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井设计涌水量计算
大井法矿井涌水量计算公式
大井法矿井涌水量计算公式一、大井的涌水概念及衡量标准1.涌水:指采矿过程中,由于施工、稳定设施地压或水压作用,煤层及其他岩层通过矿口涌出来的水流。
2.水压:指不考虑排水量因素影响,在煤层及其他岩层中所带来的涌水水压。
3.涌水量:指大井产生的涌水量。
二、大井法涌水量计算公式1. 低压涌水量计算公式涌水量(m3/h)= 矿膛面积(m2)*地压(MPa)*岩节理渗透系数(m3/MPa)/小时2. 高压涌水量计算公式涌水量(m3/h)= 矿膛面积(m2)*(地压-水压)(MPa)*岩节理渗透系数(m3/MPa)/小时三、大井法涌水量评价标准1.水力学特性:涌水量以小于0.5 m3/ h 为合理范围。
2.压力传递特性:建议将涌水量保持在1.5 ~ 2.5 m3/ h 之间,使得压力分布更均匀。
3.体积变化特性:涌水量的大小是可以调节的,可取得矿井等体积变化更为稳定的效果。
四、大井法涌水量计算实例在以下实例中,假设大井膛面积等于10 m2,地压为0.5 MPa,岩节理渗透系数等于20 m3/ MPa 就可以计算出低压下的涌水量:低压涌水量按照低压涌水量计算公式=(10 m2) × (0.5MPa) × (20m3/MPa)/小时=100 m3/h假设水压为0.2MPa,则高压涌水量按照高压涌水量公式=(10 m2)×(0.5MPa-0.2MPa)×(20m3/MPa)/小时=80 m3/h。
五、结论根据以上的公式和分析,可以得出大井法涌水量可以按照低压涌水量计算公式和高压涌水量计算公式,评价标准为涌水量以小于0.5 m3/h 为合理范围,建议大井法涌水量控制在1.5~2.5m3/h之间,可以达到稳定的效果。
井筒涌水量计算公式
井筒涌水量计算公式
涌水量=涌水速度×面积×涌水时间
其中,涌水速度是指井口单位时间内涌水的速度,通常以立方米/小
时为单位;面积是指井筒的截面面积,通常以平方米为单位;涌水时间是
指井筒涌水的时间长度,通常以小时为单位。
面积=π×半径²
另外,井筒涌水量计算公式中的涌水速度也可以根据井筒内部的水力
特性进行修正。
例如,若井筒内存在流速降低的装置(如收敛段、扩散段等),则涌水速度需要根据流速分布进行积分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井筒涌水量计算公式还需要考虑井筒
壁面的摩擦阻力、地下水位的变化以及水井的累积涌水量等因素。
这些因
素会对涌水量进行修正,并可通过现场观测和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和优化。
总之,井筒涌水量计算公式是通过将井筒的涌水速度与井筒的几何形
状和涌水时间相结合来计算井筒涌水量的一种公式。
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还可以通过修正因素和附加条件来进行精确计算和预测。
这些计算公式和
方法在水资源评价、工程设计和水文地质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涌水量计算方法全文剖析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涌水量计算方法:类比法;解析法;数值法;统计学方法
1.潜水完整井涌水量计算
潜水完整井是指井筒揭露了整个潜水含水层,并一直打到含水层隔水底板(图10-33)。
其涌水量计算
公式为:
式中Q——井筒涌水量,m3/d;
K——含水层渗透系数,m/d;
H——静止水位高度(对潜水完整井即潜水含水层厚度),m;
h——动水位至含水层底面的距离为动水位高度(h=H-s),m;
s——水位降低值,m;
R——地下水降落范围,即影响半径,m;
r——井筒半径,m。
2.自流水完整井涌水量计算
自流水完整井是指井筒揭露了整个承压水含水层,并一直打到含水层底板隔水层(图10-34)。
其涌水
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M——自流水含水层厚度,m。
井筒涌水量计算公式中参数R 的确定
计算影响半径R的公式有理论公式和经验公式两种
理论公式为:
潜水
承压水
经验公式
潜水——承压水
自流水
水平巷道涌水量的预测方法
通常水平巷道在排水初期,统一的降落漏斗未形成之前,可用下列公式计算其用水量。
(1)潜水完整水平巷道涌水量计算公式
式中K——渗透系数,m/d
B——巷道长度,m。
自流水完整水平巷道涌水量计算公式
采区或采面涌水量计算
例如,某一采区在承压含水层之下开拓,其平面形状近似正方形(图10-39)。
由于在煤层开采过程中,水位降低到隔水
顶以下,所以涌水量计算公式为:
(计算影响半径的经验公式,K单位为m/d);M、H、K 可在勘探报告中查找到;h 值取零。
管井降水计算书
管井降水计算书1、计算依据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2.《建筑施工计算手册》江正荣编著3.《基坑降水手册》姚天强编著2、水文地质资料3、计算过程3.1、基坑总涌水量计算基坑降水示意图Q = A·M1·μA为基坑面积;M1为疏干的含水层厚度,M1 = 6+0.5-1=5.5 m;μ为含水层的给水度,一般取0.1。
通过以上计算可得基坑总涌水量为495m3。
3.2、降水井数量确定单井出水量计算:q0=120πrslk1/3降水井数量计算:n=1.1Q/q0q0为单井出水能力(m3/d);rs为过滤器半径(m);l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m);k为含水层渗透系数(m/d)。
通过计算得井点管数量为13个。
3.3、基坑中心水位降深计算S1=H-(H2-q/(πk)×Σln(R/(2r0sin((2j-1)π/2n))))0.5S1为基坑中心处地下水位降深;q=πk(2H-Sw) Sw /(ln(R/rw)+Σ(ln(R/(2r0 sin(jπ/n)))))q为按干扰井群计算的降水井单井流量(m3/d),按下式计算:Sw= H1+s-dw +ro×i =6+0.5-1+2.725×0.15=5.909m根据计算得S1=5.62m >= Sd=5.5m,需要布置管井数量14个,大于根据涌水量计算的管井个数,故该井点布置方案满足施工降水要求!本次综合管廊降水施工按照100m的单元长度进行验算,通过计算共计需要布置14座管井方可满足需求,管井按照等间距布置,管廊两侧各布置7座,综合项目管廊施工实际情况,以一百米作为一个计算单元,考虑封闭降水效果及突发以外情况、管井损坏以及参照吴家店车辆段内其他单位降水施工资料等因素,综合管廊每百米计算单元长度内需要布置42座降水井,降水井间距为5m。
3.4、过滤器长度计算群井抽水时,各井点单井过滤器进水长度按下式验算:y0>ly0=[H2-0.732Q/k×(lgR0-lg(nr0n-1rw)/n]1/2l为过滤器进水长度;r0为基坑等效半径;rw为管井半径;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R0为基坑等效半径与降水井影响半径之和;R0=R+r0R为降水井影响半径;通过以上计算,取过滤器长度为2m。
管井降水计算书
管井降水计算书计算依据: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2、《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3、《建筑施工计算手册》江正荣编著4、《基坑降水手册》姚天强编著一、水文地质资料渗透系数土层编号土层名称厚度(m)(m/d)1 粉土8 5二、计算过程1、基坑总涌水量计算:基坑降水示意图根据基坑边界条件选用以下公式计算:Q=πk(2H-S d)S d/ln(1+R/r o)=π5(2×8-2.6)2.6/ln(1+50.28/5.5)=236.229 Q为基坑涌水量;k为渗透系数(m/d);H为含水层厚度(m);R为降水井影响半径(m);r0为基坑等效半径(m);S d为基坑水位降深(m);S d=(D-d w)+SD为基坑开挖深度(m);d w为地下静水位埋深(m);S为基坑中心处水位与基坑设计开挖面的距离(m);通过以上计算可得基坑总涌水量为236.229m3。
2、降水井数量确定:单井出水量计算:q0=120πr s lk1/3降水井数量计算:n=1.1Q/q0q0为单井出水能力(m3/d);r s为过滤器半径(m);l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m);k为含水层渗透系数(m/d)。
通过计算得井点管数量为4个。
3、过滤器长度计算群井抽水时,各井点单井过滤器进水长度按下式验算:y0>ly0=[H2-0.732Q/k×(lgR0-lg(nr0n-1r w)/n]1/2l为过滤器进水长度;r0为基坑等效半径;r w为管井半径;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R0为基坑等效半径与降水井影响半径之和;R0=R+r0R为降水井影响半径;通过以上计算,取过滤器长度为4.687m。
4、基坑中心水位降深计算:S1=H-(H2-q/(πk)×Σln(R/(2r0sin((2j-1)π/2n))))0.5S1为基坑中心处地下水位降深;q=πk(2H-S w) S w /(ln(R/r w)+Σ(ln(R/(2r0sin(jπ/n)))))q为按干扰井群计算的降水井单井流量(m3/d),按下式计算:S w= H1+s-d w +r o×i =2.6+0.5-0.5+5.5×0.25=3.975m根据计算得S1=2.725m >= S d=2.6m,故该井点布置方案满足施工降水要求!。
涌水量计算、井点管数量与井距的确定,以及抽水设备选用等
轻型井点计算轻型井点的计算内容包括:涌水量计算、井点管数量与井距的确定,以及抽水设备选用等。
井点计算由于受水文地质和井点设备等许多因素影响,算出的数值只是近似值。
轻型井点涌水量计算之前,先要确定井点系统布置方式和基坑计算图形面积。
如矩形基坑的长宽比大于5或基坑宽度大于抽水影响半径的两倍时,需将基坑分块,使其符合计算公式的适用条件;然后分块计算涌水量,将其相加即为总涌水量。
1)涌水量计算①单井涌水量计算井点系统涌水量计算是按水井理论进行的。
水井根据井底是否达到不透水层,分为完整井与不完整井;凡井底到达含水层下面的不透水层顶面的井称为完整井,如图1-74所示,否则称为不完整井。
根据地下水有无压力,又分为无压力井(即水井布置在潜水埋藏区,吸取的地下水是无压潜水时)与承压井(即水井布置在承压水埋藏区,吸取的地下水是承水时)。
各类井的涌水量计算方法都不同,其中以无压完整井的理论较为完善。
无压完整井抽水时,水位的变化如图1-74所示。
当抽水一定时间后,井周围水面最后降落成渐趋稳定的漏斗状曲面,称之为降落漏斗。
水井轴至漏斗边缘(该处原有水位不变)的水平距离称为抽水影响半径R 。
图1-74 完整井水位降落曲线1—不透水层; 2—透水层; 3—井; 4—原有地下水位线;5—水位降落曲线; 6—距井轴x 处的过水断面;7—压力水位线根据达西线性渗透定律,可得无压完整井单井的涌水量Q 为:(m3/d) (1-55)式中H —含水层厚度(m );h —井内水深(m );R —抽水影响半径(m );r —水井半径(m )。
承压完整井单井的涌水量Q (图1-74b )为(1-56)式中H —承压水头高度(m )M —承压含水层厚度(m )s —井中水位降低深度(m )r R hH k Q lg lg 366.122--=r R s H KM Q lg lg )(73.2--=②井点系统(群井)涌水量计算井点系统是由许多单井组成。
井点降水涌水量计算
按照初定方案,本工程除埋深较深段使用拖拉管施工外,剩余大部分需使用井点降水大开挖施工。
按照设计及规范初步设计沟槽底宽1.5m,沟槽深按照最大挖深设计取4m,开挖沟槽边坡按照1:1,基坑横剖面图如附图。
经地质勘探,天然地面属耕植土,其下为粉质粘土(<=-4m),淤泥质粉质粘土(<=-7.14m)、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砂,底部为泥岩,基本都属于透水层。
地下水位标高为-0.5m采用轻型井点降水施工。
1井点布设根据工程地质及施工状况,轻型井点采用沟槽两侧单排布设,为是总管接近地下水位,井点管布设于已挖好的路床底。
总管距沟槽开挖线边缘1m,总管长度 L=50×2=100(m)水位降低值S=4 (m)采用一级轻型井点,井点管的埋设深度(总管平台面至井点管下口,不包括滤管) H2>=H1 +h+IL=4.0+0.5+0.1×5.75=5.1(m)采用6m长的井点管,直径50mm,滤管长1m。
井点管外露地面0.2m,埋入土中5.8m(不包括滤管)大于5.2m,符合埋深要求。
按无压非完整井环形井点系统计算。
2).基坑涌水量计算按无压非完整井环形点系统涌水量计算公式(式1—23)进行计算Q=先求出H、K、R、x0值。
H:有效带深度 H=1.85(S,+L)s’=6-0.2-1.0=4.8m求得H:H=1.85(s,+L)=1.85(4.8+1.0)=10.73(m)由于H0 <H(含水层厚度),取H0=10.73(m)K:渗透系数,经实测 K= 0.4m/dR:抽水影响半径 R=(m)x0:基坑假想半径,x0 = (m)将以上数值代入公式得基坑涌水量Q:Q=(m3/d)。
02_管井降水计算(潜水完整井+潜水非完整井)
按井管(筒)是否穿透整个含水层分为完整如图1(a)基坑41基坑b 基坑c基坑dk 土的渗透系数m/d 1H 潜水含水层厚度m 19S 基坑水位降深m 9R 降水影响半径m 150γ0基坑等效半径m 6.09Q 基坑总涌水量m 3/d253.0783#DIV/0!#DIV/0!#DIV/0!注:(1)、降水影响半径宜根据试验确定,当基坑安全等级为二、三级时,如图1(b)条件:b<0.5R;b为基坑中心到河岸的距离基坑a 基坑b 基坑c 基坑db m 25Qm 3/d389.9217#DIV/0!#DIV/0!#DIV/0!如图2(a)基坑a基坑b 基坑c基坑dh mm 18单位意义符号符号符号意义意义基坑中心到河岸的距离基坑总涌水量(二)、均质含水层潜水非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1、基坑远离地面水源:数据单位(2)、基坑等效半径当基坑为圆形时就是基坑半径,当基坑为矩形时如下计算:γ0=0.29(a+b)当基坑为不规则形状时:2、基坑近河岸:数据一、基坑总涌水量计算(一)、均质含水层潜水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1、基坑远离水源时:数据当为潜水含水层时:当为承压水时:单位)2.01lg()1lg(366.10022r h l l h r Rh H kQ m m m+-++-=)1lg()2(366.10r RSS H KQ +-=kH S R 2=kS R 10=πA r =0)2(hH h m +=02lg )2(366.1r b SS H kQ -=l过滤器长度m2.5R 150γ0 6.09S9参数1H 2-h m 23700参数2lg(1+R/γ0) 1.408758#DIV/0!#DIV/0!#DIV/0!参数3(h m -l)/l 6.2#DIV/0!#DIV/0!#DIV/0!参数4lg(1+0.2×h m /γ0)0.201706#DIV/0!#DIV/0!#DIV/0!Q基坑总涌水量m 3/d13.91324#DIV/0!#DIV/0!#DIV/0!b>M/2基坑a 基坑b 基坑c 基坑dM 见表格上说明m 参数1(l+S)/lg(2b/γ0)12.5772#DIV/0!#DIV/0!#DIV/0!参数2lg(0.66l/γ0)-0.56713#DIV/0!#DIV/0!#DIV/0!参数30.25l/M#DIV/0!#DIV/0!#DIV/0!#DIV/0!参数4lg(b 2/(M 2-0.14l2))#NUM!#DIV/0!#DIV/0!#DIV/0!Q基坑总涌水量m 3/d#DIV/0!#DIV/0!#DIV/0!#DIV/0!单位如图2(b)式中:b为基坑中心至河岸的距离,M为过滤器向下至不透水土层的深度数据符号意义2、基坑近河岸:(含水层厚度不大时)]14.0lg 25.066.0lg 2lg [366.122200l M b M l r l lr b s l ks Q -+++=水层分为完整井和非完整井。
管井设计涌水量计算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管井设计及出水量计算稳定流完整井吴成泽2012-12-1主要针对潜水及承压水稳定流完整井的理论及经验公式展开论述,并介绍了井群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布置及计算遵循的原则,最后介绍了洗井及单井出水量校核。
最后利用4个Excel文件概括理论及经验公式,可代入抽水试验值分别计算管井单井出水量。
水文地质参数索引a :含水层厚度,单位米(m);D g :过滤管外径(m);h :井中的水深,单位米(m);H :无压含水层厚度或承压含水层的水头高度或厚度,单位米(m);K :渗透系数,表示含水层的渗透性质,在达西公式中,水力坡度i=1时的渗透速度(表示地下水的运动状态、粘滞系数、含水层颗粒大小、形状、排列);单位米/天(m/d);L :过滤管有效进水长度(m),宜按过滤管长度的85%计算;N :过滤管进水面层有效孔隙数,宜按过滤管面层孔隙率的50%计算;q n :单位出水量(m3/(d.m));Q g :过滤管的进水能力(m3/s);Q :管井出水量,单位m3/d;Q1、Q2:抽水井稳定流出水量,单位m3/d;Q n :单井实测最大出水量,单位m3/d;r1、r2:抽水井至观测孔距离,单位米(m);r :管井或抽水井的半径,单位米(m);R :影响半径,裘布衣公式中以抽水井为轴心的圆柱状含水层的半径(不以井的出水量、水位下降值的大小改变),表示井的补给能力;单位米(m);S1、S2:观测孔内水位降深,单位米(m);S1‘、S2’‘:观测孔内水位降深,单位米(m);S :水位降深,单位米(m);S n:相应Q n时的最大水位降深,单位米(m);T :导水系数,T=KM,单位m2/d;V g:允许过滤管进水流速,单位m/s,不得大于0.03m/s;V j:允许井壁进水流速,单位m/s;目录1 施工图设计前应掌握的资料 (4)2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 (4)2.1 影响半径的计算 (4)2.1.1潜水及承压水利用抽水试验算出的影响半径 (4)2.1.2资料不足时可采用经验公式 (5)2.1.3 当无资料时根据经验值估算 (5)2.2渗透系数的计算 (6)2.2.1利用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计算渗透系数 (6)2.2.2当无抽水试验资料时可根据下表估测 (7)3 管井的出水量计算 (8)3.1理论公式 (8)3.1.1适用于完整井潜水含水层 (8)3.1.1适用于完整井承压水含水层 (8)3.2经验公式 (9)4 井群布置及出水量计算 (10)5 洗井及出水量设计复核 (11)5.1 洗井 (11)5.2出水量设计及复核 (11)参考文献 (12)附件1 潜水稳定流理论公式计算出水量 (12)附件2 潜水稳定流经验公式计算出水量 (12)附件3 承压水稳定流理论公式计算出水量 (12)附件4 承压水稳定流经验公式计算出水量 (12)管井设计及出水量计算管井是一种地下水供水水源的取水构筑物,管井有井室、井壁管、过滤器、沉淀管等组成。
02_管井降水计算(潜水完整井+潜水非完整井)
按井管(筒)是否穿透整个含水层分为完整如图1(a)基坑41基坑b 基坑c基坑dk 土的渗透系数m/d 1H 潜水含水层厚度m 19S 基坑水位降深m 9R 降水影响半径m 150γ0基坑等效半径m 6.09Q 基坑总涌水量m 3/d253.0783#DIV/0!#DIV/0!#DIV/0!注:(1)、降水影响半径宜根据试验确定,当基坑安全等级为二、三级时,如图1(b)条件:b<0.5R;b为基坑中心到河岸的距离基坑a 基坑b 基坑c 基坑db m 25Qm 3/d389.9217#DIV/0!#DIV/0!#DIV/0!如图2(a)基坑a基坑b 基坑c基坑dh mm 18单位意义符号符号符号意义意义基坑中心到河岸的距离基坑总涌水量(二)、均质含水层潜水非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1、基坑远离地面水源:数据单位(2)、基坑等效半径当基坑为圆形时就是基坑半径,当基坑为矩形时如下计算:γ0=0.29(a+b)当基坑为不规则形状时:2、基坑近河岸:数据一、基坑总涌水量计算(一)、均质含水层潜水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1、基坑远离水源时:数据当为潜水含水层时:当为承压水时:单位)2.01lg()1lg(366.10022r h l l h r Rh H kQ m m m+-++-=)1lg()2(366.10r RSS H KQ +-=kH S R 2=kS R 10=πA r =0)2(hH h m +=02lg )2(366.1r b SS H kQ -=l过滤器长度m2.5R 150γ0 6.09S9参数1H 2-h m 23700参数2lg(1+R/γ0) 1.408758#DIV/0!#DIV/0!#DIV/0!参数3(h m -l)/l 6.2#DIV/0!#DIV/0!#DIV/0!参数4lg(1+0.2×h m /γ0)0.201706#DIV/0!#DIV/0!#DIV/0!Q基坑总涌水量m 3/d13.91324#DIV/0!#DIV/0!#DIV/0!b>M/2基坑a 基坑b 基坑c 基坑dM 见表格上说明m 参数1(l+S)/lg(2b/γ0)12.5772#DIV/0!#DIV/0!#DIV/0!参数2lg(0.66l/γ0)-0.56713#DIV/0!#DIV/0!#DIV/0!参数30.25l/M#DIV/0!#DIV/0!#DIV/0!#DIV/0!参数4lg(b 2/(M 2-0.14l2))#NUM!#DIV/0!#DIV/0!#DIV/0!Q基坑总涌水量m 3/d#DIV/0!#DIV/0!#DIV/0!#DIV/0!单位如图2(b)式中:b为基坑中心至河岸的距离,M为过滤器向下至不透水土层的深度数据符号意义2、基坑近河岸:(含水层厚度不大时)]14.0lg 25.066.0lg 2lg [366.122200l M b M l r l lr b s l ks Q -+++=水层分为完整井和非完整井。
管井降水计算书
1、基坑总涌水量计算:根据基坑边界条件选用以下公式计算:Q=πk(2H-S d)S d/ln(1+R/r o)=π5(2×ln(1+=Q为基坑涌水量;k为渗透系数(m/d);H为含水层厚度(m);R为降水井影响半径(m);r0为基坑等效半径(m);S d为基坑水位降深(m);S d=(D-d w)+SD为基坑开挖深度(m);d w为地下静水位埋深(m);S为基坑中心处水位与基坑设计开挖面的距离(m);通过以上计算可得基坑总涌水量为。
2、降水井数量确定:单井出水量计算:q0=120πr s lk1/3降水井数量计算:n=q0q0为单井出水能力(m3/d);r s为过滤器半径(m);l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m);k为含水层渗透系数(m/d)。
通过计算得井点管数量为4个。
3、过滤器长度计算群井抽水时,各井点单井过滤器进水长度按下式验算:y0>ly0=[k×(lgR0-lg(nr0n-1r w)/n]1/2l为过滤器进水长度;r0为基坑等效半径;r w为管井半径;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R0为基坑等效半径与降水井影响半径之和;R0=R+r0R为降水井影响半径;通过以上计算,取过滤器长度为。
4、基坑中心水位降深计算:S1=H-(H2-q/(πk)×Σln(R/(2r0sin((2j-1)π/2n))))S1为基坑中心处地下水位降深;q=πk(2H-S w) S w /(ln(R/r w)+Σ(ln(R/(2r0 sin(jπ/n)))))q为按干扰井群计算的降水井单井流量(m3/d),按下式计算:S w= H1+s-d w +r o×i =+根据计算得S1= >= S d=,故该井点布置方案满足施工降水要求!。
管井降水计算书
管井降水计算书计算依据: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2、《建筑施工计算手册》江正荣编著3、《基坑降水手册》姚天强编著一、水文地质资料二、计算过程1、基坑总涌水量计算:Q=7tk(H2-h2)/(ln( 1 +R/r0)+(hm-l)/lxln(l +0.2hm/r o))=7r4.529(l 12-42)/(ln(l+198.62/50.463)+ (7.5-2)/2xln(l +0.2x7.5/50.463))=890.884m3/dh m=(H+h)/2Q为基坑涌水量;k为渗透系数(m/d);H为含水层厚度(m);h为设计降水面到潜水层底面的距离(m);R为降水井影响半径(m);ro为基坑等效半径(m);1为过滤器进水长度(m);通过以上计算可得基坑总涌水量为890.884m\2、降水井数量确定:单井出水量计算:qo=12Q7rrslk1/3降水井数量计算:n=l.lQ/qoqo为单井出水能力(m3/d);G为过滤器半径(m);1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m);k为含水层渗透系数(m/d)。
通过计算得井点管数量为9个。
3、基坑中心水位降深计算:S F[・P土(p2+4qQ)M]/2qp=1.366kl/[log(0.661/ro)-0.22arsh(0.441/Ro)]+1.366kl/log(2R()/r()) q= 1.366k/log(2R()/ro) s为基坑水位降深(m);Q为基坑涌水量;k为渗透系数(m/d);Ro为井点系统影响半径(m);ro为基坑等效半径(m);1为含水层厚度(m);根据计算得S1=llm>= S d=6.5m,需要布置管井数量10个,大于根据涌水量计算的管井个数•故该井点布置方案满足施工降水要求!4、过滤器长度计算群井抽水时,各井点单井过滤器进水长度按下式验算:yo>lyo=[H2-O.732Q/kx(lgRo-lg(nro n-,rw)/n],y21为过滤器进水长度;io为基坑等效半径;m为管井半径;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R。
管井降水计算书
管井降水计算书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1、基坑总涌水量计算:根据基坑边界条件选用以下公式计算:Q=πk(2H-S d)S d/ln(1+R/r o)=π5(2×ln(1+=Q为基坑涌水量;k为渗透系数(m/d);H为含水层厚度(m);R为降水井影响半径(m);r0为基坑等效半径(m);S d为基坑水位降深(m);S d=(D-d w)+SD为基坑开挖深度(m);d w为地下静水位埋深(m);S为基坑中心处水位与基坑设计开挖面的距离(m);通过以上计算可得基坑总涌水量为。
2、降水井数量确定:单井出水量计算:q0=120πr s lk1/3降水井数量计算:n=q0q0为单井出水能力(m3/d);r s为过滤器半径(m);l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m);k为含水层渗透系数(m/d)。
通过计算得井点管数量为4个。
3、过滤器长度计算群井抽水时,各井点单井过滤器进水长度按下式验算:y0>ly0=[k×(lgR0-lg(nr0n-1r w)/n]1/2l为过滤器进水长度;r0为基坑等效半径;r w为管井半径;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R0为基坑等效半径与降水井影响半径之和;R0=R+r0R为降水井影响半径;通过以上计算,取过滤器长度为。
4、基坑中心水位降深计算:S1=H-(H2-q/(πk)×Σln(R/(2r0sin((2j-1)π/2n))))S1为基坑中心处地下水位降深;q=πk(2H-S w) S w /(ln(R/r w)+Σ(ln(R/(2r0 sin(jπ/n)))))q为按干扰井群计算的降水井单井流量(m3/d),按下式计算:S w= H1+s-d w +r o×i =+根据计算得S1= >= S d=,故该井点布置方案满足施工降水要求!。
管井设计涌水量计算
乐享科技管井设计涌水量计算经营乐享集团2012-12-1水文地质参数索引a :含水层厚度,单位米(m);D g :过滤管外径(m);h :井中的水深,单位米(m);H :无压含水层厚度或承压含水层的水头高度或厚度,单位米(m);K :渗透系数,表示含水层的渗透性质,在达西公式中,水力坡度i=1时的渗透速度(表示地下水的运动状态、粘滞系数、含水层颗粒大小、形状、排列);单位米/天(m/d);L :过滤管有效进水长度(m),宜按过滤管长度的85%计算;主要针对潜水及承压水稳定流完整井的理论及经验公式展开论述,并介绍了井群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布置及计算遵循的原则,最后介绍了洗井及单井出水量校核。
最后利用4个Excel文件概括理论及经验公式,可代入抽水试验值分别计算管井单井出水量。
N :过滤管进水面层有效孔隙数,宜按过滤管面层孔隙率的50%计算;q n :单位出水量(m3/(d.m));Q g :过滤管的进水能力(m3/s);Q :管井出水量,单位m3/d;Q1、Q2:抽水井稳定流出水量,单位m3/d;Q n :单井实测最大出水量,单位m3/d;r1、r2:抽水井至观测孔距离,单位米(m);r :管井或抽水井的半径,单位米(m);R :影响半径,裘布衣公式中以抽水井为轴心的圆柱状含水层的半径(不以井的出水量、水位下降值的大小改变),表示井的补给能力;单位米(m);S1、S2:观测孔内水位降深,单位米(m);S1‘、S2’‘:观测孔内水位降深,单位米(m);S :水位降深,单位米(m);S n:相应Q n时的最大水位降深,单位米(m);T :导水系数,T=KM,单位m2/d;V g:允许过滤管进水流速,单位m/s,不得大于0.03m/s;V j:允许井壁进水流速,单位m/s;目录1 施工图设计前应掌握的资料 (3)2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 (4)2.1 影响半径的计算 (4)2.1.1潜水及承压水利用抽水试验算出的影响半径 (4)2.1.2资料不足时可采用经验公式 (4)2.1.3 当无资料时根据经验值估算 (4)2.2渗透系数的计算 (5)2.2.1利用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计算渗透系数 (5)2.2.2当无抽水试验资料时可根据下表估测 (6)3 管井的出水量计算 (6)3.1理论公式 (7)3.1.1适用于完整井潜水含水层 (7)3.1.1适用于完整井承压水含水层 (7)3.2经验公式 (7)4 井群布置及出水量计算 (8)5 洗井及出水量设计复核 (9)5.1 洗井 (9)5.2出水量设计及复核 (9)参考文献 (9)附件1 潜水稳定流理论公式计算出水量 (10)附件2 潜水稳定流经验公式计算出水量 (10)附件3 承压水稳定流理论公式计算出水量 (10)附件4 承压水稳定流经验公式计算出水量 (10)管井设计及出水量计算管井是一种地下水供水水源的取水构筑物,管井有井室、井壁管、过滤器、沉淀管等组成。
涌水量计算方法
涌水量计算方法:类比法;解析法;数值法;统计学方法
1.潜水完整井涌水量计算
潜水完整井是指井筒揭露了整个潜水含水层,并一直打到含水层隔水底板(图10-33)。
其涌水量计算
公式为:
式中Q——井筒涌水量,m3/d;
K——含水层渗透系数,m/d;
H——静止水位高度(对潜水完整井即潜水含水层厚度),m;
h——动水位至含水层底面的距离为动水位高度(h=H-s),m;
s——水位降低值,m;
R——地下水降落范围,即影响半径,m;
r——井筒半径,m。
2.自流水完整井涌水量计算
自流水完整井是指井筒揭露了整个承压水含水层,并一直打到含水层底板隔水层(图10-34)。
其涌水
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M——自流水含水层厚度,m。
井筒涌水量计算公式中参数R 的确定
计算影响半径R的公式有理论公式和经验公式两种
理论公式为:
潜水
承压水
经验公式
潜水——承压水
自流水
水平巷道涌水量的预测方法
通常水平巷道在排水初期,统一的降落漏斗未形成之前,可用下列公式计算其用水量。
(1)潜水完整水平巷道涌水量计算公式
式中K——渗透系数,m/d
B——巷道长度,m。
自流水完整水平巷道涌水量计算公式
采区或采面涌水量计算
例如,某一采区在承压含水层之下开拓,其平面形状近似正方形(图10-39)。
由于在煤层开采过程中,水位降低到隔水
顶以下,所以涌水量计算公式为:
(计算影响半径的经验公式,K单位为m/d);M、H、K 可在勘探报告中查找到;h 值取零。
井下涌水量的计算公式
井下涌水量的计算公式井下涌水量是指井下水文地质勘探中,地下水从地下岩层中涌出的流量。
在地下水资源勘探和开发中,准确计算井下涌水量对于合理开采和利用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井下涌水量的计算公式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井下涌水量的计算公式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得到,其中最常用的是Darcy定律。
Darcy定律是描述地下水流动规律的经典理论,它可以用来计算地下水的涌水量。
Darcy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Q = K A (h1 h2) / L。
其中,Q表示井下涌水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K为渗透系数,单位为米每秒;A为截面积,单位为平方米;h1和h2分别为地下水位高程,单位为米;L为水流长度,单位为米。
根据Darcy定律,井下涌水量与渗透系数、截面积、地下水位高程差以及水流长度有关。
因此,在实际计算中,我们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准确的测量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井下涌水量。
首先,渗透系数是衡量岩层渗透性的重要参数,它反映了岩层对地下水渗透的能力。
渗透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岩层的孔隙度、渗透性以及地下水的流动状态。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水文地质勘探和实地测试来获取渗透系数的数值,从而用于井下涌水量的计算。
其次,截面积是指地下水流动通道的横截面积,它直接影响着地下水的涌水量。
在实际计算中,我们需要准确测量地下水流动通道的截面积,并结合地下水位高程差来计算涌水量。
地下水位高程差是指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的高程差异,它是影响地下水流动速度和涌水量的重要因素。
在计算井下涌水量时,我们需要准确测量地下水位的高程差,并将其纳入计算公式中。
最后,水流长度是指地下水流动通道的长度,它也会对井下涌水量产生影响。
通常情况下,水流长度可以通过地下水流动通道的地质特征和实地测量来确定,从而用于井下涌水量的计算。
除了上述因素外,地下水的温度、粘度和地质构造等因素也会对井下涌水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实际计算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利用适当的方法和技术来准确计算井下涌水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管井设计及出水量计算稳定流完整井吴成泽2012-12-1主要针对潜水及承压水稳定流完整井的理论及经验公式展开论述,并介绍了井群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布置及计算遵循的原则,最后介绍了洗井及单井出水量校核。
最后利用4个Excel文件概括理论及经验公式,可代入抽水试验值分别计算管井单井出水量。
水文地质参数索引a :含水层厚度,单位米(m);D g :过滤管外径(m);h :井中的水深,单位米(m);H :无压含水层厚度或承压含水层的水头高度或厚度,单位米(m);K :渗透系数,表示含水层的渗透性质,在达西公式中,水力坡度i=l 时的渗透速度(表示地下水的运动状态、粘滞系数、含水层颗粒大小、形状、排列);单位米/天(m/d);L :过滤管有效进水长度(m),宜按过滤管长度的85%计算;N :过滤管进水面层有效孔隙数,宜按过滤管面层孔隙率的50%i|- 算;q n:单位出水量(m3/ (d.m));Qg :过滤管的进水能力(m3/s);Q :管井出水量,单位m3/d;Qi、抽水井稳定流出水量,单位n?/d;Q :单井实测最大出水量,单位m3/d;r2:抽水井至观测孔距离,单位米(m);r :管井或抽水井的半径,单位米(m);R :影响半径,裘布衣公式中以抽水井为轴心的圆柱状含水层的半径(不以井的岀水量、水位下降值的大小改变),表示井的补给能力;单位米(m);Si、S2:观测孔内水位降深,单位米(m);Sj、S2':观测孔内水位降深,单位米(m);S :水位降深,单位米(m);S n:相应Q时的最大水位降深,单位米(m);T :导水系数,T=KM,单位m2/d;V g:允许过滤管进水流速,单位m/s,不得大于0.03m/s;Vj :允许井壁进水流速,单位m/s;目录1施工图设计前应掌握的资料 (4)2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 (4)2.1影响半径的计算 (4)2丄1潜水及承压水利用抽水试验算出的影响半径 (4)2.1.2资料不足时可采用经验公式 (5)2.1.3当无资料时根据经验值估算 (5)2.2渗透系数的计算 (6)2.2.1利用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计算渗透系数 (6)2.2.2当无抽水试验资料时可根据下表估测 (7)3管井的出水量计算 (8)3.1理论公式 (8)3.1.1适用于完整井潜水含水层 (8)3.1.1适用于完整井承压水含水层 (8)3.2经验公式 (9)4井群布置及出水量计算 (10)5洗井及出水量设计复核 (11)5.1 洗井 (11)5.2出水量设计及复核 (11)参考文献 (12)附件1潜水稳定流理论公式计算出水量 (12)附件2潜水稳定流经验公式计算出水最 (12)附件3承压水稳定流理论公式计算出水量 (12)附件4承压水稳定流经验公式计算出水量 (12)管井设计及出水量计算管井是一种地下水供水水源的取水构筑物,管井有井室、井壁管、过滤器、 沉淀管等组成。
管井适用于含水层厚度大于4m,底板埋藏深度大于8m 的地层。
管井一般 可开采潜水、承压水、裂隙水及岩溶水。
一般出水最在500〜600FT?/d,最大可 达2〜3万m'/d,最小100m 3/do 管井井径一般在50—1000mm,常用200〜600mm, 井深一般8〜1000m,常用在300m以内。
本次主要讨论的是无压及承圧含水层 的稳定流完整井。
管井应布置在水质好不易受污染的富水地段,施工、运行和维护方便,尽最 靠近主要用水地区且避开地震区、地质灾害区和矿产采空区。
正确选用地下水取水构筑物对提高出水最、改善水质及降低工程造价影响很 大。
当设计时应有确切的水文地质资料,取水最必须小于允许开采最,严禁盲目 开采,开采后且不引起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及地面沉降。
1施工图设计前应掌握的资料当水源方案选用设计时,可利用计算的或相似地区的水文地质参数对管井单 井理论出水最进行计算。
施工图设计前应进行水文地质勘察,包括水最和水质,施工图应达到B 级精 度,设计前应校核水文地质条件及参数的准确性,在施工图设计时水文地质参数 应采用野外实验和地下水动态观测所取得的数据确定。
2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 2.1影响半径的计算2.1.1潜水及承压水利用抽水试验算出的影响半径(1)当有一个观测孔时,潜水影响半径采用:1.366K (H + h) (H-h) SllgQIlgr-+lg管井设计及出水量计算•综合所水道室 承压水影响半径采用:(2)当有2个观测孔时,潜水影响半径采用:S1(2H - SI) lg r2-S2(2H-S2) lg rl5(S1-S2)(2H-S1-S2)承床水影响半径采用公式:2.1.2资料不足时可采用经验公式1) 潜水库萨金公式:R = 2SVHK2) 承压水集哈尔特公式:/? = IOS A /HK2.1.3当无资料时根据经验值估算1)根据颗粒直径确定影响半径表2.1颗粒直径估算影响半径岩性地层颗粒R (m) 粒径(mm )占重最(%)粉砂 0.05 〜0.1 70以下 25 〜50 细砂 0.1 〜0.25 >70 50 〜100 中砂 0.25 〜0.5 >50 100〜300 粗砂 0.5 〜1.0 >50 300〜400 砾砂 1.0 〜2.0 >50400〜500 圆砾 2.0 〜3.0500〜600 砾石 3.0 〜5.0600〜1500卵石5.0 〜10.01500〜3000lgR = S lg rl - SI lg rS-S1lgSllg r2 - S2 lg rlS1」S2管井设计及出水晴计算-综合所水道室2)根据单位出水量和单位水位下降值确定影响半径;-表2・2单位出水量估算影响半径R表2・3单位水位下降估算影响半径R单位水位下降6=Sw/Q S(m) Q(L/(s.m))2.2渗透系数的计算2.2.1利用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计算渗透系数(1)当只有1个观测孔计算承压水渗透系数时采用:Q ( lg R — lg r )K = 0.366 ---- -- --- ---------- --------MS管井设计及出水晴计算-综合所水道室 管井设计及出水童计算•综合所水道室计算潜水渗透系数时采用:(2)当2个观测孔时计算承压水渗透系数时采用:Q (lg r2 — lg rl )K = 0.366 ---- ----- ------------ ----------M (S1-S2)计算潜水完整井渗透系数时采用:M (A hl - A h2) (A hl + A h2 )2.2.2当无抽水试验资料时可根据下表估测表2.4根据颗粒粒径估算渗透系数K = 0.733Q (lg R-lg r)(2H-S) SK = 0.366Q ( lg r2 - lg rl )3管井的出水量计算理论公式可根据水文地质取得的参数进行计算,精度差,适用于水源选择、方案编制或初步设计阶段。
经验公式是抽水试验基础上进行计算,能反映实际管井出水量。
适用于施工图设计,确定井的型式、构造、井数和井群布置。
3.1理论公式已知含水层渗透系数和影响半径等计算稳定流管井单井在不同水位下降的理论出水量。
3.1.1适用于完整井潜水含水层处丁层流的非裂隙水,SvH/2,远离水体或河流,公式可采用:1.366K (2H -S) S Q = ——18 F处于层流的非裂隙水,井距河边水线LV0.5R,公式可采用:1.366K(H - h) (H + h)Q = ------------------ ------------------------lg〒3.1.1适用于完整井承压水含水层当为完整井承压水时,且水头h大于含水层厚度a,2.73 aKS O =当为完整井承圧水时,且水头h于含水层厚度a,1.366K (2aH-a2-h2) Q] R也F管井设计及出水晴计算-综合所水道室3.2经验公式经验公式是实际各种复杂因素的体现。
通常需要地质勘査提出抽水试验资料或利用近似地区的抽水试验资料。
经验公式能够全面的概括井的各种复杂因素这是理论公式所不及的。
但抽水试验井的结构应尽最接近设计井,否则应进行修正。
用经验公式时应确定井的出水量Q与水位下降S之间关系的曲线方程, 据此可求出在设计水位降深时井的出水最,据Q-S曲线类型选择计算公式。
在有2次以上抽水试验资料的基础上给出Q=f (S)的出水最与水位下降关系曲线。
观察Q=f(S),有无直线关系。
根据手册第二版第三册城镇给水表3-23, 通过确定Q与S之间的关系一一直线型、抛物线型、指数曲线型及对数曲线型根据适用条件选择对应的公式计算出水量注:a 、b. m 、n ---------- 由抽水试验决定的参数。
若无直线关系,则根据抽水试验资料转化汁算表格(表3.1),并按表中数据 转化后的图形选择计算公式。
表3.1抽水试验资料转化抽水次数水位下降S(m)出水量Q (m 3/d )So=S/Qq=Q/S lgSIgQ1 Si Qi S z 0 qi lgSi IgQi 2S 2Q 2S 〃oq 2lgS 2lgQ 2n Sn OnS T o AnigS tIgQt为提高计算的精度,经验公式中的系数可采用均衡误差法、最小二乘法计 算,但均需有3次以上的抽水试验资料。
4井群布置及出水量计算井群布置应根据取水地段的水文地质条件确定。
若傍河取水,则则沿河布置一排或双排的直线井群;要避开有冲刷危险 的河岸段,井离河岸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远离河流地区,一般是沿垂直地下水流向方向布置单排或多排的直线 井群:若地下水丰富.也可成梅花形或扇形布置.当有古河床时.宜沿古河 床布置;十/以 4 4bS~ a2bS F Q+O (“?)1・75〜(3・33: 1. 742・0SnQ-帀- SQ =X大厚度含水层或多层含水层,且地下水补给充足时,可分段或分层布置取水井组:岩浆岩类地区井群应根据其分布与裂隙发育程度布置且应布置在富水地段。
井间距通常可按井影响半径的2倍计算,在个别情况下井群占地有限制时,可按相互干扰使单井出水量减少20%〜30%进行计算。
出水最的计算采用理论公式计算误差较大,有条件最好用生产试验资料进行校核。
5洗井及出水量设计复核5.1洗井下管填砾后必须及时洗井。
其中含沙量抽水试验孔(包括勘探开采井), 抽水开始后30min,含沙量达到:粗砂层小于5万分之一;中、细砂层小于2 万分之一(体积比),供水管井抽水稳定后,含砂量小于2百万分之一。
常用的洗井方法有活塞洗井、压缩空气洗井、水泵抽水或压水洗井、液态二氧化氮洗井、液态二氧化碳配合盐酸洗井及焦磷酸钠洗井。
应根据汗水层特性、井孔结构、井管质量、井孔中水力特征及含泥砂情况,合理选择洗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