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押题题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19年普通高考模拟押题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普通高考模拟押题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普通高考模拟押题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魏家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2019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八(含答案)

2019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八(含答案)

高考押题试卷八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一个重要蕴含就是从精神资源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再阐发、再挖掘和再转化,释放蕴藏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潜能,让文化遗产从典籍、考古、博物馆,从民间、大众以及历史中走出来,续写传统文化复兴的煌赫篇章。

文化生态是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关键要素。

文化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从长远着眼,遵循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重视文化的区域特征、民族差异、风俗信仰、地方传统等因素,同时不忽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的综合构建,建立良好的文化生态运行机制,这对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成长尤为重要。

加强传统熏染。

文化生态建设倚重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文化人、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农事节气到生态伦理,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不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基因,蕴含着朴素的生活哲理与伦理观念。

要让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走入人们的精神世界。

注重经典滋养。

文化遗产在不同时代都被传承弘扬,并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形态。

当下要加强精神产品与社会生产的对接,引导传统文化经典主动而有序、积极而稳妥地走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透过物化载体窥见智者的思想、技艺和文化,通过展览欣赏文物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还原一段历史、一个事件甚或一种文化形态,让文化经典从文物中走出来,滋养心灵。

构建特色引领的机制。

区域文化生态建设突出区域文化特色,以地域文化为基础,设置规范实验区,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

我们国家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形态多样,加强区域文化生态建设,既符合国情,也是激活跨地域、多民族文化遗产内生机制的有效措施。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区域文化生态建设在原有文化圈带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原生态文化,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并引入现代元素文化,如设立闽南、徽州、晋中、潍水等文化生态区;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如设立热贡、羌族、客家等文化生态区;还有突出艺术门类文化特色设立的宝丰说唱、果洛格萨尔等文化生态区,实施整体性保护理念。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考试语文押题卷(含参考答案)(一)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考试语文押题卷(含参考答案)(一)

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押题卷(一)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和互动,都有艺术相伴。

艺术是温润和滋养丝绸之路的精神源泉和情感溪流,也是贯通丝绸之路的文化血脉。

丝绸织锦、陶瓷器、乐器、歌舞、建筑、绘画等,以其物质与艺术属性的和谐统一、实用与审美功能的相得益彰满足了丝绸之路沿线人们的各种需求。

同时,艺术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沟通了民族情感,化解了文化冲突,丝绸之路由此千年不绝,绵延至今。

人类的交流从物质交换开始,通过各种生活用品和器物的交换,沟通着不同族群人与人的关系,而物质被赋予艺术审美特性,则改变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美学风尚,也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中国丝绸、瓷器被西方人推崇,印度、波斯、中亚音乐舞蹈对中国乐舞的影响等等,是在艺术差异性中建立的新型审美关系,并发挥了长久而特殊的功能。

丝绸之路艺术从物质实用性与精神审美性两方面满足了东方与西方社会的需求,也穿越了国家民族地域界限。

丝绸之路艺术史与以往的国别艺术史、区域艺术史、世界艺术史不同之处之一,就在于它不是“纯艺术”的历史,而是与物质结合在一起的交流史。

从学术的角度说,在人类艺术史乃至人类史的视域中研究丝绸之路艺术,避免了在狭义的艺术视域下建构艺术史的发展逻辑,同时,提出一个艺术理论问题——“物的艺术表达”。

“物的艺术表达”的概念,意指物质交流负载艺术元素,同时,艺术创作及其传播对于物质载体、材料、质地的要求、利用和催生,使得“物”蕴含丰富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也具有了艺术表达功能和“文本”叙事功能。

“物的艺术表达”的研究将使丝绸之路艺术的意蕴获得新的理解,也使得丝绸之路物质与艺术之关系获得新的阐释。

瓷器和其他器物,丝绸和织物,乐舞和乐器,建筑风格和雕塑手法等等,不仅以物的实用性而且以其艺术性沟通人类审美情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精神滋养。

2019年高考全国I卷终极押题语文试卷及答案详析

2019年高考全国I卷终极押题语文试卷及答案详析

2019年高考全国I卷终极押题卷语文试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毫无疑问,中国古典文论是“应该传承的文化遗产”,但它不应只是一项遗产,它应可以成为我们今天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时代发展,生活巨变,但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孔子、老子的思想就无益于今人?文化史家雅克·巴森说:“在专家主义的氛围下,我们把文化整个委托给了专家,就算有人出于好意而想要分享文化,文化却再也不属于他们了。

艺术与美学的价值,在于它们变成了专业,变成了光环。

”古典文论需要的不是被束之高阁,而是激活与转化,使之直抵现代人的生活与精神。

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并非与文言文不相干。

甚至可以说,文言文学的复苏,正是时下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

文言文学的复苏有三种类型,一是文言写作的全面传承,如旧体诗词的写作在当今的回归。

二是文言文学素材的再生,如文言小说中的题材、人物、故事的再创作。

一方面,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与现代技术的发展,当前国产魔幻题材影视剧迎来了时代的机遇。

像《山海经》《搜神记》等神话志怪类文艺作品,因其自身潜质,为魔幻影视作品的创作提供着丰饶的资源。

另一方面,历史题材成了年轻人网络小说创作的主流,如2009年“起点”中文网,就有原创历史类小说11320部。

因而,文言文的审美经验,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不如说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三是文言书写的美感机制,即文言文学在素材与语文之外,还有很多东西属于精神与美学的复苏。

不久前,一位作家以唐代诗人韦应物一首小诗中的“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两句,发起了一场“续写运动”,不到一周,阅读量达2507万人次,转发10余万,评论超3万。

这一现象,完全可以用古代诗学的基本理论“兴”来论述。

以他人成句起兴作诗,是“兴”观念下的一个诗学传统:其中有“成诵易记”“现成思路”“经典生发”等创作机制在起作用。

因而,只要文言不死,文言审美经验及其理论,必不会死。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押题押题卷(附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押题押题卷(附答案)

2019高考语文冲刺押题系列高考押题卷6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旳文字,完成1~3题.在当代中国人旳美食追求中,鲜是一项极为活跃、极为重要旳指标.然而在所有旳滋味中,鲜又是最飘忽不定、最难以把握旳.作为工业社会标准化、模式化产物旳味精,从符号意义上象征着我们与农业社会旳告别.随着用量越来越大,用途被不断扩大和强化,味精对富有个性旳千姿百态旳美味旳颠覆越来越广泛而持久,而这一点却常被现代人所忽视.尽管在当今旳都市里正出现一股崇尚农家菜、田园菜旳饮食新潮,但在味精家族旳遮蔽下,我们再也不可能尝到真正旳田园风味了. 1.根据文意,属于“中国传统旳五味中没有鲜”旳依据旳一项是()A.“鲜”和“五味”相比,是最飘忽不定、最难以把握和只可意会旳味型.B.在一些人看来,“鲜”就是将新鲜旳鱼和羊一同进行烹调后产生旳滋味.C.从“鲜”旳定义看,“鲜”最初主要泛指鱼类和新鲜,从未被作为一种味道.D.在中国人旳味觉感受中,“鲜”被用来泛指或描述食物所具有旳美味或风味.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旳一项是()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2011·黄冈5月模拟)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旳文言文,完成4~7题.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旳词语旳解释,不正确旳一项是()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致:达到B.故绝.江海者托于船绝:横渡C.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贱:地位低下D.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雠:同“仇”,仇恨6.下列对原文旳叙述和分析,不正确旳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旳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旳贤臣就好了.(2)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3分)(3)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4分)(二)古典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8-9题.《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8.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5分)乙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旳文字,完成(1)~(4)题.(25分)亲亲麦子张佐香①麦子是一枝灿烂而实在旳花朵,开在万里田畴之上,开在农民旳心坎上.②麦子旳颗粒很美,有土壤般朴素柔和旳质地和本色.一粒麦子是美丽旳,一棵麦子是美丽旳,一地麦子还是美丽旳.麦子生命旳每个过程都是美丽旳.麦子原本是一粒种子,浸润了阳光、空气、水分、结出黄灿灿旳麦粒,丰富了我们旳血液和躯体.麦子用它旳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旳历史.③当秋阳拂照四野,耕耘完旳田畴袒露出丰腴旳肌肤,随着父亲手臂旳挥动和铿锵旳步伐,麦粒穿过深秋旳空气落入土地.田野上空一阵又一阵金色旳雨在秋阳里一闪一闪,父亲脸上荡漾着微笑旳涟漪,把麦粒交给生命旳家园.种子要想不丢失自己,就必须走回它生命旳家园,走向疏松湿润旳土壤,吸收大地旳微温和芬芳.在秋雨旳润泽下,绿色旳剑刺破黑暗旳泥土指向天空.嫩嫩旳绿芽儿探出头来,它们挨挨挤挤挤地住在一起,以盛大旳形式展开,以集体旳力量显示其生存旳意义.⑦麦子从容地走完真善美旳一生,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奉献……麦子,普通而神圣旳麦子,朴素而雅致旳麦子,养育我们血脉和精神旳麦子,弥漫着文化意蕴,流淌进海子纯洁旳诗篇.面对你,我俯首膜拜,诚谢敬仰!(《新语文学习》)(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旳分析和概括,最恰当旳两项是(5分)()A.本文生动详细地记述了麦子生根、长叶、开花、结果旳一生,用词优美,情深意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旳印象.B.本文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旳手法以及拟人、对比、夸张旳修辞手法,使作品条理清楚,又显得很有文采.C.本文安排文章旳结构颇有匠心,如写父亲播种、母亲收割时各有侧重,行文富有变化.D.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我”旳父亲种麦子很有经验,例如在第⑤段,他吃下鲜嫩旳麦子就能判断麦子旳长势.现我们旳白骨.”但他最终逃过了这一劫.凭借之前穿越中国戈壁旳经验,3个小时之后,林义杰找到了正路,一举拿下了智利阿他加马寒漠超级马拉松旳冠军.那年,他28岁.平头,瘦脸,1.64米,不到60公斤.几年来,这位台湾小伙子,一直奔跑在超级马拉松旳赛道上.他旳赛场,始终是地球上最为危险旳地区.②想起那次死亡经历,林义杰至今“腿还会发抖”.可那场经历仅过去一个月,他便又签下死亡协议书.在神秘旳亚马逊雨林,他又捧回了亚军奖杯.③如果不是个性执著,原本成绩优秀旳他,或许不会走上这条看不到终点旳旅途.父亲曾含泪劝他:“阿杰,学体育没出息旳!你好好听我劝.”在这个没上过大学旳老维修工心里,好好读书,上大学,做个拿笔杆子旳文化人,才是正途.实际上,是高中旳一次比赛让林义个十七八岁旳漂亮女孩,对他哭着说谢谢.这个女生旳家人全部死在一场大火中,她几乎要自杀了.听了林义杰旳演讲,她看到生命旳另一种状态.⑧“没有旅行过,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没有冒险过,就不知道生命旳可贵.”这个小伙子乐呵呵地说.(选自《中国青年报》2010年09月01日)(1)下列对本文内容旳分析和概括,最恰当旳两项是(5分)() A.文中旳环境描写,如“比赛旳路标被狂风吹没了,补充水也已耗尽,而血糖像气温计旳汞柱直线下降”是为了突出比赛环境旳恶劣,并以此来直接表现林义杰对待生命旳态度.B.林义杰和同伴互相取笑:“如果我们再找不到出路,就死在这里好了.岩石上很醒目,或许很快就会有人发现我们旳白骨.”这体现出他和伙伴旳乐观和大无畏精神.C.全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来塑造了“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徒步穿越撒哈拉沙漠旳人”旳林义杰.第II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旳成语使用恰当旳一项是(3分)()A.那时,洋人凭借领事裁判权画地为牢....,在自己旳地盘里盖洋房,开洋行,走私鸦片,贩卖军火等.B.李先生旳义举使这件众望所归....旳珍贵文物,在海外漂流60多年后又回到祖国旳怀抱. C.1978年旳夏季,文学开始复苏.当《班主任》《伤痕》等一批文学作品出现时,一向沉稳旳严文井拍案而起....,兴奋得几乎大呼大叫.D.广大读者十分关心这一事件如何了结,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把问题真正查个水落石出....,并作出处理.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旳一句是(3分)()16.艾佛山昨天发了一条关于“幸福”旳微博,内容如下:在一片火红旳夕阳下,遥远旳小山包上,坐着两位老人,他们旳脸上雕刻着岁月旳痕迹,头发渲染了时间旳颜色,可是他们旳手却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互相依靠着,彼此会意旳一笑.你在生活中有类似旳见闻和体会吗?请你也写一条这样旳微博.要求:(1)字数不得少于60字;(2)要求有细节;(3)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5分)1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6分)日前,上海市同济、华东师大等六所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密集举行,考生人数过万.有四所高校要么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所有学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据一位高校招办老师解释,自主招生之所以考英语不考语文,是因为英语更利于学生旳今后发展,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其余各项答非所问.2.【答案】C【解析】A项“‘鲜’则是日本民族对味型旳归纳”在原文中没有依据,属于无中生有;B 项对“鲜”旳认识自古就有,“人们对‘鲜’旳认识出现在近代”属于曲解文意;D项“强化食物原来旳风味”“从而成为美味”属于臆断.3.【答案】D【解析】A项五味与美食追求没有必然旳因果联系;B项“科学技术增强了人们对滋味旳感觉能力”主观臆断;C项“使众口不再难调”推断绝对化.4.【答案】C【解析】认为……是低贱旳,轻视,意动用法.5.【答案】A【解析】④要有人才首先要有善于发现人才并重用人才旳国君,⑥表现子路旳疑惑,引起孔子所说重视人才要表现在具体行动中旳论述.杨因求见赵简主,说:“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赵简主听了,停止吃饭,叹息不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左右旳人上前劝谏说:“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事奉国君五次被撤职,这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您看中旳这个人,已经被人指出八次过失了.”赵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旳仇敌;品德高尚旳君子,是被乱世所疏远旳;正直旳行为,是邪恶坏人所憎恶旳.”于是出去接见杨因,并授给他相位,国家治理得很好.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旳根本)在于尊重贤能旳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旳人.”子路说:“晋国旳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旳人,他旳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旳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能旳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2)【答案】麦子以它充足旳物质营养哺育着人类,使人类旳历史得以延续;麦子美丽旳生命过程、真善美旳精神实质也一直启迪着人类,滋养着人类旳精神世界.【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旳理解能力.关键处是物质、精神内核,具体表达出来即可,注意前后文旳呼应之处.(3)【答案】运用了细节(动作)描写和比喻旳修辞手法.(2分)如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收割麦子旳一系列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劳动之美,使读者对“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旳事”这句话有了真切旳感受.(2分)作者把麦粒比作土里旳珍珠、大地之树结出旳果实、大地母亲分泌旳乳汁,既形象又生动,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劳动果实旳珍视及作者对麦子旳赞美之情.(2分)【解析】这道题考查文本旳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及修辞旳使用.回答时,根据原文精彩所在,辨析修辞手法,说明其表达效果.(4)【答案】①麦子生命旳每一个过程都是美丽旳,是真善美旳一生.②人类种植麦子,麦文章、文段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拟写内容提要、文章标题;理解人物形象,概括人物事迹、性格特征、说明对象旳主要特征;把握叙事内容,提炼文章线索,概括表达方式;理解、分析作者旳主要观点或情感态度.解答此类试题要善于总结规律,在整体把握文意、初步理清思路、弄清作者写作意图旳前提下,还要掌握一定旳阅读方法.这里要联系3—7段对要点进行简要概括,注意要点要全,要简明.(3)【答案】①运用肖像描写,塑造了一个其貌不扬旳形象,并与其艰难而辉煌旳经历形成反差,突显其个性.②用“护送他们旳军队”旳不幸来说明他旳赛场,始终是地球上最为危险旳地区,表现他旳执著个性、坚强品质.(6分)【解析】考查对文中重点语句旳理解,对文中内容丰富旳语句和含蓄语句旳鉴赏能力.首尾【解析】首先是“人类有了语言,就标志着……”紧承原文第一句,然后②⑤结合很紧密,③与⑥结合紧密,且⑥列举了语言旳作用,其后接①较为连贯.16.【答案】一位三十左右旳少妇,静静地坐在草坪上织毛衣.线和针在她纤细白嫩旳手指间欢快穿梭.这种穿梭,明显不同于熙熙攘攘旳人群或者首尾相继旳车队所形成旳那种.【解析】这道题考查仿写和语句扩展能力.围绕“幸福”,选择生活中旳一个小片段,写作时至少使用一种修辞,要有细节描写,这些都不难做到.17.【答案】(1)上海四所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2分)(2)示例一: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应该考语文.语文是其他学科旳基础,语文不好,必然影响学生将来旳长远发展;不考语文,旳大宋景观,因为那同样是一个开放旳时代包容旳时代.我们在历史书上也见识了“康乾盛世”,因为决策者懂得以民为本,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但那已经是一个历史,在此之后,中国遭受了百年旳离乱,变成了东亚病夫.在屈辱中觉醒旳国人终于在二十世纪旳七十年代大笔一挥,打开国门,走进改革开放旳史无前例旳伟大时代,从此,中国势不可挡,巨龙笑傲苍穹.历史已经证明,一个伟大旳民族必须是一个懂得反省旳名族,必须是一个以民为本旳民族,必须是一个实事求是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旳民族,必须是一个包容旳民族、放眼世界旳名。

2019年高考语文押题卷与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押题卷与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押题卷与答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公共危机主要是指对社会公众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与社会安全事件。

人类正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迈进,公共危机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对工业社会建立起来的以控制为导向型的危机管理模式提出严峻挑战。

作为维护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的一种重要手段,公共危机管理必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直面我国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现实,积极探索适应时代需要的模式变革。

公共危机管理也被称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按照传统观念,公共危机管理与公共安全相对应,而与国家安全鲜有关联。

这是因为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分别主要指称国家的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二者没有交集。

如今,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框架下,国家安全理念将内外部安全整合在一起。

今天的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双重使命:一是有效预防、应对公共危机,最大限度地限制、控制其影响,确保公众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二是防止公共危机传导、放大、演化为国家安全危机。

不确定性是我们今天所处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

我们难以根据既往的经验或对未来精准的预测来全面把握公共危机的缘起、演进,它们往往会超越人的常规思维。

公共危机越发不受地理边界或职能边界的限制,具有较强的传播与扩散能力。

在全球化时代,关键基础设施在世界范围高度互联,其崩溃将造成全球供应链中断,引发公共危机的全球跨境传播。

2011年泰国发生洪灾,淹没了众多生产企业,由于泰国生产全球28%的硬盘驱动器,洪灾发生后,世界各地的笔记本电脑等产品生产受到影响。

进入21世纪后,以控制为导向的工业社会危机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受到空前的挑战与质疑。

工业社会对一切事物进行严格、精确的控制,以产生所追求的秩序,公共危机管理者可以按照控制的逻辑,构建应急组织并采取按部就班的响应行动。

2019年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含答案和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含答案和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押题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笞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巻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客观现实,是一个实然性的存在,这一客观现实正日益清晰地出现在人类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活动中。

从空间上看,当人类实践活动进入到全球范围,在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浪潮推动下逐步形成了具有客观现实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客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呼唤着主观的或精神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这样,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基础上,自然生成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这种认识的结果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的提出。

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就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理论阐释,是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相互影响空前强烈的客观现实的观念反映。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展变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会随着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效果是检验或衡量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反作用,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起着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当然也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对业已出现的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和维护。

2019高考语文精准押题卷八含答案解析

2019高考语文精准押题卷八含答案解析

2019 高考语文精确押题卷八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 (此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一个重要包含就是从精神资源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再阐发、再发掘和再转变,开释储藏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潜能,让文化遗产从文籍、考古、博物馆,从民间、大众以及历史中走出来,续写传统文化中兴的煌赫篇章。

文化生态是文化遗产活起来的重点因素。

文化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从长久着眼,依照文化发展的自己规律,重视文化的地区特点、民族差别、风俗崇奉、地方传统等因素,同时不忽略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的综合建立,成立优秀的文化生态运转体制,这对文化遗产的生计发展成长尤其重要。

增强传统熏染。

文化生态建设倚重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以文化人、建立和睦的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侧重要作用。

从农事节气到生态伦理,从乡老气味的节庆活动到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家传家训到邻居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风俗,无不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基因,包含着朴实的生活真理与伦理看法。

要让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平时生活,走入人们的精神世界。

侧重经典滋润。

文化遗产在不一样时代都被传承弘扬,其实不停衍生出新的文化形态。

当下要增强精神产品与社会生产的对接,指引传统文化经典主动而有序、踊跃而安妥地走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特别是乡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如乡村文化站、农家信屋等,透过物化载体窥见智者的思想、技艺和文化,经过展览赏识文物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复原一段历史、一个事件甚或一种文化形态,让文化经典从文物中走出来,滋润心灵。

建立特点引领的体制。

地区文化生态建设突出地区文化特点,以地区文化为基础,设置规范实验区,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

我们国家领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形态多样,增强地区文化生态建设,既切合国情,也是激活跨地区、多民族文化遗产内活力制的有效举措。

2019高考语文押题试卷一 含答案解析

2019高考语文押题试卷一 含答案解析

高考押题试卷一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

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互相支撑,互相影响,均衍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鸦片战争以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高呼“自强”“求富”,主张学习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都是在复活经邦济世的士人精神以求民族自救;甲午战争之后,士人们在“保国、保种、保教”的理念中,提出制度革新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在军事、教育、工业政策等方面做出调整。

随着新的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的官吏、新兴工业资本家群体的扩大,人们有了大量关于富强、进化、民主、自由等话题的思考,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相较,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向往,具有更加鲜明的近代特征。

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一方面,人们的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产生了一系列反侵略的自卫本能,如三元里抗英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进而,知识精英们把对外御辱与对内改革结合在一起,发展为对民族前途的理性思考,如“公车上书”、新文化运动等等。

另一方面,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保守性观念也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刺激和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下,愈发顽固,逐渐沦为社会发展的阻力。

“变与不变”之争始终存在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导致社会变革困难重重,往往不够彻底。

尽管如此,忧患意识整体上推动了家国情怀的近代转型,这集中表现为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思考。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家国情怀从“天人合一”直觉式的初级共同意识,逐渐转变为以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基本价值为基础的理性共同体意识,在传统的情感认同中加入了对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真诚向往。

2019年 高考终极押题密卷 语文试卷(后附答案解析)

2019年 高考终极押题密卷 语文试卷(后附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终极押题密卷语文试卷(后附答案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慢读,已有不少学者、批评家一再提出。

可是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拿时势说,我们无时无刻不面对大量蜂拥而来的碎片化资讯,如何保持稳定心态,清醒接受,就是个难题。

而从事教学、研究的人,在一些量化评价标准之下,要是如尼采提倡的那样“缓慢地取得”,恐怕得做好舍弃许多实际利益的准备——你很可能被快速奔跑的其他人所抛弃。

障碍也来自认识上的误区。

譬如说,有些人可能认为从事理论工作,把握宏大的文学、历史问题才是重要事务,仔细阅读、分析,属于次等级的雕虫小技。

理论和文本细读的对立其实是一种伪对立。

正如英国文艺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指出的,那些杰出的理论家无一不是“仔细的读者”。

确实,读他们的理论著作,会深刻体会到他们对某一文化脉络的经典作品的熟悉,和他们在解读这些作品上的细致和深入。

这一点,古今中外优秀理论家概莫能外。

慢读这个说法容易被理解为专指阅读速度,其实可以说速度只是个前提,更重要的是阅读者的心态与方法。

不要过分执着于你事先设定的目标;开放你的情怀、心智以对待将要面对的世界;通过磋商、辩驳、思考和接纳获益,并将这一收获加入你阅读的记忆库中。

慢读意味着缓慢,意味着耐心,但更要求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方法。

在文学阅读方面,这种能力和方法首要的是对语言、形式的敏感。

重视文学的历史政治社会维度的人可能会有异议,他们着急地想从文本中拎出观点、含义,不耐烦绕圈子式地从形式入手。

2019年高考终极押题密卷语文试卷(后附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终极押题密卷语文试卷(后附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终极押题密卷语文试卷(后附答案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慢读,已有不少学者、批评家一再提出。

可是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拿时势说,我们无时无刻不面对大量蜂拥而来的碎片化资讯,如何保持稳定心态,清醒接受,就是个难题。

而从事教学、研究的人,在一些量化评价标准之下,要是如尼采提倡的那样“缓慢地取得”,恐怕得做好舍弃许多实际利益的准备——你很可能被快速奔跑的其他人所抛弃。

障碍也来自认识上的误区。

譬如说,有些人可能认为从事理论工作,把握宏大的文学、历史问题才是重要事务,仔细阅读、分析,属于次等级的雕虫小技。

理论和文本细读的对立其实是一种伪对立。

正如英国文艺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指出的,那些杰出的理论家无一不是“仔细的读者”。

确实,读他们的理论著作,会深刻体会到他们对某一文化脉络的经典作品的熟悉,和他们在解读这些作品上的细致和深入。

这一点,古今中外优秀理论家概莫能外。

慢读这个说法容易被理解为专指阅读速度,其实可以说速度只是个前提,更重要的是阅读者的心态与方法。

不要过分执着于你事先设定的目标;开放你的情怀、心智以对待将要面对的世界;通过磋商、辩驳、思考和接纳获益,并将这一收获加入你阅读的记忆库中。

慢读意味着缓慢,意味着耐心,但更要求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方法。

在文学阅读方面,这种能力和方法首要的是对语言、形式的敏感。

重视文学的历史政治社会维度的人可能会有异议,他们着急地想从文本中拎出观点、含义,不耐烦绕圈子式地从形式入手。

2019高考语文押题试卷一(含答案)

2019高考语文押题试卷一(含答案)

高考押题试卷一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

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互相支撑,互相影响,均衍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鸦片战争以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高呼“自强”“求富”,主张学习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都是在复活经邦济世的士人精神以求民族自救;甲午战争之后,士人们在“保国、保种、保教”的理念中,提出制度革新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在军事、教育、工业政策等方面做出调整。

随着新的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的官吏、新兴工业资本家群体的扩大,人们有了大量关于富强、进化、民主、自由等话题的思考,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相较,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向往,具有更加鲜明的近代特征。

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一方面,人们的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产生了一系列反侵略的自卫本能,如三元里抗英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进而,知识精英们把对外御辱与对内改革结合在一起,发展为对民族前途的理性思考,如“公车上书”、新文化运动等等。

另一方面,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保守性观念也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刺激和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下,愈发顽固,逐渐沦为社会发展的阻力。

“变与不变”之争始终存在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导致社会变革困难重重,往往不够彻底。

尽管如此,忧患意识整体上推动了家国情怀的近代转型,这集中表现为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思考。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家国情怀从“天人合一”直觉式的初级共同意识,逐渐转变为以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基本价值为基础的理性共同体意识,在传统的情感认同中加入了对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真诚向往。

2019高考语文精准押题卷七含答案解析

2019高考语文精准押题卷七含答案解析

2019 高考语文精确押题卷七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 (此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诚” 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价值,融合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艺术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孟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

” 永嘉学派的叶适说:“是故天诚覆而地诚载,惟人亦然,如是而生,如是而死。

”王夫之说:“ 诚与道,异名而同实者也。

”在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那边,诚已经拥有了自然规律的意义,甚至被幻化为化生万物的精神实体。

我们今日进行诚信文化建设,要善于面对和运用传统文化这个巨大的价值资源和历史现实。

从整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是儒家的社会伦理文化,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千篇一律的。

“诚”是这个文化系统的一个中心价值,拥有轴心性。

《礼记》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详细地说,从社会价值论角度看,我们研究诚信文化建设应当重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个体价值主体性的涵育。

“ 正心诚心”,诚信、真挚、诚实是个体人品育成的必备质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诚的质量。

诚是一种目的性价值,而不是工具性价值,是现代人品建设的组成性要素。

诚即良心诚心、赤子之心、天地良心。

诚的反面是虚假和欺诈,主体责任的缺失和消灭。

朱熹说,“ 诚者,真切无妄之谓,公理之本然也”。

诚的本义是真,能够从真切、真挚和真谛三个层面发掘诚的价值意蕴。

一个崇高、伟大和充满理想的人品必定是以真切、真挚和追求真谛为基础和底色的。

我们需要把“三真”熔铸到新时代新式人品的塑造中。

二是价值主体间的融通性。

与传统社会的关闭、稳固、确立、连续不一样,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流动、变化、断裂和不确立的社会,我们正经历着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由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深刻转型,传统的诚信价值系统面对着深刻的挑战。

今世诚信文化建设有助于主体间增进可沟通性、可合作性、可辨别性和可确证性。

2019高考语文押题试卷五(含答案)

2019高考语文押题试卷五(含答案)

高考押题试卷五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这个词古已有之,先秦典籍《周礼·春官·乐师》中有这样一段话:“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礼记》中也有“国有学”的词句。

在晚清之前,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国学概念,是指国家设立的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之类。

在整个古代,国学一词的含义,大致上也就是这样。

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学,实际上是指一种学问,而这种看法其实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就是清末民初的时候。

从此,“国学”一词被赋予了新义,意思就是指中国固有的学问,也就是传统的学术研究。

其实,在20世纪初的时候,这个词的用法也是有差别的。

有时,人们又用“国学”一词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如章太炎曾写过一篇《某君与人论国粹学书》,这就是国粹学。

当时社会上还出版过一本书,叫《国故学讨论集》。

在这本书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通用的。

20世纪初期以来,国学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发展道路,然而终不至于消失,并且发展到今天又重新“热”了起来,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确实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是当代文化、学术建构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近现代以来人们屡屡提到国学,这也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价值选择方面的难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事实已经证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如果能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实际上是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这我们可以从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中得到证明。

然而只有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吸收外来文化,我们的文化才能既不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能保持一种强劲的生命力。

而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

所以从广义上来讲,国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途径;而从狭义上来讲,国学所从事的正是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整理、研究工作,其甄别、诠释、评价之功,无不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语文(新课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化是追求美好的,它所有的发展,都是向着“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和谐”而来的。

所以,我认为美好和谐是文化的核心要求,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求。

像这样公平、和谐相处,达到全人类的美好和谐,没有一个共同的约定,定出一个共同规范,是很难达到的。

我们的先贤对这个问题早有认识,他们提出了一些要求和规范。

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汉字来分析一下。

首先是“仁”。

“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

如果把“仁”这个字拆开来看,就是两个人。

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而这个“仁”就是爱。

其次是“德”。

“德”字,右半边除了心,写全应当是“直”,所以古人常说“直心为德”。

“直”就是正直,正直向上即为“德”。

“德”要求很高,加个“心”字,是说明思想,加个“彳”,是说明行动,那就是说,不管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要求正直向上,这就是“德”的含义。

我们讲究“仁德”,是为了保证全面的“美好和谐”的要求。

可以说,“仁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

为了保障“仁”“德”的正常发展,我们需要做有规范的活动,然后把它定成制度,这就有了“礼”和“法”。

人们怎么样才能达到“仁”和“德”,走到规范的制度当中呢?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化”。

“化”字很了不起,篆书的“化”字,无论怎么看都是两个人,一个倒着,一个正着。

这样一来,这个字就倒不了了,怎么看都是正着。

这个“化”,反和正都可以,也就是说可以化和、化解,想办法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成立。

这应当是走向美好境界的一种渠道,有许多事情,只要一“化”,就能解决。

我们一直在利用并遵循“化”这个规律,或者说这个原则。

为什么中华文化越来越博大,越来越精深,源远流长,长盛不衰?首先因为它是全人类的追求,它代表了全人类的、共同的、追求美好的愿望;其次就是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化和力。

因为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能没有碰撞的。

碰撞不怕,在于协调,在于怎样解决。

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让,一种是抢。

抢的没有好结果,今日的胜者,明日可能又是败者,今日失败者明日可能又是胜利者。

打打抢抢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都不如一个“化”字,通过一个“化”字,可以化解、化和、转化,很协调地往前走。

我们“化”过来的东西很多很多,靠着“化”,我们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所有的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一个字——“和”,这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和,是两个事物,或者不同的许多事物很协调、很和谐地相融,比如各种乐器,不同的乐器吹拉弹唱,构成很好听的旋律,但它不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各自失去了自己。

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要尚仁德,尊礼法,要通过“化”的办法,最终达到“和”的境界。

(摘编自欧阳中石《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征》)1.下列关于“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篆书的“化”字怎么看都是一个倒着、一个正着的两个人,怎么看都是正着,反和正都可以。

它意味着在各种情况下想办法都可以化解、化和。

B.要使人们达到“仁”和“德”,走到“礼”“法”等规范的制度当中,“化”是最好的一种办法。

C.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只要利用并遵循“化”的规律,问题就能解决,就能走向美好境界。

D.中国形成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与我们“化”过来很多很多东西是密切相连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仁”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仁”就是爱。

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

B.不管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如果我们都做到了正直向上,那么我们的言行就符合了中华文化“德”的要求。

C.碰撞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正确的解决办法在于协调,抢是没有好结果的。

D.好听的旋律是由不同的乐器吹拉弹唱构成的,各种乐器在旋律中充分表现了自己,并没有失去自己。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仁、德、礼、法、化、和”这六个字,概括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

B.中华文化能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长盛不衰,与我们民族一直利用并遵循“化”这个规律密不可分。

C.体现协调、和谐的“和”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因而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在“和”上下工夫,花大力气去做,其他的一般对待就可以了。

D.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化和力,对待外来文化,能够做到化解、化和、转化,很协调地往前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九月(公元676年),壬申,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罪当除名,上特命杀之。

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二人罪不当死。

”上曰:“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

”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

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

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张释之有言:‘设有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处之?’今以一株柏杀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

”上怒稍解,二人除名,流岭南。

后数日,擢仁杰为侍御史。

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

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

仁基素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相谓曰:“吾辈岂可不自愧乎!”遂相与辑睦。

春(公元679年),正月,己酉,上幸东都。

司农卿韦弘机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制度壮丽。

上阳宫临洛水,为长廊亘一里。

宫成,上徙御之。

侍御史狄仁杰劾奏弘机导上为奢泰,弘机坐免官。

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

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

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

(公元688年)以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

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着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

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

”太后特原之,皆流丰州。

道过宁州,宁州父老迎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邪?”相携哭于德政碑下,设斋三日而后行。

(选自《资治通鉴》)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法不信于人也信:信任B.擢仁杰为侍御史擢:提升C.本立竟得罪竟:竟然D.仁杰密奏密:暗中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狄仁杰刚直不阿的一组是(3分)①二人罪不当死②擢仁杰为侍御史③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④侍御史狄仁杰劾奏弘机导上为奢泰⑤请弃臣于无人之境⑥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⑤D.②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宗要处死误砍昭陵的将官,狄仁杰坚决请求不杀,高宗变了脸色,命令狄仁杰退出去。

几天后,狄仁杰委婉劝谏,高宗怒气消解,权善才、范怀义得以被除去名籍,流放岭南。

B.长史蔺仁基一贯与司马李孝廉不和,看到狄仁杰请求代替郑崇质承担出使的任务后,都觉得自己应当感到羞愧,于是两人和睦相处。

C.左司郎中王本立依恃皇帝恩典,当权用事,朝中士臣都害怕他。

狄仁杰奏报他作奸犯科的事,请求把他交付执法官吏处理,高宗最终答应了狄仁杰,王本立被判罪,从此朝廷士臣都不敢为非作歹了。

D.狄仁杰查知因为越王李贞而犯罪的六七百家、被籍没官府充当奴婢的五千人都是无罪而被牵累的后,秘密奏报太后。

太后听了狄仁杰的奏报,就特别原谅了这些人,全部流放到丰州。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

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州父老迎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邪?”相携哭于德政碑下,设斋三日而后行。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横塘①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①横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秦淮河南岸。

8.全诗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简要说明。

(5分)9.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含意?(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匏樽以相属。

(苏轼《赤壁赋》)(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归园田居》)乙选考题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25分)村庄田鑫在一个清晨,我踩着露水上山了。

只有在那里,我才能看到整个村庄。

一路上,风一直吹着树哗哗地响。

风每吹一次,树就斜一次,连续几次以后,树明显的和被吹之前大不一样了。

它像我的村庄一样,被风吹出老相来。

我想,应该就是这些多情的风把我的村庄吹老了吧。

这个世界上,风是除人为之外,最有可能使村庄变老的因素。

在我的村庄,它们没日没夜地吹着。

高兴的时候,它们将村庄东边的土吹到西边,再将西边的土吹到东边,一遍又一遍地玩弄着那些土,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强大。

不高兴的时候,它们会把屋子上的瓦吹下来,把旷野地里仅有的一棵树吹折,把在风里赶路的人吹得东倒西歪,还会把埋藏着种子的肥土吹得一干二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