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 (2)
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
![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f9809a18e9951e79a8927c7.png)
《史记》——《管仲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种)。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推荐)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
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
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
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
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有遇到好时机)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
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管仲列传》原文及逐字逐句翻译【全】免费,高二语文
![《管仲列传》原文及逐字逐句翻译【全】免费,高二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902f12e476a20029bd642de1.png)
管仲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事张扬出去)。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推荐)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
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
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
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
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有遇到好时机)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
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管仲列传 -2
![管仲列传 -2](https://img.taocdn.com/s3/m/ca7c4e65168884868762d687.png)
)
)
评
实词积累
1、与俗同好恶(世俗,百姓)
2、故其称曰(主张,看法)
3、上服度则六亲固(遵从,遵循)
4、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纲常;发扬,提倡)
5、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修治,整顿)
评
词类活用
) )
1、管仲既任政相齐( 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3、贵轻重,慎权衡(
4、南袭蔡( )
)
5、桓公实北征山戎(
今义:重量的大小
今义:卑鄙 今义:少
(1)体现管仲任政显著政绩的句子:通货积财,富国 强兵。 (2)体现管仲执政理念的句子:与俗同好恶,令顺民 心。 (3)概括管仲施政才能的句子:善因祸而为福,转 败而为功。 故太史公曰: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 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从政成功原因: 主观
2.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
3.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桓公既然贤明,管仲却不勉励他建立新王朝,却辅佐他只称霸 主吗? 4.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 谓乎? 古语说:“帮助发扬君主的美德,纠正他的过错,所以上下就 能互相亲近。”这说的不就是管仲吗?
客观
1. 朋友知己之情:鲍叔牙的知贤、荐贤、让贤。 2. 君臣遇之恩:齐桓公的不计前嫌、知人善用。
评
小结
这样一位富有人格魅力的贤相得到了历代名人的高度评价: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 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是很高的评价,虽太史公 言“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 乃称霸哉?”孔子看似是轻视管仲的,原因在于,他认为,管 仲没有辅佐桓公称王,而是帮助桓公用武力争霸天下。表面上 看,此处是写借孔子之口言管仲“器小”,实际上是对管仲治 国才能的高度肯定,是对其未能“平天下”的遗憾。 太史公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这里,引用古语,概括了管仲施政的特点,表达了对管仲的称 赞和推崇。
《管仲列传》原文及逐字逐句翻译【全】免费_高二语文
![《管仲列传》原文及逐字逐句翻译【全】免费_高二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8fcd285167ec102de2bd89f0.png)
《管仲列传》原文及逐字逐句翻译【全】免费_高二语文-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管仲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种)。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推荐)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
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
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
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
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有遇到好时机)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
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管仲列传正式原文翻译对照
![管仲列传正式原文翻译对照](https://img.taocdn.com/s3/m/4ae76066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db.png)
死之,吾幽囚受 辱,鲍叔不以我 为无耻,知我不
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 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 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 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
羞小节而耻功名 不显于天下也生 我者父母,知我
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 我旳是父母,了解我旳 是鲍叔啊!”
者鲍子也。”
第二段旳写作技巧历来为人称道,思索该段 旳体现技巧及其有什么体现效果?(从内容、 情感、手法三方面探讨)
并纠正了桓公旳许多重大失误。
再次有齐桓公这么旳明主也是一种原 因。假如不是桓公而是商纣王,恐怕 他再有才干也无济于是。
讨论:
读完《管仲列传》,你 以为司马迁创作本传旳意图 是什么呢?
清代旳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 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 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 初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 免。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故 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 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
•
1~2段
3~4段 第5段
简介管仲与鲍叔牙旳交往和深挚 友谊。 论述管仲任政相齐旳明显政绩。 司马迁旳论赞。
1管仲夷吾者,颍 • 管仲,又名夷吾
上人也。少时常 ,颍上人。青年
与鲍叔牙游,鲍 叔知其贤 。管仲
贫困,常欺鲍叔 ,鲍叔终善遇之 ,不觉得言。
时经常与鲍叔牙 交往,鲍叔懂得 他有贤才。管仲 家境贫困,经常 欺骗鲍叔,鲍叔 却一直很好地待
管仲是世人所说旳贤臣 ,然而孔子以为他气量 小(看不起他),难道 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 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 鼓励他实施王道却辅佐 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 :“扶持并顺从好旳, 纠正并阻止不好旳。所 以君臣上下能亲密相处 啊!”大约说旳就是管 仲吧!
从司马迁旳论赞中我们能够看到司马迁 对管仲是什么样旳态度?
史记《管晏列传第二》原文、注释及翻译
![史记《管晏列传第二》原文、注释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eb2fc55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6.png)
【管晏列传第二】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弗谢,入闺。
久之,越石父请绝。
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戹,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
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史记·管晏列传(2)全文
![史记·管晏列传(2)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5df0266b69eae009591bec2c.png)
史记·管晏列传(2)全文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
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
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
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
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
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
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
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
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候们因此归顺齐国。
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化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
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候国强大。
此后过了百余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婴。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
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
他做了齐国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
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
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
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候。
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
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
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
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
管晏列传原文及注释 史记管晏列传原文及翻译
![管晏列传原文及注释 史记管晏列传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babdbb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a5.png)
管晏列传原文及注释史记管晏列传原文及翻译管仲夷吾者,颍(yǐng)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bào)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1、管仲:名夷吾,字仲,谥敬,初事公子纠,后事公子小白,即齐桓公,桓公元年(前685年)为相,桓公41年(前645年)逝;2、颍:水名,发源于河南登封,至安徽寿县入淮河;3、鲍叔牙:也叫鲍叔,为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游:交游,来往。
[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
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jiū)。
及小白立为桓(huán)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1、进:保举;2、一匡天下:一举匡正天下,谓以尊王攘夷的宗旨匡正天下;匡,正。
[译文]随后鲍叔牙臣事齐国公子小白,管仲臣事公子纠。
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公子纠在鲁国被杀,管仲被囚禁。
于是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建立霸业,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一举纠正天下的混乱,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gǔ),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gèng)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1、贾:坐地经商。
[译文]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经商,分财利时总对分给自己,但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
我曾经为鲍叔牙办事,反而搞得更加窘困,鲍叔牙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xiào),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1、见逐:被辞退;2、不肖:不成材;3、走:败逃。
《管仲列传》原文及逐字逐句翻译【全】免费,高二语文
![《管仲列传》原文及逐字逐句翻译【全】免费,高二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235289d0ce2f0066f533225d.png)
管仲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种)。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推荐)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
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
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
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
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有遇到好时机)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
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
![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4c603d3915f804d2a16c105.png)
《史记》-—《管仲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种).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推荐)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
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
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有遇到好时机)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
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
![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147b46b6c85ec3a87c2c5d9.png)
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史记》——《管仲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种)。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推荐)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
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
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
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
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有遇到好时机)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
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管仲列传第二课时
![管仲列传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2b4d230401f69e31433294c5.png)
文中未选段落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 齐①,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②。
①世禄:世代享受俸禄。②多:推重,赞美。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 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 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天下的 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 人才。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桓公想背弃和鲁国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趁机使桓公坚守 信约,诸侯因为这归附齐国。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 维不张,国乃灭亡
仓库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仪节操;衣食丰足了,百姓才 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关系稳 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
3.司马迁为管仲立传的原因
1.从这篇传记看,管仲能取得从政的极 大成功,原因有哪些?(主客观)
主观因素: 管仲自身的才能 1.有“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
恶”“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 2.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
政才能。 客观因素 1.朋友知己之情。 2.君臣知遇之恩。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判断句 岂管仲之谓乎? 宾语前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
重点字词
游:交游
欺: 欺负,占便宜 事: 侍奉
进: 推荐
尝: 曾经
不以为言 以为:把······对
贾:经商,做生意 穷困:困顿,窘迫(今义:贫穷困难)
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伸”,伸张
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
![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76f0e31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8a.png)
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原文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①与鲍叔贾②,分财利多自与③,鲍叔不以④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⑤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⑥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⑦,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⑧死之,吾幽囚⑨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⑩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
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不把这种事对外说。
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
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
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多次会集诸侯,统一天下,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
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
![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2f9bd68960590c69fc376ac.png)
《史记》——《管仲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种)。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推荐)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
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
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
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
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有遇到好时机)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
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管仲列传》2
![《管仲列传》2](https://img.taocdn.com/s3/m/aaae6dffe53a580217fcfe37.png)
• 2.读了这篇传记后,我们在对 待朋友方面有哪些感想?
桓公实际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却趁机让
燕国实行召公的善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 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 典故:曹沫之约 背,背弃 信,使动,使…守信 与,给予 • 五年,伐鲁,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
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曹沬以匕首劫桓公於坛上,曰: “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已而曹沬去匕首,北面就臣 位。桓公後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沬。管仲曰:“夫劫许 之而倍信杀之,一小快耳,而弃信於诸侯,失天下之援, 不可。”於是遂与曹沬三败所亡地於鲁。诸侯闻之,皆信 齐而欲附焉。
齐、鲁两国在柯地盟会的时候,桓公打算背弃同曹沫所签订 的归还鲁地的盟约,管仲却坚持归还,让鲁国信重齐国,天 下诸侯也因此而归附于齐。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 取,这是治理政事的法宝。”
第四段所表现管仲任政的最基本的 理念是什么?
提示: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答: 因势利导。
5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 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 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 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转败为功。十分重 视经济的发展,谨慎地权衡利害得失。桓公实在是 恼恨小妻蔡姬,就向南去袭击蔡国,管仲则趁机讨 伐楚国,谴责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
修召公之政。
• 注解:桓公伐燕
修,实行
• 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齐。齐桓公救燕, 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 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 可以无礼於燕。”於是分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 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诸侯 闻之,皆从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有三段论管仲的话。
一段是:“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一段是: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接下来一段是: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管仲是我们熟知的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一般认为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在《论语》里有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共有以下四则: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或问子产。
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
曰:“彼哉彼哉。
”问管仲。
曰:“人也。
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宪问)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宪问)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宪问)《八佾篇》这一则,孔子批评了管仲三个缺点:器量小、不节俭、“不知礼”。
似乎孔子眼里管仲这个人就并不怎么样,如此看来,孔子应该是否定管仲的。
再往后看《宪问篇》,而当有人问孔子对子产、子西和管仲三人的评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问“子产这个怎么样?”、“子西这个人怎么样?”、“管仲这个人怎么样?”应该是问孔子对这三人的总体评价。
孔子回答:“人也”。
《论语译注》将“人也”翻译成“人才”。
这里,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应该是肯定的。
或许是管仲办事能力强,或许是管仲秉公执法,历来说法较多。
总的来说,孔子对管仲是肯定的。
《八佾篇》中,虽然批评了管仲的三个缺点,但此处对管仲却是肯定的。
后两则分别是子贡和子路问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管仲、召忽曾经辅佐公子纠,是公子纠的人。
齐桓公即位,逼鲁国杀了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而召忽也自杀,所谓“从主死节”。
管仲不但没有“从主死节”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
因此,子路、子贡似乎都觉得管仲不能算“仁”,便问孔子。
殊不知孔子却回答:“如其仁!如其仁!”,就是因为管仲使“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而“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不轻易许人以仁的孔子,这里却毫不犹豫的许管仲以仁,如康有为所说“再三叹美其仁”。
这里,也不免让我们想到,如果管仲象召忽一样“从主死节”,为主尽忠,那么就不可能有后来的“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也如后来的魏征,若“从主死节”,为李建成而死,那也不可能有后来的贞观直言进谏的美谈。
孔子此处只叹美管仲辅佐桓公所建立的功业,而未评及管仲是否该“从主死节”。
由此可见,孔子并不主张“愚忠”。
而批评孔子主“愚忠”者(有人以为“君君臣臣”为愚忠之说),不应该再说孔子“愚忠”了吧(读《论语》切不可断章取义,必须整部《论语》通读)。
面对“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这种“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子贡语)的“大仁”,“从主死节”、“知礼”也就变成了“小德”。
孔子不因为肯定管仲之“仁”而不批评其“不知礼”;也不因批评其“不知礼”而否定其“仁”。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全面而客观的。
后世迂儒无此眼界,无此胸怀,故而以点盖面,以小掩大,而鄙薄管仲。
其实,子路、子贡这些孔门弟子们,从他们的问话来看,就已显得有些教条与拘泥了。
而曾西就更是言不符实,缺乏“诚”的精神而说管仲“功烈如彼其卑也”(《孟子·公孙丑》),也难怪孟子要说:“仲尼之徒无道齐桓晋文之事”(孔子仅鄙薄晋文公,却赞扬齐桓公)也难怪孔子会感叹“莫我知也夫!”孔子强调“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所谓“能近取譬”是个人修养要从眼前的小事做起,是孔子强调个人修养的方法,确实很重要。
从对管仲的评价来看,孔子更看重“仁”的实效,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后世儒生只抓住一个“能近取譬”,把自己眼光也变“近”,变短了,而不能很好的把握“度”,以至于“专重内而失外”而不能“内外兼修”真正做到“内圣外王”。
后世迂儒们也如傅雷先生所说的“从南宋的理学起(程子朱子)一直到清朝末年,养成规行矩步,整天反省,惟恐背礼越矩的迂腐头脑,也养成了口是心非的假道学、伪君子”。
眼界与胸怀越来越小,最终无聊到把眼光盯着“妇女再嫁”之类的个人私事,把“仁”变成了“吃人”(鲁迅语)而不自知。
吾辈当慎之!康有为说得好:“盖仁莫大于博爱,祸莫大于兵戎。
天下止兵,列国君民皆同乐生,功莫大焉,故孔子再三叹美其仁。
宋贤不善读之,乃鄙薄事功,攻击管仲,至宋朝不保,夷于金元,左衽者数百年,生民涂炭,则大失孔子之教旨矣,专重内而失外,而令人诮儒术之迂也”岂止宋贤如此,从孔门弟子开始,到孟子就已经如此(孟子处于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之间的争霸已经十分激烈,争霸带来的后果是“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故孟子一贯主张推行王道。
因此,孟子鄙薄管仲,或许,也是“不得已也”)。
后世儒生往往失之于一偏。
故孔子云:“知我者其天乎!”孔子之博大深邃,迂儒岂能知之!只重修己而忽略事功,不免偏于迂腐;只重事功而不修己,不免偏于功利。
孔子重视事功,所以孔子确实想做官。
但孔子想做官是为了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年怀之”的远大抱负。
而今有人光说什么“孔子受做官诱惑,跃跃欲试”、“他的兴趣是做官”之类的话,似乎故意省略了更为重要的,孔子想做官的远大抱负。
正是抓着芝麻当西瓜,揣着明白装糊涂。
古往今来不少人都梦想做官,其目的确实是为了“吃皇粮”或者“捞一把”,和孔子又岂能同日而语!今人迂于“标新立异”而乏孔子“述而不作”之精神,颠覆古代先贤而求哗众取宠者,比比皆是。
对孔子的评价,不左即右,而失于一偏!不能学孔子全面客观之评价管仲而评价孔子。
今人常批迂儒之迂,然“后人批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批后人也”在中国历史统治的长河中,两千五百年前春秋五霸时期的一代名臣宰相管仲可谓是众所周知的人物。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齐桓公称霸,管仲辅佐齐桓公,作为齐桓公称雄于春秋五霸之首的幕后推手管仲,他充分地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才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业,也引起了后人的无限敬仰,涌现出对管仲的不少崇拜者,其中就有包括八百年之后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我们可以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管仲的治国理念、治国思想和种种政治战略措施,实际上应该是代表了某种历史的必然性的。
也正因为如此,管仲去世以后,人们对于管仲的议论和评价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正如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改革人物一样,后代对其所得到的评价也是各不相同的,因为人们从各自的时代环境、各自的政治观点、各自的价值观念出发,同样是作出了非常不同的评价。
管仲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有着最多争议的一位政治人物之一;管仲死后差不多一百多年,孔子出生,读过《论语》的朋友应该知道,其中就有谈论管仲的句子,所以当孔子带着其弟子们在谈论到管仲的时候,其中便是谈到了当年公子纠被杀、召忽死了,而管仲不死这些事情,(公子纠与管仲是主仆关系,按照当时“礼义廉耻”的思想,主人死了,仆人也要死那是天经地义的事),也因此在孔门弟子当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或许,对于以极力推崇“礼义廉耻”、“仁义道德”、“忠诚义士”的儒家思想来说,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价值观念,因此对管仲的评论也就呈现了偏差和争议,这应该说也是很正常的。
孔门弟子中的子路曾经对孔子说:“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在子路看来,公子纠被杀、召忽死了,那是忠诚义士,而管仲不死,那就不是一个“仁人”;而孔门弟子中的子贡也说了同样意思的话:“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按照子贡的观点,公子纠死了,召忽也死了,你管仲不死也就罢了,结果还去做了齐桓公的宰相,那不是说反面事仇了吗?如果说这个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不仅说管仲是“不仁”的,而且是人格也成极大的问题了;那么,孔子又是怎样回答二位弟子的呢?——“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民到于今受其赐”这一句:也就是说,人民到了今天,依然还在感受到、享受着管仲所带来的好处。
管仲做了齐桓公的宰相,使得齐桓公称霸诸侯、一统天下,如果没有管仲,我(孔子)恐怕已经成为披头散发、穿着左襟衣服的人了,(披头散发、穿左襟衣服是当时外族夷狄人的装扮和服饰,而中原人则相反),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管仲的话,我们中原就已经是沦为外族的夷狄人了。
可见:孔子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管仲的历史功绩是做了高度肯定的,正因为管仲做了齐桓公的宰相,仍然在“不以兵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使用武力)而体现了某种和平精神的同时,也保持了中华之文明传统、使中原文化不至于沦为夷狄,所以说“民到于今受其赐”,这也应该是一种大功大德的赞誉,因此才有“如其仁,如其仁”之说,也即是说,管仲做到了这样的成就,那是“仁”的。
但是,孔子同时也是对管仲提出过批评意见的,比如说管仲“器小”、“不知礼”等,而“不知礼”指的是管仲在其日常的生活当中,很多方面是违背了“礼”的制度的,比如对管仲的私人生活来说,说管仲是奢侈的等等这些,孔子同样是给予严肃批评的。
由此可知,孔子对于管仲的评价,应该说是全面而又中肯的,所以我们才常常说“人无完人”,大概,如果要是被孔圣人打作满分的人,那他必定也是圣人吧!我们可以从管仲在齐国“执政”的四十年来看,正因为管仲在齐国的执政实践、在富国强兵的目的之下,对齐国进行了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的改革,而使当时的齐国走向了强国之梦;这些应该说是在后来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是有过深远影响的,也因此而在中国的历史上确立了一种新的政治模式,这种模式后来也就称之为“霸道”、或者说是“霸政”,也正因为如此,在古代,管仲也是被看做“功利主义”的典范,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全面提倡“王道”思想的孟子来说,无论是于公的“功利主义”也好、于私的“功利主义”也罢,把管仲与“功利主义”者之间画上等号那是“天经地义”的、是“一以贯之”的。
但是,我们也同样见证:即使是在管仲那里、即使是被看做是功利主义典范的管仲那里,他同时也是强调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我们都还记得他也是在坚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点;强调要把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结合到一起的;他也在坚持“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这样一条根本原则;强调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等等各方面的活动是必须要以道德内容来为之支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