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
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章制度
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章制度手术室是医院重要的治疗场所,但也是感染传播的高危区域。
为了预防和控制手术室内的感染,制定并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非常重要。
以下是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章制度的一些建议:一、手术室卫生管理:1.定期对手术室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洁消毒,包括地面、墙壁、手术台等。
2.所有手术室的设备和用品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洁和消毒程序后方可使用。
3.手术室内的医护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包括洗手、戴手套等。
二、手术室操作规范:1.手术室的医护人员应接受专业的培训和工作流程的指导,确保手术操作规范、无菌技术正确。
2.手术室内应设立专门的无菌区域,避免非必要人员进入。
3.手术器械和物品应当遵循严格的无菌原则,医护人员必须按规定使用器械和物品。
三、手术室空气质量控制:1.手术室应保持良好的通风设备,控制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
2.手术室内严禁吸烟,以避免污染室内空气质量。
3.手术室内应定期检测空气质量,如温湿度、微生物浓度等。
四、手术室医护人员健康监测:1.手术室医护人员应接受定期的健康检查,如体温、血常规等。
2.如有患者感染报告,手术室医护人员应立即进行相应的健康检查。
3.有患者传染病疑似或确诊时,手术室医护人员应戴上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
五、患者感染控制:1.手术前应进行合理的感染筛查、评估和预防,避免患者感染手术室。
2.对于患者的开放性伤口、感染性疾病等应采取适当的感染控制措施。
3.手术室医护人员应做好手术后伤口的处理和感染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最后,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需要所有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
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手术室规章制度,不断提高自身的卫生意识和操作规范,以确保手术室的清洁、无菌和安全。
医院亦应定期检查和培训,加强对手术室的管理和监督,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手术室感染的发生。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SOP
换手术室专用工作衣、鞋、帽和口罩。认真执行外科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手术 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手术衣、口罩、帽子潮湿应立即更换。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以及各种敷料必 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3.避免在手术者背后传递器械和物品,坠落在手术床边缘以下或者手术器械台平面以下的器械和物品应 当视为污染。 4.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手术时间越长,伤口感染的可能性越大。 三 手术后的预防 1.注意手术切口护理和引流,换药要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先换清洁伤口、再换感染伤口、最后换隔离伤 口。对特殊感染病人(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严格进行隔离并做好自我防护。 2.患有单纯疱疹及 A 型链球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的工作人员治愈前不能接触手术切口。 3.更换敷料及接触手术伤口部位,需彻底洗手。接触开放或新的切口,应戴无菌手套或使用非接触技术。 4.术后 1 周内对腹部手术、时间超过 2 小时的手术、污染手术以及有 3 个诊断以上的手术患者应严密监 视切口变化,每天观察切口,及时更换敷料。 5.切口缝合 24~48 小时内盖上灭菌敷料。切口分泌物不得浸透外层敷料,有感染之征兆时应换药并对切 口分泌物进行病原学检测。 6.教导病人及家属保护切口方法及切口感染的征象,且需告知医护人员。 四 专项调查
1.4 手术医师或主治医师诊断为表浅切口手术部位感染。 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若没有植入物的手术,其手术后 30 天内发生的感染,若有植入物的手术,手术后 一年内发生的感染,感染包括切口部位深部组织(如筋膜及肌肉)。且至少有下列任一项:
2.1 从深部切口处有脓性分泌物,而非由器官或腔隙部位流出。 2.2 自行裂开或手术医师有意打开的深切口,如患处微生物培养为 阴性,则至少有以下征之一:发烧 (>38℃)、局部疼痛或压痛。 2.3 由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切片或放射线检查发现深部有脓或其他感染证据。 2.4 手术医师或主治医师诊断为深部切口感染。 3.器官/腔隙手术部位感染:若没有置入物的手术,术后 30 天内发生感染,若有置入物的手术,术后一 年内发生的感染,且感染包括在手术中身体打开或被处理的任一部份(如器官或腔隙),切口除外,且至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有效预防与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降低感染率。
2.范围:适用于手术科室及手术室。
3.定义3.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3.1.1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3.1.1.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3.1.1.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1.1.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3.1.1.4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3.1.1.4.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3.1.1.4.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1.1.4.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3.1.2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3.1.2.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3.1.2.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1.2.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1.2.4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3.1.3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3.1.3.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3.1.3.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9-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编号:ehbh-czgf-ssbw 版次:2
操作规范生效日期:2011.9.1 第1页共2页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范
手术部位感染(SSI)是外科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其不仅增加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而且导致死亡率和再次住院率都显著高于没有感染者。
为有效预防与控制SSI,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手术前患者的准备
1、积极治疗和纠正可引起感染的疾病或危险因素,如低蛋白血症、控制病人血糖等,提高机体抵抗力。
2、缩短择期手术的术前住院日,尽量少于3天。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避免不必要的备皮。
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且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剪毛或脱毛。
4、择期手术患者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5、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口服非吸收性抗菌药物。
二、手术工作人员的准备
1、进入手术室前应修剪指甲,除去各类手部饰品,不可涂指甲油。
2、正确穿戴口罩、帽子、手术衣、无菌手套和规范的外科刷手。
3、患有明显皮肤感染或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参加手术操作。
三、手术中的预防控制措施。
1、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SOP
1. 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SOP)一、布局流程1. 应独立成区,与临床手术科室相邻,出入路线符合洁污分开、医患分开的原则。
2. 根据环境卫生清洁等级应分为限制区、半限制区及非限制区,各区划分明确,入口标志明确。
3. 应设工作人员出入通道、患者出入通道。
遵循人流、物流、洁污通道分开,流向合理的原则。
4 外科手消毒设施应便捷有效,洗手区域不能设门。
5. 有专用的污物暂存地点。
二、环境管理(一)物体表面1. 应采取湿式清洁消毒方法。
手术室内物品必须保持清洁、整齐,物面无尘,地面无碎屑、无污迹。
2. 清洁消毒用品应选择不易掉纤维织物,不同区域、不同手术间保洁工具(拖布、抹布)应分开使用。
3. 每日清晨应对各手术间的所有设施、仪器等物表及地面进行清洁,并在手术开始前至少30分钟完成。
4. 两台手术之间环境或设备表面若无可见污染,宜用清水擦拭。
若有可见或疑似污染时,去污、清洁后应使用消毒剂消毒。
若术中被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随时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
5. 全天手术结束后,对手术室暴露的地面和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消毒。
每周对所有的地面和物体表面进行彻底清洁消毒。
6. 地面消毒采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物体表面消毒方法同地面。
对经血传播病原体、分支杆菌和细菌芽胞污染物品的消毒,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也可使用其他种类消毒剂,所用消毒剂应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7. 接送病人推车保持清洁,宜使用交换车。
(二)空气1. 手术进行中手术间的门应保持关闭状态。
2. 有外窗的一般手术间每天手术结束后,可采用自然通风换气,通风后进行物体表面清洁消毒。
3. 一般手术间空调系统的新风口与回风口应采取防止管道污染的有效措施。
4.洁净手术室净化系统应在手术前30分钟开启,接台手术前应自净30分钟。
5.洁净手术间每周清洗回风口滤网,设备层有专人管理,定期更换过滤网。
6. 每天术前应记录手术间的温度、湿度等,每周清洗空气消毒机滤网;定期更换过滤网并有记录。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操作准则完整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操作准则完整
介绍
本文档旨在提供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操作准则,以确保医院环
境的卫生和员工、患者的健康安全。
以下为一些关键措施和操作建议。
手卫生
- 员工在接触患者前后,必须正确洗手或使用洗手液进行消毒;
- 携带手伤、湿疹或湿疹破损的员工,应避免直接与患者接触;
- 定期培训员工正确的手卫生程序。
感染控制措施
- 员工在患者接触、患者体液处理、清洁污染设备等操作前后,必须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 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并按规定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处置;
- 定期清理与消毒医疗设备、工具和表面。
清洁和消毒
- 员工应根据规定要求,定期清洁和消毒医疗设备、工具和表面;
- 使用合规的清洁剂和消毒剂,按照正确的比例和操作方法使用;
- 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卫生检查和评估。
废弃物处理
- 按照规定要求将医疗废弃物分类并妥善处理;
- 员工应接受相应的培训,了解正确的废弃物处理流程;
- 定期检查和评估医疗废弃物处理措施的有效性。
感染监测和报告
- 建立有效的感染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疾病的情况;
- 员工应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及时上报感染相关信息;
- 定期分析和评估感染监测数据,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培训和教育
- 为医院员工提供相关的感染预防控制培训和教育;
- 更新员工有关感染预防控制的知识和技能;
- 定期评估培训和教育的效果,进行必要的改进。
以上是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操作准则的基本内容,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手术部位感染是外科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包括切口浅部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其不仅增加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而且导致死亡率和再次住院率都显著高于没有感染者。
应引起医务人员的广泛关注。
为有效预防与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特制定如下预防措施:一、手术前患者的准备(一)积极治疗及纠正可引起感染的疾病或危险因素,如纠正低氧血症、低蛋白血症、控制病人血糖等,提高机体抵抗力。
(二)缩短择期手术的术前住院日,应尽量少于3天。
(三)若无禁忌症,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或皂液洗澡。
(四)避免不必要的术前脱毛,毛发不影响手术视野时不需脱毛。
必须脱毛时,首选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专用的脱毛器、化学性脱毛剂。
如使用常规普通脱毛方法,必须采用一次性的刀片。
脱毛须在手术当天或手术室的术前准备间进行。
(五)实施围手术期合理用药,抗菌药物的应用是关键。
抗菌药物的应用要以伤口的清洁度来选用,清洁伤口不要求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但如有假体植入、高龄、营养不良、并存多种疾病等危险因素存在时,亦应预防性用药;清洁.污染伤口最好用抗生素预防,特别如消化道、胆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等易于感染的手术;污染性伤口应了解病情、预测污染,术前应接受抗生素治疗。
以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静脉用药最适宜:抗菌药物的应用必须符合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相关规定。
(六)需要肠道准备的患者,术前一天分次口服非吸收性抗菌药物即可。
二、手术工作人员的准备(一)进入手术室前应修剪指甲,除去各类手部饰品,不可涂指甲油。
(二)正确穿戴口罩、帽子、手术衣、无菌手套和规范的外科刷手。
(三)有明显皮肤感染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
三、手术中的预防控制措施(一)保证手术间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间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二)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三)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院感需掌握内容
院感三级医院检查需要掌握的内容一、医院感染重点项目预防与控制措施SOP一、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尿路感染UTI是第二位常见医院感染类型,75%~80%与留置导尿管相关;为有效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特制定以下控制措施:一、插管前准备与插管时的措施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通常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4、规范手卫生和戴手套的程序;5、常规的消毒方法:用0.05%-0.1%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程序如下: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6、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7、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二、插管后的预防措施1、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2、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得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3、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4、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5、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还需消毒;6、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7、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8、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9、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2周和集尿袋2次/周;10、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11、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三、其他预防措施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UTI的发生率;二、医院获得性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是国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其中的重要类型,预后较差;根据有关指南和规定,采取以下措施可以有效预防HAP:1、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的氯己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H一次;2、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约30度;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4、提倡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0-110MG/DL;5、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6、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HAPVAP;7、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还应考虑以下几点;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2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3有建议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0CMH20以上;4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做手卫生;5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6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8、应对医务人员包括护工,不定期进行有关预防措施的教育培训;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一、置管时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载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2、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3、宜采用2%氯己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4、宜选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5、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昌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二、插管后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入血及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个穿刺点;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9、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三、培训与管理1、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1、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2、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3、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4、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5、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6、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7、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旋转过滤器预防CR-BSI;四、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一、手术前1、择期手术患者应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2、充分控制糖尿病手术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避免术前高血糖;3、尽可能缩短术前住院时间;4、若无禁忌证,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或皂液洗澡;5、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应术前即刻或在手术室进行、尽量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剪毛或脱毛;6、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术前一天分次口服非吸收性抗菌药物即可;7、有明显皮肤感染的工作人员,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二、手术中1、有预防用药指征者,应切皮前30min或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应追加一剂;2、严格遵循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3、手套穿孔率较高的手术,如部分骨科手术,应戴双层手套;4、术前皮肤消毒,2%氯己定乙醇优于聚维酮碘;5、术中应主动加温,保持患者正常体温;6、手术野冲洗应使用温37摄氏度的无菌生理盐水;7、需引流的切口,首选闭式引流,应远离切口部位戳孔引流,位置适当确保充分引流;三、手术后1、接触切口以及切口敷料前后均必须进行手卫生;2、换药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3、除非必须,尽早拔除引流管;二、多重耐药菌相关知识一、多重耐药菌定义域种类多重耐药菌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阴性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设立醒目的蓝色隔离标志,并通报全科医务人员,以防止耐药菌的交叉传播; 2应严格实行接触隔离;3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包括护工和保洁人员;4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摘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及进行卫生手消毒;5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使用专用的物品或使用后立即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班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清毒频次;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之处应立即消毒;6患者转诊之前应通知接诊的科室,以便采取相应传播控制措施;7VRE感染患者标本需连续2次间隔应大于24小时培养阴性或感染已经痊愈已无标本可送,方可解除隔离,其他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就予以解除隔离;8在有流行病学证据显示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与环境来源相关时,应对环境如物体表面、公用设施等进行采样培养;9如果采取以上控制措施,多重耐药菌传播仍然继续时,该病区应暂停收治患者,对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和评估;三、手卫生相关知识一、手卫生定义: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二卫生手消毒定义: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住菌的过程;三手卫生监测的判断标准:卫生手为≤10cfu/cm2,外科手为≤5cfu/cm2;四洗手指征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2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五六步洗手法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4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5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6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四、医院感染暴发相关知识一定义: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或发生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二医院感染暴发的报告流程1、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趋势时,临床科室经治医师立即报告科主任,同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立即报分管院长,对不及时报告的个人与科室予以处罚;2、经医院调查证实出现以下情况时,医院应于12小时内报告区CDC、市CDC 与市卫生局:1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2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3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3、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五、医院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以及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的分类:1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可以预防;2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不可避免;六、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1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操作时应特别注意防止被污染的锐器划伤刺破;如不慎被乙肝、丙肝、HIV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刺破时,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然后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再用碘酒和酒精消毒,必要时进行伤口包扎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2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小时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必要时同时抽患者血对比;被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注射球蛋白后7天、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被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无疫苗注射,按时随访;3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小时内抽血查HIV抗体,必要时同时抽患者血对比,按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同时服用相关药物,并报告院内感染科进行登记、上报、随访等;处理流程立即挤出伤口血液→反复冲洗→消毒→伤口处理→上报院内感染科进行评估→抽血化验检查→医务部开出处方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等→医院感染科进行登记、随访;七、标准预防一标准预防定义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二标准预防的措施1、洗手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无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列情况必须立即洗手;摘除手套后;接触两病人之间;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它病人时;2、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病人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粘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同一病人需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3、口罩、眼罩、隔离衣与普遍预防相同,在上述物质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口罩、眼罩,应穿防护衣,以防止医务人员皮肤、粘膜和衣服的污染;4、适当处理污物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其暴露及污染其他病人,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在用于下一病人前应进行清洁和适当的消毒灭菌;5、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包括病人床及床旁仪器的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6、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粘膜,污染衣物及微生物的传播;7、锐利仪器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当必须重新套上时应用仪器而不用手;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该容器尽可能的放置在工作处;需重复使用的尖锐器械也应置于防水耐刺的容器内以便运输至再处理部门;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八、医疗废物相关知识一定义: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包括使用后医疗用品如注射器、输液器、棉签、敷料、棉球、纱布、手套等、使用后一次性医疗器械、各种传染病人用品等;二分类: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化学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五类;九、隔离的种类与标志: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接触隔离的预防措施: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1患者的隔离a.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b.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2医务人员的防护a.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b.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十、监控护士需掌握各采样方法与正常值;十一、科主任、护士长、监控医生与监控护士需掌握各自职责院感监控小册子上有;十二、医护人员需了解医院感染相关核心制度内容,见医院管理制度修定版;。
26感染性手术感染预防与控制SOP
1.目的:为了加强手术室院内感染的预防与管理,防止有感染性的患者手术时引起院内交叉感染,杜绝医院传染病的传播,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而制定本规程。
2.范围:有感染性体征的手术治疗患者3.定义:3.1感染性手术主要指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血液、引流液、组织液、排泄液、分泌物等对周围环境及手术者均造成污染,如处理不当,可引起交叉感染,甚至引起某一种疾病的爆发和流行。
3.2梅毒、艾滋病、SARS、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手术时,由于其血液、排泄液、分泌物均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所以其手术过程必须按照感染手术的要求进行,采取一系列的消毒隔离措施。
4.权责:4.1医生:4.1.1接诊时详细询问现病史及过去病史,并进行常规申请初筛检验。
4.1.2 如果有阳性报告患者应时上报医务部并填写传染病登记卡。
4.2 检验科:对血标本初筛阳性患者及时报告、通知接诊医生或护士站。
4.3 护士:负责抽取血标本并送检验科。
5.作业内容:5.1填写通知单:已知具有感染或传染性的手术患者,手术医师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感染性疾病名称。
5.2术前处置要求5.2.1设置感染性手术间,感染性手术应安排在感染性手术专用手术间内实施,条件受限时则应安排在当日最后一台。
5.2.2准备好术中需要的各种器械、物品及术后工作人员和擦拭物品的消毒液,备物应尽量齐全,以尽最大可能减少手术过程中与室外的接触、交流。
5.3术中处置要求:5.3.1 严格限制手术间人员数,感染手术不宜安排人员参观。
5.3.2 手术过程中,手术间人员不得任意外出,如必须外出时需按术后处置方法经特殊处置后方可外出。
5.3.3 手术过程中需要添加用物时,应由室外专人向室内人员传递,进入室内的器械、物品必须经相应处置后方可拿出。
5.3.4 手术过程中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针、刀片等锐器刺伤。
为此,手术中应强调:5.3.4.1使用持针器装卸刀片,禁止用手装卸刀片;5.3.4.2 传递锐器时不能将锐器面直接放到手术者手中;5.3.4.3禁止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戴上针头帽;5.3.4.4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过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文件名称: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SOP
文件编号:
持有部门:医院感染管理科护理部重症监护病房临床科室
制订者:
审核者:
核准者:
制订日期:年月日
审核日期:
核准日期:
执行日期:
版次:Ver 01
文件页数:共2页
文件性质:普通限制
1.收集数据:针对所要监测的外科手术种类,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天到病房了解被监测手术病人的情况,按调查表内容进行登记填写。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监测流程
2.信息来源:手术病人的信息可从护士交班报告本获取;患者一般情况根据入院记录及体温单;手术信息根据麻醉记录单及手术记录单;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医嘱单。
3.巡视病人:与医生约定换药时间,了解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正确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要求医生对病人合理预防应用抗生素及按药敏用药。
7.反馈临床:监测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但医生专率不宜公布,可向有关人员汇报或向各医生通报其本人的感染专率,促使其寻找发生感染的原因。
8.比较与评价:各医院可与全国或全省医院监测网数据进行比较,评价自己的工作成效,并根据结果采取有效干扰措施,降低手术部位试行)
4.交流沟通:与诊治医师进行交流,随时干预监测中存在问题。
5.追踪调查:每个手术病人建立出院追踪档案,并告知病人出院后如手术切口出现红肿、发热、化脓等情况及时与主诊医师或感染控制小组联系。随访观察至术后一个月,有植入物的随访一年。
6.汇总统计:专人输入手术病人数据,每月进行统计,分析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感染率的变化趋势。同时每季度将原始调查表集中上报江苏省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时间为每季度的下一个月20日前。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的标准操作规程
参考文献:
[1]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2):173~283.
[2]刘振声 金大鹏 陈增辉,临床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管理学.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5(1):458~531.
二、手术组人员准备
1.进入手术室之前应修剪指甲,除去各类手部饰品,不可涂指甲油。
2.更换鞋、衣、裤,正确戴口罩、帽子、刷手后戴无菌手套,穿手术衣。
3.有感染的人员不得进入手术室。
三、术前正确预防用抗菌药物
请参照《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定》
四、手术中的预防控制措施
1.严格控制手术室人员: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走动和谈笑。限制参观人数,有条件的医院应电视参观。
2.注意术中保暖,使用温热盐水,保温垫等。
3.手术技巧:严格无菌操作和熟练的手术技巧是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有力保证。组织处理不当、止血不彻底、切口冲洗不够,切口缝合张力过高、缝合部位缺血、引流管放置不当或局部存在死腔等,均可增加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机会。
4.污染物品的处理:认真及时收集术中污染物品,严格区分放置清洁物品与污染物品,保持手术室的清洁干燥。
5.正确消毒手术部位不同的手术室内进行,如果选择同一手术室应该先非感染性后感染性火灾感染性病人手术后彻底清洁消毒手术房间才可进行非感染病人手术,特殊感染病人(如气性坏疽等)手术安置在隔离手术间进行,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隔离预防技术的规定,手术后彻底清洁消毒手术房间。
7.手术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8.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五、手术后预防控制措施
1.切口缝合后覆盖吸附能力较好的敷料,渗湿后立即更换。对无敷料的开放性伤口不可用水冲洗。
2.手术后24~48h内须用敷料覆盖封闭的伤口,应严密监视切口变化情况并及时报告给主管医生,不提倡覆盖时间超过48h。
医院感染管理标准操作规程(SOP)1PPT课件
❖ (三)干手设施:提倡使用一次性纸巾,或 用干手毛巾(一用一消毒,并干燥),避免 造成二次污染。
❖ (四)配备合格的快速手消毒剂,并放置在 医务人员便于取用的位置,包括流动使用诊 疗车上。
38
二、卫生洗手
❖ (一)洗手用品:洗手液(皂液)、可拆卸 重复使用的皂液容器、固体肥皂及有筛孔皂 盒、一次性抽纸巾或干手毛巾、护肤用品。
简洁明了便于记忆,强调可操作性
4
综合性SOP: 消毒内镜的清洗消毒管理SOP 新生儿病房感染管理SOP 病区环境清洁消毒SOP 医院常用物品清洗消毒SOP 手卫生SOP 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报告及处置SOP
强调主要方面,实用为主
5
❖ 新理念方面: ❖ 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SOP ❖ 静脉置管感染预防与控制SOP ❖ 置管相关泌尿道感染预防与控制SOP ❖ 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SOP
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lOOOmg/L含氯消毒 剂擦拭; ❖ 3.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用后清洗消毒, 晾干分类放置;
19
❖ (二)地面 ❖ 1.所有地面包括走道、污物间、洗手间、
储藏室、器材室,每天用清水或清洁剂湿 式擦拭,每个拖布清洁面积不超过20m2: ❖ 2.不同区域(污染与半污染区、清洁区) 使用的清洁工具,分开放置,每天 5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1次,清洗后悬挂。 ❖ 3.地面被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污染时, 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20分钟 ❖ (七)痰盂、便器: ❖ 1.清洗:流动水冲洗、晾干 ❖ 2.消毒:含氯消毒液250mg/L浸泡30分钟,
流动水冲洗或热力消毒900C 3分钟
30
❖ (八)塑料及橡胶类(含超声雾化器、呼吸 机管路、湿化瓶):
❖ 1.清洗:流动水清洗、干燥 ❖ 2.消毒:自动清洗消毒机900C5分钟或新生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手术前皮肤准备操作规程(SOP)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手术前皮肤准备操
作规程(SOP)
黄素碧;毛晓清;唐春莲;杨超群
【期刊名称】《医学信息:下旬刊》
【年(卷),期】2011(024)010
【摘要】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而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备皮方式及时间”。
2010年11月29日卫生部下发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下称指南),为了指导并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特制订我院《手术部位皮肤术前准备操作规程(SOP)》,介绍如下。
【总页数】1页(P364-364)
【作者】黄素碧;毛晓清;唐春莲;杨超群
【作者单位】四川南充市中心医院,6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3
【相关文献】
1.术前皮肤准备对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作用探讨 [J], 黄素碧;张杰敏;胡蓉;王柔婷
2.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手术前皮肤准备操作规程(SOP) [J],
黄素碧;毛晓清;唐春莲;杨超群
3.蒙特卡罗模拟法优化预防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头孢菌素给药方案 [J], 宋香清;龙明辉;曹丽芝
4.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 [J], 徐月姣; 贾增增; 李吉; 何若冲
5.外科手术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研究 [J], 翟雨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SOP
1、择期手术患者应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进行手术。
2、充分控制糖尿病手术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避免术前高血糖。
3、尽可能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4、若无禁忌症,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或皂液洗澡。
5、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应手术前即刻或在手术室进行,尽量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剪毛。
6、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术前一天分次口服非吸收性抗菌药物即可。
4、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术前皮肤消毒。
5、术中应保持患者正常体温。
6、术中野冲洗应使用37"C的无菌生理盐水。
三、手术后
1、接触切口及切口敷料前后必须做手卫生。
2、换药操作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3、除非必要,尽早拔除引流管。
7、有、手术中
1、有预防用药指征者,应切皮前30min或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h,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2倍以上,或失血量大(>15OOm1),术中应追加一剂。
2、严格遵循《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SOP》。
3、手套穿孔率较高的手术,如部分骨科手术,应戴双层手套。
医院重点部门感染管理重点部位预防与控制SOP
❖ 每张病床均应配备手卫生消毒剂
二、ICU人员治理
❖ 一、工作人员 ❖ 医生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1以上 ❖ 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3:1以上 ❖ 可以依据需要配备医疗帮助人员 ❖ 医护人员上岗前应承受消毒隔离、常见医院
感染预防与掌握等根本学问培训,工勤人员 应承受消毒隔离等根本学问培训 ❖ 疑有呼吸道感染综合征、腹泻等可传播的感 染性疾病时,应避开接触患者 ❖ 进入工作区应着清洁工作服、洗手或卫生手 消毒
外科洗手的卫生设施
❖ 洗手池 ❖ 洗手用水 ❖ 水龙头 ❖ 清洁剂 ❖ 刷手工具
外科手消毒的卫生设施
❖ 消毒液 ❖ 消毒液安排器-出液器应承受非手接触式 ❖ 干手物品--干手巾应每人一用,用后清洁、灭
菌 ❖ 其他有关设施 ❖ 计时装置。。。。。
外科手消毒原则
❖ 先洗手后消毒 ❖ 不同病人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
❖ 一、置管时 ❖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 最大限度
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帽 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 ,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马上更换。 ❖ 2、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需 到达灭菌水平。 ❖ 3、权衡利弊后选择适宜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 ,尽量避开使用股静脉。 ❖ 4、宜承受2%氯己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 ❖ 5、宜选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 ❖ 6、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有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 染或携带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工作人员, 在未治愈前不应进展插管操作。
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 ❖ 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承受密闭式引流系统。
手术部医院感染防治规定(2019年)
手术部医院感染防治规定(2019年)手术部医院感染防治规定(2019年)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手术部医院感染的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手术部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二、组织管理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实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政策、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
第四条手术部应当设立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手术部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配备足够的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负责手术部的感染监测、培训、指导和考核工作。
三、感染预防与控制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防止交叉感染。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手术室内的空气质量管理,确保手术室内空气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对手术器械进行严格消毒,并对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进行严格管理。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手术部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范意识。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感染监测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事件。
四、培训与考核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范能力。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进行考核,确保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熟练掌握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知识和技能。
五、监督管理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手术部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手术部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十五条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机构手术部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监督管理,发现问题依法予以查处。
六、法律责任第十六条违反本规定的,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中取得成绩的,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七、附则第十八条本规定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围术期抗生素预防性应用标准操作规程(SOP)
围术期抗生素预防性应用标准操作规程(SOP)第一部分手术部位感染概述及预防用药的指证一、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的定义:SSI是指围手术期(个别情况在围手术期以后)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切口感染、脑脓肿、腹膜炎)。
二、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参考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及预防中心(CDC)的修改意见):见表1。
表1 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一)切口浅部感染:术后30天内发生、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1、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2、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细菌3、具有下列症状之一:疼痛或压痛,肿胀、红热,因而医师将切口开放者。
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感染不列为手术部位感染。
(二)切口深部感染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1、从切口深部流出脓液;2、切口深部自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且具备下列症状体征之一:①体温﹥38℃;②局部疼痛或压痛;3、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活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有脓肿感染同时累及切口浅部及深部者,应列为深部感染(三)器官/腔隙感染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在手术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理,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1.放臵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2.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3.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活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脓肿。
*人工植入物指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关节等三、手术切口的分类:口感染发生率为1%,Ⅱ类切口为7%,Ⅲ类切口为20%--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切口分类见表2)四、容易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见表3抗生素对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作用无可臵疑,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
应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的标准操作规程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的标准操作规程(SOP)手术部位感染(SSIs)是外科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SSIs不仅增加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而且导致死亡率和再次住院率都显著高于非感染者。
目的:预防与控制SSIs一、手术前患者准备1.积极治疗及或纠正可引起感染的疾病或危险因素,如纠正低氧血症、低蛋白血症、控制病人血糖等,提高机体抵抗力;2.缩短择期手术的术前住院日,应尽量少于3天;3.采用不剃毛备皮:除彻底清洁手术区域皮肤外不剔除毛发,或仅对手术切口区域可能影响手术操作的毛发如:较长的汗毛、阴毛、腋毛等予剔除或剪除。
4.备皮操作应术前在手术部进行;采用一次性备皮用具或电动剃刀,用3000mg/L的聚维酮碘作为润滑剂;5.对于接受肠道手术者应做好肠道准备。
二、手术工作人员的术前准备1.参与手术者术前应规范外科刷手;正确穿戴口罩、帽子、手术衣、无菌手套;2.患有皮肤感染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手术操作;三、手术中的预防控制措施1.正确消毒手术部位的皮肤、铺无菌巾;2.手术中应使用灭菌合格的手术器具,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熟练手术操作正确放置引流管,避免缝合死腔;3.注意术中保暖,尽量采取加温措施,保持病人正常体温;4.对糖尿病和血糖不稳定者应在围术期监测并采取措施保持血糖稳定;5.减少手术室内空气中尘埃粒子和细菌浓度,如控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保持手术室出入门关闭状态、减少人员出入、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交谈;6.手术间实施连台手术,必须对手术间工作区域及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的设施、仪器设备、物体表面、手术台面、灯、地面等进行清洁、消毒处理;7.特殊感染病人(如气性坏疽等)手术安置在隔离手术间进行,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隔离预防技术的规定,手术后彻底消毒、清洁手术间。
四、手术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2.换药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遵循“先清洁切口、再污染切口、最后感染切口”的次序;3.手术后选用吸附能力较好的敷料覆盖切口,及时更换渗湿敷料;4.保持各类引流管引流通畅、避免引流管周围皮肤受压;5.密切观察切口变化,可疑感染时应及时采样送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SOP)
手术部位感染是外科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包括切口浅部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其不仅增加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而且导致死亡率和再次住院率都显著高于没有感染者。
应引起医务人员的广泛关注。
为有效预防与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特制定如下预防措施:
一、手术前患者的准备
(一) 积极治疗及纠正可引起感染的疾病或危险因素,如纠正低氧血症、低蛋白血症、控制病人血糖等,提高机体抵抗力。
(二) 缩短择期手术的术前住院日,应尽量少于3天。
(三) 若无禁忌症,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或皂液洗澡。
(四) 避免不必要的术前脱毛,毛发不影响手术视野时不需脱毛。
必须脱毛时,首选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专用的脱毛器、化学性脱毛剂。
如使用常规普通脱毛方法,必须采用一次性的刀片。
脱毛须在手术当天或手术室的术前准备间进行。
(五) 实施围手术期合理用药,抗菌药物的应用是关键。
抗菌药物的应用要以伤口的清洁度来选用,清洁伤口不要求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但如有假体植入、高龄、营养不良、并
存多种疾病等危险因素存在时,亦应预防性用药;清洁.污染伤口最好用抗生素预防,特别如消化道、胆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等易于感染的手术;污染性伤口应了解病情、预测污染,术前应接受抗生素治疗。
以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静脉用药最适宜:抗菌药物的应用必须符合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相关规定。
(六) 需要肠道准备的患者,术前一天分次口服非吸收性抗菌药物即可。
二、手术工作人员的准备
(一) 进入手术室前应修剪指甲,除去各类手部饰品,不可涂指甲油。
(二) 正确穿戴口罩、帽子、手术衣、无菌手套和规范的外科刷手。
(三) 有明显皮肤感染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
三、手术中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 保证手术间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间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二) 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三) 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四) 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五) 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六) 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七) 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八) 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九) 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病人应该在不同的手术室内进行,如果选择同一手术室应该先非感染性后感染性或在感染性病人手术后彻底清洁消毒手术房间方可进行非感染病人手术。
(十) 特殊感染病人(如气性坏疽等)手术安置在隔离手术间进行,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隔离预防技术的规定,手术后彻底清洁消毒手术房间。
(十一) 手术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四、手术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二) 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换药应遵循“先清洁切口、再污染切口、最后感染切口”的顺序。
(三) 在术后24~48小时用消毒敷料保护未闭合的切口。
不建议在48小时后仍覆盖敷料。
(四) 术后1周内对腹部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的手术、污染手术以及有3个诊断以上的手术,患者应严密监测切口变化,每天观察切口,及时更换敷料。
切口分泌物不得浸透外层敷料,有感染征兆时应换药并对切口分泌物进行病原学检测。
(五) 对感染的切口应及早进行病原学鉴定,并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严禁局部使用抗感染药物。
(六) 对无敷料的开放性伤口不可用水冲洗。
(七) 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八) 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五、其他措施
(一) 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
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严格落实。
(二) 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
(三) 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分析、报告手术部位感染。
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
(四)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关规定,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五) 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知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