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压缩空气储能现状及发展趋势
压缩空气储能现状及发展趋势1.引言1.1 概述压缩空气储能是一种新兴的能源储存技术,通过将空气压缩储存在储气罐中,然后在需要的时候释放气体以产生动力,从而实现能量的存储和释放。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发展,储能技术逐渐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中,首先将空气从环境中抽取进入压缩机中,然后通过压缩机将空气压缩为高压气体存储在储气罐中。
当需要能量时,通过释放储气罐中的气体,将气体驱动涡轮机或发电机来产生电力。
这种技术具有高效、可控、环保等优势。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在许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能源领域,它可以作为一种储能手段与其他可再生能源技术相结合,例如风能和太阳能。
当风力或太阳能较强时,储气罐可以将过剩的能量储存起来,而在能源需求较大时释放气体发电。
其次,在交通运输领域,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可以应用于气动汽车和气动自行车中,以替代传统的燃油机械,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然而,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能量转换的损失。
由于能量在储存和释放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的转换,会导致能量损失。
另外,储气罐的体积和重量较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同时,储气罐的安全性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尽管如此,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能量转换效率将不断提高,储气罐的体积和重量也将得到优化。
未来,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有望在能源储存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可持续能源发展做出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如下进行编写: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对压缩空气储能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其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接着说明了文章的结构,即分为正文和结论两大部分。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了压缩空气储能的现状以及其发展趋势两个方面。
在压缩空气储能现状部分,详细介绍了其技术原理和目前的应用领域。
通过解释压缩空气储能的基本原理,读者可以了解到其工作过程以及其中的关键技术。
在应用领域方面,则列举了目前压缩空气储能被广泛应用的行业或领域。
涡旋压缩机行业市场容量分析预测及未来市场发展前景研究预测
涡旋压缩机行业市场容量分析预测及未来市场发展前景研究预测(1)涡旋压缩机行业基本概述:涡旋压缩机是继往复压缩机、转子压缩机、螺杆压缩机之后的又一种新型高效容积式压缩机,被公认为是技术先进的第三代压缩机。
与同等容量的往复压缩机相比,主要零部件仅为往复式的40%,体积减小40%左右,噪声下降5-8dB,效率提高10%,重量减轻15%,驱动力矩的波动幅度仅为往复式的1/10。
由于涡旋压缩机独特的结构形式和运动规律,使其具有优良的热力性能和力学性能。
①涡旋压缩机的发展历程:涡旋机械理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
1905年法国人LeonCreux以可逆转的涡旋膨胀机为题申请了美国专利;1925年LNordi申请了涡旋液体泵的专利。
在随后近70年里,涡旋机械都没有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涡旋机械的关键部件——涡旋盘涡旋齿型线的加工精度无法得到保证,各种加工手段、工艺设备和检测设备都不能保证高精度涡旋型线的加工与检测。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权威公布《中国涡旋压缩机专项调研及投资战略预测可行性咨询报告》直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能源危机以及温室效应的出现,使得对节省能源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高涨,涡旋机械以其效率高、振动噪声小、结构简单和运转平稳等显著优点满足了人们对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同时高精度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也为涡旋机械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1972年,美国ArthurD.Little(简称A.D.L)公司首次采用双伸轴两级压缩的结构,成功开发出了排气压力为1.7MPa的氦气涡旋压缩机,展现出涡旋机械独特的优点。
把它用在远洋海轮上,并在此基础上与瑞士合作开发了多种工质的涡旋压缩机样机,标志着涡旋压缩机实用化年代的到来,从而揭开了涡旋压缩机大规模产业化的序幕。
1973~1976年间,美国和瑞士先后开发了空气、氮气及氟利昂等介质的涡旋压缩机,从此涡旋压缩机的系列化产品相继出现。
1981年,日本三菱重工推出了用于汽车空调的涡旋压缩机;1982年,三电公司开始批量生产汽车空调涡旋压缩机;1983年,日立公司开发出2~5hp(0.15~3.73kW)的全封闭涡旋压缩机用于单元式空调和柜式空调;松下电器于1990年开始大规模生产小型立式空调涡旋压缩机,又于1992年成功地研究开发了分体式空调卧式涡旋压缩机;丰田公司大批量生产涡旋式汽车空调压缩机用以装备其公司生产的轿车;东芝公司把涡旋压缩机作为新干线高速火车的空调压缩机,成为新干线高技术组合的一部分。
BOG压缩机研发现状
4.BOG压缩机技术方案比较z技术要求z 低温下的材料选择z 一级气缸:GGG Ni35(奥氏体球铁),低温韧性和热涨特性均优异z 一级活塞:GGL NiCr201(片状石墨奥氏体铸铁,Ni20%,Cr2%)z 二级气缸:铁素体球铁(QT400等)z 二级活塞:bronze (青铜)z 三级:灰铸铁GG20 (??)普通碳钢:-50 ℃以下变脆Ni 合金:低温下良好韧性中东某LNG 接收站BOG 压缩机(已运行145000小时,注意压比分配)z活塞与活塞杆均采用迷宫密封z泄漏气体收集后回到一级进气z曲轴轴封:浸入油内的双环轴封z不存在传统活塞环、填函润滑问题z启动问题z一级气缸材料(GGG 35Ni)热膨胀系数极低,确保热应力及变形尽量小z可以直接启动,不需预冷z容量控制方法z顶开气阀(无冷却的两级压缩,台湾LNG接收站)z一级旁通(三级压缩,2、3级间有冷却,中东),简单实用z产品特点z迷宫密封使得摩擦、磨损小z十字头+导向轴承,确保活塞对中性z起导向作用的摩擦件都有润滑,确保长寿命z中体、抛油环、刮油环避免润滑油进入气缸z BOG迷宫压缩机的应用z LNG生产及接收站z液化气的气体再液化及石化工业气体储存z型式z D型z开启式曲轴箱(内为大气压)z适合于一般工艺气体z K型z闭式且耐压曲轴箱及加长中体,不允许泄漏z曲轴一端油泵供油z适合于BOG气体压缩Type D Type KType KType Dz研发世界上第一台低温压缩机(-150℃的N2)z目前已有60多套低温压缩机在全球应用z吸气加热对流量、排气温度影响大(神钢有大量现场及试验研究数据)z进气温度-160~-100℃(神钢采用往复机能适应大温度范围,离心机不行)z因气罐容积大,容量控制可分级调节(神钢采用顶开气阀+余隙容积调节)z高效:绝热效率高10%左右(采购成本也低10~20%)z易维护:高度低z不需冷却:迷宫曲轴箱要冷却?z平衡性好z BOG压缩机使用经验z自润滑活塞环、支撑环及填料环寿命达24000小时z阀座及限制器用奥氏体不锈钢,阀片及弹簧采用特殊合金钢,表面特殊处理z应力和变形需要关注,特别是活塞(轻、刚性好),需要FEM分析c c i12p iiz概况z1969年做出世界上第一台低温压缩机z无油到25MPa,有油到100MPa,转速达1200rpmz50~10000kWz符合API618规范z密封环以填充PTFE为主,高压采用其它z摩擦磨损测试,确保寿命超过8000小时,且具有支撑环磨损监控系统z采用金属或非金属网状阀z顶开吸气阀调节流量(低温下采用长的压阀罩),似乎盖侧还有余隙调节4200m3/h 各两台z 概况z 对动式PHE 、HSE (<398kW ),HHE 、BDC (<28340kW )z 是目前产品参数范围最宽的z 最多可达10个压缩机气缸(5列?)z 气缸材料采用奥氏体不锈钢z 满足变流量的要求:余隙容积+end unloading (?),避免旁通z 满足API618z 一级活塞与可换缸套之间直径方向间隙达5.5mm ,减少金属直接摩擦危险5.BOG 压缩机研发及应用——Dresser-Randz概况z小功率,低压力z撬装z可以流量调节z符合API618z中国LNG市场还没有产品z自润滑密封材料面临的问题z过去几十年来,填充PTFE几乎成了各种场合的标准自润滑材料z填充PTFE无法满足极干性气体的压缩要求(寿命极短:500~6000小时)z大量研制、测试及评价工作得到了新的聚合物合金(polymer alloy)CPI184 z自润滑材料的磨损过程:转移膜沉积z气体属性特别是含水量对转移膜影响很大z摩擦高温导致的滑动面与周围介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是重要原因z缺乏水蒸汽时,抑制转移膜形成(磨损不稳定)z其它因素z活塞速度、载荷、气体压力及温度、粗糙度、冷却效果、气体洁净度?Carbon-filled PTFEz 新的自润滑密封材料研发z 不同材料磨损率实验室测试比较(聚酰亚胺PE 也耐磨)z 现场实测结果:密封环寿命显著提高PE12000异丁烷乙烯丙烯丙烷z气阀z增强聚合物材料做阀片z阀片形状优化,以提高效率和抗冲击能力z改进弹簧材料和制造技术z阀片动力学分析软件的完善z改进效果:网状阀改成环状阀,容量提高17%,功耗降低11%,排温降9℃z实例1:Nuovo Pignone BOG压缩机z第3级原先使用摩根HY50填料环,其使用寿命仅为6~12个月z第3级填料环改用CPI 184,连续运行2年后,检测的磨损量极小z实例2:Linde BOG压缩机气缸套材料:AISI 420(近似于2Cr13)z原来密封材料填充PTFE,寿命都很短z改为CPI 184,密封环均能够无故障运行25000小时z实例3:D-R BOG压缩机气缸套材料:灰铸铁z原来密封材料摩根HY50填料环,寿命都很短z改为CPI 184,运行1年1级支撑环磨损才0.1mm。
制冷压缩机基础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开发
制冷压缩机基础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开发摘要:伴随着先进的科技和信息化的快速进步,社会已经步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这对各个社会领域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推动效果。
制冷压缩机作为一种具有先进特性的设备,在各个社会领域中都有显著的应用。
从实际状况的角度来看,为了保证制冷压缩机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充分展现其设计功能,需要在确定其内部各种基础理论的同时,进行各种关键技术的开发。
首先,对于制冷压缩机的基本原理而言,它主要通过压缩气体的方式来实现冷却的效果。
因此,在制冷压缩机的设计过程中,必须对压缩气体的性质以及压缩过程的规律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本文首先对制冷压缩机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冷压缩机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的策略。
关键词:制冷压缩机;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科技的快速进步使得制冷和低温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且这些技术也深入到了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等众多社会领域。
这不仅对提高公众的日常生活质量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影响工业、农业等众多国民经济部门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各种现代制冷技术的使用中,蒸气压缩式制冷是一种应用较为普遍的制冷方法。
在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或热泵系统中,主要使用的压缩机是制冷压缩机,制冷压缩机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使用不同种类的制冷压缩机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运行质量,同时也是影响系统运行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
因此,我们需要提高对制冷压缩机的关注度,通过研发关键技术来保证制冷压缩机能够稳定运行。
一、制冷压缩机的基本概述依照冷却剂蒸发压力的热力学理论,能够把冷却压缩机进一步划分为速度型和容积型两类。
在这两种类型中,容积型冷却压缩机主要是通过强制降低全部控制容积来增加冷却剂气体的总压力。
速度型压缩机的工作原理是,首先确保吸入的气流速度加快,接着把这种气流的动压变成了制冷剂的静压。
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容积式冷却压缩机内部压缩元素的运动属性,我们可以将其区分为两种类型:回转式和复活塞式。
离心压缩机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浅谈离心压缩机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一、离心压缩机研究现状1、大流量离心压缩机研究现状随着各行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对于大流量离心压缩机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这也就给压缩机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发展前景。
国内在离心压缩机三元叶轮的各类反命题设计方法中,以角动量的不同分布来控制叶片几何型线的方法应用较广。
角动量的分布规律直接决定叶片载荷的大小并影响流动方向、跨盘盖方向的速度分布,而速度分布对叶轮二次流的强度及叶片表面边界层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这必然影响到对叶轮边界层损失、分离损失和二次流损失的控制,因此合适的角动量分布是设计高性能叶轮最有效的手段。
席光等人发展了一种以三维粘性分析为参考准则的实用设计方法,并利用cfd软件fluent5.4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角动量的不同分布对离心压缩机叶轮的压比和效率有明显的影响。
在发展以三维粘性分析为参考准则的离心压缩机三元叶轮的实用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王晓峰等人又探讨了将离心叶轮内部的三维粘性流动求解与试验设计技术以及响应面方法相结合的优化设计方法。
响应面方法是试验设计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优化方法,在试验测量、经验公式或数值分析的基础上,对指定的设计点集合进行连续的试验,并在设计空间构造测定量的全局逼近,这样便可以全面观察响应变量在设计空间的变化。
在详细探讨响应面优化设计方法的基础上,他们以某工业离心压缩机中间级叶轮为研究对象,采用响应面方法对其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与原始叶轮相比,性能有较大改进。
2、小流量离心压缩机研究现状f.guietal进行了高速小流量离心压缩机的设计和试验研究,在他的文献里介绍了一种小流量高转速的离心压缩机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小流量高转速离心压缩机在几何特征与整机性能上与大型离心压缩机存在区别,小流量高转速的离心压缩机在进口处轮盖与轮毂的直径比较大,叶轮外径与进口轮盖直径之比及叶尖间隙与叶片高度之比比大型离心压缩机大许多;在设计范围内,大型离心压缩机的流量-压比曲线要比小流量高转速离心压缩机的流量-压比曲线平坦得多,这也暗示着小流量高转速离心压缩机与大型离心压缩机的设计是有区别的,大型离心压缩机设计的经验方法不能完全应用于小流量高转速离心压缩机的设计。
涡旋压缩机发展动态
汽车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其舒适性与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及出行密不可分。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汽车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空气调节,广义的讨论是一种一年四季保持室内的空气温度、湿度、空气流速、洁净、噪声以及余压等在热舒适标准范围内的技术,而应用在汽车工业上,便是汽车空调。
汽车空调是空气调节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对汽车车室内或者驾驶室内空气的质量和数量,为达到热舒适的标准而进行调节的装置。
早在1886 年,德国的卡尔·本茨(Karl Benz)创造出第一辆汽车以来,汽车工业经历了几次飞跃的发展,使汽车成为今天我们重要的交通工具和工业的重要支柱。
而汽车空调的问世却比汽车的发展晚了整整半个世纪。
1927 年市场上出现了第一台汽车空调装置,实际上只能称之为加热器。
1940 年美国Packard 公司第一次以机械制冷用于车用空调。
汽车空调的实用化、普及化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的,然而其发展却是异常的迅速。
1953 年,装有冷气的车辆才惟独车辆总数的10%,而仅仅到了20 世纪80 年代末,美、日等国的汽车空调的装着率便已经达到了80-90%,其中轿车、旅游车则高达100%。
现在,汽车空调系统不仅安装在轿车、旅行车、客车和公共汽车上,而且在工程车、农用机械上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而汽车空调装置,比普通空调装置使用的条件会苛刻得多。
汽车室外气候环境变化急剧,变化幅度又大;车室的空间是有限的狭小容积,因此成员占空间比大;特别是汽车行驶速度的变化是偶然性的,车速变化引起压缩机主轴速度的变化,这种偶然性使空调系统变工况运行中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
根据汽车空调的特点要求空调装置具有快速制冷和低速空调性能。
自80 年代计算机微处理汽车空调系统问世以来,汽车空调器的机能和控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使司机从繁琐的温度调节中解放出来,提高了整车机动性和舒适性,并能达到冷暖通风一体化的效能。
作为空调装置的核心,汽车空调压缩机经历了从无到有,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压缩空气储能工程现状、发展趋势及应用展望
压缩空气储能工程现状、发展趋势及应用展望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简要介绍压缩空气储能工程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本文将要呈现的内容和结构。
概述部分的内容如下:在当今能源需求增长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压缩空气储能工程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解决方案,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压缩空气储能工程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展望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该文章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介绍压缩空气储能工程的概念并阐述其背景和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文章的结构,包括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通过这种方式,读者将清晰了解本文的整体框架和目标。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深入剖析压缩空气储能工程的现状。
通过简要说明其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我们将了解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压缩空气储能工程的发展趋势。
特别是在可持续性发展和技术创新方面,我们将探索可能的突破和改进。
最后,在应用展望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压缩空气储能工程在电力行业和工业领域的潜在应用,探索其在实际生产和供能中的作用和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本文进行总结和回顾,强调压缩空气储能工程的重要性和前景。
同时,我们将展望未来,提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建议,以推动压缩空气储能工程在能源转型中的应用。
通过本文的深入探讨和全面分析,我们希望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洞察力,促进清洁能源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含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旨在给读者提供一个整体概览。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包含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部分,我们会介绍压缩空气储能工程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在文章结构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
在目的部分,我们会阐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国内螺杆式制冷压缩机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2卷第2期2 0 1 2年4月REFRIGER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90-94收稿日期:2011-12-14作者简介:陈文卿,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螺杆式制冷压缩机流动与换热。
国内螺杆式制冷压缩机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陈文卿 沈九兵 邢子文(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摘 要 螺杆式制冷压缩机进入国内市场已有30多年,如今已逐步取代其他型式压缩机,成为中、高容量制冷空调系统的优势选择,市场份额逐年增加。
本文从转子型线、转子加工、喷油及补气技术和控制调节技术等多个方面阐述我国螺杆式制冷压缩机行业所取得的技术进步,介绍螺杆式制冷压缩机在热泵及冷冻冷藏行业中的应用,指出目前国产螺杆式制冷压缩机在生产制造及控制系统方面存在的几点不足,预测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的未来发展趋势,力求为我国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的自主研发创新起到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 螺杆式压缩机;制冷;转子;型线;容量调节;发展趋势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crew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 in ChinaChen Wenqing Shen Jiubing Xing Ziwen(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Xi’an Jiaotong University)ABSTRACT Screw compressor entered domestic market 30 years ago,and substitutedother style compressors gradually and is becoming the superior selection in refrigerationand air-conditioning system of medium and high capacity with its market share increasingyear by year.The technology improvement of the screw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 industryin China is elaborated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rotor profile line,rotor processing,injec-tion technology and capacity control and so on.The application of screw compressor intoheat pump and freeze and cold storage is also briefly introduced.However,there are stillsome deficiencies requiring more efforts to be overcome in manufacture and control systemfor domestic screw compressor.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crew compressor is cautiouslypredicted.The study is hoped to provide some actual guidance for independent researchand innovation.KEY WORDS screw compressor;refrigeration;rotor;profile line;capacity control;deve-lopment trend 通常所称的螺杆式压缩机是指双螺杆式压缩机,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878年德国人H.Krihar最先提出的无内压缩螺杆式压缩机以及1934年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教授Alf Lysholm设计的螺杆式压缩机及其转子齿型。
高转速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研究现状及前景[论文]
浅析高转速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研究现状及前景【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转速离心式制冷压缩机其核心研究领域,基本技术和应用的讨论,分析了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关键词】高转速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研究现状及前景0 引言世界科学技术更加进步的今天,许多问题也接踵而来,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更加的关注,却发现已经满目苍夷,于是,在治理污染,加强环保的同时,现代技术也向着生物无污染的方向前进,主要解决的就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和提高效率的问题上。
高转速离心压缩机正是这样一款集众优点于一身的新型研究成果,并且还在进一步地研究当中。
1 高转速离心式压缩机研究现状1.1 节能高效是当前研究核心当今世界环境保护的主题之一就是节能,高转速离心式制冷压缩机当然也是奔着节能高效研究,高效节能是当前研究的核心。
由于高转速离心式制冷压缩机主要应用于大流量的制冷系统中,在该系统中预制最密切相关的就是压缩机的流量和效率,而且也与运行相关,因此要特别关注。
活动部件越少运行性能就越可靠,压缩机仅仅两到三个活动部件,比较可靠,在荷载工作的时候还可以通过调节转速来调整缓解。
在大型系统中,相较与涡旋式、螺杆式还有回转式压缩机高转速离心式制冷压缩机不但轻巧、体积小、重量也只有其他形式压缩机的几分之几,便于安装在许多机械上,大大提高了效率。
至于如何能做到高效节能,是重点研究的方向,国内外不乏这方面的额研究,相关文献也十分的多。
从当前的研究情况来看,离心式压缩机的提高效能的改革方案主要集中在叶轮的选择,即,究竟是全部采用最新的三元叶轮还是只是更换一部分,剩余的还是原来使用的一元叶轮或者二轮叶轮;还有是否采用小间隙软密封;气流通道的光滑;采用干气密封;轴承是否选用磁力材质来增加离心率;采用叶片调节叶片扩压器;采用可转动的进口导叶调节;或者降低压缩机各段的进口温度;最后就是合理匹配级与级之间的参数等。
1.2 叶轮设计理论离心式压缩机中比较复杂的构造在于流道的形状,有着气流的摩擦和边界层,参数十分不稳定,任何速度、压力、温度以及密度的变化或者在流道运行过程中都可能沿道发生变化,参数的变化可能只是十分微小的,但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何况各个界面上的参数点数也都是不定的,也就是说,极中气体是三元流动的,除此之外,不同元数的叶轮也对气流参数产生影响,空间内,叶片上的任一点上气流参数周期都随着时间的变化在发生改变。
化工压缩机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化工压缩机发展及其应用研究摘要:压缩机的应用范围很广,是通用机械设备的一种,化工在经历早期的大发展以后就形成了与之配套的专用压缩机,这样一些压缩机针对于化工行业本身的特点而对材料、密封、工艺或者是真实气体的适应性等都有着特殊的要求。
本文主要是对化工压缩机的发展状况以及其应用状况展开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化工压缩机发展应用一、化工压缩机的发展状况分析我们国家的离心压缩机在早期有着较大的进步和发展,在很多工业企业内都成功的研制出了工艺空气压缩机、氨冷冻压缩机、合成压缩机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驱动汽轮机等。
在这样一个进步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国家最大最专业的压缩机制造厂沈阳鼓风机厂和工业汽轮机专业制造厂杭州汽轮机厂更是从新比隆和西门子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软件和成套的设备,这样一个引进和利用过程同样将我们国家离心式压缩机的发展推动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上。
与此同时,我们国家的研究进展也在不断的加快,西安交大和中科院等系统也已经在三元流理论和气体试验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这是因为三元流动叶轮设计的计算方法和分析程序以及对真实气体的模拟计算能力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
我们国家在早期时候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工艺装备就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大约有30多家的压缩机制造任务都是由国内进行的。
实际上,我们国家是完全有能力有技术来进行各种大中小型装置用压缩机组的设计与生产的。
二、大型压缩机的发展方向1.大型的离心式压缩机属于技术密集型高难度的产品,因此其发展就必须要具备先进专业的设计制造资料和技术。
考虑到化工业中离心式压缩机的发展是朝着大型化方向进行的,相应的用户对于压缩机能耗、可靠性以及配套水平等技术指标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2.在二氧化碳压缩机方面,则在过去的时候出现过一些压缩机性能和实际的工艺条件不相符合的状况。
现在西安交大和沈阳鼓风机厂内都是自己的二氧化碳闭式试验台,针对于上述问题给出了较好的解决方法。
也正是因为这样,现代的一些发型化肥和石油化工压缩机中的改进基本上都集中到了压缩机自身性能的改进上来,且各个国家最为先进的压缩机制造厂家也都将研究的大方向放在这一问题上。
2020年空气压缩机行业研究报告
空气压缩机行业研究报告2020年12月目录一、空气压缩机简介 (4)1、空气压缩机的基本分类 (4)2、螺杆式空气压缩机 (5)(1)螺杆空压机的结构 (5)(2)永磁螺杆空压机和普通螺杆空压机的比较 (6)(3)一级压缩螺杆空压机和二级压缩螺杆空压机的比较.. 7(4)喷油螺杆空压机和无油螺杆空压机的比较 (8)3、活塞式空气压缩机 (10)4、离心式空气压缩机 (10)二、行业发展概况 (11)1、全球空气压缩机行业发展概况 (11)2、我国空气压缩机行业发展概况 (11)(1)我国空气压缩机行业发展历程 (11)(2)我国空气压缩机行业发展现状 (12)(3)我国螺杆式空气压缩机的发展现状 (13)(4)我国压缩机市场产品出口情况 (14)3、行业发展趋势 (14)(1)能效要求日趋提升 (14)(2)行业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 (15)(3)无油螺杆式空压机和离心式空压机设备规模逐渐扩大15(4)智能化与信息化要求不断提升 (16)三、行业驱动力分析 (17)1、国家相关政策的有力扶持 (17)2、国内空气压缩机行业正在崛起 (17)3、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带动行业需求增长 (18)4、“一带一路”带来发展机遇 (19)四、行业竞争分析 (19)1、市场竞争特点 (19)(1)技术发展水平 (19)(2)空压机厂商数量 (20)(3)产品同质化程度 (21)(4)定制化需求 (21)(5)下游应用领域发展状况 (21)2、行业内主要企业 (22)(1)瑞典阿特拉斯 (22)(2)美国英格索兰 (23)(3)美国寿力 (23)(4)台湾复盛 (23)(5)开山股份 (24)(6)鲍斯股份 (24)五、行业发展制约因素 (24)1、复合型人才相对缺少 (24)2、行业有待进一步规范 (25)空气压缩机行业研究报告一、空气压缩机简介1、空气压缩机的基本分类空气压缩机作为一种重要的动力提供设备,广泛应用于各个工业领域。
隔膜压缩机的发展研究与国内外生产厂家概况
隔膜式压缩机是一种特殊结构的容积式压缩机,由于其具有压缩比大、密封性好、压缩气体不受润滑油和其它固体杂质所污染的特点,因此已经成为我国大型石化装备国产化的攻关项目之一。
本文就隔膜压缩机的发展情况加以研究探讨,对国外的著名隔膜压缩机制造企业进行介绍,并介绍了国内隔膜压缩机发展情况与国内的一些生产企业,以供相关行业人士参考。
前言隔膜式压缩机又称膜式压缩机,是一种特殊结构的容积式压缩机。
气缸内有一膜片,缸盖和膜片之间所包含的空间构成气体压缩室,膜片的另一侧为油压室。
油缸活塞往复运动,使膜片在油压与气体压力差和本身弹性变形力的作用下来回折动,周期性地改变气体压缩室的容积,进行对气体的压缩。
隔膜式压缩机因其特殊的结构,气缸不需要润滑,密封性能非常好,压缩介质不与任何润滑剂接触,因此可以压缩纯度极高的气体,适用于压缩、输送珍贵的稀有气体。
另外,对于腐蚀性强,有放射性、有毒、易爆的气体,也特别适宜采用隔膜式压缩机。
隔膜式压缩机气缸散热良好,可采用较高的压缩比,因而提供的压力范围很广。
由于其具有压缩比大、密封性好、压缩气体不受润滑油和其它固体杂质所污染的特点,因此已经成为我国大型石化装备国产化的攻关项目之一,广泛用于食品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电子工业、核电站、航空航天、军事装备、医学、科研等领域。
隔膜式压缩机的发展情况隔膜压缩机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1916年,法国Henri Corblin在寻找氯压缩系统时发明了金属隔膜压缩机,该产品确保他在巴黎的公司“SA de Compresseurs áMembraneCorblin”不断的成长壮大,之后的许多年,他一直是全球隔膜压缩机的唯一制造商,为化工、石化和工业气体生产行业提供解决方案,也是历史上生产隔膜压缩机时间最长的制造商。
该公司拥有近百年的历史,因此该公司隔膜压缩机产品压力范围很广,可从真空到超高压300MPa,并且设计制造、质量控制和管理均采用电子计算机等顶级高新技术。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本文概述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储能方式,通过将空气压缩并存储在地下洞穴或容器中,在需要时再通过释放压缩空气来驱动发电机进行发电。
这种技术以其环保、高效、长时储能的特性,正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现状,包括其技术原理、应用领域、主要挑战等,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将从技术进步、政策支持、市场应用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从业者及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我们将先介绍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点,阐述其在能源储存领域的独特优势。
接着,我们将回顾该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现状,以及在国内的发展状况。
然后,我们将重点讨论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所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和市场挑战,如储气库的建设、系统的能效提升、成本降低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展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期待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效率提升、成本下降,使得这一技术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和环保的重视,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作为一种绿色储能方式,将有望在能源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将对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并提出一些建议和策略,以促进该技术在我国乃至全球的发展。
我们相信,通过科研人员的持续努力和政策的支持,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将迎来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二、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原理及分类压缩空气储能(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CAES)技术是一种基于空气动力学的储能方式,通过利用过剩的电能将空气压缩并存储于地下洞穴、过期油气井或人工建造的大型储气设施中,在需要时再通过释放压缩空气驱动发电机发电,从而实现电能的存储和释放。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原理主要基于能量守恒定律。
在储能阶段,通过电力驱动的压缩机将空气压缩至高压状态,并存储在储气设施中。
在释能阶段,高压空气从储气设施中释放,通过膨胀机或透平机驱动发电机进行发电,将存储的空气压力能转换为电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缩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对制冷压缩机的使用现状进行的阐述,并对其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压缩机现状趋势
提到压缩机这个词相对陌生,但是提到冰箱和空调我们都很熟悉,它是是空调与冰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冷系统的心脏,压缩机实际所承担的职责是提升压力,将吸气压力状态提高到排气压力状态。
制冷和空调行业中采用的压缩机有5大类型:往复式、螺杆式、回转式、涡旋式和离心式,其中往复式是小型和中型商用制冷系统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主要用于大型商用和工业系统。
回转式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主要用于家用和小容量商用空调装置,离心式压缩机则广泛用于大型楼宇的空调系统。
各种往复式压缩机一般根据压缩机壳体形式以及驱动机构设置方式分类。
根据壳体形式来分有开启式和封闭式半封闭式压缩机。
封闭式是指整个压缩机均设置在一个壳体内。
一、压缩机的使用现状
近年来,为了满足环保和市场的需要,国内电冰箱厂纷纷推出了CFCS工质替代的电冰箱,相应地,电冰箱压缩机厂也不断开发出CFCS工质替代的制冷压缩机
普遍使用的家用制冷机压缩机大多数使用旋转式电动机驱动活塞作往复运动,必须有一套将电动机的旋转运动转变为活塞直线往复运动的转换机构。
通过对这类压缩机的动力学分析(以曲柄连杆机构为例)可见:作用在曲柄连杆机构上的力主要有三种---- 惯性力、气体力(负载)、摩擦力。
惯性力又分为活塞往复运动所产生的惯性力、曲柄不平衡旋转质量所产生的离心惯性力、连杆运动所产的惯性力;压缩机的摩擦功率包括往复摩擦功率、旋转摩擦功率。
其中曲柄不平衡旋转质量所产生的离心惯性力、连杆运动所产生的惯性力以及旋转摩擦功率都是因为使用旋转式电动机而直接带来能量损失的项目,而往复摩擦功率的损失则很大程度上是由曲柄造成的活塞所受到的径向力引起的。
总之,这种机器总体体积庞大、传动效率低、噪声大、磨损利害、寿命短,因此活塞式制冷压缩机具有很大的改善潜力。
对于家用冰箱的全封闭式压缩机,输入功率只有1/ 3得到有效利用(电效率约为30%),而在商用制冷设备中,这个比例也仅有1/ 3 至1/ 2
长期以来,我国的制冷技术一直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50 年代,活塞式压缩机行业从修理转向仿制和组织批量生产。
60 年代,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我
国中小型活塞式制冷压缩机系列标准。
到70年代末,除了全封闭式外,大多数是自行设计制造的系列产品,其品种、数量、质量以及技术水平都有显著提高。
80 年代我国完成了全封闭式制冷压缩机标准的制定,并研制、生产了一些全封闭式压缩机,但还是落后于发达国家,只是成为他们的销售市场。
从世界范围看,活塞式压缩机发展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设计、研究、制造和运行经验,至今在各个领域中依然被广泛应用、发展着。
同时,制冷压缩机的持续进步还反映在其种类的多样化:离心式、螺杆式、滚动转子式、涡旋式等都在被卓有成效地开发。
但是,在中小冷量范围内,仍以活塞式压缩机为主(据统计,在100 瓦~7. 5 千瓦的小型封闭式压缩机中,活塞式占75%);而且,随着压缩机本身可靠性和耐久性不断提高和压缩机紧凑轻量化的追求,高速活塞式压缩机的发展是很自然的。
使用直线电动机驱动的新一代制冷压缩机不存在旋转运动以及将电动机的旋转运动转变为活塞直线往复运动的转换机构,结构紧凑,体积小、效率高、寿命长、可以轻松实现高速驱动。
二、压缩机技术发展趋势
1、节能性能提高
在美国,“家用空调能效新标准”已经确定季节性能效比(SEER)从10提高到了12,上升20%,且从2006年起可能正式实施。
这必将促进节能性能的竞争。
现在看来,谷轮将提高涡旋式压缩机的SEER,Tecumseh将提高活塞式”Vector”系列的SEER,而Bristol则准备提高活塞式”Inerti a”系列的SEER。
在日本,由于”节能法修改案”的颁布,节能竞争早已开始加剧,今年商用变频空调的平均制冷/制热能效比在5匹系列上已经达到4.03-4.50,远远超过了”修改案”的要求。
另一种对消费者有利的竞争是年能耗量减少的竞争,2001年日本制冷空调工业协会对比作出了新的计算标准。
中国也准备以入世作为起点,在该方面建立一个标准
2、向HFC转型
在2004年将HCFC机型的比例控制在65%以内之前,向HFC转型的工作已经在稳步进行之中。
在日本,40%的商用组合式空调的制冷剂已经转为R407C或R410A。
大金在2003年4月1日推出了5-16匹的R410A一拖多办公室用空调,还准备在2003制冷年内将所有制冷剂全部换成R410A。
在美国,R22仍然是单元式空调制冷剂的主流,已转为使用R410A的比例大约只有3%。
在欧洲,已转为使用R407C的比例达到约40%。
在中国和东亚地区,向HFC转型的比例还不到1%。
3、向变频控制的加速过渡
要减少空调年能耗量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对压缩机进行有效的功率控制。
2001年,东芝-开利开发出一种双缸旋转压缩机,功率可达6匹,采用的是R410A制冷剂、直流电机和变频控制。
这项举动更加剧了日本组合式空调厂家间能效比的竞争。
除了1.5-6匹的组合式商用空调外,东芝开利还推出8匹和10匹的双变频控制直流双缸旋转压缩机,其能效比分别可达到3.90和3.60,大大超出新节能法3.07的标准。
日本涡旋压缩机厂家已开发出变频控制的涡旋压缩机,空调用功率为1-13匹制冷用功率为2-10匹,并藉此与旋转压缩机一争高下。
谷轮公司更是开发出了数字化涡旋压缩机,采用的是三星的数字化可调节一拖多系统。
参考文献:
[1]赵远扬,李连生,熊春杰,束鹏程;涡旋压缩机研究概述[J];流体机械;2002年09期
[2]陈九法;关于R407C用于替代R22的研究[J];流体机械;2004年08期
[3]田国庆;制冷剂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及其替代的选择[J];能源工程;2004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