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词来还原语文本色
凸显语用 还原语文本色
凸显语用还原语文本色近年来,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本文中主要介绍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现阶段的语文教学正确解读语用,凸显语用,还语文教学的本色。
标签:语用语文本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这段话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实践,即语用。
但很多语文教师对于语用的认识存在偏颇,往往认为语用即写作。
其实,语用包括听说读写各个方面,涵盖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领域。
因此,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正确解读语用,凸显语用,还语文教学的本色。
一、关注单元导语,寻找语用主题1.正确解读单元导语三至六年级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前都有一段导语,一般有两段话组成,第一段揭示单元主题,关注人文价值,第二段指出本单元的语用目标。
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太多的语文教师对这段导语的解读都过度关注人文价值导向,而把语用当成了学习的辅助目标。
学习本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
听过不少老师执教这单元的课文,发现他们往往把重点聚焦在“爱”的主题上,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感受主人公的美好品质,而把“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语用目标当成了课堂教学的附带。
其实,语文教学的本质是通过课文的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首要的目标便是语用目标的达成。
这种主次颠倒的语文教学所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学生语用能力的缺失。
因此,我们对导语的解读,必须从“人文”转移到“语用”,从而真正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
同样面对六上册第三组的单元导语,我们可以解读为:学习课文,在感受人物美好真情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方法。
修饰语文的词语
修饰语文的词语1. 动人的2. 精确的3. 生动的4. 率真的5. 有趣的6. 幽默的7. 丰富的8. 独特的9. 优美的10. 引人入胜的优雅的词汇、华丽的写作、流畅的表达、深入的理解、精准的用词、丰富的想象、独特的观点、恰如其分的修辞、生动的描写、思维的跳跃、文采飞扬、典雅的笔触、卓越的才华、博学多闻、敏锐的洞察、独具慧眼、卓尔不群、灵感迸发、雄辩的演讲、深邃的思考、熟练运用格律、超凡脱俗、情感充沛、细腻的情绪描写、富有张力的叙述、维妙维肖、扣人心弦、富有哲理、凝练精辟、内涵丰富、形象生动、切中时弊、意味深长、妙趣横生、抒发感慨、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字字珠玑、声情并茂、文字流畅、千言万语、千娇百媚、升华人生、启迪智慧、形神兼备、至高无上、思维敏捷、立意独特、伶俐机智、犀利的观点、才思敏捷、智慧超群、持久不衰、创意独到、逻辑严谨、经典之作、文采斐然、情感表达、知识渊博、无可比拟、凤毛麟角、高度概括、卓绝非凡、细致入微、应由多少心意、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引人入胜、音容笑貌、身世曲折、合奏一曲、虚实相生、真亦假时空、反真位真、闻名遐迩、文学巨匠、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声情并茂、神采飞扬、一片真心、交流良好、骈文佳作、细节入微、外貌似真、超群绝伦、品味独特、语义丰富、万紫千红、百尺竿头、从容自若、驾轻就熟、机敏灵活、思路清晰、有声有色、语气切换、神采奕奕、智慧闪现、深入细致、音律悠扬、思路独到、变幻莫测、气势恢弘、毫不拖延、恰到好处、彰显个性、言简意赅、深思熟虑、翱翔于文海、寓教于乐、语言犀利、奇思妙想、入木三分、抒发热情、排山倒海、浓墨重彩、极富创意、形象鲜明、心领神会、震撼人心、触动心灵、读者共鸣、尽情沉浸、激发人心、点石成金、凝聚力量、匠心独运、无懈可击、洞察力透、跌宕起伏、如诗如画、妙语连珠、生动形象、脉络清晰、令人回味、巧思妙招、气韵生动、超乎寻常、以理服人、细致认真。
语文教学如何做到“本色语文”(1)
语文教学如何做到“本色语文”“本色”,是语文教学的原点和出发点。
语文教学改革呼唤本色语文,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本色语文,才能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做到本色语文。
“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
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
教语文,我们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语文课,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
思考这些问题,必须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
母语教育的任务很多,但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热爱母语的感情,激发孩子学习母语的动力,提高孩子运用母语的能力。
而语文课程就是承担母语教育基本任务的学科。
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语言教育,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有其自身特点。
我们的母语,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最具有智慧,也是最具鲜明特点的一种。
从文字到篇章,从表达到结构,从听说到读写,都和其他民族的语言完全不一样。
因此,我们有责任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我们更有责任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语文是一门课程,语文也是一门学科。
作为一门课程,它必然有着自己的课程价值。
它有自身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它有自身的课程要求和评价方式。
作为一门学科,它必然有着体现自身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比较准确地把握这门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它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方式,它的教学评价;我们也应该比较准确地把握这门学科的特点,它的习得规律,它的学习规律,它的教学规律。
我们应该运用体现这门学科特有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这门课程的价值。
这不是排斥其他的方法,但语文学科的方法是基本的方法,也是主要的方法。
否则,就会越位,甚至会走入歧途。
或者花了力气种了别人的地,或者在自己的地里种了别人的庄稼。
这就很难理想地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知道了什么是本色语文,那么语文课该怎样教?一、平平淡淡平淡即平实淡雅,不加色彩,不加修饰,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是原色、原汁、原味。
高中语文教学应还原其本色
高中语文教学应还原其本色高中语文《新课标》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种错误倾向:为了应对高考而急功近利,进行高消耗、低效益的简单重复式的教学。
其实,语文教学中除了需要教师诗意语言的奔涌、真情实感的抒发、盎然情趣的激跃、个性思想的迸发、奇妙想象的飞扬,最重要的是要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色。
“本色”一词辞海里的意思为“本来的面目”。
那么“语文本色”即本来面目的语文。
于漪老师说:“注重语文本色就是重视语言,在语言的层面上培养学生的素养。
”于漪老师认为:“语言本身就是生命之声,语文活动就是生命的体现,语文不应是虚无飘渺的,不是多媒体的整堂展示,而是充满生命的活力,是师生思想的互动,理想的语文课是学生想其所想,思其所思,畅所欲言,是紧扣语言的特征,师生互动的心灵交流。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色就是“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教语文、学语文”。
我认为,本色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远离浮躁,回到语文本质,回归语文教育的本源目标追求。
做到回归生活、回归文本、回归学生,唯其如此,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书香飘溢、诗意流淌、智慧碰撞、心灵相遇!文学的最大功能是宣扬社会理想,展现社会生活。
就这一点来说,其教化功能是不言而喻的。
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大课堂。
所以,语文教育理应回归和顺应它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
还原生活本色,展现语文教学特质。
新教材在选文的考虑上已经毫无保留的展现了这一点。
教材的选文大量的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倘若把这点仅理解为选文只是展现学生生活为主要内容,则未免流于肤浅,更为重要的是选文更为贴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上。
回归语文本色,从写字开始
回归语文本色,从写字开始【摘要】练字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和写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参与活动和积极竞争的意识,增加了他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高涨,不再是怕写作文,而是有感而发,所以从写字抓起,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是听、说、读、写的基础,以还原语文的本来面目。
【关键词】激发兴趣;学法指导;开展活动【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9月份迎来新一届学生,看到他们写的自我介绍,有的龙飞凤舞,有的细如蚊脚,有的缺一笔,有的少一画,简直是惨不忍睹。
作为这个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深感写字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写是重要一环,把自己的感情用语言表达出来,是每一个中国人最起码的标准。
回归语文本色从写字开始。
一、分析现状,提高认识我们学校属于农村中学,城乡结合部,大部分是外来务工子女,小学在老家上,和爷爷、奶奶在一起,初中和父母在一起,但是父母为了生活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行为习惯极差,更不用说写字了,再加上从各地来的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加强写字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是语文课的当务之急。
首先老师在写字之前要详细分析字形的特点,明确各个字的结构特征,关键的笔画应写在什么位置,然后可以利用多媒体,把容易混淆的字形加以分析,进而纠正,达到规范。
我们学写字不光是语文作业这样要求学生,要和其他学科的作业一起要求写字的规范性,这样才能学以致用。
真正做到“提笔就是练字”。
写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教师要做好引导,以激发兴趣为主,看到学生的进步。
让学生认识到写字的乐趣,愿意写,而且写字也是一门艺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
还可以通过讲述古今书法家学习书法的故事,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学习他们勤奋练字的精神。
二、激发兴趣,树立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学生讲造字六法,让象形文字把学生带入如痴如迷的世界。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汉字,留下珍贵的财富,作为后人的我们要把这这种汉字传承下去,寓情于教,以情感人,那“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都能代表你的素养,“字如其人”,使他们有一种使命感,自己不比别人差,激发起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咬文嚼字,还原语文本色
咬文嚼字,还原语文本色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结合语境,反复诵读,发现关键词语句子,斟酌推敲语言的生动准确性,这样长此以往,才能形成语感,最终固化成学生的能力,形成优秀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言品味诵读语境关键词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教师提出这样的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可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课程标准还进一步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情感的载体。
我们是通过语言这个介体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
因此,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斟酌推敲语言的生动准确性,这样长此以往,才能形成语感,最终固化成学生的能力,形成优秀的语文素养。
1 反复诵读,会之于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也是品味文本语言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它是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这样才能真正地“会之于心”,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有效对话。
譬如:在教学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时,教师如果重视诵读的价值,关于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指导,就会使学生很容易地将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处。
这篇文章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
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
酣畅淋漓,多用比喻、对比,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揣摩语言,还原语文教学本色
揣 犀 墒 摩 语 言 , 还 原 语 文 教 学 本 色
赵 电 宝
( 邳 州 市 新 城 中学 , 江 苏 邳 州 2 2 1 3 0 0 ) 摘 要 : 语 文 教 师 不 应 削足 适 履 似 的取 悦 课 堂 改 革 的 教 学形式 。 要 引导 学 生从 细 节 、 关键词 、 语 境、 “ 文眼” 等 方 面揣 摩 语言 , 培养语感 , 形成语文能力。 关键 词 : 语 文课 堂 教 学 揣 摩 语 言 语 文 本 色 近期 . “ 促进课 堂转型 。 追求高效课堂 ” 成 了热门话题 . 笔 者 也 深 表赞 同 。 但 是在 教 学 实 践 活 动 中 , 有 的 课 堂 已 出现 了异 化, 尤 其 是 在 语 文 教 学 上 。文 科 教 学 的 理科 化 、 教 学 内容 的 题 目化 . 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原有本色 . 这 也 引起 了一 些 教 师 的 思 考 。把 “ 揣摩” 与“ 品味” 称 为 语 文 教 学 的 回家 之 旅 , 绝 不为过。 李 镇 西 老 师 曾 经 提 倡 的“ 素讲” 、 程翔 老师的“ 浸泡文本 ” 的 教 学思想 , 就是在告诉我 们 , 语 言教学是语文 教学的本真 , 其中 最 重 要 的抓 手 就是 进 行 语 言 揣 摩 。 语 文 课 程标 准强 调 .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重 视 语 文 的熏陶感染作用 : 在 阅读 的 基 础 上 培 养 学 生 感 受 、 理解 、 欣 赏 和 评价 的能 力 , 进 行 探究 性 和创 造 性 的 阅 读 。 这 些 内 容 的实 施 努力在社会中实现“ 仁、 义 、 礼、 智、 信” 这 人世 间永 远不 变 的 常 理常道。 儒 家 用 道 德来 引 导 、 用 礼 义 来 规 范 的论 说 及 实 践 典 范 。 对 于 当 今 人 类 的道 德生 活 具 有 非 常 现 实 和重 要 的价 值 。 2 4 用儒 学 重 塑 中华 民族 的 民族精 神 民族 精 神 是 一个 民族 赖 以 生存 和 发 展 的 精神 支撑 。一 个 民族 。 没有 振 奋 的精 神 和 高 尚 的 品格 . 不 可 能 自立 于 世 界 民 族 之林 。 当代 中 国构 建 和 谐 社 会 以儒 家 文 化 为 思 想 资 源 。 有 现 实 基 础 。马克 思 主 义 在 当 代 中 国 的 发展 , 吸 取 和继 承 了包 括 儒 学 在 内的 传 统 思 想 文 化 的 某 些 精 华 .从 而 丰 富 了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说 的 内容 , 并使之取得“ 中国化” 的形 态 。 因此 , 马 克 思 主义 中 国化 过 程 中 对 儒 家 思 想 的 吸 收 , 青 年 群 体 对 儒 家 文 化 的认 同 , 足 以 表 明 儒 家 思 想 作 为 当 代 中 国构 建 和 谐 社 会 的思 想 资 源 , 是 活 着 的思 想 。 就此而言 , 儒 家 思 想 必 将 在 我 国和 谐 社 会 的 构 建 过 程 中发 挥 更 大 的 作用 。 每 一个 民族 都 有 自 己的 民 族精 神 , 民族 精 神 在 精 神 气 质 上 把 一 个 民族 与 另 一 个 民族 区 别 开 来 。 因此 , 民族 精 神 是 一 个 民族 的根 本 特 征 , 或 者 说 自性 特 质 。 民 族 精 神 不 是 今 天 才 有 ,而 是 一 个 民 族 在 长 期 的 历 史 文 化 演 变 中逐渐形成并定型的 , 所以。 民族 精 神 是 一 个 民族 历 史 文 化 的 产物 , 是 一 个 民族 历 史 文 化 特 质 的 体 现 。 在 一 个 民族 与 其 他 民 族交往的过程中 , 民族 精 神是 一 个 民族 自我 认 同 的核 心 内容 。 是 一 个 民族 文 化 身 份 的 集 中体 现 .是 一 个 民族 立 于 世 界 民 族 之林的身份标志。 一 个 民族 如果 没有 民族 精 神 . 就 不 会 有 民 族 自我 认 同 的 内 聚 力 , 就 没 有 确 定 的 文化 身份 与其 他 民族 交 往 。 就会处在“ 无 所 适 从 的精 神 分 裂 状 态 ” 。 从历史上来看 . 民族 精 神 体 现 在 一 个 民族 的 文 化 中 ,具 体 体 现 在 一 个 民族 占统 治 地 位 的思 想 学 说 中 ,如 美 利 坚 民族 的 民族 精 神 体 现 在 基 督 新 教 文 化及 其 思 想 学 说 巾 ,俄 罗 斯 民族 的 民族 精 神 体 现 在 东 正 教 文 化及 其 思 想 学 说 中 ,而 中华 民族 的 民族 精 神 则 体 现 在 儒 家 文 化及 其 思 想 学 说 中 , 即体 现 在 儒 学 中 。 但是, 百年来 , 在反传 统的浪潮 中, 从“ 五 四” 打 倒 孔 家 店 到文革 “ 破 四 旧” , 与 传 统 进 行 了最 彻 底 的 绝 裂 , 儒 学 首 当 其 冲, 成 为 被 攻 击 的 目标 , 最 后 导 致 儒 学 式 微 。 儒 学 式 微 最 直 接 的后 果 就 是 中华 民族 丧 失 了 自 己的 民族 精 神 。学 到 的 西 方 文 化 及 西 学 又 不 能 转 化 为 自 己的 民族 精 神 .结 果 中 国人 灵 魂 四 处飘荡 , 无所 归 依 。如 何解 决 呢?通 过 儒 学 学 实 践 对语 言 的揣 摩 。 笔 者 结 合 教学 实 践, 对 于 如 何进 行 语 言 揣 摩 提 出 A己 的想 法 。 抓 住 细节 , 揣 摩 言 外之 意 文学 作 品 中有 些 看 似 不 经 意 的 小 细 节 ,却 是 作 者 用 心 良 苦的体现 , 它 蕴含 作 者 的意 图 、 情感 。 抓 住 了这 些 , 也就抓住 了 与 作 者 的对 话 , 但 在 教 学 实 践 中 这 些 细节 往 往 被 忽 略 。 笔 者在 教 授 《 台阶》 一课时 , 在 品评 人 物 形 象 时 , 选 取从 父 亲 语 言 的标 点 符 号 角 度 着 手 。这 些 标 点 符 号 传 达 出 了 父 亲 的 语气 、 情感 、 内心 的活 动 。如 “ 我们 家 的 台阶 低 !” “ 不 要 你 凑 热 闹, 我 连 一 担 水 都 挑— — 不 动 吗 !” “ 父 亲 又 像 问 自己 , 又像 是 问我 : 这人怎么了呢? ” 这些感叹号 、 破 折 号 与 问 号都 是 有 深 意 的, 分 别 表 达 出父 亲对 被 尊 重 的 强 烈 渴 望 , 父亲 要强 、 不 服 老 的心 态 , 还 有 不 得 不 接 受 现 实 的 无奈 . 更 是 作 者 对 主 题 深 化 的 伏笔 , 这 是 作 者 精 心安 排 的 。 《 老王》 这篇文章中 , “ 我谢 了他 的 好香油 , 谢 了他 的 大鸡 蛋 , 然后 转 身 进 屋 去 。 他 赶 忙 制 止 我说 : ‘ 我不是要钱 。 ” “ ‘ 我” 一转身 , 老 王 就 知道 要 给 钱 这 一 细 节 . 是
还原语文本色,追寻有效课堂
还原语文本色,追寻有效课堂作者:黄华来源:《课外语文·下》2015年第02期【摘要】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涵盖了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
因此,回归本色的语文,要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以语文为本体,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与运用言语交往活动形式——听、说、读、写的形式的课程,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形成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有效课堂;学习经验;体验【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原语文本色,追寻有效课堂,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唉乃一声山水绿”—潜心“涵泳”,唤起体验,追寻有效课堂何谓“涵泳”?“涵”,《辞海》的解释是“沉浸”;“泳”,自然就是游于水中。
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
”让课堂生长“冥思力”,其实是引导孩子们领悟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真正意思。
确实,语言的背后是家园,是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
只有学会站到文字后面,才会真正体悟到母语的“根”之情怀,才会真正得到心灵的荡涤。
(一)凸显语文意识,孕育课堂精彩如《螳螂捕蝉》一文要求学生能复述故事,一般来说,学生能复述课文大概内容,但是对文本中关键的字词,往往丢三落四,从而削弱了通过复述促进言语能力发展的功能。
我便重组了这样一个词语板块:蝉悠闲自由自在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少年弹弓瞄准吴王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前四组词语勾勒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后一组词语描述了少年借《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智劝吴王的历史故事。
两组词语,两次复述,由于有核心词语作为线索,有个构思的桥梁,学生记忆起来简要、牢固,复述时准确、生动。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连串的词语是伴随着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植入学生记忆中的,具有情境性的。
这些词语因故事情节而结成记忆组块,学生会凭借这样的记忆组块熟练地解读与识记相似的故事,从而提高阅读速度与阅读能力。
(二)链接学习经验,简约不失内涵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时,我大胆采用了“自助餐式学习菜单”教学法。
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体现一种“简约之美”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体现一种“简约之美”-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林朝阳卓越教师工作室2015年提出了工作室教学主张::"本真"语文::洗尽铅华,反璞归真,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体现一种"简约之美"。
我们工作室"本真"语文教学主张认为:"简约"不等同于简单。
语文教学的"简约",说到底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化、不必要的东西,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要和教学过程简约的三个层次。
如何确定"简明,了然于心的教学目标"?体现"简约之美"?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和做法:曾有那么一段时间,总觉得教学目标定得越高,就越能体现老师解读文本的深度;曾有那么一个阶段,总觉得目标定得越多,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学得越多(),课堂就越高效;曾有那么一个时候,有这么一个错觉:只要教学目标定下了,无论多少和难易,课堂上就一定能让其付诸行动,让它落实到位。
可是,无数节课堂教学实践真实地告诉了我们:教学目标越是高远纷呈,看似面面俱到,却因"泛化过多",在短短的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总让教师自顾不暇,以至于老师讲课蜻蜓点水,胡子眉毛一把抓、课堂效果让学生眼花缭乱、手忙脚乱,忙碌得没有思考的时间和余地,学生就如无头苍蝇跟随着老师的指挥棒到处走马观花。
至于学到了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我们工作室认识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在于气势磅礴或者高瞻远瞩,而在于要制定能让孩子们力所能及、简约明了的教学目标。
工作室提出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任务前必须有目标意识,目标就是方向。
简明教学目标是应考虑的首要问题,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的容量,教师确定教学目标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以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思考学生能学到什么,再结合教材实际来确定课堂目标。
教学目标定位就是要做到一课一得,简单明了,力争使每一条目标都实在、具体、明确,在一节课内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阶段目标,从而利教、利学、利评。
浅谈如何真正回归语文课的本色
境, 再来 理 解 “ 几 处早 莺 争 暖树 ” 和“ 乱 花 渐 欲 迷人 眼 , 浅 草 才 能 没 马蹄 ” 的早 春 美 景 就 没 什 么难 度 了 , 自然更 能理 解 诗人 “ 行不足” 的不舍
之情 。
71
2 0 1 4・ 8 语 文 天J
教 学探 索
三、 深入 文本 , 推 崇“ 素课 ”
想 。如果 将 教学 重 点 放 在后 半 部 分 , 大 讲 中国 画 和西 洋画 的对 比, 领 会欣 赏美 术作 品 的真谛 , 这 堂语 文课 就 该 换 美术 老师 来 上 了。 同样 的 ,
教读 一篇课 文 , 教 师要 引导学 生深 入作 品 , 感 受作者 通 过语言 文字 所展 现 的美 的形 象 和美
的意境 。要将 语文课 上 成 “ 素课” , 就 是不 去 雕 琢, 真 实而原 始地 上本 色课 。
1 .语 文课 要 适 当运 用 多媒 体技 术
不要把《 黄河颂》 、 《 土的的誓言》 这些课上成历 史课 、 政治课 , 如果在课 堂上大讲 日本侵 略者 在
中国犯下 的 滔 天 大 罪 和 中 国人 民 的苦 难 与 抗 争, 教师和学生确实会变 得热血沸 腾、 义 愤 填
该让 学 生在 作 者 优 美 的语 言 描 绘 中 , 聆 听 伐 木 的声 音 , 沉浸 到诗 的意 境 中去 。在诵 读 中 , 仿 佛 能 听到诗 人 在 深 情 絮语 , 仿佛 能看见 幽谷 、 农 舍、 渔舟 、 牧羊 女 …… 只有 这 样 的诵 读 , 才 能读 出诗 意来 , 才 让学 生体 会诗 歌语 言 的精 炼 , 形成
曾几何 时 , 多媒 体 教 学 在语 文课 堂 中独 占
鳌头 , 成为语文教学的宠儿 , 好像一个语文教师
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
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近几年来,《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老师的教法持续创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
但热闹背后,语文课堂教学却失去了语文的本色,变成了教师哗众取宠的舞台。
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使语文教学错位、变形、变味、变质。
老师只注意课件的大量使用,没有注意它的实效性,从而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只注意问题的结论,不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老师讲的多,学生读、悟的少。
凡此种种,给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在课改实施中,究竟该如何去教语文?怎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成了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困惑。
本色语文就是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品味感知言语,激活学生认知体验的一种教学活动。
看来语文教学应该还原本色,复归本位。
何谓“本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教育要坚持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统一。
小学阶段是基础中的基础,理应抓住工具性不放,通过工具性渗透人文性。
我想,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色。
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本色呢?我觉得有位老师说得好:“在恰当使用多媒体的同时,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品词赏句,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起童真童趣。
”一、语文课要有琅琅的读书声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
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使用。
我们都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只有“熟读”才会“精思”。
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的最直观表现莫过于一个人的语感如何,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
”那么,如何读书呢?(1)读准确,读流利。
读准确,读流利,这是语文课最基本的要求,其它的读都是以此读为基础。
宋代教育家朱熹对于读书不但强调读准,还强调读的遍数要多,他认为读书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仅仅要多读多颂,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褪去铅华 还原语文本色
褪去铅华还原语文本色意文兼得,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小语专家崔峦老师一再提出“语文教学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主张。
但纵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正充斥着浮夸之风,有部分教师在实行新课改的过程中走入了误区,使课堂变得华而不实,使语文失去了本色。
笔者认为只有设计简明的教学目标,利用简易的教具,简便的环节和简朴真实的语言,才能使教学“高效高质”,从而还原语文的本质。
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首要任务。
时至今天,课改已经在“百家争鸣”中走过了14个春秋了,但各种新的主张新的理念,各种新的尝试还层出不穷。
有部分教师在实行新课改的过程中走入了误区,使课堂变得华而不实,使语文失去了本色,使得语文课堂变得浮躁而复杂。
“乱花渐欲迷人眼”,看不懂,学不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被挤压成一张薄片在课堂上悄然飘落。
当前语文界,让语文教学走向“实”的呼声愈来愈大,小语专家崔峦先生一再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但现在看来,并没有蔚然成风。
面对着风起云涌的课改教坛,我们也在冷静思考。
我们为何教语文?我们该怎样教语文?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是怎样?的确,“大道至简”,简约是种美,简单是种境界。
以简驭繁,省时高效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理想。
如何让语文课堂褪去铅华,还原本色,下面我将结合案例,浅谈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目标,简明促学。
我们每一课阅读教学的目标预设要遵循删繁就简、抓住本位的原则,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三个方面,即基础性目标、理解性目标和运用性目标。
基础性目标,主要是指学会生字、生词,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并能正确读写,简言之就是——识字学词;理解性目标,是指理解文本内容,体会表达的情感,即——学习语言的理解;运用性目标,是指品评词句,领悟表达方法、效果,即——学习语言的运用。
下面我结合执教过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来谈谈教学目标如何从这三方面从简、务本地预设。
让阅读还原语文教学本色
让阅读还原语文教学本色摘要:当前的个别语文教学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很流行的一种弊端就是——用繁琐的分析讲解,五花八门的语基知识、花样百出的练习题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和领悟。
这种重视技术训练而忽视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的做法,可谓是舍本逐末。
严格地来说,当前的语文教学没有真正切入素质形成与提高的规律和要旨。
我们应该呼吁——还原语文教学“本色”。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本色”笔者认为,“读”能让学生在当前紧凑、紧张、紧密的课堂组织中留出思想的余地、品味的空间,让他们的个性感悟在“读”中得到张扬。
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所以说“读”是提高学生语感的最有效的方法,而这恰恰是语文传统教学之精髓。
下面是笔者近几年来在语文教学上的深刻体会,以求教于同仁。
洪镇涛老师说:“语文是什么呢?语文就是语言(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学语文就是学语言,语文课不学语言就不是‘语文课’。
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的特征”。
过去我们的教学往往停留在对课文的讲深讲透和面面俱到上,结果是“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莫名其妙;教师讲得面面俱到,学生听得不知其要。
”真是累了教师又苦了学生。
叶圣陶老先生说“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语感培养任重道远,而培养语感的最佳方法就是阅读。
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培养学生形成阶梯式阅读思维体系对语感的训练大有裨益。
一、初级:读顺文章古人读书,单在吟诵上下功夫。
吟诵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反复吟诵,直至满意,就是在反复琢磨,情通作者,直到自己觉得彻底理解了为止。
现在语文教学,注重内容和语法的研究,吟诵太少,朗读太少。
我们应当两方面都要兼顾。
诵读,最重要的是个体独特的感受。
对于同一句话,有多少种不同的读法,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含义。
因而,我们应通过让学生不断练习来感受不同的意义应该怎样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同时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重音是用声音来突出重点;朗读的速度应根据文体和文章内容的不同而分;诵读的语调是由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来决定的。
品词析句 还语文本色
品词析句还语文本色【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坚持语言训练与人文熏陶的统一。
小学阶段是基础的基础,理应抓住工具性不放,通过工具性渗透人文性。
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色。
引导孩子品词析句,使语文课堂较好地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可以通过换词、朗读感悟、比较法、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对比等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将视角瞄准语文的本体,把握语文的本质,彰显语文的价值,那语文连同我们自己都会变得简单而又深刻,清晰而又丰富,独特而又生机勃勃,质朴而又楚楚动人。
【关键词】品词析句;语文本色;工具性;人文性当今,许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创设各种比赛、游戏、表演等活动情境,还制作了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非常积极,甚至有些亢奋,场面气氛十分热闹,动静结合高潮迭起。
这样的课堂被许多老师认为是贯彻落实了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成功课堂。
可当我们冷静的反思会看到:这样的课堂有许多是为了“渗透”课改精神,一味地搞花架子,刻意求新求异,一味追求课堂形式上的热闹,撇下应有的教学任务不管,肆无忌怠地鼓励学生去“探询”、“研究”,天马行空的让学生发表“独特体验”,过分依赖现代多媒体技术;只顾营造外表“虚美”,完全忘记了语文课堂的“本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坚持语言训练与人文熏陶的统一。
小学阶段是基础的基础,理应抓住工具性不放,通过工具性渗透人文性。
我想,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色。
引导孩子品词析句,使语文课堂较好地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语文有了情感、有了依托的载体,也使我们的语文不再虚幻。
文本的情味是实实在在通过对言语的研读“品”出来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精彩词、句,进行分析、比较、推敲,这样不仅可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还能体会到作者谴词造句之精妙,从而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世界。
让语文在课堂教学中回归本色
让语文在课堂教学中回归本色作者:姚红艳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7年第09期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最大指标是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凭借教材这个范例进行恰当的、巧妙的语言实践,在语言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升华人文内涵,这样才能真正使语文教材淋漓尽致地发挥它的范例作用。
我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做起。
一、重视字词教学,夯实基础在新一轮课程课改实验中,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往往因没有充足的课前预习时间,或课前预习不扎实而无法落实字词教学,因此在课文教学中就出现生词不理解、生字读音不准,甚至出现学困生连课文也读不下去的现象,课中尽管教师重视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可学生依然一知半解。
其实,字、词、句、段、篇,是语文阅读教学体系中永恒不变的主旋律。
在一篇文章中,它们互相依存,整体关联,没有谁可以孤悬于文本之外,成为一个超越文本之外的独立教学体。
字词教学因其特殊的基础性,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承担着奠基石的角色。
阅读教学由它始发,并由它贯穿起句段篇的教学。
可以说,若没有扎实的字词教学,随后展开的阅读教学将可能成为空中阁、水中花。
二、注重特色语言教学,训练语感新课程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绝大多数语言规范、优美,很有表达特色,具有文学性。
可是在课堂课改试验中,我们教师却常常因时间关系,或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间过长而无法抓住课文中的精彩句段进行深入的研读,这样,语文味儿就根本无法体现,这也是我们在语文学科课改实验中的一大遗憾。
而课文中这些精彩句段或词句精湛,或文思兼优,或内容深邃,有一定深度和难度,恰是这样的文章,学生读起来才会感到有味道、才能调动起学生品读文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我执教的《老人与海鸥》一课时,让学生感受海鸥与老人的深情片段中,我由课文中“老人遗像前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一特色语言入手,抓住这一句中的“肃立”一词来引导,让学生通过文字本身去体悟,去想象、去感受海鸥与老人的深情。
烹调“语文味”,还原语文课的本色之美
081课程改革KeChengGaiGe教师·TEACHER2018年1月Jan.2018烹调“语文味”,还原语文课的本色之美陈 玮摘 要:在语文课堂中还原语文课的本色之美,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语文蕴含的内在魅力,彰显出个性风采,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深入品味语文中寄托的情感内涵,感受其内蕴意境之美,焕发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关键词:“语文味”;还原;本色之美作者简介:陈 玮(1975—),男,福建福州人,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12-06文章编号:1674-120X(2018)02-0081-01(福建省福清市城关小学,福建 福州 350300)一、琅琅读书声中,感悟语文的味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次阅读同一篇文章,久而久之就能参透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作者所要倾诉的情感。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都是各大名家的精华荟萃,饱含作者思想的精髓。
在朗诵的时候引入一些相关的配乐,借助音乐的渲染,能够让学生在多次的朗诵当中逐渐体会文章中的妙处,理解作者的情感,欣赏文学的美感,让心灵进行一次酣畅淋漓的远行。
在进行朗诵之前,教师应该就实际的教材,来分析文章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并将这一情感告知给学生,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所构筑的画面,更容易与文章产生共鸣。
下面以人教版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为例,配上一段凄凉的乐曲,如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刘天华的二胡独奏《病中吟》或盲人阿炳所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等,以悲凉、忧伤的曲调渲染出主人公失去母亲之后的悲痛心情。
在1935年11月16日的黄昏时分,作者不开灯,沉默地站在窗户前面,对着夜空暗暗发呆,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故乡的老朋友时,他的心一下子酸了。
正如作者所言:“这凄凉不同于普通的凄凉,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让说明文回归语文本色
39[2014.4]【才智】【成才新概念】说明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切实转变说明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坚持立足于文本,从品读语言文字,朗读体味情感,关注作者表达,加强迁移运用等方面进行实践,力求说明文教学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还原其语文本色。
一、品读语言,凸显语文特点说明文讲求科学,用词精当,语言准确,是很好的语言范本。
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说明文体裁特点的优势,把其精确的语言挖掘出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仔细咀嚼,让说明文的教学富有语言之美。
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文中这样描写:“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
”我让学生删去“只有”进行咀嚼品评:句子中的“只有”能删掉吗?为什么?学生通过品读得到结论:“只有”说明人类活动的范围非常小,更容易引起人们对地球的关注,是不能删掉的。
这样的引导,使学生在读懂句子的同时,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二、朗读感悟,体味丰富情感语文新课标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说明文除了达成知识目标之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与科学光辉。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说明文时要着力挖掘说明文的情感,带领学生朗读感悟。
《赵州桥》虽是说明性课文,但语言准确、简练,饱含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通过指名读、同桌互读、分角色读、引读等多种形式地读,让说明文教学的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充分激发学生对赵州桥的赞美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由此可见,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同样应以朗读为主要的学习活动。
教学中我们要用多样的朗读形式调动学生的情感因子,引领学生与作者、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体味到文本蕴含的丰富情感。
三、关注表达,体现语言特色说明文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老师必须根据各年段学生的学习能力,细读文本,发现表达的精准和妙处,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不仅知道文章在说明什么,还应该知晓作者是怎么来说明的。
重词语教学显语文本色
4.词不离理ﻭ汉字有见其形便可知其义的特点,即拥有字理。
何谓字理所谓“字理”,就是汉字的构形理据。
其主要形式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
在教学词语时,如果能结合词语中的字理来理解词语,那么对词语的理解是真正深入到我们祖国文字的根里了。
ﻭ小学语文低年级词语教学,自始至终是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的词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
这样,我们的词语教学才能达到目的,我们的阅读教学才是“语文就是语文”.二、词语积累是关键ﻭ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词汇量与这个人的语文能力是成正比的.因此,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而语言的积累从积累词语开始.ﻭ1.词语之花盛开低年级的学生活泼,思维形象,他们喜欢有趣的西,喜欢一切美的西.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我带领着孩子在每篇课文后面建立起了美丽的“词语花园”。
所谓词语花园,就是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或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摘抄在每课书后面的空白处,抄好后,给它配上你喜欢的画。
虽每一课学生要这样抄抄词语,画画“花园",但每个孩子都乐此不疲,他们互相比着谁的花园最漂亮!在这种孩子喜欢的形式中不知不觉就积累了词语.2。
词语之妙多背丹麦语言学家斯培森曾说:“学习语言需要背诵,常常背诵才能使所学的词语、句子在记忆力生根。
”小学生记忆力强,经过背诵的文字在他们的脑海里会留下深深的痕迹。
在低年级的语文课本里精彩的小文章、儿歌、童话故事比比皆是,怎样让文中的精妙词语在孩子脑中打上深深的印迹背诵是积累语言、丰富材料的好办法!ﻭ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
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多背。
ﻭ3。
课外之词多读ﻭ学生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出了不少于5万字的要求.可见,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
用一个字代表语文
用一个字代表语文
用一个如可以代表语文。
语文如水般多情。
飞扬处热情高涨,高歌一曲。
低沉时,缠绵悱恻,哀婉叹息。
面对落花的凋零,定庵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面对满树繁花的零落,他没有消沉,没有惆怅,而是充满了热忱的企盼。
李煜说:“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面对支离破碎的家国,他触景生情,悲从中来,花开花落,成了他身世浮沉的叹怜。
这情感,是语文的情感。
她可以小桥流水叮咚,可以长江大河奔流,可以波平如镜,可以悬瀑四溅……这是如水般灵动而多情的语文。
本色特色底色类似词语
本色特色底色类似词语本色特色底色类似词语这个词语是指,在语言中有一些词语之间存在一种类似的关系,它们的本质特色和底色有着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借用来表示某一层面的意义。
这些词语间的类似之处,是由于它们本来就有一些共性的印象,在语言中传统地被使用着,形成了一种惯用的搭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本色特色底色类似词语的概念以及其实践运用。
一、本色特色的概念解释本色是指事物本来的自然性质或性格特征,它是与事物的观察和经验有关的,具有客观的存在。
例如,“粉色”这个颜色是一种极具温柔感的本色,与少女气息和爱心等情感特点息息相关。
而“冷静”这个词,则体现了一个人原有的本色性格,表达的是一种不受外界干扰,内心清晰明了的状态。
特色则是指事物的独特性质或特征,它强调的是事物的个性化差异,是在同一类事物中的突出表现。
例如,“富有创意”这个形容词,体现了在固有规则和思维范式之外,具有独特的非常规的想法和行动方式。
“劳动密集型产业”则体现了一种生产和经济方式上的特性,其关键在于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和繁琐的劳动流程。
二、底色的概念解释底色是指一种基本的气息或含义,是事物的核心表达,是被各种特色和本色表达之前的基础。
例如,“悲伤”这个底色,是用来表达一种内心深处的情感感受,而各种特色和本色则是在此基础之上来表达具体的情感状态与特征。
另如,“新鲜”这个底色,是用来表达一种新的经历和未曾有过的感受,而各种特色和本色则是在此基础之上来形成具体的形容词或动词。
三、本色特色底色类似词语的实践运用本色特色底色类似词语在日常生活和语言交流中经常被使用到。
比如,“官方”和“权威”这两个词语,它们的底色都是以权力和威信为中心,多数场合下可以相互替换。
而“盗窃”和“偷窃”这两个词语,则底色相同但本色不同,前者突出了一种破坏性的犯罪行为,后者则强调了封闭性的行为方式。
再比如,“闪婚”和“速婚”这两个词语,它们的本色是高速度的结婚行为,而底色则强调了这种行为带给人们的突然性和冒险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字词来还原语文本色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应培养学生主动
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使学生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
而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
生曾说过:“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
”可见,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字词为钥匙,引领学生在字词世界里享受学习语文的
快乐,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
下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一、感触字词冷暖,构建课堂语文味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充满语文味的教学,离不开对字词的赏析。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关键字词,引导他们在字词世界中畅游,感触字词冷暖,构建了语文课堂所必须具备的语
文味。
1.理清脉络,提高能力
如在讲解《索溪峪的“野”》一课时,我以“野”字为突破口展开教学,大致教学流程有:(1)课件展示,导入索溪峪的“野”。
(2)初读课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3)合作研读,感受
索溪峪的“野”。
(4)朗读积累,体悟索溪峪的“野”。
(5)放飞想象,创编索溪峪的“野”。
在“野”字的统领下,学生尽情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
的热爱之情。
2. 削枝去叶,突出主干
洋溢着语文味的课堂教学,必须削枝去叶,拎出关键字词,沿着字词的路径,走向语言的花园。
如《彩色的非洲》一课,作者在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中,用“色彩斑斓”、“多姿多彩”两个词来引出,非洲的骄阳蓝天、花
草树木、动物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风采是彩色的。
削枝去叶,突出了主干,使学
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增进了对非洲的了解,感受到了非洲独特的风情与文化,欣
赏了优美的语言,也领悟了文章的表达方法。
3.揣摩字词,内化语言
咀嚼字词、体味语言是彰显语文味的重要方法。
语文教学应通过对关键字词的推敲、揣摩、
品味,让语言内化为学生生命活动中的“生气勃勃的细胞”。
二、赋予字词情感,体味语言魅力
在教学中,我会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鲜活的生活画面,营造“磁场”,赋予字词情感色彩,让学生走进字词世界,体味语言魅力,享受语文的味道。
在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我抛出问题: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文中的哪个词最能
体现出来?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通过多个问题的设置,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
通过自己读课文,很快就能找出本文的关键词“中华不振”,在文中出现了2次,进而引导学
生划出句子。
让学生反复阅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处出现的“中华不振”有什么不同,然后在班
上交流自己的发现。
通过仔细比较阅读会发现:第一次的“中华不振”是由伯父告诉周恩来的,第二次的“中华不振”是由周恩来自己亲身体会到的。
这一环节的设置,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
探索意识,让学生学会了在阅读中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三、擦亮字词,让语文味回归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我让学生读中感悟、感悟中读,让字词熠熠生辉,语文味也就自然而然地回
归到课堂教学上。
如《爬山虎的脚》一课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教学时,我按
以下步骤进行了朗读指导:第一步,课件展示满墙的爬山虎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爬山虎的
美丽。
第二步,耳听教师范读课文,眼观爬山虎图片,想像画面,进一步感受爬山虎的美丽。
第三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把心里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第四步,自由读第
二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描写爬山虎叶子美的字词。
第五步,抓住“一顺儿朝下”、“铺得那么均匀”、“漾起波纹”等词语,联系语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合作交流、体会爬
山虎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第六步,播放爬山虎视频片段,引导学生为画面模拟配音,让
形象、语言、情感相互交融。
四、延展字词的广度,使词语富有生命力
小学语文教学是以读写为主,因此在词语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文本特点,找准读写结合点,
延展字词的广度,使词语在孩子的心灵里富有生命力。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五自然段中
有这样一句话:“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
”教
学时,可抓住“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千奇百怪”等词语,引导学生自由想象,进行句式训练。
如:“贝壳大小不一,大的(),小的();贝壳颜色不一,有的(),有的(),有的()。
西沙群岛的贝壳真是()、()!”这样,学生的思维触角真正钻入字词的沙滩,挖出了一个个颜色不一、形态各异的字词贝壳,并加深体会了西沙群岛的富
饶可爱。
又如《小摄影师》一文,以“请转告他,我很忙。
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为结束,令人浮想联翩。
我们可以“一定让他进来”为延伸点,想像小男孩再次来到
列宁格勒,高尔基如何接待小男孩,配合小男孩拍照,并实现小男孩的愿望。
以此续写文本,丰富文本,丰满了人物形象。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字词为基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字词在学生的意识里跳动,这样,语文味就会自然而然地回归到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