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科学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科学篇

人类是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界的。

这部分内容依据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相一致的原理,

从对科学的本质与特征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开始,

围绕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以科学问题为起点,研究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科学事实的经验方法,

研究经由科学抽象、运用各种科学思维形式建立科学理论和检验、评价科学理论的方法和其中包含的深刻哲学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对科学的含义的理解,是理解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的重要的视角。

科学也是整个科学技术哲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

但是,究竟什么是科学,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

因此,我们从这一最基本的问题谈起。

第一节科学的含义及特征

一、科学的含义

贝尔纳:

“科学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范畴,本来就不能用定义来诠释,……故而必须用一种阐明性的叙述来表达。”

词源:拉丁文“Scientia”,“知识”。(英、德、法语由此衍生)

作为一个历史性范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

12世纪,欧洲。威廉,“物质为基础的知识的一部分”。

17世纪,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作为知识:事实,现象的、经验的东西。

规律,反映了对象的本质,理性思考的结果。

反映,形式上的主观性。

-作为知识体系:零零散散的知识,还不能称其为科学。

2,科学不仅仅是知识体系,而且是特殊的认识活动。

“知识是探求的结果,而活动才是内容本身。”

齐曼:一般来说科学被理解为了解的艺术,它和研究几乎是一回事。

凯德洛夫:科学的概念既用于表示科学知识的过程,也用于表示获得由科学实验检验其客观真理性的知识的整个体系。

“研究”、“科学家”

主要涉及到“方法论”问题。是我们重点讨论的内容。

3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17世纪中叶,开始其社会建制化进程,

19世纪后,科学家职业化,

20世纪以来,成为“大科学”,一种“社会建制”,

一项国家事业,是社会中的专业部门,新兴的社会产业,国家的战略产业。

一项国际事业。

科学,历史性范畴,只能采取阐明性叙述,从历史中把握。

广义: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思维科学,

狭义:特指自然科学(本门课程狭义)。

二、科学的特性

即属性问题,可从不同视角分析。

且和形式有密切关系,如以往强调:生产力属性、无阶级性。

目前,更关注的是,涉及到科学与伪科学、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由此出发,主要强

调以下6点。

1、解释性。

和描述性、判断性相对立。

不但描述现象,而且要揭示现象的本质,制约现象出现的规律。

事实——规律;是什么——为什么“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举例:牛顿、哥白尼,深入认识对象的本质特征。

由于深刻,超越常识,可能一时难以被理解。

“爱因斯坦”、“麦克斯韦”

2、精确性。

确定性

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任何定律、原理在特定的条件下、有限的范围内成立,其应用有其边界。超越边界则可能出错

“达尔文主义”、“热力学第二定律”。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结论的表述要系统、严格、精确、明晰。

科学必须是说一是一,说二是二,不接受任何模棱两可,有歧义的陈述。

关键不在于对错,而在于是否确定。“波普的证伪主义”

3、可检验性。

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陈述的结果必需经受严格的实验检验。

和哲学的思辨区分。如“宇宙无限问题”

和常识区别。常识使用的语言含糊,很难核验,不易推翻。生命力长。

此外,常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没有必要精确,也就不需要进行改进。

可检验性蕴含着批判性,即不管用什么科学方法得出的科学理论、或从理论推演出的结论,以及用来检验理论的证据,甚至是方法本身,都必须进行批判性的评价。

大胆的怀疑精神,和宗教的信仰相对立。

“三无”,无偶像、无顶峰、无禁区

“科学行为的标志是甚至对最珍爱的理论都持某种怀疑,盲目信仰某种理论不是智力上的美德,而是智力上的罪过。”(拉卡托斯)

即,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不能不加思索的接受任何东西。

—谈一下科学研究的四种境界:

独树一帜、自成一派;顺理成章、自圆其说;虽有偏颇、不乏新意;人云己云、废话连篇

正是在这一点上,科学不仅与常识,而且与巫术、宗教,伪科学区别开了。

4、可错性或可变性。

科学是探索性活动,结果可能与预期不一致,应允许出错。

科学就是在试错中不断发展的。

科学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总是发展变化的。

5、系统性。

零散的知识堆积在一起不能成为科学。

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表达出来的严密的逻辑体系。

6、主体际性。

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和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评价、交流”

科学的主体际性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三、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几种不同观点

将科学与非科学区分开的核心问题是科学划界的标准。

20世纪20年代以来,四种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以及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

1、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

科学划界标注准是与证实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后来的逻辑经验主义强调科学的“可检验性”或“可验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