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 第3章 电化学极化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 电化学极化 (电荷转移步骤动力学)

绪论中曾提到:一个电极反应是由若干个基本步骤形成的,一个反应至少有三个基本步骤:0

0R R ze O O s s →→+→-

1) 反应粒子自溶液深处向电极表面的扩散——液相传质步骤。 2) 反应粒子在界面得失电子的过程——电化学步骤。 3) 产物生成新相,或向溶液深处扩散。

当有外电流通过电极时,ϕ将偏离平衡值,我们就说此时发生了极化。如果传质过

程是最慢步骤,则ϕ的偏离是由浓度极化引起的(此时0

i s i C C ≠,e ϕ的计算严格说是用s i C 。无浓度极化时0

i s i C C =,ϕ的改变是由s i C 的变化引起)

。这时电化学步骤是快步骤,平衡状态基本没有破坏。因此反映这一步骤平衡特征的Nernst 方程仍能使用,但须用ϕ代

e ϕ,s i C 代0i C ,这属于下一章的研究内容。如果传质等步骤是快步骤,而电化学步骤成

为控制步骤,则这时ϕ偏离e ϕ是由电化学极化引起的,也就是本章研究的内容。

实际上该过程常常是比较慢的,反应中电荷在界面有积累(数量渐增),ϕ随之变化。 由此引起的ϕ偏离就是电化学极化,这时Nernst 方程显然不适用了,这时ϕ的改变将直接以所谓“动力学方式”来影响反应速度。

3.1 电极电位与电化学反应速度的关系

电化学反应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一个电极上既有氧化过程,又有还原过程)。若一个电极上有净的氧化反应发生,而另一个电极上有净的还原反应发生,则在这两个电极所构成的电化学装置中将有电流通过,而这个电流刚好表征了反应速度的大小,

)(nFv i v i =∝[故电化学中总是用i 表示v ,又i 为电信号,易测量,稳态下串联各步速度同,故浓差控制也用i 表示v 。i 的单位为A/cm 2,zF 的单位为C/mol ,V 的单位为

mol/(cm 2.s )]。既然电极上有净的反应发生(反应不可逆了),说明电极发生了极化,ϕ偏离了平衡值,偏离的程度用η表示,极化的大小与反应速度的大小有关,这里就来研究i ~ϕ二者间的关系。

一个反应进行速度的大小,从本质上说,取决于反应粒子变成产物粒子所需越过的活化能垒的高度:能垒低,反应易进行,速度就快,反之则慢。

而电极电位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就是通过影响反应活化能来实现的,即i ~G ~∆ϕ,而i ~G ~∆ϕ三者关系如何?

3.1.1 电极电位与反应活化能

1.电化学步骤的反应活化能

以Ag e Ag =+-

+

的反应为例进行说明。如图3-1。

如果反应处于平衡状态,即e ϕ时,Ag Ag →+

和+

→Ag Ag 的速度相同(i i

=)。

若e ϕϕ≠,必是某一方向的反应速度高于另一个(i i

≠),即有净的反应发生。如氧化>还原,电极上-

e 将有积累。确定一个反应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是针对净反应说的。但不管净反应速度是多少,氧化态—还原态的交换是始终存在的。上一反应可以看作是

+Ag 在固、液二相间的转移。那么,+Ag 相间转移时涉及的活化能,以及ϕ对活化能的

影响,我们通过势能曲线来说明。

液相中的+

Ag 要转移到电极上,需要首先从基态转化为活化态(或过液态)。也就是从不易于反应的形式转变为易于反应的形式。这个过程将伴随+

Ag 能量的升高。这个能量的变化量就是+

Ag 还原所需要的活化能垒的高度(*

0c G ∆)。

一旦到达活化态,+

Ag 就将受到电极的作用,得到-

e ,还原成为Ag 原子。从活化态到Ag 的基态是一个能量下降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在紧密层内进行的)。

逆过程,Ag 自电极转移到溶液中,即氧化成为+

Ag ,也需有一类似的过程:自基态提高能量成为活化态,再降低能量变成基态的+

Ag 。

实际上,从基态到活化态常常是个脱水过程,无论是溶液中的+

Ag ,还是电极表面上的Ag 都是水化的,脱掉水才易于实现反应。而脱水过程正是一个能量升高的过程,需要断开与O H 2之间的键,需一能量。

图3-1 +

Ag 势能曲线

2.电极电位对活化能的影响

假定:溶液浓度很大,而电极电位较正(0ϕvs )。这时,电位主要降在紧密层中(1ψϕϕ-≈,01→ψ,01=∆ψ),)(1ψϕϕ-∆≈∆,主要用于改变紧密层电位差。那么电极上mol 1Ag 由于ϕ的改变带来的能量变化为ϕ∆F (z =1)(设0>∆ϕ)。而

01=∆ψ,即溶液中的+Ag 在ϕ变化时,其基态能量不变。

紧密层内的电场系均强电场,故ϕ∆F 自电极表面到d 处是线性分布的。

将此能量线与前面的势能曲线迭加,就得到电位改变为ϕ∆时的位能曲线。我们来看此时的活化能的变化:电极上Ag 基态能量升高了ϕ∆F ,溶液中+

Ag 基态的能量未变,活化态能量上升了ϕβ∆F 。

β—对称系数(对称因子)

,多数场合5.0=β。 活化能垒的高度也因之发生了变化,由图中可知:

还原的能垒:ϕ∆β∆∆F G G c 'c +=≠

氧化的能垒:ϕϕβ∆-∆+∆=∆≠

≠F F G G a a '

ϕβ∆--∆=≠F G a )1(ϕα∆-∆=≠

F G a (1=+βα)

即有:0>∆ϕ,↑ϕ,阳极极化,↑≠c G ∆,↓∆≠

a G ,还原反应困难加大,而氧化

反应变得容易进行了。

图3-2 改变电极电位对+

Ag 势能曲线的影响

若↓ϕ,阴极极化,则0<∆ϕ,↓≠c G ∆,↑∆≠

a G ,与上述情况相反。

β表示电极电位改变量对阴极反应活化能的影响程度,α表示电极电位改变量对阳

极反应活化能的影响程度

3.1.2电极电位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改变ϕ,导致反应活化能的改变,那么)(~0i v G

∆间关系如何?i ~ϕ以此为桥梁

联系起来,也就是ϕ如何通过影响活化能来影响)(i v 的?

若电化学步骤系单电子过程,看下面反应:

R e O a

k v v −−←−→−+-

a v 、k v :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的绝对速度(不是净速度!)

1.活化能垒与绝对反应速度及绝对电流密度的关系。(*

~~G v i ∆)

电极取单位面积(I i =),其上的还原与氧化反应的活化能垒为*c G ∆和*

a G ∆,则根据反应动力学基本理论,其速度为:

)exp(a k v RT

G O c c *

c

∆-= )exp(a k v RT

G R a a *a

∆-

=

c k 、a k :指前因子;R O a a 、: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活度;*c G ∆和*

a G ∆:还原反应和

氧化反应的活化能垒。

此时还原与氧化反应的绝对电流密度为:

c c Fv i = a a Fv i = 2

1:--⋅⋅cm s mol v (单电子过程)

a i 、c i 并不是净的反应电流,不是外电流(流过外电路,可测),而是同一个电极上

氧化-还原反应的绝对速度,是不可测的,也叫内部电流密度(内电流)。e ϕϕ=时,c a i i =。

2.电极电位与反应速度的关系(i ~ϕ) 当e ϕϕϕ-=∆时(阳极极化),

ϕ∆下:*'

*

'exp()exp()exp()c c G G F F c c O c O c RT RT RT i Fk a Fk a i βϕβϕ∆∆+∆∆=-=-=- or )exp(a Fk Rt F O 'c ϕ

∆β-= (1)

其中 *'exp()c G c

c RT

k k ∆=-

此时的c i 为电位变化前(e ϕϕ=)的反应速度。

*'*'

exp()exp()exp()

a a G G F F a a R a R a RT

RT

RT i Fk a Fk a i αϕ

αϕ

∆∆-∆∆=-=-

= or '

exp(

)F a R RT

Fk a αϕ∆=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