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区域经济要素
第3章:区域经济运行要素分析
2、人力资源流动
区域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和部门之间的人力 资源转移是在区域经济运行过程中,实现人 力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基本 形式。 人力资源的流动远远超过仅作为一种劳动力 的作用,其流动必然还会带来技术、资金和 文化的流动与传播。
从人力资源流动的层次来分,又可分为人才 流动和一般的人力资源流动。人才指人力资 源中相对精英的部分,多指具备一定高层次 知识的科学家或技术人员等。一般的人力资 源流动,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区域流动等。
1、要素流动与流量经济
流量经济:指一个城市或地区以相应的平台和 条件,吸引和集聚区外的物资、资金、人才、技 术、信息等经济要素,并在区内重组、融合、运 作、增值。通过有序、规范、高效的流动,使各 要素的能量增大、能级提高,从而促进相关产业 的发展和相关服务功能的增强,由此实现该城市 或地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持续发展,并以 扩大的经济能量向周边地区乃至更远地区流动与 辐射。
WHY
第一,资本市场筹资推动的资金流入。 第二,外商直接投资导致的资金流入。 第三,银行系统资金调度的资金东流。 第四,商品交易导致的资金东流。
4、技术创新与扩散
技术,指为制造特定产品所需要的管理、组 织以及技能方面的知识。其即可以独立的存 在,可以寓于其他的生产要素之中。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 增长的主要因素。在生产函数中,技术作为 时间变量出现。即: Y=F(L, k, t)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要素 流动
自然资源丰富但商品经济不发达的西 部地区,在实现资源优势产业的实现上 主要采用资源转换型模式。
资源优势: 矿产、生物、水力、土地、旅游等资源 “富饶的贫困”?
潜在经济优势≠现实经济优势 自然资源和生产能力(劳动力,技术创新与经济要 素(资金)“错位”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空间发展理论
区域空间联系理论
第一节
一、增长极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1、配鲁和布代维尔的论点 2、增长极内涵
(1)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 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2)增长极特点
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
欠发达地区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流动,削弱其经济发展能力 发达地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导致欠发达地区出口衰
退 欠发达地区初级产品因性能差或价格原因而不能进入发达地区
(2)涓滴效应
发达地区吸引外来劳动力,有利缓解欠发达地区就业压力 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投资、购物,刺激欠发达地区经济发
1、要素赋存的空间不均衡是劳动地域分工的必要条件
自然要素差异
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和自然资源赋存状况的空间不均衡
非自然要素差异
劳动力、资本、技术、历史基础、教育、经营管理能力、流 通设施等的空间差异
2、劳动地域分工的直接动力是其经济利益
经济性体现在:
从比较优势出发,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较少的方面,
2、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
主导论 反梯度推移论 并存论
由东向西推移
梯度式推移
由西向东推移 视区域具体情况 混合式推移并存
跳跃式推移 梯度式、跳跃式、
二、极化——涓滴效应理论
1、极化——涓滴效应理论是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
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影响的理论。
2、理论要点 (1)极化效应
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共享公共基础设施 形成较为高效率的地方劳动力市场 共享辅助行业提供的专门化服务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3章)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区外需求:输出基础理论
输出基础理论认为,有些市场规模很大的经济体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
来实现经济发展,但有些市场规模较小的经济体无法依靠自身的内生力量
实现经济发展,这些经济体的发展与外部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0 世纪30年代,霍伊特建立了解释城市发展的一个简单的模型-输出
电力、煤炭等)逐渐替代了旧的主导产业部门,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
车头”;劳动力素质提高了,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
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概念与发展阶段
5.高额消费阶段
经过成熟阶段的发展,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物质生活较为丰富,人
结论
➢ 开放经济实现经济恒定增长时的限定条件较少,因此相对于封闭的国家模型
更容易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 区域经济特征是由净输入资源刻画,净输入剩余使得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 如果不同区域的初始增长率不同,那么区域间差距会随时间逐渐扩大。
能保证该地区宏观经济的均衡问题。当能够从区外输入资本和生产资料时,
这种区外输入是决定本地的经济增长率的关键因素,相对于那些实行闭关自
守的地区,区外输入使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更宽松,更容易实现长期的
经济增长。
哈罗德-多马模型与输出基础模型的不同点:
➢ 前者强调区外投资,后者强调区外需求
➢ 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储蓄不再是有效需求的扣除项,而是生产性投资的
强调总体而忽略不同生产活动或不同专业化部门的区别;忽略了为本地区
服务的服务行业的发展。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5.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区域经济学》(第3、4、5、6章)马工程
• 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与改善,主要体现为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
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为科技含
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产业层次的提升;体现为人民群众能
够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体现为以比较充
分的就业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
长率等于区域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服务行业就业数
量(收入水平)与总就业数量(总收入水平)之比仍为常数。但如果
常数a0不等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不等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如果a0小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大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反过
来如果a0大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小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用该模型预测长期趋势时,其主要的缺陷是乘数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一、区外需求: 输出基础理论
(五)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 根据输出基础模型,一个区域要求得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该区域建
立起输出基础产业。
1. 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
• 第一,区域优势产业是一个比较概念,它是一个区域在区域之间同类
产业比较基础上所确认的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产业。
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
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五)高额消费阶段
• 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导工业部门开始转移到生产耐用消费品和
服务业方面来,汽车工业成为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主导部门,标志
着“高额消费阶段”的形成。这一阶段的经济特点主要是“服务型”
础性部门)就业的劳动力(Ls),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如下公式: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关键要素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关键要素分析引言: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指针对某一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潜力,制定出一系列战略和政策,以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需要考虑多个关键要素,包括地理条件、人口结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
本文将对这些关键要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要点。
一、地理条件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等都会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位于沿海地区的城市通常具有更好的贸易和物流条件,可以吸引更多的外资和国际企业;而位于内陆的地区则可能更适合发展农业或资源型产业。
因此,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地理条件,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交通网络。
二、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另一个关键要素,它包括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教育水平、就业状况等。
人口数量决定了市场规模和劳动力供给的大小,而年龄结构和教育水平则会对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产生影响。
例如,年轻的劳动力可以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则更适合从事知识密集型产业。
因此,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需要充分了解和分析人口结构,以便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三、产业布局产业布局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不同地区的产业特点和竞争优势各异,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和调整产业结构。
一方面,要发挥该地区的优势产业,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例如,在一个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地区,可以发展矿业和冶金产业;而在一个人口密集的地区,可以发展服务业和创意产业。
因此,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需要综合考虑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
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交通运输、能源供应、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经济活动和产业发展。
例如,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可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交通成本;宽带网络的普及可以促进信息传递和创新活动。
第三章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3 行资本为其他工业产业部门造成了投资机会,其发展必 须先于那些收益来得较快的直接生产性投资。由于基础设施的最低规模是巨大的,因此,在 经济发展初期,其生产能力的过剩将是不可避免的。
由于供给和需求两个不可分性的作用,使得经济发展道路以及投资格局一定要使不同经 济部门保持平衡,不要因一个部门的发展不足阻碍其它部门的发展,不同经济部门保持平衡 就是为了克服不可分性的作用。这里“不同经济部门保持平衡”并不是说所有部门都要以同 样的比率增长,而是说各部门产出的增长要与各种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相一致,从而使供给 和需求相符。这就暗含着“均衡思想”,即不存在短缺或瓶颈。这是均衡增长的扩展含义。
为使不同经济部门发展保持平衡,势必要对这些不同部门同时进行投资,而这就需要大 量资金,对资金缺乏的落后地区来讲,实施经济均衡增长的战略有很大的难度。但是经济学 家认为这种大规模投资计划是无法避免的,其经济依据来源于著名的“斯密定理”,即专业化 或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如果市场受到限制,一些经济活动就会失去经济上的可行 性。如果很多活动同时开展,每一项活动就会为其他活动的产品提供市场,因而处于孤立状 态下缺乏显著盈利性的活动在大规模发展规划范围内就会呈现出显著的盈利性
本章课前思考
1 / 18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著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学第3章.
第3章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理论◆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发展)阶段理论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区域经济增长即指一区域在一定时期商品和劳务的产出(Output )增长,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包括区域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区域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优化、区域科技进步、区域社会福利及文教卫生条件改善等。
(1)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类1.以要素性质、特征和作用的差异分类2.以要素的区域来源分类3.以要素与社会生产过程的相关程度分类1.2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功能3.1.1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类1.以要素性质、特征和作用的差异的分类分为“一般性因素”和“区域性因素”两类一般性因素包括:劳动投人量、资金投人量和技术进步。
区域性因素包括:1)①区域产业结构优化;②经济中心经济聚集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发展;③企业等微观组织、区域经济宏观组织等管理的改进、国家的区域政策。
2)①城市化水平;②资源禀赋与配置;③国家投资的区位偏好等。
2.以要素的区域来源分类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类。
3.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类3.1.以要素的区域来源分类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类。
外部因素包括:区域间要素迁移(流动):劳动的迁移、资本的流动、技术知识的传播。
区域间贸易:区域间贸易障碍(区域间距离、区域间运输成本)、区域间需求(区域外部对本区域财货需求)3.2以要素与社会生产过程的相关程度分类分为“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两类。
直接影响因素即“生产的因素”,是指直接参与社会生产过程的因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和技术。
其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间接影响因素通过直接影响因素起作用,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科技、教育、经营管理、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经济技术协作、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等。
3.1.1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类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分析应重点关注的三大内容:( 1 )生产要素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和协调发展的研究和实践
区域经济发展和协调发展的研究和实践第一章:区域经济发展的概述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之一。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利用本地资源和人力,通过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市场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实现本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经济活动形态。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本地区特色和优势,促进各地区间的合作和互利共赢。
第二章: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依靠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其中最关键的要素是人才、资金和技术。
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需要政府推行人才战略,加强人才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
资金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需要政府加大对本地企业和项目的资金支持和扶持力度。
技术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政府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章: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协调发展是指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要实现平衡、协调和有序发展。
协调发展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区域发展的潜力和优势。
对于实现全国经济发展整体效益最大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产业集聚、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发挥地方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这些措施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协同性,实现区域经济的良性循环。
第五章: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我国各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加强政府引导和产业扶持,增强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和市场的作用。
同时还需要加强各地区间的沟通和合作,推动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
结论:区域经济发展和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发展整体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需要共同努力,充分发挥本地区特色和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的良性循环。
同时,需要加强政府引导和产业扶持,推动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
初中地理区域经济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区域经济知识点归纳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关于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在地理学中,区域经济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和相互关系。
初中地理课程中也包含了一些关于区域经济的知识点,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区域经济知识点进行归纳。
第一,农业区位因素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经济活动之一,农业区位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农业发展。
农业区位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交通、市场等方面。
例如,气候对于农作物种植有重要影响,夏季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合水稻种植,而寒冷干燥的气候则适合小麦种植。
同时,交通的发展也会对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工业区位因素工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区位因素也是影响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工业区位因素包括资源、交通、市场和劳动力等方面。
资源丰富的地区容易吸引工业发展,如煤炭、石油、铁矿石等资源的产出地往往是重要的工业中心。
交通的畅通也有助于原材料和产品的流通和销售,市场需求和劳动力状况也是决定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
第三,商业区位因素商业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区位因素决定了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商业区位因素包括人口密度、交通、市场和基础设施等方面。
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往往意味着潜在的购买力和市场需求,交通便利有助于商业活动的发展,市场的规模和市场需求也是商业中心的重要因素。
第四,旅游区位因素旅游业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行业,旅游区位因素是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旅游区位因素包括景观资源、气候条件、文化历史遗迹、交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
地理上的美丽景点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气候条件也会影响旅游的季节性。
交通便利和全面发展的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五,城市区位因素城市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区位因素对于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城市区位因素包括交通、资源、市场和生态环境等方面。
交通的便利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资源丰富和市场规模大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区域经济学重点
高婷婷区域经济学重点第一章:1、区位论的概念、发展:1)以单个厂商区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2)研究①古典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韦伯、克里斯、廖什区位:厂商生产活动的位置;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的核心问题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理论的发展:单个厂商发展为地区总体经济结构;理论推导转向区域模型;从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不仅考虑生产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到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2、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以人地关系的区域差异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从古典的单个厂商生产组织研究扩展到产业区位分析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配置。
3、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1)区域结构2)区域经济活动组织3)区域地域结构及其组成单元4)区际分工与联系5)区域经济政策4、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研究范围和层次,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3)科技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选择最佳区域经济模式,提供了最好的区域经济环境;4)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区域经济学(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5、区域经济(名词):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第二章1、基本概念: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志为一定的空间坐标;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区位决策:决策主体的区位决策过程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2、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绝对优势理论;1)地域分工理论(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相对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2)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大国经济的区域发展规律):①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增长极理论②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3)经济增长理论4)现代区域经济理论①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体系: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共同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综合发展战略理论②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③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④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第三章: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合作,相互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部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绪论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 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包括经济区域、行政区域、自然区域等不同类型。
区域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区域,即具有相对完整性和特定功能的经济活动空间。
2.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区域经济学起源于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1826年提出的农业区位论。
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形成。
20世纪6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扩展以及各国政府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方面。
3.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并没有区域经济学科的研究,主要是经济地理专业。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产业布局学的发展,中国的区域经济学逐渐形成。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区域经济学在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开发行动和地域整治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理论体系。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域发展与区际关系协调,着重于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关系。
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要素配置、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区域竞争与合作、国民收入区际分配与政府调控、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
3.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宏观和微观分析、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等。
此外,区域经济学还借鉴了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性研究方法体系。
三、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1. 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背景,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2. 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包括:空间差异性、集聚性、开放性、动态性、综合性等。
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核心知识梳理)-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
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核心知识梳理)【知识梳理】考点1. 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1.城市的作用: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周围地区提供工业产品和各种服务。
2.城市功能: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主要有生产、服务、管理、集散、创新等功能。
有些城市功能比较单一,有些城市则具备多种功能。
3.城市的辐射功能(1)概念:是指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
(2)影响因素:城市辐射功能的强弱与城市的规模等级高低及城市的功能有关,其辐射能力的大小可以用城市腹地范围来表示。
一般来说,城市腹地范围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发展规模和潜力越大,城市辐射功能越强。
(3)城市发展与腹地特征:4.城市体系与关联网络考点2. 纽约的发展及辐射功能1.区位:位于美国大西洋沿岸中部的哈得孙河河口,港口条件得天独厚。
2.发展:伊利运河开通,大量的商品通过伊利运河很便捷地运往纽约港,纽约的腹地迅速扩展到中西部地区,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口岸。
3.辐射功能纽约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和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带动了周边城市不断发展。
以沿海发达的陆海空交通干线为轴,在大西洋沿岸中部出现五个大都市。
形成“波士华城市带”,纽约是该城市带的核心城市。
4.影响:考点3. 地区产业结构1.含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资源禀赋、技术条件以及分工深化等,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
考点4. 产业结构的升级1.趋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
2.体现:产业结构升级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原因:比较优势的变化和政策的引导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1)比较优势的变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每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而具有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比较优势可能逐渐丧失,而新的比较优势逐渐凸显,其主导产业需要转型,产业结构需要升级。
第三章 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
第三章 第二节
图3-2
待开发(不发育)阶段
第三章 第二节
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手段落后; 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占极高比重,市场规模小,经济 增长缓慢,长期停滞在自给自足甚至自给不能自足的 自然经济中;自身资金积累能力低下,缺乏自我发展 能力。见图3-2
科学认识GDP,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长远的增长观
污水横流 江水变黑
河水固化
水
河水变黑
全国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水域:2/3 每年污水排放量:约350亿t,80%直接入江河和地下水。 国际标准:45%地下饮用水的硝酸盐超标;国内标准:20%超标。
重 金属 污染:>2000万 hm2
“三废”和农药:16%
区域经济增长的效果状态
第三章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从效果状态看,一种经济增长方式为高 投入、高消耗、高速度、低质量、低效率,另一种为低 投入、低消耗、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效果状态讲,就是国民经济增 长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率的 状态。
区域经济成长
如何认识区域经济增长第三章 第节误区:一为“挖地三尺”式的增长。对那些不可再生的地下资 源狂轰滥炸,大量开掘,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二为“烟雾弥漫”式的增长。一些令路人掩鼻的企业管 得紧时关,抓得松时开;那些有点经济效益,但严重损 害社会效益的“十五小”厂见缝插针悄悄上,肮脏的空 气令人窒息。
三为“急功近利”式的增长。为了短期效益,一味地强 调开足马力,放弃设备维修保养,搞掠夺式经营。
虽然刘易斯、罗斯托以及其他崇尚“唯资本论”的西方 经济学家过分夸张了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就我 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来看,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区域, 资本推动的确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章区域经济要素
教案(正页)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学时:第次课上课日期:第三章区域经济要素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有资源的支持,自然资源、人力资源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
尽管在开放的市场之中,资源的流动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限制作用已经较小,但是,它们毕竟是决定地区资源禀赋的基本因素;同样,如果政策制定得合适就可以放松约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反,减少这些必要的要素支持、紧缩约束,就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因此,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这些经济发展要素的支撑。
本章就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流动、技术创新、制度安排与基础设施等发展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第一节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概述自然条件,也称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部分,包括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
区域经济发展面对的自然条件既包括未经人类改造利用的原始自然环境,也包括经过人类利用改造后的自然环境。
自然条件的各要素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不仅单个要素可以对人类的经济活动施加影响,而且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综合体,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影响更大。
自然资源是指在自然条件中一切能被人类利用的部分,包括地壳的矿物岩石、她表形态、土壤覆盖层、地上与地下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太阳能、热能、降水以及生物圈的动、植物资源。
自然资源是在一定条件下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带来经济利益与社会福利的自然条件。
它具有以下特性:(1)基础性,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禀赋状况对于开发不充分、经济欠发达的区域来说尤为关键,它决定着开发的方向和速度。
(2)地域性,受自然力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不同的区域拥有不同的资源种类,其数量、质量和组合各不相同。
(3)有限性,就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科技进步的能力而言,自然资源的利用具有无限的潜力,各类资源通过相互转换或者相互替代和补偿来满足人类的需求;但就某一区域及区域的某一类自然资源而言,其使用是有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正页)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学时:第次课上课日期:第三章区域经济要素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有资源的支持,自然资源、人力资源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
尽管在开放的市场之中,资源的流动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限制作用已经较小,但是,它们毕竟是决定地区资源禀赋的基本因素;同样,如果政策制定得合适就可以放松约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反,减少这些必要的要素支持、紧缩约束,就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因此,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这些经济发展要素的支撑。
本章就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流动、技术创新、制度安排与基础设施等发展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第一节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概述自然条件,也称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部分,包括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
区域经济发展面对的自然条件既包括未经人类改造利用的原始自然环境,也包括经过人类利用改造后的自然环境。
自然条件的各要素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不仅单个要素可以对人类的经济活动施加影响,而且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综合体,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影响更大。
自然资源是指在自然条件中一切能被人类利用的部分,包括地壳的矿物岩石、她表形态、土壤覆盖层、地上与地下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太阳能、热能、降水以及生物圈的动、植物资源。
自然资源是在一定条件下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带来经济利益与社会福利的自然条件。
它具有以下特性:(1)基础性,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禀赋状况对于开发不充分、经济欠发达的区域来说尤为关键,它决定着开发的方向和速度。
(2)地域性,受自然力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不同的区域拥有不同的资源种类,其数量、质量和组合各不相同。
(3)有限性,就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科技进步的能力而言,自然资源的利用具有无限的潜力,各类资源通过相互转换或者相互替代和补偿来满足人类的需求;但就某一区域及区域的某一类自然资源而言,其使用是有限的。
(4)知识性,即资源是人类认识的结果。
资源的有用性是由人们的认识决定的,人类的认识水平越高、资源对人的内在价值也越高,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知识的不断积累,资源的概念必然也不断扩展。
因此,人类减少资源对自己的限制只能通过不断提高对资源内在价值的认识能力来获得。
由于人们的知识总是有限的,因此,资源也总是相对于人类对资源的要求显得不足,资源总是有限的。
(5)综合性,自然资源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自然综合体,构成了区域生产的物质基础。
(6)多用性,自然资源的多用性为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多种用途的可能性,采取何种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则是由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自然资源一般按其再生能力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1)可再生资源:它的储量在自然循环过程或在人类的参与下可以重新产生。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循环利用的资源,如太阳能、空气、雨水、风能、水能、潮汐能等,另一类是生物资源,主要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前者循环时间较短、数量巨大且分散,后者循环时间较长,依赖于其他资源,也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影响。
(2)非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和化石燃料,它具有明显的耗竭性,其品位、化学成分、质量为天然固定,在人们认识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其数量由人们的控制空间范围决定,且存量不再增加。
再生资源与非再生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不能截然分开。
煤炭、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但在古代却是由可再生的动物、植物形成的,而另一些山清水秀的地区,现在却变成了不毛之地。
改革开放以后,一些原来看起来不可改造的荒漠变成了绿洲,这都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关系。
另外,从其他的角度出发,资源还有不同的分类。
(1)按资源本身性质分为:生物资源,即各种动、植物;矿物资源,包括固、液、气三种形态,如煤、铁、石油、天然气等等;环境资源,如气候资源、水土资源。
(2)按地域分布特点分为:遍在资源,即各地都有的资源;地方资源,本地特有的资源。
(3)按资源部门分为七大自然资源,即气候、水、土地、生物、矿产、旅游及海洋资源。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创造财富和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本自然物质要素,没有这些自然物质要素,人类社会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没有它们,经济社会的生产就失去了加工的对象,财富创造就成为无源之本。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在其他资源投入不变的前提下,在前期阶段,自然资源投入量越大,经济增长创造的财富量也越大。
但是,这也是有条件和区间限制的,自然资源遵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增长到一定阶段,它所带来的增长量日趋减少,甚至带来负增长。
另外,自然资源是被动性资源,它是在社会资源调配下经过生产过程才成为财富的,所以,从理论上说,经济增长和发展根本性因素不是自然资源,而是社会资源。
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对不同的产业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不同,不同要素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不同。
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地域分工的大格局。
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经济发展也必然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否则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创造财富和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本自然物质要素,没有这些自然物质要素,人类社会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没有它们,经济社会的生产就失去了加工的对象,财富创造就成为无源之本。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在其他资源投入不变的前提下,在前期阶段,自然资源投入量越大,经济增长创造的财富量也越大。
但是,这也是有条件和区间限制的,自然资源遵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增长到一定阶段,它所带来的增长量日趋减少,甚至带来负增长。
另外,自然资源是被动性资源,它是在社会资源调配下经过生产过程才成为财富的,所以,从理论上说,经济增长和发展根本性因素不是自然资源,而是社会资源。
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对不同的产业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不同,不同要素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不同。
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地域分工的大格局。
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经济发展也必然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否则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区域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影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生产率方面。
马克思曾经指出,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
劳动的不同的自然条件使同一劳动量在不同的国家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量。
因而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使得必要劳动时间各不相同。
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对于采矿业、农业、水力发电和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矿产资源的丰度,是由储量、品位、可选性、埋藏深度等构成。
矿产资源的自然丰度与其使用价值成正比,自然丰度越高,使用价值就越大。
因此,矿产资源的丰度直接决定着资源的开采成本和劳动生产率。
如我国大庆油田的平均吨油投资,只相当于其他条件较差的油田的1/10,其劳动生产率比自然丰度较差油田也高十多倍。
再如,山西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原煤的开采成本和南方各省区相比要低好几倍,而劳动生产率和其他各省区相比要高出好几倍。
因而在前几年,我国煤炭全行业亏损的状况下,山西省各主要煤矿仍薯刨造了一定的利润。
在其他条件相近的情况下,金属矿的品位对劳动生产率和成本有决定性影响,如品位为30%左右的贫铁矿,开采仍要经过选矿才能‘、炉冶炼,经过加工后的人造富矿,其成本比天然富矿高出数倍。
地貌条件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明显的影响,在气候等其他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起伏不平的山地和丘陵地区,由于无法使用大型农业现代机械,每个劳动力的耕种面积和平原地区相比,相差很大。
例如,美国和日本都是农业生产技术相当发达的国家,但是由于农用土地地貌条件的差异,使得美国只有3%的国内劳动力,提供了世界20%的农产品产量,每年有大量的农。
品出口,雨日本则需要国内9%的劳动力,其农业属于内需型。
地理位置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很大。
以城市土地利用为例,城市不同区位的地价差别很大。
一般来讲,从城市的中心商业区(cBD)向外,地价依次递减。
就商业活动而言,在商业中心区的劳动生产率要比其他地区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
(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直接影响农业和采矿业的发展和分布。
农业和采矿业的劳动对象是直接的自然资源。
各种资源组合状况和分布,直接决定着农矿业的发展和布局,在特定区域内,是种植咖啡、可可,还是苹果、茶叶?农业结构是以种植业为主,还是以畜牧业为主?这些选择直接决定于区域的自然条件,受自然规律所支配。
区域内各种矿产资源的赋存条件、储量、品位等自然丰度,决定着每种资源开发的时序安排和规模。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间接影响原材料工业和其他加工工业的发展和布局。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原材料工业及其他加工工业的影响,主要通过农矿业发挥作用。
其中材料工业、重型机械以及以农业原料为主的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和布局受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影响比较大。
这些工业一般都分布在或接近于工业自然资源基地和农业自然资源较优越的区域。
如辽宁省中南部地区丰富的铁矿和相当规模的煤炭资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钢铁工业、重型机械工业在辽中南地区的发展。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也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依据农矿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区域的经济结构可以分为资源型、资源加工型和加工型三种类型。
资源型经济结构指的是区域自然资源赋存状况良好,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较为理想,自然资源对区域专业化部门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区域向外输出的是直接的采掘工业产品、农产品或资源含量较高的材料工业产品和重化工产品。
例如我国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森林、石油、有色金属、铁矿石和煤炭资源,土地资源也极为丰富。
因此,该地区在农、林、能、矿资源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全国意义的森林、石油及冶炼、有色金属、钢铁、机械、化工、粮食等专业化部门,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结构。
资源加工型经济结构是指区域内具有部分资源,资源组合不理想,部分重要资源仍然需要区外输入。
如吉林省,森林资源丰富,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也较为优越,因而形成了具有区际意义的森林工业、粮食及食品工业。
但发展经济所需的能源和钢铁严重不足,需要从区外输入,从而形成了资源加工型经济结构。
加工型经济结构是指区域缺乏发展经济所需的自然资源,农矿产品、能源主要依赖区外输入,通过不同层次的加工和再加工向外输出加工工业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