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互连延迟 长互连情况下,寄生分布阻容网络可等效如图5-1所示。
其中:r,c——单位长度的电阻、电容(/m、F/m) L——连线总长度
图5-1 寄生分布阻容网络等效电路
若令:d——连线厚度;W——连线宽度;——电阻率 tox——连线间介质厚度; 扩散层=1/(Nq)
则:
r 单位长度下的电阻
d W
(3)诱发寄生可控硅触发的三个因素: • T1、T2管的值乘积大于1,即npnpnp>1。 • T1、T2管EB结均为正向偏置。 • 电源提供的电流维持电流IH。
(4)诱发闩锁的外界条件: 射线瞬间照射,强电场感应,电源电压过冲,跳变电压,
边际电场效应电容为:
Cff (fF/m)
Cff=0.0434=0.172fF/m2 而单位面积的平板电容:
PolySi-Sub
0.0430.004
C平板=ox/tox=0.058fF/m2 Cff与C平板已在同一量级,不 能忽略,需重新计算:
Metal1-Sub Metal2-Sub
0.0440.001 0.0350.001
(1)正常情况下,n-衬底与p-阱之间的pn结反偏,仅有极小的 反向漏电流,T1、T2截止。
(2)当工作条件发生异常,VDD、VSS之间感生较大的衬底电 流,在RS上产生较大压降。当T1管EB结两端压降达到EB结阈 值电压,T1导通,通过RW吸收电流。当RW上压降足够大,T2 导通,从而使VDD、VSS之间形成通路,并保持低阻。当 npnpnp>1,则发生电流放大,T1、T2构成正反馈,形成闩锁 ,此时,即使外加电压撤除仍将继续保持,VDD、VSS间电流不 断增加,最终导致IC烧毁。
5.1.4 CMOS电路中的闩锁(Latch-up)效应 ——闩锁效应为CMOS电路所独有,是由于CMOS结构中存在 pnpn四层结构所形成的寄生可控硅造成的。所以nmos或pmos 电路中不会出现。 1、CMOS电路中寄生可控硅结构的形成
图5-5 CMOS反相器剖面图和寄生可控硅等效电路
由图5-5可见,由CMOS四层pnpn结构形成寄生可控硅结构。
Cm=(1+KV)CGD,KV为电压放大系数。
5.1.3 寄生沟道
图5-4 寄生沟道形成示意图
场开启
——当互连跨过场氧区时,如果互连电位足够高,可能使场区 表面反型,形成寄生沟道,使本不应连通的有源区导通,造成 工作电流泄漏,使器件电路性能变差,乃至失效。
预防措施: (1)增厚场氧厚度t’OX,使V’TF,但需要增长场氧时间,对前 部工序有影响,并将造成台阶陡峭,不利于布线。 (2)对场区进行同型注入,提高衬底浓度,使V’TF。但注意 注入剂量不宜过高,以防止某些寄生电容增大,和击穿电压的 下降。 (3)版图设计时,尽量把可能产生寄生MOS管的扩散区间距 拉大,以使W/L,ron,但这样将使芯片面积,集成度。
5.1 MOS集成电路的寄生效应
5.1.1 寄生电阻 MOS IC尤其是Si栅MOS电路中,常用的布线一般有金属、
重掺杂多晶硅(Poly-Si)、扩散层和难熔金属(W、Ti等)硅 化物几种。由于其特性、电导率的差异,用途也有所不同。 随 着器件电路尺寸按比例不断缩小,由互连系统产生的延迟已不 容忽略,并成为制约IC速度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1 2
R
(C平板
C ff
2) L2
Metal3-Sub
1 15 (0.058 0.043 2) 10 3 (110 3 )2 2
1.08(ns)
0.0330.001
2、导电层的选择
(1)VDD、VSS尽可能选用金属导电层,并适当增加连线宽 度,只有在连线交叉“过桥”时,才考虑其他导电层。 (2)多晶硅不宜用作长连线,一般也不用于VDD、VSS电源 布线。 (3)通常应使晶体管等效电阻远大于连线电阻,以避免出 现电压的“分压”现象,影响电路正常工作。
例5-1:
已知:采用1m工艺,n+重掺杂多晶硅互连方块电阻R=15/, 多晶硅与衬底间介质(SiO2)的厚度tox=6000Å。
求: 互连长度为1mm时所产生的延迟。
解: 采用分布RC模型,得:
1 2
r c L2
1 2
d
W
ox
W tox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
1 2
R
ox
t ox
L2
1 2
15
3.9 8.854 1012 6000 1010
(Vout
)
r
c 2
L2
(5-5)
注意:
此时,若按集总模型处理:即将整个长连线等效为一总的
R总、C总,则;
图5-2 集总模型等效电路
(Vout ) R总 C总
L
d W
ox
LW tox
r c L2
(5-6)
可见,与分布网络分析情况差1/2的关系,而与实际测试 相比,分布模型更为接近。因此,在分析长互连延迟时应采用 分布RC模型。
c ox W
tox
(5-1)
节点i的电位Vi响应与时间t的关系:
c L Vi t
(Vi1 Vi ) (Vi Vi1) r L
(5-2)
当L0,有:
r c dV dt
2V x 2
(5-3)
近似处理,求解得:
(Vout
)
r
c
(L)2
[
N(N 2
1) ]
(5-4)
若 N L ,则有: L
(4)在信号高速传送和信号需在高阻连线上通过时,尤其要注 意寄生电容的影响:扩散层与衬底间电容较大,很难驱动,在某 些线路结构中还易引起电荷分享问题,因此,应使扩散连线尽可 能短。
5.1.2 寄生电容
CMN
CM
CGS, CGD
CMOS Cpn
CMOS——单位面积栅电容=COX,是节点电容的主要组成部分 CM ——Al-场氧-衬底间的电容(CMOS/10) CMN ——Al-场氧-n+区之间的电容(23CM) Cpn ——D、S与衬底之间的pn结电容(Nsub, Cpn) CGD对器件工作速度影响较大,可等效为输入端的一个密勒电容:
(1 103 )2
0.43(ns)
补充材料:
图5-3 由边际电场效应产生的寄生电容 Cff( Fringing Field)
C ff
ox
L
[
ln 1
2
tox d
[1
d]
1
d tox
]
4 tox
对于1m CMOS工艺,单位长度Cff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见上例中单位面积的 表5-1 不同连线层与衬底间的Cf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