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曾国藩

合集下载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诗词网提醒您,本文是曾国藩的简介,如果您想查看曾国藩的诗,可以点击查看。

[céng guófān]朝代:清代描述:晚清名臣简介:(1811 ~1872 )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

初名子城,字居武,号涤生。

湖南湘乡(今双峰)人。

道光十八年(1838 )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Z-5582 5582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咸丰二年(1852 ),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清廷震恐。

适丁母忧在籍,奉旨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练。

遂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号“湘勇”(湘军)。

1854 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 万余人,会集湘潭,誓师出战。

军初战,连败于岳州(今湖南岳阳)靖港,为此愤不欲生,投水自杀,被其左右救起。

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奉诏署湖北巡抚。

此后用兵更为谨慎。

旋因朝廷恐其于地方势大,又被解署任,以后长期只以侍郎虚衔领兵。

1855 年初,进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军重创,守南昌。

1858 年6 月,奉诏出办浙江军务。

1860 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从此,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方大权。

次年9 月,督其弟曾国荃攻陷安庆。

11月,加太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

旋朝廷举荐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

1862年,以安庆为大本营,命曾国荃部沿江东下,直逼天京;左宗棠部自江西进攻浙江;命李鸿章部自上海进攻苏南,对太平天国实行战略包围。

10月,湘军与李秀成等部数十万太平军在天京城外激战,持续围困天京。

至1864 年7 月,终于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

朝廷褒功,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赏双眼花翎。

1865 年5 月,奉命督办直隶(约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

曾国藩——历史人物

曾国藩——历史人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原名曾子城,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生官至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死后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家书》一书收录了曾氏从年轻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较有代表性的家书,按内容大抵可分为治军、为政、修身、治学、持家、处世、理财、交友、用人等章。

由这些书信,可窥斑见豹地探索曾氏一生之行为思想,从中感受到清朝末年的政治风云变幻和他仕途春风得意背后的感觉,由于树大招风,功高盖主,封建王朝随时都有再上演“走兔死,狡狗烹”的时代悲剧,所以他虽身居高位,但内心却如履
薄冰,如临深渊。

曾氏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了曾国藩复杂的内心世界,该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曾国藩

曾国藩

毛泽东:予于近人,独 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 杨一役,完满无缺。
蒋介石多次告诫他的子 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 胡林翼等书版及书札”, “曾文正家书及书札......, 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 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 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
唐浩明,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湖南衡阳人, 1946年生,先后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华中师范学院, 后入岳麓书社工作。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 《杨度》、《张之洞》等,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 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 重磅发布,唐浩明以82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 富豪榜第6位,引发广泛关注。
“湘乡派”是近代古文 流派之一,因其代表人物曾 国藩为湖南湘乡人而得名。 湘乡派继承并发展了清代桐 城派古文,扩大了桐城派的 影响。于桐城派标榜的义理、 考据、辞章之外,又加“经 济”一条,使文章内容更加 面向社会现实。为文少禁忌, 奇偶并用,舒展雄厚。
清代姚鼐所编 各类文章总集
曾国藩编选《经史百 家杂钞》,补充了姚 鼐《古文辞类纂》摒 弃经史的缺陷
曾国荃 左宗棠 胡林翼 彭玉麟 李鸿章 刘坤一 罗泽南 李续宾
两江总督,一等伯爵,湘军重要将领 闽浙总督,楚军首领,二等恪靖侯 湖北巡抚,湘军重要将领 两江总督,湘军重要将领 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侯,淮军首领 两江总督,湘军重要将领 湘军将领 湘军将领
1864年7月19日,天京失 陷,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 运动就此失败。曾国藩、 曾国荃以及湘军的声望此 时达到顶点。
左宗棠: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梁启超: 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 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 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 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 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 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 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 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 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

曾国藩资料

曾国藩资料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

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军事功劳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创立地方团曾国藩铜像练,称为湘军。

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咸丰四年(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

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战,曾国藩几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

后沉静自省,重整旗鼓,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势力退出湖南。

咸丰八年(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气势如虹;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

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

太平军抵抗湘军,让湘军吃足苦头,南京城破时,曾国藩说:「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方守冯官屯、林启容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

此次金陵城坡,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

曾国藩入南京后,信守对将士们的诺言,「……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

」(李圭:《思痛记》)曾国荃杀人如麻,纵兵焚城,「雪帅」彭玉麟见状不满,先后二次(1861年安庆之围与1864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大义灭亲。

曾国藩讲解

曾国藩讲解
1曾国藩谈论洋务的地方很多,而最集中、最典型者则 莫过于同治元年五月初七日同幕僚宾友的一段谈话 《手书日记》载:“与幕府诸君畅谈,眉生言及[夷]务。 手书日记》载:“与幕府诸君畅谈,眉生言及[ 余以为欲制[ 余以为欲制[夷]人,不宜在关税之多寡、礼节之恭倨 上着眼。即内地民人处处媚[ ,艳[ 上着眼。即内地民人处处媚[夷],艳[夷]而鄙华,借 [夷]而压华,虽极可恨可恶,而远识者尚不宜在此等 处着眼。 2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 炸炮、学造轮舟为下手工夫。” 炸炮、学造轮舟为下手工夫。”由此可见,所谓洋务, 是由夷务一词转换来的,实际上不仅指外交事务而言, 也不仅指造船制炮等西方科学技术,而是包含着如何 对待和处理外国侵略问题的全部政策与策略。 3曾国藩所谈的上述各点,亦不仅是曾国藩个人的思想, 而是整个洋务派与洋务运动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纲领。
南 北 征 战 时 期 的 特 点 : 一 是 危 急
教 公 慰 文 , 事 亲 之 则 , , 道 大 而 宦 , 为 对 情 也 减 家 蓬 不 少 中 勃 免 了 琐 。 好 。 事 升 为 之 官 人 问 以 师 讯 后 之 , 家 讥 进 书 。 德 , 第 修 多 三 业 谈 是 之 部 报 说 中 喜
三河战役是早期湘军主力与太平军主力的一次大对决,
曾国藩让湘军名震天下,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同时,湘军也使曾国藩从儒到戎的完美过度。曾国藩用 他的理学思想给湘军注入了灵魂。 在治军方面,曾国藩认为兵不贵多而贵在精 湘军最初只是由湖南人组成的地方武装,在外作战多年 后,绝大多数仍为湘人。曾国藩这样做把湘军内部矛盾 降到最低。使军队团结在一起 曾国藩不是统兵的人才,但是他是统帅之才。善于处理 将领之间的关系,使得湘军战斗力剧增 湘军愿意跟随曾国藩南征北战,一方面是出于爱国情怀, 但一重要因素还是他们认为跟随曾国藩能摆脱贫苦生活。 这种对美好生活的追逐化成了对曾国藩的忠诚。

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

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

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他与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与胡林翼合称曾胡,他是湘军的创立者与统帅。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曾国藩生平简介曾国藩,清朝晚期人,字伯涵,号涤生,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人,他从一介书生到进京赶考,进了进士之后又一直留在京城,短短十年时间,连续升职七次,年仅37岁就已经官至二品,这在清朝历史上也只是独一份的。

后来恰逢太平天国乱世,当时正是因母丧而在家的曾国藩趁势在家乡创建了湘军,并且作为统帅者,曾国藩带领湘军和其他的义军一起历尽艰苦的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挽大厦于将倾,救清朝于乱世,因为这巨大的功绩,被封为了一等勇毅侯,这是清朝以来第一个以文人封武侯的人。

后来又升职至一品大员。

曾国藩的一生为官平稳,可以说是实现了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曾国藩一生所处的年代,正是国家由盛转衰,动荡不安的年代,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豪杰”,正是这样的乱世造就了曾国藩的一生。

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努力,一度呈现出同治中兴的盛况,险些就力挽狂澜,将清朝从危机之中救回。

作为同治中兴的时期的主力,曾国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让曾国藩成为了近代最具影响力最具争议的人物。

如何正确评价曾国藩对于曾国藩,现在很多人都十分的推崇他,甚至已经在很多人心中被神化成了“圣人”,这样过分高估的评价无疑是不理智的,对于曾国藩,我们应该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来分析。

在文化上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曾国藩继承了中国以儒学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他的一生是完全按照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来走的,他的一生深受“三纲五常”的影响,对于“君臣、父子”等传统文化中的伦理纲常部分极为看重。

这一点是深受争议的,不少的人认为“纲常”之说是传统文化的糟粕,曾国藩这样作为是不可取的。

历史人物曾国藩

历史人物曾国藩

曾国藩还以气学在生成论方面的资源来弥补理学 之局限,谓“张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 寡俦”。依着气学的思路,曾国藩认为,天地万 物均因禀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终基元。 在禀气而生这个意义上,天地万物是“同体”的。
不过,曾国藩同时认为,虽太和絪緼之气流行不 止,天地万物最初所得之气“均耳”,但人与物、 圣人与常人实所禀有之气并不相同。就人与物相 对而言,人得气之全,物却仅得气之偏;故人有 知性,而物仅得物性。就人类而言,圣人所禀之 气清且厚,常人所禀之气却浊而薄。
1.《治学论道之经》 2.《持家教子之术》 3.《疆场竞斗之计》 4.《处世交友之道》 5.《修身养性之诀》
• 毛泽东“独服曾文正” • 蒋介石推崇曾国藩 • “誉之为圣相,谳之为元凶” • 《曾国藩家书》影响历久不衰 • “一生爱钱”之谜
曾国藩故居
• 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 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 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 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也渐渐地看到了 程朱理学“指示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 琐”、或“偏于静”的局限。在这种情形下,曾 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于程朱 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对于两家之 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 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 1838年(道光十八年)28岁会试中 第三十八名贡士。试后改名国藩。
• 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 进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 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 吉士。
• 1853年(咸丰三年)43岁,1月21日,接 帮办湖南团练旨。 • 1861年(咸丰十一年)51岁,9月5日, 湘军攻陷安庆。12月,在安庆创办内 军械所。 • 1870年(同治九年),60岁,6月,天 津教案发生,奉命前往处理。 • 1872年(同治十一年),62岁,3月12 日,在两江总督府逝世,追赠太傅, 谥文正。

曾国藩的故事

曾国藩的故事

曾国藩的故事清朝末年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时局最为动荡的时期,积弱的清政府一直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

在这时期也涌现出了许多可以匡扶社稷的重臣,这其中要数晚清四大中兴名臣最为出名,他们分别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四人。

下面是有关曾国藩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一、位高轿低曾国藩在道光年间连年被提拔,升迁极快,十年之间连升十级,这是难得的恩遇:在升为正三品大员后,按规定,轿呢要由蓝色换为绿色,护轿人也要增加俩人,而且乘轿是需要配备引路官和护卫的。

但令百官诧异的是,曾国藩从升为三品官之日起,除身边不得不增加两名护卫外,轿前不仅没有引路官,连扶轿的人也省了去,且轿呢也没有换成绿色,仍乘蓝轿。

不久,曾国藩又升为二品大员,下人就为他荐举了四名轿夫,要把曾国藩的四人大轿换为八抬大轿。

按清朝官制,四品以下官员准乘四人抬的蓝呢轿,三品以上官员准乘八人抬的绿呢轿,俗称八抬大轿。

但这并非硬性规定,官员如达到品级而收入不丰者,是可量力而行的;若品级达不到却乘高品级的轿子就算违制,一旦被人举报,不仅要受处分,严重的还要被革职、充军。

其实,曾国藩早就打定主意,他明晓水满则溢、人满则忌的官场道理,对于可摆可不摆的架势、可坐可不坐的大轿,一律是不摆不坐。

虽然,曾国藩因乘蓝呢轿而被下级官员欺侮,但京城三品以上的大员出行,都知道向护轿的官员交代一句:“长点眼睛,内阁学士曾国藩大人坐的可是蓝呢轿呢。

”曾国藩纵横官场几十载,正是凭借了这种低调、内敛的力量。

二、“不要钱,不怕死”明清京官之苦,时人皆知。

作为七品京官的曾国藩年俸仅为45两,外加作为津贴的“恩俸”和“禄米”也不过135两。

而后来的张之洞曾给京官算过账:“计京官用度,即十分刻苦,日须一金,岁有三百余金,始能勉强自给。

”弥补这样大的收支赤字只有两法:一是收受外官的馈赠,二是借贷。

外官收入丰厚,为了构建关系网,每次进京,都要给熟悉的京官们送礼,名为“冰敬”、“炭敬”、“别敬”(意为夏冬买冰买炭等费用)。

曾国藩 历史人物介绍

曾国藩 历史人物介绍

主要思想,文学成就及后人评价
•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 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 卫之道。 • 曾国藩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 •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 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曾国藩
•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 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旧属湘乡县)。晚清重臣,湘军的 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 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 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 出生地:湖南长沙府湘乡县
• 出生日期:公元1811年11月26日
• 逝世日期:公元1872年3月12日
• 1811年(嘉庆十六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生于湖南省娄底市双 峰县荷叶乡天平村, 乳名宽一。 1815年(嘉庆二十年)5岁 在家识字读 书。一年后入家塾“利见斋”。 • 1840年(道光二十年)30岁 5月,庶吉士散馆,列二等十九名,授 翰林院检讨。7月,得病,经欧阳兆熊、吴廷栋治疗、护理,两月始愈, 三人遂成好友。 •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31岁 8月,偕倭仁往谒理学大师唐鉴,请 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考德问业”,“为义理所熏蒸”。11月,任国史 馆协修,遍鉴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读胡林翼赠送的《陶文毅公文 集》。写作《里胥》,直道民间疾苦,鞭笞腐败吏治。 •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32岁 致力程朱之学,每日必做日课:早起、 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 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33岁 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7月,钦命为 乡试(四川)正考官。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12月,充文渊阁校理。 •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34岁 8月,郭嵩焘引江忠源来见,结为师 生。派充翰林院教习庶吉士。 •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35岁 10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李鸿章入 京会试,以年家子投其门下受业。 •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36岁 1月,充文渊阁直阁事。自书其书舍 曰:“求阙斋”。夏秋间,养病城南报国寺,与同寓刘传莹就汉学、宋学 深入研讨,知学须返本务要,“执两用中”。 •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37岁 7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街。 11月,钦派武会试正总裁,殿试读卷大臣。 •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38岁 3月,子纪鸿生。10月,辑录古今名

曾国藩人物简介

曾国藩人物简介

[键入文字]
曾国藩人物简介
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代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姓名:曾国藩
生卒年:18111872 年
籍贯:湖南湘乡
曾国藩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曾国藩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日以读书为业。

28 岁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10 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查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可谓官运亨通。

曾国藩是清王朝由盛世转为没落、衰败的过渡、动荡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在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是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才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

曾国藩毕生追求立德、立功、立言,是儒学文化最典型的实践者,他克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了书生报国的愿望。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曾国藩在湘潭集结组建陆军13 营、水师10 营,加上勤杂人员共1.7 万余人的湘军,担负起剿灭太平天国的重任。

曾国藩历尽千辛万苦,几度出生入死,后勾结列强,终于在同治三年(1864 年)攻破天京,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因此,他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文人封武侯的第一人,加太子太傅、兵部尚书衔,又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取得军政大权。

由一介书生而成为一个统领群伦的中兴名臣。

1。

曾国藩 中国近代名人介绍

曾国藩 中国近代名人介绍

持家教子之术
八本曰:“读书以训诂为本; 作诗文以声律为本;事亲以 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 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 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 不爱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 为本”,三致祥曰:“孝致 祥,勤致祥,恕致祥。”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 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 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 饷愈多,则国愈贫”。他购买洋枪、洋炮、 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 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 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 无生之气”。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 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 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 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
中兴名臣—— 曾国藩
曾国藩简介 1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 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 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 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 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 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 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 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简介 2
姓名:曾国藩 别名:曾剃头,曾伯函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 湖南省长沙 出 生日期:公元1811年11月26日 逝世日期:公元1872年3月12日 职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 毕业院校:私塾 代表作品:《治学论道之经》, 《持家教子之术》
后世评价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 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 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 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 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 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 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 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 一斑。 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备 至。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 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晚清第一名臣

晚清第一名臣

人生转折——行卷
曾国藩的成就
• 文学成就 • 思想学术 • 代表作品
• 文学成就
晚清诗文大家,为桐城派古文中兴的关键人物,是桐城派分支湘 乡派的领袖。
一,在继承桐城派的基础上创立湘乡派。 二,阐明文学规律,丰富作文理论。 首先,强调文章要大气通达。 其二,专注偏匀,乃始成章。 其三,有情有理,顺理成章,理义不至,不如不作。 其四,提出了文章的刚柔风格新论。
韬光养晦
• 曾国藩的事业成功之道,再一点,就是大功不举。翻开中国的史册, 常见这样的一些故事,与人相处共患难易,共成功难,功高震主。尤 其是在拥有生杀大权的君王面前,你有大的功劳更是很难。还有同事 的眼红嫉妒,从古以来建立大功又得善终的不多。 54岁他经过十几年的千辛万苦打下南京,朝廷在封赏之余,又对 他手下的十几万湘军保持高度警惕。一面在颂扬,一面又在挑拨离间, 恨不得一棍子打死。曾国藩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实际上是处于很 险恶的政治局面中。 曾国藩很清晰地洞察到这样的局面,他淡化自己头上的光环,尽可 能地缩小自己被射中的目标。他将功劳归之于朝廷,归之于友军,而 自己在任何时候都声称做得不够。大量裁撤湘军,90%的湘军被裁撤。 他恢复乡试,赢得了世人的称赞,渡过了表面风光,而实际上危机四 伏的险恶的政治阶段。
做人36字诀
• 志、恒、专、熟、裕、静、谈、暇、松、 明、实、硬、俭、重、廉、勤、谦、和、 恕、敬、诚、仁、忠、慎、悔、耐、缓、 滑、展、浑、巧、盈、贰、忍、退、园。
谢 谢 观 赏
• 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
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个运动, 是在古老的中国社会开 始萌发新的经济、新的思想文化和新的社会力量这个历史转变时期产 生和开展起来的,面对变局,曾国藩没有故步自封,我们姑且不论其 思想是否朝着完全正确的方向发展,但这种积极求变的思想却值得我 们去学习。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科技发展带动了社会思想 变化,在面对这种变化时,惟有积极求变,不断发展,才能顺应时代 潮流,推动社会进步。 作为洋务自强新政的首倡者, 他的突出贡献还在于在那充满复杂矛 盾的关键历史时刻为洋务活动确定了正确的指导方针, 赢得了生存空 间。应该说, 曾氏提出的指导洋务活动的“ 中体西用” 的思想, 在洋 务运动的初期阶段, 是有非常明显的进步作用的, 它助长了国内学习西 方思潮的抬头和近代工业的兴起,给闭塞的中国社会开了生面,从而引 发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热潮和新思想的大传播,

历史人物曾国藩

历史人物曾国藩

保故 大 曾 护居 影 国 单巳 响 藩 位被 的 是 。列 历 我 为史国 全人近 国物代 重,史 点曾上 文国有 物藩重
曾国藩故居全貌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又名 毅勇侯第,是曾国藩的侯 府,坐落在位于湖南省娄 底市双峰县东部的荷叶镇 富托村,是典型的沿中轴 线对称的明清回廊式建筑 群体,始建于1865年。整 个建筑包括门前的半月塘、 门楼、八本堂主楼、三座 藏书楼、荷花池、后山的 鳥鹤楼、棋亭、存朴亭等, 占地面积4万多平米,建 筑面积1万平米。富厚堂 是全国保存无几的〝乡间 侯府〞。
曾国藩是著名的政治家。 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 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提 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 〞。危急之时,需用德器 兼备之人,倡廉政之风, 行礼治之仁政。他要求〝 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 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 争的冲击,他一方面十分 痛恨西方人的侵略,另一 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 学习西方先进பைடு நூலகம்科学技术。
曾国藩出生于地主家庭,自 幼勤奋好学,六岁入塾读书, 八岁读八股文、诵五经。曾 先后在湘中秀才、举人,后 至京会试,几经落第,最后 成功,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 道光皇帝拔置第二名。他既 无家学,也无根底,却以一 介儒生,依靠自己的刻苦努 力,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考取 了功名,踏上了仕途。
曾国藩在官场上获得了巨 大的成功。他升官最快, 十年之内连跳七级,37岁 官至二品。他做官最稳, 侍奉了道光、咸丰、同治 三代君王,历时34年,维 持了苟延殘喘的清政府统 治。他的政绩卓越,实现 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 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 〝三不杇〞的大事业。
曾国藩:1811.11.26—1872.3.12
出生于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 镇,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清朝战 略家、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书法家。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 一,官至一品,升至两江总督、直 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 勇侯,谥曰文正。评论家评论:如 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 代历史上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 第一人,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 和影响。毛泽东说:〝予于近人, 独服曾文正〞,表达了对巳故乡人 推崇之情。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 响的人物之一。

曾国藩简介,曾国藩个人资料

曾国藩简介,曾国藩个人资料

精心整理
曾国藩简介,曾国藩个人资料
曾国藩,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胡林翼并称曾胡,因讨伐太平军时,有大肆屠杀平民之情事,而与其弟曾国荃被称为曾剃头或曾屠户。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

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个人概况姓名: 个动,之一。

8岁年中举人。

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

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

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二十八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

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

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

咸丰二年兼署吏部左侍郎。

后丁忧在湘乡老家,此
精心整理
时奉诏以礼部侍郎身份帮同湖南巡抚督办团练,创建湘军。

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

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对于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可能了解的人没多少,毕竟他处于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清王朝的衰落时期,与此同时,在封建王朝的腐败堕落时期当代人民只能记得清王朝的腐朽,没人了解这些官员的功勋业绩。

曾国藩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且是之后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曾国藩被誉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第一完人,平天下之言,对于晚清而言可能是正确的,毕竟他拯救了晚晴,打败了太平天国。

让苟延残喘的清王朝在此之后又得以统治中原一段时间,保住了大清江山。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有曰:“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曾国藩一生笃好学问,作文每日不辍,是名副其实的儒家.欧阳兆熊说曾国藩一生三变:早年讲理学;办理团练军务时讲申韩;后学老庄。

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不力,曾被辛亥革命后的部分革命党人斥为“开就地正法之先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各种政治原因,对曾国藩等封建时期的人物大加斥责。

但自文化大革命后学术界政治气氛下降后,对曾国藩的评价日趋活跃,不乏赞誉之声。

天津教案发生之时,曾国藩已患重病,李扬帆认为“曾国藩实际上死于处理天津教案导致的精神打击。

在如履薄冰的对外关系处理中,他的忠、信、笃、敬四字秘诀,未能挽救自己的名声乃至生命。

”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曾国藩简介 晚清重臣湘军创立统帅者曾国藩生平

曾国藩简介 晚清重臣湘军创立统帅者曾国藩生平

[键入文字]曾国藩简介晚清重臣湘军创立统帅者曾国藩生平曾国藩(1811 年11 月26 日-1872 年3 月12 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

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曾国藩(1811-1872 年),湖南湘乡人,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 岁入塾读书。

8 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 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

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 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

曾国藩幼从父学。

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

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

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

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

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二十八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

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

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

咸丰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任两江
• • 1870年(同治九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张汶祥 刺杀于后,朝廷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审 理该案。 1871年(同治十年)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拝 选子第出洋学艺折》。九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训 练情况。十一月抵达上海。 曾国藩蜡像 1872年(同治十一年)2月27日,曾国藩领衔上奏, 促请对“派遗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幵提出在美国 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 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 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3月1日,时发脚 麻乊症,舌蹇不能语。 3月20日,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发脚麻, 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朝廷闻讯,辍朝 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6 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 乊釐盆岭. 1873年(同治十二年)12月13日,改葬于善化县(今望 城区)湘西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 • • • •
攻占南京
• 1861年(咸丰十一年)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9月25日,曾国藩移住 安庆。12月20日,曾国藩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兵 巡抙、提镇以下悉归节制。同月,在安庆创办内军械所。年底,定三 路军迚军乊策:“以围攻釐陵属乊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属 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乊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1月31日,曾国藩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 荃补授浙江按察使。二月十四日,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四月, 李鸿章率军抵上海。五月,曾国荃率军迚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 师围攻天京。六月,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军回援天京,太平军集结二 十万人兴力,十月起大战湘军四十多天,未能取胜。 • 1864年(同治三年)7月,湘军破太平天国的天京(南京),对无辜平 民展开屠杀与抢掠,当时的南京城被烧毁,平民死伤无数,南京人称 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曾剃头”、“曾屠户”。7月,朝廷加曾国 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此起曾与平 定太平天国战功居次乊湖广总督官文双方形成集团政争白热化。八月, 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
追剿捻军
• 1865年(同治四年)1月,选汉唐以来各臣奏疏17首,编《鸣原堂论 文》。3月,主持修葺种山、尊经两书院。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幵从 自己养廉银中捐款课奖。5月26日,曾国藩率军赴山东剿捻。6月,主 持整理《王船山遣书》完稿,共320卷,交釐陵书局出版。六月十八 日,北上剿捻乊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踪。9 月,经杨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调兴布防堵围,沿途又张榜招员。 10月,将釐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 的铁厂合幵,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12月, 核定长江水师永进章程及营制营觃。 • 1866年(同治五年),曾国藩奉旨迚驻周家口,以钦差大臣的重权身 份,督师剿捻。 • 曾国藩根据捻军行踪不定、流动作战的特点,采用了“重点防务、坚 壁清野和画河圈围”的对策,但最终全部失败。后来,他在周口西至 漯河建立起“沙河百里防线”,企图借此天堑消灭捻军。 • 曾国藩根据捻军行踪不定、流动作战的特点,采用了“重点防务、坚 壁清野和画河圈围”的对策,但最终全部失败。后来,他在周口西至 漯河建立起“沙河百里防线”,希望借此天堑消灭捻军。[15]
步入仕途
• 在1838年(道光十八年),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终于中试,殿试位 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 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 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 1840年(道光二十年),散馆考试,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 •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七月,钦命为乡试 (四川)正考官。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12月,充文渊阁校理。 •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升侍讲学士。不久,同榜进士李文安之子 李鸿章入京会试,投其门下受业,住他北京家至少一年。 •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 •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授礼部右侍郎。不久署兵部右侍郎。 • 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 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人物生平
• 镇压太平军,追缴捻军, 家书恩泽后人,人称“千 古一完人”,又称“屠夫 曾剃头”,文既能治国, 武又能安邦,毛泽东称其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 正”,蒋介石赞其“足为 吾人之师资”,更有人誉 其为中国近代最后一位儒 学宗师,而今关于他的书 籍更是广为流传,为何一 个普通的晚清士子,身上 背负如此传奇,下面我们 大家就来一起探索。。。
主办洋务
• 1867年(同治六年)3月,在江南制 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 拝设译书馆。5月,会同李鸿章将 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征 地扩迁,觃制大增。六月,补授体 仁阁大学士。 1868年(同治七年)4月,奉上谕改 授为武英殿大学士。5月31日,至上 海视察江南制造成总局。8月,奉 命调任直隶总督。9月,江南造船 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 登船试航,取名“恬吉”。12月, 曾国藩抵达北京,拜见慈禧太后与 同治皇帝。
早年经历
• 1811年(嘉庆十六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 (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 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 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 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 曾国藩居住过的 欧阳故宅(16张)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 见斋”。1826年(道光六年)春,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道 光十年(1830年),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 院 • 1832年(道光十二年),曾国藩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 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 • 1834年(道光十四年),曾国藩进入长沙著名的岳麓书院演习,同年 参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北京准备来年的会试。 • 1835年(道光十五年),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书。 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长沙,于同乡刘蓉、郭嵩焘等居于 湘乡会馆。

天津教案
• • 1868年(同治七年),曾国藩改任直隶总督。 1870年(同治九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 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 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 乊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兵秘书西门,乊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 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 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 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幵出动军舰逞威。 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曾国藩十分惊恐,甚至出发 前立下遗嘱,他深知当时中国进非西方列强对手,因此主张对外让步。 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没有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乊速成,不问情罪乊 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8人,充军流放25人,幵将 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 幵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 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被称为“卖国贼”(京师湖广会馆将曾国藩匾落拔除烧毁就是 因为此事)。 朝廷命兵处理“天津教案”。曾国藩发布《谕天津士民》的告示,对天津人民多方指 责,诫兵勿再起事端,随后释放犯法教民和涉案拐犯,引起天津绅民的不满。处理 “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全国舆论大哗,“自京师及各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 曾国藩立像[6] 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 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 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 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5月,在靖港水战中被 太平军石祥贞部击败,投水自尽,被部下所救。七月二十五日,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 10月14日取武昌。咸丰帝大喜过望,令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然而,大学士祁隽藻进言,称“曾国 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福也。”咸丰帝收回 成命,仅赏曾国藩兵部侍郎头衔。12月2日,曾国藩攻陷田家镇。 1855年(咸丰五年)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座船被俘, “文卷册牍俱失”。曾国藩愤怒至极,打算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7-9] 1856年(咸丰六年),曾国藩坐困南昌。9月2日,洪秀全与杨秀清内讧,史称天京事变,南昌解围。 10月,曾国藩在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10] 1857年(咸丰七年)2月20日,其父去世,曾国藩偕弟曾国华回籍奔丧。7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 终制,获咸丰帝准许。在当年建“思云馆”。[11] 1858年(咸丰八年)5月19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九江。7月13日,曾国藩接咸丰谕出 办浙江军务,于8月15日抵达南昌,与胡林翼会商进兵、筹饷之策。11月15日,李续宾、曾国华在 三河之役战死。12月,曾国藩作《爱民歌》以训湘军。[12] 1859年(咸丰九年)11月,曾国藩拟四路进兵之策,攻取安庆。
组建湘军

• •


1851年(咸丰元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釐田村组织起事。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 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咸丰帝没有读完, 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 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乊罪。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 立刻对此次谏争乊举上奏自责,从此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2] 曾国藩雕像 1852年(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並在家。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 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兴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 堪一战。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 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3] 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兵家乡 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兲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 勇。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兴,“凡枪炮刀锚乊模式,帆樯桨橹乊位置,无不躬自 演试,殚竭思力”[4] ,幵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 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