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消毒与灭菌
生物实验室实验室消毒和清洁准则
![生物实验室实验室消毒和清洁准则](https://img.taocdn.com/s3/m/b9006447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13.png)
生物实验室实验室消毒和清洁准则在生物实验室中,消毒和清洁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们直接关系到实验室内部的卫生与安全。
本文将介绍生物实验室的消毒和清洁准则,以确保实验室环境的干净整洁,为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
一、实验室消毒准则1.使用合适的消毒剂:选择适用于生物实验室的消毒剂,如漂白水、酒精或过氧化氢等。
在选择消毒剂时,应考虑其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和对实验器皿的腐蚀程度。
2.定期消毒:实验室设备、实验台面、地面等区域应定期进行消毒。
特别是经常接触生物样本的区域,如生物安全柜、实验室台面等,要每天进行消毒处理。
3.注意细节:消毒时,要注意对实验器具、试剂瓶口、实验台面等细节部位进行充分消毒。
这些细节部位往往是细菌交叉感染的重要来源。
4.避免交叉感染:在不同实验项目之间,要做好实验器具的清洗和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尽量避免同一实验室器皿在不同实验项目之间的频繁使用。
二、实验室清洁准则1.定期进行清洁:实验室的地面、墙面、工作台等区域应定期进行清洁。
清洁工作应按照清洁区域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清洁工具和清洁剂。
2.保持整洁:实验室的工作环境要保持整洁。
各自负责的实验人员应及时清理自己的工作台面、实验器具等,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有序。
3.防止污染:在实验过程中,避免食品和饮料进入实验室,以免引起交叉污染。
实验器皿等工具应专门使用,避免混用引起污染。
4.定期检查:实验室主管应定期检查实验室的清洁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处理。
对于有污垢或细菌残留的区域,要及时清洁和消毒。
通过遵循以上生物实验室的消毒和清洁准则,可以有效保障实验室环境的卫生与安全,提高实验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希望广大实验人员和实验室管理者能够重视实验室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共同营造一个清洁整洁的实验环境,为科研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生物安全实验室常规消毒灭菌
![生物安全实验室常规消毒灭菌](https://img.taocdn.com/s3/m/2dd1543b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70.png)
生物安全实验室常规消毒灭菌一、室内空气消毒具备排风净化功能的负压实验室,根据所操作的微生物因子不同,空气可以经高效过滤器过滤后排放,但应采取通风控制系统来防止实验室出现正压。
室内空气经高效过滤器过滤后排到建筑物以外并远离该建筑的进气口。
无排风净化功能的常压实验室,使用可汽化过氧化氢、气体二氧化氯对空间进行气体熏蒸或气溶胶喷雾等方法消毒,同时需做好个人防护与消毒后消毒剂残留的去除处理。
二、室内环境表面消毒若地面、实验台面等被明显污染,应立即用吸液布覆盖,喷洒消毒剂(从外向内)于吸液布上,使吸液布湿透,作用60min 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实验台面、桌椅、门把手、生物安全柜和解剖柜台面、侧壁等可用消毒剂喷洒、擦拭。
表面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剂,含有500~1 000mg/L有效氯溶液适于普通的环境表面消毒。
当处理高危环境时建议使用5 000mg/L有效氯溶液。
用于金属表面消毒处理时,消毒结束后应尽快使用清水清除表面残余消毒剂。
三、生物安全防护设备的消毒(一)生物安全柜消毒在每次使用前后清除生物安全柜内表面的污染,工作台面和内壁要用中高效消毒剂进行擦拭,不触及送风滤器的扩散板。
75%乙醇消毒后需及时擦净水痕。
采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后,须用水擦拭干净,防止对生物安全柜的腐蚀。
试剂溢漏或泼洒后,立即消毒污染物及污染的表面。
生物安全柜在移动或更换过滤器之前,要使用汽化过氧化氢、二氧化氯气体或甲醛蒸汽对生物安全柜进行终末消毒。
(二)高效过滤器的消毒采用汽化过氧化氢消毒法或甲醛熏蒸法进行消毒。
消毒器应与排风过滤器排风箱体的消毒接口连接,利用循环气流带动蒸汽循环实现原位消毒。
消毒后可将滤器卸载,装入医用废物塑料袋中,进行压力蒸汽灭菌。
操作时做好个人防护。
(三)个体防护装备的消毒一次性帽子、口罩、手套,使用后应放入废物袋内高压灭菌。
防护鞋、防护眼罩、防护面具(半面具)、防护面罩(含正压面罩)表面用消毒剂喷雾或擦拭消毒,作用到预定时间后清洗晾干备用。
消毒灭菌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消毒灭菌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https://img.taocdn.com/s3/m/50fb962e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05.png)
(三)低效消毒剂 1.季铵盐类消毒剂 (苯扎溴铵) 2.氯已定 3.高锰酸钾
第二节 消毒灭菌旳利用
医疗器械物品旳消毒灭菌 室内空气消毒灭菌 手和皮肤旳消毒 黏膜旳消毒 病人排泄物与分泌物旳消毒灭菌 病人污染物品旳消毒 饮水旳消毒 环境旳消毒
过程。 无菌(asepsis)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无活菌旳意思,多是灭菌旳成果。
预防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旳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第一节 消毒灭菌旳措施
物理消毒灭菌法 化学消毒灭菌法
热力灭菌法 辐射杀菌法 滤过除菌法 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干热灭菌法 湿热灭菌法
高效消毒剂 中效消毒剂 低效消毒剂
(一)热力灭菌法
菌种保存管
(五)化学消毒灭菌法
杀菌机制 增进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 干扰细菌旳酶系统和代谢。 损伤细菌旳细胞膜,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长,胞外液内渗,
细菌裂解。
化学消毒剂旳种类
(一)高效消毒剂 1.含氯消毒剂 (次氯酸钠、漂白粉) 2.过氧化物消毒剂 (过氧化氢、过氧乙酸) 3.醛类消毒剂 (戊二醛、甲醛) 4.环氧乙烷
➢ 高压蒸汽灭菌法
在103.4kPa蒸气压下,温度到达121.3℃,维持15~20min
高压蒸汽灭菌器 用于一般培养基、生理盐水、耐热药物、手术敷料等。
(二)辐射灭菌法
非电离辐射: 紫外线 电离辐射: 、、γ、χ射线以及高能质子、 中子等
紫外线(ultraviolet ray, UV)
作用于DNA,使相邻旳胸腺嘧啶共价结合形成二聚体,干 扰DNA复制。
1. 干热灭菌法 2. 湿热灭菌法 在同一温度下,湿热效力比干热大。 原因:(1)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固;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https://img.taocdn.com/s3/m/a54f204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09.png)
病原微生物所致的安全问题,如病原微 生物实验室的安全隐患、生物武器、生物恐 怖、重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等,也是人类社 会所面临的最现实的生物安全问题。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是防 扩散和防感染。
关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我国 法令包括对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管理,对实验 室的分级管理 , 实验室感染的控制以及监督 和法律责任等。
实验室概况—布局及流程 ☜☜
一、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三级、四级实验 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 活动应当有2名以上的工作人员共同进 行。在同一个实验室的同一个独立安全 区域内,只能同时从事一种高致病性病 原微生物的相关实验活动。应有健全安 全保卫制度 。
实验室相关感染的原因
接触感染材料(倾倒、溅开) 针头刺伤 破碎玻璃器皿损伤 被感染的动物或昆虫咬伤、抓伤 感染微生物气溶胶
气溶胶
是指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粒径一般为 0.001-100μm的固态或液态微小粒子形 成的相对稳定的分散体系。
微生物气溶胶特点:
◙ 无色无味,无孔不入,不易发现,难以预防; ◙ 容易发生病原体在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
坡、我国台湾和北京先后发生实验室SARS冠 状病毒感染。
实验室感染的历史与现状
实验室感染可间接传播至社区人群:
◙ 1992年,荷兰从1名儿童体内分离出1株脊髓 灰质炎疫苗病毒,该儿童的父亲在工作中曾意 外接触过大量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
◙ 2002年11月至2003年3月,印度西部地区从7 例脊髓灰质炎患者体内分离到Ⅱ型实验室标 准株,推测可能为实验室感染。
生物安全实验室消毒规范
![生物安全实验室消毒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2b440334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fe.png)
生物安全实验室消毒规范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实验活动,从样品的前处理、检测到结果的记录,仪器设备、器具、运输工具、记录笔和纸张等不可避免会接触到所检测的病原微生物。
规范实验室消毒、灭菌工作,可以避免或减少实验室内交叉污染,防止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环境和公众造成感染。
1.所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病原微生物的仪器、设备、器具、器皿、包装物、运输工具、实验环境等均视为被污染,必须进行及时、彻底、有效的消毒处理。
2.所有被污染的仪器、设备、器具、器皿、包装物、运输工具在清洗、储存或丢弃之前必须经过适当的消毒或灭菌。
3.消毒、灭菌设备应定期进行消毒或灭菌效果评价。
大型消毒、灭菌设备在正式使用前和大修后需经监测达到合格标准后方可使用。
4.根据消毒或灭菌对象和病原微生物的类别选择适宜的消
毒剂和消毒或灭菌方法。
5.应对消毒、灭菌工作进行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消毒或灭菌对象、时间、方法、操作人员等。
6.对操作环境进行消毒时应避免对环境造成化学性污染。
7.对消毒、灭菌后的物品必须妥善保存,确保在使用之前不被污染,否则应重新消毒;已消毒灭菌的实验用品要有明显的标识,不能与未消毒的用品混放。
8.必要时对外包装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带出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物品应该先进行灭菌处理后密闭包装,外包装必须保持清洁。
9.因发生生物安全事故被封闭的实验环境(包括运输工具等)在消毒后必须通过消毒效果评价,确认达到相应要求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消毒效果评价报告应包括评价工作的方法、时间、参加人员、评价意见等。
10.环境监测包括对空气、仪器设备、物体表面和工作人员
手的监测,结果应符合GB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要求。
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规范
![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7684fadc50e2524de5187ea5.png)
离心机的使用
对于危险度三级和四级的微生物, 对于危险度三级和四级的微生物 , 必须使用 可封口的离心离心管套(安全杯) 可封口的离心离心管套(安全杯)。 当使用固定角离心转子时, 当使用固定角离心转子时 , 必须小心不能将 离心管装得过满,否则会导致漏液。 离心管装得过满,否则会导致漏液。 应当每天检查离心机内转子部位的腔壁是否 被沾染或弄脏。 如污染明显, 被沾染或弄脏 。 如污染明显 , 应重新评估离 心操作规程。 心操作规程。
实验室中样品的安全操作
样品容器 样品容器可以是玻璃的,但最好使用塑 料制品。样品容器应当坚固,正确地用 盖子或塞子盖好后应无泄漏。在容器外 部不能有残留物。容器上应当正确地张 贴标签以便于识别。样品的要求或说明 书不能够卷在容器外面,而是要分开放 置,最好放置在防水的袋子里。
实验室中样品的安全操作
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扩散
为了避免产生气泡和气溶胶的扩散, 为了避免产生气泡和气溶胶的扩散 ,不 要在玻片上进行触酶试验, 要在玻片上进行触酶试验 , 而应当采用 试管、毛细管或盖玻片法。 试管、毛细管或盖玻片法。 准备高压灭菌和/或处理的废弃样品和 培养物应当放置在防漏的容器内, 培养物应当放置在防漏的容器内 , 如实 验室废物袋。 验室废物袋。 在每一阶段工作结束后, 在每一阶段工作结束后 , 必须采用适当 的消毒剂清除工作区的污染。 的消毒剂清除工作区的污染。
离心机的使用
在使用实验室离心机时, 在使用实验室离心机时 , 仪器良好的机 械性能是保障微生物安全的前提条件。 械性能是保障微生物安全的前提条件。 应按照操作手册来操作离心机。 应按照操作手册来操作离心机。 离心机放置的高度应当使低于平均身高 的工作人员也能够看到离心机腔体内部, 的工作人员也能够看到离心机腔体内部 , 以正确放置十字轴和离心管套。 以正确放置十字轴和离心管套。 离心管和盛放离心样品的容器应当由厚 壁玻璃制成, 或最好为塑料制品, 壁玻璃制成 , 或最好为塑料制品 , 并且 在使用前应检查是否破损。 在使用前应检查是否破损。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消毒与灭菌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消毒与灭菌](https://img.taocdn.com/s3/m/fcc548ee87c24028905fc310.png)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消毒与灭菌消毒和灭菌是保护人员和环境不被病原微生物感染和污染的重要环节。
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废物必须经过灭菌才能作为普通废物处理;对操作中可能产生的迸溅或泄漏,必须通过消毒达到对病原微生物的杀灭,对操作人员进行保护,对环境保护。
消毒和灭菌的基本常识对于实验室生物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消毒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杀灭或清除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所有细菌芽孢的方法。
灭菌是杀灭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性和非病原性微生物、细菌繁殖体和芽孢的一切方法[1]。
消毒与灭菌的方法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①物理消毒灭菌法:包括热力法、射线法和过滤法三种。
超声波、干燥、冷冻也能杀菌抑菌。
热力灭菌法是利用热能去变性蛋白质或核酸、破坏细胞膜或胞膜来实现杀死微生物。
分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大类。
②化学消毒灭菌法:消毒剂在常用的浓度下,只对细胞的繁殖体有效,对其芽孢则需要提高消毒剂的浓度和延长作用时间[2]。
1 物理消毒灭菌法1.1热力灭菌法1.1.1干热灭菌法常用的干热灭菌法有:干烤、烧灼、焚烧。
焚烧常用于可废弃的污染物及人或动物的尸体的灭菌;烧灼用于微生物实验室内接种微生物所用器材的灭菌,也可用于外科手术器材的应急处理。
干烤灭菌可用于耐高温的玻璃制品、金属制品、糖瓷制品、油劑等的灭菌。
干烤灭菌是在干烤箱内进行的。
使用烤箱灭菌时,要求器械和用品应洗净、凉干或擦干,物品包装不易过大,粉剂和油剂厚度不宜超过1.3cm,箱内装载物品不宜超过烤箱高度的2/3,物品间应留有空隙。
灭菌时间应从温度升高到要求时算起,一般170℃时需60 min,160℃时需120 min。
1.1.2常用的湿热灭菌方法煮沸、流通蒸汽、低热消毒(巴氏消毒)、间歇灭菌(廷德氏灭菌)、高压蒸汽灭菌等方法。
高压蒸汽灭菌法可杀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是灭菌效果最好、应用最广的灭菌方法。
本实验室使用的是全自动立式高压灭菌器,在103.4KPa蒸汽压下,温度达到121.3℃,维持15~20 min。
医学微生物学消毒与灭菌和生物安全
![医学微生物学消毒与灭菌和生物安全](https://img.taocdn.com/s3/m/382deebf58fafab068dc0201.png)
微生物的分布
❖ 1、土壤中的微生物: ❖ 多为非致病菌,少数有致病性。 ❖ 芽孢菌致病;药材霉变。 ❖ 2、水中的微生物: ❖ 主要来自人和动物的排泄物、污物。 ❖ 常引起消化道传染病。 ❖ 3、空气中的微生物: ❖ 来源于人畜呼吸道的飞沫及飘扬的尘埃; ❖ 常引起呼吸道传染病。
Carbolic Steam
uW/cm2
紫外线杀菌车
(二)电离辐射
包括高速电子、X射线、β、和 射线:60Co-
尤其是γ射线穿透力强,不升高温度,对各种细菌均有致死作用
杀菌机理: 细胞中的水分被电离成H+和OH-,这些游 离基是强烈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能破坏微 生物的核酸、蛋白质、酶,使微生物死亡
应用范围:
不耐热的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 消毒, 食品、药品、生物制品的消毒, 不破坏其营养成分
净台(层流工作柜)、无菌病房。
特点 仅能除去细菌,不能去除病毒、支原体、 衣原体和有些L型细菌等。
滤菌器的种类
➢ 薄膜滤菌器:孔径0.22~0.45m时,可 除去细菌;20~100nm时可除去病毒
➢ 玻璃滤菌器 ➢ 石棉滤菌器 ➢ 素陶瓷滤菌器
滤过除菌法的常用器具
滤菌器
六. 渗透压
主要用于防腐
相互比较
灭菌与消毒的比较:杀菌更彻底。 消毒与防腐的比较:浓度和时间。 无菌:本身无菌或灭菌处理。 无菌操作:保持着原生态的环境。
第一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
❖ 一热力消毒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 湿热灭菌法
❖ 二 干燥和低温抑菌法
❖ 三辐射杀菌法
❖ 四超声波杀菌法
❖ 五 滤过除菌法——用物理阻留 方法除去细菌。
第二节 化学消毒灭菌法 用于防腐、消毒甚至灭菌的化学药物称 为化学消毒剂。只能外用或用于环境的消毒。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ppt)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ppt)](https://img.taocdn.com/s3/m/b0578fa202768e9950e7382e.png)
含碘消毒剂: 碘伏、碘酊 氧化作用,但有刺激性
醇类消毒剂 乙醇、异丙醇 脱细胞膜的脂类,并使菌体蛋白变性 70-75%乙醇作用最强
(三)低效消毒剂:
杀多数细菌繁殖体,不能杀芽孢和结核杆菌以及 一些真菌和病毒
新洁尔灭
皮肤、粘膜、地面、物品表面(不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合用)
洗必泰
皮肤、粘膜、地面、物品表面(不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合用)
高锰酸钾
氧化作用 皮肤、粘膜、蔬菜、水果的消毒
第二节 消毒灭菌的运用
(一)、医疗器械物品的消毒灭菌
1、高危器械物品 用时需进入无菌组织的物品。所有这些物品 都应该灭菌。
2、中危器械物品 用时不进入无菌组织但接触黏膜的器械。采 用消毒即可。
煮沸法
煮沸温度为100℃,一般细菌繁殖体5分钟就 杀死了,芽胞需要1-2小时才可被杀灭。
流动蒸气消毒法
利用一个大气压下100℃的水蒸气进行消毒, 细菌繁殖体15-30分钟杀灭。蒸笼具有类似的原 理。
间歇蒸气灭菌法
利用反复多次的流动蒸气间歇加热以达到灭菌 消毒的目的。
高压蒸气灭菌法
一种最有效的灭菌方法。灭菌的温度取决于 蒸气的压力。在103.4kPa蒸气下,温度达到 121.3℃,维持15-20分钟,可杀灭包括细菌芽 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紫外线灯管
2. 电离辐射 常用γ射线(钴-60)和β射线。
原理:
干扰代谢和DNA合成,破坏细胞膜、酶,产生 H2O2、游离羟基杀菌。
特点: 具有较高的能量与穿透力,可在常温下对
不耐热的物品灭菌,故又称“冷灭菌”。
运用: 可用于消毒不耐热的塑料注射器和导管等,
亦能用于食品、药品、生物制品等的消毒灭 菌。
临床微生物与检验 第3章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临床微生物与检验 第3章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https://img.taocdn.com/s3/m/7e02c067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d9.png)
(4)环氧乙烷
作用机理:对细菌蛋白质和核酸的烷化作用。 特点:
①为杂环类化合物,沸点10.8℃,易蒸发。气体消毒剂。
②有穿透力,杀菌广谱高效,杀灭芽胞能力强。 ③对多数物品无损害作用。 ④易燃,对人有一定毒性。空气中浓度不得超过1ppm。 用途:现已有特制的环氧乙烷灭菌箱。使用安全方便。
2.中效消毒剂—能杀灭微生物的繁殖体,结核分枝杆菌、某些
辐射杀菌法
日晒和紫外线
[原理] 日光中杀菌的成分主要是紫外线。紫外线的波长在 200~300nm时,具有杀菌作用,其中以265~266nm杀菌 力最强,易被DNA吸收。细菌DNA吸收紫外线后,其生物学 活性发生改变,同时蛋白质也光解变性,导致细菌死亡。 [特点] 紫外线穿透力弱,玻璃、尘埃、纸张、水蒸气均能阻 挡紫外线。 [应用范围] 日晒是有效的杀菌方法,用于病人的衣服、被褥、 书报等的灭菌。紫外线仅适用于手术室、婴儿室、烧伤病房、 传染病房和无菌室的空气消毒,亦可用于不耐热物品的表面 消毒。
2.熏蒸
3.二氧化氯溶液 4mg/m3
4.中草药
三、手和皮肤的消毒
(一)肥皂和流动水经常正确洗手是预防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有效方法。 (二)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时
1. 75%酒精 2. 氯己定溶液 3. 过氧乙酸 4. 次氯酸钠溶液 5. 碘伏
四、黏膜的消毒
(一)口腔黏膜 3%H2O2 (二)冲洗尿道、阴道、膀胱0.1%~0.5%氯己定溶液;1g/L高锰酸钾溶液
(1)含氯消毒剂
次氯酸钠
常用种类
二氯异氰酸尿酸钠
漂白粉
作用机理:
这类制剂遇水可产生氯(Cl2)、次氯酸(HClO)及新生态氧。 氯可氧化细菌的-SH、次氯酸(HClO)可与胞质成分作用,形成氮 -氯复合物,干扰细胞代谢。 特 点:(1)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
消毒与灭菌PPT课件
![消毒与灭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140899f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81.png)
1、噬菌体的形态结构
• 噬菌体有四种外形,即蝌蚪形、球 形、丝状和柠檬形。
• 典型的噬菌体呈蝌蚪形,由头部和 尾部组成。头部由核酸和蛋白质衣 壳构成,呈20面体对称;尾部主要 含蛋白质,呈螺旋形,分尾领、尾 鞘、尾髓、尾板、尾刺和尾丝几部 分,尾部有的能收缩,有的不能收 缩。
2、噬菌体的增殖
• 噬菌体只能在活的敏感菌细胞内增 殖,并将菌体细胞裂解。其寄生生 活有严格的菌种及菌型的特异性, 即一种噬菌体只能寄生及裂解一种 和它相应的细菌,或仅作用于该种 细菌的某一型。
蔡氏滤器
微孔滤膜
玻璃耐酸滤器
五、低温抑菌法
低温抑菌的机理
大多数微生物对低温抵抗力很强,在 低温条件下微生物的代谢活动降低到 最低水平,生长繁殖停止,但仍可长 时间保持生命。
低温在微生物学工作中的用途
主要用于保存微生物,如:
0~4℃保存细菌
-20℃以下保存病毒
低温保存微生物注意事项
① 有少数细菌和病毒对低温特别敏感, 如 淋 球 菌 、 巴 氏 杆 菌 在 4℃ 保 存 比 室 温 保 存 死 亡 更 快 , 疱 疹 病 毒 在 -20℃ 保存比4℃死亡更快。
温和噬菌体的增殖
噬菌体的应用
• 由于噬菌体感染具有菌种或菌型的特异 性,故可用噬菌体进行细菌的鉴定和分 型、检测未知细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 此外,噬菌体也是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 程研究的工具。
第四节 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一、生物安全的概念和一般要求
(一)生物安全
是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经 济、人类健康可能产生的潜在的有害影 响。而兽医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是 指在转移、检查和处理病料、污染材料 等过程中,避免污染环境及对人员造成 危害。
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规范
![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9910d10601f69e314332948b.png)
天津市卫生防病中心 苏旭
2005年6月
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技术规范
实验室事故、伤害以及与工作有关 的感染主要是由于人为失误、不良实验 技术以及仪器使用不当造成的,实验室 样品的收集以及内部传递和接收不当时, 都能够带来使相关人员感染的危险。应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与操作细则,避免 或尽量减少这类问题的发生。
为了避免液滴和气溶胶的扩散,这些仪 器应采用封闭型的。
排出物应当收集在封闭的容器内进一步 高压灭菌和/或废弃。
在每一步完成后应根据操作指南对仪器 进行消毒。
组织研磨器的使用
使用玻璃研磨器时应戴手套,并用 一块具有吸收性的软物包住研磨器。 塑料(聚四氟乙烯)研磨器更加安全。
操作和打开组织研磨器时应当在生 物安全柜内进行。
染性颗粒。如果将离心机放置在传统的前开式的I级 或Ⅱ级生物安全柜内,这些粒子由于运动过快而不 能被安全柜内的气流截留。而在Ⅲ级生物安全柜内 封闭离心时,可以防止生成的气溶胶广泛扩散。但 是,良好的离心操作技术和牢固加盖的离心管可以 提供足够的保护,以防止感染性气溶胶和可扩散粒 子的产生。
匀浆器\摇床\搅拌器和超声
染。 不能向含有感染性物质的溶液中吹人气体。 感染性物质不能够用移液管反复吹吸混合。 不能将液体从移液管内用力吹出。 刻度对应移液管不需要吹出最后一滴液体,
因此最好使用这种移液管。
移液管和移液辅助器的使用
污染的移液管应该完全浸泡在盛有适当消毒 液的防碎容器中。移液管应当在消毒剂中浸 泡18-24小时后再进行处理。
进行消毒。
样品的收集、标记和运输
始终遵循常规预防措施;所有操作均要戴手套 应当由受过培训的人员来采集病人或动物的血样。 在静脉抽血时,应当使用一次性的安全的抽真空
微生物实验室消毒灭菌要求和流程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实验室消毒灭菌要求和流程及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56911088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be.png)
微生物实验室消毒灭菌要求和流程及注意事项微生物实验室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室环境,其中进行的实验与研究涉及到生物安全性以及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实验室的消毒灭菌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微生物实验室消毒灭菌的要求、流程和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微生物实验室消毒灭菌要求1.1杀灭微生物微生物实验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因此,实验室的消毒灭菌工作首要目标就是要杀灭这些微生物,确保实验室环境的洁净和安全。
1.2避免交叉污染微生物实验室中通常同时进行多项实验和研究,存在着不同微生物的接触和可能的交叉污染。
因此,消毒灭菌工作还要求能够有效地避免交叉污染,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1.3保护实验人员在进行消毒灭菌工作时,也要考虑到实验人员的健康安全,尽量减少有害物质对人体的伤害。
因此,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微生物实验室消毒灭菌流程2.1常规清洁在进行消毒灭菌之前,首先要进行常规的清洁工作。
清洁工作包括对实验室的工作台面、实验器具、试剂瓶等进行清洁,尽量减少细菌和微生物的数量。
2.2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
常见的消毒灭菌方法有高温消毒、化学消毒等,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达到杀灭微生物的目的。
2.3进行消毒灭菌根据选择的消毒灭菌方法,进行实际的消毒灭菌工作。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确保消毒灭菌的效果。
2.4定期检测消毒灭菌后,要进行定期的检测工作,确保实验室环境的洁净和安全。
如果发现环境存在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再次的消毒灭菌处理。
三、微生物实验室消毒灭菌注意事项3.1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在选择消毒剂时,要根据具体的消毒对象和消毒要求进行选择。
不同的消毒剂有不同的杀菌谱和杀菌速度,选择合适的消毒剂能够更好地满足消毒灭菌的要求。
3.2遵守操作规程进行消毒灭菌工作时,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尤其是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要注意保护好自己,避免对皮肤和呼吸道造成伤害。
微生物实验室消毒规程
![微生物实验室消毒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115a11fc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59.png)
微生物实验室消毒规程微生物实验室消毒规程1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实验室器材、检验单、废弃标本及相关人员的消毒。
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场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清洁区包括办公室、会议室、休息室、储藏室、培养基室和试剂室;半污染区指卫生通道、更衣室、缓冲间;污染区包括标本收集、存放、处理室、检测室。
2消毒原则2.1 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应分别进行常规清洁、消毒处理。
清洁区和污染区的消毒要求、方法和重点有所不同,若清洁区和污染区无明显界限,按污染区处理。
2.1.1清洁区若无明显污染,应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数次,湿式清洁台面、地面1次。
2.1.2 污染区在每天开始工作前及结束工作后,台面、地面应用含有效氯250mg/L的含氯消毒液各擦拭1次,空气选用循环风动态消毒法消毒处理,废弃标本应分类进行消毒处理后排放。
2.1.3 半污染区环境消毒同污染区,工作衣、帽每周换洗2次.2.2 所以清洁消毒器材(抹布、拖把、容器)不得与污染区或半污染区共用。
2.3 工作人员每次下班前应用肥皂或清洗液流水洗手1min-2min。
工作衣若有明显致病菌污染或从事烈性菌标本检验后,应随时更换,及时进行消毒灭菌。
3检验单的消毒污染检验单送出前用便携式高强度紫外线消毒器距检验单面不高于3.0cm缓慢移动,照射3s-5s,必须两面照射;也可用经卫生部批准的专用甲醛消毒器薰蒸消毒。
4空气的消毒对污染区内明显产生传染性气溶胶的操作(搅拌、研磨、离心等),特别是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又含有高度传染性微生物(炭疽杆菌、分枝杆菌、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军团菌、流行性感冒病毒等)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负压)内进行,使空气经细菌滤器或热力杀菌通道排出室外,柜内形成负压。
要求严格无菌的操作如倾倒培养基、菌种转种等,应在100级洁净间或100级生物安全柜内进行,使空气经初效、中效及高效滤器进入室(柜)内,形成正压,极大限度地减少污染。
但应注意及时更换滤器,定时检测滤效。
《生物安全实验室》课件
![《生物安全实验室》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a0742a9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3.png)
目 录
• 生物安全实验室概述 •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计与建造 •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操作与管理 •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安全与防护 •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认证与评估
01
生物安全实验室概述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定义
生物安全实验室是指在微生物和生物 医学实验室内,利用屏障系统防护措 施,在特定操作中确保实验人员和环 境不受病原体侵害的实验室。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主要目的是研究、 开发、检测和评估微生物和生物医学 材料,以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类
根据病原体的危害程度,生物安全实验室可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生物安全实验 室,其中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最高级别,对病原体的防护要求最高。
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主要适用于对人类健康不构成严重危害的微生物,如细菌、 病毒等;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适用于对人类健康有一定危害的微生物,如炭疽杆 菌等;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适用于对人类健康有严重危害的微生物,如埃博拉病 毒等。
生物安全实验室பைடு நூலகம்重要性
生物安全实验室是保障人类健康 和环境安全的重要设施,通过研 究和检测病原体,可以预防和控
制疾病的传播。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立和维护需 要遵循相关法规和标准,以确保 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实验结果的有
效性。
生物安全实验室在医学、农业、 环保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
室的稳固和安全。
环保要求
采取有效的排污、废弃 物处理措施,确保实验 室产生的废弃物得到妥
善处理。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装备与设施
安全防护设施
配备生物安全柜、防护服、手 套、口罩等,保障实验人员的
安全。
实验设备
根据实验需求,提供显微镜、 离心机、培养箱等必要的实验 设备。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中的消毒与无菌技术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中的消毒与无菌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df1f303d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e6.png)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中的消毒与无菌技术随着生物科技的飞速发展,生物安全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和医疗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确保实验室环境的安全和防止实验结果受到污染,消毒与无菌技术成为了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消毒是指通过杀灭或去除有害微生物,使表面或物体达到无菌状态的过程。
在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中,消毒是防止实验室材料和设备受到微生物污染的关键步骤。
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
物理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热消毒和辐射消毒。
热消毒是利用高温杀灭微生物的方法,常用的热消毒设备包括高压蒸汽灭菌器和干热消毒器。
高压蒸汽灭菌器通过高温和高压蒸汽对实验器具进行消毒,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实验室中常见的耐高温材料消毒。
干热消毒器则通过高温空气对实验器具进行消毒,常用于对较为敏感的耐高温材料进行消毒。
辐射消毒主要指的是紫外线消毒,通过短波紫外线照射来杀灭微生物。
紫外线消毒设备常用于对实验室空气和工作台面进行消毒,可以在短时间内高效杀灭细菌和病毒。
化学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使用化学消毒剂和消毒喷雾。
化学消毒剂通常用于对实验室表面、设备和器具进行消毒,常见的消毒剂包括酒精、氯化物和过氧化物等。
消毒喷雾则是利用喷雾设备将消毒剂以微小颗粒的形式喷洒到实验室环境中实现消毒,这种方法对复杂的器具和高效环境消毒非常有效。
无菌技术是实验室建设中另一个关键的方面。
无菌技术是指通过消灭或去除环境中的微生物,使工作环境达到无菌状态的技术。
在生物安全实验室中,无菌技术的应用可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常用的无菌技术包括无菌操作、层流柜使用和无菌培养技术等。
无菌操作是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实验操作的技术,保证实验结果不受到外界微生物的干扰。
无菌操作包括穿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器具和材料等。
层流柜是实验室中常见的无菌操作设备,通过降低环境中微生物的浓度,保持实验操作区域的无菌状态。
无菌培养技术则是将微生物在无菌条件下培养并进行研究的技术,常用于分离和培养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绍兴市疾控中心 赵丹燕
压力蒸汽灭菌
适用于耐高温、高湿的器械和物品
灭菌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种类:
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
1210c 15’ 20’ 30’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
Hale Waihona Puke 1320c 4’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 1320c 4’
脉动真空台式灭菌器(山东新华)
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机理及使用注意
微生物实验室的消毒要求
总则 微生物实验室是指开展微生物实验、免疫学
实验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及其他可能导致微生物 的扩散和感染性疾病传播的实验室。
微生物实验室的消毒包括实验前、实验期间 和实验后的消毒。
常用消毒方法
常用消毒方法
微生物对消毒剂抗药性日益严重 人们健康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 开发高效低毒的消毒剂产品 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预真空台式灭菌器
全自动台式灭菌器
灭菌物品的装放原则
同类物品装放一起,由于各类物品的材质、性能不同 所需受热时间、灭菌温度、排气方式亦不同。
如需混装时,必须按物品所需的最长灭菌或干燥时间 为依据进行灭菌,
敷料与器械同时灭菌时,应将敷料放在上层,器械放 在下层。
灭菌物品的装放2
敷料包的装放:敷料包应垂直竖放在搁架上,大包在 上层,中包在中层,小包在下层。包与包之间留有空 隙,以利蒸汽的顺利流通。
灭菌物品的装放4
装放位置注意点 装放时不允许包与灭菌柜的内壁相接触,以免包裹渗
透,冷凝水或堵截蒸汽流通。 消毒板最上层的包裹与柜顶板之间应留7-8cm的距离,
确保上层蒸汽的流动置换和均匀渗透。 切忌将包堆放在消毒车架上或直接放在柜底板上。
干热灭菌
干烤:适用于耐高温的诊疗用品如油脂、粉末、 金属、玻璃等制品的消毒和灭菌。 焚烧: 病人尸体、废弃物、纸张、医疗垃圾等 直接送入焚烧炉焚烧。
物品包装不宜过大,安放的物品不能超过烤箱箱体内 高度的2/3,物品间应留有空隙,粉剂和油脂的厚度不 得超过1.3cm。
紫外线消毒
特性: 紫外线属电磁波辐射,最大杀灭微生物波长为
253.7nm,其释放的能量较低,故穿透能力较弱。 杀灭微生物机理:
主要作用于DNA,使DNA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使微 生物DNA失去转化能力而死亡。
小包的装放:小包最好竖放在金属筐内,再放在灭菌 架上。
液体的装放:装有液体、培养基的容器,在封闭的瓶 盖上扎一气针头,灭菌时间按其瓶装量而设定。
灭菌物品的装放3
容器的装放 装有物品的储槽,应打开筛孔、容器开口平面应横
放于架上,便于容器内的空气被蒸汽置换。 装量 下排汽式灭菌柜灭菌物品的装量占灭菌柜容积的85%; 预真空式灭菌柜灭菌物品的装量占灭菌柜容积的90%。
干热(电加热法、红外线加热) 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入特定的干烤箱内,灭菌条件为: 160℃ 2h 170℃ 1h 180℃ 30min
干烤灭菌时应注意的问题
待灭菌的物品干烤前应洗净,以防附着在表面的污物 炭化。
玻璃器皿干烤前洗净后应完全干燥,灭菌时勿与烤箱 底、壁直接接触。灭菌后温度降至40℃以下再开箱, 以防炸裂。
适用范围
适用于室内空气,物体表面。 常用的室内悬吊式紫外线灯对室内空气消毒时安 装的数量为平均1.5W/m3,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
紫外线消毒注意的问题
a. 保持紫外线灯表面的清洁; b. 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减少 尘埃和水雾,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湿度大于60% 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c. 用于消毒物体表面时,应便于紫外线直接照射于 被消毒物体表面; d. 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直接照射到人体,以免引起损 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