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简介
《论语》简介——推荐阅读
论语导读一、《论语》简介《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文学理论等。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指对自己或他人语言的记录和摘录)。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二、《论语》的影响力北宋宰相赵普认为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就是说《论语》是最精深的政治学。
朱熹将《论语》编入四书,成为科举考试最基本的教材。
就是说《论语》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基石。
《论语》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三、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
祖籍宋国夏邑,出生于鲁国陬(zou)邑。
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duo)”,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四、孔子的学生孔子号“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其中孔门优秀学生有:1、颜回:字:子渊,亦颜渊,鲁国人,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得意门生。
——大智若愚成一家,呕心沥血理《易经》。
自汉代以后,子渊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他吸取了孔子儒学之精髓,并创立“颜氏之儒”;《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有一口饭吃,一点水喝,就算是在烂屋小巷子里生活,子渊依旧自得其乐),这说明子渊是一个不注重权利和名誉之人,他追求的是一种平淡、朴真的生活,他又是一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可就是这样的一个智者,起初被同学说成是“愚者”。
《论语》简介
《论语》简介《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整理而成。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包括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具有很高的思想和教育价值。
下面将介绍《论语》的起源、内容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
一、《论语》的起源《论语》成书于战国末年至秦汉之际,是对孔子言行的整理和记录。
在当时,儒家思想逐渐形成,并在后世得到广泛传播。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为后世儒家学者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素材和参考。
二、《论语》的内容特点1. 强调道德伦理《论语》强调道德伦理观念的重要性,孔子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观点。
他强调诚实守信、孝道敬老、礼貌谦虚等道德准则,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起到重要引导作用。
2. 注重人际关系和教育《论语》中的对话场景大多发生在孔子与弟子、孔子与学生之间。
这些对话涉及到人际关系、教育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内容。
孔子提倡心灵相通、师德高尚、以身作则等教育理念,对后世教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突出实践和实用主义《论语》中所表达的思想注重实践和实用主义。
孔子重视知行合一,崇尚实践和实用,强调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
这一思想观点在中国古代影响深远,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三、《论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形成儒家思想核心《论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培养良好的道德价值观《论语》对个人修养和道德价值观的强调,对塑造中国人民的道德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对后世子孙的道德养成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3. 影响中国教育制度《论语》中的教育观念,尤其是关于师德、学习方法和教育方式等方面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塑造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并一直影响至今。
结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深刻的思想和价值观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
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整理和记录,《论语》传承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对塑造中国传统文化和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论语》
• 公元前492年,60岁的孔子至郑国去,和学 生走散。郑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人, 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 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史记· 孔子世家》 • (皋陶是神话中公正的法官。清脸鸟喙, 铁面无私。辅佐尧、舜、禹。有一只獬豸 (xiè zhì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 一方)
《论语》命名
• 第一、根据《汉书· 艺文志》,《论语》的 “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 言”的意思。《论语》的意义就是语言的 论纂。 • 第二、根据东汉刘熙《释名· 释典艺》,《 论语》的意义,“论者伦也,有伦理也。 语,叙也,叙已之所欲言也。”《论语》 便是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话。
• 袁枚《论语解四篇》说:“论,议论也。 语,语人也,自‘学而’起,以至卒章, 皆与人议论之语,而非夫子之咄咄书空也 。 • 章太炎《国故论衡· 文字总略》说:“论者 古但作仑。比竹成册,各就次第,是之谓 仑。”“《论语》为师弟问答,乃亦略记 旧闻,散为各条,编次成帙,斯曰《仑语 》。”“《论语》只是师弟问答的话,编 成为一册而已。”
51--54
• 任中都宰。 • 后出任司空、大司寇,相定公。费地公山 弗扰攻鲁定公,被孔子打败。 • 诛少正卯。 • 齐国归女乐,失意辞官。
55--68
• 周游列国。 • 去鲁适卫,去卫过匡被围。返仕于卫。 • 在宋,险遭宋司马桓魋(tuí )杀害。换装 逃跑。 •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 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 • 绝粮陈蔡之间。 •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 :“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滥矣。”
•龙生虎养鹰打扇 •孔子三岁时,父去世。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十五而志于学。
(三)孔子的生地与居住地
论语简介
河 北 定 州 八 角 廊 《 论 语 》
和许多先秦古籍一样,《论语》经过秦火和战乱曾一度失传,至汉代复出现若干个传本, 最著名的就是《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三大流派,三种版本文字有别,章句 也有差异。 《鲁论语》共二十篇,与今天通行的篇目相同。汉时还有《论语解》十九篇,均已亡 佚。 《齐论语》比《鲁论语》多《问王》、《知道》二篇,共二十二篇,而且其余二十篇的 章句也比《鲁论语》多。《古论语》出自孔子旧宅的墙壁中,共有二十一篇。 到西汉末年,安昌候张禹先学习了《鲁论》,后来又讲习《齐论》,于是把两个本子融 合为一,号为《张候论》。我们今天所用的《论语》本子,基本上就是《张候论》。
朱 熹 像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 ●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 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 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 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 子的话为主。
1、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
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 半部《论语》治天下读者止《论语》
„„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
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 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2、南宋时, 朱熹 把 《孟子》、《大学》 《论语》 《中庸》和 合 为“四书”。
论语版本流传
今本《论语》篇目
• • • • • • • 学而第一 里仁第四 述而第七 乡党第十 子路第十三 季氏第十六 子张第十九 为政第二 公冶长第五 泰伯第八 先进第十一 宪问第十四 阳货第十七 尧曰第二十 八佾第三 雍也第六 子罕第九 颜渊第十二 卫灵公第十五 微子第十八
《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儒家经典,它详实记录了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全书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共二十篇,包含了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论语》的名称源于其内容的特点——论”意味着论纂、编撰,而语”则指话语、言论。
这部书主要汇集了孔子对于政治、伦理、道德和教育等方面的思考,以及他与弟子间的对话,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一同被誉为四书”,与《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为四书五经”。
这些经典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政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内涵深刻,其中不少言论至今仍被广泛引用,视为至理名言。
书中不仅记录了孔子的教诲,也通过生动的神情语态描写,成功地塑造了孔子的形象,以及一些孔门弟子的鲜明个性,如子路的率直、颜回的温雅、子贡的聪颖和曾皙的脱俗等。
在历史的长河中,《论语》不断被研究和注释,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注本,如东汉何晏的《论语注疏》、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等。
这些注本丰富了《论语》的内涵,也便利了后人的学习理解。
时至今日,《论语》仍然是国内外学习中华文化、修养道德情操的重要读物,是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继续发扬孔子的仁爱思想、礼节观念和中庸之道,促进个人品德的提升和社会和谐的发展。
论语是一部什么学派的代表著作
《论语》成书于战国前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品。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语录集,全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作品之一,内容涵盖了文学、哲学、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以及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想。
《论语》的内容简介
《论语》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涵盖了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作品赏析
《论语》围绕孔子这一中心,成功地刻画了孔门弟子的形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论语》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
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孔子的经典作品
孔子的经典作品孔子的经典作品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大瑰宝,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论语》和《大学》两部书。
这些作品以孔子的语录和教诲为基础,阐述了孔子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包括道德、政治、教育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逐步介绍这些经典作品的特点和影响。
一、《论语》《论语》是孔子学生和后人传承他思想的记录,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文言文教材”。
这本书包括了22个章节,共有495则语录及其诠释,每则语录都有其独特的思想和哲理。
其中最受人们喜爱的要数“孔子三个半学生”的故事和“君子”、“仁”、“义”等概念的阐释。
《论语》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一直是中国古代及现代社会所重视的一部分,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它阐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思想。
二、《大学》《大学》是孔子学生及其后人传承他思想的记录,本书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个人修养来达到统治天下的目的。
《大学》中思想的主要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贯穿孔子教育思想的主线,提出了人们应该如何做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和领袖。
通过修身、齐家和治国的层层推进,实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理想,也引领了中国教育思想之路。
《大学》为中国工商管理领域的学科体系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础,对后来的中华文化影响深远。
三、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思想的影响不仅仅限于政治和教育领域,还涉及到了审美、文学、哲学等方面。
孔子在《论语》和《大学》中提到的“君子”、“仁”、“义”等概念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早已成为了核心概念。
这些思想常常表现为一种人类之间的和谐,是一种深深的社会责任感,这对于人类的文明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全世界许多国家和民族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很多人将其视为亚洲文化的象征之一。
综上所述,孔子的经典作品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仅如此,它带给人们的人生哲学、政治观念和教育思想,也在古代和现代中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论语的简介
论语的简介《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的作者是孔子及其弟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是一部集中体现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论语》共20篇,包括论语、孟子、子罕、微子、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乡党、里仁、公孙龙、雨无声、大匠、子路、仲弓、子夏、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
每篇都是由一系列对话组成,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行为。
《论语》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方面,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提倡“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论语》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对中国古代文化、哲学、道德、政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同时,《论语》也被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论语》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儒家思想的,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提倡“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仁:仁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境界,是人类应该追求的目标。
仁者要爱人、尊重人、关心人,要以仁心待人,以仁心行事。
礼: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关爱的表现。
同时,礼也是人的道德修养的一种体现。
智:智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智者要善于思考、学习和创新,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
信: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和相互依赖的基础,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信者要言行一致、诚实守信,不言而信、不信则疑。
总之,《论语》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内容简介
《论语》内容简介《论语》首创语录之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
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
”因为“求也退,故进之。
”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
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
《论语》简介
《论语》简介《论语》简介《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文化经典之一,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品。
它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字,共包括20篇,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学术思想、政治观念、文化理念和道德教化等方面内容,是中华文化中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
《论语》中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孔子的思想和言行,另一部分是孔门弟子的言行。
《论语》中充满了思想的智慧和现实的峻厉。
其中有不少富有哲理性和思辨性的名言警句,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
《论语》是一部尊重人性和尊重人才的书,提倡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博学多才。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知识的取得不只是要学习知识,更要有热爱和热情,当然也要由内心的喜悦与感性的体验。
强调“未见好德,如不得闻,已见好德,如得道之”,即不善的品质必须被批判和摈弃,好的品质则应该积极发扬和传播。
《论语》深刻地诠释了仁爱、勤奋、谦逊、诚实、宽容等德行一词,成为儒家道德教育的基础。
《论语》受到了世人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
司马迁曾对孔子的思想和《论语》的内容高度评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其为人也,君子之道也。
”唐朝文学家韩愈则形象地比喻《论语》:“若夫《论语》,则如车轮之毂,虽有百条辄不难行。
”总之,《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儒家思想的最高成就。
它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之圣经”,是全球研究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和瑰宝,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在世界文化交流和民族复兴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论语 简介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著作,是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中包含了孔子的思想、观点和哲学思考的精髓。
论语的全名是《论语集注》,是由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的话并编辑而成的。
论语中包含了孔子的言论、论点和观点,是对孔子的思想的一次总结。
论语的内容涵盖了哲学、政治、道德、教育、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是对中国古代思想的一次综合和总结。
论语中有许多著名的论点和观点,如“礼乐之道,和为贵”、“君子之于天下,如玉石之于山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这些著名的观点和论点对于我们理解孔子思想和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对于我们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和孔子的思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经典著作,而且在世界哲学史上也享有极高的地位。
《论语》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12700余字,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重要性:在中国文化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学说,四书五经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论语》即四书之一。
《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一言一行,无不是在言传身教,对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提供了值得学习和参考的主张和范式,对于《论语》的研究和解读,形成了一整套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可以说儒家从此而始,因此《论语》是儒家最为重要的经典著作。
孔子论语中的绝对主角是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母亲在尼山怀孕并生下了孔子,因此取名为丘,按照伯仲叔季的顺序孔子行二,所以字仲尼,有一些不客气的就叫孔子“孔老二”。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五十五岁之前陆续在鲁国为官,小到管理粮仓的“委吏”、管理牲畜的“乘田”,大到鲁国的大司寇,摄相事,主持国内改革,最后改革失败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开始了为期十四年的周游列国时期。
论语简介和内容简介
论语简介和内容简介
《论语》简介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该书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后人记录和整理而成,反映了孔子及
其弟子的言行、思想和价值观。
《论语》的成书时间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末,它分为20
篇,共512章。
《论语》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以言简意赅的方式传递
思想。
书中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个人修养、家庭伦理、政治道德和社会
关系等方面。
在《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是其核心内容。
他强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仁爱、诚实守信、勤俭节约、谦虚谨慎等美德,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诲主要是通过对话和言传身教的
方式进行,十分注重对个体生活和社会伦理的修炼。
《论语》不仅具有丰富的哲学思考,还涵盖了众多经典的故事和格言。
例如,《学而篇》中传达了持续学习的重要性;《为政篇》中强
调了君子行事需有度量和公正;《八佾篇》中讲述了孔子的弟子子路
追求真理的故事,等等。
《论语》是一部富含智慧和道德教导的文化瑰宝。
通过阅读和研究《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领悟儒家思想的
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应用于当代社会,推动个体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论语简介——精选推荐
以下是整理的《论语简介》,希望⼤家喜欢!
《论语》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部语录体散⽂集,主要记载孔⼦及其弟⼦的⾔⾏,也⽐较集中地反映了孔⼦的思想。
本书是由孔⼦弟⼦及再传弟⼦记录编纂⽽成。
全书⼆⼗篇。
四百九⼗⼆章,⾸创语录之体。
儒家创始⼈孔⼦的政治思想核⼼是“仁”、“义”、“礼”、“智”。
《论语》作为孔⼦及门⼈的⾔⾏集,内容⼗分⼴泛,多半涉及⼈类社会⽣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理素质及道德⾏为起到过重⼤影响。
直到近代新⽂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直是中国⼈的初学必读之书。
作为⼀部优秀的语录体散⽂集,它以含蓄隽永的语⾔,记述了孔⼦的⾔论。
《论语》中所记孔⼦循循善诱的教诲之⾔,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或启发论辩,侃侃⽽谈;富于变化,娓娓动⼈。
⽽且论语教给了后⼈如何为⼈处世的道理。
《论语》与《易经》、《⽼⼦》,共为中华民族的⼏部源头性经籍,它们不仅是道德跟⽂化的重要载体,⽽且是古代圣哲修⾝明德、体道悟道、天⼈合⼀后的智慧结晶。
《论语》ppt课件
社会责任
论语提倡社会责任意识,有助于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
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论语》ppt课件
• 《论语》简介 • 《论语》的核心思想 • 《论语》的名言警句 • 《论语》的现代意义
01
《论语》简介
《论语》的作者与成书背景
总结词
关于《论语》的作者,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说法。一种 观点认为《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记录,另 一种观点则认为它是孔子的作品。成书背景方面,《 论语》主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活 跃的背景。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论语》中重要的哲学思想 之一,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物时要 保持中正、平和的态度,避免过度或不
及。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态 度和处事原则,通过保持中正、平和的 态度,可以避免偏颇和极端,达到和谐
与平衡的状态。
中庸之道还强调了适度原则,认为在追 求个人利益和社会进步时,要保持适度 和平衡,避免过度追求或过于保守的态
详细描述
关于《论语》的作者,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说法。一种 观点认为《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记录,另 一种观点则认为它是孔子的作品。成书背景方面,《 论语》主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活 跃的背景。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 动荡不安。同时,诸子百家兴起,各种思想流派涌现 ,为《论语》等经典著作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土壤。
该以平和的态度进行交流。
总结词
0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关于人际关系的名言
详细描述
这句话告诫人们要注重道义和仁慈,不要只看重利益和金钱。
总结词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详细描述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的心胸开阔和坦荡,而小人则常常心胸狭窄、 忧虑不安。
《论语》的简介
《论语》的简介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
孔子去世以后,其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孔子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当时,其编纂者主要是孔子的弟子仲弓、子游、子夏、子贡等人。
《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
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
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论语》的思想核心是“仁”。
在人类过去的漫长岁月中,人们读的最多最熟的书就是《论语》。
尤其是那些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的有志之士,都将此书奉为经典。
《论语》与《孟
子》《大学》《中庸》在南宋后并称“四书”。
《论语》中诸多名言,已经成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格言,并且编入中小学语文教材。
初中文言文《论语》基础知识汇总
初中文言文《论语》基础知识汇总【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uo)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被后人尊称为“圣人”。
2.《论语》《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论”在这里是“依次编辑”的意思。
语录体: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基础知识】㈠字音字形⑴论语(lún);⑵说(yuè);⑶愠(yùn);⑷三省(xǐng);⑸曾子(zēng);⑹传(chuán);⑺不习乎逾(yú);⑻罔(wǎng);⑼殆(dài);⑽一箪食(dān);⑾曲肱(gōng);⑿笃志(dǔ);㈡朗读节奏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⑶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⑷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⑸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⑹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㈢课下注释及译文1.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⑥》)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③[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④[愠(yùn)]生气,恼怒。
论语简介-专业文档!
【《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的简介
论语的简介
《论语》是中国古代四大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中最具有历史意义和影响力的作品,使迄今仍在实践中受到重视及研究。
《论语》汇集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和最完整的关于儒家哲学的记载,全书共20篇,收有官以颁布的孔子的言语,即诸子的精神核心。
全书内容古老而深邃,内容非常广泛,从实用技能到政治原理,从伦理道德到社会秩序,本书涵盖了许多让人受益的知识,使得它成为一部令许多人着迷的知识宝贝,也算是中国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传世经典。
《论语》宣扬克己复礼、以礼治国理念,主张以礼道法度事,以不侵犯他人为准则,以端正自身为目标。
宗室化的礼,以养德处世为最高价值观,以孝敬尊重父母的行为规范,以精神修养来弥补实践势力,以信仰改变常规思维方式等,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根深蒂固的理念之一。
此外,《论语》还重视对教育和道德的根本性认识,崇尚正义爱国精神,以促进国家法制开拓统一的文明格局,为中华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而言之,《论语》内容深厚,理念远大,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中国和世界争取和平、建设美好世界而不懈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简介一、《论语》的命名《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⑴“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
⑵“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他的。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二、《论语》的篇章及作者《论语》是由20篇断片的篇章集合而成,每一篇章以开头两字为本章题目。
篇章之间的排列没有一定的道理,即便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从整体看来,这些篇章绝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因为在仅仅20篇章中,出现了多次重复的章节。
其中有字句完全重复的,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于《学而篇》,又重出现于《阳货篇》;又有基本重复的,如“君子不重”一章,同是讲君子之德,先见于《学而篇》,后《子罕篇》载“主忠信”以下十四个字,《颜渊篇》又载为“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这种现象的出现盖是因孔子对不同品性的提问者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
至于最后的编定者,学者们多疑心是曾参的弟子编定的,具体理由可参考杨伯峻先生所撰《论语译注》之导言。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6-30.)三、内容阐释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主要阐释如下:1、《论语》论“仁”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是一种道德观念。
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释尽管有许多不同,但“仁”的基本内容还是很明确的,这就是“爱人”。
孔子极力鼓励人们“为仁”。
孔子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可见为仁并不难。
但孔子从来没有以仁赞许当时的任何人,就算是他本人,也从不敢以仁自居,“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可见仁又不容易做到。
说仁不容易做到,是把“仁”作为一种完美的道德境界来理解,这种境界完美地体现“仁”的观念,达到这一境界的人,他的思想行为就都能完美地体现出“仁”;说为仁不难,是把“仁”看做向作为道德境界的“仁”前进的具体进程,或者说是实践活动,尽管“仁”的境界很难达到,但向着这个境界有所前进,则并不是难事,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人们不能因为“仁”的境界难以达到而不敢向这一境界努力,不能因为某些具体的努力容易为而不屑为,也不能将向“仁”这一境界前进中达到的某些阶段错当成“仁”的境界而停止前进。
人们都应该不断地向“仁”这一境界努力,《里仁》云:“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达到这一境界固然难,坚持下去也不容易。
孔门弟子之中,颜回也只能“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子本人,虽然没有以仁自许,但坚持不断地为仁,则是他平生自负之处“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而已矣。
”因此,为仁贵在坚持。
2、《论语》论“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来处理?总得有个准则,这个准则就是“礼”。
(当然还有法,但法也是由礼出)“礼”规定了每个社会角色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也”。
每个人都在社会中充当不止一个的社会角色,如果不知道自己所任社会角色有哪些权利和义务,行为当如何,当然就无法自立于社会。
具体说来,《论语》中言礼,大致言其有互相联系的三大功用。
第一,礼能创造和谐。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社会上每个人都按照礼所示相应社会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行为准则行事,整个社会则上下尊卑、各有所序、各有所司,井井有条,安定和谐。
若有矛盾,大家依礼为准,达成共识,矛盾也就消除了。
这样,社会自然就容易治理了,故云:“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又云:“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第二,礼能明示行为规范。
行为必须有个规范,有个标准,过与不及,都是不可取的。
礼就是这种规范,或云标准。
人们的行为,从各种典礼一直到举手投足,都要依礼而行。
例如,恭敬是一种美德,但过度的恭敬就显得卑下,不够恭敬又显得傲慢。
那么,怎样才算恰到好处的恭敬?以什么为标准来衡量?以礼为标准。
今人常说待人接物要“不卑不亢”,以什么为标准?也是以礼为标准。
当然,古今之礼,大有差别。
《泰伯》中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恭、慎、勇、直,无疑都是美德,但如果失去了礼的规范,这些美德就会成为缺点。
因此,孔子云:“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提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第三,礼有文饰作用。
一个人本质很好,心地善良,清纯无邪,这当然是不错的。
如果他对待人接物、周旋应对等种种礼节一无所知,不知怎样跟人交往、合作,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正如质地极好的物品未加文饰,还不能称完美。
因此,对一个人来说,礼还有文饰的作用。
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回答“文之以礼乐”,又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人质虽美,但还有待于礼的文饰。
现代社会中的公关礼仪,不就是一种“文饰”么?孔子所说礼的这三大功用,现代社会的礼也是同样具有的。
所不同的是,古代的礼,包括了现代社会中许多属于“法”的内容。
因此,现代社会中礼所起的作用,不如古代社会中礼所起的作用那样广泛和重要。
3、《论语》论孝、悌、忠、信、智、勇、恕人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人。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都是从他与社会、与其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
仁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人类的其他种种美德,都包括在“仁”之中,或者说,这些美德都是“仁”在某些方面的体现。
《论语》中讲得比较多的美德,主要是孝、悌、忠、信、智、勇、恕,下面略作介绍。
孝、悌。
孝是敬爱父母,悌是敬爱兄长。
《学而》中说,孝、悌是为仁之本。
孝、悌是人的天性,爱父母,爱兄长,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推广爱心,爱及社会而成仁德,所以说孝、悌乃为仁之根本。
《论语》中悌讲得不太多,不外要顺从兄长,对兄长恭敬有礼。
孝讲得比较多。
如何做到孝呢?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今天仍具意义。
一是能敬。
子游问孝,孔子云:“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道之要在于敬。
赡养父母,若只满足于使父母免于冻饿之患,则与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礼记?祭义》引曾子语云:“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这也是强调行孝当以尊敬父母为重。
能行大孝者,一定能行中孝、下孝。
行中孝、下孝者,则未必能行大孝。
给父母长辈创造优裕的物质生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而尊敬父母,则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前者是“能不能”的问题,后者是“为不为”的问题。
认为谁给父母钱物最多谁就是最孝,这实在是孝的误区。
因此,孝父母长辈,首在于敬,真正能敬者必“能养”。
二是能谏。
君有过不谏,是谓愚忠;父有过不谏,是谓愚孝。
愚忠不忠,愚孝不孝。
君有过,父母有过,儒家都主张必谏。
父母有过而能谏,方能称孝。
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谏要注意两点。
一是谏时不能声色俱厉,而是“几谏”,“几”,微也。
二是谏而不听,必须一直谏下去,且终不失其敬,终无其怨。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孝子当以父母的缺点为忧,能忧而后能谏,谏而父母能改正缺点,父母改正缺点而能免于祸患屈辱。
能使父母免于祸患屈辱者,当然是孝子。
后来的荀子也认为,大孝之人,不应该盲从父母,孝子当是“争子”,“父有争子,不行无礼。
”争者,能谏也。
三是能体察父母的爱子之情。
子夏问孝,孔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出力为父母服务,有了美食先敬父母,这些都是孝的最基本的内容,并不难做到,只有“色难”。
“色难”,色养为难也。
“色养”就是子女的颜色表情,要使父母愉悦。
父母爱子心切,子女的不顺心之事,会使他们难过。
子女要体察父母的这种爱子之心,就尽量不要使父母为自己难过,因此,有忧患,有愠怒,有悲戚,在父母面前,不能行之于色。
一个人,如果真正能体察父母的爱子之情,就应该谨于守身,免辱身以贻父母羞,免伤身以贻父母戚,免行为无常以贻父母忧,如此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色养”。
忠、信。
《论语》中提到“忠、信”之处甚多,孔子两次说应该“主忠、信”,孔子的四大教学内容就是“文、行、忠、信”。
先讲“忠”。
朱熹云“尽己之谓忠”,亦即尽心尽力之意。
《论语》中讲的“忠”,不是特指对国君的“忠”,尽心尽力为别人操劳,这就是“忠”,不管对方是什么人。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所省即有“为人谋而不忠乎”一条,反省自己为人谋划是否尽心尽力。
某“鄙夫”向孔子请教,孔子也竭尽所知以告,这也是“忠”。
当然,《论语》中所讲“忠”也包括对国君的“忠”,《八佾》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再讲“信”。
朱熹云“以实之谓信”,实事求是,诚实不欺,讲信用,言而有信。
《学而》中孔子提倡“谨而信”、“言而有信”,曾子每日所省三个方面,就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一项。
从个人的立身行事到治国平天下,“信”都是至关重要的。
《为政》中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儿,小车无兀,其何以行之哉!”《宪问》中孔子将“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列为完人的一大标准。
《子路》中孔子云“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此“情”是“诚实”之意,亦是“信”。
上下交信,和谐一致,办事自然就容易成功了。
智。
《论语》中的“智”,主要有两个意思。
一是明白事理。
樊迟问智,孔子云:“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为什么要敬鬼神?因为老百姓相信鬼神,为政者不敬鬼神,就不能利用鬼神治理百姓。
为什么要“远之”?因为鬼神不能赐福,为政者不能把希望寄于鬼神赐福,不能一天到晚向他们祈福。
为政者不能做到“敬鬼神而远之”,就是不明白事理,就是不智。
能敬能远,才是智者。
其二乃“知人”。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跟人相处、交往。
不知人,何以在与人交往、相处时采取合适的举动?何以择师择友以益其学问道德修养?何以选人任事以成其功?因而“知人”是很重要的。
智者必须知人,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地对待别人。
樊迟又一次问智,孔子回答“知人”,知人方能“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用有道者来教化鄙野无知者或邪恶者。
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要做到“不失人”、“不失言”,当然先要“知人”,并且明白事理。
勇。
《论语》中的勇,大致有两个意思,一是勇力,有力气,如“卞庄子之勇”的“勇”就是;二是敢作敢为,如“见义不为,是无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