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读后感(20191126183517)

合集下载

大学之道亲民的读后感

大学之道亲民的读后感

大学之道亲民的读后感《大学之道“亲民”的读后感》读《大学》,其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

特别是这个“亲民”,一开始我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读到这里我感觉“亲民”这个词包含着一种博爱的精神,但是这种博爱于古于今好像又有着不同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在古代,我想它可能更多地意味着统治者或者士人阶层对百姓的一种怜惜、教化,要去亲近民众,使民众也能够向善。

这让我想起了很多古代的贤官,他们深入民间,像海瑞一样不仅仅是惩治贪官污吏,还在地方推行道德教化,让民众懂得礼义廉耻。

他们就是在践行这种“亲民”的理念。

特别触动我的是,当我把这种理念放到现代社会去思考的时候。

刚开始,我不太确定“亲民”现代意义上的对应。

后来我明白了,现在的亲民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社会各界去关心弱势群体。

比如各种志愿者组织,他们会深入贫困山区去给那些留守儿童和老人们带去关心和帮助,教孩子们知识,给老人们陪伴。

这就是一种当代的“亲民”,没有阶层之分,就是单纯地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爱护每一个生命个体。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亲民”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重要因素。

只有当懂得尊敬他人,爱护他人,大家都在为了彼此的幸福努力的时候,整个社会才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对了还想说,我们每个人也应该从自身做起,虽然我们没有治理国家的重任,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和邻里和同事友好相处,仍然是一种小范围的“亲民”表现。

在学校的时候,不歧视那些成绩不好的同学,帮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

在社区里,主动关心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等等。

这对于我们日常行为准则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让我意识到不能仅仅关注自己的小世界,要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和他人打交道。

这就是我读“大学之道亲民”的一些感受,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可能还会有新的感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读后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读后感

读《大学》有感范文一一直以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一的《大学》是深奥的,非一般人所能领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

若不是这次在语文书中偶遇《大学》,短时间内也不会去阅读的。

不过,学了《大学》,还是有一些浅薄的感悟的。

“修、齐、治、平”乃是《大学》中精华,核心思想。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只在修其身。

这四者,乃是一一递进的关系,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格物,格物而后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

现在的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治国,如何齐家,如何平天下,我们要考虑的只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

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强调的也是实践获得真知的重要性。

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

我理解为,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来诚意。

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

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一种状态。

除了修身,《大学》中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诚意中“慎独”了。

所谓“慎独”,说的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

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现如一,而小人,却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知,见君子而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

说的十分有道理。

只有内心真诚,表现才能端正,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

我们也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但《大学》在于完美自己的行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读后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读后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读后感导读:本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大学》有感范文一一直以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一的《大学》是深奥的,非一般人所能领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

若不是这次在语文书中偶遇《大学》,短时间内也不会去阅读的。

不过,学了《大学》,还是有一些浅薄的感悟的。

“修、齐、治、平”乃是《大学》中精华,核心思想。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只在修其身。

这四者,乃是一一递进的关系,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格物,格物而后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

现在的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治国,如何齐家,如何平天下,我们要考虑的只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

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强调的也是实践获得真知的重要性。

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

我理解为,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来诚意。

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

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一种状态。

除了修身,《大学》中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诚意中“慎独”了。

所谓“慎独”,说的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

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现如一,而小人,却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知,见君子而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

说的十分有道理。

只有内心真诚,表现才能端正,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

大学之道读后感免费

大学之道读后感免费

大学之道读后感免费《大学之道读后感》读了《大学》之后,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心灵之旅。

《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深意。

明明德,就是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是要让自己不断革新,去影响身边的人;止于至善,则是要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刚进入大学时的那段经历。

那时候,我满怀憧憬和期待,就像一只刚刚展翅的小鸟,准备在这片广阔的天空中翱翔。

记得开学第一天,我拖着沉重的行李箱,走进了校园。

校园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和热闹的声音。

我好奇地张望着,心里既兴奋又紧张。

报完到,找到了自己的宿舍,那是一个小小的房间,却要住下四个人。

我是第一个到的,选了靠窗的床位,开始整理自己的东西。

不一会儿,其他室友也陆续来了。

第一个进来的是个高高瘦瘦的男生,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很斯文,一进门就笑着跟我打招呼,自我介绍说他叫小李。

接着进来的是个胖胖的男生,性格特别开朗,叫小王,一进来就开始跟我们分享他一路上的见闻。

最后来的是个比较内向的男生,叫小张,话不多,但每一句都很实在。

就这样,我们四个人组成了一个小家庭。

一开始,大家都不太熟悉,生活习惯也不太一样,难免会有些小摩擦。

比如小李习惯早睡早起,而小王晚上总是玩游戏到很晚,声音还挺大,这让小李很不满。

小张呢,不太爱打扫卫生,这让我们宿舍有时候看起来有点乱。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开始学会理解和包容彼此。

有一次,小李生病了,我们三个人轮流照顾他,给他买药、打饭。

小王也收敛了很多,晚上玩游戏的时候戴上了耳机。

小张也变得主动起来,经常和我们一起打扫卫生。

在学习上,我们也互相帮助。

我数学比较好,经常给他们讲解数学题;小李英语好,就带着我们一起背单词;小王计算机厉害,教我们一些实用的软件技巧;小张则在专业课上给我们很多启发。

我们一起去图书馆占座,一起讨论问题,一起为了考试而努力。

大学里的社团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

我参加了志愿者社团,经常去社区帮助老人和孩子。

大学之道读后感免费

大学之道读后感免费

大学之道读后感免费《大学》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大学之道”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无尽的哲理。

读完《大学》,心中颇有感触。

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便为我们揭示了大学的宗旨。

明明德,即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意为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则是要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这三者层层递进,展现了一个人不断提升自我、追求卓越的过程。

明明德是基础。

一个人若不能明了自身本有的善良品德,便容易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迷失方向。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诱惑和干扰的时代,各种信息纷繁复杂,很容易让人陷入迷茫和困惑。

只有时刻保持内心的清明,坚守善良的本心,才能在众多选择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亲民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行动。

它不仅仅是让自己进步,更是要带动身边的人共同成长和进步。

这需要我们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能够关注到他人的需求和困境,并愿意伸出援手。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上的难题,关心朋友的情感问题,或者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等方式来实现亲民。

这种亲力亲为的行动,不仅能够让他人受益,也能够让我们自身获得成长和满足。

止于至善是一种崇高的目标和追求。

它要求我们不断地完善自己,永不停歇地追求更高的境界。

这并非易事,因为人总是容易满足于现状,而忽略了还有更高的山峰等待攀登。

然而,只有树立了这样的目标,我们才有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在追求至善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谦虚和自省,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目标的重要性。

只有知道自己要达到的境界,内心才能坚定;内心坚定了,才能心平气和;心平气和了,才能安于所处的环境;安于所处的环境了,才能思虑周全;思虑周全了,才能有所收获。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感到迷茫和焦虑,往往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

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去。

因此,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地前进。

大学第一章读后感

大学第一章读后感

大学第一章读后感《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大学》是一本关于教育、修养和治国的书籍,它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这本书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在读完《大学》第一章后,我深受启发,对于教育和修养有了全新的认识。

《大学》第一章首先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观点。

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是指修身,亲民是指齐家,止于至善是指治国,这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念体系。

在当今社会,这一观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这个物质丰富而精神空虚的时代,人们更加需要明明德的修养,亲民的家庭观念,以及至善的治国理念。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大学》第一章还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提出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理念。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是其它一切的基础,只有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在当今社会,这一观点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大学》第一章还提出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观点。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心平气和,才能思虑周全,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取得成功。

在当今社会,这一观点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更加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决策。

总的来说,《大学》第一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是一部关于教育和修养的经典之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和社会治理的重要著作。

通过阅读《大学》,我对于教育、修养和治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我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会不断地从《大学》中汲取智慧,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学语文大学之道的读后感

大学语文大学之道的读后感

大学语文大学之道的读后感这篇文章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就像是给我们大学生活或者说人生定了个大目标。

什么是“明明德”呢?我觉得就像是要把我们内心本来就有的那些美好的品德给发扬光大。

咱不能让自己的那些善良、诚实啥的美德被灰尘盖住了。

就像我们宿舍的小李,他每次在大家有困难的时候都会主动帮忙,这就是在“明明德”,把他的善良展现出来。

“亲民”呢,可不是让我们去和所有人套近乎。

我理解的是要让自己身边的人都变得更好。

你想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积极地影响周围的人,那这个世界不就变得越来越好了吗?我们班的班长就有点这个意思,他老是组织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参加活动,让我们这些原本有些懒散的同学都变得积极向上了。

“止于至善”那可就是个很高的境界了。

就是说要不断追求最完美的状态。

不过我觉得这不是说要做到完美无缺,而是要有那种不断向上的劲儿。

比如说我自己,以前写作文那叫一个烂,错别字多,语句不通顺。

但是我一直想写好,就不断看书、练习,虽然现在还没达到“至善”的水平,但一直在朝着那个方向努力。

文章里还提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就告诉我们做事得有个顺序。

就像盖房子,你得先打好地基,才能往上砌墙盖屋顶。

在大学学习也一样啊。

我们不能刚进大学就想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得先把基础课程学好。

我刚上大学那会,就想着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结果一考试,发现自己基础课都没学好,成绩那叫一个难看。

后来我就知道了,还是得先把学习这个“本”给抓好,然后再去做其他的事情。

而且它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这一连串的逻辑,一环扣着一环。

我觉得这对我们大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也很有启发。

我们要是想在社会上有一番大作为,首先得把自己这个人给修炼好。

自己都一身毛病,怎么去管理一个团队,怎么去为国家做贡献呢?就像那些成功的企业家,他们往往都是自身有着很高的素养,才能把企业经营好。

大学第一章读后感

大学第一章读后感

大学第一章读后感《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的集成性著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经典讲述了人的修养和治理的原则,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读完《大学》第一章后,我深受启发,感悟良多。

第一章讲的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包含了很多哲学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明明德”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高尚的品德,要有清晰的道德观念,要做到心中有光,行为端正。

一个人只有明明德,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够受人尊敬,才能够对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这让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一些人的行为,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不顾道德,这样的人不但对自己不负责,也对社会不负责。

其次,“亲民”告诉我们,一个人要亲近百姓,要关心人民的疾苦,要为人民谋福祉。

只有亲民,才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够成为真正的领袖。

现在社会上有些官员,只顾自己的利益,不管人民的死活,这样的官员是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的。

最后,“止于至善”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追求至善,要追求最高的境界。

只有追求至善,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一个人只有追求至善,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一个国家只有追求至善,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的圣贤,他们追求至善,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在读完《大学》第一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部经典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不断提高自己,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希望我们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大学语文大学之道的读后感

大学语文大学之道的读后感

大学语文大学之道的读后感这篇文章一上来就给我一种很“高大上”的感觉,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刚开始我就在想,这都是啥呀?感觉像是武林秘籍的开篇总纲,蕴含着无限的奥秘。

不过仔细咂摸咂摸,还真挺有意思的。

“明明德”,就像是在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内心那些美好的品德给擦亮,就像擦镜子一样,不能让它落灰。

咱每个人生下来其实都带着一些善良、诚实、勇敢之类的好品质,但是在生活里,有时候就被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给盖住了。

比如说嫉妒啊、懒惰啊,就像灰尘一样,盖住了咱们的“明德”。

所以得经常打扫打扫自己的内心,让那些好品德闪闪发光。

“亲民”呢,我理解就是不能光自己闷头变好,还得去影响身边的人。

不能自己就像个小独苗苗似的,在那孤芳自赏。

你看那些在生活里充满正能量的人,他们走到哪都像是小太阳一样,把温暖和积极的态度带给别人。

这就是一种“亲民”的表现呗。

而且这样做的话,大家都变得更好了,这个小环境就变得超棒,像个充满爱的大家庭。

至于“止于至善”,这就像是一个超级远大的目标,永远都在前面吸引着我们。

我觉得这就像是爬山,你永远也到不了那最高的山顶,但是你一直在朝着那个方向努力。

每次你觉得自己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就会发现还有更高的地方可以去。

这让我觉得人生特别有奔头,不会因为取得一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因为还有那么多的善可以去追求呢。

再看后面说的那些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就像搭积木一样,一环扣一环。

首先得把自己修好,自己要是个乱七八糟的人,怎么能把家庭弄好呢?家庭要是整天鸡飞狗跳的,出去也没法给社会做贡献,更别说治国平天下了。

这就好比你想盖高楼大厦,要是地基都没打好,那楼肯定塌。

所以我就明白了,不管是想干大事还是小事,从自身做起准没错。

礼记大学节选读后感

礼记大学节选读后感

礼记大学节选读后感首先呢,文中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就像给我们的人生立了一个超级大的目标框架。

“明明德”,我感觉就是要把自己内心那些美好的品德给擦亮,就像擦镜子一样,把灰尘擦掉才能让镜子照出最真实的自己。

而且这不是一次性的活儿,得一直擦呢,因为人很容易在生活里沾染上各种“灰尘”,什么贪婪啦、自私啦。

“亲民”也很有趣,我理解的不是单纯亲近老百姓那么简单,它更像是要我们积极地去影响身边的人,让周围的人也能变得更好。

这就好比你是一个小火苗,要去点燃周围的蜡烛,大家一起亮堂堂的。

“止于至善”那可就是一个终极追求了,就是要做到最好、最完美。

虽然知道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全达到的境界,但就像远方的一座灯塔,一直指引着我们的方向。

再说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一串儿就像是一个超级秘籍。

你得先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儿(知止),这样心里才有个定数,不会像没头的苍蝇乱撞。

有了这个定数呢,就能静下心来,不浮躁。

心一静,整个人就安稳了,不会慌慌张张的。

安稳之后就能好好思考问题了(虑),经过深思熟虑,最后才能有所收获(得)。

这让我想到自己平时学习或者做事情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就不知道自己要干啥,那肯定是一团糟。

但要是能先明确目标,就像打游戏先知道关卡任务一样,后面的步骤就顺理成章了。

还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一套逻辑关系可真是一环扣一环。

以前觉得治理天下这种事儿离自己超级远,但是按照这个逻辑,不管是治理天下还是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都得从最基础的“格物”开始。

“格物”我觉得就是去探究事物的道理,就像小朋友观察蚂蚁搬家一样,了解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儿。

然后慢慢积累知识(致知),让自己心里真诚(诚其意),端正自己的心态(正其心),不断地修养自己(修其身),这样才能把家庭关系搞好(齐其家),要是人人都能把家庭搞好,国家不也就治理好了嘛,最后天下也就太平了。

大学全文读后感

大学全文读后感

大学全文读后感《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承载着深邃的智慧和道德教诲,读完之后,犹如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人生、道德、修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句便为整篇文章定下了基调。

它告诉我们,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这让我不禁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否真正理解并追求着这种高尚的目标?我们往往在忙碌的生活中迷失了方向,忘记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而“明明德”则提醒我们,要不断地自我反省,发掘内心深处的善良和正直,让这些美好的品质得以彰显。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它教导我们,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心浮气躁,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我们总是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定。

只有当我们明确了自己的目标,让内心平静下来,才能够更好地思考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取得真正的成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一长段论述,让我明白了个人修养与家国天下之间的紧密联系。

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个人的成长,而应该将其置于社会和家庭的大背景中。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才能为家庭、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全文读后感

大学全文读后感

大学全文读后感说起《大学》,这可真是一本让人深思的经典之作。

初读《大学》,只觉得文字晦涩难懂,那些之乎者也的语句仿佛在跟我捉迷藏,让我摸不着头脑。

但随着深入研读,我渐渐发现其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大学》开篇就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一句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明明德,就是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是要让人们不断更新自己、不断进步;止于至善,则是要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这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包含着对人生追求的深刻理解。

在大学里,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思想。

记得刚进大学的时候,我像一只无头苍蝇,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困惑。

面对众多的课程和社团活动,我不知所措。

那时候的我,觉得大学就是一个充满选择的迷宫,稍有不慎就会迷失方向。

有一次,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场学术讲座。

讲座的主题是关于古代文学的,原本我对这个主题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听了。

没想到,那位教授的讲解生动有趣,他把那些古老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仿佛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历史的画卷。

从那以后,我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主动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书籍,参加各种文学研讨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们一起讨论诗词歌赋,一起为了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然后又在欢笑中达成共识。

那时候的我们,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对知识的渴望就像饥饿的人对面包的渴望一样。

大学的图书馆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

那里安静而祥和,书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书籍。

每次走进图书馆,我都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海洋中。

我可以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沉浸其中。

有时候,我会因为书中的一个情节而感动落泪;有时候,又会因为一个新奇的观点而兴奋不已。

还记得有一次,为了准备一场考试,我在图书馆里连续奋战了好几天。

每天早上,我都会早早地来到图书馆,找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然后开始一天的学习。

中午的时候,就简单地吃个面包,喝点水,接着继续学习。

大学之道的感悟

大学之道的感悟

大学之道的感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开篇的第一句话,也是其核心思想的高度概括。

每当我读到这句话,都会陷入深深的思考,对于“大学之道”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大学,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

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

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明明德,即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这是大学之道的首要任务。

在大学的校园里,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思想,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善良和正直。

如今的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和挑战,保持一颗清明的本心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不能被功利所迷惑,不能为了一时的得失而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

只有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亲民,意味着亲近民众,关心他人。

大学不是一个孤立的象牙塔,我们不能只专注于自己的学业和个人发展,而应该关注社会、关心他人。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都是我们亲近民众的方式。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能够了解社会的需求,体会到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从而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真正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止于至善,是追求完美的境界。

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进取。

在学习上,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追求更高的学术水平;在为人处世上,我们要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为举止,做到尽善尽美。

然而,至善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我们在每一个当下都尽力做到最好的一种态度。

它激励着我们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进步。

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知识的力量。

老师们的辛勤教导、同学们之间的思想碰撞,都让我不断开拓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但我也明白,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和获取文凭,更重要的是要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同时,大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我们能够结交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朋友。

《大学》明明德读后感

《大学》明明德读后感

《大学》明明德读后感篇一《大学》明明德读后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读了《大学》中的“明明德”这一部分,我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啊!咱就说,这“明明德”到底是啥意思?也许就是让咱明白自己内心那点儿善良和美好的德行呗。

你说这简单不?好像挺简单,可仔细一想,又没那么容易。

我觉得吧,在大学里,各种诱惑那是多得不得了。

有时候我可能就迷失了,忘记了自己最初的那颗善良的心。

比如说,看到别人都在争着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为了加分、为了出名,我可能也跟着去凑凑热闹,却忘了问问自己,这真的是我内心想要的吗?还有啊,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信息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有时候看到一些负面的东西,我心里就会想:这世界咋这么黑暗呢?难道善良和美好都是骗人的?但又一转念,不对呀,也许只是我看到的那一小部分不好,大多数人还是有“明德”的呀!说起来,我自己也有过那么几次“明明德”的经历。

有一次在公交车上,我看到一个老奶奶站着,晃晃悠悠的,我心里纠结了一下,也许我也累啊,也许我不想让座啊,可最后那点儿“明德”占了上风,我还是站起来让了座。

当时老奶奶那感激的眼神,让我觉得心里特舒服,这可能就是“明明德”带来的快乐吧!所以啊,“明明德”这事儿,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

关键是咱得时刻提醒自己,别被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给带偏了,得守住自己心里那点儿善良和美好。

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篇二《大学》明明德读后感哎呀妈呀,读了《大学》里关于“明明德”的论述,我这脑袋瓜子都快炸了!你说啥是“明明德”?我琢磨了半天,可能就是把自己身上那些好的品德给整明白,然后发扬光大呗!可这说着容易,做起来咋就这么难呢?我在大学里,经常会碰到一些闹心的事儿。

比如说,考试压力大得要死,作业多得写不完,这时候我心里的小恶魔就跑出来说:“管他啥道德不道德,先应付过去再说!”可过后又觉得自己这样不对,难道为了成绩就能抛弃“明德”了?还有啊,和同学相处也不简单。

有时候会因为一点小事闹别扭,心里那个气呀,恨不得跟对方大吵一架。

曾子《大学》第一章读后感

曾子《大学》第一章读后感

曾子《大学》第一章读后感篇一曾子《大学》第一章读后感《大学》第一章,读完之后我真的是感触颇多啊!也许有人会觉得,不就是一篇古文嘛,能有啥特别的。

但我要告诉你,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去了!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我一开始读的时候,心里就在想,这“明明德”到底是啥意思?后来我琢磨了半天,可能就是说要让我们彰显自己内心光明的德行吧。

这听起来好像挺高大上的,可仔细想想,咱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就是得有点良心,做点好事嘛!“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这一连串的话,读起来还真有点绕。

我觉得吧,它可能就是告诉我们得知道自己想要啥,才能定下心来,不然就像个没头苍蝇一样乱撞。

我自己不就经常这样嘛,一会儿想干这个,一会儿又想干那个,最后啥也没干成。

再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这让我想起了我学习的时候,总是抓不住重点,不知道先学啥后学啥,结果学得一塌糊涂。

也许这就是古人在提醒我们,做事得有个先后顺序,不能瞎搞。

读这第一章,我觉得自己好像明白了一些道理,但又好像还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

可能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每次读都能有新的感悟。

我觉得自己以后还得多读几遍,说不定能领悟更多呢!篇二曾子《大学》第一章读后感哎呀妈呀,读了曾子的《大学》第一章,我这心里头那叫一个翻腾啊!一开始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话说得真是太有深度了!我就在想,明明德,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得把自己身上那些好的品质都亮出来,别藏着掖着?可有时候,我自己都不太清楚自己到底有啥好品质,这可咋办?亲民,难道是要我们和大家打成一片,别总是自己一个人闷着?这对我这种有点内向的人来说,可有点难啊!至于止于至善,啥是至善?我觉得可能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吧。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第一章读后感

大学第一章读后感

大学第一章读后感《大学》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经典著作,它深刻地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在读完《大学》第一章后,我深受启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第一章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开篇,作者孔子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于教育的追求和目标。

在我看来,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是,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能够为人民服务,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

这种教育理念与当今社会追求的教育目标不谋而合,也给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和目标。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对学生的期望。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开始,因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学生才能够为人民服务,才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这也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让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

另外,我也深受孔子对于教育方式的启发。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个性化,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与传统的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形成鲜明对比,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当今社会,教育应该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让他们在个性化的教育中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阅读《大学》第一章,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教育应该注重个性化,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这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教育的理解,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礼记大学节选读后感

礼记大学节选读后感

礼记大学节选读后感
开篇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就给我一种很宏大的感觉。

啥是“明明德”呢?我感觉就像是要把自己内心那点美好的品德给擦得亮晶晶的,让它发光发热。

本来可能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善良、正直这些好东西,但是就像宝石被灰尘盖住了,这“明明德”就是把灰尘扫掉的过程。

“亲民”呢,我就理解成和周围的人好好相处,让自己的好品德也能影响到别人。

这让我想到身边那些温暖的人,他们就像小太阳一样,走到哪儿都能给人带来正能量,这大概就是在践行“亲民”吧。

“止于至善”可就有点难喽。

这就像是在爬山,山顶就是那个“至善”的境界,虽然很难到达,但我们要一直朝着那个方向努力。

有时候我做了一件好事,觉得自己挺棒的,可一转头又发现还有更好的做法,这就说明“至善”是个没有尽头的追求呀。

文中还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就像是一套人生的行动指南。

就好比我想减肥,我得先知道自己的目标是减到多少斤(知止),然后我才能下定决心(定),有了决心才能静下心来拒绝那些美食的诱惑(静),静下来心里就踏实了(安),踏实了就能好好思考怎么减肥的具体办法(虑),最后才能达到减肥的目的(得)。

这一套流程要是都能做到,那不管做啥事儿都能成啊。

还有“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让我明白做事情得抓住重点,分清楚先后顺序。

不能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乱撞。

就像做饭,你得先把食材准备好,再开火,要是顺序搞反了,那这顿饭可就没法好好吃了。

大学之道观后感

大学之道观后感

大学之道观后感看完关于“大学之道”的相关内容,我内心深受触动,也有了许多深刻的感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开篇的一句话,仿佛一道光,照亮了大学教育的本质和追求。

它告诉我们,大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在于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引导人们不断更新自己,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在当今社会,大学被很多人视为获取职业技能和谋求高薪工作的途径。

不可否认,这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成果,但绝非其全部意义。

如果仅仅将大学当作职业培训的场所,我们可能会忽略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忽略了对真、善、美的追求。

大学是一个知识的殿堂,这里汇聚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有着丰富的藏书和先进的研究设备。

我们在大学里能够接触到前沿的知识和理论,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然而,知识的获取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如何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

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实践和总结。

大学也是一个塑造人格的地方。

在大学的校园里,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

这些经历都是我们成长的机遇,它们帮助我们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应对挫折,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我们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和领导能力。

这些品质将伴随我们一生,使我们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人。

“明明德”,即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这要求我们在大学期间要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

诚实、正直、善良、宽容等品德是我们做人的根本,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道德的准则,不能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在社会中立足。

“亲民”,可以理解为关爱他人,服务社会。

大学不是一个封闭的象牙塔,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应该关心社会的发展,关注他人的需求。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我们能够了解社会的现状和问题,运用自己的所学为社会做出贡献。

曾子大学读后感

曾子大学读后感

曾子大学读后感这书一开篇就给我来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好家伙,这一下子就把境界给拉高了。

我就琢磨啊,这“明明德”是啥呢?就好比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但是被灰尘给盖住了,我们得把那些灰尘给掸掉,让这宝石的光芒重新亮出来,这就是要发扬我们自身美好的品德。

那“亲民”呢,我想啊,可不是简单地对别人好就行,而是带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影响身边的人,让大家一起变得更好。

“止于至善”可就更牛了,这就是告诉我们要不断地追求那种最完美的境界,虽然可能永远也达不到,但是咱得一直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啊,就像夸父追日似的,有个目标在那。

曾子这老爷子在书里还特别强调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我就想到自己平时,有时候遇到点小事就容易发脾气,那自控力简直弱爆了。

人家曾子那意思就是,你想做大事,想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先得把自己管好了。

比如说,要做到“慎独”,这可有点难哦。

就是当你一个人的时候,也得像在大庭广众之下一样守规矩、讲道德。

我就想啊,我自己一个人在屋里的时候,那德行有时候真不咋地,躺着吃薯片,垃圾到处扔,要是按照曾子的标准,这可不行啊。

这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道德修养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自己内心真正要遵循的东西。

书里还有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我一开始觉得这齐家跟我有啥关系呢,我还没成家呢。

但是仔细一想,就算是在家庭里,也是要有秩序、有原则的。

一个家庭要是乱糟糟的,那肯定不行。

就像一个小团队一样,每个人都得知道自己的角色,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这治国平天下呢,虽然离我有点远,但是我觉得道理是相通的。

一个国家就是由无数个小家庭组成的嘛,如果每个家庭都和谐美满,大家都积极向上,那这个国家肯定也差不了。

这就好比盖大楼,每一块砖都得是好砖,那大楼才能坚固。

大学全文读后感

大学全文读后感

大学全文读后感《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其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对我们的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读完《大学》,我深受启发,仿佛在古老的智慧中找到了指引现代生活的明灯。

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便为全书奠定了基调。

“明明德”,即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这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发掘自身内在的美好品质,使之得以彰显。

“亲民”则强调了要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德行去影响和帮助他人,让更多的人也能拥有美好的品德。

而“止于至善”则是一个崇高的目标,它告诉我们,人生的追求永无止境,我们应当不断努力,力求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在“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一段中,我体会到了明确目标的重要性。

只有知道自己想要达到的境界,内心才能坚定;内心坚定了,才能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平静;心态平静,才能感到安宁;内心安宁,才能进行深入的思考;经过深思熟虑,最终才能有所收获。

这一系列的逻辑让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迷茫和浮躁,往往是因为没有清晰的目标和方向,导致内心无法安定,也难以做出正确的抉择。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一段论述了实现“明明德于天下”的步骤,从治国到家,再到个人的修身,层层递进。

让我深刻认识到,要想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端正心态、真诚待人、获取知识、探究事物的本质开始。

而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急于追求外在的成功和名利,却忽略了自身修养的提升。

这让我明白,只有先修好自己的“身”,才能有能力和资格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世界。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与前面的论述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进一步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只有通过对事物的深入探究,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有了知识,才能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内心;内心真诚,才能端正心态;心态端正,才能修养自身;自身修养好了,才能管理好家庭;家庭和睦,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得当,天下才能太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读后感【读《大学》有感范文一】一直以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一的《大学》是深奥的,非一般人所能领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

若不是这次在语文书中偶遇《大学》,短时间内也不会去阅读的。

不过,学了《大学》,还是有一些浅薄的感悟的。

“修、齐、治、平”乃是《大学》中精华,核心思想。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只在修其身。

这四者,乃是一一递进的关系,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格物,格物而后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

现在的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治国,如何齐家,如何平天下,我们要考虑的只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

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强调的也是实践获得真知的重要性。

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

我理解为,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来诚意。

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

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一种状态。

除了修身,《大学》中最具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诚意中“慎独” 了。

所谓“慎独”,说的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

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现如一,而小人,却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知,见君子而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

说的十分有道理。

只有内心真诚,表现才能端正,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

我们也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但《大学》在于完美自己的行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读《大学》有感范文二】国学是积淀华夏五千年文化的魂,伴随着历史的骆铃悠悠,开卷轻启《大学》之扉,收获良多。

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儒学中提倡内修与外治,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秉承兼者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抱负。

《大学》潜移默化地塑造着炎黄子孙的思想,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心理,《大学》将生命的历程铺设在层层阶梯之上,进而鼓励我们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联系大学生活,我们踏着高中的尾巴朝大学款款走来,对于大学生活我们充满未知,有迷茫、有憧憬、有抱负、有畏缩,五味杂成铺面而来,但更重要的应是《大学》中提倡的内修与外治。

内修——努力夯实文化知识,充实精神世界;外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对社会现象有所思有所感,对国家民族命运有责任感与担当。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无不告诫我们整体由部分构成的哲学规律,大学生在利己主义盛行之时,应时时忧国忧民,勇于承担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使命感,置身于社会民间疾苦,体味人生百态,而不是一味躲在象牙塔寻求安逸。

克明俊德,知其所止在儒学体系中明德是其核心,儒学讲究德教,在浮躁的社会中,我们的确需要明德这盏清茗击退内心的不安。

面对纷繁的诱惑我们需保持内心的道德底线,绝不令他人越雷他半步,即加强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弘扬善根,而摒弃诱惑。

知其所止对于我们当今浮夸的社会风气犹如一剂镇静剂,止即找准自己的位置,当今社会诱惑繁多,机会供需失衡,人们内心迷茫,对自身定位毫无概念,成为精神流浪者。

大学生活多姿多彩,诱惑重重,我们应明德,坚守内心道德底线,能果断对诱惑伸出拒绝之手。

面对中国严进宽出的高等教育,老一辈常垂首叹息,生活犹如平静的海面有历经风浪仍从容归港的船只,我们当代大学生应找准自身定位,明确目标、理想,为心灵铸造指路的灯塔,保护我们不至于迷失自我,随波逐流,成为沉睡于海底的残骸。

苟日新,日日新,义日新改革创新四字对中国的历史命运起了转折点的重要作用。

延伸到个人便是,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

即精神品德,思想也需随时代的脚步革新。

文革这场黑暗的劫难已沉淀在历史之中,但其血淋林的教训值得我们沉思,并痛定思痛。

改革创新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是命运的掌舵,对于个人而言是人生的财富。

作为当代有志青年我们不应墨守成规,甘做井底之蛙,我们应怀着宏伟的志向奔赴远方,开阔眼见,时时创新,勇做创新之巅的弄潮儿。

引用伟人一句话即——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品国学,思《大学》,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怀有——最朴素的生活,最遥的梦想,即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

国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一个国家的历史瑰宝。

我们应守护好自己的根,而不做无根的大树,随风而倒。

【读《大学》有感范文三】《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作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写定于秦统一全国以后不久。

它是我国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指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广博的学问。

《大学》依据孔子、孟子“仁政” 的思想,阐明了新生的地主阶级“治国平天下”的理论。

文中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三纲)和八个方法步骤(八目)。

“三纲”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大学》认为,人生来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各心民心,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

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

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 后四目是“修身”的目的。

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经文”章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

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该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

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两句话,那么人人都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态度,那家族就会兴旺起来,国家就会强大起来,那国家之间将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们的明天更美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古典诗文《大学》第一章里的句子。

意思是《大学》的原理,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在于使天下的人革旧更新,在于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

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得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至于人,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 我读了《大学》这本书之后,并没有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已及人的过程。

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性德。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 了。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强调说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关键在于须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思想)。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讲的要治好家族,关键就在于必先修养自身之品德。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意思是所说的要治理好国家,关键须先治理好家族。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意思是所说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国家。

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 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

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

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

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

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师也”。

《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

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本末倒置就糟糕了大学短短的两千来字,就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

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

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