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高一物理-力的分解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9dbcacea8114431b80dd8a9.png)
课上学案一、力的分解:例题1:例题2 :总结:解决具体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二、矢量相加的法则:1、力的合成的三角形定则:。
2、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本质一样。
3、矢量的定义:三、限时训练(10分钟)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个2 N的力可分解为7 N和4 N的两个分力总结:θF⊙B.一个2 N的力可分解为9 N和9 N的两个分力C.一个6 N的力可分解为4 N和3 N的两个分力D.一个8 N的力可分解为4 N和3 N的两个分力2. 将一个大小为10 N的力分解为两个分力,如果已知其中的一个分力的大小为15 N,则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可能是()A. 5 NB. 10 NC. 15 ND. 20 N3.在光滑的斜面上自由下滑的物体所受的力为()A.重力的斜面的支持力B.重力、下滑力和斜面的支持力C.重力和下滑力D.重力、下滑力、斜面的支持力和紧压斜面的力四、作业布置1.请根据实际情况画出重力的分解图,并求解各个分力,已知物体重力为G,夹角为θ。
2.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G可以分解使物体沿斜面向下滑的分力G1和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分力G2,当斜面倾角增大时()A. G1和G2都增大B. G1和G2都减小C. G1增大,G2减小D. G1减小,G2增大3、一个大人拉着载有两个小孩的小车匀速前进。
大人的拉力为135N,拉杆与水平地面成=,使小车前进的动力有多大?4、课本p66思考与练习 2、3 规律方法概括:总结:θθθθ学情分析上一节学了力的合成,学生的等量替代、平行四边形定则、如何做力的平行四边形的思想都建立起来了,再学习力的分解不是很困难。
学生初学力的分解不知道沿什么方向分解:教师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或体会到力的效果的方向,学生知道实际问题中要根据力的效果的方向分解力。
学生作力的分解的图不是很顺利,建议学生作图的顺序是:画出要分解的力的方向,再画出力的效果的方向所在的直线,最后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邻边。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0893dbc011ca300a7c3908a.png)
高中物理教材教学设计第五章第2节《力的分解》教师姓名:【课题】第5章第2节力的分解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5章第2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
从纵向来看,由于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是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础。
从横向来看,也是对矢量概念的进一步加深,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力的分解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2、教学目标设计新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通过实验观察与体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学会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会用力的分解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科学素养为指导思想,并结合教学由于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是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础,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以后知识学习很重要。
因此我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为: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确定本节的教学难点为: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以确定分力的方向。
二、教法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对力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力的合成方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学会了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力学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因此,我将本节的教学分为三个主要环节。
1、教学的主要环节第一环节:通过问题情境和知识回顾为力的分解的新课教学打下基础。
第二环节:通过学生动脑动手过程中领悟力的分解的方法,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突破难点,实际生活中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作用效果来分解力。
第三环节:学以致用对知识进行巩固,在拓展提升中发展学习的能力。
高中物理_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8a92696cc175527072208ec.png)
3.5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什么是力的分解2、力为什么要分解3、力应该怎样分解4、能解决什么问题过程与方法:1、学会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析和求解分力;2、体验和应用“等效”、“可逆”的物理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初步形成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2、树立科学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价值理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力的分解的几种基本类型;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分力方向的确定和分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探究法、分析法、讨论法、图示法教学手段:演示实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课件【教学用具】橡皮筋、钩码、铅笔、平行四边形模型【教学流程】一、复习演示【设问】:(回顾、铺垫)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什么叫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法则?【学生回答】: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做原来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新课引入[演示实验1]带着下列问题观看小实验用一根线提物体和用两根线提同一个物体那根线容易断?用两根绳时为什么夹角大时容易断?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学习这一节课,并学会分析这样的问题。
三、展示学习目标1、什么是力的分解2、力为什么要分解3、力应该怎样分解4、能解决什么问题四、教学过程一、什么是力的分解1、力的分解定义:2、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3、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二、力为什么要分解1、通过力的分解,可以求出一个力的两个贡献2、通过力的分解,可以使关系由复杂变得简单三、力应该怎样分解对一个力进行分解可以有无数对平行四边形,我们应该选择那一堆?F F1F2·是由研究的问题所决定的,选择的分解方法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一般情况下,要选择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四、能解决什么问题提出问题:为什么高大的立交桥要建有很长的引桥?例题:把一个物体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但它并不能竖直下落。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0e5888150e2524de4187e53.png)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强化“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4.尝试运用力的分解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问题。
5.能区别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
【学习重点】力的分解方法及矢量相加法则。
【学习难点】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课堂精讲】一、力的分解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
注意:几个分力与原来那个力是 ,它们可以互相,并非 !!!2.遵循方法:。
把一个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 ,那么与力 F 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 ,就表示力F的两个。
3.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力F可以有对分力。
思考问题: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分解已知力?二、确定分力原则例1: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上放有一个物体,该物体受到的重力G能对物体产生哪些效果?应当怎样分解重力?分力的大小各是多大?思考:1.物体静止在斜面上,求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摩擦力?2.斜面倾角变大, 分力如何变化?3.联系实际:高大的桥为什么要造很长的引桥?例2.拖拉机拉着耙,对耙斜向上的拉力F,F能对物体产生哪些效果?应当怎样分解拉力F?分力的大小各是多大?方法小结:三、矢量相加的法则例3.一个人从A走到B,又从B走到C。
用作图法画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这个人的位移是?1.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从面求出合矢量的方法。
2. 和实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种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3.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又有,相加时遵从的物理量。
如:力、速度等(2)标量:只有,没有,求和时按照的物理量.如:时间、质量、长度等例4.求各组共点力的合力课堂小结:【课堂自主检测】小球静止在斜面和挡板之间,请分解小球所受的重力?求斜面和挡板对物体的弹力?【课后作业】1.上交作业:课后题3个2.《三维设计》P45《力的分解》学情分析如何学好《力的分解》知识,正确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于刚进入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有一定困难的。
高一物理上册《力的分解》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上册《力的分解》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6dd9dfb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25.png)
3.步骤分解:将力的分解过程分解为几个步骤,如确定原力的大小和方向、绘制分解图形、计算分力大小和方向等,逐一讲解。
4.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实例,现场演示力的分解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7.个性化教学,关注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8.创新评价,激发潜能: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将一个力拆分成几个力的情况?这些情况又是如何解决的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
-结合课堂学习,让学生在家中寻找力的分解实例,拍照或绘图记录,并简要说明分解过程,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3.思考作业:
-针对课堂学习内容,提出一到两个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针对力的分解的知识点,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见解,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共同提高。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安排以下任务:
1.设计练习题:针对力的分解的知识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3.反馈与指导:教师批改学生练习,及时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c3051e5d1f34693dbef3e2b.png)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教案背景信息】模块:必修1第三章第5节年级:高一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力的分解》是力学中力的处理方法,是整个高中物理力学的基础之一,与力的合成内容相辅相承,本节课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五节《力的分解》。
教科书是通过例题来说明如何根据力的实际效果和需要来分解的。
实际上,学生接受的难度是很大的,为此,教学过程设计中特别强调用实验来引领学生,让学生观察和体感“力的实际效果”。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力的分解及合成,是高中物理学习中遇到的一个重点难点知识,是今后矢量分析的基础,而高一学生,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也很有限。
应该以学生的认识水平为起点,多创建几个物理模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按效果分解”来分解力,放手让学生做、学生讲,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结果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根据物理现代教学指导思想,采用了教师引领→创设情境→分层探究→突破难点的设计思路,力求给学生提供较多器材,通过学生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效果的客观存在性,得到按效果分解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达成新课程理念中的三维目标的立体整合。
为学生营造较宽松自由的课堂,突出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素养,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能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能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做出两个分力及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
初步学会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力的分解,让学生学会“等效替代”的思想。
高中物理必修2力的分解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力的分解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43c5d449649b6648d747cf.png)
《力的分解》教案一、教材分析《力的分解》是人教版教材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和力的合成的知识,为力的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深入学好本节课的矢量运算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于在以后把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节的内容在高一物理学习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对于学生高一年级的学习,最突出的是学科门类齐全,教学时间安排紧凑。
相当于高一新生来说,高中学习任务繁重,学习时间紧张,尤其在物理的学习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课堂教学进度快,教学密度大,需要学生自己多分析、思考、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物理的知识。
在学习了前面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这两章节的学习后,学生在大体上开始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在观察与思考能力上得到一定的提高,在本节课之前,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力,并且通过学习力的合成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的概念,清楚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
(2)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2)学会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2.过程与方法:(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3)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其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探究态度。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是(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理解并掌握掌握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教学难点是(1)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优秀5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4de5ec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0.png)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优秀5篇)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一题目关于“杆的受力分解”与“绳的受力分解”研究由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劳动、学习的工具一般以杆和绳子为主,其他的工具也可以依照其进行分析,研究“杆的受力分解”与“绳的受力分解”具有实践意义。
有关内容可以参见备课资料中的“扩展资料”。
让同学观察周围的力学工具,对比杆与绳子,分析说明各个物体的受力特点,与其有关的题目可以参见如下:1、晾晒衣服的绳子,为什么晾衣绳不易过紧?2、为什么软纸经过折叠后,抗压性能提高?对比拱桥的设计,有什么感想?力的分解教案篇二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感知10的分解组成,掌握10的9种分法。
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和互相交换的规律。
3、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重点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并记录10的9种分法。
三、活动难点总结归纳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
四、活动准备1、10以内数的分解和教学光盘。
2、若干小矮人图片和小房子。
3、数字卡片若干。
五、活动过程(一)、问答形式复习以前学过的数的组成和分解。
如:师:我来问,你来答,9可以分成3和几?(幼儿边拍手边回答)(二)、学习10 的。
组成和分解。
1、故事导入。
教师:在一座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位美丽的白雪公主,今天,白雪公主非常高兴,因为有小客人要到森林里作客,你们看,他们来了。
提问:1〉来了几位小矮人?2〉10位小矮人要住进两座小房子里,该怎么住呢?引出课题《10的分解与组成》。
2、幼儿动手操作,把10张小矮人卡片摆一摆,记一记来思考10的多种分法,帮助白雪公主做出不同的安排方法。
1〉把幼儿分成10组,每四人一组。
2〉每组请一名幼儿做记录,其余幼儿动手操作。
3〉教师根据幼儿操作情况总结10的9种分法: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三一、预习目标1、说出力的分解的概念2、知道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3、知道矢量、标量的概念二、预习内容1、力的分解:几个力________________跟原来____________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高中物理_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f5b5757f121dd36a22d826d.png)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运用等效替代的思想来进行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教学,因而培养学生建立等效替代的概念是很重要的。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要使学生理解力的分解同样体现等效思想,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分解一个力有无数个解,本节课就是利用实例来说明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力。
矢量相加法则是新引入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与三角形定则是一致的。
力的分解在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能定理等力学综合知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是在分析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要求学生在掌握力的分解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掌握矢量相加法则。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分力、合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等概念。
2、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4、会用力的图示法求合力和分力。
5、会用计算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分力,熟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或平台获取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从力的作用效果,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探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方法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通过经历实验体验的过程,充分认识“科学猜想—体验探究—分析总结”的研究方法。
4.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逻辑思维和实验相结合研究问题的方法,由此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2.体会科学研究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能应用力的合成和分解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4.能正确地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重体现物理学科的本质,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
三、教学重点1.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及分力.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3.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力的合成和分解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力的合成和分解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e4b7aaba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28.png)
第三章相互作用---力4 力的合成和分解一、教材分析教科书首先结合提水桶、吊灯悬吊在天花板上等实例,根据等效思想提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然后提出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探究问题,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得出力的合成和分解所遵从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最后,从物理量运算的角度,提升对矢量和标量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学习:第一,引导学生认识到之所以合力可以替代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是因为合力的作用效果与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是相同的。
第二,引导学生领悟“等效替换”的思想方法。
等效替换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可以在不同主题下迁移,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常常用到。
第三,明确合力与分力并不是同时真实存在的,在力的合成中,合力是假想的,用于替代多个力;而在力的分解中则相反。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求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在第一章也初步接触过位移的矢量合成,本节的内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矢量运算的法则完全不同于算术运算法则,从思维方式上看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跨度,因此平行四边形定则对学生的学习是困难的。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课标定位:1.理解共点力、合力、分力的概念,掌握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理解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及平行四边形定则,会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
3.知道矢量和标量。
素养目标:1.掌握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及力的合成与分解,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应用计算法、作图法、直角三角形知识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培养科学思维。
3.掌握矢量的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科学思维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平行四边形定则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五、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师:如果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如何求它们的合力?生:两个方向相同的力求合力,两个力的大小相加即为合力大小,方向沿着这两个力的方向;如果是两个方向相反的力求合力,则合力大小为较大的力减去较小的力,方向与较大的力相同。
力的分解教案(5篇)
![力的分解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022436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61.png)
力的分解教案(5篇)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能够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一个已知力的分力;2、会用三角形法则求解;能力目标1、熟练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2、能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情感目标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二一、引入:1、问题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定则?2、问题2: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教师总结:如果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反之,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
引出课程内容。
二、授课过程1、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讲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所以平行四边形法则同样适用于。
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这就是说一个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不同的共点力,而不像力的合成那样,一对已知力的合成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
一个力究竟该怎样分解呢?(停顿)尽管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下面我们便来分析两个实例。
2、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例题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的作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提物体,,因此力可以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和沿着竖直方向的分力,力和力的大小为:例题2: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常把它所受的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量和垂直于斜面的分量(如图),使物体下滑(故有时称为“下滑力”),使物体压紧斜面。
3、练习(学生实验):(1)学生实验1:观察图示,分析F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可以利用手边的工具(橡皮筋、铅笔、细绳、橡皮、三角板)按图组装仪器、分组讨论力产生的效果,并作出力(细绳对铅笔的拉力)的分解示意图。
实验过程:将橡皮筋套在中指上,将铅笔与橡皮筋连接,铅笔尖端卡在手心处,体会一下铅笔的重力产生的效果,在铅笔上挂接上橡皮,思考拉力产生的效果?教师总结并分析:图中重物拉铅笔的力常被分解成和,压缩铅笔,拉伸橡皮筋。
2023最新-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精选8篇)
![2023最新-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c8b6c502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1.png)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精选8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牛牛范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8篇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力的分解》教案篇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分解力的方法()2、学生会用作图法求分力,并能根据作图法说出力的分解在理论上是无限的3、学生能结合实际需要对指定力进行分解,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能用作图法分析分力的变化4、学生能结合问题体会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力的分解是有用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按照实际情况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指定的力成为本课的重点,而判定分力的方向则成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课题引入实验演示,引入新课教师演示:两个绳提起矿泉水瓶,一根绳也可以实现。
复习合力分力概念,明确合成的规律。
问题引入:一个力提起重物,能否用两个力来代替。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为后续学习活动提供时间保障。
(2)引导学生发现,在活动中发现规律2.1力的分解多样性的活动设计问题引导:请同学们画两个力,用来替代事先画在投影片上的力。
学生活动:用彩笔把作图分解。
完成作图后,将作图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教师引导:作图是否正确?判断依据是什么?(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叠加不同分组展示并追问:都正确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力的'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力的分解的不唯一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设计意图:实验器材常见,贴近生活。
矿泉水瓶即便落地,破坏作用很小。
通过活动,自然驱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
同时用定性分析替代定量计算,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实例四:角色扮演的方式,巧拉汽车问题情境:如何借助绳索和大树将陷入淤泥中的汽车拉出。
小组合作讨论,并请三位同学模拟实验。
学生活动:一位扮演大树,一位扮演汽车,第三个人充当司机。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9ae72c2cc7931b764ce15af.png)
力的分解——“回归生活策略”的教学设计教学特色:(五步教学法)(1)创设出学生熟悉的物理情景,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议一议);(2)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思考(看一看,想一想);(3)让学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并求出力的大小(做一做);(4)教师展示学生完成情况并进行总结点评(评一评);(5)通过变式训练进行巩固提高(练一练);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力的平行四边形的实际应用,按力的实际效果分解力。
【难点】作图法求解力与实验相结合,力的分解实际应用。
二、教法学法:问题引导,任务驱动,试验验证,合作探究。
三、教具准备:钩码、斜面、台秤、滑块、海绵、挡板、圆柱体、橡皮筋,多媒体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重、难点突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游戏激趣新课导入上课之前教师组织做一个小游戏“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找两个力气大的男生,让他们进行拔河比赛,在他们相持不下的时候找一个力气稍小的女生在中间拉一下。
)引发学生探讨其中的奥秘吗?引导进入“力的分解”的学习。
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其中奥秘,激发学习兴趣创设生活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弱小女生“四两拨千斤”击败强壮男生)。
复习引入分解法则黑板上,师生共同演示“力的合成”,导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并指导学生得出:在“力的分解”中: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应用平行(1)学生观察实验、思复习上节知识,引入本节情景(温故知新、情FFFFF四边形法则来分解力。
考问题。
(2)学生分解力:实际作用效果。
景互逆)。
深化探究一实际效果教师展示图片:实际情景一学生总结:物理模型一模拟生活情景,培养建模能力(实际演示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探究二实际效果教师展示图片:实际情景二学生总结:物理模型二模拟生活情景,培养建模能力(实际演示、突破难点;变式训练、巩固提高)实际情景一物理模型一示数对比实际情景二物理模型二实际体验感受力教师指导学生共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课本84页迷你试验)。
高中物理_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87193f66c175f0e7dd137e6.png)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引入:回顾旧知识上节课学习的《力的合成》提问:1、什么是合力、分力?它们的关系是什么?2、力的合成定义?运算法则的内容?那么,我们今天学习《力的合成和分解》第2课时,《力的分解》。
一:预习提问:1.力的分解:已知求的过程。
2.平行四边形定则:在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所示,表示F1与F2的合力。
3.如果没有限制,同一个力F可以分解为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多选)将力F分解为F1、F2两个分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1、F2和F同时作用在物体上B.由F求F1或F2叫作力的分解C.由F1、F2求F叫作力的合成D.力的合成与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BCD [分力和合力是等效替代关系,不能同时作用在物体上,A错误;由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可知B、C正确;力的合成和分解都是矢量运算,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D正确。
]二、新课学习:定解条件1.一个力在不受条件限制下可分解为无数组分力将某个力进行分解,如果没有条件约束,从理论上讲有无数组解,因为同一条对角线可以构成的平行四边形有无穷多个(如图所示),这样分解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实际分解时,一个力按力的作用效果可分解为一组确定的分力。
那么,如果知道一些分解条件,如何分解-----定解条件引导并作图 1-2学生自己作图2.一个合力分解为一组分力的情况分析(1)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时,有唯一解。
甲 乙(2)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时,有唯一解。
甲 乙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做:(3)已知合力F 以及一个分力F 1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F 2的大小时,若F 与F 1的夹角为α,有下面几种可能:①当F sin α<F 2<F 时,有两解,如图甲所示。
②当F 2=F sin α时,有唯一解,如图乙所示。
③当F 2<F sin α时,无解,如图丙所示。
④当F 2>F 时,有唯一解,如图丁所示。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6c25c2f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55.png)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篇1一、学生情况分析根据上学期的期未成绩分析,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必修1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不多。
学生基本知识点落实不够好,学习效果不明显。
学生学习方法欠缺。
故需在必修2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回顾。
加强基础教学及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不高,普遍认为物理难学,部分学生开始有排斥感。
需引导学生改变思想认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本学期教材分析必修2是共同必修模块的第二部分,大部分内容是必修1模块的`综合或应用,也是会考要求的教学内容之一。
故对学生的基础要求比较高,在教学过程中不宜太难,要以新课程的理念转换教学的难度与重点。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本学年的教学重点为在巩固必修1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必修2的教学。
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并能在解题中有所应用。
在平时的练习,注重以会考和高考的要求来进行教学。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2.认真备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3.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4.认真积极批发作业、试卷等,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5.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其感性认识,加深理解;6.认真做好月考分析和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篇2一、学生情况简要分析高一11、12班,每班64人。
11、12班为三类班。
经过半年的学习,已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任务。
11、12班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以下几个难点:①矢量的慨念及矢量的运算;②数学的函数关系及函数图象;③物理慨念和规律的抽象性和复杂性;④思维方法的超前性,如极限的方法,空间的关系等;⑤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等。
要解决这些难点,我认为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好进度,宁慢勿快才可能有好的结果;②加强实验与观察,强调物理慨念和规律是从实验中严格推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