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的现代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伟大的万世师表
陶行知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投身人民教育事业;爱满天下,无微不至热爱、关怀学生;全神贯注,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创造了生活教育理论,创办了晓庄、工学团、育才、社会大学等新型学校;好学不倦,追求真理,与时俱进。他不愧为现代教师的楷模,不愧为现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不愧为伟大的万世师表。他的学说、他的实践、他的言论、精神与一生经历,永远是所有教师的光辉榜样,永远是师德教育的最好教材。仅此一项,就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永远不会磨灭的、或者说永恒的价值所在。
2.丰厚的教育遗产
陶行知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高度上,给我们留下了一分丰厚的教育遗产。这分教育遗产有如下特点:
(1)涉及多种学科。陶行知说过:“教育之学术,非可独立存在。彼立于哲学、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各种学术这基础之上。”《陶行知全集》涉及政治学与社会学,军事学与外交学、经济与贸易、新闻学与文字学以及水陆交通、城乡城市、环境保护、天文地理、卫生保健、调查统计及图书管理等。陶行知教育思想涉及与教育关系更为密切的,有哲学、历史学、文艺学、遗传学、伦理学、生理学、生理学、宗教学、人口学及人才学等。
(2)涵盖各个方面。陶行知教育思想涵盖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陶行知关于学校教育的论述包括幼、小、中、高等各级教育及德、智、体、美、劳各育。陶行知对普及、大众、乡村、师范、职业、成人、女子等教育;对创造教育、科学教育、终身教育、健康教育、休闲教育、生育教育、民主教育等都有独到的论述。陶行知还对教育体制、课程教材、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方法、教育行政管理等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3)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主要是建立了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世界现代教育潮流的充满无限活力的生活教育理论。
(4)进行了大量实践。陶行知先后实际从事过高等教育、普及平民教育、中等教育等实践活动并创造性地开办了晓庄、工学团、育才、社会大学等新型学校,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许多可资借鉴、可以实际操作的宝贵经验。
(5)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适合国情,特别重视农民、穷国、穷办法办好教育。语言也具民族特色,简洁、深刻、到位。
许多教育格言,采取了中国特有的对联形式,不仅内容深刻,而且读来琅琅上口,十分便于记忆。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及“行是知之始,学非问不明”等等。
3.深刻的批判精神
蕴含在陶行知文本中深刻的批判精神是我们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时重要的思想资源,至今有着十分重要的认识论方面的价值。
陶行知的批判精神包含着两个侧面。一个侧面,可以称之为自我批判。
他回国最初的一段时间,花较大的精力传应西方先进教育思想。这是有意义的工作。但不久,他认为自己回国后拉了几年洋车。陶行知从深刻的自我批判而走向创造。
陶行知最初主张教育救国,当然这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但在社会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时,单纯依靠教育的力量是不可能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的。陶行知很快就批判了自己的这一认识,认为救国大
事“不是教育界或任何团体单独办得成功的”;教育是“政治斗争的武器”,“政治与教育原是不能分离的,二者能同时并进,同时革新,国民革命才有基础和成功的希望”。他正是自我批判中与肤浅的教育救国论划清界限,成为革命者。
“中国人受了二千年之专制政治压迫,几乎每个人一当了权便会仗权凌人……就是我这个区区校长,也不是例外,常常不知觉的独断独行,违反了民主精神,一经别人提醒,才豁然大悟。”他认为“做一个独裁校长,是千不该万不该的事情。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过不了多少时候,病又复发了。那只有再接再厉多方想法,以克服这与民主精神不相容的作风。”
陶行知正是在这种自我批判中不断前进,体现出自我变革、自我再阐释和自我价值重估的可贵精神。这对所有教育工作者也是一种长久的启示。
陶行知批判精神的另一个侧面,是作为一个人民教育家、现代教育家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首先是进行了大量形象的批判:陶行知把传统教育称之为汉奸教育、奴化教育、亡国教育;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假教育、假学校、假书本、假先生、假学生、假国、假世界;填鸭教育;跑狗式的赌博教育(“每一个学生是父母、亲戚、朋友的赌具。大家帮助他读书是要他升官发财。一人学成,亲友名利双收;学不成,大家倒霉。”老鼠
钻牛角筒是中国传统教育小影;中国有裹脚布,把女人的脚裹成“三寸金莲”,传统教育是裹头布,把中国读书人的头裹成“三寸金头”;有守财奴也有守知奴;“中国因为有了‘书呆子’和‘田呆子’,所以形成了一
个‘呆子’国家”。等等。这些形象的批判显示其深刻性,表现了强烈的爱与憎,充满着智慧,揭露其实质。很少有人以如此强烈的感情,如此辛辣的语言,如此众多的生动比喻,对中国的传统教育进行过如此激烈的批判。
其次是深刻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实质与危害:实质是吃人的教育。一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损害健康,毒害灵魂;一是教学生吃别人,教人升官发财,吃农人工人血汗。——这与鲁迅批判传统道德吃人本质有异曲同工之妙。危害性有多方面,但主要有两点:
第一,摧残人才,摧残青年。“赶了一考又一考,毕业考过了接着就会考,会考过了就是升学考。一连三个考赶下来,是会把肉儿赶跑了,把血色赶跑了,甚至有些是把性命赶跑了。”现在时有中小学生因不堪学习重负而自杀的;也有心理变态,成为犯罪分子的;更多的未自杀、杀人,但厌学,饱尝失败之苦,形成自卑、懦弱的人格,而这会象阴影一样笼罩人的一生,造成真正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
第二,传统教育的严重危害性是大规模消灭我们民族的生存力。有人认为这可能说得过份,但如果研究一下历史、研究一下现实,就会觉得这绝不是过分,而是深刻。元代以前直至明代前期,中国一直是世界科技先进国家,到明代后期,逐渐落后,以至到近代成为挨打弱国。其原因固然很多,一个重要原因正是传统教育消灭了民族的生存能力。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曾提出一个疑问:既然中国曾经在技术上如此先进,为什么伽利略产生在欧洲?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在隋唐时代创立科举制,到明末走进考八股文的死胡同。这种僵化的制度浪费了无数优秀学者的精力和才华,一切具有科学认识价值的知识,不为官僚知识分子和士大夫阶级所重视。陶行知在《伪知识阶级》一文中指出:以应试为主要特征的科举制,传授的全都是无益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伪知识,并由此造成伪知识阶级。到鸦片战争以后,为伪知识的国与真知识的国相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非惨败不可。
历史上的事实证明了传统教育大规模地毁灭地我们民族的生存力。 再看现实,现在小学在校学生1.4亿人,初中在校学生0.6亿人;高中在校学生2700万人,大学在校沉重约800万人。如继续按传统教育的办法搞应试教育,那就以升学为成功,升不了学为失败。那无论教师学生如何努力,每年必定有相当一部分人进不了高一级学校而成为失败者。每年都有一批人怀着失败者的心情步入社会,我们这个民族还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