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水圈和水循环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 水资源及其分布 水 资 源 的 合 理 利 用 水资源 的 水 水的 水资源 源 水 水 水 水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 均
一、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1、在南北半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 在南北半球中、 大洋环流: 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洋流性质:东寒西暖(以大洋为参照系) 洋流性质:东寒西暖(以大洋为参照系)
2、在北半球中、高纬度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 在北半球中、 大洋环流: 大洋环流:逆时针方向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水圈的构成
大气水
水
海洋水(96.5%) 海洋水
陆地水
二、相互联系的水体
河流水与湖泊水相互补给
三、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⑦ 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⑦ 降水⑧ 降水⑧植物蒸腾和蒸发
四、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水资源不断更新。 、水资源不断更新。 动态平衡。 2、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 3、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地表形态。 4、 4、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日本暖流
流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增温增湿, 1、对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对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 2、对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形成大渔场 对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形成大渔场 扩散, 3、对海洋污染:利于污染物扩散,使污染范围扩大 对海洋污染:利于污染物扩散 4、对航海事业: 顺洋流航行速度快,反之则慢 对航海事业: 洋流航行速度快
洋流性质:东暖西寒(以大洋为参照系) 洋流性质:东暖西寒(以大洋为参照系)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3章第1节 水循环(含答案)
3.1 水循环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1.能够通过示意图,说明不同类型水循环的过程2.理解影响水循环不同环节的主要因素,并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3.理解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知识点01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一)海陆间循环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进行着。
2,海陆间循环是指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
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
水汽上升到空中,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部分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
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在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
这种海陆间循环又称为大循环。
3,通过这种循环,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二)陆地内循环1,陆地上的水,一部分或全部通过地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落在陆地上。
陆地内循环运动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作用。
(三)海上内循环1,海上内循环就是海洋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
【知识拓展】1,水有三种形态,即气态、液态和固态。
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目标导航知识精讲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和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体就是水存在的形式,主要有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
其中海洋水是主体。
陆地水还可分为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等,其中冰川水是陆地水体的主体。
3,影响蒸发的主要因素有光照、气温、风速、湿度、水域面积、植被覆盖率等;影响下渗的主要因素有地面性质、坡度、植被、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等;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有水汽、降温条件、凝结核等;影响径流的主要因素有气候、流域面积、植被、地质条件、蒸发、人类活动等。
【知识拓展】河流补给【知识拓展】河流的水文特征【即学即练1】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汇总
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汇总一、自然界的水循环。
1. 水圈的组成和特点。
水圈那可是个大家族,由气态、液态和固态的水组成。
就像一个超级大派对,各种形态的水都在里面。
它是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为啥说连续呢?因为水到处都有,在天上、地下、海里、河里,到处流窜。
不规则呢,是因为水的分布那可一点都不均匀,有的地方水多得泛滥,像亚马逊雨林那旮旯;有的地方干得冒烟,像撒哈拉沙漠。
2.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过程。
水循环有三种类型,就像水在玩三种不同的游戏模式。
海陆间循环是最复杂的大循环。
海水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被风一吹,就像坐过山车一样飘到陆地上空。
然后水汽冷却凝结成云,云里的小水滴或者小冰晶长大了就变成降水,降到陆地上。
一部分在地表形成径流,像河流一样流回大海;一部分下渗到地下,变成地下径流,最后也回到大海的怀抱。
这就像水从海里出发,在陆地上逛了一圈又回家了。
陆地内循环呢,就是陆地上的水自己玩的小循环。
比如说,陆地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汽,然后降水又落在陆地上,没有海什么事儿,就像陆地上的水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打转。
海上内循环最简单,就是海水蒸发变成水汽,水汽再凝结成降水落回海里,大海自己内部的小循环。
意义。
水循环可是个大功臣。
它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就像一个超级管家,让地球上的水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
如果没有水循环,有的地方水都堆成灾了,有的地方干得像火星。
它还能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水在循环过程中,带着热量和各种物质到处跑。
比如说,从热带海洋蒸发的水汽,把热量带到了高纬度地区,就像个小快递员,让地球的热量分布更均匀。
而且在降水的时候,还能把大气中的灰尘、杂质啥的带到地面,净化了空气。
水循环还塑造地表形态。
河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那都是水循环在搞鬼。
河流像个雕刻家,把高山削平,把低谷填满,慢慢地塑造出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
二、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洋流就像大海里的河流,不过是海水的大规模流动。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水圈与水循环》【水循环过程及意义】PPT课件
下渗、_地__表__径__流__
核心归纳
1.水循环类型及特点
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
发生领域 海洋与陆地之间
陆上内循环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海上内循环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示意图
特点 典例
最重要的类型,使 陆地水得到补充, 水资源得以再生
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 小,但对干旱地区非 常重要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 海陆间大循环的近十倍
长江流域的水循环 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循环 未登陆的台风参与的水循环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
改变地表径流 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
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可减少下渗
跟踪训练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②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A.降水
√B.水汽输送
C.地表径流
D.蒸发
解析 图中水循环的环节中,①是蒸发,②是水汽输送,③是降水,④是地表径流。
2.下列能表示图中②环节的是 A.长江
√B.我国的夏季风(海洋吹向陆地)
03
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水量是基本稳定的;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的水量也是相
对平衡的。据此完成1~2题。
1.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 C.降水
B.水汽输送
√D.径流
解析 蒸发是地表水以气态的形式进入大气,与海陆间矿物质迁移无关;水汽输送 是指大气中水的移动,降水是大气水变成陆地水或海洋水,也不能实现海陆间矿物 质的迁移;而径流则是汇集成河,由陆地流向海洋,径流中会挟带一些矿物质,故 能实现海陆间矿物质的迁移。
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二单元 第三节 水圈和水循环
2.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数字所代表的洋流名称: ① 加利福尼亚寒流 、 南赤道暖流 、 ④ 北太平洋暖流 ② 秘鲁寒流 、③ 。 (2)洋流①、②从 高纬 (高纬、低纬)流向 低纬 (高纬、低纬) ,按水温状况分类,属于 寒流 ;洋流③④从 低纬(高纬、低纬) 流向 高纬 (高纬、低纬),按水温状况分类,属于 暖流 。 (3)甲处是 北海道 渔场,它形成的原因是 寒暖流交汇形成 。 与该渔场成因相同的另外两个大渔场是 北海渔场 、 纽芬兰渔场。
南半球的暖流
C
)。
赤道
北半球的暖流
赤道 赤道
北半球的寒流
南半球的寒流
赤道
4.根据洋流形成的主导因素,可将洋流分为 密度流 和 补偿流 。
风海流
、
由密度差异影响而形成的洋流
盛行风
洋流
下 降 流 上 水平补 升 地中海 偿流 流
大西洋
世界上的洋流大多属风海流 直布罗陀海峡岩床
(二)洋流分布规律
4.到达中纬度海域后,受 副热带 副极地 作用,海水向东流动,形 西风 7.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 2.到达大洋西岸时,因受大陆轮廓的阻挡,一部分向东折回,形 1.赤道两侧盛行东北信风和 东南信风 ,在它们的作用下,赤道 5.在北半球,当西风漂流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分 向南 运动,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 6.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 作用下,沿海岸向中纬度海域流动。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3.大部分在 地转偏向力 成 西风漂流 (如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南半球中纬度海域的西风漂流)。 纬40 °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 向北 南北两侧海域的海水向西流动,形成 流往高纬度海区。 补偿赤道海域,另一部分则 ; 。 暖流。 赤道逆流 西风漂流 南、北赤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汇总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圈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类型,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在地球淡水中,冰川是主体。
大气水水圈海洋水(96.5%)陆地水 地表水(冰川、河流水、湖泊水、生物水、沼泽水、土壤水) 地下水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
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河流的补给往往是多种水源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夏汛,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
月份径流出现断流的原因:冰川的消融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径流量稳定,与河水互补。
(并不是所有河流河段都与地下水互补,如黄河下游河床高于地下水位,为地上河,地下水无法补给河水,所以是河水经常补给地下水。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示意图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大气降水、蒸发和蒸腾、水汽输送和下渗。
其中人类活动对径流环节施加影响最大(影响方式是植树造林和修建水利工程)。
2、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1)海陆间循环(大循环):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大海(最重要的水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2)海上内循环:(水量最大)海洋→蒸发→降水(3)陆地内循环: (补充陆地水数量很少)陆地→蒸发(蒸腾)→降水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促进水资源的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使地球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 (4)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 水圈和水循环 课件
流 能
复 回 到 海
黄 河 之 水 天 上 来 , 奔
★
质 疑 权 威 : 这 句 话 科 学 吗 ?
探究活动二:水循环的过程
1、什么叫水循环?
2、水循环按照空间范围可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探究活动二:水循环的过程
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
探究活动二:水循环的过程
★总结归纳:三种水循环的对比
类型 范围 水循环主要环节 对陆地水的意义 蒸发、水汽输送、 对陆地水资源更新 海陆 海洋 间循 与陆地 降水、地表径流、下 起到最重要作用 环 之间 渗、地下径流
探究活动一:水圈的组成
全球 节约用水 水 节约水资源,我们随手可做的…… 陆地淡水 保护水资源! 随手拧紧水龙头; 洗衣服的水用来拖地;
拖地水用来冲厕所; 从身边小事着手 淘米洗菜的水用来浇花; ……
4、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水资源观?
人类可直接利用
“
“ 黄 河 之 水 天 上 来 , 奔 流 到 海 不 复 回
海上 海洋与 水循 海洋上 蒸发、降水等 环 空之间 陆上 陆地与 水循 陆地上 蒸发、植物蒸 环 空之间 腾、降水等
循环水量最大, 但对陆地意义不 大 补充陆地水, 但很少
探究活动二:水循环的过程
拓展讨论: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施加影响?
调节地表径流 (最主要的影响) 跨流域调水 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 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 修建水库 其他影响 :开采地下水 影响地下径流 植树造林 影响植物蒸腾、下渗 人工降水、人工消雨 改变降水 围湖造田 改变地表蒸发
走入研究性学习课堂
体验新课标
课程标环节,说明水循 环的地理意义
课堂活动
说一说组成水圈的水体 画一画水循环的过程示意图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理课件 水圈与水循环
湖泊水 土壤水 江、河水 沼泽水 生物水 浅层地下水
深层地下水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储量仅占淡水 资源总储量的0.3 % 。)
——李白《将进酒》 其实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千古流传的佳句, 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错误,你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吗? 违背了地理学中的什么原理?
二、水循环
1、对照水循环示意图,从某个环节开始, 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画出 水循环示意简图。 2、在三种循环中,以哪一种最重要?为 什么?
水循环类型
活动2
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⑦ 降水⑧植物蒸腾和蒸发
探究
1、目前人类主要对水循环的哪些
环节施加了影响?
降水: 人工降雨
蒸发: 植树造林 1. 改变水资源的季 节分配,如修建 ★地表径流: 水库和植树造林; 2.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如跨流 域调水。
雨 量
河川径流与降水量的关系
流量 温度 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流径流 量的季节变化随气温的季节变化而变化。 1月初到二月中,因气温在0℃以下,冰 雪无法消融,河流断流。
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关系
补给类型
大气降水补给
冰川融水补给
河流径流的季节变 径流量随降水量的 径流量随气温的 季节变化而变化 季节变化而变化 化规律 在我国的主要分布 地区 举例(我国主要河 流)
3、水循环的意义
(1)联系四大圈层 (2)维持全球水体间的动态平衡、促进淡水资 源的不断更新 (3)物质迁移、热量传输、能量交换 (4)影响和塑造地表形态
活动2
在三种循环中,以哪一种最重要?为什么?
海陆间循环;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 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课件】水循环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施加了影响?( C ) A.① B.④ 的动态平衡
水循环的意义
促进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的转换
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第三章 第一节
水 循环
课堂练习
1.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 成下列问题。
(1)只包含a、b的水循环称为 _海__上__内__循__环___;包含a、c、d、e的水循 环称为___海__陆__间__循__环_,它使陆地水不断 得到___更__新__,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蒸发
降水
海洋面上的水蒸发 形成水汽,进入大 气后在海洋上空凝 结,形成降水,又 降到海面的过程。
海上内循环
蒸发
降水
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
凝结
陆
植 物
地 内
蒸循
腾环
降 水
蒸发
凝结
降 水
水汽输送
海 陆 间 循 环
海 蒸发 上 降
内水
循
环
认识水循环:主要动力、环节名称、经历的圈层、水态的变化
水循环的概括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water cycle
(3)黄土高原的表面形态有何特点?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长江 中下游平原是如何形成的?这两个问题说明水循环对地理环境造成 了怎样的影响?
(3)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 联系地球的各个圈层,促进
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 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影响蒸发的因素
影响因素 光照
气温
风速
湿度
水域面积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2水圈与水循环教案
第二节水圈与水循环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其中“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为“了解”的水平;“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理解”的水平,为本节课的重点。
二、教材分析《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2章《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的水圈,涉及内容既是水资源基础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后面内容的学习作铺垫。
本节课由“水圈的组成”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
水圈的构成、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为学习水循环的学习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
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等内容。
四、核心素养目标五、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六、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地图法:学会观察图2-2-2和图2-2-11运用示意图,提取地理信息基础上,师生共同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利用水循环示意图来说出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
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环节产生影响,不断完善知识体系,真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地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水圈
地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水圈地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水圈水圈是指地球上地表、地下、大气中水分的分布和循环过程。
水圈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是地球上生物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基础。
下面将从水资源、水的分布、水循环等方面来介绍水圈的基本知识点。
一、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湖泊和河流、冰雪和冻土以及大气中的水汽等。
其中,地表水占比最大,地下水资源丰富,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水资源。
二、水的分布地球上约70%的表面被水覆盖,其中97.5%是咸水,只有2.5%是淡水。
淡水中,99%是冰川和冻土中的淡水,只有1%位于地表和地下,供人类利用。
由于地球的自转、气候的差异以及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导致一些地区缺水问题严重。
三、水循环水循环是指水分在地球系统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
主要包括蒸发、凝结、降水、渗透、蓄水、径流等环节。
水循环的过程中,太阳能的热量起到了重要的驱动作用,通过蒸发、蒸散和降水等过程,将水分从大气中转移到地表和地下,维持了地球上水的平衡。
四、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应注重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发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要加强水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水源地,维护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五、全球水资源分布差异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分布具有较大的差异。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北半球地表水资源更加丰富。
而赤道附近地区降水量大,是重要的水资源集中地。
此外,受气候和地形等影响,一些地区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需要进行有效的水资源调剂。
六、水圈的意义与挑战水圈的存在和稳定运转,对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圈的不平衡和水资源短缺问题,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会带来巨大的挑战。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研究,制定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政策措施,提高人们对水资源重要性和保护意识,共同应对水资源的挑战。
新高一地理 必修一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1.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3.水循环类型4.过程: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蒸发形成水汽。
水汽上升到空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
降落到地面的水,或被蒸发,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两者汇集成河,最后又返回海洋。
5.水循环类型的判定(1)一看联系的圈层: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涉及四个圈层,而海上内循环不涉及岩石圈。
(2)二看发生的领域:海陆间循环的领域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而其他两种水循环则只包括陆地或海洋。
陆地上外流区内的水体既参与陆地内循环,又参与海陆间循环。
(3)三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最全,而其他两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是蒸发和降水。
海上内循环不存在下渗环节。
(4)四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大,陆地内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小。
6.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有利影响修建水库: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时间)分配不均,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跨流域调水:能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不均,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能起到涵养水源,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水量的全球动态平衡。
小提醒: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
如果人类用水过多,超过了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导致水资源的短缺。
2.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1)物质迁移: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3节《水圈与水循环》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水圈与水循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水循环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如参观水源地、调查当地水资源状况等,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强调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
a.绘制水循环过程示意图,标明各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b.撰写一篇短文,介绍水资源评价的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和面临的问题。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收集资料,整理观点。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学生针对讨论结果提出建议,如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保护水源地等。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3节《水圈与水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圈和水循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的概念
②了解陆地各种水体存在形式及所占比例。
③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分类、环节及意义。
④理解洋流成因、分类和地理意义。
⑤读图分析,说明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绘制水循环的全过程图,掌握水循环的组成环节。
②通过填绘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图,掌握各大洋洋流的名称,并能够分析说明各洋
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②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自制多媒体课件,一幅世界洋流分布图。
[教学重点]
1、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洋流分布规律和意义
[教学难点]
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从太空拍摄到的地球照片)同学们,从太空看到的地球表面大部是什么颜色?(蓝色)为什么会是这种颜色呢?
地球表面大约有71%被水所覆盖,地球又有“水球”之称。
水是地球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物质之一。
水以固、液、气三态形式存在于空气、地表、地下及生物体中,它相互转化,不断循环运动,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圈层——水圈。
本节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水圈的组成及水的循环、运动。
水圈和水循环板书课题
一、水圈的组成。
[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①地球上的水有哪些存在形式?
大气水0.001%
水圈
(淡水占2.53%)海洋水96.54%
陆地水 3.45%
②在各种水体中,哪一种占的比重最多?
③淡水占水体总量的多少?淡水的主体是什么?主要存在于什么地方?
[教师小结]: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主要有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等,这些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总水量的很小一部分,且分布极不均匀,因此我们必须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承转]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地运动,这一过程称水循环。
二、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活动]读课本P49页1-3段及图2-3-3,在小组内讨论完成以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
①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可分为哪几种?
②水循环的主要能量来源是什么?
③海陆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哪些?简单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④在海陆间水循环的各节中人类可以施加影响吗?试举例。
(学生回答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提示,并加以总结)
[活动]学生自学教材P49页4-6段内容,概括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师总结]①水循环不仅将地球上的各种水体组成连续统一的水圈,同时也将大气圈、岩石圈与生物圈联系在一起。
②水循环是巨大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使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得到缓解。
③由于水循环的存在,水资源才能周而复始地补充更新,成为可再生资源。
④水循环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水循环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过程之一。
[学生对下述问题自主感悟后小组讨论,然后回答,教师总结]
既然水是可循环再生的资源,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
[继续活动]比较P50页图2-3-4、2-3-5中两条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度化有何异同,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教师给予必要的提示:A图中的河流主要靠而水补给,河流径流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基本一致,B图中的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
河流径流量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
河流径流量变化过大往往不利于水资源的利用,径流量太大会造成洪涝灾害,径流量过小又会造成河流断流,造成沿岸地区工、农业生产严重缺水,甚至饮水发生困难。
那么,我们能采取哪些措施,调节河流径流呢?你能举出我国对河流径流调节的一些重大工程吗?——三
峡工程——主要目的是防洪;南水北调工程——主要目的是缓解北方缺水。
)[承转]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作为中国人,我们为先辈的光辉业绩而自豪,但同学们是否想过,600年前,在远洋航海技术非常落后的情况下,郑和先后率领庞大元伦的船队七次下西洋,他究竟靠什么作为动力呢?同时每次船队为什么总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回?
(主要利用洋流和季风)
三、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1、洋流概念及分类:
学生阅读教材自学,回答:①什么叫洋流?②洋流的主要动力是什么?③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可分为几类?根据洋流的成因,可分为哪几类?
(洋流是海水常年大规模定向运动的现象。
洋流的主要动力是大气运动,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
洋流的成因分类:①风海流:近地面风带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运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风海流,世界上大多数洋流都是风海流。
②密度流:因相邻海区海水向密度大的海区流动称为密度流。
③补偿流: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前来补充所形成的洋流补偿流。
)
2、洋流的分布
[学生活动]读下列全球风带与大洋环流相关模式图,找出风带与大洋洋流的关系以及主要的洋流类型。
(解析:在赤道两侧的信风作用之下,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形成南北赤道暖流,在中纬度盛行西风的作用下,海水自西向东流动从而形成中纬度西风漂流,大洋东西两侧的海水由自主学习,拓展思维
巩固迁移,综合分析
于地转偏向力和补偿流动的共作用,形成由低纬流向高纬度的暖流或由高纬流向低纬度的寒流。
)
[承转]世界洋流分布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具体的分布受盛行风,陆地轮廓,海陆分布等影响还是很复杂的。
[活动]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示意图。
1)说明洋流流向与盛行风向之间的关系。
2)分析南纬40º附近海区洋流的分布与北半球同纬度海区相比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南纬40º附近各大洋西风漂流连在一起,形成横亘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全球性环流,其性质是寒流,这是因为①南极是冰雪大陆,气温极低,会影响其周围水域的水温。
②南极大陆周围漂浮着许多冰山,浮水融化吸热降低了海水温度。
③南极大陆干冷的极地东风加剧了海水降温。
而在北半球,40ºN附近的西风漂流是日本暖流和墨西哥湾暖流的延续,这两股暖流从低纬度流来,故属暖洋流。
)
3)观察中低纬度大洋东、西岸洋流性质的差异,归纳洋流流向与洋流性质的关系。
[讨论]假如要使一个漂流瓶由北美沿岸漂流到亚洲沿岸,或由南美沿岸漂流到澳大利亚沿岸,漂流瓶应在哪里投放?其可能的路径有哪些?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继续活动]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后,填下表归纳。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对象影响举例
气候1、、纬间输送和
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
2、洋流性质:暖流温湿、
寒流温湿。
1、欧洲西部气
候的形成。
2、澳大利亚西海岸环
境的形成。
海洋生物
1、寒暖流交汇丰富。
2、上升流将深层物质带到表层。
1、加拿大渔
场,日本渔场,
英国渔场的形成。
2、秘鲁渔场的形成。
海洋航行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顺流速,逆流速。
海洋污染1、加速污染。
2、扩大污染。
油轮发生泄露。
[归纳小结]
1、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都具有的主要环节()
A.下渗B.地表径流C.降水D.蒸腾
2、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是()
A.海陆间大循环B.陆上内循环
C.海洋循环D.水汽输送
3、有关陆地水的正确叙述是()
A.大气降水是陆地水体的主要补给源
B.陆地各水体呈固、液、汽三相状态
C.地表水包括江、河、湖、沼及冰川水
D.冰川与其他水体间也可以转化和补给
4、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主要补给形式有()
A.积雪融水和大气降水B.大气降水和湖泊水
C.冰川融水D.大气降水
5、成因与上升流有关的世界著名大渔场是()
A.北海渔场B.秘鲁渔场C.纽劳兰渔场D.北海道渔场
6、可能将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区受严重污染的海水带到加拿大西海岸的洋流是()
A.季风洋流B.北赤道暖流C.北太平洋暖流D.千岛寒流
7、读下面大洋环流示意图,回答:
反馈练习,巩固评讲
(1)此海区属于半球,此大洋环流以中心,呈时针方向流动。
(2)如果此大洋为太平洋,则a是流,b是流。
(3)如果此大洋为印度洋,则此时为(季节),在此季节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常受影响,出现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