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
人文素质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学的写作能力又是人文素质的一个综合体现,但执教者多青睐于观察方法和作文技巧。我认为感受能力的培养,是成功作文教学的前提。福楼拜就强调感受是写作的第一步,他说:“写好,同时就是感受好,想好和说好”,我们是唯物主义者,既然承认“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那么“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天天路过“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的竹林,一般人可以视而不见,毫无所动,可郑板桥却是“胸中勃勃”遂有所悟。
“会当凌绝顶,一览才能反映出生活中的“缤纷花雨”。
1感受力对写作的影响
感受力对写作,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1.1感受力能催化创作的激情:写文章不但要善于观察,还要善于对所见、所闻的事物有所感有所思,至少是心有所动,情有所发,才会行之于文。当代作家张抗抗就说:“灵感就是孕育于无数积累的感觉,或突发的强烈感觉之中的果实和精华”,“灵感的闪电应是用作家感觉到了的东西作为打火石而进发的。感觉是作家头脑中从生活印象的积累激发灵感途径的导火索”。如果一个人对客观外物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即使他有再高的天赋、再好的素材,也绝难写出好作品。
毛泽东同志的一首《送温神》,就是读了《人民日报》关于江南消灭了血吸虫的报道后,遥望南天,浮想联篇,夜不能寐,才欣然命笔的。鲁迅先生正是读《通签》,悟得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本质,是吃人二字,才发出愤怒的呐喊,才有令人震聩之作《狂人日记》的问世。朱自清正是夫妻感情真挚,中年丧妻,才在妻子逝世三周年之际,写出催人泪下的《给亡妇》的。文学创作尤其需要有感受的参与,它是“艺术作品中流动的血液”。感受的越深刻,越强烈,冲动就越不可遏制,有了这种冲动,才能有创作的行为。“他之所以要写,是非写不可”,所以我们说感受催化创作的激情。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化的东西又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情以词发,物以情牵”,用语言文字记录下这种人格化的客观外物,便有了作品的问世。
1.2感受影响着题材的选择:王实甫的《西厢记》中《长亭·送别》里有这样一段唱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材醉?总是离人泪”霜打树叶红这一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哭了一夜的莺莺眼中是被离别的泪水染红的。试想一个被丰收喜悦所陶醉的人,他眼中会是“西风紧”“北雁南飞”的“黄花
地”吗?他看到的会是硕果累累的枝条,会把熟透的苹果,看成是喜悦的笑脸的,以此来表现“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气息”。
生活中有情人终成眷属时,不是选择“鹊上枝头”,就选择“花好月圆”来陪衬,当表现心潮激愤难平时,不是选择狂风大作,就是海涛汹涌,当表现英雄人物壮烈牺牲时,不是青山苍松作背景,就是压倒而勃起的新苗。人们之所以在感受相同的情况下,会选择感情基调相同或相近的同一题材,是因为人们有相近的审美意识,受“功能固着”的影响,所以说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题材选择的范围和种类。
1.3感受影响着主题的提炼和情感的基调。感受是对客观外物的一种情感体验,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包含着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因素。它带有明显的选择性和排斥性。
十个作家去体验观察同一个生活,其所有的感受可能会有天壤之别,主题也就差三千里。施耐安的《水浒传》写的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以宋江等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可到了俞万春手里就成了《荡寇志》。感受的深刻与否,也影响着主题是否鲜明,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感受不同于生理反映的感觉,它包含了更多的心理因素,它需要有知识经验、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的参与,所以人对同一事物,又会有不同感受,从而影响感情基调的变化。例如:同是咏梅,陆游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迎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梅自况,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表白了自己的孤高和劲节。不过落魄不偶,哀哀无告之意也溢于词外。而毛泽东同志反其意而用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以梅自喻,以天下为已任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砰然出腔。而石榴,在郭老笔下成了抗日烽烟中“奇崛而不枯脊,清新而不柔媚”的生机代表。
面对“叶叶梧桐坠,双燕欲泪”的暮秋之景,宴殊曾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之叹,可刘禹锡却一反过去文人悲秋传统,唱出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的昂扬励志的高歌。
2培养感受力的途径
感受既是“艺术作品中流动的血液”,那么就必须改变以往将感受和感觉混为一谈的认识上的误区,强化感受力的培养,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途径训练培养。
2.1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当代作家叶文玲说:“只有热爱生活和人民的人,
才去发掘美,只有热爱生活和人民的人,才能发掘到美”。巴金也一再强调:培养作家的是生活。古人云:“求木之茂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长者必浚其泉源”,这根本和泉源就是生活,就是你的感情赖以寄托的土壤。
罗丹有句至理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发现”也是需要感情这个“酵母”的,没有对生活强烈的感情,就不能发现。整天风声雨声不吱声,了此一生,国事家事无所适事的话,就无从谈感受能力的培养。这是“质变”的“内因”。创作本身就是作者和生活两片火石相击而进出的火花,所以叶文玲说:“生活是慷慨大度的,但它对赖于动弹者却十分吝啬”。
只有从内心深处蕴藏着对生活的挚爱深情“才能在生活中不断感应到激动自己又反过来能感动别人的东西”,才能“喷涌出壮美的浪花来”。
2.2培养正确的立场和观点。感受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对客观外物有明显的排斥性和选择性,所以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
在“史无前列”之后,能有《这一片神奇的土地》、《冬天里的春天》问世,而对越反击战后,也出现了“一将功成万骨枯”情调的个别诗歌,由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世界观人生观是作者认识生活的一把钥匙”。歌德对此有过精譬的论述:“为恶意和憎恨所局限的观察者,即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也只能见到表面的东西。但是,当敏锐的洞察力同善意和热爱相结合,就能探到人和世界的最深处,而且还有希望达到最崇高的目标”。
2.3训练感受器官的敏锐性:一位纺织能手,仅凭手感,就能准确无误地判定出是否是真丝产品,一位印染工,可以辨认出四十多种红色,其原因就在于反复刺激某一感官的结果。
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对水波、树叶、暮蔼、晨曦等一事一物,反复进行感受力的训练,五官活跃,心官放开。注意视觉和听觉感受效果之不同,例如:听到雷声和看到闪电,会有不同的反映感受。
2.4培养感受的丰富性:不仅能对眼前的事物景致产生敏锐的感受还要在一定文艺理论知识、美学知识的引导下,对间接生活进行体验感受,这样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例如人民艺术家老舍,作为男性作家却能写出在旧社会被逼良为娟的苦痛的作品。
2.5注意培养情感的丰富性:爱好广泛,兴趣多样,注意积累。徐特立曾言:“不动笔墨不读书”,尤其是在感受间接生活时,更要心勤手勤,对那些“浮雕般地描写”刻画;那些火热的情思,譬喻警策之语都要及时地“筛取”,积学以储,然后谈及感受时,才能随风舒卷,因势回还,酌理以赋才。
2.6培养感受力,要发挥想象的作刚:“想象是文学的翅膀”,马克思把想象能力看作是“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它能把一般的形象典型化,把普通的事物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