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的影视剧改编
论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的叙事转化
论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的叙事转化随着网络小说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网络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这种形式的改编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也为网络小说作者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网络小说与影视剧之间的改编涉及到叙事转化的问题,如何将网络小说中的叙事转化到影视剧中,成为了一种挑战。
本文将从叙事转化的角度来探讨网络小说与影视剧的改编过程,分析其中的特点和难点。
网络小说与影视剧的叙事结构存在区别。
网络小说主要依靠文字来进行叙述,而影视剧则是通过镜头语言来表达叙事。
网络小说中的描述是通过文字来传递给读者的,而影视剧则需要通过画面和声音来呈现叙事的内容。
这就要求在改编的过程中,需要将文字的叙述转化为影视语言,使得观众可以通过视听来感受故事的情节和氛围。
网络小说往往具有较长的篇幅和复杂的情节,而影视剧则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来呈现故事。
这就需要在改编过程中对网络小说的叙事进行删减和调整,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和连贯。
影视剧还需要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和心理需求,因此在叙事转化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删减和修改,以适应观众的观看习惯和审美需求。
叙事转化还需要考虑角色的形象和性格。
网络小说中的角色形象往往是通过文字来描绘的,而在影视剧中则需要演员来扮演角色。
这就需要在叙事转化的过程中对角色形象进行重新塑造,使得观众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来感受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影视剧还需要考虑角色的形象与观众的认知和审美需求,因此在叙事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对角色形象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变。
叙事转化需要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和心理需求。
在叙事转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和心理需求,以便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情感共鸣。
在叙事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对叙事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变,以适应观众的观看需求和心理需求。
网络小说与影视剧的改编是一种叙事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叙事结构、角色形象、情节氛围以及观众的接受程度和心理需求。
只有在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够将网络小说中的叙事转化为影视剧的语言,从而将观众带入到一个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故事世界中。
论小说的影视剧改编完整版
论小说的影视剧改编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P I N G D I N G S H A NU N I V E R S I T Y毕业论文题目:论小说的影视剧改编院(系):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年级:2009级广播电视编导姓名:臧丹学号:指导教师:刘春艳讲师2013年4月12日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毕业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关于毕业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资料(包括图纸、试验记录、原始数据、实物照片、图片、录音带、设计手稿等),知识产权归属平顶山学院。
本人完全了解平顶山学院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平顶山学院可以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毕业论文。
如果发表相关成果,一定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且第一署名单位为平顶山学院。
本人离校后使用毕业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平顶山学院。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指导老师签名:日期:摘要小说和影视剧都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作品,小说和影视剧同时具有的文学性、叙事性和时空性,把小说和影视剧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小说和影视剧的可通约性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
小说是抽象的语言符号,具有内在感悟的无限延伸性。
影视剧是直观的声画符号,善于用生动的形象和唯美的画面展现生活常态和制造视觉享受。
小说和影视剧的不可通约性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
中国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中国文学名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许多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经典故事。
影视改编将文字变成了画面,突破了时空限制,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这些名著的魅力。
然而,影视改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本文将以《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为例,探讨中国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的影响和问题。
一、《红楼梦》《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它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的爱情、争斗和命运。
这部作品曾多次被改编成影视剧,其中以《红楼梦》1987年版和2010年版最为著名。
影视剧《红楼梦》的改编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这部文学巨著。
通过画面和声音的表现形式,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同时,影视剧还丰富了小说中的细节,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和情节,使得故事更具吸引力。
然而,影视剧《红楼梦》的改编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由于小说篇幅庞大,无法完整呈现在影视剧中,因此改编剧常常会对情节进行删减或整合,导致观众对原著内容的理解有所偏差。
同时,由于创作团队的不同理解和审美,改编剧的风格和呈现方式也会出现差异,一些观众对此颇有争议。
二、《西游记》《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孙悟空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这部作品也多次被改编成影视剧,其中以1986年版和2011年版最为著名。
影视剧《西游记》的改编让这个神话般的故事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特效和造型的进步使得影视剧中的神仙、妖怪和魔鬼栩栩如生,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幅奇幻的画面。
同时,影视剧的改编也对原著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整合,使得故事更具连贯性和观赏性。
然而,影视剧《西游记》的改编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一些观众认为,改编剧过于注重特效和视觉效果,却忽视了原著的深刻思想和人物形象。
另外,一些改编剧对故事情节进行了夸张和改动,让观众对原著的理解产生了偏差。
三、《水浒传》《水浒传》是描写108位梁山好汉起义故事的历史小说,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文学作品应不应该翻拍成电影 辩论资料
辩论资料:1.作品创作的动机是什么~就是一个交流一个袒露。
电影要比传统书籍更有宣传力度,要不是因为于丹刘心武的讲解,也不会有平民的红楼孔子热,何乐而不为呢。
要是对方反驳创作的动机只是自己的个人行为自己的发泄,那么久告诉他,有点常识就该知道文学创作从来不是一件个人独立事情。
如果是纯粹一个人的事,那干脆连出版也不要了,既然都出版了,不还是给人看的吗?2.对方肯定会抓着拍摄影片后失败的例子来进攻。
那么你们就可以一概以“以偏概全”来回击,也找几部比较成功的例子,如卧虎藏龙、还珠格格等。
3.电影作为“第七艺术”,与文学有着天然的关系。
电影的拍摄需要完善的剧本,而引人入胜的情节设置、富有张力的言语交流以及布景的安排等,与富有文学性的小说、戏剧、诗歌等文学形式有着脱离不开的关系。
一部源于文学作品的剧本一定是有自己独特的叙述和表达方式,永远不可能是将作品原封不动地沿用,这就必然涉及到文学作品的改编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后现代文化入侵,电影的改编不仅仅局限于对原著情节人物的沿用和保留,而是更注重新意和一个“变”字,更追求带有讽刺的意味和视觉上的冲击。
概言之,中国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忠实原著型:这种类型是最常见最普遍的改编方式,大部分电影剧本都对原著保持了忠实的态度,不做大的改动,并尽量将文学作品中的信息和思想感情传达给观众。
今年上映的《小时代》和《一座城池》就是根据郭敬明和韩寒的小说改编而成的。
其中,郭敬明亲自编剧导演的《小时代》的两部电影精准地将观众定位在了20岁左右的《小时代》拥趸群体,因此虽然影片招来铺天盖地的恶评,在票房上却分别都达到几亿,成为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一部卖座成功的例子。
除了这两位作家的作品,近两年《李献计历险记》、《失恋33天》、《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基本都是忠实于原著向观众展现从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的过渡。
虽然其中有些很卖座、很成功,有的比较萧条冷淡,但是就这种以文学作品为蓝本进行改编的电影,的的确确成为了电影创作的一个走向。
论池莉小说的影视改编
论池莉小说的影视改编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代表性作家,池莉的小说涉猎广泛,题材新颖,叙事手法独特,细腻的描写和深度的思考深受读者喜爱。
自1993年出版代表作《荷花》,她的小说已经被拍摄成了多部电影和电视剧。
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池莉小说的影视改编。
1. 高质量的改编作品更盛产于小说集池莉作品的影视改编中,小说集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比例更高。
如《荷花》、《落花生》、《北方寻路人》、《天才零售儿》、《薛嵩与李华》等。
这些小说集能够被改编成高质量的影视作品的原因在于,小说中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能够引导导演和编剧灵活运用语言、器具等形式塑造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场景。
同时,小说集的情节分散,对应着不同的角色和情感线索,也给了编剧丰富的创意空间。
2. 良莠不齐的改编作品主要是“大部头”虽然池莉小说的影视改编取得不少成功,但是也有不少质量较差的作品。
这些作品的共同点:都是改编池莉小说中较长的大部头,如《北京,北京》、《什么是橙色》、《纯真年代》等。
这些作品容易出现拖沓的节奏、人物性格刻画的失准等问题。
这些缺陷很可能是因为影视作品要面临时间的限制,不能将小说中的部分内容全部呈现出来。
3. 编剧转换叙事方式的挑战池莉的小说独特之处在于其细腻入微的描写、深度的思考,而影视作品对于时限和视觉表达的限制往往需要削弱小说中的文学性和哲学性。
这就给影视版权的获得和影视改编的编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从《荷花》到《白鹿原》,从《北方寻路人》到《红樱桃之后》,采用的改编手法都不尽相同。
有的编剧依然保留了原著的文学性和哲学性,有的编剧则尝试将小说中的情感体验转换为更加适合影视表达的方式。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手法,都为了让观众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加直观的焦点和情感体验。
总之,池莉小说的影视改编作品有其自身的优劣,对于读者而言,可以将其作为小说的补充和延伸,回顾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能够领略到导演和编剧对小说的另一种解读和创造。
关于小说影视化的议论文
关于小说影视化的议论文纵观近几年,各类仙侠言情类小说纷纷以电视剧的形象重现在大众的视野,使得人们原本对小说的想象有了更具体化的呈现。
然而,这种现象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首先,许多小有名气的小说大都被搬上荧幕,使得它的受众变得更加广阔,作品本身连带作者名气度直线上升。
其次,影视作品本身在有了小说的加持后知名度更高,传扬度更大,这使得许多影视作品在未开播前便有了很大的知名度,这对于其商业价值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与此同时,利益有很大上升空间也同时不可避免地可能带来更多负面影响。
许多小说中的场面在剧中根本无法表现,思想内容等不为现代社会所认同,这自然导改内容的删减与更改。
然而许多核心内容的更改,必然使得它失去其本身的灵魂,也就丢失了这个小说的意义。
那这样的作品无非打着原小说的旗号在欺骗粉丝罢了,相信它不仅名利双失,还可能为社会大众所唾骂。
由此,这样的作品让它流出来做什么呢?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而且不合社会潮流。
更有甚至,部分影视制作者纯粹想以原作的噱头来赢取更大的点击率、收视率。
这种对原著不负责任的行为使得现在的影视市场鱼龙混杂、怨声四起,大众的文化享受质量也大大下降。
同时,这使得影视市场另一个问题也显现出来——影视原创度问题。
近些年小说改影视剧的批量出现,让原创剧在这时候成为了罕见之物。
这一方面反映的是影视剧作写作者的投机取巧,另一方面展现了原创影视制作者的懒惰。
也许这一说法有些偏激,但事实上确实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出来。
影视剧作家可以从小说中借鉴,也可以加以创新,这必定会使影视作品显得更有吸引力。
但是,如果只是一昧复制,便没有创作意义了。
小说与影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通用,它们必竟是两种文化表现形式,虽有一定程度上的共通,但难免存在差异。
小说中许多心理活动由影视作品根本无法呈现,而失去心理活动的小说无非就是在叙事,而同样的情节套路必定会让观众陷入审美疲劳之中,使其失去剧情吸粉能力,最终只能是价值惨淡。
这又纠缠到另一个问题,大主演加小说改编的烂剧情来造就的电视剧往往都会赢取高收视率,低口碑的结局。
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
2011年电视剧《错点鸳鸯》改编自席绢首部穿 越小说“石氏”系列的《交错时光的爱恋》和 《戏点鸳鸯》由赵丽颖、戚迹 、韩栋 联袂主演。
匪我思存,国 内原创爱情小 说领军人物
• 根据匪我思存原创畅销 小说《佳期如梦》改编 的电视剧,由湖南卫视 频道金鹰独播剧场首播
《来不及说我爱你》由香港著名女导演曾丽珍执导,钟 汉良、李小冉、寇振海、归亚蕾、谭凯、齐芳领衔主 演。讲述了民国军阀混战时期,一方少帅军阀慕容沣 和富商之女尹静琬从相遇、相爱再到被迫分离,发生 的爱情故事。
• 电视剧《大漠谣》改编自著名作家桐华2006年出版 的同名小说—《大漠谣》。事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西 汉的旷世传奇——身世奇异的狼女与英姿勃发的一 代名将霍去病和温文尔雅的孟九三人之间的情感纠 葛。
《绝爱之城》改编自唐七公子小说《华胥引》。
•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 制作公司:上海唐 人电影制作有限公 司 • 总导演:李国立
•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是作家唐七公子的成 名之作,讲述了青丘 帝姬白浅和九重天太 子夜华的三生爱恨, 三世纠葛。
• 《云中歌》改编自桐华
同名小说,由影星 Angelababy和陆毅、杜 淳领衔主演。该剧讲述了 西汉时期,年少的汉昭帝 刘弗陵在荒漠迷途,得女 孩云歌带其走出困境,临 别之际,两人相约十年后 长安见,十年后,云歌依 约到长安,误认刘病已为 刘弗陵,以为他不记得儿 时的大漠诺言,身边还多 了个美丽女子,从此上演 了一段复杂的多角恋。
• 东宫是一部根据匪我 思存的同名小说改编 的中国大陆电视剧, 主要讲述大唐年间, 为止息兵戈,西凉公 主小枫远嫁大唐。小 枫不愿接受“无爱” 的政治婚姻,反抗无 果后迫于大局与太子 李承鄞达成“契约婚 姻”等。
《 倾 世 皇 妃 》
小说的影视剧改编研究——以《活着》为例探究不同媒介的故事叙事的开题报告
小说的影视剧改编研究——以《活着》为例探究不同媒介的故事叙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小说作为一种文字式的艺术,在叙事的方式、角度、节奏上有其独特的优势。
而影视剧则通过视觉和声音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叙事,能够更加生动地呈现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
因此,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成为一种常见的方式,能够让小说中的情节、角色和主题更加深入人心。
然而,小说和影视剧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故事叙事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差异。
小说作为一种文字艺术,其叙事方式更加注重文字的表达和描写,读者可以通过文字自行想象人物的形象、情境的氛围等,而影视剧则更注重于视觉呈现和声音效果的表现,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情节和人物形象。
因此,小说改编成影视剧需要考虑如何在叙事方式上进行转换,并且如何保留原作的核心主题和情感。
《活着》作为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代表,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
通过对不同媒介的叙事方式进行比较,可以探究小说和影视剧在故事叙事上的异同,进一步探讨如何将小说中丰富的意境和情感转换成影视剧中的表现形式,这对于加深对故事叙事的认识,提高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1.《活着》小说与影视剧的情节分析,比较两者故事叙事的异同;2.探究小说和影视剧在角色刻画、情境描写、视听效果等方面的表现形式,分析两种不同媒介所体现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3.分析小说和影视剧在主题表达、情感渲染等方面的差异,探讨如何在不同媒介之间进行转换和传递;4.研究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小说适配到影视剧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收集与小说《活着》及其电影、电视剧改编有关的相关文献、材料、论文,对小说原著、电影、电视剧中的情节、人物角色、情境描写、视听效果及主题等进行分析比较。
2.案例分析法:以《活着》为案例,通过分析小说和其改编成的不同影视剧,比较不同媒介之间的故事叙事、角色刻画、情境描写、视听效果、主题表达等方面的差异。
《后宫甄嬛传》网络热门小说改编影视剧分析
《后宫甄嬛传》网络热门小说改编影视剧分析《后宫甄嬛传》网络热门小说改编影视剧分析《后宫甄嬛传》是根据流行网络小说改编的中国大陆古装宫廷剧,自2011年首播以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该剧由作家流潋紫的同名小说改编,由导演赵宝刚执导,主要讲述了妃嫔间的爱恨情仇以及权谋斗争。
本文将从剧本的改编、角色的表演以及影响等方面对《后宫甄嬛传》的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剧本的改编。
相较于原著小说,《后宫甄嬛传》在剧本改编方面存在着一些删减和改动。
这是由于小说本身篇幅较长,情节相对复杂,故事线条纷繁。
为了适应电视剧的叙事形式和观众的观看习惯,剧本改编上进行了简化和提炼。
这些改动主要集中在剧情的压缩和角色关系的合理化上,使得整个故事流畅且紧凑,更加符合大众观众的需求。
其次,我们来看角色的表演。
《后宫甄嬛传》中的角色塑造非常精彩,演员们的演技也得到广泛的认可。
甄嬛由演员孙俪扮演,她成功地将甄嬛的机智、聪明和坚强展现出来,完美地诠释了甄嬛这个角色。
除了主演孙俪外,其他各个角色的扮演者也都表现出色,如陈建斌饰演的皇上以及高雄饰演的湘云等,都成功地赋予了角色生命力,使观众对影视剧情忍不住产生共鸣。
最后,我们来讨论《后宫甄嬛传》对社会的影响。
作为一部非常受欢迎的宫廷剧,该剧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后宫甄嬛传》的成功带动了相关产品的衍生。
从小说的出版到电视剧的推广,再到影视剧相关周边产品的推出,都为该剧的经营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其次,该剧也引起了观众对宫廷文化的兴趣和关注。
观众不仅对该剧中的角色和剧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对宫廷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更多的好奇。
此外,该剧中所展现出的女性之间的斗争和智慧也引发了观众对女性权益的思考和讨论。
综上所述,《后宫甄嬛传》的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在剧本的改编、角色的表演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通过对剧本的改编,使得故事更具紧凑性,更贴合当代观众的接受口味;演员们优秀的表演为角色塑造赋予了生命力;而影视剧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不仅推动了市场经济的繁荣,还拓宽了观众的宫廷文化视野。
论小说的影视改编
论小说的影视改编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文字来描绘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并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而影视作为一种视听媒体形式,通过图像、音响和表演来传达故事和情感。
小说的影视改编,就是将文字世界转化为视听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涉及到了文学和影视两个领域的交叉与碰撞。
小说的影视改编给观众带来了诸多的乐趣和启示,但也难免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小说相较于影视来说,更具有想象力和自由度。
在文字的世界里,读者可以自由地构建自己心目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而影视作品则固定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使得观众的想象空间受到了限制。
例如,当读者看小说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来描绘主人公的长相、声音和举止,而当他们看影视作品时,主人公形象已经被演员所塑造,观众的自由度就相对较低了。
其次,小说和影视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小说以文字为媒介,通过叙述、描写和对话等手法,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给读者。
而影视则通过图像、音响和表演等方式来传达故事和情感,使得观众可以通过多重感官的刺激来体验作品带来的视听享受。
因此,在影视改编的过程中,必然会因为表达方式的差异而出现一些变化。
有时候,这些变化能够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但也有时候会失去原著作品所独有的魅力。
再次,小说和影视在叙事节奏上存在差异。
小说由于文字叙述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作者的意图来设置节奏,使得故事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灵活自如。
而影视作品则受限于时间、节奏等因素,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故事情节表现出来,往往会对原著作品进行删减或者简化。
这就导致了一些影视改编作品在叙事上显得过于仓促或者剧情过于紧凑,使得观众感到不够细腻和真实。
不过,尽管小说的影视改编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有一些优点。
首先,影视作品可以通过视觉效果和声音效果来加强故事的感染力。
相较于小说,影视作品能够通过真实的图像和感人的表演更直接地触动观众的情感,使得观众更加投入其中。
其次,影视作品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和配乐等手法来呈现人物的形象与个性。
论影视作品对名著的改编-精选文档
论影视作品对名著的改编当你打开电视机观看影视剧作品的时候,不知你会否发觉有越来越多题材迥异、类型多样的影视剧作竞相搬上荧屏,令我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它一方面使广大电视观众有了更多项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满足着不同层面受众的审美需求。
如若你再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它们大都出身于“名家”。
像《红楼梦》根据曹雪芹同名小说改编,《阿Q正传》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雷雨》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边城》根据沈从文同名小说改编,《红高粱》根据莫言同名小说改编,《半生缘》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等等。
一、名著“改编热”现象出现的原因(一)市场因素按理说,在新的文化语境和技术条件都不断前进的今天,影视作品的创作也应是不断发掘潜力、推陈出新的,然而,近些年来一些曾经的名著名篇却被越来越多地搬上荧屏,成为导演和编剧们争相改编的新宠。
且不说有多少部名家名作已被改编成影视剧作,也不说这些被改编的作品的成与败,单就这一现象便足以令我们思考,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股名著改编的热潮?文学界和影视界的专家学者存在不同意见。
执导电视剧《啼笑姻缘》的著名导演黄蜀芹认为,名著相继被搬上荧屏,说明名著有其独特的魅力。
电视剧比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更容易使名著得到传播,也可以使名著更好地传承下去。
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尖锐地指出,名著改编之所以会成为一股热潮,是因为目前缺少优秀的原创作品。
编剧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名著,恰恰说明当下文艺工作者进取心的丧失和创造力的贫乏。
另外,汪教授指出,人们热衷于与现实生活差异较大的名著,是为了追求一种文化上的“陌生感”,这也是名著以多种样式被不断演绎的原因之一。
中山大学中文系黄伟宗教授则认为,改编之风盛行,是影视作品市场需要越来越大的结果。
根据最近一份民意调查显示,“受经济利益驱动”(67.2%的观众提及)和“跟风”(51% 的观众提及)是近年来出现“经典著作改编热”的主要原因。
可以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程度与消费观念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一些美的事物的欣赏水平也有所要求,这便无形当中给改编者增加了压力,因为一部由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作,要想既要“叫好”,又要“叫座”实在是令创作者们最头疼的事情。
影视剧的剧本改编与原著文学的关系研究
影视剧的剧本改编与原著文学的关系研究影视剧的剧本改编与原著文学之间一直存在紧密的关系,无论是改编自小说、戏剧还是其他文学作品,影视剧通过剧本的改编将原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转化为视觉艺术形式,带给观众全新的观影体验。
本文将探讨影视剧的剧本改编与原著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改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争议。
第一部分:影视剧的剧本改编意义影视剧作为大众娱乐的一种形式,通过剧本改编将原著文学作品转化为影像形态,使其更加直观、有趣。
剧本改编可以让观众通过观影,感受到原著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感、冲突、思考等元素,同时也能够通过视觉效果的呈现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
第二部分:剧本与原著的关系剧本改编是一项艺术创作,但在改编过程中需要尊重原著。
影视剧的剧本改编应该尽量忠于原著,以保持原作的精神内核和风格。
剧本创作者需要理解原著的主题、情节、人物性格等,将其重新构建为适合影视艺术形式展现的脚本。
此外,剧本改编还需要考虑影视剧的节奏、镜头语言等特点,使改编后的剧本更加符合影视媒介的特点。
第三部分:改编可能存在的争议与挑战影视剧的剧本改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是故事改编的问题,有时为了迎合大众口味或商业利益,改编后的剧本可能会削弱原著的深度或改变原著的结局。
其次是角色还原的问题,剧本改编后的角色形象可能与原著存在差异,观众对于角色的认同感可能会受到影响。
此外,影视剧的剧本改编还需要考虑如何将文字描写转化为视觉呈现,这要求编剧具备较高的创作能力。
第四部分:剧本改编带来的影响剧本改编可以为原著作品带来更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通过改编,原著作品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吸引更多的观众。
同时,好的剧本改编还可以提升原著作品的品质和影响力,将原著的精华展现给更多的人。
剧本改编还可以为原著作者带来更多的收益,比如版权费用。
第五部分:结语剧本改编是一个将文学作品转化为影像艺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创作任务。
在剧本改编过程中,尊重原著、保持原著精神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影视媒介的特点和观众的需求。
忠于原著的经典改编——论电视剧《白鹿原》
荒谬性,解构、戏说成风。 作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后革命时代
的“去革命化叙事”,《白鹿原》显然与以往的启蒙或革 命叙事存在差异,它摆脱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党史 化 、革 命 化 、阶 级 对抗 或阶 级 斗 争 模 式 ,将 历 史 日 常 化、生活化了。虽然陈忠实并不愿全盘接受历史“说不 清”、真相难解释、历史无正义的看法,但小说中的部 分情节确实表现出对历史的本质和规律的怀疑或否 定。如鹿兆海与白灵在决定加入国民党或共产党时, 并不理解这两个党的宗旨的区别,只好用扔钱币的方 式来决定。这显然颠覆了我们习以为常的“青年走上 革命道路必有一个导师式的引路人”的叙述模式。小 说以人生道路选择的“偶然化”颠覆了阶级压迫与革 命成长逻辑的必然性。而白灵后来从事党的地下工 作,九死一生,却死于共产党内部的整肃。白孝文投机 革命,整死黑娃,却仍然做着人民政府的县长。这些情 节也许符合历史的真实,但电视剧的改编却不能对它 们“忠实”。电视剧将白灵的结局改编为死于反围剿 的战争中,白孝文被白嘉轩大义灭亲,被鹿兆鹏抓捕。 这样的改编是必须的,也是成功的。
安徽文学 文 ANHUIWENXUE 艺 理 论
忠于原著的经典改编
—— —论电视剧《白鹿原》 柳应明
盐城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摘 要:电视剧《白鹿原》可谓一部忠于原著的经典改编。它保留了小说原著的主要情节、人物故事,甚至台词; 又顾及到影视艺术的大众性,进行了适度的二次创作,突出与强化了主要情节、人物,并改写了部分情节与人 物命运。此外,它全面展现了关中地区的风俗民情,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关键词:改编 忠实 二度创作 地方色彩
一、对“忠实”的精彩诠释 小说《白鹿原》诞生于新历史主义思潮兴盛的 20 世纪 90 年代初,受其影响显著。新历史主义的核心要 义是“否定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嘲弄历史的所谓本 质和规律”。[1]认为“历史事实是已经不再可能被直接 感知的,在本质上是已经不在场的,而为了将其建构 成为人们思辨的对象,它们必须被叙述,这种叙述是 语言凝聚、替换、象征化和某种贯穿着文本产生过程 的产物,经由分析、推理甚至想象,再现甚至表现过去 发生的事件”“。有多少种描述和阐释,就有多少种历 史,历史就会呈现多样化的面貌。”[2]新历史小说则“从 传统历史小说宏大的战争场面以及平民百姓的小小 悲欢,进而转向阴暗的历史废墟和小人物晦暗纷乱的 非理性世界”。[3]有的小说还热衷于表现历史的偶然性、
论建国后大陆对古代经典小说的影视改编--以《红楼梦》为个案
论建国后大陆对古代经典小说的影视改编——以《红楼梦》为个案近年来影视作品翻拍不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李少红的新版《红楼梦》,从声势浩大的“红楼梦中人”大型选秀活动开始就一直备受争议。
此外,《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的新版影视剧作也陆续出来。
之所以称之为“新版”,当然是相对于旧版而言,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自《红楼梦》这一古典名著被搬上电视银幕后,许多古典小说相继通过电视进入人们的视野。
对于古典名著被改编成电视剧,有的人可能不接受,认为视觉的定向会影响对原著小说的欣赏。
我倒是觉得电视剧改编的不错,当然我说的是老版。
就拿六小龄童主演的《西游记》来说,确实可以称之为经典,觉得六小龄童就是孙悟空,对孙大圣的印象就定格在那儿。
儿时看的西游记漫画,只记得“毛脸雷公嘴”的猴子和许多妖魔鬼怪斗法,对具体的名字倒不是记得很清楚,但看了六小龄童演的《西游记》,看的次数多了,以至于至今没看过《西游记》原著,却对盘丝洞、比丘国、女儿国等等如数家珍。
对于新版《西游记》,我确实不怎么喜欢,主要是它与原著相差太多,例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本来就是妖魔斗法的妇孺皆知的故事,但在新版中,偏偏生出许多情节,硬把白骨精和孙悟空扯上什么关系,白骨精就是白骨精,好端端的怎么是孙悟空的什么姐姐,还和孙悟空有过一段什么样的情。
还有盘丝洞本来就是七个蜘蛛精想吃唐僧肉,才生出的许多事,新版中偏偏要加上个小蜘蛛精,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小蜘蛛精还和沙僧有点暧昧。
这些都让我觉得新版《西游记》不像是神魔小说,倒像是爱情纠葛小说。
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的新拍的电视剧都不如老版的好,至少在我母亲眼里,新版《三国演义》就不错。
可能是因为老版三国中的演员都过于老,比如说刘备出场是应该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可老版中的刘备一出场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人了。
但是排除演员自身的原因和化妆技术,老版三国其实也不错,特别是情节的安排很衔接,尊重原著。
当然新版更不错,演员阵容很强大,帅哥更是一大堆。
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方法
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方法文学作品影视改编是指将文学作品搬上银幕,将书本中的故事通过电影或电视剧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这种改编方式常常能够吸引更多观众,带动原著作品的销量,同时也能够通过视听的方式更加直观地展示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1.直接改编:这是最常见的改编方式,即将原著小说或戏剧直接搬上银幕。
这种方式最大的优势是保持了原著的完整性和原汁原味,观众能够通过电影或电视剧深入体验原著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傲慢与偏见》、《杀死一只知更鸟》等都是通过直接改编的方式搬上银幕的。
2.自由改编:在自由改编的方式中,编剧可以根据原著故事的框架和主题进行修改和创作。
这种方式通常用于将长篇小说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的情况,因为原著中的情节太过庞大,无法完全保留在有限的影视时间中。
自由改编的方式可以对故事的发展进行适当的简化和重构,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例如,《指环王》电影系列改编时就进行了一些自由改编,删除了一些次要情节和角色,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紧凑。
3.改编成系列剧:当原著作品较长且剧情较为复杂时,将其改编成系列剧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通过将故事分割成多个季节或集数,可以更好地展示原著中的情节和角色,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例如,《权力的游戏》系列剧就是将乔治·R·R·马丁的长篇小说《冰与火之歌》改编而成的。
4.故事延伸:有些改编作品并不是严格按照原著进行改编,而是在原著故事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
这种方式可以带来一些额外的情节和角色,丰富原著故事的背景和世界观。
例如,《哈利·波特》电影系列就把原著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和情节进行了适当的添加和修改,使得整个世界更加丰满。
5.故事改编:有些改编作品并不是直接以原著中的情节和角色为蓝本,而是以原著的主题或核心思想进行改编。
这种方式可以为观众呈现一个全新的故事,但仍然能够传达出原著的精神和主题。
例如,《汤姆克鲁斯:不可能的任务》系列电影就是以1960年代电视剧《特工007》为灵感进行改编的,虽然故事和角色都不一样,但依然保留了间谍题材的精髓。
论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创作思路
视听2020.05|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小说和传统文学并驾齐驱,已经占据文学市场的半壁江山。
随着融媒体跨媒介的不断发展,网络小说借助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着众多读者运用多种方式或细心研读或浏览消遣,成为新兴的艺术样式。
近年来,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成的影视剧层出不穷,其类型题材五花八门,耳熟能详的《鬼吹灯》《盗墓笔记》《择天记》《香蜜沉沉烬如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不胜枚举,绝大多数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网络小说和影视剧的跨界融合、强强联手,是新时期媒体融合的必然趋势,也凸显着改编者将小说文本转化为影视剧作品的高超技艺。
一、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缘由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有着多方面的缘由,最为重要的两个是经济效益的驱使和原创故事的匮乏。
(一)经济效益的驱使网络小说缘何会成为影视剧改编的香饽饽,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即是经济效益的直接刺激。
今天,IP 已经随波逐流,不再是行业内热烈追求的对象,但放眼三四年前却是一个不能被忽略的词汇。
坐拥网络小说数以千万的粉丝数和动辄过亿的阅读点击量,一句“得IP 者得天下”成为行业内约定俗成的准则,似乎谁掌握了优质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权,谁就能在大浪淘沙的影视市场中寻得立足之地。
为此,一批影视文化公司专门设立了文学编辑、影视编辑、剧本编审、剧本医生等岗位,每天的工作内容即是阅读网络小说撰写审读意见,一旦发现有改编价值的作品就会买下版权进行影视化运作。
从市场的反应看,这些作品确实回报显著,绝大多数都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较高的票房,在确立自我品牌的同时,也二次助推原著走上热销。
(二)原创故事的匮乏中国的影视剧市场不缺编剧,但缺优质的编剧。
大量的编剧们坐在电脑前没日没夜地码字写剧本,却十之八九留存纸上,无法实现屏幕影像化的转变。
但这并不是最忧心的,毕竟人才的培养和新老交替是时间的必然,总会有优秀的编剧脱颖而出,甚至一鸣惊人。
最令人忧心的是行业内流露出的对编剧的不重视和对原创故事的不自信状态。
耽改剧是什么意思
一.耽改剧是什么意思?
答:所谓“耽改剧”,就是从耽美小说改编而来的影视剧。
这一概念和之前的“耽美剧”既有联系又有显著的差异。
耽改剧一般都是用不太出名的新人演员出演,用小投入、轻资本的方式进入市场,试图以小博大,这样的话,即使失败也不会承担太重的损失。
网友对“耽改剧”的褒贬不一,有人确实喜欢自己喜欢的小说影视化,投资方也热衷于投资耽改剧,但有人说这类电视剧只是消耗书粉和CP粉的热情,不重质量只是圈钱,还有人认为一边禁小说一边推广电视剧的状态很是矛盾。
耽美讲的是男生之间的感情,但一些影视作品,一边想要蹭原著作品的名气,一边又不能接受其中的情节,最后大概特改,原著被改的面目全非。
兄弟情原著粉能够接受,毕竟很多人思想还不够开放,但如果在两个人之间安插女主,生硬的安排另一条感情线,那么整部剧就都变味了。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小说和影视剧,再现生活的文学载体。因此,小说的文学性不言而喻。
影视剧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剧本中的语言和内容、叙述性等几个方面。构成电视剧的基础和根据,是电视剧的文学剧本,因此电视剧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学特征,也是电视剧内部艺术组成的重要部分。[1]陈凯歌曾说过一个好的剧本是一部影视剧作成功的关键。在影视剧的拍摄过程中,导演最早接触到的文学剧本是由编剧用文学语言创作的。剧本也要根据影视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以及所处的情景对对白和画外音进行文学语言的润色和锤炼,以达到影视剧的合情合理。这充分体现了影视剧的文学性。比如最新的热播剧《甄嬛传》中安常在说的一句话:“杏花虽美,可结出的果子极酸,杏仁更是苦涩,若做人做事皆是开头美好,而结局潦倒,又有何意义。倒不如像松柏,终年青翠,无花无果也就罢了。”经过对语言的文学性处理更符合清朝那个时代的说话腔调,十足的体现了宫廷剧中被锁在深宫后院,被厚厚围墙困住,经历后宫嫔妃明争暗斗后身心俱惫而又失落孤寂的情景。又如甄嬛所说:“在这后宫中想要升就必须得猜得中皇上的心思,若想要活,就要猜得中其他女人的心思。娘娘容不容臣妾,是娘娘的气度。能不能让娘娘容得下,是嫔妾的本事。”剧本中语言的推敲十分贴切影视剧中塑造的甄嬛这个人物的形象。既写出甄嬛的聪明和心思缜密,又写出了她不卑不亢、有勇有谋的人物性格。
一、小说和影视剧的关系
小说和影视剧都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作品,都是基于生活的原型加上合理的想象和虚构而打造出来的典型,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因而小说和影视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小说和影视剧同时具有的文学性、叙事性和时空性把小说和影视剧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小说的影视剧改编提供了可能性。另外小说的文字传播媒介和影视剧的声画传播媒介的不同,使小说和影视剧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使两者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Key Words:Fiction;The Film and Television Play;Adaptation
影视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与戏曲、美术、音乐、诗歌、小说等文学艺术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小说是影视剧发展过程中得以吸收和借鉴的重要因素,因此影视剧也具有相应的文学性。但是小说和影视剧并不能因此等同,影视剧和小说的传播媒介和语言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两者又是截然不同的艺术。小说和影视剧两者又具有分合难定的紧张与暧昧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其中最直接、最明显的关系就是影视剧对小说的大量改编。小说和影视剧之间的差异性,使他们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小说和影视剧在交叉和分离中实现互动。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关于毕业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资料(包括图纸、试验记录、原始数据、实物照片、图片、录音带、设计手稿等),知识产权归属平顶山学院。本人完全了解平顶山学院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平顶山学院可以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毕业论文。如果发表相关成果,一定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且第一署名单位为平顶山学院。本人离校后使用毕业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平顶山学院。
小说的影视剧改编不仅仅是中国所特有的现象,在世界影坛上也同样是一个普遍现象。《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斯蒂芬·金的《不同的季节》,《迷雾》改编斯蒂芬·金的同名作品,《时间旅行者的妻子》这让人联想到文学大师马尔克斯的巨著《霍乱时期的爱情》,《乱世佳人》是根据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飘》(Gone with the Wind)改编的等等。同样在中国影视剧中也存在小说的影视剧改编,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的改编,荣获了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大奖、最佳男演员奖和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奖。《红高粱》是导演张艺谋根据莫言的同名小说改编,是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的影片。另外张艺谋曾说过,他在电影《红高粱》上的成功要感谢莫言提供给他一部好的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成就了莫言。
小说和影视剧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都能带给人心灵的悸动和感悟,也会给人的生活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小说《平凡的世界》作者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在近十年的广阔背景下,通过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各阶层大多数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追求,挫折与爱情,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现实的冲突,纷繁错乱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现了社会普通人士在大时代的背景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其中最引人感动的,还是孙氏兄弟不甘为命运的玩偶,在沉重的生活中发掘自己被禁锢的价值,自强不息的命运主旋律,成为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之作。电影《手机》严守一是一个以“说话”为生的人,他的节目以说真话见长,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不由自主的开始说谎话。在三个女人中周旋的严守一只能利用手机来掩盖自己日益狼狈不堪的生活。制片人费墨是严守一的老搭档兼好朋友,两人相互打掩护,欺骗各自的妻子。当谎话和手机连在一起时,手机就变成了“手雷”。电视剧《手机》的播出在社会上引起了争议,引发了夫妻间的信任问题。“与所有手机持有者共免”,这是电影《手机》电影海报的宣传用语。很有意思的是这个“免”字的用法,只有当你看完整部影片时才知道那不是一个错别字,其实这里面包含着一种劝勉式的说教。
毕业论文
题 目: 论小说的影视剧改编
院(系):新闻与传播学院
专业年级:2009级广播电视编导
姓 名: 臧丹
学 号:091500204
指导教师: 刘春艳讲师
2013年4月12日
原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毕业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老师签名:日期:
摘 要
小说和影视剧都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作品,小说和影视剧同时具有的文学性、叙事性和时空性,把小说和影视剧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小说和影视剧的可通约性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小说是抽象的语言符号,具有内在感悟的无限延伸性。影视剧是直观的声画符号,善于用生动的形象和唯美的画面展现生活常态和制造视觉享受。小说和影视剧的不可通约性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好的小说为影视剧的改编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是影视剧改编的源泉。影视剧的成功改编不仅催红了成为改编素材的原著小说,还引发了新的写作形式——影视剧本的出现。小说的影视剧改编会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改编成功会受到好评如潮,促使编剧进行更好的二度创作。改编失败的影视剧会备受争议,会引起编剧的深思,更加注重忠于原著和人物刻画。小说和影视剧的互动发展促使两者达到共存双赢。
小说和影视剧同时具有叙事性和时空性。小说和影视剧虽然传播媒介不同,小说是用语言文字的形式,以抽象的文字描述带大家进行思想上的运动,开启人们思维的想象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影视剧是一门综合艺术,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整个故事情节,给人以直观的感觉。但是两者都在以自己的传播媒介再现和反映生活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在叙述的过程中,小说和影视剧都具有的时空感,让故事情节曲折,故事条理明晰有层次。如小说中用文字描写一眨眼十几年过去了,一个小孩儿一下长成了帅小伙来表示时间感,影视剧则用小孩儿脱鞋上床,特写地上的一双小孩儿鞋变成了一双成人鞋来展现时间的飞逝。小说和影视剧所共有的叙事性和时空性为小说和影视剧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使小说的影视剧改编有了可靠的依据。
杨曙在《论电影中的文学性因素与当代大片中剧本的粗糙》中认为电影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语言和内容两个方面。首先,在语言的文学韵味方面,影视作品通过光、影、声、画等手段体现了听觉愉悦和视觉审美,多重“能指”的影像展示既满足了影视的可看性,也拓宽了画面的想象空间。这种影像的表现方法很好的引用了文学的修辞方法,产生了美丽流动的想象空间。电影凭借独特的视听语言和扣人心弦的魅力,深化作品的主题,传达深邃的哲理,成为更有利于人们思考人生、体察社会的另一种更诱人的艺术样式。作者的意图常常以“潜在”的方式隐含在画面和声音的背后,那些隐藏在镜头后面的“意义”必须由具备一定文化背景的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对镜头语言即时解码而获得,沉重的文化思考蕴涵在直观的镜头之后,让观众自己去玩味。大众阅读心理由文字向图像转变,当影像消解了文字表达中思想的沉重和所谓“哲理性”时,却往往反而更贴近了作者的本意,揭示了人性的真实。另外,它要求电影中人物语言具备完全的生活化特点,这一点是电影语言的基础。可以说,对电影语言的适度提炼和加工,增强其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其次,在内容方面。要加强文学和影视剧的联姻,要适当的吸取侧重表现的文学艺术的特点的思想内涵,使影视剧的思想更丰富,使思想美真正融入影视剧中。[2]
关键词:小说;影视剧;改编
TheTheory of FictionalFilms andAdaptation
Abstract:Novels and TV dramas are comingfrom life and above life,theyhave the literariness, narrative and space-time at the same time, the novel and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play closely linked together, novels and dramas commensurability provides possibility for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Novel is an abstract language sign,whichhas intrinsic feeling of infinite extensibility. Content is intuitive picture symbol,whichare good at using vivid and beautiful picturestoshow life normal and create visual enjoyment. Novels and movies of incommensurability make both promote each otherand gaincommon development.Good adapted novelswhichprovide a lot of materialsfor filmsand television plays,arethe source of content adaptation. Successful adaptedfilms not only push original material of the novelred, havealso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new forms of writing.Adaptationswill stronglycause public response, successfulladaptationswillget rave reviews,andprompt the writers tomake a better recreation.Thefailureof adapted dramas will be controversial. Itwill cause the thought of writers,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beingloyal to the original characters. Interactive developmentofnovels and TV dramasmakethemreach the coexistence of a win-win sit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