)放入锅中,加水至药材的3-5倍。

(4)先用旺火煮滚,随后改用文火煎煮2小时。

(5)将药汁煎至1/3~1/2量,然后用纱布过滤,取汁液。

(6)用适量凉开水将渣煮次,取汁液。

(7)将两次煎出的汁液混合即可。

2. 小剂量煎药法:小剂量煎药法适用于药材含药量较高、药效较强的中药。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将中药材洗净,切成细碎。

(2)将切碎的中药材放入适量的冷水中浸泡30分钟。

(3)放入锅中,加水至药材的6-10倍。

(4)先用旺火煮滚,随后改用文火煎煮30分钟。

(5)将药汁煎至1/3~1/2量,然后用纱布过滤,取汁液。

3. 先煎后煮煎药法:先煎后煮煎药法适用于一些有毒性、挥发性成分较多的中药。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将中药材洗净,切成细碎。

(2)将切碎的中药材放入适量的冷水中浸泡30分钟。

(3)放入锅中,加水至药材的6-10倍,煎煮20-30分钟。

(4)将药汁倒掉,用新的水加入药材,再次煎煮,直到水煎至原来药物的1/2量。

(5)用纱布过滤,取汁液。

二、注意事项1. 材料准备:(1)选择新鲜的中药材,质地饱满,无虫蛀、霉变和杂质。

(2)不同的药材需要采用不同的煎药方法,具体煎药方法需要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功效来选择。

2. 注意火候:煎药时应用旺火煮滚后改用文火煎煮,避免水分过早过多蒸发,药材煎煮时间对提取药效起到重要作用。

3. 煎药器具:(1)应选择与煎药用量相符合的药锅,以充分发挥药材的药效。

(2)药锅不宜用铁锅,以免与一些中药成分产生化学反应。

4. 注意煎药环境:(1)应选择通风良好的环境,以免药物产生挥发性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伤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熬制中药注意事项以及正确方法
一、煎药器具的选用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

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
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

此外,也可选用搪
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

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
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

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
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使药液
的颜色加深。

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容性聚合物。

与有机酸类成分
可生成盐类。

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
床疗效。

二、煎药的加水量
煎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汤剂的质量。

加水少了,会造成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

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药液多,病人服药时很不方便。

中药材因其质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别也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

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疏松其体积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

质地坚实其体积就小,吸水量就少。

因此,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

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

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

这种加水方法,简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
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
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

以根,种子,根茎,果
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2、煎煮次数: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煮的效果好。

实践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药的次数
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
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

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

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
的也快。

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

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

一般是在未沸腾
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
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

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
分钟。

治疗感冒类药物,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

滋补类药物,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40-50分钟。

5、留取药液量:一般指一剂药经两次煎煮合并后的药液量。


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两次服用。

儿童取200-300毫升,每日
分两到三次服用。

6、服药的方法:一般一剂药煎煮两次后合并药液,分两次服用。

儿童可分2-3次服用。

治疗感冒,发热,肠炎,腹泻的药,也可采
用频服的方法,即每4小时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为每日服2-3次,小儿以少量多次为好。

7、特殊药的煎煮: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在处
方中开出带注脚的药物。

(1)先煎药:一般是一些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因其质地坚
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
后煎煮。

常见的有生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

另有毒性
药物先煎,久煎可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

如乌头类药物久煎可使
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有原来的1/2000。

如附子久煎不
仅能降低毒性还能增加强心作用。

(2)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易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投入锅内。

常见的有霍香,钩藤,大黄等。

如钩藤所含的藤碱,煎煮时间超过20分钟其降压成分易被破坏。

大黄,具有泻下清热作用的成分,是大黄甙,但其对热不稳定,长
时间加热会分解。

而大黄甙泻下作用又比甙元强,故不易久煎,多
采用后下方法。

(3)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别的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
群药内共煎煮。

常见的有车前子,旋复花等。

如车前子易粘锅糊化,焦化。

所以需包煎,。

旋复花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
咽喉。

(4)溶化服:用热药液将药物溶化后服用。

常见的药物有玄明粉,芒硝。

(5)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胶类药物,用热药液烊化后服用。

如果混煎会使药液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有一定的损失,所以采用烊化服用的方法。

常见的有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

(6)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到一起
服用。

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7)冲服,一些贵重的药物
细粉不能与群药一起煎煮,多采用冲服的方法服用,即将药粉溶于
药液中服。

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还又可节省药材。

常见的
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黄面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