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教育集团产生和发展的内外环境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建议论文

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建议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教育方针政策指导下,经过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文章主要介绍了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并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教育教育改革引言我国高职教育近几年来发展很快、规模迅速扩大,但是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底子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物质资源、人才资源、管理资源和学科资源仍处于较低层次,这些都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高职教育发展现状的研究,全面分析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且针对经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需求,提出保证我国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对策。
1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1.1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概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形成相当规模,基本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又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职业教育的发展,既扩大了我国教育的总体规模,也使我国教育结构得到了历史性的改变,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1.2 近几年来职业教育取得新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工作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出发,努力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职业教育在调整改革中获得了新的发展。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门类经过调整,可以覆盖我国全部一、二、三产业的职业岗位,同时还确定了与我国支柱产业相对应、覆盖面宽、需求量大的重点建设专业。
2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1 职业教育管理存在问题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不顺。
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统筹乏力,资源难以充分利用,不能形成整体优势,办学效益还较低。
试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试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摘要]文章通过对当前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探讨和研究了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阐述了“规模、结构、质量”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高职教育适应社会生产力的需求,近些年来发展很快,正成为我国的朝阳事业,许多地方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然而,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不利因素。
高职教育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值得认真探讨和研究。
一、当前高职院校的现状及其分析(一)成绩显著,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1.从中央到地方,确立了高职教育的战略地位,并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投入。
目前,高职教育已形成了以省级统筹为主,国家进行宏观指导和质量监控的两级管理格局。
每个市(地)至少设立了1所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跨入21世纪以来,全国召开了三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加深了认识,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对高职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之进入了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中央与地方财政对高职教育的专项经费逐年增加,大大增强了高职教育的基础能力。
2006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了实训基地建设,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各地纷纷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了高职院校办学条件。
2.高职招生成倍增长,高职教育已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据统计,1999年以前,我国高职、高专的招生规模占整个高等教育招生的比重只有1/4左右,而现在已超过1/2。
2005年,全国高职院校招生268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数的53.14%;全国高职院校1091所,共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0.9%。
3.高职院校办学思路逐渐清晰,管理逐步跟进,质量不断提高,就业率大大提升。
在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理念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并且正在指导其改革和发展。
为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建成自身的质量保证体系,教育部制定了高职高专院校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各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在不断探索中提高。
教育集团项目背景介绍范文

教育集团项目背景介绍范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领域的改革,教育集团项目应运而生,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教育集团项目旨在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教育集团项目的背景和意义。
教育集团项目是指将多个学校或机构整合成一个联合体,共同合作开展教育事业。
教育集团的成员可以是高等教育机构、中小学、培训机构等。
通过教育集团,不同学校和机构可以共享师资、课程资源、教学设施等,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集团项目的背景是多方面的。
首先,随着国家对教育领域的投资增加,学校和机构的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教育资源过度分散。
通过教育集团项目,可以将各方资源整合起来,避免资源浪费,提高教育效益。
其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教育集团项目可以通过整合资源,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再次,教育集团项目可以促进学校和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打破了传统教育中的学科、机构、校友等界限,推动了教育的创新和协同发展。
教育集团项目的意义重大。
首先,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教育集团可以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教育服务。
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其次,教育集团项目可以打破传统教育的单一模式,鼓励教育创新。
不同学校和机构可以相互借鉴经验、共同研发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创新水平。
再次,教育集团项目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
教育集团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总之,教育集团项目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教育集团项目在实现优质教育的目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技术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职业教育集团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组织形式,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必要性1. 适应经济发展需求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职业教育集团化能够整合资源,提高教育效率,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 提升职业教育质量通过集团化办学,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
同时,集团化办学还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3. 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职业教育集团化有利于搭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平台,促进学校、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三、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可行性1. 政策支持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为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市场需求随着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对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市场的需求为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 实践经验在国内外已有一些成功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实践案例,这些案例为职业教育集团化的推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四、结论综上所述,职业教育集团化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通过实施职业教育集团化,可以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因此,我们应积极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发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贡献力量。
五、建议与展望1.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政府应继续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职业教育集团化的支持力度,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建设和发展。
2. 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职业教育集团应积极探索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加强学校、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历程及功能分析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历程及功能分析摘要: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经历了萌芽阶段、起步建设和发展阶段、自发与有组织组建并举阶段、快速发展阶段。
目前,全国已组建七百多个职教集团。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城乡职业教育和区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未来要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功能,需要发挥政府主导和政策指导的作用、发挥学校主体和行业企业参与的作用、发挥试点带动和项目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历程;功能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历程我国的职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兴起,从90年代开始出现以集团化运作方式发展,进入21世纪后,我国职业教育集团迅速发展,职教集团数量与质量均得到快速提升,目前,全国已组建七百多个职教集团。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1992年)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处在萌芽阶段,表现形态主要是县级职业教育中心、职业大学等形式。
如1989年开展的河北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验,试点建设了县级职教中心;在安徽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试点等。
这些可以视为是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雏形,具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一些基本特征,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初步探索。
(二)起步建设和发展阶段(1992-1999年)这一时期是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步入了模式构建、先行自发实践阶段,一些地区开始尝试自发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如1992年至1993年,北京成立国内首批三个职业教育集团,开创职业教育集团运作方式发展之先河;1995年成立的苏州旅游教育集团,是江苏地区出现最早的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1997年成立的江阴市职业教育集团,是江苏地区最早出现的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
该阶段的职教集团主要以中职为牵头单位自发方式组建起来,是职业院校之问校校合作、“抱团取暖”,从而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思考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壮大,产教融合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界与教育界之间的紧密合作,通过将产业界的需求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促进优质人才的培养和高校的实践教学。
本文将从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出发,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思考。
一、产教融合现状分析1.合作模式多样化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产教融合的合作模式多样化,包括企业赞助学校、校企合作办学、校企联合研发等多种模式。
这些合作形式使得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能够更好地将实际需求融入到教学中。
2.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完善为了更好地开展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加大了对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投入。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建立了实训基地,并不断完善设施和设备,提升实训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更好地满足产业界的需求。
3.专业设置更加贴近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更加贴近企业需求,针对性地设立一些紧缺人才专业,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这种专业设置方式使得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提高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产教融合发展趋势思考1.深化产教合作,促进教学改革未来,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将更加深化,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通过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学校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更好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2.提升教师素质,推动技术创新产教融合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支撑,未来高职院校将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力度,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学校还将加强技术创新,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为产业界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支持。
3.构建产教融合长效机制,促进产业升级为了更好地促进产业的发展和升级,高职院校将构建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学校还将不断优化产教融合的政策环境,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为产业界提供更多更好的帮助。
4.拓展国际合作,提升办学水平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将加大对国际合作的拓展,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思考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思考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产教融合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触真实的生产实践和技术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职业需求的教育培训,以期培养出更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本文将分析当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思考。
1.合作机制逐渐完善近年来,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逐渐完善,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
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引进企业技术和管理专家来学校任教,组建产教融合教学团队,开展跨界合作研究等活动;学校还会与企业合作设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2.产教融合成果初显在产教融合的引领下,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教育培训项目,学校成功打造了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部分学校与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推动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
3.政策扶持提振信心为了促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加大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产教融合项目等,这些政策的出台提振了高校和企业开展产教融合的信心,推动了合作关系的深化。
1.产教融合将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将把产教融合作为办学的重要特色,建立更加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实训基地、实践课程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企业实际需求的教育培训,培养出更加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国际化合作将成为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开放和国际化的进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也将向国际化合作方向发展。
学校可以与国外企业合作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国际化的教育培训,培养出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环境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环境分析[摘要]我国高职教育历程中,在每一个阶段,国家都会推出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引导、促进和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本文主要对当前教育环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环境发展策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法规政策。
但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模式、专业设置、社会就业等方面与社会需求差距甚远,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还不能吻合,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现行高等职业教育政策之间仍存在着矛盾。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行政策1.体制方面相关政策基础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目前主要通过现有的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仍不满足时,经批准可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即“三改一补”政策。
1999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在重申“三改一补”政策之外,又提出了“部分本科院校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从高职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来看,政策上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规定:一是将招生计划、入学考试和文凭发放等方面的责权下放给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学校,要求省级人民政府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对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现有资源进行统筹;二是确定了入学不转户口、毕业不统一文凭内芯、不发就业派遣报到证、可实行高收费的原则;三是将高职教育限定“为专科层次学历教育,其招生计划为指导性计划”。
现在看来,其中有些管理和运行政策(如“三不一高”)并非无可指责,迫切需要调整和改进;但我们也应看到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这些政策毕竟在短时期内迅速打开了高职教育资源短缺的局面,对高职教育大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办学许可策略1999年教育部、国家计委印发的关于《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由以下机构承担: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民办高校、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内设定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经教育部批准的极少数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合格标准的成人高校等。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的产生、发展及趋势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的产生、发展及趋势我国职业教育集团的产生、发展及趋势[摘要]我国职业教育集团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从企业集团移植而来的新型教育组织形式。
近年来,部分省市正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方向发展。
同时,职业教育集团在组建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相信这些问题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总之,我国职业教育集团正朝着多元化、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产生发展问题趋势我国的教育集团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产生,是从企业集团组织形式移植而来的教育经营开发组织形式。
一般认为,教育集团是教育产业化的产物,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教育开发经营的新型组织形式。
目前,国内称为“教育集团”的办学机构有很多,而且表现形式多样。
在实践中,主要有三种主要形态:属于民办教育性质的教育集团(简称“民办教育集团”),由职业院校与企业组成的教育集团(简称“职业教育集团”),由若干所中小学校组成的教育集团(简称“基础教育集团”)。
本文的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职教集团”)是指由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以集团形式有机联系、自愿组成的产教联合体,通常以高职院校或重点职业学校为主体,以协议或资本作为主要联结纽带,以集团章程作为共同行为规范,以举办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主要业务。
一、我国职业教育集团的产生及背景我国职教集团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
北京市西城区是我国最早开展职业教育集团试点工作的地区,在1992年10月7日与10月22日相继成立了北京蒙妮坦美容美发职业教育集团与北京市西城区旅游职业教育集团,1993年4月底又成立了北京市西城区新技术职业教育集团。
之后,江苏省也开始试点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如1995年成立苏州旅游教育集团,1997年成立江阴市职教集团、徐州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1998年成立镇江市第一职教集团。
但可惜的是,这些职业教育集团没有形成很大的社会影响,试点取得的办学经验也没有推广开来。
推进学校教育发展的内外环境分析与评估

推进学校教育发展的内外环境分析与评估(Introduction)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校教育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要推进学校教育的发展,我们需要对其内外环境进行分析与评估,以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发展策略。
本文将从教育政策、教育资源、教师队伍、学生需求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学校教育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Education Policies)教育政策是推动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外环境之一。
通过评估和分析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预算的分配情况以及教育改革的进展,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政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同时,还需要关注政策的稳定性和可行性,以确保政策的贯彻执行和长久效力。
(Education Resources)教育资源也是推进学校教育发展的关键环境之一。
通过评估和分析学校的师资力量、教育设施、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情况,可以了解学校教育所拥有的资源是否足够满足教学需求。
同时,还需要关注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合理性,避免不合理的资源浪费。
(Teachers)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
通过评估和分析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以及持续教育的机会,可以了解到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和能力水平。
同时,还需要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和福利待遇,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
(Students' Needs)学生需求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引。
通过评估和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的需求,可以了解到学校教育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和身心健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Parental Involvement)家长参与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环境之一。
通过评估和分析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关注程度、参与方式以及参与效果,可以了解到家长参与对学校教育的积极影响。
同时,还需要关注家长参与的平等性和有效性,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保障。
(School Management)学校管理是推动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环境之一。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思考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思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在产教融合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本文拟就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思考,以期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提供一些有效的思路和建议。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1.产教融合的基本概念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界与教育界之间建立起互动、融合的关系,使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更加适应产业的需求。
通过双方的合作,促进技术的传播与创新,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产教融合的核心内容是产教合作、校企合作和学生实践。
2.现状分析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首先是产教融合机制尚不够健全,产学研结合的机制还不够完善,难以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良性循环。
其次是校企合作力度不够,高职院校在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时面临一定的难度,双方合作缺乏长期、稳定的机制。
再次是学生实践环节不足,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机会不够,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无法真正适应产业的需求。
1.加强与产业对接,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模式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地与产业界对接,了解产业的需求,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产教融合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建立产教融合合作平台,形成多方参与的合作机制,搭建企业、学校、政府之间的桥梁;二是开展产教深度合作,建立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产业的需求;三是加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引导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技术的传播与创新。
2.拓宽校企合作领域,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应积极拓宽校企合作的领域,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通过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到实际的工作环境和情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应大力支持校企合作项目的深化和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习和实践机会,推动双方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试论地方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 来, 高职教 育发展 迅速, 作 为高职 教育 的载体 ,地 方性职 业 院校通 过近些 年来 的高速 扩张 ,至今 已成 为是地 方高等 教育 的主 体 ,并为地 方经济 发展做 出了贡献 ,但制 约 高职 教育 发展 的 问题 也为数 不少 。可 以说 ,高职 院校 的 发展 ,机遇与挑战并存 。 高职 院校 发展的机 遇
一 一
才 培养 中轻视 素质和 人本 教育 ,高职 毕业生 因职业素质 和 内涵不 高 ,在 岗位发 展 中,很难 向技术和 项 目管理领域 拓
题 的 重 要 途 径 ,是 缓 解 劳 动 力 供 求 结 构 矛 盾 的 关 键 环 节 , 必须摆在 更加突出的位置 。
( 一 )高职 院校 办 学质 量 与水 平总体 不 高 高职 教育尤其 是地 方高职 院校 ,存 在共 同的 问题是起 步较 晚 、基 础建 设不完 善 ,实习实 训基地不 足 ,师 资力量 薄弱 ,专业 设置 与市场 需求脱 节 ,课 程 内容 滞后 ,教学质 量低 下 ,使 得地 方性职 业院校 高职 院与 同类 院校相 比 ,实 力不足 ,特 色不 明,办 学质量 也不容 易被社会 认 同。从 目 前现状看 ,我国倒三角形 的教育投 资体 制, 无法在 短时 间内 解 决高职 院校 办学经 费短 缺, 教 学资源供给不足 的问题 ,再 加上高 职院校 本身 筹措经 费存在 困难 ,从而直接 影 响到高 职教育培养人才 的质量 。 ( 二 )高职 院校 未 能形成 自己的特 色 高职 院校 的同质性 问题十 分严重 ,一个显著 的 问题 是 专业 重复度 偏 高 ,有 的热 门专业几 乎所有 学校都在 办 。高 职 院校 办学的趋 同性 ,影 响了人才培养 的适切性。从理论上 来讲 ,高职院校起步相对较晚 ,实力较弱 , “ 大而全”的粗 放发展模式难 以形成 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高职 院校应充分利 用有限的教育资源 ,应该实行差异化发展 以避开竞 争。
试论甘肃省高职院校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环境”因素和主要对策

的学习情况 、 师生反 响和研究 情况 , 主要从进 一步激发各高 职院校办学活力 、 提升人 才培养水平 、 推进体制机 制改革创新 、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扩大联合办学 、 把甘肃现代 职业教育做大做强 六方面提 出了对策 , 以期 对甘肃省发展 现代 职业教 育提供一定的参 考价值 。 关键词 :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 环境 ; 对策
深 刻认 识 加 快发 展 现代 职 业 教 育 的重要 意 义 ,全 面 了
解 中央和省委关 于职业教育 的重大部署 , 更加 自觉地 把力量凝 聚到各高职 院校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上来 ;
要 创 新 宣 传 形 式 和载 体 , 重 视 发挥 校 园 网 、 广播站 、 橱
值观筑牢立德树人之基 。曹哗等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
作者简介 : 柳路 行 ( 1 9 8 1 一 ) , 男, 汉族 , 甘肃庄浪人 , 大 学本 科 , 副 教授 , 主要研究方 向: 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和高职教育。 6 2
2 0 1 5 年( 第4 4 卷) 第7 期
管 理 科 学
穿于 发 展 现代 职 业教 育 的全 过 程 ,用 社会 主义 核 心价
是 广 大青 年 打 开 通 往成 功成 才 大 门的 重要 途 径 , 肩 负
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为加快发展我省现代职
业教育提供 了重要遵循。 会后 , 甘肃省各级政府和相关 部门组织了专门会议进行传达学习并研究相应举措 。
2 甘肃省高职院校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小“ 环境’ ’
神要深度融合 , 要用改革的办法发展职业教育。国务院 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的决定 , 提出要 加
于职业教育工作 的重要指示和全 国、全省职业教育工 作会议精神 。通过学习 , 各高职院校认识到 , 习近平总 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 和全 国、全省职业 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 ,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 、 国务 院和省
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困境及创新路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困境及创新路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在过去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存在一些现状。
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已经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合作平台,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职业指导资源;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实施产教深度融合计划。
产教融合的意义和价值不容忽视。
首先,产教融合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其次,产教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再次,产教融合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然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产教融合的模式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尚未形成系统、可复制的经验;其次,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难度较大,双方合作信任度不高,合作项目难以顺利开展;再次,一些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参与产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为了解决这些困境,我们需要探索创新的路径。
首先,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经费和政策支持,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其次,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产教融合的良好平台;再次,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产业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培训资源。
总结来看,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的模式和机制,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产业实践能力,以促进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持续健康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困境及创新路径进行概述,并明确文章的目的。
新建区域高职院校发展环境分析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 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 成部分 , 必须与所在 区域社会 经济 发展 紧密联 系、 共 同促进 、 相辅 相成 。通过高等职业教育 的外部动力 的研究 , 我们发 现区域社会 的经济、 政治 、 文化和科学等各方面因素都对高职院校 的发展起着 决定 意义 的影响 , 它可 以更 加促进或制约高职院校的发展 。因此 , 高职院校发展路径 的选择首先要结合本 国的基本 国情 , 其次特别 要结合学 院所在区域的发展情况 , 如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 产业结
2 . 1 院校发展 路径选择依据 2 . 1 . 1 结合 国内外高 等职业教 育发展情 况
必须结合 国 内外高等 职业教育发展 的历史 、 规律 、 特征及 现
学结合 ” 落到实处 , 如何转 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 全 面提 高办 学质量和水平等等实 际问题都 摆在浙江高等职业 教育人的面前 , 任重而道远 。 1 . 2 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的启示 1 . 2 . 1 国家和政府主导是 区域高职 院校发展 的原始动力
2 . 1 . 2 结合所在 区域发展 情况
我国1 9 9 6 年颁 布的《 职业教育法》 , 以及 1 9 9 8 年的颁布《 高等 教育法》 , 完全确立 了我国高等职业 教育的法律地位 , 意 在通过 国 家立法来 促进高等 职业教育发 展 。从许 多高等职业教 育发展成
功 的国家和地 区情 况来看 , 如美 国、 德国、 澳 大利亚 、 我 国台湾地 区等 , 都是先 从教育立 法来确立 国家和政府 的主导地位 。此外 , 在高等职业教育体 系的设计 、 财政拨款 的引导 、 助学补贴 的倾 向、
状, 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发 展所 处的整体水平 和国内同类 型高职 院 校的发展 现状来研究 确定 。全 面而深入地探索分 析 国内高等 职 业 教育成功的办学经验 , 可以让我们少走 弯路 、 少犯错误 , 尽快实 现跨 越式发展 , 达 到形成后发优势 的 目的。及 时准确认识 自身在 国内特别是在学院所在 区域高职 院校 的地位 , 可 以避免一些不必 要的 、 不 良的同行竞争 , 如避免发展 目标和专业结构设置趋 同、 重 复办学等 。
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过程,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对于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改革的实施以及教育系统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技术、政策和国际因素等。
经济环境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环境息息相关。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繁荣程度直接影响教育资金的投入及其资源的分配。
经济增长通常伴随着教育经费的增加,这不仅可以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还可以提高教师的薪酬水平,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行业。
高质量的教育又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的教育系统也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
一些国家通过引进外资、与国际教育机构合作,推动教育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因此,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到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教育投入和配置,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社会环境教育不仅是个体发展的基石,还是社会结构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社会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都对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单亲家庭的增加,可能导致孩子在情感和学习上的问题,这需要教育系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支持。
此外,社会的不平等现象、种族和性别歧视等问题,也对教育公平提出了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教育政策的制定应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其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文化环境文化是教育的土壤。
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体系都受其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
文化环境包括社会普遍信仰、教育观念、价值取向等,直接影响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比如,重视集体主义的文化倾向,往往会在教育中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感,而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背景则可能更加注重个体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愈加频繁。
这种文化的交融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但也可能引发文化冲突。
在教育中如何有效融合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以及文化认同感,是现代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试论我国高职教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试论我国高职教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一、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1.高职教育的法律地位得以明确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及国务院关于高职教育的政策法规的出台实施,高职教育的法律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和高职教育的改革思路也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支持。
2.高职教育的规模扩张迅猛受我国大力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每个地市都有一所高职院校的布局,高职教育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高等教育。
每年的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都有着不小的上升,高职教育的普及率得到大大的提升。
二、我國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1.办学条件较差,投入不足从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学生进入高职教育领域的人数激增。
然而与此同时,高职教育的办学条件、硬件设施、师资力量、试验场地、实训基地等方面却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充。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人才,这一特点特征就要求毕业学生能够熟练操作相关设备,这对学校的相关设备仿真性要求很高,但是这些设备又需要大量的投入。
2.社会大众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大多数选择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因为在高考的时候发挥失利,接受高职教育只是他们的无奈之举。
并且在招生方面,高职院校招生在本科招生之后,这就导致其生源的质量较差。
同时社会大众也对高职教育存在错误认识,认为它是“低层次”教育。
3.“双师型”教师人才缺乏现在的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这些教师往往理论水平丰富但是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没有从事专业一线工作的经历。
4.没有建立与专业相关企业的有效互动机制高职院校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却并不知道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专业知识。
学校对专业相关的行业领域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也没有与相关企业建立良性互动机制,没有成立实训基地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1.坚持科学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作为地方高等教育的“领头羊”,应该紧密联系当地的经济,应做好市场调研,看看本地经济的发展构成,本地经济发展需要哪些人才,然后根据调研结果培养相关技术型人才。
教育企业环境报告分析

教育企业环境报告分析1.引言1.1 概述教育企业环境报告分析旨在对教育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市场竞争力、发展趋势以及挑战与机遇等方面的分析。
通过对教育企业环境的全面了解,可以为企业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报告将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教育企业所处的环境,为读者呈现一幅清晰的教育产业现状图景。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在本报告中,将对教育企业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市场竞争力、发展趋势、挑战与机遇等方面。
首先,将从教育企业的整体概况入手,介绍其在当前环境下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其次,对教育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行业中的地位和竞争策略。
接着,将对教育企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揭示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最后,结合以上分析,提出建议与展望,以期为教育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报告的结构将紧扣教育企业的环境分析主题,力求全面客观地呈现教育企业在当前环境下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对教育企业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教育市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教育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分析,旨在为教育企业提供具体的建议和展望,帮助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本报告也旨在为教育行业的相关利益方、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促进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
2.正文2.1 教育企业环境概述教育企业环境概述部分:在当今社会,教育企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教育企业的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法律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政治因素影响着教育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与执行,经济因素决定着家庭和社会对教育的投入,社会因素则影响着教育需求和就业市场需求,技术因素对教育教学方式和工具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法律因素则规范着教育企业的经营行为。
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困境及创新路径

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困境及创新路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是指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界之间的合作关系,旨在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就业市场。
在当前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日益凸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在实践中,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需要通过创新路径来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现状分析1.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与企业合作模式单一。
大多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主要是通过实习实训来实现,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难以实现深度融合。
(2)师资力量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较弱,缺乏产业界的实践经验和技术熟练度,影响了产教融合的质量。
(3)学生实习需求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
一些高职院校在实习安排上存在着过度依赖企业意愿的情况,导致学生实习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2.产教融合的现实意义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以下几个现实意义:(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2)促进高校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产教融合可以促进高校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产教融合有助于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产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与创新。
二、困境分析1.政策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导致很多高校在实践中面临政策限制。
2.企业参与度不高。
一些企业对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不够积极,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3.高校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
部分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导致产教融合实践效果不佳。
三、创新路径探讨1.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是产教融合的关键,可以促进双方深度合作。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入行业专家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可以提升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高职教育集团产生和发展的内部环境基础
高职教育集团的产生和发展是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的量的积累的必然结果。自 1980 年 我国建立职业大学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并 获得了蓬勃发展。1999 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 定》中首次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随着当年开始的全国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高职 院校在数量和招生规模上迅速增长; 2002 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 “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2005 年国务院又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更进一步 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要为社会输 送 1100 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 经过 20 余年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在规模上日益 扩大,质量上不断提升,办学条件不断趋于成熟,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为高职教育集团的 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生长机制。
-1-
倍。高职(专科)学生招生占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的比例由 1998 年的 39.8%提高到 2005 年的 53.1%,年均递增 1.9 个百分点。[1] 表 1 反映了 1997---2005 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 招生数量和在校生规模的发展情况:
89.81
2002 年 1396
767
320.5
111.38
2003 年 1552
908
382.17
199.64
2004 年 1731
1047
447.34
237.43
2005 年 1792
1091
504.46
268.10
2006 年 1867
1105
546.05
292.96
资料来源:教育部 1999 年、2000 年、2001 年、2002 年、2003 年、2004 年、2005 年的《全国教育事业统计 发展公报》)。2007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年鉴 2001—2004 人民教育出版社
年 1997
表 1 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量及在校生规模发展情况(单位:万人)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份
招 42.07 43.05 61.19 69.79 89.81 111.38 199.64 237.43 268.10
生
数
在 118.82 117.41 136.15 216.07 294.69 376.27 479.36 595.65 713
1091 3909
268.1 53.1% 713
(m2) 45.7% 29.2% 16.6 65
5492
资料来源:刘占文 温景文,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教育与职业》2007/351
1.3 高职教育的区域分布趋向协调,使跨区域的高职教育集团成为可能。
高职教育的区域分布趋向协调,为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做出了贡献,使跨区域的高职教育 集团成为可能。从东部、西部、中部分布情况来看,到 2007 年为止,东部教育发达地区高 职院校数量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量的 41.8%,中部占 33.3%,而相对欠发达的西部也占到了 24.9%,从院校分布情况来看,基本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的。[5]见表 5。高职教育机会 的区域配置水平的平衡,分布比较合理,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统筹和协调发展。
年份
表 3 2000---2006 年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院校数量及招生规模上的比较:
高等教育院校数量
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万人)
普通高等院校
高等职业院校
普通高等教育(万 高等职业教育(万
(所)
(所)
人)
人)
2000 年 1041
442
220.61
69.79
2001 年 1225
628
268.28
1.1 我国高职教育在规模上快速发展,为高职教育集团的产生奠定了规模基础
从招生情况看,1997 年全国普通高职(专科)招生 42.07 万人,2004 年增加到 237.43 万 人,成人高职(专科)招生 221.16 万人,普通高职(专科)在校生 595.65 万人。普通高职招 生数与在校生数都增长了 5 倍多。2005 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 268.1 万人, 招生数比 1997 增 长 6.2 倍。 在校生规模从 1997 年的 118.82 万人,发展到 2005 年的 713 万人,增长了 6.1
从高职院校数量看,1998 年全国高职院校数量仅有 331 所, 到 2004 年全国共有高职(专 科)院校 1047 所。2005 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 1091 所,是 1998 年的 2.5 倍, 到 2007 增至 1109 所(含民办高职院校、高等技术专科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院校数 量变化情况见表 2
区域
省份
表 5 高职院校区域分布情况(2007 年 4 月数据)
学校数 区域 省份 学校数 区域
省份
学校数
北京 21
山西
41
内蒙古 26
天津 26
吉林
16
广西 36
河北 52
黑龙江 41
重庆 21
辽宁 36
东部
上海 29
464
所
江苏 72
浙江 40
安徽
55
中部
江西
46
369
所
河南
51
湖北
51
四川 44
-3-
院校
表 4 2005 年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基本信息
校均在 招生数 占本专 在校 占本专 高级职万 科在校 称教师 教学 书(册) 器设备
模(人) 人) 比例 人) 生比例 比例 行政
值(元)
用
试论高职教育集团产生和发展的内外环境
裴中岐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E-mail: peizhongqi2007@
摘 要:高职教育集团的产生和发展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过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并 日益成为学者们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主要聚焦高职教育集团产生和发展的内部环境 与外部环境。 关键词:高职教育;集团;内外环境
校
生
数
数据来源:1997—2003 年教育统计数据[EB/QL], 教育部官方网 /:;2004 年中国教育事 业发展状况公告[EB/OL)2005-03-02.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5-03/02/content 2634435.Htm;王明伦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证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07/25
从高职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贡献率来看。1994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 5.7 %,2002 年达到高等教育精英化和大众化阶段的临界点 15%,2004 年上升到 19%。到 2005 年已上升到 21%,十年间年均递增 1.5 个百分点。其中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基础性
-2-
西部
贵州 21
276
所
云南 33
西藏 3
福建 46
湖南
68
陕西 39
山东 65
甘肃 20
广东 67
青海 5
海南 10
宁夏 8
新疆 20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报 2007 年 4 月 26 日公布的“2007 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 按区域统计。
2. 高职教育集团产生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基础
就江苏省而言,到 2007 年为止已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 76 所,(全省共有高等 学校 116 所),从 2000 年到 2007 年,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由 7.11 万人增长到 16.84 万人,在校生由 15.99 万人增长到 59.63 万人,增长了 3.73 倍。在院校数量和招生人数不断 扩大的同时,高职院校的校均规模也相应扩大,2002 年校均规模为 2523 人,至 2005 年增 加到 3909 人。
引言
高职教育集团是借鉴企业集团的经营理念,在尊重职业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融入产业发 展规律和企业运作规律的内容,它以一个或几个办学实力较为雄厚的高等职业院校为核心, 以契约或资产为联结纽带, 依照一定的章程作为共同的行为规范,由若干个具有独立法人资 格的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组成的高职教育办学联合体。自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 高职教育集团的大概是高职教育迅猛发展过程中屡见不鲜的组织形式,也一直是高职教育领 域的专家学者讨论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到目前为止,高职教育集团对于高职教育圈内圈外人 士都不再新鲜和陌生,而早已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但是高职教育集团的产生和发展,决非 偶然现象或从众行为,更不能认为是教育产业化的产物,而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 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及激烈市场竞争的积极回应和必然选择。是高职教育生存的需 要,发展的必然。同时,高职教育集团的出现也是高职教育走内涵式发展(所谓内涵式发展, 是指高职教育通过挖掘现有潜力,优化教育结构,提高现有院校的内部效率和质量来推动自 身发展的模式)道路的积极、有益的探索。
1.2 高职教育在硬件、软件建设上日趋成熟,为集团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硬件、软 件基础。
1.2.1.经过 20 余年的积累与发展,我过高职教育在硬件建设方面已基本具备了必要的教学 设施条件。至 2005 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具有产权的占地总面积达 59.4 万亩,校均 占地面积已经超过 500 亩;具有产权的校舍建筑面积 13762 万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 33.3 平方米。一批新建院校还有较大拓展空间,2005 年,独立设置高职院校的校均固定资 产总值超过 1.2 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 241 亿元,生均 5492 元;生均图书 拥有量为 65 册,这些指标都基本接近本科院校的水平。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我过高职教 育过硬的硬件基础。 1.2.2.在软件建设方面,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师 资队伍。2005 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拥有教职员工近 44 万人,其中专任教师 26.8 万 人,生师比为 15:1。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 5.7 万人,占 21.3%。;外聘教师 6.8 万 人,其数量占专任教师数的 25.3%。在外聘教师队伍中,有 1.6 万人为“双师型”,占外 聘教师总数的 23.4%。[4]表 4 反映了 2005 年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基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