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竖曲线计算

合集下载

竖曲线标高计算程序

竖曲线标高计算程序

竖曲线标高计算程序此程序为竖曲线标高计算程序,程序用变坡点高程和桩号来计算坡度,使高程计算比较精确,程序运行时,先按顺序输入三点的桩号、高程和中间曲线的半径,然后可输入桩号求相应点的高程,当桩号到达曲线尾和下一曲线间的直线段时,会出现“AFTER QX”的提示,这时可继续输入桩号求标高,也可输入一负值进行输入下一变坡点数据,输入负值后会出现提示要求输入R,此R为第三个变坡点的半径,继续要求输入的EF则为第四个变坡点的桩号和高程。

程序自动将前次的后两个变坡点的数据交换到计算时所用的第一第二个变坡点,而不用每次都输入。

但要注意的是,不能输入超过下一个曲线的桩号,否则会出现标高错误,最好在出现“AFTER QX”提示后便进行下一变坡点数据的输入。

本程序在输出标高后可设计简单的横坡度、超高坡度计算程序,可一次输出断面中的标高。

变量说明:<程序运算符定义>文件1 程序名:SQXABCD:Lbl 0:{ERF}:REF:G=(D-B)÷(C-A):H=(F-D)÷(E-C):L=R×Abs(G-H)÷2 ←Lbl 1:{K}:K≤0=>Goto 2⊿K≤C+L=>L=-Abs L:Prog "SHU":M=D+(K-C)H+J:≠>M=D+(K-C)H:"AFTER QX"⊿L=Abs L:K≤C=>Prog "SHU":M=B+(K-A)G+J⊿K≤C-L=>M=B+(K-A)G⊿M=1000M:Prog "SSWR":I=M÷1000◢K=K+20:Goto 1:Lbl 2:A=C:B=D:C=E:D=F:Goto 0文件2 程序名:SHUJ=(K-C+L)2÷(2R):G-H>0=>J=-J⊿文件3 程序名:SSWRM-Int M<0.5=>M=Int M:≠>M=Int M+1⊿。

excel竖曲线高程计算表 - 副本

excel竖曲线高程计算表 - 副本

第一竖曲线 K2+006.000 30.000 2.1724 -1.2838 600 K1+995.632 K2+016.368 0.0896 10.368
第二竖曲线 变坡点桩号 变坡点高程 坡度(i1) 坡度(i2) 曲线半径(R) 竖曲线起点桩号 竖曲线终点桩号 外距 (E) 切线长(T) K3+332.500 12.971 -1.2838 30.3399 333 K3+279.847 K3+385.153 4.1627 52.653
第三竖曲线 变坡点桩号 变坡点高程 坡度(i1) 坡度(i2) 曲线半径(R) 竖曲线起点桩号 竖曲线终点桩号 外距 (E) 切线长(T) K4+562.000 386.000 30.3399 -40.0216 10000 K1+043.925 K8+080.075 618.8426 3518.075
第四竖曲线 变坡点桩号 变坡点高程 坡度(i1) 坡度(i2) 曲线半径(R) 竖曲线起点桩号 竖曲线终点桩号 外距 (E) 切线长(T) K10+000.000 8.116 -40.0216 0.0000 0 K4+629.996 K5+506.200 #DIV/0! 0.000
竖曲线参数表
编号 1 2 3 4 5 交点桩号
K1+002 K2+006 K3+333 K4+562.000 K5+506.200
交点高程 8.189 30 12.971 386 8.116
曲线曲线 变坡点桩号 变坡点高程 坡度(i1) 坡度(i2) 曲线半径(R) 竖曲线起点桩号 竖曲线终点桩号 外距 (E) 切线长(T)

4800竖曲线计算放样程序

4800竖曲线计算放样程序

4800竖曲线计算放样程序SJBGJS(主程序)Lb1 1:{KB X}:Prog“YSJG”:N=-V-W:N>0=>N=-1:≠>S=0.14L÷(0.07+0.035I):Y=(0.07+0.035I)÷LC=Abs(K-Q):K>Q=>C<T=>D=(K-Q+T)2÷(2RLb1 2:C<T=>D=(K-Q-T)2÷(2RLb1 3:K<Q=>P=V÷100: ≠>P=W÷=>Prog“123”NormProg“BBBB”:Goto 1123K<J-L=>Prog“11”: ≠>K<J=>Prog“22”: ≠>K≤○=>Prog “33”: ≠>K≤○+L=>Prog“22”: ≠>Prog“11”33G=G+0.01I(MB)11G=G-Abs B×0.0222M=1=>Prog“44”: ≠>Prog“55”44K≤J-L+S=>Prog“E”: ≠>K<J=>Prog“C”: ≠>K<○+L-S=>Prog“C”: ≠>Prog“F”55K≤J-L+S=>Prog“A”: ≠>K<J=>Prog“C”: ≠>K<J=>Prog “C”: ≠>K<○+L-S=>Prog“C”: ≠>Prog“B”EB≤0=>G=G+0.02B: ≠>G=G+B((K-J+L)×Y-0.07)÷FB≤0=>G=G+0.02B: ≠>G=G+B((○+L-K)×Y-0.07)÷CK<J=>G=G((K-J+L)×Y-0.07)÷3.5×MB: ≠>G=G+((○+L-K)×Y-0.07)÷3.5×AB>0=>G=G-0.02B: ≠>G=G-B((K-J+L)×Y-0.07)÷BB>0=>G=G-0.02B: ≠>G=G-B((○+L-K)×Y-0.07)÷BBBBLb1 0:{Z}H=G-Z:H>0=>Prog“BBB”: ≠>Prog“SBB”Fix 3:C=C+0.0001:“LL=”:Pause 0BBF“P11”U“P22”H≥-10=>C=Abs B+1.9-(H+0.03)F: ≠>C=Abs B+1.9+9.97F+1-(H+10.03)H<8=>C=Abs B+1.5H+0.3: ≠>H≤16=>C=Abs B+13.433+(H-8)×1.5+0.3: ≠>Abs B+26.865+(H-16)×ACB>0=>G=G-○×B: ≠>G=G-B((K-J+L)×Y-0)÷BCB>0=>G=G-○×B: ≠>G=G-B((○+L-K)×Y-0)÷SBBF“P11”U“P22”H≥-10=>C=Abs B+1.9-(H+0.03)F: ≠>H≥-20=>C=Abs B+1.9+9.97F+1-(H+10.03)U:≠>H≥-30=>C=Abs B+1.9+9.97F+9.97U+2-(H+20.03)U: ≠>H≥-40=>………SJGK≤30231.33=>Q=30350:A=311.580:R=15000:T=105.061:V=-0.967: W=+2.368:J=30049.62:○=30141.33:L=90:M=+1:I=7:Goto 1: ≠>K ≤30594.22=>Q=30350:A=311.580:R=15000:T=105.061:V=-0.967:W =+2.368:J=30311.33:○=30391.27:L=80:M=+1:I=7:Goto 1: ≠>K≤31123.63=>Q=30350:A=311.580:R=15000:T=105.061:V=-0.967:W=+ 2.368:J=30674.22:○=30768.06:L=80:M=+1:I=7:Goto 1: ≠>K≤31 123.63=>………Lb1 1Q----为该段竖曲线的变坡点桩号A----变坡点高程R----竖曲线半径R----竖曲线切线长E----竖曲线外距P1---变坡点前一个纵坡坡率P2---变坡点后一个纵坡坡率N----竖曲线纵要素因子,凸为-1,凹为+1 K0---直线直线段边桩放样辅助程序BBBBBB(主程序)Defm 3Lb1 0:{G ,Z}H=G-Z:H>0=>Prog“BBBBB”: ≠>Prog“BBBB”Goto 0BBBBBH<12=>L=9+1.5H: ≠>H≤20=>L=9+8×1.5+1.5+(H-8)×1.75: H ≤20=>L=9+8×1.5+1.5+8×1.75+3+(H-16)×2:BBBBC“P1”:D“P2”:S“P3”H>-12=>L=11.25-(H+0.045)C: ≠>H>-20=>L=11.25+9.955 C+1.5-(H+10+0.045)D: ≠>L=11.25+9.955 C+9.955 D+3-(H+20+0.045)说明:G---路肩设计高Z---实测高L---理论宽度H---填挖值。

曲线道路坐标计算(Excel)

曲线道路坐标计算(Excel)

曲线道路坐标计算§1 曲线要素计算缓和曲线是在不改变直线段方向和保持圆曲线半径不变的条件下,插入到直线段和圆曲线之间的。

其曲率半径ρ从直线的曲率半径∞(无穷大)逐渐变化到圆曲线的半径R ,在缓和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ρ与缓和曲线的长度l 成反比,以公式表示为:l1∝ρ 或 C l =⋅ρ(C 为常数,称曲线半径变更率)。

当o l l =时,R =ρ,应有o l R l C ⋅=⋅=ρ以上几式是缓和曲线必要的前提条件。

在实际应用中,可采取符合这一前提条件的曲线作为缓和曲线。

常用的有辐射螺旋线及三次抛物线,我国采用辐射螺旋线。

为了在圆曲线与直线之间加入一段缓和曲线o l ,原来的圆曲线需要在垂直于其切线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p ,因而圆心就由'O 移到O ,而原来的半径R 保持不变,如图。

由图中可看出,缓和曲线约有一半的长度是靠近原来的直线部分,而另一半是靠近原来的圆曲线部分,原来圆曲线的两端其圆心角o β相对应的那部分圆弧,现在由缓和曲线所代替,因而圆曲线只剩下缓圆点(HY )到圆缓点(YH )这段长度即y l 。

o β为缓和曲线的切线角,即缓圆点或圆缓点切线与直缓点或缓直点切线的交角,亦即圆曲线HY→YH 两端各延长2ol 部分所对应的圆心角。

γ为缓和曲线总偏角,即从直缓点(ZH )测设缓圆点(HY )或从缓直点(HZ )测设圆缓点(YH )的偏角。

q 为切线增量(切垂距),即ZH (或HZ )到从圆心O 向ZH (或HZ )的切线作垂线垂足的距离。

p 为圆曲线内移值,即垂线(从圆心O 向ZH (或HZ )的切线作垂线)长与圆曲线半径R 之差。

§1.1 不等长缓和曲线要素计算:在铁路曲线测设中,线路曲线一般是由相等的两条缓和曲线中间加一个圆曲线构成,有时还会出现由两个不等长的缓和曲线中间加一个圆曲线构成的特殊情况,如图:缓和曲线长分别为1o l 、2o l , 切线长分别为1T 、2T ,曲线偏角(线路转角)为α,圆曲线半径为R ,圆曲线长为y l ,曲线长为L ,外矢距为E ,切曲差为J ,(缓和曲线后)圆曲线内移值分别为1p 、2p ,(缓和曲线)切线增量分别为1q 、2q ,缓和曲线偏角分别为1o β、2o β , 回旋线参数分别为121o Rl A =、222o Rl A =各曲线要素计算公式如下:231112402R ll q o o -=232222402Rll q o o -=341211268824R lR l p o o -=342222268824RlR l p o o -=ααsin )(2)(12111p p tgp R q T -+++=ααsin )(2)(21222p p tgp R q T -+++=Rl R l o o o ππβ111901802=⋅=Rl R l o o o ππβ222901802=⋅=︒--++=180)(2121Rl l L o o o o πββα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当21o o l l =时,就是等长(对称)缓和曲线的情况。

竖曲线高程计算excel表

竖曲线高程计算excel表

竖曲线高程计算通常涉及到纵坡设计,可以用于计算道路或其他线性结构的竖向变化。

如果你想创建一个Excel表格来进行竖曲线高程计算,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步骤指南:
1. 打开Excel
首先,打开Microsoft Excel软件。

2. 创建表格
在Excel中创建一个新的工作表。

在这个表中,你可以创建两列,一列是里程(或水平距离),另一列是高程。

3. 输入已知数据
在里程列中输入已知的里程点,在对应的高程列中输入相应里程点的高程。

4. 使用公式进行计算
对于每个里程点,你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其高程:
(H = H_{0} + i \times d)
其中:
•(H) 是当前里程点的高程。

•(H_{0}) 是前一个里程点的高程。

•(i) 是纵坡的坡度(单位为米/米或米/公里)。

•(d) 是当前里程与前一个里程之间的水平距离。

你可以在每个里程点的高程单元格中输入这个公式,并使用拖放功能将公式应用到其他里程点。

5. 保存和分享表格
完成计算后,保存你的Excel表格。

你可以将这个表格分享给其他人,或者将其导入到其他软件中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可视化。

示例:
假设你有以下里程和对应的高程数据:
你可以在里程为1和2的单元格中使用上述公式来计算对应的高程。

然后,使用拖放功能将这个公式应用到其他里程点。

竖曲线计算公式 excel版

竖曲线计算公式 excel版

109.313 109.649 109.165 109.501 109.017 109.353 108.869 109.205 108.721 109.057 108.573 108.909 108.425 108.761 108.277 108.613 108.129 108.465 107.981 108.317 107.907 108.243 107.759 108.095 107.611 107.947 107.463 107.799 107.315 107.651 107.167 107.503 107.052 107.388 106.945 107.281 106.797 107.133 106.649 106.985 106.501 106.837 106.353 106.689
坡道点高程(H1)
里程
TDR
基床表层底面中 -0.967
曲线点高程(H)

路肩标高
TDR

-0.967
110.986 40+850.600
110.986
109.683 110.019
111.000 40+860.000
110.998
109.695 110.031
111.015 40+870.000
111.005
109.702 110.038
111.030 40+880.000
111.007
曲线点高程(H) 基床表层底面中 路肩标高
TDR

-0.967
110.996
109.693 110.029
110.939
109.636 109.972
竖曲线终点里程
40+949.400

竖曲线高程计算公式及超高变化率公式

竖曲线高程计算公式及超高变化率公式

竖曲线高程计算公式
一、符号说明:
1、L-竖曲线计算点与起点里程差即计算点至起点的弧长(以米计);
2、R-竖曲线半径(以米计);
3、h-竖曲线起点切线上对应点与线路上计算点高差(此值为绝对值);
4、S-竖曲线起点切线上计算点对应点至起点的距离(以米计);
5、H计-竖曲线上计算点高程(以米计);
6、H起-竖曲线上起点高程(以米计)。

7、i1、i2-小里程段、大里程段坡度值(i1上坡为“+”,下坡为“-”);
8、L s-竖曲线段长度(以米计)。

二、竖曲线计算公式
1、h=R(1-cos2A)/cos i1;(其中:A=L/(2R),以下同)
2、S=2RsinA cos(|i1|-A)/ cos i1;
3、H计=H起+S*i1±h(式中:凸曲线取“-”号,凹曲线取“+”号)。

4、L s=R| i2- i1|
三、图示:
超高变化率公式
三次抛物线:h=H×l2(3L-2l)/L3,
说明:l为计算点至起点的距离(即里程差),L为缓和曲线长度,H为变化横坡差,h为坡率变化值。

竖曲线计算程序

竖曲线计算程序

列3
列4
竖距h1
切线高程 设计高程
2.617 2326.375 2323.75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741 2324.875 2321.134
5.064 2323.375 2318.311
6.587 2321.875 2315.288
8.310 2320.375 2312.065
桩号
155 175 195 215 235
38.32 0.367
2331.542 52.680
2334.049 129.320 2329.769
列1
横距x1 102.32 122.32 142.32 162.32 182.32
体部分,绿色字体的是结果
列3
列4
列5
自动计算结果
列3
列4
列5
为凹形曲线
列2
第一步修改红色字体部分,绿色字体的
参数(点击参数名查询规范)
列2
桩号
91
高程H0
2331.175
竖曲线半径R 前纵坡i1 后纵坡i2
2000 -7.50% -3.67%
第二步:自动计算结果
参数 竖曲线要素
i2 i1 竖曲线长度L=R|ω|
计算结果
3.83% 76.64
切线长度T=L/2 外距E=T^2/2R 设计高程计算 变坡点处设计高程 竖曲线始点桩号=变坡点桩号-T 竖曲线起点高程=变坡点标高-T•i1 竖曲线终点桩号=变坡点桩号+T 竖曲线终点高程=变坡点标高+T•i2 整20M桩设计高程(有要求就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Excel表格进行全线线路竖曲线的统一计算
高速公路纵断面线型比较复杂,竖曲线数量比较多。

由于相当多的竖曲线分段造成了设计高程计算的相对困难,为了方便直接根据里程桩号计算设计高程,遂编制此计算程序。

程序原理:
1、根据设计图建立竖曲线参数库;
2、根据输入里程智能判断该里程位于何段竖曲线上;
3、根据得到的竖曲线分段标志调取该分段的曲线参数到计算表格中;
4、把各曲线参数带入公式进行竖曲线高程的计算;
5、对程序进行优化和简化,去掉中间环节,进行直接计算;
6、防止计算过程中的误操作,对计算表进行相应的保护。

竖曲线的高程计算原理公式:
H=G+B*A+(-1)^J*X2÷(2R)
H: 计算里程的设计高程
K: 计算点里程
D: 竖曲线交点里程
G: 竖曲线交点的高程
R: 竖曲线半径
T: 切线长
M: 前坡度I1
P: 后坡度I2
A: A=Abs(K-D)
X: A>T => X=0; A<T => X=T-A
J: M-P<0 => J=0; M-P>=0 => J=1
B: K<=D =>B=-M ; K>D => B=P
程序特色:
1、可以无限添加竖曲线,竖曲线数据库不限制竖曲线条数;
2、直接输入里程就可以计算设计高程,不需考虑该里程所处的竖曲线分段;
3、对计算公式进行保护,表格中不显示公式,不会导致公式被错误修改或恶意编辑。

程序的具体编制步骤:
1、新建Excel工作薄,对第一第二工作表重新命名为“参数库”和“计算程序”,根据设计图建立本标段线路竖曲线的参数库,需要以下条目:
(1)、竖曲线编号;
(2)、竖曲线的前后坡度(I1、I2)不需要把坡度转换为小数;
(3)、竖曲线半径、切线长(不需要考虑是凸型或凹型);
(4)、竖曲线交点里程、交点高程;
(5)、竖曲线起点里程、终点里程(终点里程不是必要参数,只作为复核检测用);
如图1所示:
图1
2、进行计算准备:
(1)、根据输入里程判断该里程所处的曲线编号:
需要使用lookup函数,函数公式为“LOOKUP(A2,参数库!H3:H25,参数库!A3:A25)”。

如图2所示:
里程为K15+631的桩号位于第11个编号的竖曲线处,可以参照图1 进行对照
(2)、在工作表“程序计算”中对应“参数库”相应的格式建立表格
根据判断得出的竖曲线编号,把相应编号的各参数调入工作表“程序计算”,需要使用vlookup 函数,例如:第四列调取坡度I1函数公式为“VLOOKUP(C2,参数库!A1:I25,2)”调取交点高程的函数公式为“VLOOKUP(C2,参数库!A1:I25,7)”结果出来可以参照图1进行对照。

如图3所示:
(3)、现在计算该里程设计高程所需要的参数已经具备,可以编制公式进行计算了,根据竖曲线高程计算的原理公式,把单元格数据套入公式:
公式为:H=G+B*A+(-1)^J*X2÷(2R)
其中B的函数公式为:IF(K<=D,-M,P) 转化为表格编号就是IF(A2<=H2,-1*D2/100,E2/100) A 的函数公式为ABS(A2-H2)
X的函数公式位IF(ABS(A2-H2)>G2,0,(G2-ABS(A2-H2)))
图2
图3
J的函数公式为IF(D2/100-E2/100<0,0,1)
H=G+B*A+(-1)^J*X2÷(2R)
=I2+ IF(A2<=H2,-1*D2/100,E2/100)* ABS(A2-H2)+POWER((-1),
IF(D2/100-E2/100<0,0,1))*POWER(IF(ABS(A2-H2)>G2,0,(G2-ABS(A2-H2))),2)/2/F2
现在把H的计算函数输入B2单元格,看看结果是不是出来了,这时候可以把这个结果和
计算器计算出来的结果进行对照。

如图4 所示:
图4
万事俱备,现在开始计算,下拉B2单元格,竟然出错,如图5
图5
解决办法就是同时选择B2直到后面的K2,然后再下拉,下拉前一定要把引用的“参数库”中的单元格进行锁定,如图6、7。

这样就显得复杂了点,现在开始简化计算程序,C2 到K2单元格都是其中间作用的,可以直接套用到高程的计算公式中,分别把C2 到K2单元格所对应的公式替换到单元格B2,得到最终公式:
=VLOOKUP(C2,参数库!$A$1:$I$25,7)+ IF(A2<=VLOOKUP(C2,参数库!$A$1:$I$25,6),-1*VLOOKUP(C2,参数库!$A$1:$I$25,2)/100,VLOOKUP(C2,参数
库!$A$1:$I$25,3)/100)* ABS(A2-VLOOKUP(C2,参数库!$A$1:$I$25,6))+POWER((-1), IF(VLOOKUP(C2,参数库!$A$1:$I$25,2)/100-VLOOKUP(C2,参数库!$A$1:$I$25,3)/100<0,0,1))*POWER(IF(ABS(A2-VLOOKUP(C2,参数库!$A$1:$I$25,6))>VLOOKUP(C2,参数库!$A$1:$I$25,5),0,(VLOOKUP(C2,参数库!$A$1:$I$25,5)-ABS(A2-VLOOKUP(C2,参数库!$A$1:$I$25,6)))),2)/2/VLOOKUP(C2,参数库!$A$1:$I$25,4)
图6
图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