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
初中物理压强试卷讲评教案
初中物理压强试卷讲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压强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掌握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3. 能够运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难点:1. 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是否遇到过与压强相关的问题?二、试卷讲解(20分钟)1. 讲解试卷中的题目,重点解析压强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2. 通过实例解释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3. 分析试卷中的错误答案,指出学生容易犯的错误。
三、实验探究(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关系。
2. 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生活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压强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通过采访、调查、网络查询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压强问题。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2.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考试中的表现,找出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试卷,分析其答题情况,了解学生对压强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压强应用实例,评估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在本次试卷讲评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压强的计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讲解。
同时,学生对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更多的生活实例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此外,在实验探究环节,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这些方面的改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初中物理压强说课稿范文
初中物理压强说课稿范文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压强单元。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我们来分析教材。
压强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力学单元的基础内容之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理解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压强与力、面积之间的关系。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到液体压强的特点以及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而且为今后学习更高级的物理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我将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压强的基本概念、计算公式,了解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特点;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实验操作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压强的定义和计算公式,难点是液体压强的产生原因及其计算,以及大气压强的存在证明和应用。
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我将采用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演示,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下面,我将具体阐述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导入新课、新课讲解、巩固练习和小结作业。
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将通过提问“为什么滑雪板要设计成扁平的形状?”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压力的分散原理,从而自然过渡到压强的概念。
在新课讲解阶段,我首先会清晰地定义压强,然后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面积下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总结出压强的计算公式。
接着,我会介绍液体压强的特点,通过实验展示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初中物理教研评课记录(3篇)
第1篇时间:2023年3月15日地点:XX中学物理实验室参与人员:物理教研组全体教师评课对象:张老师教学内容:八年级下册《压强》一、课堂概述本次评课活动由张老师执教《压强》一课。
张老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压强的概念及其应用。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二、课堂亮点1. 教学目标明确:张老师明确指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计算压强的方法,并能运用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教学方法灵活:张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探究、小组合作、问题引导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 实验设计巧妙:张老师设计的实验简单易行,操作性强,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压强的概念。
例如,通过比较不同物体在相同压力下的形变情况,使学生认识到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4. 注重学生参与:张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提问、回答问题、进行实验操作等。
在小组合作环节,学生能够充分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5. 联系生活实际:张老师在讲解压强的应用时,结合了生活中的实例,如高楼大厦的抗震设计、汽车刹车系统等,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
三、课堂不足1. 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在实验探究环节,由于学生操作较为熟练,导致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影响了后续环节的教学。
2. 课堂评价不够全面:张老师在课堂评价方面主要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知识掌握程度关注不足。
3. 板书设计不够规范:板书内容较多,但书写不够规范,部分字迹难以辨认。
四、改进建议1. 优化时间分配:在实验探究环节,教师可以适当控制时间,确保后续环节的教学内容得到充分讲解。
2. 加强课堂评价: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规范板书设计:教师应注重板书的美观和规范,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教学内容。
4. 拓展课外知识:教师可以结合课外知识,如物理学史、物理现象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压强》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1、学生在了解压力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对压力作
用效果的探究,利用控教师的指导。做好实验
学生学习能 对于压强概念的建立十分重要。
力分析
2、中下层学生对压强公式中各个字母的理解及单
位的使用会存在一定难度。
3、不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使学生对面积单位的
换算及公式中指数的运算存在障碍。
程标准理念,体现以探究式学习方式和合作学习方式,
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从生活走向物
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采取分析现象,找出原因,
提出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的研究方法,从而理解压
强的概念和掌握控制变量法。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3、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 4、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2、通过例题 2 的讲解,加强公式的运用和面积单 位的换算。
(四)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 1、结合课本上的图片,提出问题:怎样增大和减 小压强? 2、总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3、练习判断图片中哪些物品增大或减小压强,砖 头三种放法,哪种对地面的压强最大 四、小结并对重难点进行强调 针对重难点,设计练习进行巩固
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激发学
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教给学生科学
探究的思路,并进行示范分析,让学生从学习到模仿再
教学策略选 到创新,切实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大量
择与设计 利用身边的物品来做实验,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距
离,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让学
这节课能够较好把握好重点和难点,课堂气氛融 洽,通过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但是,作为课例研究还有 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课例研究是对研究人员理论与水 课例研究综 平的培训,旨在提高研究人员开发新课标的能力,作为 述 一名教师,必须要做好课例研究,从教学设计、上课观 课、课后说评课等环节入手,反复研修,不断创新改进, 才能做到教学行为质的转变,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平才得 以提高。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一节《压强》。
我说课的内容有教材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五个部分。
一、教材目标的分析与定位1、教材分析:《压强》是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章的知识核心,是学习全章知识的基础。
压强也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是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
本节内容分三个阶段,分别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什么是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作为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诠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2、学情分析:学生在前一章书中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
通过以前的物理学习过程,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对探究的七个要素都不陌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3、教学目标: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特点等因素,我制定本节课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2)技能目标通过试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
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据此确定下面教学重点难点。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压强的概念,简单的计算及应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难点:有效组织好探究活动归纳出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真正理解压强的概念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答有关问题。
关于初中物理《压强》的评课分析
在 听 了李 老 师 《 强 》 课 后 , 者 进行 了 以下 分 析 。 压 一 笔
1 整 体 感 觉
老 师从 新 课 程 的理 念 出发 ,采取 了分 阶段 逐渐 深入 的教 学 模 式 . 浅 人 深 给 学 生创 设 了 一 个 开 放 的 课 堂 , 态 的 课 堂 , 由 动 充 分 让 学 生 开展 合 作 学 习和 自主 学 习 。 轻 松 , 等 的 氛 围 里让 学 在 平
f) 5 多媒 体 辅 助 与板 书相 得 益 彰 。多媒 体 展 示精 美 的 图 片 和
受 力分 析 . 频 展 示 平 台展 示 解 题 过 程 , 书规 范 、 观 , 者相 视 板 美 三
生小 试 牛 刀 . 步 品尝 了科学 探 究 活 动 中成 功 的喜 悦 , 通 过 教 初 又 师 的例 题讲 解 和 习题 落实 了知 识 与技 能 目标 。 引入 游 戏 , 从 比较
f) 入— — 以竞 赛 的 形 式 创 设 了男 女 生 比赛 切 萝 h的 情 1引
景 , 下 子 就抓 住 了学 生 的 眼球 , 发 了他 们 的兴 趣 。 因为 兴 趣 一 激 是 学 生最 好 的老 师 , 是学 生 进 行 探 究 活动 源 源 不 断 的 动力 。 也 在
究 的兴 趣 . 是 要 注 意实 验 的 方 便 和安 全 性 。 生对 刀 具 的 使用 但 学
进 入 新课 时 .怎 样把 一 个 切 萝 卜的秘 诀 转 化 成一 个 具 体 的物 理
问题 呢 ?李 老 师 体现 了课 堂 引 导者 的作 用 . 过 三 张 图 片 . l 通 弓 导 学 生 通过 图片 中 的共 同点 得 出 了压 力 的 概 念 。并 强 调 了压 力 在 什 么情 况 下 等 于 重力 .为 学 生提 出 问题 和 猜想 与 假 设 做 了知 识 与 技 能 的铺 垫 。 () 2 探究 部 分— — 发挥 了学 生 的 积极 性 和 主 动性 。 生 亲 身 学
《压强》的观课报告
压强的观课报告一、观课情况本次观看的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压强”主题,授课老师为XXX。
整堂课时长为一节课,共计45分钟。
二、课程内容分析1.课程目标本次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压强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到生活中。
同时,课程还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通过实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压强这一物理概念。
2.教学方法本次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实验、讨论以及举例等。
其中,实验是本次课程的亮点,通过实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理解压强这一物理概念。
3.教学内容(1)压强的概念课程一开始老师先向学生解释了压强的概念,即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并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压强的概念。
(2)压强的计算方法随后,老师详细地讲解了压强的计算方法,并且给学生讲解了一些实际的应用场景,如计算气球和轮胎内的气压等。
(3)实验环节在本次课程的实验环节中,老师向学生演示了如何使用压力计测量不同面积的物体的压强,从而让学生深入了解压强这一概念。
4.教学效果本次课程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出发,深入浅出地让学生了解压强这一物理概念。
特别是在实验环节中,让学生可以动手操作,更好地理解了压强这一概念。
三、自我评价本次授课环节中,老师注重了实验的环节,让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更加直观地理解压强概念。
同时也嘘寒问暖,注意到了学生的情感变化,对学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不足之处在于老师的一些讲解未能贴紧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些难以理解课程内容。
希望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好地与学生沟通。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压强》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些? 提问: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
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 一、压力 提问: 1、人站在水平地面、板擦放在水平桌面,人对地
和板擦对桌面的作用如何? 2、我们把图钉按入竖直的墙内,图钉对墙面的作
用力如何? 3、刚才谈到的力的共同点是什么? 教师总结:我们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4、静止在斜面上或沿斜面下滑的物体对斜面的压
力分析 础。
学生对“受力面积”很难理解透彻,一般我都跟学
生说“被垂直压到的面积才叫受力面积”
课堂一开始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让学生踩气
球,学生会发现很轻易的就把气球踩破了,然后在地上
放很多气球,再在气球上放一块木板,让学生来踩,这 教学策略选
个时候学生会发现气球变得没有那么容易破了。 择与设计
在“在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的学习”时,教师可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压强》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压强》
称
【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材分析
【教学难点】1、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2、压力、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
学生对压力和重力间的关系不是很明确,课堂教学 应加强该知识点的教学,突破方法是多举实例,完全暴 课例研究综 露问题,纠正错误,加深理解和记忆。 述
2、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学生对此概念认识不清, 认为是压力而不是(压力面积)。
3、要弄清压力大小和重力大小的关系,一定要强 调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
练习 3、学生解答“想想议议”中“蝉”现象和 “骆驼”现象。
初中物理观评课报告压强
初中物理观评课报告 - 压强背景本次初中物理观评课的主题为压强。
在初中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压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气体、液体等物质的性质和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深入了解压强的概念和应用,是初中物理学习的关键之一。
压强的概念压强,是指单位面积受到的力的大小。
通常用符号P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P = \\frac{F}{S} $$其中,F是施力的大小,S是受力的面积。
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Pa),一帕斯卡等于1牛/平方米。
压强的概念不仅在物理学中非常常见,还在工程、建筑、化学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压强的实验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压强的概念,我们进行了实验。
实验器材:•塑料板•海绵•钢珠•台秤•尺子实验步骤:1.将塑料板平放在水平地面上,并将海绵放在塑料板上。
2.在海绵上撒上钢珠。
3.用不同大小的力去压缩海绵,用台秤来测量受到的力,用尺子来测量受力面积。
4.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压强并进行记录。
实验结果:受力面积(cm2)施力大小(N)压强(Pa)2 2 1004 4 1006 6 100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受力面积相同时,不同大小的力施加在海绵上所导致的压强是相同的。
而当施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就越小。
压强的应用压强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液压系统液压系统是一种利用流体传递压力和动量的技术。
实现原理是利用压力稳定的液体来传递力,从而实现机械输出大力量的目的。
这是一种机械化程度很高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航空等各个领域。
汽车轮胎汽车轮胎与地面接触的面积是有限的,所以车辆的重量会产生一定的压强,这就是所谓的“轮胎压力”。
因此,轮胎压力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汽车的行驶性能和安全性。
正确调整轮胎压力可以有效地提高汽车的油耗、行驶舒适性和操控性能。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相互作用,作用在其中一个物体上的力的大小与另一个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压强的概念正是应用了牛顿第三定律的思想。
沪教版初中物理初三物理上册《压强》评课稿
沪教版初中物理初三物理上册《压强》评课稿一、课堂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压强的影响因素,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理解压强的概念,能够准确描述和解释什么是压强。
2.掌握计算压强的基本公式:压强 = 力÷ 面积,并能够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计算问题。
3.了解压强的影响因素,包括力的大小和作用面积,能够分析压强变化的原因。
4.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承受压力、水压等方面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1.压强的概念引入:引导学生从力的作用角度理解压强,并给出压强的定义。
2.压强的计算:介绍压强的计算公式,即压强 = 力÷ 面积,并通过实例演示和操练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压强的影响因素:分析力的大小和作用面积对压强的影响,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应用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水压计算、承受压力等。
教学重点1.压强的概念理解和定义。
2.压强的计算方法掌握,包括将力和面积代入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3.压强的影响因素分析和理解。
教学难点1.压强的概念引入:如何通过力的作用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压强。
2.压强的影响因素: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力的大小和作用面积对压强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设计步骤一:导入与概念引入1.利用问题引入压强的概念:例如,学生在坐在凳子上时感觉到屁股有些痛,为什么?2.引导学生思考力在作用面积上的分布情况会对感觉产生影响,并介绍压强的定义:力对作用面积的分布情况。
步骤二:压强的计算1.引入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 = 力÷ 面积。
2.通过板凳坐人的实例,引导学生填写力和面积的数值,并进行计算演示。
3.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互相检查答案。
步骤三:压强的影响因素分析1.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大小和作用面积对压强的影响。
2.让学生做一些实验和观察,例如将同样的力用不同的物体压在纸上,比较纸的变形情况。
初中物理教研员评课稿(3篇)
第1篇一、引言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我校开展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以下是本次教研员对一节物理课的评课稿。
二、课堂教学亮点1. 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本节课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有机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物理知识。
2. 教学方法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探究、小组合作、问题引导等,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压力”这一概念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感受压力的作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教学过程流畅,环节紧凑教师将课堂分为导入、新课讲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环环相扣,使教学过程流畅。
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讲授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了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
4. 课堂评价及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师注重课堂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观察、个别辅导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三、课堂教学不足及改进建议1. 教学内容深度不够虽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在教学内容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建议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深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2. 课堂时间分配不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部分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压强》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论。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转换法思维是实验设计
的出发点;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好控制变量法的“控制相
同量”的把握;对结果的分析要牢牢扣住“影响压力作
用效果的因素”来展开。
通过观察对比“海绵的凹陷程度”来体现“压力的
作用效果”。所以,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对比每次实验
海绵的“凹陷程度”。
列出各次实验中的“相同量”,找准“变量”。在
分析对比中才能得出准确的“影响因素”。
教学反思:
在“高效课堂”的要求下进行教育教学。
1.对“时间”的分配。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太
多,有可能完不成教育教学任务,给学生实验探究的时
课例研究综 间少了,又达不到真正让学生在“过程中理解掌握知
述
的掌握,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
在本节中,需要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科学探究能力与
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的
训练,并养成相互合作的习惯。
学生的认知方面主要是对“压力”和“压强”的理
解容易混淆。
从生活实例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通过学生
分组实验探究,一方面巩固控制变量法的掌握,一方面 教学策略选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压强》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压强》
称
《压强》一节在九义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
第一节。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区分“压力”与重力,对压
力的作用效果进行比较得出压强概念,进而知道压强单
位,理解压强公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达到“从物理走 教材分析
向生活”。
本节重点:压强公式的计算,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
法。
本节难点:压强计算过程中的单位换算。
初中物理课评课记录篇一
初中物理课评课记录篇一课程信息- 科目:物理- 年级:初中- 课时:1小时- 课题:力和压强评课记录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力和压强的概念,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课程准备- 教师准备了包括力的定义、测量方法和单位,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等内容的PPT课件。
- 教师准备了实验装置和材料,以帮助学生实践操作并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小视频引发学生对力和压强的兴趣,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日常生活中与力和压强相关的现象和问题。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PPT课件系统地讲解力的定义、测量和计量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提问和总结。
3. 实验探究: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力和压强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4. 拓展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力和压强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5. 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提醒学生主要知识要点和注意事项。
教学效果学生在本节课中积极参与互动,对力和压强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力和压强问题,并能在小组讨论中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总结评价该节物理课教学内容有条理,教学准备充分,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反思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加互动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更多地思考和表达。
同时,还可以引入更多的实例和案例,加深学生对力和压强概念的理解。
文档评课稿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压强》评课稿王霞本节听了刘老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一节《压强》的观摩课,收获颇丰,现就这堂课的一些收获和感受分享如下:一、教师素质好,教学氛围积极和谐教师的基本功扎实、所授知识准确且延展性强;其次,师形体语言、口头表达得当。
尤其是在物理这样的自然学科课堂上,刘老师的现场调控力、应变力和激情,促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接受知识。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根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教学设计理念必须“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
刘老师能够遵循让师生双方“在探究状态下学习”的原则,教学设计完整、教学结构紧凑、逻辑严密,从而达到了前后呼应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1 导入新课,让物理生活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整个课堂学习充满乐趣。
2 以探究性学习为主,注重教法多样化。
本节课无论是在结构设计还是实际操作中都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处在积极思考和踊跃探索的活动中。
例如:为学生设计独立思考、合作、等学习环节,让他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及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在教给学生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这就是这堂课里学生最大的收获。
3 大胆创新,使教学资源更贴近生活比如:使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压力及其作用效果,这些新颖的设计效果十分明显,体验了教师别出心裁的创新意识,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科学探究并不是神秘不可及的。
4以人为本,注重感情目标的培养整堂课,学生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其中不过是起到了引导、过渡等作用。
通过教师的帮助,学生们积极参与、体验、合作、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获得了探索和成功的体验,充分体验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四、教学建议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的探究者和研究者。
本堂课就为广大教师同行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告诉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何全方位地对学生施行教育。
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教学文稿
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初中《压强》评课稿在听了张老师《压强》一课后,笔者进行了以下分析。
1 整体感觉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
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
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
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1)引入——以多媒体展示图片的形式创设了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
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
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从而引导学车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或者压力的受力面积有关。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最后两个同学一组上台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
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时候又让学生类比速度的观念和表达式。
初中物理《压强》说课稿
初中物理《压强》说课稿一、说教材《压强》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压力和压强的知识是对前面学力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做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内容对全章有重要意义。
(过渡句)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二、说学情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
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
对于本节内容学生之前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压强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过渡句)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难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五、教学方法(过渡句)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习题法。
(过渡句)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六、教学过程首先是导入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图片:展示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穿与不穿滑板站在雪上,效果截然不同。
再举出骆驼为什么不会陷进沙里,蚊子口器为什么容易刺破皮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引出今天的课题,压强。
(板书)【设计意图】正如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
九年级物理教研课《压强》评课稿
九年级物理教研课《压强》评课稿11月18日听了唐老师的《压强》一课后,我感触很深。
下面我就对该课实行简单评议:表现好的方面是:1、创设情景时,老师先用铅笔按压手指,感受效果,引入压力效果。
然后由教师演示:用手挤压气球,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用身边的物体(铅笔、橡皮擦、尺)来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只用短短2分钟的时间,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直接切入主题,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
2、让学生用手边准备的器材:沙子、压力小桌,让学生自己提出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相关?”的问题,体现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的理念。
3、重探究,重学生水平的培养,以学生为本。
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实验,分析论证,然后自己得出结论。
整个过程都让学生参与,老师只起引导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品质。
比如:有的同学动手操作,而有的同学作记录。
4、根据速度概念,引入压强的概念,做到了依托知识背景,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引入新知识: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计算方法等。
5、注重德的培养。
教学中,介绍了帕斯卡这个单位时,告诉学生帕斯卡是位科学家,是为了纪念他,教师提倡学习帕斯卡的科学精神。
6、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
不足的方面是:1、引入压力时,老师能够自己作图让学生感受压力与重力的关系2、教师应强调压力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物体的重力。
3、学生猜想时不活跃,猜想后老师不要包办代替,应让学生说出猜想的依据。
4、学生分组讨论时间时间太短,讨论内容过少,课堂不活跃,不能完全体现自主学习。
5、书中例题没有处理,学生直接利用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演板出错。
以上评议,如有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物理评课稿范文(共11篇)
物理评课稿范文(共11篇)经典优秀物理评课稿《电源和电流》在高二物理组研讨周的第二周,我们共同听了解XXX、XXX、XXX等老师的《电源和电流》一课。
XXX老师评价这节课程内容多,课时无法完成。
她建议教师重视初高中衔接,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上。
同时,她认为明确电源作用,用水位差类比,形象易理解,力争把电源理解透彻。
初中物理评课稿大全《压强》这节课中,老师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研究和自主研究。
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
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老师还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同时,老师注重规范化和多媒体辅助,使板书、多媒体和视频相得益彰。
但是在引入部分,老师需要注意实验的方便和安全性,因为学生对刀具的使用并不熟练。
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采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模型等多种教具,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光的反射现象和定律。
2)、设备方面,需要投影仪、实验台、镜子等。
3、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建立起知识框架。
2)、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反射现象,从而深刻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3)、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对光的反射有更深入的认识。
4、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现象,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现象和定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总结规律。
3)、讲解:通过讲解光的反射定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
4)、巩固:通过练、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压强》评课稿通用(12篇)
《压强》评课稿通用(12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评课稿,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如何把评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压强》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压强》评课稿1气体的压强实际是分成三部分: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
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任老师执教本节课从呼吸气感知空气的存在,到一系列有趣的实验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到分析实验中怎样显示大气压的存在,再回到实验现象的解释。
一步步,由现象到理论。
在此基础上,以实验为载体,以现象为模型,设计测定大气压的方法。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停地提出问题,不停地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交流讨论,形成一套完整的学习程序。
一改以往的教学学生缺少一种自己探究的经历和过程,缺乏思维的深刻性的弊端,达到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的要求。
探究型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有可能的实验方案,并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操作,去验证自己方案的可行性。
这样一来,学生潜在的那种探究热情立即被激发出来,教师所能想到的那些方法,学生也能想到,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比总结各种方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习物理的思维素养,也能在自己大胆的设计中尝到了甜头,奠定了探究学习的基础。
商榷:学生自备的实验器材稍少:注射器应该很容易收集或买到,若四名学生一组估测大气压的值,教学效果可能更好。
借鉴:注重实验教学,创新改进实验,想方设法弥补学校仪器不足对教学的'影响。
如本节课估测大气压的实验任老师做的很好。
探究型教学模式更适合初中的物理教学,让孩子经历探究的过程,发现知识。
我所缺乏的是耐心不够,总是担心时间不够或是担心孩子得不出什么结论,这一点任老师这堂课给了我很好的示范!《压强》评课稿2赵老师这节课整体设计思路比较清晰,教学环节自然,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以问题推进,层层深入,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作者:————————————————————————————————日期:初中《压强》评课稿在听了张老师《压强》一课后,笔者进行了以下分析。
1 整体感觉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
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
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
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1)引入——以多媒体展示图片的形式创设了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
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
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从而引导学车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或者压力的受力面积有关。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最后两个同学一组上台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
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时候又让学生类比速度的观念和表达式。
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方法中得到了逐步的提高.(4)规范化。
李老师在讲授例题和学生通过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时,对书写、单位、科学记数等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5)多媒体辅助与板书相得益彰。
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图片和受力分析,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板书规范、美观,三者相互配合默契。
课件只能展示教师预设的教学资源,而课堂是动态的,利用合理规范的板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课堂因此真实而生动。
3改进意见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我谈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和我的改进建议。
(1)在课堂的引入部分,用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但是要注意实验的方便和安全性。
学生对刀具的使用并不熟练。
在日常的生活中,关于压强的例子随处可见,我建议可以用细线和细绳来比较切割肥皂的难易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
(2)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
在本节内容中,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是难点,学生也容易弄错。
所以在教学中要予以强调。
如:压力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垂直和表面。
在压强中,对压强表达式中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应该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巩固和理解。
(3)在探究流程中,李老师是先要同学思考什么影响压力作用的效果呢?在让学生体验铅笔实验,我认为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是否改为先让学生体验实验,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
(4)在学生提出猜想时,老师不应该对猜想带有过多的指向性痕迹,否则探究性实验就可能变成验证性实验。
我在上这节课时,就有的同学提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等可能。
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多种猜想之后,老师在从主要因素、次要因素,因素有关部门因素和无关因素等方面逐步筛选,确定探究的课题。
不能因为教师的种种原因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5)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可以充分交流和合作,使一些现象更加的直观和明显。
如学生实验中海绵的形变效果不明显,可以选择质地松软的体积更大的海绵块,并且在海绵的侧面画上一些黑白相间小格,通过格子形状变化的情况来显示出压力作用效果的不同。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一、教师素质好,教学氛围和谐、积极。
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
教师的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口头语言清晰、流畅、幽默。
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平等、民主、自由的师生的关系,很好的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说通俗点简直不象是老师,而是学生的朋友和兄长)。
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地对科学的实验和知识探究作了很好的教学铺垫。
课堂气氛活泼有序、教师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富有激情。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这节课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1、首先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
(巧妙激趣)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模拟到商店为家里新买的电器买电线的真实情景导入新课,并展开热烈讨论。
让学生明白这么简单的生活小事中也包含着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大胆尝试,探究环环相扣,不断推出学生活动高潮)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比如: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有分组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有个小组间的评比等。
设计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到最后学生自主地总结出每一部分的实验结论和由学生自己对实验结论的综合总结。
“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论证——加以评估”探究环环相扣,都让学生自己去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师大胆创新,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
(展示教学能力)比如,教师用来让学生比较铁丝和铜丝,让学生亲自观察、触摸,找到不同的地方;教师自行构思设计的温度对电阻影响实验:取用生活中的废弃的日光灯灯丝作为实验材料,做的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效果非常明显!体现了教师的创新意识,也给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启迪:让他们知道科学探究并不是神秘和不可及的,他们也可以做的4、作业的设计精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突破学科本位,延伸课堂教学)设计了这样的作业:给家里新买的空调配置电线。
超越了学科的本位理念,将课堂向生活延伸,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找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有探索的道理。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具备从说明书、广告、图书馆、因特网等获取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
从而拓展学生思维和运用知识的空间,也就是让物理走向社会。
5、体现“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观,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体现新育人理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出教学表演的“舞台”,成为学生活动的“导演”,敢于让学生探索、体验,给了学生以最大的自由运用和探索规律的开阔的地带。
体现学生主体和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新观念。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美结合。
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6、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很好的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并实施了德育教育,注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比如:提醒学生注意用电的安全、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评选“电学之星”----向学生赠送关于“神舟5号”和“航天人事迹”的杂志等等。
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报效祖国!四、教学建议。
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的探究者和研究者。
蓝维才老师在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学方法、育人理念的探究者和研究者。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在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材的(2)、教学三维目标①知识与技能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只所以认为它是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4)、教学难点及依据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
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
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
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
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