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常见易混虚词20组例释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例释讲解(20个)

文言虚词例释讲解(20个)

高考复习专题文言虚词例释(20个)一、而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多种关系。

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二、何1.疑问代词。

可译为“哪里”“什么”。

2.疑问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3.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4.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三、乎1.语气助词。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不译。

2.介词。

相当于“于”。

3.可作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四、乃1.副词。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乐,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3.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五、其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也作主语,译为“你”。

②第一人称代词。

视句意译为“我”“我(自己)的”。

③指示代词,表远指。

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④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商量、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等或省去。

高考考纲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附主要例句的翻译)

高考考纲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附主要例句的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1.【而】。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⑤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例释: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意思是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师说》)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⑤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

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品德高尚的人好学并且每日都反省自己>《师说》。

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⑤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蔺相如说:秦国用城池来求换和纸壁如果赵国不应许,理屈(的一方)在于赵国>《廉颇閵相如列传》。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d府_再拜ß,长叹空中,作计乃尔立ÿ:孔雀`YÞ;Ā
5.0v1 ÿNĀ用作ï词,又分ñ种情况ÿ 1.第O人Āï词2作属性定语,可译"他的","它的"ÿ包括复数Ā2 d臣从v计,大王ð幸赦臣2ÿ:廉蔺相如W传;Ā 2.第O人Āï词2作谓短语中的小语,à译"他""它"ÿ包括复数Ā2 d秦王恐v破壁2ÿ:廉蔺相如W传;Ā evĀ道a固YP吾2ÿ:师说;Ā 3.活用第N人Ā或第Ð人Ā2译<s的=<sÿ自ýĀ=或者<你的=<你=2 dÎ肃迎操,操`ñ肃ßÞ乡党,Õv]位,犹O失Q曹从Ï2ÿ:赤壁之战;Ā e而余ð悔v之而Oß极{游之Ra2ÿ:游褒þ山记;Ā f老臣ñ媪长Ü君计短a,故ñv爱O若燕^ÿ:触龙说赵z^;Ā 4.指示ï词,表示à指2可译"那""那个""那些""那Ý"2 d及vû,Y或咎v欲û者2ÿ:游褒þ山记;Ā eÎ操ß荆Þ,奄pv地2ÿ:赤壁之战;Ā fO嫁O郎体,vß欲何云?ÿ:孔雀`YÞ;Ā 5.指示ï词,表示à指,相`于<à=<à个=<à些=2 dp蒋氏者,_v利O世ø2ÿ:捕蛇者说;Ā eÎ`vqOàß2ÿvÿàĀ 5.指示ï词,表示"v中的",^面Z数词2 d于乱石间择vNÐ扣之2ÿ:石钟山记;Ā ÿÐĀ用作副词2 1.â强祈使语,相`于<可=1<ß是=2 d寡人欲ñÞÝ之地wÜ÷,Ü÷君v许寡人!ÿvÿ可要Ā e攻之O克,围之O继,吾vßa2ÿ:烛之o秦师;Ā fP尔O÷,尔v无á乃父之à!ÿ:伶à传序;Ā 2.â强揣测语,相`于<恐怕=1<或许=1<大概=1<可能=2 d圣人之ñ圣,愚人之ñ愚,v皆û于mP?ÿ:师说;Ā e王之好R甚,Y齐国vþñP?ÿ:庄暴É孟子;Ā 3.â强à问语,相`于<难道=1<怎N= 2

【知识清单】常见易混虚词辨析举例

【知识清单】常见易混虚词辨析举例

【知识清单】常见易混虚词辨析举例【知识清单】常见易混虚词辨析举例1.从而、进而(1)从而:用来引出目的或结果,表相因相成关系。

例: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从而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2)进而:表示在前一个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行动,表递进关系。

例:先提出计划,进而落实实施措施。

2.对、对于、关于(1)对:很多场合与“对于”用法相同;“对”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作“对待”“向”等意思时,只能用“对”。

例:她对孩子很严厉。

(2)对于:表示对象,凡用“对于”的地方均可用“对”。

例:对于大家提出来的合理化建议,领导是很重视的。

(3)关于:主要表关涉的范围。

“关于……”作状语,只能用于主语前;“对于……”作状语,用在主语前后均可。

“关于”短语可做题目,“对于”短语不可。

例:关于织女星,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

3.不免、未免(1)不免:表示客观上免不了,难以避免。

例:时间快到了,事情还没做完,心里不免着急起来。

(2)未免:表委婉的否定,含有不赞成、不以为然之意。

例:这些手续,未免规定得过于烦琐。

4.以至、乃至、以致(1)以至:①连接两个或几个有时间先后、数量多少、程度高低、范围大小等关系的词或短语,其关系是递进的,一般用在最后一项前,有“直到”“一直到”之意。

例:来听课的有校内的学生,有助教、讲师以至教授。

②用在后一分句开头,表示后一分句的情况是由前一分句的情况程度加深而形成的。

例:他把课文念得非常熟,以至有些地方都能背出来。

(2)乃至:文言虚词,用法同“以至”①。

例:这些产品的造型与结构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不变样,太陈旧了。

(3)以致:表示由于前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大多是不好或说话人不希望的结果。

例:他的腿受了重伤,以致几个月都不能下床。

5.况且、何况(1)况且:表示后面进一步申述或追加理由,表递进关系,用于陈述句。

例:他的基础比较好,况且对这门课又十分热爱,一定能学得好。

(2)何况:也表递进关系,用于后一分句句首,前边可加“更、又”;前一分句常用“尚且、都”呼应;多带有反诘语气,也可用于陈述句中。

文 言 虚 词 例 释(20个)和实词

文 言 虚 词 例 释(20个)和实词

♡高考文言虚词例释(20个)♡悬赏20 ,尚存0而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如:(一)表示并列关系。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何1.疑问代词。

(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副词。

(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2021年整理)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2021年整理)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完整版)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的全部内容。

(完整版)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 (完整版)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 <(完整版)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021高考备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

2021高考备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

2021高考备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在文言文中,有实词和虚词之分。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有固定单一的意思,在不同的语境往往有着不同的含义,这也就造成了识记的困难。

因此本文总结了常见的18个虚词,并给出了相应例句,可当做文言文虚词的背诵,亦可作为查阅之用。

按此顺序:而、何、乎、乃、其| 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常见虚词辨析二十例

常见虚词辨析二十例

常见虚词辨析二十例1、以至以致都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而产生的结果”之意,“以致”多用于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的结果。

如:他的腿受了重伤,以致几个月都起不了床。

2、不管不论无论“不管”多用于口语,“不论”“无论”多用于书面语。

因此“不管”后不能用“如何”“是否”“与否”等文言色彩字眼。

“不管”后面可用“形容词+不+形容词”,而用“无论”“不论”时,这种格式中间要加“还是”“跟”“与”等词。

如:a不管天气热不热 b无论天气热还是不热3、跟和同与用作介词时,口语中常用“跟”,书面语现在倾向用“同”。

用作连词时,一般倾向于用“和”,而较少用“跟”。

“与”口语中用得较少,但在文章的标题及书面语中常见,语气较庄重。

4、即使尽管(虽然)“即使”表示的情况一般是假设性的,“尽管”表示一种事实后面可加“可是”“但是”。

如: 即使条件最差,我们也要做。

尽管条件很差,我们还是做了。

5、进而从而“进而”强化进一步的行动。

“从而”除表示进一步的行动外,还跟上文有条件或因果的关系。

6、一方面一面(一边)“一方面”侧重表示并存的两个方面,时间可先可后;“一面(一边)”侧重表示同时进行的两种动作。

7、以及及和“及”只能连接名词性成分 “以及”“及”所连接的,常常前边是主要的,后边是次要的。

“以及”前能停顿,“及”前不能停顿。

“及”后可用“其”,“以及”后可以加“其他”。

…“以及”可连接分句,“及,和”不能。

8、和或表选择时用“或”,表并列时用“和”,两者不能混用。

9、何况况且都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追加理由,“何况”用反问语气来表示进一层的意思,“况且”无此种用法。

10、未免难免“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评价;“难免”表示客观上不容易避免,二者不能互换。

11、固然虽然“固然”侧重于确认某一事实,接着同时也承认另一事实;“虽然”侧重于让步,承认甲为事实,但乙并不因此而成立。

‚“固然”很少用在主语前,“虽然”在主语前后比较自由。

高考语文备考之20组常见易混虚词辨析

高考语文备考之20组常见易混虚词辨析

1.按期一按时按期:副词,依照规定的限期。

例:我国唯一以"子路问津"典故命名的书院问津书院一期本体维修及二期修缮复原工程已按期完工,三期室外配套工程亦将启动。

按时:副词,依照规定或约定的时间。

例:任课教师要按时下课,做到不拖堂,不利用各种方式变相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不多留课外作业。

2 .本来—原来本来:做副词时,有两个义项:一是原先、先前,二是表示理所当然。

例: 我本来不知道,到了这里才听说有这么回事。

原来:做副词时,表示发现真实情况。

例:我说夜里怎么这么冷,原来是下雪了。

【关键点助记】前者强调原先的情况,多用于上半句,下半句有时有"可是、但是"与之呼应;后者强调对先前的真实情况有所发现或醒悟,多用于下半句,时常是用真实情况对上半句加以说明或解释。

3・不免一未免不免:免不了。

例: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更好继承,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

教材"去中国化"的做法不免让人心寒。

未免:副词,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不免。

例:你们这样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未免太不礼貌了吧。

【关键点助记】"不免",只能用于肯定句中;"未免"常与程度副词"太""过于”以及数量词"一点""一些”等连用,表示对某事委婉地给出否定评价。

4 .不只一不止不只:连词,不但,不仅。

例:最近,人们都很关注垃圾处理的事儿。

不过,城市垃圾处理不只"分类"那么简单,它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

不止:做副词时,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例:社会需要个体的行动,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实事做起,不需要太多的空话,赞同这种观点的,远不止一个人。

5・从而一进而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例:英国研究人员最新研究认为,睡眠不足11个小时的学龄前儿童,会更想吃东西,尤其是他喜欢的零食,从而容易发胖。

高考18个虚词详解并例句翻译

高考18个虚词详解并例句翻译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释例№1.【以】(1)用作介词。

①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同刻舟求剑的情况一样。

)▲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要拿十五座城池要求换宝玉。

)▲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于是进去拜见。

问道:“凭借什么打这一仗?”)▲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其余的战船按照顺序一起进发。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这时凭大中丞的职衔做应天巡抚的是魏忠贤的私党……)补:▲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都爱好擅长文辞,凭着辞赋好而被人称道。

)②把。

起提宾作用。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秦国也不把城池给赵国,赵国也最终不给秦国宝玉。

)▲古人以问当作一种美德。

(《问说》古人把问当作一种美德。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病梅馆记》有人把文人画士喜欢把梅弄成奇形异状的病态的癖性公开告诉给卖梅的人。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付乡党——送还乡里(的朋辈中)③因,由于。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况且因一块宝玉的缘故触伤强大的秦国对我国的感情,不太好。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这时曹操的军队打了败仗加上由于饥饿疾病,死去了大半。

)补:▲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难道赵国的国王因为一块玉(和氏璧)而对秦国欺诈(反悔)吗?)▲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阉党)突然遭我们郡的乡亲这样猛烈的一次抗击,就不敢再株连(治罪)无辜了。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楚怀王不辨忠奸,外事被张仪所欺骗,内帷被郑袖所迷惑。

20组常见易混虚词辨析

20组常见易混虚词辨析

20组常见易混虚词辨析1.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

如:按照规定办事。

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

法律条文多使用“依照”。

如:依照原样复制一件。

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和精神。

如:遵照上级的指示办事。

2.本来:强调理应如此,一直如此。

如:当天的作业本来就应当天完成。

原来:强调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

如:原来是你啊!3.必定:重在强调说话人对事物的推理或判断。

如:我们必定胜利。

必然:强调事理上的确定不移或客观必然。

如:缺乏幻想的人,必然缺少创造力。

4.毕竟:表示追根究底得到的结论;终归。

如:年纪毕竟大了,记忆力不行了。

到底:表示经过变化或曲折最后实现的情况;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追究。

如:新方法到底试验成功了。

/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5.不只:不但;不仅。

如:企业改革的任务,不只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

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有“不限于”之意。

如:受伤的人恐怕不止报道的那几个。

6.从而:重在表示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

如:这个乡这几年修建了好几条公路,从而解决了农产品的运输问题。

进而:重在表示递进关系。

如:先提出计划,进而提出实施措施。

7.对、对于:两者在很多种场合下都可以通用。

但由于“对”比“对于”的动作性强,当“对”引进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者含有“对待”的意味时,它不能换成“对于”。

如:他对孩子很严格。

/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8.关于:表示关涉的范围。

如: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只能用“关于”)。

对于:主要指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9.赶快:抓住时机,加快速度。

如:时间太晚了,我们赶快走吧。

赶紧:抓住时机,毫不拖延。

如:要下雨了,赶紧走吧。

赶忙:强调动作行为迅速或急促。

如:听到喊声,他赶忙跑了过来。

10.何曾:用反问语气表示过去未曾发生。

如:我何曾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何尝:用反问语气表示过去未曾或并非。

如: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

(完整版)高考20个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完整版)高考20个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高考要求考生掌握的二十个虚词][1]----------------------- -------------------------------------------------------------1.用于句末,不译: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①语气助词: 2.表反诘[译为“呢”]:万钟于我何加焉?3.句中表停顿[不译]: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②代词:1.相当于“之”[译为“它、他”]: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2.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且焉置土石?③兼词:[译为“于此”]:积土成焉,风雨兴焉。

④形容词、副词词尾:[译为“…的样子”]盘盘焉,囷囷焉。

[2]--------------------- -----------------------------------------------------------------1.陈述句尾[译为“了”]: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①语气助词: 2.表感慨讥讽赞叹[译为“了啊”]:甚矣,汝之不惠。

3.表请求劝勉[译为“吧”]: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4.表疑问语气[可不译]:人问公子,年几何矣?[3]------------------ -------------------------------------------------------------1.表判断:死生,昼夜事也。

2.表肯定: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①语气助词: 3.表疑问:公子畏死耶?何泣也?4.表感叹: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5.句中表停顿: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 --------------------------------------------------------1.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振声激扬,侍者因此觉知。

①介词: 2.表凭借[译为“趁着、依据、凭借”]:变法者因时而化。

3.表方式[译为“经过、通过”]: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高考18个虚词详解并例句翻译

高考18个虚词详解并例句翻译

高考18个虚词详解并例句翻译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释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1)用做连词。

①又(或不译),表示并列关系。

例句:▲.蟹六跪下而二鳌。

(《义学》)螃蟹存有六条腿两只蟹钳子。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既叹息郦道元的记述过分简略,又嘲笑李渤的体会识见。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国论》赵国曾经五次跟秦国激战,两次失利三次胜利。

)②并且,而且。

表递进关系。

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义学》君子广为地自学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

)▲.然陈胜瓮牖绳枢之子,m隶之人,而迁徒之徒也。

(《过秦论》然而,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缸作窗户,用草绳系门轴的(贫穷的)人,又是m、隶一类的(种田)人,而且是个被迁谪戍边的征夫。

)③就,接着(或不译)。

表中承揽关系。

例句:▲.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播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我正有些惊恐,打算回去,就(听见)从水上发出巨大的响声。

)▲.尝一腭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察今》闻一块肉,就可以晓得整锅的味道,全鼎的调味。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备案官吏名册所造百姓户籍册,销毁各种府库,等候将军的到来。

)④但是,却。

表转折关系。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义学》青这种颜料,从蓝草中抽取的,但是颜色比蓝草更紫。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石钟山记》而渔人船夫虽然晓得,却无法记载。

)▲.向为身死去而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鱼我所欲也》先前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1⑤如果,假如。

表假设关系。

例句:▲.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秦国用城池赚取和氏璧,如果赵国不应允,心虚就在赵国。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大家假如存有底气,就看看我的马首行动。

)⑥地(或不译)。

即连接状语,表示修饰关系。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与说明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与说明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与举例说明[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考常见易混虚词20组例释
1.按照·依照·遵照
近日国内游戏开发者收到了一封来自苹果的公开信,要求开发者广电总局的相关规定,移动游戏需要经过审批才可发布,看来苹果已经向广电总局低头了。

2.毕竟·究竟
英国公投决定脱欧已逾两月,一份清晰的“脱欧路线图”至今“难产”,英欧之间将以何种方式相处仍不得而知。

3.不免·难免·未免
时间快到了,事情还没做完,心里着急起来。

4.以至·以致
据悉,由于张家界的玻璃桥每天限量接待8 000人,远远不能满足大量游客游览需要,出现游客购票的紧张局面,网络上甚至出现炒票“黄牛党”。

5.况且·何况
野蘑菇种类繁多,辨别是否有毒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即使专业人员也很难看准,野蘑菇中毒很难救治,死亡率高。

6.而且·反而
近日,济南市客管中心下发《出租车行业深化改革问卷调查表》,网约车车辆标准、运价、数量等成为调查内容。

据悉,济南网约车或被限定B级车以上,要喷上专有标识。

7.虽然·即使
美联储放任加息预期持续升温,那美元的涨势也将遭遇金融环境恶化的强劲阻力,届时美联储恐将转变态度。

8.但是·不过·只是
他还是那么乐观爽朗,比原来显得苍老了一点。

9.诚然·固然
读经失败,家长的损失只是钱财,而学生失去的则是最宝贵的少年时代,现在需要追问的是谁来为读经少年的失败承担责任。

,一些家长不切实际的望子成龙,让孩子成了反体制教育的牺牲品。

10.不然·否则
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称,除非中国经济面临增速跌破6.5%的重大风险,决策者不会认为有必要降息或降准。

11.逐步·逐渐
全国重点电厂存煤数量将由八月底的5 116万吨增加到5 500万吨的正常水平,用煤告急的电厂将明显减少,沿海煤炭运输宽松。

12.竟然·居然
一位17岁的斯里兰卡学生有些与众不同,为了阻止一场重要考试,他直接黑掉了总统的网站。

13.根据·依据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实施元年,8月26日,南京公安机关该法律规定对一违法宾馆开出了全市首张罚单。

14.几乎·简直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运动员的颜值无疑成了赛场外的加分项。

尤其是对于看多了整容脸的我们而言,奥运会里一水的纯天然青春颜就是净化心灵的清流啊!
15.不必·未必
全球经济对于零利率和量化宽松的恐惧或许过分夸大了,在特定情况下,教科书的坚持也会出现偏差,通货紧缩也有想象中严重。

16.屡次·一再
工信部今天回应称将对违反实名制规定的虚拟运营商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对于整改不力、违规的,工信部将依法坚决查处,直至取消其相关资质。

17.偶尔·偶然
8月13日零点,江苏盱眙明祖陵的夜空中,有几颗流星划过天际。

18.尤其·特别
今年,香港邮政推出了“向教师致敬”系列邮票,这也是香港邮政第一次以教师节为主题发放邮票。

19.一概·一律
在清理奇葩证明的过程当中,也绝对不能将所有的证明都统统归为其中,取消,否则就有可能造成制度上的漏洞,让一些人去侵蚀公共利益。

20.甚至·乃至
网购容易配送难,是当前电子商务进农村的最大难题。

由于投入大、风险高,而利润薄要亏损,成为突出瓶颈问题。

附:解析
1.选“遵照”“按照”是根据、依照之意,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依据;“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物为根据照着进行,多用于法令条文;“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和精神。

2.选“究竟”“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

“究竟”指原委,结果(名词);用于问句(不用于“是非问句”),表追究;毕竟,到底。

3.选“不免”“不免”表示客观上免不了,难以避免。

“难免”是不容易避免之意,多加在动词前,后面常跟“会”“要”。

“未免”指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不免。

表示主观上对某种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评价。

4.选“以致”“以至”有“直到”之意,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以致”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5.选“况且”“况且”用于后一分句前面,表示更进一层,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何况”则是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6.选“而且”“而且”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连接的是递进关系;“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表示反方向的递进,前边常有“不但不”“不仅没有”等呼应。

7.选“即使”“虽然”用于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是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常同“也、还”等副词配合使用,注意“即使”所表示的条件,可以是尚未实现的事情,也可以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

8.选“只是”“但是”用于下半句话里表示语义的转折,往往与“虽然、尽管”等呼应。

“不过”用于下半句开头,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是”相同;用于形容词性的词组或双音节形容词后,表示程度最高;指明范围,含有往小里或轻里说的意味,仅仅。

“只是”指仅仅是,不过是;但是(口气较轻);表示强调限于某个情况或范围。

9.选“诚然”“诚然”作副词,实在;作连词,固然(引起下文转折)。

“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
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10.选“否则”“不然”表示如果不是上文所说的情况,就发生或可能发生下文所说的情况;不是这样;用在对话开头,表示否定对方的话。

“否则”指如果不是这样。

11.选“逐渐”“逐步”指一步一步地;“逐渐”表示程度或数量逐步缓慢增减。

12.选“居然”“竟然”和“居然”都表示出乎意料。

前者常用于主谓之间;后者也可用于主语前,有时语气略重。

13.选“依据”“根据”表示以某种事物作为结论的前提或语言行动的基础,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依据”表示以某种事物作为论断的前提或言行的基础,多用于书面语,更多用于法令文件、科技语体。

14.选“简直”“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差不多;表示某种事情接近发生(多用于说话人不希望的事情)。

“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语气带夸张)。

15.选“未必”“不必”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未必”表示不一定。

16.选“屡次”“屡次”和“一再”都表示一次又一次。

前者强调动作或活动次数多;后者强调动作或活动的重复、反复,不一定有明确的次数。

17.选“偶尔”“偶尔”和“偶然”都有间或、有时候之意。

前者指偶然发生的;后者指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跟“必然”相对。

18.选“特别”“尤其”和“特别”都表示更进一步。

“特别”还指与众不同、不普通,格外,特地。

19.选“一概”“一概”和“一律”都表示适用于全体,没有例外。

后者还表示相同,一个样子。

20.选“甚至”“甚至”和“乃至”都强调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

从语意轻重来看,“乃至”语意较轻,有意料之中的意思;“甚至”语意较重,有意料之外的意思。

从语体色彩来看,“乃至”多用于书面语;“甚至”则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