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区啮齿动物集合群落研究

合集下载

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维普资讯

野生驯 术 -
cIe  ̄ m l f l e 07 8() 3 7 lle u a0Wf 2O,2 1:1 —1 is I  ̄
陕 西 佛 坪 自然 保 护 区 啮 齿 动 物 群 落 结 构 研 究
张凤 臣 杨兴 中 巩会生
( .国家林 业局 西北林 业规划设计院 ,西安 ,70 4 ;2 1 108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 院,西安 ,70 6 ; 10 9
3 .陕西佛坪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佛坪, 240 730 )
摘要 :通过对陕西佛坪 自然保 护区啮齿类动物进行调 查 ,发现 啮齿类动物 2 种 ,隶 属 7科 1 ,其 中 ,鼠科和 仓 8 8属 鼠科为群落优势类群 。结 果分析表 明 ,啮齿动 物的群 落 多样性 以落 叶 阔叶林为 最高 ,针 阔 混交林 次之 ,针 叶林 最
g n r ,7 eea l s I h 咖 i . ntec e ui n哆, t e d n n p ce a h a ts e isw s C 以 r/ r ng  ̄ . CI ( mmu i d v ri aid .  ̄ e t n哆 ie s y v r t e m mn
低。
关键词 :啮齿动物 ;群落 结构 ;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 :Q 5 .3 99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0 2 20 )0 —1 —0 0O一 17(or 1 3 5 7
Co m u iy S r t r f Ro n i p n t r s r e m n t t uc u e o de  ̄ n Fo i g Na u e Re e v
2 调 查结 果与 分析 21 群 落的物种组成 .
调查共 获得 啮齿 动 物 标 本 88号 ,经 鉴 定 已 知 2 6 8 种 ,分别隶属于 7 1 属 ,占陕西省啮齿动物 种类总数 科 8 5 5种的 5 .1 09 %,占秦 岭 啮齿 类动物 地理 区划 秦岭 山地 森林类型总种数 3 种 的 7 .8 ( 7 56 % 见表 1 。 )

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组成物种数量预测研究

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组成物种数量预测研究

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组成物种数量预测研究卢志宏;武晓东;郭利彪;付和平;满都呼;岳闯;柴享贤;包达尔罕;杨素文【摘要】群落的数量变动及预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将神经网络技术应用到啮齿动物群落数量预测中是一种新尝试.Elman神经网络通过在前馈网络中增加延时算子,实现了记忆功能,能够对啮齿动物组成物种数量进行动态模拟和预测.以腾格里沙漠东缘荒漠为试验区,以啮齿动物数量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志重捕法,逐月监测2006-2014年每年的4-10月捕获量,建立Elman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利用2006-2013年的捕获量建立训练网络,以2014年的数据进行验证与测试,比较3种数据处理方法建立预测模型后的平均误差和拟合度,确立最优模型,预测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组成物种数量动态.结果表明:(1)未经归一化处理预测结果的平均误差mse为5.30,最小误差1.52%,拟合度为0.80;(2)经[0,1]归一化处理的预测结果平均误差mse为4.51,最小误差1.54%,拟合度为0.82;(3)经[-1,1]归一化处理预测结果的平均误差mse为5.03,最小误差1.63%,拟合度为0.69;(4)3种归一化处理后Elman 神经网络模型差异不显著.通过平均误差和拟合度的比较,文章认为采用[0,l]归一化建立的Elman神经网络能较好的预测荒漠啮齿动物数量的变化规律,应用该网络可以预测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组成物种数量变化趋势,对指导当地鼠情监控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5(024)012【总页数】7页(P1976-1982)【关键词】Elman神经网络;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标志重捕法【作者】卢志宏;武晓东;郭利彪;付和平;满都呼;岳闯;柴享贤;包达尔罕;杨素文【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草业与草地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草业与草地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草原科学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草业与草地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草业与草地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草业与草地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草业与草地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草业与草地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草业与草地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4.6;X171.1LU Zhihong, WU Xiaodong, GUO Libiao, FU Heping, MAN Duhu, YUE Chuang, CHAI Xiangxian, BAO Daerhan, YANG Suwen, YE Lina, LI Yanni. Prediction of the Number of Rodent Community Composition Species Based on Elman Neural Network in Alasan Desert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5, 24(12): 1976-1982.种群的数量动态主要是研究种群组成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及其调节机制,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理论和核心问题,为此生态学家提出了许多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和预测种群数量动态(孙儒泳,2001)。

应用红外相机陷阱法估计荒漠啮齿动物种群密度

应用红外相机陷阱法估计荒漠啮齿动物种群密度

第 38 卷第 3 期草 业 科 学571-579 Vol.38, No.3PRATACULTURAL SCIENCE3/2021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20-0446袁帅,李鑫,侯帅君,杨素文,岳秀贤,张卓然,付和平,武晓东. 应用红外相机陷阱法估计荒漠啮齿动物种群密度. 草业科学, 2021, 38(3): 571-579.YUAN S, LI X, HOU S J, YANG S W, YUE X X, ZHANG Z R, FU H P, WU X D. Estimating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desert rodents using a camera trap method. Pratacultural Science, 2021, 38(3): 571-579.应用红外相机陷阱法估计荒漠啮齿动物种群密度袁 帅1,李 鑫1,侯帅君2,杨素文1,岳秀贤3,张卓然4,付和平1, 5,武晓东1(1. 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 / 草地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内蒙古农业大学啮齿动物研究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1;2.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3.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监测规划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20;4.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5.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1)摘要:啮齿动物是草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分。

监测啮齿动物种群动态对于草地生态系统小型哺乳动物的生态学研究及草地鼠害控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啮齿动物的种群监测主要以铗捕法、笼捕法为主,既费时又费力。

红外相机技术的应用可弥补这一缺点,然而关于红外相机技术测度荒漠小型啮齿动物种群数量的研究并不多见。

本研究采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和标志重捕法对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主要啮齿动物的种群数量进行连续监测,并分析不同方法监测结果的优缺点,以期选择一种基于红外相机技术适合荒漠啮齿动物种群数量监测的方法。

张广才岭东部山地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调查

张广才岭东部山地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调查

张广才岭东部山地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调查李殿伟;姚旭;金志民;蔡赫;徐春雨;张明海【摘要】2015年4月—2018年11月,在张广才岭东麓林区横道河子和三道林场的温带森林中,分别利用铗捕法、笼捕法和红外相机技术对主要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横道河子和三道林场铗捕方法的捕获率分别为6.54%和11.34%,笼捕方法的捕获率分别为9.88%和9.04%,两种方法无显著差异.红外相机技术可以克服铗捕和笼捕两种调查方法无法直接观测动物的不足.三种方法共记录啮齿动物7种:朝鲜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黑线姬鼠A.agrarius、棕背鼠平Myodes rufocanus、大仓鼠Tscherskia triton、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花鼠Tamias sibiricus和松鼠Sciurus vulgaris.横道河子林区优势种是朝鲜姬鼠,三道林场林区优势种是黑线姬鼠和朝鲜姬鼠,三道林场的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均高于横道河子林场,不同植被类型的啮齿动物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期刊名称】《中国森林病虫》【年(卷),期】2019(038)005【总页数】7页(P28-33,37)【关键词】啮齿动物;张广才岭;群落多样性;铗日法;红外相机技术【作者】李殿伟;姚旭;金志民;蔡赫;徐春雨;张明海【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牡丹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牡丹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牡丹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牡丹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64.5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我国西北荒漠干旱地区啮齿动物群落研究

我国西北荒漠干旱地区啮齿动物群落研究

农村经济学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第22期我国荒漠地区十分炎热,温度高,年降水量十分稀少,导致早晚以及季节间气候变化剧烈,因此我国荒漠地区的覆盖植被稀疏,从而成为了我国最为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荒漠区的干扰愈发严重,比如无理性的在草原上进行放牧对于荒漠区的植物群落造成了重大的破坏[2]。

同时,伴随着自然灾害在荒漠区的频繁发生,使得荒漠区的草地林地退化更加严重,造成树木破坏严重、衰退甚至消失,进而使得依赖于植物生存的动物种群和群落格局随之受到了明显影响。

啮齿类动物是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哺乳动物,他们通过躲避在洞穴中来躲避天敌,保护下一代以及食物。

许多食肉动物的主要食物都是啮齿类动物,他们也是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的重要环节,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多啮齿动物在晚上或者傍晚活动,也有一部分啮齿动物在白天活动,但一般很少在冬天活动。

伴随着人类干扰的日益加剧,啮齿动物在荒漠区逐渐减少甚至灭绝,进一步加速了沙漠化的过程[3]。

这一过程的持久深远影响往往波及荒漠化地区附近的其他区域,同时还极大地加快了全球气候的变化,使得全球气候变化速度加快以及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从而导致全球的生态系统落入恶性循环的圈子,其后果不堪设想。

1我国西北荒漠干旱区啮齿动物群落存在的问题1.1人为干扰使得啮齿动物生物量下降过牧区啮齿动物生物量小于轮牧地区啮齿动物生物量。

同时月份中群落中总的物种数永远总是大于群落中的物种数,这也就是说所有物种并未同时在群落中出现过。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因为人类干扰的加剧使得荒漠区的草地、林地退化,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从而使得以这些植物为食的荒漠啮齿动物生物量的减少。

1.2人为干扰使得啮齿动物群落稳定性下降过牧地区的啮齿动物生物量月动态变化幅度小于轮牧区啮齿动物生物量月动态变化幅度。

群落中各鼠种种群数量的季节和年度变动均表现出不稳定性,最高年份和最低年份相差较大,荒漠区的气候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鼠类种群动态的波动越来越大。

左家自然保护区啮齿类动物物种多样性及相对密度调查

左家自然保护区啮齿类动物物种多样性及相对密度调查

左家自然保护区啮齿类动物物种多样性及相对密度调查乔艳红【摘要】本文以3个相同面积但环密度与环境的关境状况不同的左家自然保护区样地为工作样区,对该区域内鼠形啮齿类物种多样性及其相对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3个样地捕获得的鼠形啮齿类种数分别为3 (混交林)、2 (落叶松)和1 (樟子松)种;(2)样地内鼠种组成的变化也和样地隔离状态及人为干扰破坏程度的不同密切相关;(3)各样地鼠形啮齿群落中生物屋的分布也很不均匀。

【关键词】鼠形啮齿类,物种多样性,左家自然保护区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中部,地理位置为北纬44: 01-44。

06、东经126。

〜126。

01,东邻松花江谷地与吉林省东部山地隔江相望,西接长白山前台地与松辽平原相邻,属于吉林省东部森林和西部平原的过度地带.气候类型屈温带山区气候,昼夜温差大,平均气温3°C ,年最低气温出现在1_2斤,为一22°C〜一29°C ,年温差45-C :相对湿度为65%,年平均降水量为674. 2mm,年总辐射量4731. 6MJ / m2,年口照时数2245h,无霜期90〜120d・保护区占地面积5544hm2,主要以夭然次生林、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保护对象.在动物地理区划上,正处于东北区和蒙新区交界的东侧。

区内丘陵起伏呈带状伸延,为饮马河与鳌龙河的分水岭:最高峰为小马虎头山,海拔554.6mo 本区内无大的河流,只有2个中型水库、5个小型鱼塘和儿条小溪.耕地而积狭小,零散分布在溪谷和丘陵缓坡之上,地面大部分为天然次生林所覆盖•林地面积36. 5km2,占总面积的60%:疏林地为5・4km ,占总面积的9% •根据调査,保护区内有乔木14种,主要以次生蒙古栋为主,其次为山杨、黑桦、糠锻、紫機、白皮柳、水曲柳、黄漿、榆树、胡桃楸、械树、槐树等构成的杂木林•除天然植被外,还有部分人造松林(如落叶松林)及草甸、灌从等,因此很多地方出现了天然植被与人造松林镶嵌分布的景观•林下灌木主要为榛子、胡枝子、刺玫和刺五加等.草本植物主要为神寿草、顶冰花、铃兰、玉竹、轮叶王孙等.据统计,保护区内共有野生植物83 科、8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300余种.该区林地资源丰富,野生动物多样,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小型啮齿类调査较少,缺乏该类群物种的密度、分布等基础资料因此,开展该保护区啮齿类和翼手类物种多样性的调査十分必要,在吉林省科技学院及我们指导老师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我们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啮齿类进行了野外调査.初步学握该保护区啮齿目种类、数最和分布状况,为该保护区制定进一步的发展规划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不同干扰下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群研究——繁殖特征与数量动态的开题报告

不同干扰下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群研究——繁殖特征与数量动态的开题报告

不同干扰下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群研究——繁殖特征与数量动态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荒漠啮齿动物是荒漠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之一,对维护荒漠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荒漠生态系统面临诸多挑战和威胁,从而影响了荒漠啮齿动物的繁殖和数量动态。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干扰因素下荒漠啮齿动物的优势种群繁殖特征和数量动态,为保护荒漠生态系统和荒漠啮齿动物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通过调查野外荒漠生态系统中荒漠啮齿动物的数量和种类组成,探讨不同干扰因素对荒漠啮齿动物种群数量和组成的影响;利用捕捉-标记-再捕捉法和年龄测定技术,分析荒漠啮齿动物种群的繁殖特征和数量动态;探究荒漠啮齿动物在不同干扰因素下的适应策略和生态功能,为保护荒漠生态系统和荒漠啮齿动物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法:通过对荒漠生态系统中荒漠啮齿动物的遍地调查和记录,获取其种群数量和组成信息。

(2)捕捉-标记-再捕捉法:采用捕捉-标记-再捕捉法对荒漠啮齿动物进行标记,并在一定时间内再次捕捉,以分析其数量动态和存活率等指标。

(3)年龄测定技术:采用阴道突出法和牙齿磨损法对捕获的啮齿动物进行年龄测定,以了解其繁殖特征和数量动态。

三、研究预期成果(1)明确不同干扰因素对荒漠啮齿动物种群数量和组成的影响。

(2)深入分析荒漠啮齿动物种群的繁殖特征和数量动态。

(3)探究荒漠啮齿动物在不同干扰因素下的适应策略和生态功能。

(4)为保护荒漠生态系统和荒漠啮齿动物提供科学依据。

四、研究难点与解决方案(1)荒漠啮齿动物数量动态的研究难点在于其数量较少、行动范围较广,因此需要采取捕捉-标记-再捕捉法和年龄测定技术。

(2)荒漠啮齿动物繁殖特征的研究难点在于该类动物繁殖周期长、繁殖季节短,因此需要长期观察和记录。

解决方案:采用足够的时间和人力资源进行观察和数据记录,同时加强对荒漠啮齿动物生态习性和繁殖特征的研究。

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

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

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武晓东;阿娟;付和平【期刊名称】《草地学报》【年(卷),期】2003(011)004【摘要】对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依据样地种多度(捕获率)聚类方法,并结合生境中地带性植被类型的综合特征,该荒漠区啮齿动物可划分为6个地带性群落.Ⅰ.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 + 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 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群落.Ⅱ.长尾仓鼠(Cricetulus longicaudatus)+ 大林姬鼠(Apodemus speciosus)群落.Ⅲ.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 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 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群落.Ⅳ.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 + 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 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群落.Ⅴ.长耳跳鼠(Euchoreutes naso) + 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群落.Ⅵ.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 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群落.其中群落Ⅲ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0557;群落I与群落IV的相似性系数最大,为0.5147;群落Ⅲ具有代表性.该荒漠区啮齿类数量与生境中的土壤水分、土壤基质呈显著正相关;与建群植物种数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生境的海拔高度相关性极低.【总页数】5页(P312-316)【作者】武晓东;阿娟;付和平【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呼和浩特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基础部,呼和浩特,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呼和浩特0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2.6【相关文献】1.内蒙古半荒漠区啮齿动物群落分类及其多样性研究 [J], 武晓东;薛河儒;苏吉安2.阿拉善雅布赖风沙区荒漠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研究 [J], 司建华;冯起;常宗强;王耀斌;田永祯;谢宗才;高立平3.内蒙古北部荒漠草原啮齿动物群落分类及其多样性研究 [J], 米景川4.内蒙古阿拉善荒漠东部繁殖期鸟类多样性研究 [J], 李佳琦;赵伟;万雅琼;祁玥;王晓宁5.内蒙古阿拉善荒漠灌木果实类型多样性研究 [J], 庞立东;王天玺;刘新霞;高润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干扰下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群数量动态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同干扰下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群数量动态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同干扰下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群数量动态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荒漠啮齿动物是沙漠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沙漠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人类对沙漠地区开发和干扰的不断增加,荒漠啮齿动物的数量和种群结构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甚至有些物种已经濒临灭绝。

因此,对荒漠啮齿动物种群数量动态的研究,可以为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

本研究将探究不同干扰下荒漠啮齿动物的优势种群数量动态,旨在为保护荒漠生态系统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将采用田间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调查研究:在不同干扰强度的沙漠地区选择5个样本点,分别进行荒漠啮齿动物种群数量的调查和分析,记录其种群分布、数量、季节变化等信息,并结合地形、气候、植被等因素分析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2.实验室分析:通过对荒漠啮齿动物的生命周期、繁殖率、存活率等进行实验室观察和分析,探究不同干扰因素对荒漠啮齿动物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

三、研究进度和预期成果本研究计划于2021年秋季开始,预计研究周期为2年。

具体的研究进度如下:2021年秋季:制定研究方案、调查样本点、收集数据2022年春季:实验室观察和分析、编写研究报告2022年秋季:完成研究报告、发表论文预期成果:1.荒漠啮齿动物种群数量动态的详细记录和分析,揭示不同干扰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2.为荒漠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1.调查难度大:荒漠地区环境恶劣,野外调查存在风险。

解决办法为严格遵守安全规定,配备足够的专业人员和设施。

2.样本点选择问题:不同干扰因素和地理环境的差异会对种群数量产生影响。

解决办法为在保证样本代表性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样本点数量,多角度分析影响因素。

乌鲁木齐荒漠地带鼠疫媒介动物调查

乌鲁木齐荒漠地带鼠疫媒介动物调查

乌鲁木齐荒漠地带鼠疫媒介动物调查目的通过对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所辖的荒漠地带鼠体寄生蚤和洞口游离蚤的调查,了解该地区鼠疫媒介生物的种类。

方法鼠体蚤采集用乙醚熏蒸的方法对捕获的鼠类进行处理后捡蚤,并分类鉴定。

洞干蚤采用探蚤棒探蚤后捡蚤。

结果捕获大沙鼠218只,集蚤3566匹,簇鬃客蚤为优势种,在春、秋两季分别占总蚤数的66%、45.8%。

洞干蚤春季主要以粗鬃客蚤为主占总蚤数的63.3%,秋季主要以无额突怪蚤为主占总蚤数的84.1%,其中春季大沙鼠洞口游离蚤染蚤率为20%,平均洞干蚤指数为4.3,秋季染蚤率为25%,平均蚤指数为5.9。

结论簇鬃客蚤作为其主要的优势种,会增加在鼠洞跟前活动的其他动物或人类被叮咬的几率,从而引起动物间鼠疫和人间鼠疫的流行。

标签:鼠疫;荒漠;媒介2009年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所辖戈壁荒漠地带从一只自毙的三趾毛脚跳鼠中分离出鼠疫菌,并正式确认为新的疫源地县(区)。

1 临床资料鼠体蚤:对捕获的鼠类单只装袋并扎紧袋口,按捕获顺序编号,记录时间、地点、动物名称、生境等。

每只鼠的体蚤均单独装管,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和染蚤率;洞干蚤:观察鼠洞口有无蚤的活动,如发现有蚤,用白毛巾粘取,用镊子夹入管中。

然后用探蚤棒探蚤。

2 结果2.1鼠体蚤此次调查共捕获大沙鼠218只,集蚤3566匹,蚤的种类包括有簇鬃客蚤、粗鬃客蚤、臀突客蚤、同形客蚤指名亚种、长吻角头蚤等。

其中簇鬃客蚤为优势种,在春、秋两季分别占总蚤数的66%、45.8%,其次为粗鬃客蚤、无额突怪蚤。

大沙鼠鼠体染蚤情况如表1~表5。

2.2洞干蚤此次调查该地区洞干蚤春季主要以粗鬃客蚤为主占总蚤数的63.3%,秋季主要以无额突怪蚤为主占总蚤数的84.1%,其中春季大沙鼠洞口游离蚤染蚤率为20%,平均洞干蚤指数为4.3,秋季染蚤率为25%,平均蚤指数为5.9。

蚤指数及染蚤率见表6~表8。

3 分析此次调查共捕获大沙鼠218只,集蚤3566匹,蚤的种类主要包括有簇鬃客蚤、粗鬃客蚤、臀突客蚤、同形客蚤指名亚种、长吻角头蚤,无额突怪蚤等。

荒漠区动植物关系的研究

荒漠区动植物关系的研究

荒漠区动植物关系的研究作者:段雅静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第12期一、背景介绍环境保护已渐渐成为人类普遍关注并忧虑的大问题,随着地球村的形成,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着生态环境。

而随着全球变暖,冰川融化,物种多样性消失等问题的出现,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干旱区作为全球生态系统中重要类型之一,同时具有比较强大的开发价值。

而西北干旱区作为三大自然区域之一,植被稀疏且覆盖度极低,植物种类又很贫乏,该地区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人为干扰反应极为敏感。

也因此,生态环境如果遭到破坏,就会迅速退化甚至可能崩溃。

西北干旱区的开发将是长期的一个过程,面对干旱区复杂又脆弱的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显得十分重要。

同时,啮齿动物作为其中至关重要的消费者,对该地的保护有必不可少的作用,探究一定的干扰方式、啮齿动物和植被变化的之间的关系,便是在这一背景下的研究重点。

二、研究方向①三趾跳鼠在七月份到十月份数量的减少是与植被生物量的关系;②研究啮齿动物群落稳定性,揭示干扰对于啮齿动物群落的影响机制。

三、具体分析三趾跳鼠每年有两次活动高峰,6月份中植物繁茂,食物丰盛,它的活动范围加大,频次也会加强,直到全年活动的第一个高峰。

8月下旬.因天气逐渐变凉,大量觅食,积蓄体内脂肪,以备蛰眠期耗损,活动极为频繁,因而出现第二个活动高峰。

我们做出一个假设,三趾跳鼠在七月份到十月份减小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自身的习性。

我们做出以下假设。

原假设:三趾跳鼠在七月份到十月份数量的减少是与植被生物量有关系。

备择假设:三趾跳鼠在七月份到十月份数量的减少与植被生物量无直接关系。

由于我们事先并不知道植被的生物量和三趾跳鼠生物量的调查数据两者内在联系,所以我们通过pearson相关性检验来即使植物生物量和三趾跳鼠生物量之间的联系。

我们通过比较十月份与七月份植物生物量之间的差值和十月份与七月份三趾跳鼠的生物量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来检验植物生物量的变化和i趾跳鼠的变化量之间到底有无相关性。

黑河流域中游地区荒漠-绿洲景观区啮齿动物群落结构

黑河流域中游地区荒漠-绿洲景观区啮齿动物群落结构
1 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Biology,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 2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3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ing 100012 4 Qilian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Zhangye, Gansu 734000
黑河是我国第二长的内陆河, 承载着甘肃张 掖、酒泉、内蒙古额济纳旗等地区的生产与生态用 水需求, 其水文状况及流域生态质量对于河西地区 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 响。由于地形、气候、开发与治理历史等多方面因 素的影响, 黑河流域中游地区具有较高的景观多样 性和斑块对比度(卢玲等, 2001), 客观上为生物群落 类型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黑河流域中游荒漠-绿洲景观区这样一个集景观 复杂性、生境多样性与生态脆弱性于一体的地区, 此方面的专门研究还未见报道。深入理解啮齿动物 群落结构, 对促进研究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牧林 业持续良性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域
本次调查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的黑泉乡和 合黎乡开展。高台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 黑河流域 中游下段, 39°03'50"–39°59'52"N, 90°57'27"–100°06' 42"E。县境内南临祁连山, 北为合黎山, 中间为黑 河谷地平原, 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大部分地区 地势平坦。高台县属蒙新地区温带荒漠型气候, 干 旱而温差大, 年均降水量约105 mm, 7–9月的降水 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 年均蒸发量1,963.2 mm, 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为1∶16, 干燥度为5.5; 年均温7.6 °C, 7月均温22.3 °C, 1月均温–9.7 °C; 全年无霜期为149 d, 常年多西风、西北风。主要土 壤类型为灰棕荒漠土、风沙土、灌淤土等①。

荒漠区动植物关系的研究

荒漠区动植物关系的研究

荒漠区动植物关系的研究一、摘要现代社会发展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过程。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荒漠环境下两种不同人为干扰、两种不同月份时的啮齿动物群落的分布,对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对于问题一,我们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求出捕获的啮齿动物的数量,并用控制变量法,使用matlab画出不同干扰下的散点图和折线图,结合图形进行分析植物生物量和啮齿动物生物量在不同干扰下的变化趋势;通过散点图拟合不同干扰下植物生物量与啮齿动物生物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求出拟合线性方程,分析其相关性;然后画出植物生物量与动物生物量的散点图,分析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由散点图可知,植物生物量与动物生物量的散点图拟合度不高,对此,我们选用不同干扰下的植物生物量与动物生物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作为参数,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据此建立模型非线性回归模型,用nlinfit语句得出动物生物量与草本植物、灌木植物之间的关系。

对于问题二,我们首先先排除季节、人为因素的影响,分析群落的分布和草本、灌木的因素(高、盖、密、植物量)的相关关系,得出灌木密度、草本植物高度以及草本植物的覆盖面积对啮齿动物的栖息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适当控制这些潜在因素,可以有效提高群落的稳定性;然后我们用主成分分析法,从整体的角度,分析不同干扰,即月份(7、10)和人为(过牧、轮牧)对动物整体群落稳定性的影响机制,从而得到:人为干扰过牧对啮齿动物稳定性的影响占主要地位、自然因素干扰10月份对于啮齿动物的稳定性影响次之。

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对过牧地区实行鼓励轮牧,奖励休牧等政策以提高过牧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对于问题三,由于只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我们以7月份为例,利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来评估荒漠地区生态退化的程度,建立数学模型。

得到了在过牧区、轮牧区、开垦区,人类活动造成的荒漠地区生态退化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开垦、过牧、轮牧。

啮齿类动物群居起源研究假说

啮齿类动物群居起源研究假说

啮齿类动物群居起源研究假说卫万荣1,麻安卫1,何凯2,张卫国1*【摘要】摘要:文章阐述了有关啮齿类动物群居起源相关的7个假说。

资源防卫假说认为当资源(食物、水、庇护所)在时空上呈斑块状聚集分布时,群居有利于获取和保护资源。

捕食风险假说认为群居能降低啮齿类被捕食的风险,因此在高风险栖境中群居较为普遍。

社群温度调节假说认为在寒带和气候寒冷的地区群居有利于啮齿类减少能量消耗。

旱区食物分布假说认为处于干旱生境中的啮齿类为减少挖掘洞道所需的能耗和弱化无收益觅食风险不得不形成群居。

生活史约束假说认为体型小、脂肪贮存能力低、生长速率慢的啮齿类为能成功抚育后代而不得不形成群居。

由于构建洞穴耗能巨大,因此窝巢共享假说认为啮齿类为减少能耗被迫共享洞系进而形成群居。

亲代投资假说认为由于亲本对后代的持续性投资,因而群居的形成是由子代推迟扩散导致的。

最后,本文对啮齿类群居未来研究的热点进行了探讨。

【期刊名称】草业学报【年(卷),期】2016(025)004【总页数】10【关键词】群居;资源防卫假说;捕食风险假说;社群温度调节假说;旱区食物分布假说;生活史约束假说;窝巢共享假说;亲代投资假说群居(社会性)动物是指以群体为生活方式,无论觅食、休憩、迁移等行为都以集体为单位,彼此间相互关照,相互协助的动物[1]。

影响动物群居的因素一直是动物社会生物学和行为生态学的研究热点。

动物群居可能由某种自然因素或同一外部刺激对个体吸引而致,也可能是动物个体间相互吸引造成的[2],亦可能是动物本身的扩散受到外部环境限制导致的[3]。

栖息适合度是判定是否有利于动物群居的综合指标,包括捕食风险、觅食效率、寄生虫和疾病传播、攻击性、资源竞争、杀婴和通奸行为等诸多因素[4-8]。

只有降低这些弊端和约束产生的影响,栖息适合度适宜,动物才会形成群居生活[9]。

啮齿类是哺乳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也是分布范围最广的哺乳动物,全世界约有2000多种。

其生活方式独居、临时聚群和群居均有[3,10]。

林区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林木受害关系研究

林区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林木受害关系研究

林区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林木受害关系研究韩崇选;王明春;杨学军;张宏利;卜书海;杨清娥【期刊名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3(0)S2【摘要】陕西林区啮齿动物群落可划分为 4个不同的危害类型 .刺槐、油松和侧柏的被害株率 (Y0 1 ,Y0 2 ,Y0 3)和被害死亡株率 (Y1 1 ,Y1 2 ,Y1 3) ,飞播造林 3 0d 种子损失率 (Y2 )与地面鼠、地下鼠和蒙古兔的种群密度 (X2 ,X3,X4 )的逐步多元回归模型为Y0 1 =- 2 .72 7+0 .382X2 +3.6 14X3 - 11.52 4X4, Y1 1 =- 0 .12 9+0 .14 4X2 +2 .0 72X3 +1.573X4,Y0 2 =- 2 .775+0 .4 59X2 +2 .0 49X3+5.956X4,Y1 2 =- 0 .2 88+0 .115X2 +2 .0 4 2X3 +1.6 39X4,Y0 3 =- 13.74 3+0 .2 17X2 - 0 .511X3 +32 .918X4,Y1 3 =- 5.819- 0 .0 96X2 +0 .4 36X3 +14 .6 39X4,Y2 =- 4.32 5+0 .74 3X2 - 0 .34 3X3 +1.330X4.群落中地面鼠和地下鼠对林木危害方式和对食物选择性的差异 ,导致了林木受害的多样性 .林木的被害程度决定于地面鼠、地下鼠和蒙古兔的种群密度 ,而与群落总密度相关不显著 .研究啮齿动物群落组成与林木受害的关系 ,确定林木受害的关键因子 ,简化群落结构调查指标 ,制定林区啮齿动物群落和林木受害的统一标准 ,是研究害鼠综合管理系统中“3S”预警、判别和预测预报系统的基础 .【总页数】8页(P191-198)【关键词】啮齿动物;群落结构;林木被害株率;种子损失率【作者】韩崇选;王明春;杨学军;张宏利;卜书海;杨清娥【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64【相关文献】1.黑龙江省东南部林区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及数量季节变动研究 [J], 金志民;杨春文;刘铸;朴忠万;杨常玉2.林区啮齿动物群落管理中的生态阈值研究 [J], 韩崇选;杨学军;王明春;卜书海;张宏利;杨清娥3.陕西林区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J], 韩崇选;吕复扬;卜书海;王明春;杨学军;张宏利4.牡丹峰自然保护区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被害林木种类关系研究 [J], 金志民;刘铸;李殿伟;朴忠万;张宏远;张键5.天津古海岸与湿地保护区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J], 蔡赫;卞少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龙江省东南部林区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及数量季节变动研究

黑龙江省东南部林区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及数量季节变动研究

黑龙江省东南部林区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及数量季节变动研究金志民;杨春文;刘铸;朴忠万;杨常玉【摘要】In order to study the regular pattern of seasonal variations of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number of rodent in the southeast forest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 department of forestry to master the outbreak regularity of rat pest from January, 2008 to December, 2010. We carried out a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nd gathered samples using clip day methods, combining the data provided by forestry centers and the departments of forestry.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21 kinds of rodents, belongs 3 orders, 8 families, and 16 categories, which accounted for 70% of rodents in Heilongjiang and in which there were 17 kinds of palearctic realm (accounting for 80. 95%), 4 kinds of dispersed species (accounting for 19. 05%). In the composition of animal fauna palearctic realm was dominant. The number of rodents was the largest in summer in terms of seasonal variations, the smallest in spring, stable between years. In terms of captured number Clethriono-mys rufocanus was the dominant species.%为了研究黑龙江省东南部林区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和数量季节变动规律,利用铗日法采集标本以及林业部门和各林场提供的数据,于2008年1月-2010年12月通过实地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东南部林区共有啮齿动物21种,隶属3目、8科、16属,占黑龙江省的70%.其中古北界17种(占80.95%),广布种4种(占19.05%),在动物区系组成上以古北界为主.季节变动夏季数量最高,春季最少.而年间变动较为稳定.在捕获的数量上看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为优势种.【期刊名称】《西北林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7)003【总页数】5页(P127-130,268)【关键词】黑龙江省;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动【作者】金志民;杨春文;刘铸;朴忠万;杨常玉【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牡丹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牡丹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牡丹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牡丹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6黑龙江省东南部林区密集而且优质林较多,林业鼠害发生比较严重,使林业受到很大损失,研究啮齿动物的群落结构及数量变动规律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为鼠害防治拟订合理的防治方案、提高防治鼠害效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鄂尔多斯荒漠草原长爪沙鼠空间分布特点

鄂尔多斯荒漠草原长爪沙鼠空间分布特点

鄂尔多斯荒漠草原长爪沙鼠空间分布特点
陆红梅;祁爱民;胡全林
【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0(0)S3
【摘要】长爪沙鼠是鄂尔多斯荒漠草原啮齿类的优势种,是本片疫源地的主要宿主动物。

研究其在自然界的分布特点,对于鼠疫动物病及草原鼠害的防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我们经过5年结合鼠疫动物病的监测工作,对长爪沙鼠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现将本次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样地与方法1.1样地调查点选在鄂托克前旗。

【总页数】2页(P111-112)
【关键词】荒漠草原;长爪沙鼠;空间分布
【作者】陆红梅;祁爱民;胡全林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市疾病控制中心鼠布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鄂尔多斯荒漠草原小毛足鼠空间分布特点 [J], 祁爱民;杨秀芳
2.鄂尔多斯荒漠草原草原黄鼠空间分布特点 [J], 田进义;祁爱民
3.鄂尔多斯荒漠草原三趾跳鼠空间分布特点 [J], 祁爱民;白忠
4.陕西定边荒漠区域长爪沙鼠空间配置格局研究 [J], 贾立军
5.鄂尔多斯荒漠草原子午沙鼠空间分布特点 [J], 孙冬兰;徐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漠区啮齿动物集合群落研究
集合群落(metacommunity)为群落生态学提供了一个新的革命性的范式,该范式强调区域范围内群落中的综合变异,强调环境特点和栖息地之间通过扩散调节的生物相互作用和空间变化。

集合群落研究的最基本问题是同一系统中多物种共存的机理、多样性的成因与维持机制。

为此,必须检验能够解释集合群落结构理论上的四个生态范式,即(1)中性理论(neutral theory);(2)斑块动态理论(the patch dynamic);(3)物种分配理论(species sorting)和(4)集团效应理论(mass effect)。

而国内外有关陆地小型哺乳动物集合群落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实证研究则更少。

本研究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区域组成调查的基础上,于2006-2012年,在阿拉善左旗南部荒漠景观的8个斑块中,利用标志重捕法对啮齿动物及栖息地环境因子进行了专门研究,应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和偏冗余分析(Partial Redundancy Analysis, Partial RDA)评估环境特征和空间特征对物种组成的影响,明确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集合群落特征,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1、3、5、7年)和不同季节(春、夏、秋)集合群落动态。

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区域尺度下,啮齿动物群落Jaccard多样性指数与Sorenson多样性指数变动趋势相似,Cody多样性指数变动规律与Jaccard多样性指数与Sorenson多样性指数的变动规律相反,植被是影响啮齿动物共存的重要影响因素。

(2)较大区域,纯环境变异对物种组成的变化作用极显著(P<0.01),纯空间作用显著(P<0.05),该区域啮齿动物构成集合群落,集团效应范式解释该区域啮齿动物集合群落的结构。

(3)较小区域,纯环境变异对物种组成的变化作用显著(P<0.05),纯空间作用不显著(P>0.05),该区域啮齿动物构成集合群落,
并由物种分配理论解释啮齿动物集合群落的结构。

(4)在不同时间尺度下,较小区域啮齿动物优势种未发生改变,均为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和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

在1年、3年、5年和7年不同的时间动态中,生境斑块之间扩散的鼠种为2种、4种、4种和5种,扩散的个体为4、38、63和90;扩散的鼠种及数量逐渐增加。

(5)在1年、3年、5年和7年不同时间尺度下,较小区域中,草本盖度均显著影响啮齿动物物种组成。

纯环境特征解释的变化均显著,纯空间特征解释的变化均不显著,集合群落结构均由物种分配范式解释。

(6)较小区域,春季优势种为三趾跳鼠和五趾跳鼠,夏季和秋季优势种均为子午沙鼠和三趾跳鼠。

在不同的季节,啮齿动物集合群落结构均由物种分配范式理论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