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园林的布置形制和艺术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_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_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492e8017f1922791788e867.png)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_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框架式结构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
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
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
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
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庭院式组群布局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
中国古建筑的风格与特点
![中国古建筑的风格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bf545c4a2161479161128a4.png)
中国古建筑的风格与特点装饰装修2009-11-25 19:03:34 阅读35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建筑上创造了丰富的内容和多彩的形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体系和风格。
其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单体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的高度统一木构架体系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
作为木构架单体建筑大致可分为下、中、上三个部分。
所谓下部就是台基部分,包括直接承托木构建筑的基座、基座四周的栏杆和可供上下的台阶。
一般房屋用单层台基,隆重的殿堂则用二层或三层台基。
承托木构建筑的基座,大都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座壁外观根据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统一的要求,常加工成平整笔直的光滑表面、带壁柱的表面或须弥座形式。
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复杂而华美,多用于宫殿、坛庙等高级建筑上。
基座四周的栏杆最初为木制,后来才成为石造的。
它是由望柱、寻杖、撮项(瘿项)、云拱、盆唇、大华板、束腰、地霞、小华板、地栿等构成。
望柱的断面有方、圆、八角、多瓣(瓜楞)等形式;柱头有莲、狮、卷云、盘龙等式样。
栏杆既是一种保护性设施,也是构成建筑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般地说,房屋下部的台基各部尺寸大小,是受屋顶出檐深度和檐柱径等制约的,有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供上下的踏道,常见用阶梯形踏道、斜坡道和蹉三种:蹉即是在斜坡道上用砖石露棱侧砌而成的一种防滑作用较好的特殊斜坡道。
但不论使用哪种踏道也必须与整个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要保持协调一致。
木构建筑的中部,即指柱、梁部分。
它是木构建筑的核心部分,由柱、梁、枋、檩、椽和斗拱等基本构件组成的框架结构体系,连同木构屋顶统称为“大木构架”。
中国木构架体系有多种结构形式,其中主要的有两大类:一是“叠梁式”构架体系,一是“穿斗式”构架体系。
“穿斗式”构架体系,是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穿若干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穿斗架的大小和形式,视穿枋多少而定。
建筑美学论文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美
![建筑美学论文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美](https://img.taocdn.com/s3/m/50b7eea84431b90d6d85c762.png)
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美【摘要】多年以来,建筑美学一直是建筑界的热门研究对象。
虽说人们对于美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和判断,但是,建筑作为一种空间形态的特殊艺术,具有最直接的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力,它的美也必然需要多面的判断和时间的证明。
本文主要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与特征来探讨建筑美学在古建筑上的应用。
【关键词】单体建筑、结构、空间序列、园林、意境、自然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学习中,我发现了许多中国特色的美学特征。
下面就是一些主要的特征分析:1、单体建筑——结构形象之美1.1 木构架结构形式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创造了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和外观,从原始社会起,一脉相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其中,抬梁式的使用范围最广。
1.1.1 三种主要结构形式的做法梁式: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立柱,柱上立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
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络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的檩。
这些檩上除排列椽子承载屋面重量以外,檩本身还具有联系构架的作用。
两组木构架形成“间”,沿着面阔方向排列间则成为房屋的整体构架。
斗式: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用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一组组的构架。
干式:用天然原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
上三种结构形式的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赋予建筑物以较大的灵活性。
同时,由于斗拱和榫卯有一定的伸缩余地,因而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
另外,这种结构还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1.1.2 重要标记——斗拱拱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记,也是木构建筑的结构关键。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abf9c4436bec0975f565e297.png)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文化博大精深,本文将对园林建筑的作用、特点以及它的具体应用、审美等方面做出以下阐述:一、中国园林建筑的作用园林建筑具有满足人们生活活动、感官愉悦的价值,即园林建筑的功用价值。
中国园林所属性质、地域的不同,决定了建筑风格、空间细分形式和色彩的不同。
例如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恢弘堂皇的皇家气派;江南私家园林建筑轻巧、玲珑、活泼、纤细、通透、朴素、淡雅,表现出秀丽、雅致的风格。
但就园林总体而言,中国园林建筑与欧洲古典园林以建筑为中心、不惜使建筑化不同,它在园林中居于次要地位,往往表现出建筑自然化的特点。
从局部讲,建筑又往往成为景域构图的中心,这与英国,日本的风景式园林异趣。
园林中的建筑是中国园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功能:园林建筑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休憩及各种游览活动而设置的,即使点景和游息类的亭、榭,可供人们观赏,同时赏景是其最好的功能,而且还可以按需要结合其他功能,如水榭可兼做游船码头,亭可做小卖亭,茶水亭等。
2、组织游览路线:园林建筑常配合园内风景布局形成游览路线的起、承、转、合,而沿着这条游览路线,在人们视线所达不到之处,园林建筑往往以它有利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图画。
在一建筑为主的内部空间,常以廊、墙、路、栏杆等组合成一条内部活动路线,这时建筑明显表现出它们的观赏与被观赏的双重性。
这就是说园林建筑所提供的空间要适合游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并要力求使观赏到景色富于变化,达到步移景换的效果,使游人在有限的空间中有景物变幻莫测的感受。
3、园林建筑是体现园林意境的重要手段:我国园林通常在园名、题咏、匾额、楹联中反映出其已经来。
正像《红楼梦》中说大观园: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苏州拙政园中的远香堂、怡园的藕香榭,都是反映园主歌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意境。
唐,宋,明,清的建筑风格特征与代表性建筑构造
![唐,宋,明,清的建筑风格特征与代表性建筑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da41da0831b765ce050814c4.png)
唐,宋,明,清的建筑风格特征与代表性建筑构造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
基干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建筑艺术的重大特点是:1、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2、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3、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4、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
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
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
一:唐代建筑风格特征与代表构造:唐初,太宗李世民吸取隋炀帝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教训,主张养民,崇尚简朴、兴建宫室的数量和规模都很有限。
经过贞观之治,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至开元、天宝年间,其建筑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盛唐风格”,建筑艺术达到了巅峰。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逐步走向没落,中晚唐建筑也因之少了盛唐建筑的雄浑之气,多了些柔美装饰之风。
随着高足家具的普及,晚唐的建筑比例也因之产生了变化。
唐朝的住宅,根据主人不同的等级,其门厅的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的遗址,无论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
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的实物仅有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
其建筑特点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柩窗,风格庄重朴实。
唐代建筑最大的技术成就是斗拱的完善和木构架体系的成熟,出现了专门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的专业建筑师----梓人(都料匠)。
1500字论文中国古典建筑
![1500字论文中国古典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69bd9acc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a1.png)
1500字论文中国古典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摘要: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有着独特的单体造型,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以及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和缤纷绚丽的色彩运用。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
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
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
(二)独特的单体造型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
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
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
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对构成建筑物单体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采用木构架结构,屋身的处理得以十分灵活,门窗柱墙往往依据用材与部位的不同而加以处置与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屋身的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彩。
早在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几种基本形式,并有了重檐顶。
以后又出现了勾连搭、单坡顶、十字坡顶、盂顶、拱券顶、穹窿顶等许多形式。
为了保护木构架,屋顶往往采用较大的出檐。
但出檐有碍采光,以及屋顶雨水下泄易冲毁台基,因此后来采用反曲屋面或屋面举拆、屋角起翘,于是屋顶和屋角显得更为轻盈活泼。
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
它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
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三)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中国古代建筑对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
于建筑物上施彩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一项装饰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4aea9f39e314332396893e0.png)
屋顶、屋身和台基的庞大体积造成雄伟壮丽的印象,在古代,是直接为了夸耀统治阶级的“尊严”和“威风”的。所以,审美的要求不能不是服从了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政治要求的。
(三)中国建筑的装饰加工也没有完全离开这一科学原理。
中国建筑的装饰是丰富的,但华丽精细的装饰与完整的壮观的造型是统一的。得到这种统一是与所采取的装饰方法有关的,装饰的部位往往都是处于构件交接的部分,例如:房脊、柱头、栏秆、门环,等等都是结构上的关节。所以,很多平面的边缘,特别是角隅,也是集中地突出地进行装饰加工的部分。这样造成了繁而不乱,统一的艺术效果。
由于框架结构的方法,建筑物的两柱之间的墙壁不负重,门窗的位置和大小都可以自由处理。
我们可以看见,由框架结构而派生的种种:随着举架而生的屋顶坡度,为了减少剪力而生的斗拱,因不负重而生的门窗的自由处理等等,都在建筑物的艺术形象的构成上成为决定性的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物之为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说明下面这样的科学原理在古代的现实主义的建筑艺术中已被注意到了:建筑材料和结构等技术的特点是建筑艺术创造的物质条件,把建筑艺术与工代建筑的结构,主要包括其以木为主的构成材料、三种主要构造方式、建筑中各主要部分的名称和作用、从殷商开始的结构的主要发展变化、并且简要的描述了建筑上的装饰与建筑结构的关系以及建筑环境对建筑构造的影响。
导言:
毫无疑问,中国古代建筑在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中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他 们外观精美,框架清晰,结构巧妙,装饰美观,内涵丰富,无论历史价值、科研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非常高,尤其是它复杂的结构,更是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的丰 富。梁思成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它的美轮美奂和它的精妙绝伦已经使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枝奇葩。“墙倒屋不塌”很 能说明其结构的稳固性,但它所拥有的不仅仅是稳固,它的结构同样有着深刻的内涵,在古建筑的结构中,我们看到了古代建筑师的感性和理性,更看到了丰富的中 国传统文化。
中国园林的基本类型
![中国园林的基本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52246220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bb.png)
2014年第5期现代园艺1皇家园林语言皇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类型,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正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休戚相关。
它凭借着拥有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而具有与其他园林迥异的营造风格。
因此皇家园林的建造技术和所表现的艺术形式都代表了本时期的最高水平,气势、规模与技艺无不是国家盛衰的象征,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发展动态。
秦汉时代,封建权力集中、社会安定,皇家苑囿宽广博大、囊括山水。
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朝代更迭,园林形制也不断更换。
隋唐时期,国家安定,百姓富庶,园林豪华壮丽。
宋代的园林受风儒文雅的社会风气影响,整体风格清新雅致。
从总体上来看,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功能齐全、富丽堂皇是皇家园林的主要特点。
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一池三山”布局模式以及广建佛寺建筑,都使中国古代园林别具一格。
皇家园林的建造常常搜罗天下美景。
但到了清代,造园技艺不再单纯地停留在对大自然中山水的原型进行模拟,而是扩大到对山水艺术品的再一次创造。
2私家园林语言私家园林多为商贾富甲、文人官宦所建造。
不同于皇家苑囿,它是属于社会个体的私人财产。
始于西汉时期的私家园林多在规模和气势上模仿皇家园林,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到了魏晋南北朝,许多文人仕族隐逸山林,使得居住形式和旧时的权贵富豪官邸宅院有很大不同。
这一时期的古典园林出现了写意山水倾向,并向文人园林的方向靠近。
不仅是落魄文人对隐逸山林生活情有独钟,达官贵人也乐此不疲。
至唐朝末年,豪华奢靡的的官邸园林就与清新别致的文人居所差别并不显著。
宋代人文风气兴起,受山水画论影响,私家园林更趋清雅。
清代造园活动更加兴旺,影响遍及全国。
江南园林以运用许多品种的叠山石料为特点,善于模仿真山脉络气势,做出峰峦丘壑。
建筑形象玲珑轻盈、通透柔美。
江南园林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高雅的艺术格调、精湛的造园技巧,代表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
北方园林以北京为中心,主要分布在河北、天津、山东、山西等地。
北方古典园林建筑特点是什么
![北方古典园林建筑特点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a132075c856a561252d36fce.png)
北方古典园林建筑特点是什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北方古典园林建筑特点是什么》的内容,具体内容: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饱含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尤其是园林中蕴藏之意境更是耐人寻味,让人流连忘返。
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北方古典园林建筑特点,欢迎阅读! ...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饱含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尤其是园林中蕴藏之意境更是耐人寻味,让人流连忘返。
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北方古典园林建筑特点,欢迎阅读!北方古典园林建筑特点中国在南北方面划分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指由秦岭——淮河划分的,并大致是由西向东奔流态势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地区。
南北区分先秦即已存在,魏晋南北朝时得以进一步加深。
园林是在固定的地点和空间中,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人文特征,为人们提供一个观赏、休闲、居住和游玩的地方。
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产生的一种结合艺术与生活的形体设计,是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条件下把中国民族精神与自然结合的综合环境设计。
纵观历史,园林由最早满足封建帝王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范围开始,至唐宋时达造园鼎盛高潮,明清时又产生造园理论及专业造园家。
在这一发展演进历程中,园林同时受到儒、道、佛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与其他门类艺术密切结合,构成独树一帜的园林艺术而闻名于世。
它所表达的是再现自然,超凡脱俗,寄情山水,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追求,强调的是内函深远的意境。
而一般来说,由于建筑风格与特点的不同,我国的园林根据地域,一般可以分为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
造成南北园林差异的原因有地理位置的差异、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历史的遗迹、以及气候的影响等等的原因。
北方园林以北京为代表,一般以帝王宫苑为典型,也可被称作皇家园林,而南方园林以江南宅园为代表,又称私家园林。
一、南北园林风格比较中国古典园林可分四大类,即帝王宫苑、第宅园林、寺庙园林和风景名胜地。
从分布的地理位置看,南宋后的园林主要集中于北方的北京、承德,长江下游的南京、杨州、苏杭一带及珠江三角洲一带。
南方私家园林艺术特点论中国南方私家园林艺术的历史变迁
![南方私家园林艺术特点论中国南方私家园林艺术的历史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b880557bd1f34693dbef3e45.png)
南方私家园林艺术特点论中国南方私家园林艺术的历史变迁通常所说的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
一、私家园林的概述在历史上,游憩境域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用过不同的名称。
“园林”一词,见于西晋以后诗文中,如西晋张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句;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评述司农张伦的住宅时说:“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
”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以上各种游憩境域。
私家园林是区别于皇家园林、宫苑、宫囿的园林。
中国古代的私家园林有四大派系:北京私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岭南私家园林、皖南私家园林,这里所述的主要是江南私家园林。
二、南方私家园林的历史私家园林的历史较为悠久,苏州园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
秦汉以来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有宫室的园林,又称宫苑。
西汉时已有贵族、富豪的私园,规模比宫苑小,内容仍不脱囿和苑的传统,以建筑组群结合自然山水,如梁孝王刘武的梁园。
茂陵富人袁广汉于北邙山下筑园,构石为山,反映当时已用人工构筑石山。
园中有大量建筑组群,园中景色大体还是比较粗放的,这种园林形式一直延续到东汉末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陷入大动荡,社会生产力严重下降,人口锐减,人民对前途感到失望与不安,于是就寻求精神方面的解脱,道家与佛家的思想深入人心。
此时士大夫知识分子转而逃避现实,隐逸山林,这种时尚必然体现在当时的私家园林之中,其中的代表作有位于中国北方洛阳的西晋大官僚石崇的金谷园,和中国南方会稽的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山居。
两者均是在自然山水形基础上稍加经营而成的山水园。
概括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特点
![概括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42b9391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5c.png)
概括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长期以来与汉文化一脉相承,其发展折射了中国古典传统美学与艺术欣赏的发展。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特点,欢迎阅读!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特点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来概述之:(一)先秦及秦汉时期。
此时期或可称为“白然时期”,是从“固”到“苑”的发展时期,约相当于距今三四千年的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殷商西周时代。
根据史料记载,从殷周到秦汉时期这种“囿”的存在和发展,大体具有三个特点:1.:片地宽广。
一般方圆都在几十里、上百里左右,如春秋楚庄王“筑层台……延壤百里,’;2.工程浩大。
囿的周围有界垣,囿内有台屋构筑。
3.人工设施增加。
山于狩猎地距离统治中心地较远,不免要在“囿”内建寝殿屋宇。
这种最早期的“囿”到汉代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山林的原始状态的存在,而是日趋专门化了。
帝王们在这里建“宫”设“馆”,除了为游猎所需要,增添了寝宫殿宇生活设施,还配置了观赏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初步具有了“园林”性质,从汉代起它的名称也从古代的“囿”改称“苑”或“苑圈”了。
著名的汉武帝的“上林苑”中,有“建章宫”,有“太液池”,周围数百里,盖起宫殿数十个,设置了“射熊馆”、“鹿观”、“虎圈观”等各种动物的圈观,并种植了各地送来的异树花木,如“核桃,,“紫纹桃”等等。
不过此时尚处于中国园林发展初期,对于苑囿的布局布置,并无一定规划,仍较多地带有古“囿”的持猎趣味。
建筑和山水的安排,也并不融洽有序,奇树异花的种植,只是猎奇罗列,虽然它有了某些园林的性质,开启了日后造园的新生面。
总的说,仍是处于自然发展的时期。
(二)唐宋时期。
它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形成时期。
由汉代开端的中国园林发展进程,经过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代统一中国的过渡,至唐代出现了一个兴盛的局面。
由于疆域的扩大、经济的发达、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和别的文化发展一样,园林发展中出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苑囿的营建中注意了游乐和赏景的作用,如在殿宇建筑外,已注意到迭石造山,凿池引泉。
古代中国建筑艺术的艺术特点与发展
![古代中国建筑艺术的艺术特点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22b2349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67.png)
古代中国建筑艺术的艺术特点与发展古代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千百年来,它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中,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辉。
它有着许多的艺术特点,也是建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篇文章,将讨论古代中国建筑艺术的艺术特点与发展历程。
一、传统建筑的特点1. 建筑形式传统建筑从造型上来说,不同于西方建筑所追求的立体塑造感觉。
古代中国建筑多采用构成厚重、平面朴素的方式。
这种方式非常符合中国传统哲学和审美观念中所强调的高远、含蓄、清雅之气质。
2. 材料与工艺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和工艺非常讲究。
建筑材料采用木材、石材、砖瓦、泥土等,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木材。
木结构建筑中不仅有精细的雕刻,还要遵循许多细致入微的规律。
这些规律在建筑中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和工艺技术。
3. 色彩与装饰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搭配和装饰,强调的是平衡和和谐,彰显出中国人对生活美好、幸福的追求。
在传统建筑中,“金碧辉煌”的颜色很少出现。
而且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非常考究,讲求的是“以形制神”的原则,把雕刻、壁画、制品和建筑结合在一起,达到完美的效果。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分期1. 原始建筑时期原始建筑时期是指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之间。
这个时期的建筑大部分采用木构架结构,因为这个时期犀利的工具并没有被想出来。
同时,石材也是一种常用的材料,不过用途比例不高,仅局限于地基、地砖等。
2. 周朝建筑时期周朝建筑时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宫殿、城墙和城市社会雏形的格式时期。
它的建筑主要采用了榫卯结构体系,这种结构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除此之外,它全国各地任何一处建筑的建造规模都十分庞大,极具代表性。
3. 汉朝建筑时期汉朝时期,中国古代建筑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与前期相比,汉朝时期的建筑形式更具象化,建筑材料更加丰富,建筑技术也更加先进。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建筑,比如墓穴建筑和地下宫殿等。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时期。
中古建论文之院落布局
![中古建论文之院落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c01fa5a469dc5022aaea00fc.png)
中国古代建筑院落空间布局——传统设计手法解读及其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一、平面的精髓:院落布局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在《清式营造则例》绪论中曾如此评论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建筑在平面上是离散的,若干座独立的建筑物,分配在院宇各方。
”这就带来了两个结果:首先“若是以一座单独的结构,与欧洲任何全座负盛名的石造建筑物比较起来,显然小而简单,似有逊色”,同时这一点也无形中影响了人们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偏见和不理解,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是世界建筑体系中发展简陋的旁枝末节。
然而,我们同时因此而意识到,离散的独立建筑物组合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和最鲜明的特色,我们在评判中国建筑时“便不应以单座建筑作为单位,与欧美全座石造繁重的建筑物作任何比较”。
但是,若论整体,那么大概至今所有的外国建筑和中国古代大明宫、紫禁城的磅礴气势相比,都不免相形见绌。
因此,我以为中国古建筑的核心在于平面布局,也正是我这次想要深入研究的选题。
而平面布局中,最吸引人的特色无疑在于中国古建筑中强调的“院落式布局”,用离散的建筑单体围合中庭,达到外闭内敞的空间效果。
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的典型是低层的院落形式。
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框架体系所能承担的体量和跨度有限,一方面受中国大家庭结构、尤其是贵族群体对于多样化的空间、功能组合的需求,逐渐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建筑空间的院落式布局形态和审美。
1可以说,建筑组群的院落空间才是中国居住空间的精髓。
院落式布局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等级礼制的体现,也对于内外空间的过渡交融有着重要影响,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也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外国古代建筑中强调单体的华丽张扬,其中鲜明的例子比如古希腊帕提农神庙近乎完美的比例和精致的柱式;古罗马万神庙开天辟地的大穹顶和顶部天窗带来的动人的神圣天光;再至哥特式建筑夸张的高度和向上的冲劲。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常常坐落于高山之上,或者空旷的平地中央,以一己之力统领周围区域;与此同时,建筑时而为了强调宗教的神秘感和神圣感而故意创作完全脱离了人体尺度的内部空间,哥特建筑和其他教堂建筑等尤甚。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4128912c8d376eeafaa3113.png)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三大特点——群体的和谐性、组合的向性、阴阳的融合性中国自古以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建筑历史更是闻名世界。
而不同地区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也不甚一样,各有特点,但其传统建筑的空间结构、材料与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有别于西方建筑的特点,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点。
一.群体的和谐性无论从古代都城、宫殿、寺庙、皇家园林还是居民的居住群建筑和谐性的展露莫不如此。
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注重这种和谐性的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和谐融合之美。
可以说“和谐性是中国群体建筑艺术的灵魂。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和谐性大多表达在严谨纵直的“中轴〞理念,从井然有序中层层扩大,左右延展,呈现和谐对称的态势,崇尚中轴的理念和依恋的情结,使建筑布局折射出井井有条的秩序感和对称均齐的和谐性。
下面将以故宫为例展开论述:故宫是传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典型案例和杰出代表,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造物观和设计技法与工艺的集中表达。
在其设计建造时,遵循了许多儒家的原那么,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所谓前朝,是指宫殿的前面是百官议政的朝堂;所谓后市,是指皇宫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交易市场,以满足宫廷生活的需要;左祖,指的是皇宫的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右社,指皇宫的右面,是皇帝祭祀土地神、谷物神的社稷坛。
再如,故宫的建筑都严格遵循对称的规那么,沿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排列,而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更以故宫为重心,这些建筑都坐北朝南,表达着皇帝的至尊。
午门是故宫的正门,红墙黄瓦,朱漆大柱,雕梁画栋,飞檐翘角。
平面呈“凹〞字形,以聚生气,中间洞开三门。
在午门高大砖石墩台上建有崇楼五座,正楼九开间。
这些都是传统思想“九五至尊〞的象征。
过了太和门就是三大殿。
三大殿坐落在一个“土〞形的三台上,这个三台一方面抬高了三大殿的高度,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风格和特点_张莉莉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风格和特点_张莉莉](https://img.taocdn.com/s3/m/ae0da041fe4733687e21aa25.png)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风格和特点张莉莉1,苏允桥2(1.天津大学,天津300010;2.山东工艺美院,山东济南250022)[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这一文化精粹,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演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和形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呈现出十分鲜明的艺术特点。
其主要发展阶段和特点是:秦汉时期是我国园林艺术的发轫时期。
以汉代上林苑为标志,园林主要是帝王狩猎和游乐的大型乐园。
魏晋至唐代,由“隐逸”精神觉醒的自然审美意识所决定,原先专供帝王贵族狩猎的园林逐步嬗变为山水园林,同时,私家园林开始大量涌现。
宋代到清代,园林修建的数量和建造园林的质量比以前的任何时代都要高。
南宋园林建筑精致华美,景观匠心独运。
明清园林建筑重在完美地体现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园林意境的创造到达了一个高峰。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园林艺术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意境说[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416(2014)03—0154—03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先生指出:作为历史珍贵遗产,中国古典园林有其世界地位。
其影响所及,不但达到朝鲜、日本,而且还远及十八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造园史的渊源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经历了很长阶段的延续积累,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
一、第一阶段第一阶段::秦汉时期——园林建筑艺术的起源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典园林就开始出现了。
中国古典园林与先秦的“台”、“囿”、“苑”、“圃”等形态密切相关。
早在夏、商、周三代,就有了台的构建。
如《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夏启有钧台之享。
”刘向《新序·刺奢》:“纣为鹿台,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临望云雨。
”《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1]依据文献记载来看,台的空间造型特点就是高耸,其作用为登高望远。
中国传统庭院的空间模式
![中国传统庭院的空间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fb776ddf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86.png)
*
三、纵横双向串并列扩展模式 就是在大型宫殿建筑和宅院建筑中,既有纵向串联的结构,同时又有横向并列的结构。这种布局方式能够在组群建筑中,产生变化莫测的空间效果。随着纵向和横向轴线的增加,建筑的范围就往纵向或横向扩展,或者是纵横双向同时扩展。
山西王家大院:纵横双向串并列扩展井然有序的结构
一进四合院
二进四合院
五进四合院
*
二、横向并列扩展模式 具体的布局手法是,在位于纵轴线中央主要庭院的左边或右边,再增加一条或几条与之平行的纵向建筑,它通过四合院的横向联合,形成多轴线的建筑群体。各个院落之间的尺度、比例以及围合院落的建筑形制、体量之间的差异形成对比,暗示院落之间的主从关系,形成含蓄舒适的并列式组群建筑。
*
三、建筑衬托 庭院正门以内,沿着纵轴线,一个接着一个纵向布置的若干庭院组成有层次、有节奏的空间,由于每个庭院的形状、大小和围绕着庭院的门、殿、廊庑及其组合形状各不相同,建筑物的形体逐步加大,使人们的观感由不断变化中走向高潮。 四、均衡对称 中国的庭院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
庭院的源起与特征
2
*
2.1庭院空间的源起
中国庭院源始于商周,成熟于唐宋,发达于明清,整个庭院建筑的发展过程囊括了商周、秦汉、魏晋、唐宋和明清5个发展阶段。 对于中国传统庭院空间的形成,环境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
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社会制度
经济结构
宗教礼法
风俗习惯
风水观
*
2.2庭院空间的特征
自然和谐的苏州园林庭院
江南民宅天井中立石、翠竹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03dcf8b81c758f5f71f674f.png)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得三大特点——群体得与谐性、组合得内向性、阴阳得融合性中国自古以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建筑历史更就是闻名世界。
而不同地区与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也不甚相同,各有特点,但其传统建筑得空间结构、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得特点,有别于西方建筑得特点,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得美学特点。
一.群体得与谐性无论从古代都城、宫殿、寺庙、皇家园林还就是居民得居住群建筑与谐性得展露莫不如此。
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注重这种与谐性得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得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与谐融合之美。
可以说“与谐性就是中国群体建筑艺术得灵魂。
”在中国传统建筑得平面布局与谐性大多体现在严谨纵直得“中轴”理念,从井然有序中层层扩大,左右延展,呈现与谐对称得态势,崇尚中轴得理念与依恋大地得情结,使建筑布局折射出井井有条得秩序感与对称均齐得与谐性。
下面将以故宫为例展开论述:故宫就是传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思想得典型案例与杰出代表,就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造物观与设计技法与工艺得集中体现。
在其设计建造时,遵循了许多儒家得原则,其中最重要得一条就就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所谓前朝,就是指宫殿得前面就是百官议政得朝堂;所谓后市,就是指皇宫得后面,有一个很大得交易市场,以满足宫廷生活得需要;左祖,指得就是皇宫得左面,就是皇帝祭祀祖先得太庙;右社,指皇宫得右面,就是皇帝祭祀土地神、谷物神得社稷坛。
再如,故宫得建筑都严格遵循对称得规则,沿一条南北走向得中轴线排列,而这条中轴线上得建筑,更以故宫为重心,这些建筑都坐北朝南,体现着皇帝得至尊。
午门就是故宫得正门,红墙黄瓦,朱漆大柱,雕梁画栋,飞檐翘角。
平面呈“凹”字形,以聚生气,中间洞开三门。
在午门高大砖石墩台上建有崇楼五座,正楼九开间。
这些都就是传统思想“九五至尊”得象征。
过了太与门就就是三大殿。
三大殿坐落在一个“土”形得三台上,这个三台一方面抬高了三大殿得高度,另一方面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体现。
第二章: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第二章:中国古典园林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bcc89a106bd97f192279e9c8.png)
3.私家园林在这一时期基本普及。 这时期的私家园林在秦汉时期
釐谷园(西晋) 石崇(晋武帝时荆州刺史,聚敛 万贯资财,生活奢华,晚年辞官后 在洛阳城西北建釐谷园)所有,石 崇经营釐谷园的目的是为了安享山 林之乐,苑内有许多观和楼阁,清 泉茂林,竹柏药草。是一座巧妙利 用地形和水系的园林化庄园。 《世说新语》石崇比富:武帝尝 以一珊瑚树高事尺许赐予恺;恺以 之示崇,崇视罢,以铁如意击之, 命左右取来珊瑚树,高三四尺者六 七株任恺挑选。 “凄凉遗迹洛川东,浮世荣枯万古 同,桃李香消釐谷在,绮罗魂断玉 楼空,繁花亊散逐香尘,流水无情 草自昡,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 似坠楼人。”--------杜牧《釐 谷怀古》
楚灵王的章华台氏昡秋时期最著名的大 台。 (今湖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汉以西,沙市以东,荆州三 角洲上) “水东之离湖——湖侧有章华台,台 高十丈,基广十五丈-----穷土木之 技,殚府库之实,丽国营之数年而 成。” -----《水经注》
吴王夫差的姑苏台,因山成台,连台 为宫,方圆千里尽做苑囿,始建于阖 闾十年,夫差又历时三年加建完成。 “崇楼别馆,鳞次栉比,吴王拥宫嫔 数千人,饮酒作乐,于池中泛青龙舟, 日与西施为水嬉”。 和楚灵王一样,过分的荒淫无度, 都是享乐不久就身亡国灭。
高峰期
• 明清时期 • 特点:私 家园林发 展到鼎盛 时期,幵 且各个地 方的风格 还有所不 同。
萌芽期与形成期——商、周、秦、汉
(一)商周时期的“囿”-----园林的 雏形 中国最早的园林历史记载见于3600年前 的商周时期,最刜的形式为“囿”。 囿----就一定地域加以围合,让 天然的草木和鸟兽繁育滋生,幵在其中 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们狩猎游乐,除 部分人工建筑外,大面积是朴素的天然 景象,狩猎作为一种享受活动。 囿是园林的雏形,囿字的古体象形在围 栏中猎取肉食。 台 当时园林中主要的建筑形式,供 人登高眺望。 灵台-----用以观天象(周文王 的灵台, 《诗经,大雅,灵台》---“始 经灵台,经之营之,庶民 攻之, 不日成之”) 时台-----用以观四时 囿台-----用以观走兽鱼鳖 夏桀之瑶台,商纣之鹿台,方圆 三里,高千尺,七年而成, 是历史 上的名台。 虽然,《周礼-考工记》对当时的 宫城的觃格模式作了严格 的觃定, 要求觃整平直,但园林幵不受其影 响,不搞大的轴线,以自然山水为 欣赏对象,幵沿袭至今。
浅谈我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_疏友斌
![浅谈我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_疏友斌](https://img.taocdn.com/s3/m/e36da516e87101f69e31953c.png)
收稿日期:2006-01-12作者简介:疏友斌(1963-),男,安徽桐城人,淮南市园林管理处工程师.浅谈我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疏友斌(淮南市园林管理处,安徽淮南 232001)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文化博大精深。
园林建筑及其小品,如亭、台、楼、阁、榭、廊、厅、舫、轩、桥等都色彩分明,以其轻巧灵动的飞檐、翘角、朱栏融合在叠山理水间,掩映于花影竹林中,相互辉映,或主或辅,或明或暗,错落有致,构成完美的空间艺术整体。
“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建筑与环境巧妙融揉,注重通过借景等手段创造艺术境界。
关键词:传统;园林建筑;类型;艺术特点中图分类号:TU986.1;TU98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781(2006)02-0111-040 引 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文化博大精深,我国的古典园林受到世界的欢迎,欧美各国纷纷引进,其中也包括了我国的古典式园林建筑。
我国的造园传统,园林的艺术造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叠山理水和建筑的式样来构成的。
园林建筑及其小品,如亭、台、楼、阁、榭、廊、厅、舫、轩、桥等都色彩分明,以其轻巧灵动的飞檐、翘角、朱栏融合在叠山理水间,掩映于花影竹林中,相互辉映,或主或辅,或明或暗,错落有致,构成完美的空间艺术整体[1~3]。
1 我国园林发展史要谈中国园林建筑艺术,首先要了解中国园林发展史。
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已有造园活动见于文献记载。
早期的园林建于自然中,灵台、灵沼、灵囿、上林苑、甘泉宫具有多种功能,充满了求仙的神秘气氛。
汉代后期造园逐步消失神秘气氛以大自然为师法对象。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
文人士大夫受到政治动乱和佛、道出世思想的影响,大都崇尚玄谈、寄情山水,讴歌自然景物和诗文、山水画开始出现,当时的官僚士大夫以隐逸野居为高雅,私家园林应运而兴,造园艺术的写意创作方法开始萌芽,建筑布局大都疏朗有致,因山借水而景。
唐代已有文人参与造园的事例,如著名的“辋川别业”即由诗人王维亲自规划,建筑物配合自然山水形成若干具有特色的景区,并以诗画情趣入园,因画意而成景。
中外园林史
![中外园林史](https://img.taocdn.com/s3/m/364f6776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92.png)
中外园林史中国园林史一、中国古典园林概况萌芽时期夏~东周出现了囿,台,沼,苑生成时期秦汉出现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山水园林出现转折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寺观园林,中国园林体系完成全盛时期隋唐宋园林技术发展迅速,写意山水园发展迅速成熟时期元明清皇家,私家园林得到长足发展,三大私家园林区域的确立二、总论园林类型:构园方式: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从属关系:皇家,私家,寺观,陵寝,公园功能:综合性,专门性,专题性,纪念性,自然保护区体系:东方,西方,伊斯兰园林要素:山石,建筑,植物,水体,动物中国园林特点:1.本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3.浓郁的诗情画意4.深邃高雅的意境三、萌芽时期(夏~东周)一.专有名词解释囿:蓄养动物观赏狩猎,在空地上种植树木,经营果蔬,开凿水渠作灌溉,还简单的建筑物与构筑物。
台: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台,沼:囿中水体建筑物二..填空与选择1.中国古典园林孕育完成于囿,台的结合2 狩猎与通神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早具备的两个基本功能3 囿,台,沼的完美结合:灵台,灵囿,灵沼4.城郭建筑的确立的基本原则:四面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庙)右社,前朝后市,王室居中,前朝后寝5 .宫室建筑的完备:1).宫室制度2).明堂,辟雍6 .指导思想: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神仙7 .由囿发展到苑的建筑标志:台苑。
举例:姑苏台,荆台,章华台,丛台,冀阙,惠庄公宫室四、生成时期(秦汉)一.名词解释一池三山:最早出现在西汉,其中一池为太液池,三山为方丈,瀛洲,蓬莱二.选择与填空1. 秦代皇室宫苑:信宫(极庙),阿房宫,兰池宫2. 长安宫苑:长乐宫,未央宫(存在时间最长),建章宫,甘泉宫,上林苑,3. 洛阳宫苑:鸿池苑,上林苑,广成苑4. 两汉私家园林:王侯官僚的苑囿(梁孝王的兔园,梁冀的苑囿)富商巨贾的苑囿(袁广汉园,樊重园)5. 皇家园林的特点:广阔,壮丽,豪放6.假山的首创形式:土石的结合。
创造了石假山的记录在袁广汉园三.简答与综述1.简述秦汉园林概况初期为皇帝王侯富商所专有,建筑宏伟壮观,装饰穷其奢华,规划宏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园中国园林的布置形制和艺术特点摘要:中国园林是在人类漫长的发展中衍生的。
一开始是私家的花园,供富贵之人观赏并成为了古人显示富贵的象征。
故在做法布置形制等方面十分考究,艺术特点十分鲜明。
园林的布置形制和艺术特点都反映了造园者的思想情趣和喜好。
以下,我就对中国园林的布置形制和艺术特点抒发我对中国园林的一些浅薄的看法。
正文:园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中国是世界园林三大系统发源地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精湛的技艺。
作为一名学建筑的学生,这让我感到无比自豪,希望自己能够像前人一样能够设计出使人感到舒服的建筑景观。
我认为中国古典园林是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安怀起的《中国园林史》中也讲到了这点。
设计者们的创作手法就与画山水画是的手法有想通之处。
书中说:著名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对我国园林艺术创作中的布局、构图、手法等,都有较大的影响。
他的六法其一是:“气韵生动”,其二是:“骨法用笔”,其三是:“应物象形”,其四是:“随类赋彩”,其五是:“经营位置”。
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和绘画的相通性。
一开始我认为,园林只是单纯的依照人们的意愿,把喜欢的花卉树木等种植在自家的后院,来达到美观的效果并供主人休闲娱乐时观赏的。
《中国园林史》一书中把园林按照性质来分析,园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的要求而兴建,而使用者则必须占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和劳动力,才有可能建造供他们游憩享乐的园林。
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发现园林不仅有种类之分,还有规模大小和种类之分。
不仅在平面布置、空间布置、花卉布置、廊道布置还是假山溪水的布置,还是在细部做法上都有一定的风格流派和考究。
查阅冯钟平的《中国园林建筑》一书知道,园林依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园、囿、苑、园亭、庭院、园池、山池、池馆、别业、山庄等。
这应该是园林的功能符合人的需求。
这样就能提供不同种类的人和事不一样的需求。
布置形制:《中国园林建筑》中把中国园林的特点归纳为:师法自然,创造意境;巧于因借,精在宜体;划分景区,园中有园。
师法自然,创造意境,就是融汇了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自然的山水与现实的生活的艺术的融合。
皇家园林一般都为自然的真山真水,而私家园林都是在城市的平原地带建造,没有真正的自然山水。
要使私家园林百看不厌,必须要解决三个很实际的问题:园林空间范围较小,要实现小中见大的效果。
要解决园林边缘整齐生硬的效果,创造自然的意趣。
要突破没有真山真水的先天不足,以人造的自然创造真山真水的意境。
巧于因借,精在宜体就是因地制宜,从客观实际出发,如:以水为中心,以山引水,以水衬山。
在水的处理上,似隔非隔。
划分景区,园中有园就是用划分景区的办法来丰富园景的变化。
扩大园林的空间效果,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园林建筑的布局是从属整个园林建筑艺术构思的。
它的布局手法概括起来有:主与从,静与动,对景与借景。
主与从,就是我们在设计时,需要突出的或者所占比例大的为主,其他为从。
就像一栋建筑,梁、板、柱位组成房屋的主要构件,而饰面装修等则为次要构件。
在园林设计上也是一样,山水则是我们需要突出的重点,而供人们观赏时休息用的亭台楼阁则是作为山水的点缀和映衬。
主与从缺一不可。
这就符合了园林衍生并发展的初始目的。
中国园林建筑的集中布置与山水形成了对比,强化了意境。
如南京的瞻园,总体布局以山水为主。
主要的建筑——静妙堂位于中部偏南而将园林分为南北两区,透过两个水池与布置于南、北的两大组假山为对景,成为园内的活动中心与主要观景点。
其余建筑都集中布置于园林东侧、东南侧,组成密集的院落组群,以游廊曲折延伸,隔水与西部、北部的山景相对应。
静与动,就是要处理好点和线的关系。
游园时,人的观赏有两种形式:人会在建筑中观赏景观,这就视为点,也会沿着游园路线观赏,这就是线的安排。
人们站在楼阁里观赏美景,总不会希望看到楼阁前面有很多游客走过。
这样会产生视觉疲劳,影响效果。
所以人们的观赏路线应尽量安排在视线后面或旁边。
苏州园林中的观赏点和观赏线:为了变换观赏的角度,观赏点的位置也有高低。
忽登山鸟瞰,濒水仰视;或处境开朗,或处境聚敛,变化多端,各具特点。
而环绕山池的游廊或登山越水的山径、洞壁、桥梁等组成了动观的游赏路线。
人们沿线前进,景色不断变幻,或上或下,或明或暗,或开或阖,或室内或室外,随着路线的推移,连续不断地映入眼帘。
对景与借景。
这是丰富园林的方法之一。
《中国园林建筑中》有:对景就是在园林内的主要景点与游览路线的前进方向所面对的景物。
这样的景物可以是自然的景物,也可以是建筑物。
中国的园林大多都会用到这个方法。
对景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轴线对景方式。
两个景点之间的建筑物以轴线的对应关系联系起来。
这种方式所形成的对景建筑形象,往往是一点透视的效果,主要为分散景点相互整齐的格局。
有时两者建筑在平面关系上以轴线相互对应,但在高程上却有错落,形成虚轴线对位构图,形势较为生动。
这种轴线对景方式,在皇家园林中的重点建筑之间经常采用,形成比较庄重、严谨的构图效果。
另一种是交错对景方式,两个互为对景的建筑之间,在平面与高程上都没有轴线关系。
彼此交叉、错落、偏斜,这种方式所形成的对景建筑形象往往是非常生动、多变的多点透视效果,形成自由活泼的画面。
这种方式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普遍地被采用。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
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叶圣陶有写过《苏州园林》。
其中有描写到: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个观点与《中国园林建筑》中提到的解决私家园林中百看不厌的方法的目标相似。
我认为苏州园林之所以闻名,是因为设计师把自然的风景当做一幅画来描绘。
使人在游览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长长的画卷,美不胜收。
它的不对称布局,曲折绵延的小路等都与中国的“犹抱琵琶半遮面”传统观念相接近。
在心理上,给人一种求知的欲望,让人情不自禁去观赏下一个景点,去猜测下一个地方会给人带来怎样的美景,不一样的美景。
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巧”、“宜”、“精”、“雅”。
“巧”在于运用手法和布局上精巧,使园林不乏趣味。
比如说在什么地方布置建筑,什么地方种植什么树,使园林的景观不管在哪个地方看起来都不相同,不会产生厌倦感。
“宜”在于布置适宜。
比如说在湖中只建造一座亭,而不建造四五座亭。
当人站在湖心亭的时候,视线一片开阔,使人心旷神怡。
若是建造四五座亭子,视线在一定程度上就不如前者。
平静的湖面多了几座亭,就像心里多了几个疙瘩一样。
“精”则是一种以少见多的观点。
假山池沼不宜过多,这样会产生堆砌感,杂乱感。
不考究。
更注重的是分寸,细部。
比如装饰的精巧。
“雅”是指建筑的格调,意境。
使人们对建筑的色彩、形状、尺度、装饰等的心理感受。
雅,与俗对立。
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之一就是“含蓄”。
且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感觉。
曲径通幽、层峦叠翠等是其中的意境。
古人喜欢吟诗作对,举酒邀明月,希望处于一种清风徐徐的雅兴之中。
我觉得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色彩选择定时遵从这一观点的。
色彩的搭配是我们平时在做建筑中需要特别考究的因素。
园林中不宜把亭台楼阁装饰得五颜六色,若要加上一些色彩斑斓的图案,必定不要占据大面积。
否则就像游乐场一样,破坏了好山好水的雅境。
细部做法:人们在园林中漫步,是亲临大自然的最好办法,是把人们导向整个园林的路标。
与漫步息息相关的是人们脚底下的园路。
园路,不像我们的道路一样笔直而开阔,而是迂回曲折,时起时伏,却能给人一种轻松、安静又不乏趣味的感觉。
中国园林一般会选择石子路,局部会有一些木头铺成。
石子路的色彩选择,铺贴方式,在中国园林中都很考究。
甚至细微到人们步行时的跨度和两块石板的距离相适应。
这就使人们游园时不会感到行走太久而疲劳。
石板色彩的选择,比如在树木比较高大,常年大面积遮挡住阳光的园林中,石板色彩比较暖,这使得人们进园时不会感觉到阴森恐怖。
而在阳光充足的园林中,则选用颜色较浅的石板,就不会使人感到烦躁。
除了园路,假山假石的堆放也不是随意的。
比如说在亭台路口会堆放一些石头,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堆放的高度也不相同,再配上一些不同的花草相衬。
这样亭台就不会显得高挑突兀。
中国园林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南北之分。
北方的园林比较大气,而南方的园林比较婉约。
北方的景中湖水居多,虽然也有蜿蜒的小河。
而南方的园林如江南景色一般,喜好建有潺潺的小溪流,溪流边是几块仅可供人闲坐的小石头,水里几只灵动的鱼儿,这潺潺流水定是难以发现的。
北方的园林相对南方较为规整,人工雕琢的地方更为明显。
蜿蜒的水依然可以乘船而过,桥的规模也是相对较大。
展现了一种皇家的气势磅礴和霸气。
《中国园林美学》一书中有提到:北方宫苑之“丽”,更集中体现在建筑物外观的色相、装修以及内部的敷彩、陈设上,这就是金铺交映,玉题生辉,室内彤采藻饰,屋面焜丽斑斓。
就现存的北京宫苑来看,其建筑物都喜用强烈的原色,如屋顶的黄、绿色琉璃瓦与屋身的红柱彩枋交错成文,以求鲜明的对比效果。
博克认为,秀美在色调上应该“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如果有刺眼的颜色,也要配上其他颜色,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
但是,北京宫苑所追求的不是秀美,而是崇高壮丽。
因此,它不但颜色鲜明,而且强烈刺眼,在浓重的原色所造成近距的对比色之间,往往很少用其它颜色做调和或过度,使之冲淡。
这就是北京宫苑吸引我的地方,即使采用鲜明的原色,而不使人眼睛感到刺眼难受,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与外国园林作对比:中国园林与外国园林相比,在精神追求和做法上都不甚相同。
我认为那是与各个国家的文化和发展不同而形成的差异。
吕伟明的《中国园林》一书中提及:欧洲园林讲究的是理性、规整的艺术风格。
而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园林则讲究含蓄的风格。
中国园林和欧洲的园林比起来是两种不同的风格。
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这两种风格是:欧洲园林是属于大家闺秀路线,而中国园林则是走小家碧玉路线的。
这个比喻应该是再精确不过的了。
并且,外国园林的建筑与中国园林的建筑都不相同,追求的意境也不相同。
外国人性格开朗、外向,故园林很开阔视野好。
中国人讲究儒雅且含蓄,喜欢半遮半掩,似有似无,所以园林也喜好迂回曲折,幽静隐蔽。
在园林建筑中,各地建筑师也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欧洲生产石材,所以欧洲古典园林建筑也是用石材建造。
受石材的影响,园林建筑会建造得比较高大。
建筑则作为了园林的中心。
主从关系和中国古典园林相反。
中国则树木取材容易,建造方便,故建筑大多为木建筑。
依然是受木材的性能的影响,建筑会建造得比较小,这刚好也符合了中国人希望把建筑半遮半露的思想。
建筑小了,自然而然自然风景就成了园林的主要突出点。
这主从关系就很明显地展现出来了。
对比也变得明显了。
我觉得中国未来的园林应该与中国的古典园林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