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高
崇高的美学概念
![崇高的美学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ae13bb0c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e6.png)
2016/10崇高的美学概念文/张钰【摘要】崇高的美学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在哲学辩论之中是相当重要的辩论主题。
公元1世纪的朗吉努斯的《论崇高》这本书对于18世纪的作家们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
在《论崇高》之中,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庄严而伟大的思想、慷慨而激昂的感情、高雅的措辞、尊严的结构以及辞格的藻饰,然后用海洋、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进行了阐述。
英国的博克则是西方美学史上将崇高和美进行严格区分的人,在英国还有另外的一些美学家并不承认崇高体验中的恐惧与痛苦所能够产生的作用。
为了能够对崇高的美学概念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在文中从朗吉努斯出发,就欧洲哲学家与美学家们对于崇高的美学概念的论述进行了阐述,对这些巨人们的思想进行阐述,然我们可以更好地对崇高的美学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相信崇高的美学概念将会一直是美学与哲学范畴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崇高;美学;哲学崇高的美学概念,起源于古希腊,这是非常重要的哲学辩论的主题。
在18世纪与20世纪末的欧洲,都曾作为美学研究的核心因素。
《论崇高》通常被看作是朗吉努斯所著,这本书对18世纪的作家们影响巨大。
实质上,朗基努斯将崇高的定义区别于通过美丽的事物和运用浩瀚气势的手段去唤起人们内心强烈的情感,并激发敬畏品质的“美”的艺术。
因为美可能是琐碎的、有轮廓的、清晰的和日常的,而崇高则是巨大的、不规则的、模糊的和超出人力范围的。
“崇高”这个词出现在18世纪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之中,如约翰·丹尼斯的《诗歌评论的基础》和约瑟夫·阿狄生的一篇众所周知的文章《想象中的快乐》。
它很快被应用到视觉艺术之中,其中,老乔纳森·理查森在一篇关于批评艺术和绘画的文章中说恐怖时期画家们更适合写作“它(崇高)给予我们想法去考虑我们自身的安全”。
这一概念,常用在作家写崇高内容的文章之中,在埃德蒙·伯克的《论崇高与美丽概念起源的哲学探究》中得到全面的阐述。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157c9a3283c4bb4cf7ecd1d1.png)
朗吉弩斯不但提出了“崇高”的美学范畴, 使美学研究的范围得到拓展;更为重要的 是,他所倡导的崇高风格,直追人类的心 灵,提出了“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 的回声”的审美理想,认为心灵的崇高是 文学崇高的基础,二者是完全统一的,它 们共同构成了完美的审美境界。
朗吉弩斯认为崇高风格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高雅、深沉、不同凡响的意味,激昂、磅礴、如 火如荼的热情,旷达、豪放、宛若四海的气概, 刚劲、雄健、炮击弩发的劲势,以及高超、绝妙、 光芒四射的文采。他反对因标新立异产生的浮夸、 幼稚、矫情。朗吉弩斯认为,真正的崇高风格能 使人充满昂扬、豪迈、豁达、振奋之情,崇高的 风格是文艺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的内在特质。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 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 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 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愀 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 喜,漻乎其如悲。”
西方的优美与崇高来源于两希(希腊与希 伯来)精神,还与日神——酒神精神有关。 伯来)精神,还与日神——酒神精神有关。 而中国的阴柔阳刚之美,则源于中国古代 哲学的阴阳学说。
[清]桐城派文论家姚鼐明确提出 阳刚之美” 阴柔之美”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 概念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 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 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 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 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 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鎏铁; 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 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是西方美学的两个对立而 又对应的经典范畴,也是美的两种典 型的表现形态。优美给人以心旷神怡 的审美愉悦,如和风丽日、轻歌曼舞、 鸟语花香;崇高给人以优美,英文为grace;崇高,英文为subline。 优美,英文为grace;崇高,英文为subline。 晚清的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美学史上最早 译介和运用这一对审美范畴的学者。他说: “美学上之区别美也,大率分为两种:曰 优美,曰宏壮。”蔡元培在其《以美育代 优美,曰宏壮。”蔡元培在其《 宗教说》 宗教说》中把优美称为“都丽之美”,称 崇高为“崇宏之美”;而“崇宏之美”可 分为“至大”和“至刚”两种。
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高
![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302075baa98271fe910ef9f8.png)
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高学院:法学院专业:社会工作学号:121221114姓名:陈道梅指导教师:王文晶摘要:“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是西方美学家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基础上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相对稳定的、最基本的形态之一。
它是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这种对立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当人在崇高状态之中时,人超越了对象也超越了自己。
崇高表现在思想上和具体的行动中、是伟大的壮烈的、是现实挫折与理想追求的独特结合。
崇高既包括着形式上的粗矿有力,也包含了审美主体的道德完善,从而成为人的一种生和发展的方式和人生的理想境界。
关键字:美学、崇高、艺术作品1、崇高的概念崇高,又称壮美,它重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鼓舞和激励,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2、崇高的本质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
崇高既是客观存在的宏大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
3、崇高的特征崇高作为美的基本形态,它的对象常常是体积巨大、力量雄伟、气势磅礴的。
崇高的东西往往通过令人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我们学习和赶上它,体现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心,使得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到满足,因而引起一种愉悦感。
(1)、在外形上,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如巍巍泰山、涛涛长江等。
(2)、在威力上,往往具有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
如火山、雷电、奔马等。
(3)、在心理效应上,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4)、在精神效应上,总是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
4、对崇高的理解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 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
大学美育:优美与崇高
![大学美育:优美与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217a302aaf45b307e8719718.png)
20
博克认为,人有两种情欲:自我保存的情欲 和社交的情欲。其中自我保存的情欲起源于 恐惧和痛苦。如果我们与使我们感觉恐惧和 痛苦的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使之并不威胁 到我们的安全,这时我们的感觉,就不是可 怕,而是惊叹和赞赏。这种感觉就是崇高感。 它实际上来自于恐惧和痛苦的消除,是痛感 向快感的转变,是克服了痛感之后所取得的 审美快感。
42
(3)从审美感受看:壮美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一 种单纯昂扬振奋之情,而崇高则常常伴随着 恐怖和痛感,或者一种宗教的神秘意味。
பைடு நூலகம்
43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 与崇高与优美相内似,中国传统美学中存在 着“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也就是“壮 美”与“优美”的提法。
44
与景残今更 波竟兰歇寒 何虚月宵那 ,无舟。蝉 雨 人设。酒堪 暮语催都凄 霖 说。此醒, 霭凝发门切 铃 。便去何冷 沉噎。帐, 纵经处落多沉。执饮对 情楚念手无长 有年?清 自天去相绪亭柳 千,杨秋 种应柳节古阔去看,晚永 风是岸!伤。,泪留, 情良、 离 千眼恋骤 ,辰晓 别 里。处雨 更好风 , 烟 、初
美学范畴
优美与崇高
1
范畴的界定:
1.范畴是人们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和 关系的概括和反映。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一 种逻辑形式,是各种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 各门具体科学都有自己的一系列基本范畴, 如物理学中的速度、质量、重量;政治经济 学中的商品、价值、货币;天文学中的天体、 星系等等。
2
2.范畴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 发展起来的,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产物。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认识不 断深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步 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了概念 和范畴。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优美与崇高)【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优美与崇高)【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fe4e9bd7f242336c1fb95e0e.png)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9章优美与崇高一、名词解释1.优美答:优美是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的美学概念。
“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二曰壮美。
”优美是一种美的类型,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是和谐。
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从市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2.崇高答:崇高,又称为壮美,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
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3.审美范畴答:审美范畴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最基本最普遍的概念。
审美范畴一般是经过高度概括的“大风格”。
不能随意添置,无限增多。
不同的文化圈发育了自己的审美文化,每一种审美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形态。
不同的审美文化之间,有着因文化的价值取向、最终关切的不同而带来的重大区别。
如果说,艺术风格反映了不同艺术的意象的风格,那么,审美范畴则是文化的“基本意象”的风格。
文化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有着自己的基本意象。
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种基本意象是这种文化的“理念”的感性显现。
而审美范畴就是这一“基本意象”的风格。
如古希腊文化“基本意象”的代表是什么庙和神的大理石雕像,它们体现了“优美”这一属于希腊文化的“大风格”。
4.反思判断力答: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
康德对“判断力”了解的意义在于“反思判断”,这是康德之前从未有人使用过的。
“反思判断力”就是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
反思判断力取代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理念的“图型”的说法,并且通过审美判断力奠基起来的合目的性原则,并成为作为高级认识之一的判断力的先天原则。
浅谈美学里的优美与崇高
![浅谈美学里的优美与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db6f6e17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b9.png)
浅谈美学里的优美与崇高
赵美珊
【期刊名称】《世纪之星—交流版》
【年(卷),期】2021()28
【摘要】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
优美和崇高都是人们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基础上逐步形成并积累下来的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优美和崇高两者是不同的,其区别就在于优美使人欢愉,崇高使人敬畏。
但两者的关系却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
优美和崇高是美学的两种不同的具体形态,也是西方美学的两个基本范畴。
因此,分析和把握优美与崇高,是美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在南美的领域中,他们建基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体现了人类存在体验的不同方面。
长期以来,学者们多关注的是优美与崇高的区别,却很少关注它们之间的联系,本文将从优美和崇高的基本特征、区别与联系、历史探讨方面浅谈美学里的优美与崇高。
【总页数】2页(P0083-0084)
【作者】赵美珊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
【相关文献】
1.浅析现代美学中的“优美”与“崇高”
2.论康德美学思想“优美”与“崇高”
3.行走于“优美”与“崇高”之间——小议康德之《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4.优美与崇高──中国和古希腊神话的美学形态辨异
5.论崇高与优美美学范畴在美术作品中的体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优美与崇高的美学探究
![优美与崇高的美学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eaa1bb92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95.png)
优美与崇高的美学探究摘要:优美的美感经验,在感觉上是一种无功利而普遍令人愉快的、轻松的体验;在审美主体与对象的关系上是一种和谐、契合关系,而不是一种抵触或矛盾关系;在审美主体心理活动的意识与无意识之关系上,优美感作为纯粹的感性活动,却是合乎理性的;在心理反应上是一种顺应反应,即我们的心理活动没有与对象之间的对抗和矛盾,而是很快乐的接受对象,并在情感上与对象之间亲和、亲密;在美感经验的呈现形式上,则是“合规律性”的形式,即既不违反自然形式,也不违反人的基本感性形式。
关键词:优美崇高崇高和优美是美的两种不同形态,即美的两种不同种类。
如有句六言诗云“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这两种不同形态的美,给我们的审美感受也是不同的。
前者给我们无限的力量,后者给我们的却是心旷神怡的审美愉悦,可以扩大我们的精神境界和审美享受。
前者叫崇高,后者叫优美。
优美、崇高的本质及美学特点优美、崇高作为美学范畴分别对应着阴阳两象,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不论是形态或色彩,质地或境界,优美与崇高都以各自的特征而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⒈优美的本质及美学特点一般来说,娇柔小巧事物的美属于秀美,即优美。
例如依依的杨柳,娇嫩的花草,柔和的春风,还有一般的青山绿水,小桥人家。
娇柔的声音是优美的,如鸟类的声音,昆虫的声音,潺潺流水声。
社会生活中的优美,侧重于内容的和谐,既表现在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表现在结果上,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而产生出来的浑然合一、交融无间的一种境界。
人情友善、和睦共处的社会关系,安居乐业、国富民安的社会环境,缠绵悱恻、激动人心的爱情故事以及幸福美满、白头偕老的家庭氛围,甚至顽皮活泼、天真无邪的童真生活等等,都算得上是社会生活中的优美。
优美是人们较早注意到的一种审美现象。
在我国美学思想中,素有阴柔美和阳刚美之分。
所谓“阴柔”,“秀婉”,“柔性美”即优美。
清代桐城派文艺理论家姚鼐在谈到阴柔美时,曾作过如下论述:“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
No.10 崇高美学【美学原理】
![No.10 崇高美学【美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59c19e4255270722182ef71f.png)
性质,是人通过“暗换”赋予
了自然界的。这说明康德的崇 高观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米兰大教堂
科 隆 大 教 堂 的 尖 顶
中国哲学中关于崇高的思考
孔 子: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为大, 唯尧则之
孟 子: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庄 子: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
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
可见,中国古代“大”, 就是美的一种形态——崇高
古 希 腊 雕 塑 : 雅 典 娜
帕特农神庙的柱廊(陶立克式建筑)
米兰大教堂内景(哥特式建筑)
一、崇高的文化内涵
• 1、什么是崇高?
• 崇高是指物质形 式和精神品质二 者兼有的伟大、 出众的现象,是 内容突破形式表 现出来的一种不 和谐的冲突美, 是一种带有庄严、 圣洁、伟岸色彩 的神圣美。
• 崇高(sublime)的审美 形态起源于希伯来文化 和基督教文化。
(2)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西方主客两 分的自然观与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不同
(三)崇高是一种神人相通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的意识中,神不是与人相隔的彼岸存在,神的
力量体现在现实存在中,而世俗世界中的人只要修养成为充 实伟岸的理想人格,也就进入了神圣世界。
(1)中国传统的宗教观念: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念中的天人合 一,不仅表现为主体和客观的融合,也是此岸与彼岸的同一。 中国是一个高度重视现实世界的民族,中国的宗教世界都不 是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绝对永恒的世界,而是现实世界相对 立的延伸与放大,土生土长的道教的仙界有着现实的伦理与 秩序,佛教进入中国后成了“我心即我佛”的禅宗,因此, 在中国人的思维中,神的力量一定要体现于现实存在中。这 样,高大骏极的四岳就是神灵之光的体现。
大自然的崇高景象不少具有奇与丑的 特征,不仅自然现象如此,大凡气象雄浑 具有崇高品格的艺术作品也都含有怪诞的 因素,或在题材上、或在造型上、或在意 蕴上,如罗丹的巴尔扎克塑像、如《拉奥 孔》雕像。
精选]第七章审美的范畴——崇高论
![精选]第七章审美的范畴——崇高论](https://img.taocdn.com/s3/m/3408860b647d27284b7351a0.png)
这段话表明,崇高的效果是能 够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人天生 就有追求伟大、渴望神圣的愿望 。在崇高的对象面前,人感到自 身的平庸和渺小,人奋起追赶对 象、征服对象、超过对象,从而 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 程中体会到一种自豪。
朗吉弩斯关于崇高效果的观点对后人产生很大
的影响。例如,18-19世纪德国美学家黑格 尔写道:“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 、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 他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 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朗吉弩斯的“崇高”范畴的 提出以及对崇高效果——“狂喜 ”的强调,在美学史上具有重大 的意义。它标志着一种转变,这 种转变在艺术创作中是由理智向 情感的转变,由规范法则向精神 实质的转变,对艺术作品的分析 由抽象的理论探讨转变为具体作 品的分析和比较,在创作方法上 则由平易清浅的现实主义转变为 追求宏伟的精神气魄的浪漫主义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
,把崇高分为两种:数量的崇高主要涉及体 积,比如暴风雨中的大海、荒野的崇山峻岭 、埃及的金字塔和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等等 。力量的崇高指巨大的威力,同时我们心中 有足够的抵抗力和这种威力抗争。康德这里 说的“另一种抵抗力”,是指人的勇气和尊 严,因此,是一种道德情操。对于康德的崇 高在于体积巨大的观点,受到后人的批评。
自然界中的崇高对象比如狂风暴雨电闪雷鸣高山大海等它们的崇高不仅在于体积形态和色彩等自然性质还因为它们曾经对人类构成严重的威胁和挑战人类与它们做过长期激烈的斗争它们的崇高表现了人类与之相冲突相抗衡的痕迹它们以惊人的自然威力摧毁一切的气势和某种神秘气氛构成崇高而与此不同朱先生以移情说解释崇高
第七章 审美的范畴—“崇高”论
高的事物有共 同的特点,就 是可怖。
《美学》第四章 审美范畴论
![《美学》第四章 审美范畴论](https://img.taocdn.com/s3/m/6ace8b0603d8ce2f00662349.png)
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2、优美:优美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常常以小巧、光滑、柔和等特征令人愉悦。优美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实践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总之,喜剧性最显著的效果就是笑。
7、论述:丑的美学意义(或丑的审美价值):
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丑时美的对立面,与美是相互依存有相互转化的。以丑衬美,可以使美更加突出;
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恩格斯说:“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
悲剧的内涵: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京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4、悲剧性的效果
(1)悲剧由痛感到快感的转化,从身心贯通的角度去看待净化心灵;
(2)悲剧体验的净化作用,主要指精神是情*的提升,亚里士多德、卡塔西斯;
(4)生命悲剧: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悲剧。托尔斯泰说,人生最大的悲剧是床弟间的悲剧。
(5)荒谬悲剧。
悲剧在古希腊文中意为“山羊之歌”,本是希腊人在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时以独唱与合唱的形式来进行的。
悲剧冲突的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例,鲁迅: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第四章 审美范畴论
美学作业:理解崇高的三个要点
![美学作业:理解崇高的三个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79503a4169eae009581bec66.png)
理解崇高的三个要点——大美、无形式、纯内容在西方美学中,崇高和优美是两个经常被对举的范畴,英国哲学家伯克认为“美”的对象是引起爱或者类似情感的对象,它对人具有显而易见的吸引力,所产生的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因此没就有像类似女性柔美的性质,相反崇高则是一种容易引起恐惧,带有痛感性质的对象,往往拥有巨大体积的、壮丽宏伟的、无限、突然等性质的物体,类似于代表力量的男性所具有的力量。
在西方最早提出崇高美这个范畴的,是古罗马时期的郎加纳斯,他认为凡是崇高的事物总是使人惊心动魄,其境来之情的奇特的东西,如自然界中的江河大海,火山爆发等。
而最早把崇高和美区别开来并加以比较研究的是英国经验派哲学家伯克,他说:“崇高的对象在他们的体积方面是巨大的,而美的对象则比较小。
”美必须是平滑、光亮的,伟大的东西则是凹凸不平,奔放不羁的。
美必须避开直线条,然而又必须缓慢的偏离直线;而伟大的东西则在许多情况下,喜欢采用直线条,而当它偏离直线时也往往作强烈的偏离。
美必须是朦胧模糊的,而伟大的东西则必须是阴暗朦胧的。
美必须是轻巧娇柔的,而伟大的东西则必须是坚实笨重的。
何为崇高呢?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崇高是属于美的范畴,有些学者则称之为壮美,无论是崇高还是壮美,他所带给人的感觉是与优美相异的。
就像我们无法用相同的眼光去欣赏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一样,若用崇高和优美来定义他们的话崇高毫无疑问属于前者。
在康德的定义(康德认为:美来自想象力和知性的和谐统一,产生比较安宁平静的审美愉悦;崇高则来自想象力和理性互相矛盾的斗争,产生比较激动、震荡的审美感受。
崇高感是由痛苦转化而来的,它仅能间接产生愉快。
自然景物的崇高就在于巨大、混乱、狂野、无秩序…,它们让我们见到伟大和力量)中,美与崇高的命题被进一步深化了。
在康德看来美引起人们愉快的感觉形式,它协调了人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具有普遍意义。
而崇高表现的是与之不同的形态。
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 (《美学原理》PPT课件)
![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 (《美学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2151e181ed9ad51f01df2a7.png)
一、优美的本质及其特征
• 优美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实现和结果,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最终成 果,是实现对实践最充分的肯定。
• 人的本质对象化实现中,优美侧重活动结果的展示,在本质上是静态的很少 有矛盾冲突与审美张力的痕迹。
• 优美的特征: • 其显示在形式方面比较直接,不仅带有普遍的涵摄概括性,而且逐渐形成了
三、作为自由个性与社会使命合题的崇高
• 在对社会历史使命感的理解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贡献不仅在于强调人的自 由本质的发展与人的感觉的解放问题,而且还在于提出了“人的一切感觉和特 性的彻底解放”与“全面的人的复归”等重大任务。
• 每一个社会发展虽要以自由个性的发展来实现,并以个人的幸福为目的;但 同时又要通过社会的发展来完善自身,并获得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人与人类总总体的和谐共生和共同发展这是作为自由个性与社会使命合题的真 正内涵。
• 二者相互转化的常态性规律是由崇高趋向优美。 • 优美与崇高是美的两极,没有优美,就无以突出崇高;反之没有崇高,
也难于显现优美。优美与崇高的这种运动与演变,生成千姿百态的美, 使审美活动显得无限丰富又色彩纷呈。
二、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
• 优美与崇高的转化还表现出复杂性状况。在崇 高向优美转化的纵向历程中,因主体存在位置与 活动情境的变化,亦可能有新的审美范畴产生的 趋向。
美以感性形式的和谐为主,其审美 意蕴、情感力度柔和平稳,呈现为 秀丽、妍雅、清新、明媚、轻盈宁 静等境界,具有小巧、平静、舒缓、 圆畅、单纯等表现形式。
江南水乡 周庄
一、优美的本质及其特征
• 无论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的自然景象;或是山明水秀、波平如镜, 倒影清澈的自然景色;还是艺术表现中的单纯静穆、情景和谐等,其境界均体现了 优美的形式特点,给人以和谐、完满的审美享受。
浅谈审美范畴中的优美与崇高
![浅谈审美范畴中的优美与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558fd2fc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e6.png)
浅谈审美范畴中的优美与崇高优美和崇高是一对重要的审美范畴。
它们主要是西方美学史上的概念。
在中国美学史上,相似的概念有优美和壮美、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一般而言,广义的美包括了一切审美现象。
它除了包括优美与崇高、喜剧和悲剧之外,还包括了丑。
与此不同,优美是一种狭义的美。
它不仅排除了丑,而且还排除了崇高、喜剧和悲剧。
一般而言,优美和崇高相对。
优美是事物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没有冲突的和谐的美。
如群山中涓涓的小溪,风中摇曳的百花,歌唱的小鸟等。
无论是它们自身,还是它们与环境,都是和谐的。
优美的形式特征优美的事物具有其独特的形式特征。
它具有小巧、精致、轻盈、清新、秀丽、优雅等品格。
如人们说小的就是美的。
这就是指小的就是优美的。
人们还说精致的东西是精美,秀丽的东西是秀美。
这里的精美和秀美也就是优美。
优美的事物虽然具有许多特点,但最主要具有如下的根本的特点。
第一,单纯。
优美的事物不是杂乱的,而是单纯的。
如某一简单的线条,如蛇形线;某一简单的图形,如圆形。
还有某一单一的色彩等,如绿色和蓝则等。
优美的单纯主要是是保持了自身的纯粹性。
第二,宁静。
优美的事物不是骚动的,而是静止的。
它表现了人和事物处于自身本性的寂静的状态。
即使它是运动的和变化的,也不是剧烈的,而是柔和的。
因,此优美的事物是一种静态、柔性的美。
如秋日蓝天上的白云,春天拂面的清风等。
优美的内容特征优美的事物主要表现了生活世界的和谐性。
一个事物是一个由不同的要素所构成的整体。
每个要素是独特的,因此是差异的。
但它们遵守一定的尺度,恪守自身的边界,并与其他要素发生关联。
这样一种关系便是和谐的关系。
在生活世界中,欲望、技术和智慧是不同的,但构成了一种无法割裂的关联。
在此关联中,三者是矛盾的。
但当它们化解矛盾并保持平衡时,生活世界就是一个和谐世界了。
此时的世界呈现为和谐的美,也就是优美。
和谐的世界使人和物都能具有一种优美的特性。
人身心合一。
物也自在自得。
一种优美的艺术也就是表现了处于和谐本性中的人和物。
美学中的崇高
![美学中的崇高](https://img.taocdn.com/s3/m/fcd2e3b0376baf1ffc4fada3.png)
美学中的崇高崇高作为一个特定的美的范畴,美学中所讲的崇高,是一种庄严的美、刚劲的美、雄浑的美,与伟大、壮美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情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崇高作为一种美的表现形态,同样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但又不是纯粹的自然属性。
它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或直接、间接地与人类实践相联系。
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斗争是严峻的、艰巨的,充满矛盾和冲突的。
人们在实践中越是遇到严峻的考验,越是经历种种艰难险阻,斗争的历程越是激烈、严峻,就越能激发、表现出人类自身本质力量。
而崇高正是人的这种主体力量与客体冲突在对象世界中的感性显现。
崇高的本质同样适用于自然界的崇高。
崇高的特征(1)、在外形上,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如巍巍泰山、涛涛长江等。
(2)、在威力上,往往具有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
如火山、雷电、奔马等。
(3)、在心理效应上,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4)、在精神效应上,总是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
崇高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审美感受,它并不是一开始就令人愉快的,而往往有惊奇、畏惧的心理因素加入,中间还有所转折。
这里所说的对崇高的几种态度是由崇高不同对象的特点、类型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人们对有无限威力的自然对象往往会产生畏惧、惊叹之感;对于社会性的崇高对象特别是严酷的社会冲突斗争及斗争中显示出来的先进阶级的伟大力量、崇高精神,往往产生一种尊严感或自豪感。
有时我们面对伟大的历史斗争和伟大的历史人物,我们会感到自身渺小、平庸,但随之而来的则是激发起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朱光潜关于崇高感说:“对象以巨大的体积或雄伟的气魄向我们压来,我们首先感到的是势不可挡,因而惊惧,紧接着这种自卑感就激起自尊感,要把自己提到雄伟对象的高度而鼓舞振奋,感到愉快。
第四章美学的基本范畴(选修系
![第四章美学的基本范畴(选修系](https://img.taocdn.com/s3/m/fb145b1f6bd97f192279e924.png)
优美的具体表现:
自然景物
优美的具体表现:
社会生活: 融洽的关系和平静安 宁的生活氛围。比如纯 洁的友谊、爱情、亲情。 同时劳动成果和产品往 往也是社会生活的优美 的重要来源。
贝多芬《献给爱丽丝》
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 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 玛尔法蒂的女 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 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 的小曲赠给她。“巴加泰勒”(Bagatelle)意 思是小玩意儿。
返回
优美的特点
秀雅协调的形式 浑然一体的内容 轻松愉快的美感
秀雅协调的形式
在形式上,优美表现出清秀、典雅、柔和、协 调的特点,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具有宁静, 平和性质。
浑然一体的内容
在内容上,优美内部各要素处于一种和谐状态, 它们相互融合,浑然一体,用科恩的话说,优 美是“那种完全消失了矛盾的”状态。
返回
第二节崇高
一西方美学史上的崇高论述评 二中国美学中与“崇高”范畴有关的论述 三崇高与优美的区别 四崇高的特点
崇高:它是指对象以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 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 以心灵的震撼。使人心潮澎湃、惊心动魄,进 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 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高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一西方美学史上的崇高论述评
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是3世纪罗马美学家朗吉 弩斯在他的著作《论崇高》中首先提出来的。
崇高具有五大因素:
1、庄严伟大的思想 2、强烈激动的的情感 3、修辞的妥当运用 4、高尚的文词 5、庄严生动的布局
溪流
美学
![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d81f0f55ad02de80d4d8405e.png)
浅析美学史上的崇高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在西方美学史上是最早谈及有关崇高内容的。
他把音乐的审美风格划分为两类﹕一种是具有男性阳刚之气、粗犷尚武、振奋人心的作品﹔另外一种是轻婉甜蜜,具有女性阴柔之美的作品。
而柏拉图是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与“优美”并举。
他在《文艺对话集》中说﹕“凭临美的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限欢喜,于是孕育无量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
”在西方美学发展史上一般认为是朗基弩斯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的。
他在《论崇高》中说:“一个人如果四方八面地把生命谛视一番,看出在一切事物中凡是不平凡的、伟大的和优美的都巍然高耸着,他就会马上体会到我们人是为什么生在世界上的。
因此,仿佛是像按着一种自然规律,我们欣赏的不是小溪小涧,尽管溪涧也很明媚有用,而是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尤其是海洋。
”朗基弩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应该具有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深厚的热情、符合修辞格的藻饰、高尚的措辞和把前四者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庄严宏伟的结构,但说到底,作品的崇高风格来自于伟大的心灵,他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因此,他赞美希腊演说家德谟斯特尼斯的演说“以他的力量、气派、速度、深度和强度,像迅雷疾电一样燃烧一切,粉碎一切”。
“崇高”作为严格意义的美学范畴发源于近代,正像鲍桑奎所说:“随着近代世界的诞生,浪漫主义的美感觉醒了,随之而来的是对于自由的和热烈的表现的渴望,因此,公正的理论不可再认为,把美解释为规律性和谐,或多样性的统一的表现就够了。
这时出现了崇高的理论。
”所以我们认为,直到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写出了《论崇高与美》一文,“崇高”才正式作为美学范畴,得到美学家和哲学家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但是严格地说,今天我们所讲的审美形态意义上的崇高还不是博克研究的那些,他主要研究崇高感产生的原因与崇高事物的基本特征。
他对于崇高的看法主要是从人的生命意识角度入手的。
美学概论 第七章 审美范畴
![美学概论 第七章 审美范畴](https://img.taocdn.com/s3/m/72ea0ec3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28.png)
三.审美范畴的两极对立
2、两极对立的原因: (3)人类思维的二值逻辑 • 最后,从现实评价的角度看,审美范畴的两极对立源于文明人类思
维的两值逻辑。人类对世界意义的解释通常表现为肯定或否定的 评价,不论是事实判断(真与假),还是价值判断(善与恶),都是如此。 审美意义是由现实意义升华而成的,因此作为审美意义抽象的审美 范畴,也必须使用两值逻辑,并把这种两极的现实判断升华为两极 的审美范畴。
二.审美范畴的历史性与民族性
• 2.审美范畴的历史性:
• (1)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特定的审美范畴。 • 审美范畴的历史性首先表现为,并不是从审美产生之日起所有审美范
畴就一起出现,特定的审美范畴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由于审 美范畴是长期社会审美实践的历史积淀物,因此,它往往体现了一定 时代的审美理想。这就是说,只有在特定的审美理想成为时代精神的 历史条件下,特定的审美范畴才能产生。
三.审美范畴的两极对立
• 3、肯定性范畴的性质:直接表现审美理想。 • 肯定性审美范畴凝结着这样一些审美意象,它们直接诉诸审美理
想,按照审美理想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因此,这些审美意象的抽 象即审美范畴呈现出正面的生存意义,即生存应当是这样的。 • 肯定性审美范畴所代表的审美意象,展现的并不是现实世界,而是 超现实的理想世界,它比现实世界更美好、更自由,它们所蕴含的 情绪是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产生鼓舞人心、愉悦性情和催人 奋进的审美效果。
• 3.审美形态 • (1)审美范畴代表了一类审美意象,因此也是审美形态。 • (2)审美范畴与审美形态的区别: • 审美范畴侧重审美意义类型,而审美形态侧重审美的形式
类型。
二.审美范畴的历史性与民族性
• 1.审美范畴的稳定性 • 审美范畴作为形而上的意义之结,具有稳定性,它一旦形成,就具有某种
浅论“崇高”的审美意义
![浅论“崇高”的审美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88b869a02d276a200292ed1.png)
浅论“崇高”的审美意义作者:马莉娜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5年第04期【摘要】崇高是朗吉努斯在其《论崇高》一书中提出的,本文认为崇高是西方文学史中非常有名的一个美学范畴:崇高在心理特征上是人对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的一种体验; 崇高是生命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性所表现的正是人性的升华,智慧的创造,自我的突破;《圣经》是古希伯来民族的宗教经典,希伯来人对上帝的信仰是一种对无限的敬畏,因而产生了崇高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崇高;审美情趣;《圣经》在审美范畴发展史上,崇高要较优美出现的迟,尽管作为一种现象,崇高早为人们所注意并思考,但是,崇高作为审美形态仍远不及优美传统悠远并流行普及。
公元一世纪罗马美学家朗基努斯的《论崇高》是思考崇高的早期文献,但更多地是从修辞学角度看待崇高的。
这部文献至十六世纪中叶才被世人发现,十七世纪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将它译成法文后影响逐渐扩大。
但就总体形势而言,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是近代才明确与流行开来的事情。
就文艺思潮而言,崇高与近现代反古典主义而兴起的浪漫主义有直接关系。
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书,其中所包含的崇高观念恰恰是作为优美传统的对立面。
一崇高是朗吉努斯在其《论崇高》一书中提出的。
虽然他论述的崇高主要是指文章的风格,但他的探讨是基于人的心灵而展开的。
他明确地指出“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这说明,崇高既是一种艺术美,也是一种精神境界。
《论崇高》写道:“天之生人,不是要我们做卑鄙下流的动物;它带我们到生活中来,到森罗万象的宇宙中来,仿佛引我们去参加盛会,要我们做造化万物的观光者,做追求荣誉的竞赛者,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的心灵中植下一种不可抵抗的热情——对一切伟大的、比我们更神圣事物的渴望。
”《论崇高》多出号召要和崇高的对象展开竞赛、竞争,并援引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话“竞争对于凡夫是有好处的”。
凡夫俗子在和崇高对象的竞争中,能够“心灵扬举”,“襟怀磊落,充满自快乐的自豪感”。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fa123f12f18583d04964592c.png)
2.崇高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理论影响非常大,在美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康德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而美的形式是有规律、有限制的。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崇高分析中》说:“它们(指自然里的崇高现象)却更多地是在它们的大混乱或狂野、极不规则的无秩序或荒芜里激引起崇高的概念,只有它们同时让我们见到伟大和力量。”康德认为,美的想象力与知性的和谐统一,产生比较安宁平静的审美愉悦。崇高则是想象力与理性互相矛盾的斗争,产生比较激动、震荡地审美感受。崇高感是由痛感转化而来的,它是一种能间接产生的愉悦。
第四,力量上的弱与强。优美的事物不呈现主体和客体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主客体双方的平衡、统一、和谐、安宁,强调力量的平衡和稳定,追求一种阴柔之美。崇高的事物则体现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尖锐对立和严重冲突,充满了动荡与斗争,强调力量巨大与气势磅礴,追求一种阳刚之美。元代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小简练、构思巧妙,具有阴柔之美;而北宋苏轼的名作《念奴娇?大江东去》,则抑扬顿错、气势磅礴,具有崇高之美。
国家开放大学实验学院《审美入门》形考任务四
![国家开放大学实验学院《审美入门》形考任务四](https://img.taocdn.com/s3/m/f931e06f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06.png)
国家开放大学实验学院《审美入门》形考任务四(对应第5-6章,系统自
动评分)-100分
题1:优美作为一种美感类型,本质特征体现在审美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和谐统一。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题2:根据描述对象和采用手法的不同,喜剧可以分为肯定型喜剧和否定型喜剧。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题3:西方美学史上,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题4:崇高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和谐。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题5:崇高是审美范畴之一,它与另一个美学范畴“优美”相对。
A.对
B.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美学审美范畴之崇咼学院:法学院专业:社会工作学号:4姓名:陈道梅指导教师:王文晶摘要:“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是西方美学家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基础上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相对稳定的、最基本的形态之一。
它是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这种对立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当人在崇高状态之中时,人超越了对象也超越了自己。
崇高表现在思想上和具体的行动中、是伟大的壮烈的、是现实挫折与理想追求的独特结合。
崇高既包括着形式上的粗矿有力,也包含了审美主体的道德完善,从而成为人的一种生和发展的方式和人生的理想境界。
关键字:美学、崇高、艺术作品1、崇高的概念崇高,又称壮美,它重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鼓舞和激励,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2、崇高的本质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
崇高既是客观存在的宏大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
3、崇高的特征崇高作为美的基本形态,它的对象常常是体积巨大、力量雄伟、气势磅礴的。
崇高的东西往往通过令人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我们学习和赶上它,体现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心,使得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到满足,因而引起一种愉悦感。
(1)、在外形上,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如巍巍泰山、涛涛长江等。
(2)、在威力上,往往具有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
如火山、雷电、奔马等。
(3)、在心理效应上,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4)、在精神效应上,总是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弓I人赞叹,催人奋进。
4、对崇高的理解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
崇高是在实践主体提出了理解、征服和掌握现实客体的历史要求,并且已经或必将趋于实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则在于主体在受到压抑之后,激发了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或趋于征服和掌握客体)总之,崇高不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表现为主体迫使客体与之趋向统一的过程。
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E.博克,英国的另一些美学家不承认恐惧和痛苦在崇高体验中的作用,认为崇高感是伟大引起的。
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崇高或壮美常用“大”来表述。
它侧重在主体方面、社会价值方面,而不是对象方面、自然状貌方面。
孟子把他所强调的人格美称为“浩然之气”。
在对个体人格的评价中,他提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提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他所说的“大”,比一般的美在程度上更鲜明强烈,在范围上更广阔宏伟,是一种辉煌壮观的美。
这样的崇高概念与西方传统美学中的概念相比,侧重点不同,但如果把这种品格同有关的遭遇联系起来考察,所涉及的对象世界中同样包含引起忧患困苦的因素。
与西方美学所讨论的崇高特征仍是相近的。
“崇高”最为基本与核心的内涵在于,它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它是人的一种肯定性的人生境界。
这种人生境界具有伟大、高尚,充满激情和向往的精神品格。
陶伯华的《美学前沿》一书中,他论及崇高时,也提到这一过程;从神的崇高到人的崇高;从神性到人性,崇高是人向无限奋进的超越高度,在无限超越中显现出人的崇高。
朱立元概括:崇高的基本内涵在于“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希腊修辞学家郎吉弩斯最先提出了美学范畴一一崇高。
《论崇高》“从生命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即对于凡是真正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
”认为艺术应具有崇高的风格,作者须有“伟大的心灵”,崇高不是别的,正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崇高的思想当然属于崇高的心灵,崇高是人超越自身的一种境界,崇高是自然的赐予。
英国人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认为“当一个对象以美打动我们的感官,使我们产生一种满足感而不是占有欲时,我们就沉浸在真正的美的享受里;当一个对象使我们联想到危险和痛苦,但不是真正面临危险欲痛苦的威胁时,我们所体验到的便是崇高的感情。
”提出崇高不属于美,而是与美并列的范畴。
展开来论,崇高包含有对生存理想的积极追求。
即对完满的人格、完整的生存境界的追求、即从道德和理性上对人性和生存意义的弘扬。
通过分析来自自然、社会艺术的崇高我们无不可以得到证明。
自然的崇高产生于人的审美活动中。
人与自然能够形成多种联系。
如功利关系。
从物的角度看,自然无所谓崇高与优美,但是,由于有了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活动,自然物就由自然存在物变成了审美人生的存在物。
也就是说“自然性与人性”在此基础上就产生了紧密的与和谐的沟通。
自然成为文化符号,高山体现着人文精神,瀚海变为充满生命的审美对象。
面对自然物的形式上的激荡、奔突、喧嚣、磅礴、粗砺,审美主体在心理上首先激发的是复杂的恐惧感、紧张感和不自由(受控的)。
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冲突对立。
但是当着人类在人生实践中积累起足够的经验,认识到这类自然存在只是一种危险的象征,而不会构成现实的威胁时,人生实践就能够上升为以审美实践的方式对待这种自然物。
这意味着人类以一种更高层次的生存方式对自然物的“占有”,也是人类的更高层次的自由人生的表现。
其实质就是“人性与人的尊严在粗野的自然面前所得到的实现和确认”,是“人的理性精神的胜利”。
换言之,“经过审美活动,人自身也获得了新的意义上的自由,在人与自然冲突及和谐之中构成了特定的人生境界。
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其审美意义在于,它体现了生存意义的某一本质方面,即生存是伟大、高尚的,它拒绝平庸和堕落。
崇高所带来的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体验。
在此,世界不再是平常的,而是让人振奋的、给人以力量的;人生也不再是没有意义的,而是充满向往和激情。
无论是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崇高,还是艺术反映的崇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精神人格的崇高显现或象征,是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在超越巨大形式过程中表现的人格力量、宽广胸怀和博大仁爱的道德情操,它具有这样一些美学特征:所谓博大, 是指崇高表现为这样一种精神:无私无畏,胸怀宽广,不念一己之利,不计一己之私,无偏狭之见,无短视之举,而是以天下为己任,忧乐系于天下,使人的日常行为溢出个体生存本能而具有人类生存实践的普遍性特质,能产生功在当代,利被天下,惠及后世的价值。
这种博大胸襟,必然在行为上以符合事物客观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为前提,无论是深远高迈之举,还是琐细平凡之为,都有着与进步人类的整体利益和共同追求吻合一致的合理性,此其正义性的一面。
所谓正义性,就是对是非善恶的去从选择明确而坚定,非者抑之,是者扬之,恶者弃之,善者从之,就是“义”。
义所当为,虽死必为;义所不当为,虽死不为,这就是崇高应有的正义性。
大禹治水,三十而未娶,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肺腑之声;为了免除子孙的苦难,无数先烈“愿把牢底坐穿”,等等, 都是博大之举、正义之为。
正是这种博大与正义,使人类对自己充满了永恒的乐观主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大性与正义性恰恰是崇高的神髓,是走向崇高不可或缺的内在基质。
崇高强烈地显示出主体在对立冲突中的坚定性与刚强性。
人类生存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改造现实,创造宜人环境的冲突抗争的艰巨过程,崇高的事物尤其与严酷斗争的艰难曲折结下了生死结,真假、是非、善恶、美丑的对立冲突伴随过程的始终。
社会生活中凡是有崇高品质的伟大人物,大都具有不为社会落后腐朽势力所屈服的坚毅性格和斗争精神,在任何险恶事件和严重冲突面前,始终表现出处变不惊、临难不苟、一往无前、矢志不渝的精神。
远古先民借神话幻想表达着征服自然的企望与努力,相传鲧曾窃天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幸招祸,被压杀于羽山,陈尸三年居然不腐,不仅死不瞑目,其腹中竟跳出禹来,承其未遂之志,继续治水。
崇高的这种坚定性和刚强性,在艺术中得到充分表现。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将普罗米修斯塑造成了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伟大之神,被誉为“哲学的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再如斯巴达克斯、浮士德、巴威尔、保尔?柯察金、江姐等都是通过矛盾对立中的尖锐冲突和严酷斗争来塑造的,显示出力量的巨大,道德的高尚。
黑格尔说,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心灵从这对立矛盾中挣扎出来,才使自己回归真我。
5、崇高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柏克认为“一切虚无的观念都是崇高的”,比如虚空、黑暗、孤独和沉寂。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个绝佳的“孤独” “沉寂”给人崇高感的例子。
“千山”、“万径”的大概念让“孤舟”、“独钓”显得更加渺小和孤寂。
而孤独与环境抗衡的无畏精神足以与“千山”、“万径”的大概念相提并论,从而构成意境上的均衡。
国画创作中经常会看到有此类手法出现。
其实这是一个大与小,“崇高与美”的综合应用。
《江雪》,在人的意象里,“孤舟”是天地间可爱的点缀,因为这个点缀苍茫空旷的天地间也多了意味深长的韵味。
如果没有大背景做衬托,只给“孤舟”一个镜头特写,不过一个江边舟头蓑衣钓叟而已。
二者缺一,这意境都已落了下乘。
在构思中,高岸的我们给以渺小的、强大的对以纤弱的、广阔的对以狭小的、沉重对以轻松的……把两者都加以强调,会给人以视觉和意识上的震撼。
另外,“无限”给人崇高感。
大、小、多、少等等到了“无限”,都能让人惊异,在艺术创作上表现为元素的重复和空间的延展,这在空间构成上的应用比较广泛。
像欧洲哥特式建筑,古老教堂的繁复内饰,以及中国故宫的重重院落都加强了这种“无限”,让人心中充满敬畏。
而无限的另一个表现手法是残缺与留白,米开朗基罗的《妇人素描草稿》,未完成的人体局部画面“有一种意味深长的缺憾美”。
就像残疾人同学维纳斯的雕像一样,把表现的重点展示给观者的同时给人留下广阔的联想空间。
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类此的平面广告形式,如首饰服装类广告等,只突出表现模特佩戴有产品的局部特征,其它部位大刀阔斧地略去。
国画中讲究“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其实这种方法不仅在平面构成中有效,即使在立体构成甚或文学作品中也是很给力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