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有效问题情境 促学生自主学习[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有效问题情境促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呢?

一、问题情境中导入,激发欲望

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内容是否感兴趣,有没有学习新知的欲望,能否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导入环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进行思考,激发学生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例如,对于“找规律”一课,有位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先让学生观看“曹冲称象”的动画片,然后出示了下面几个问题:(1)曹冲将称大象转化成了什么?(2)为什么转化成石头?(3)为什么要在船舶上刻上那道线?围绕这三个问题,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展开了讨论交流。第1个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了问题之间是可以

转化的;第2个问题,有学生说:“石头比较重,而且容易搬运称重,称出了石头的重量,也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初步体会了化大为小的转化方法;第3个问题,有学生说:“刻上那道线,石头和大象的重量才会相等。”通过这个问题,学生感悟到了转化前后的重量没有变。正是有了这三个问题的引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了进一步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问题情境中探究,发现创新

有探究才有研究,有研究才有发现,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以创新为目标的探究性学习一般是由教师创设某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编码中取出与之有关的信息,提出相应的多种假设,通过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及组合,进行多次尝试验证,推导出概括性的结论,最后学生将自主构建而成的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并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巩固深化,形成迁移能力。

例如,对于“圆柱的认识”一课,在探究圆柱体的特征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让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材料,采用看一看、摸一摸、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探究,看看能发现圆柱的哪些特征?接着,教师出示了研究方向:(1)圆柱的面有哪些特征?你对圆柱侧面的特征了解多少?(2)圆柱的高有哪些特征?怎样测量圆柱的高?然后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在探究时,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进行了有序的思考、操作和组内同学交流。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举行了一次研究成

果发布会。在成果发布会上,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对圆柱体的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

三、问题情境中操作,感悟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自经历操作过程,充分感悟和体验,逐步丰富的感性经验。例如,对于“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在学生初步感知1分米有多长后,我提出问题:“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你能在我们身边找一找长度是1分米或者接近1分米的物体吗?”于是,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身边找一找,然后让学生汇报。有的学生说:“我们用的这个学具盒大约长1分米”。我就让学生用尺进行验证。还有的学生说:“草稿本封面的短边大约长1分米。”“我的铅笔盒的宽大约是1分米。”“电灯开关的边接近1分米。”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进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角色中去。在学生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分米后,我让学生在身边找1分米,学生兴趣很浓,有的用手去比划,有的用尺去量,忙得不亦乐乎,在交流时回答得很自信,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找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1分米的感知。

四、问题情境中练习,放飞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要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我认为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的层面上,而要设计一些思维含量高的题目,在练习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放飞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在课尾设计了一个“组装圆柱体”的练习,学生根据教师课前下发的材料(图形)组装起来,有的学生皱着眉头在思考着,有的学生组装成功后开心地笑着,禁不住和小组内的学生交流起来。有的学生说:“半径为2厘米的2个圆可以和长是12.56厘米的1个长方形组装成圆柱体,也可以和边长是12.56厘米的1个正方形组装成圆柱体。”还有学生说:“半径是1.5厘米的2个圆,可以和边长是9.42厘米的正方形组装成圆柱体,也可以和一个长是9.42厘米的长方形组装成圆柱体。”之前,学生对圆柱体的特征已有了清晰的认识,为学生提供一些材料来组装圆柱体,不仅巩固了对圆柱体特征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像这样给学生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由学生亲身经历过程,学生的印象是深刻的。我们不仅要看到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要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放飞得更远更深。

【责编金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