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1(精)

合集下载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精)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精)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一、新课程改革要改变的最迫切最重要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思想观念是人们行为的先导,每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都是从思想观念方面开风气之先,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是这样,盛唐是这样,五四运动也是这样,观念变则行动变,行动变则成效显。

现在要搞新课改,有些学校已经实施了六七年,但真正的教育的新时代并没有到来。

我觉得全社会并没有形成一种办全新教育的思想,还是在穿新鞋走老路。

教育还是教育者的事情,是校长的事情,是老师的事情,人们只是站在河岸边看水涨船高,看落水的人在里面扑腾挣扎,从而比比划划,横加指责。

社会上的拜金狂潮、追星风云此起彼伏,节假日补习班热火朝天,风生水起。

网吧丑恶,网络暴力、色情屡禁不止,校园周边安全隐患难以消除,学校大门紧闭,保安肃立,这样的环境怎能办开放的教育、创新的教育?新课改实施之前照例要举行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组织考察学习,但人们往往得到的是点石成金的金块,而非点石成金的手指头。

校长们都在匆忙地展示自己的办学成果,但对怎样做却闭口不谈,或者谈得很少。

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站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教育最主要的是行动而非研究。

最近我们欣喜地看到,北京十一中学的李希贵校长倡导的“新学校行动研究”开始开花结果,我们期待着教育的大丰收。

二、教育最忌讳的是折腾,干扰,搞运动。

中国人最大的爱好是搞运动,心里明白教育是慢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大家都等不及,都迫不及待,领导想在自己短短的任期内出教育政绩,校长也想,老师也想,最后带动的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都在轰轰烈烈地办教育,今天一个名词,明天一个花样,大家都学,结果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学到最后成了“四不像”。

教育名词多,教育名人多,教育行为多,教育督查多,教育折腾多,真正办教育的一线老师茫然无措,只好等着在适当的时机鼓掌,叫好。

均衡教育来了,我们办均衡教育,特色教育来了,我们办特色教育,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呼喊教育家,于是校长和老师又纷纷出思想争当教育家,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怎能办好教育?怎能平心静气地教好学生?而且这样做的坏处是千校一面,千篇一律,名义上在办特色教育,结果大家都成为一样。

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思考(3篇)

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思考(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新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下是我对转变教育观念的几点思考:1. 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

2.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3.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优化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下是我对优化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1.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创设情境教学。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强化实践教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实践教学,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加强课程建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

以下是我对加强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1. 确定课程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合理确定课程目标,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2. 优化课程内容。

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删减和拓展,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新集初级中学王钰 744507现在学校里最时髦的词是“杜郎口模式”,最流行的话是“课改了没有”,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这些疑问需要我们好好的思考与研究。

现就结合本人的课改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的认识跟不上。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主体,要使课程改革的措施、方案、目标落到实处,关键就在于教师。

但由于管理的问题、决策的问题、评价的问题等原因,教师普遍有职业倦怠感:既不钻研现代教育理论,也不认真学习有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你大谈课改,我沿袭“传统工艺”,你要开放课堂,我就放手不管。

既没有尝试课改的热情,也没有实践课改的信心,更谈不上教育的幸福感。

二、课堂流于形式。

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大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部分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

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

有些没有必要展示的问题,也在积极展示。

相反有些需要讨论的问题,有些需要拓展、挖掘的内容,却只给不到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几句话,就草草收场。

三、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课堂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

事实说明,有些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

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

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

我对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备受瞩目的新课程改革作为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着眼点,它所体现出来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正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和实践。

但是新课改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成功对接吗?新课改实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理想状态吗?如何顺应时代发展之潮流构建完全符合新教学理念的新教学模式?这一系列问题,无疑是我们在课改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带着诸多问题,笔者心情复杂,既为新课改的铺开感到振奋,却又更多地为新课改的前景担忧,不知路在何方?思索良久,愈觉得很有必要深入探求新课改成功之路。

那么,路在何方呢?一、用全新的课程理念开创教育的新境界新世纪课程改革之风,吹开了课堂教学模式革新之幕,使课堂教学模式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

而在这场革命中,教育教学理念无疑是最关键的。

因为只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催生先进的教育教学行为。

为此,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深入理解与把握与新课改相适的新课程理念,以彻底摆脱传统教学的弊端,开创教育的新境界。

1、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各种素养,新课改特别强调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落实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并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应编写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相关教材。

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那么,我们所需要的新课程观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至少需要把握这几方面:(1)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与主体意识的培育,强调对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关注,更多地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完善。

(2)明确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活动的最主要依据,但并不是课堂教学模式化的"美丽借口",教师必须把以新课程为依托的教育活动当成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使教学在创造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演绎出无穷的生命力。

(3)最为关键的是,在思想素质方面,教师应依托新课程中的人文因素,使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以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我对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

我对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

我对新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我任班主任十年,非常幸运完整经历了课程改革的十年。

新课程改革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把“以学生发展为主”作为基本理论,提出“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

作为一线教师,我受益匪浅。

同时,也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有一点自己的思考。

下面是我认为在新课标实施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几点。

一、践行新课标,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胡锦涛书记说。

“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

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

那么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由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活用教材,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可能。

把教材中的结论转化为问题情境,使知识的形成过程变成学生可以操作的活动,充分运用好教具,学具,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操作。

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上。

此外,改革练习设计,提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空间。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除围绕本节课的重点设计基本练习外,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具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习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心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我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我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而 应 利 用 与直 觉 思 维 密切 相 关 的预 见 、 猜 测 、期 待 等 手 段 简 化 阅 读 过 程 ,提 高 阅 读 速 度 ,从 而 快速 把 握 作 品 的思 想 内 容 。 跳 读 、翻 读 、猜 读 、倒读 等 往 往 是
写。
( 作者 单 位 :河 南 省荥 阳 市第 一初 中 )
新 课 程 改 革 已经 在 各 个 学校 如 火 如 荼地 开展 。一 边 是 教 了多 年 的老 教 材 ,沿 袭
了 多年 的 老观 念 ,一 边 是全 新 的教 学 内容和 理 念 ,作 为 教师 该 怎 样继 续 自己的 言传 身教 呢 ?摸 索 了 一段 时 问之 后 ,我 有如 F感 想 :
比如在教 《 伤仲永 》一课时 ,我先指导
学 生读 题 目,让 他 们 猜 测 仲 永 是 一 个 什 么样 的人 ,作 者 为 什 么 会 为 仲 永 感 到 惋
中 , 我 们 不难 发现 ,课 前 预 习做 得 好 的 惜 ,然 后 再 让 学 生 带 着 问题 阅 读 课 文 。
学 生 ,他 们 的课 堂 效 率 无 疑 是 很 高 的 ; 通 过 朗 读 , 学 生 就 会 大 概 了 解 课 文 内 相 反 ,那 些 没 有 做 课 前 预 习 的 , 听 课 效 容 。教 师 再 加 以引 导 , 他 什 么 时 候 已 经
欣 然 忘 食 ” 中的 “ 求甚 解 ”, 际 上就 应 注 意 用 读 写 结 合 的 方 法来 促 读 促 写 。 不 实
对 篇 章 整 体 及 其 意 义 整体 的 准 确 把 握 。 模 仿 性 的 写 还 是 创 造 性 的写 , 它 的前 提 因此 , 学 生 在 进 行 快速 阅读 时 ,有 时确 都 是 认 有 必 要 逐 个 破 译 每 个 文 字 的必 要 , 现 形 式 与 主 旨 意 图 , 之 后 才 能 加 以仿

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精选7篇)

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精选7篇)

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精选7篇)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1《新课程标准》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以下是我学习新课程的心得体会: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第一、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

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第三、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

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

关于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思考和建议新课程改革就像一场奇妙的魔法变革,想要把教育这个大城堡变得超级酷炫。

以前的教育啊,就像是老式的火车,沿着固定的铁轨吭哧吭哧地跑,学生们就像一节节车厢,只能跟着轨道走,没有太多自己转弯的机会。

现在的新课改呢,就像是给教育换上了超级跑车的引擎,还把轨道变成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学生们可以自己掌控方向盘,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只要在教育这个大地图里就行。

你看那些课程设置,以前就像一道单调的菜,翻来覆去就那几样。

新课改之后就像变成了满汉全席,什么科目都有,艺术课像甜甜的水果拼盘,科学课像神秘的魔法药水调配,体育课像活力四射的蹦床派对。

每个孩子都能在这张大菜单里找到自己爱吃的那道菜。

可是呢,这新课改也有点像一个刚学会走路就想跑的小娃娃。

有时候老师都还没完全适应,就像一个厨师突然被告知要做外星料理,有点手忙脚乱。

老师们得像超级英雄一样迅速换装,从知识的灌输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

这就好比从一个严厉的指挥官变成了一个贴心的导游,要带着学生们在知识的大森林里探险,而不是让他们像小木偶一样跟着走。

再说说评价体系,以前的考试就像一把大剪刀,把学生剪成统一的形状。

现在新课改想让评价像一个百宝盒,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宝贝。

不只是考试成绩这个金元宝,还有创新能力的魔法棒、团队合作的友谊手环、品德修养的天使翅膀。

但这个百宝盒有时候又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就像一个有着无数机关的神秘盒子,还得好好摸索怎么才能把它用得恰到好处。

而且新课改在推广的时候,有点像一阵狂风,吹到各个角落。

有些地方就像小树苗被吹得东倒西歪,还没来得及扎根就被要求成长。

应该像涓涓细流一样,慢慢地滋润每一片教育的土壤。

对于教材,以前的教材像个严肃的老学究,一板一眼的。

现在的教材想变得像个时尚的潮人,各种新鲜元素往里加。

但有时候又加得像个大杂烩,味道有点怪怪的。

我觉得新课改就应该像一场欢乐的派对,大家都能放松又积极地参与。

让学生们在这个派对里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老师和家长也能像派对的组织者和嘉宾一样,一起把这个派对办得越来越好。

谈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精)

谈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精)

谈对新课程改⾰的⼏点认识(精)谈对新课程改⾰的⼏点认识踏着时代的钟声,⼈类已经跨⼊了崭新的 21 世纪,⾯对着这样⼀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未来社会培养⼈才的教育,理应思考和调整⾃⼰的培养⽬标,改⾰现⾏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式,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国家的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正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这次新课程改⾰不是以更换相对静态的学科教学⼤纲和教材为⽬标,⽽是⽴⾜于不断变化的⼈,关注学⽣的发展,转变课程功能,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会学习,在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过程和⽅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式,学⽣的学习⽅式都与从前有很⼤不同,这⽆形中让我们的教师感到⼀种压⼒,也可以说,我们⾯临着⼀场新的挑战,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每⽇的课堂上?下⾯就⼀些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谈⼀些认识。

⼀、新课程改⾰提倡的三种学习⽅式是什么?新课程改⾰提倡的三种学习⽅式为:⾃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主式学习不是学⽣被动地接受,也不只是书本知识的获取,教师应设计⼀些能够激发学⽣强烈求知欲望的课题或问题,让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的⾃主意识,由学⽣⾃⼰主动、积极地通过各种渠道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彻底改变原来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深⼊研究教材,找出能够激活学⽣兴趣的出发点,让学⽣在“兴趣”的前提下,⾃主地积极地去探索去研究。

合作式学习是通过群体活动共同完成任务,是有明确职责的互动性学习。

合作学习能够让学⽣体会到“资源共享,知识互补”的快乐,也能在⽆形中培养学⽣全体竞争意识、团队精神。

合作学习如果完全依赖帮助学习,对于学⽣来说,学习仍是被动的,不仅收效不⼤,还会导致流于形式,合作学习应该是保证每个学⽣的⾃主性学习,在⾃⼰学习、⾃主学习的基础上,再进⾏⼩组中的讨论、交流。

探究式学习本⾝具有⼀定的创造性,学⽣要以研究者、探索者的姿态,⾃⼰去认识未知世界,去发现获取知识。

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1、突出融合面向: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突出融合教学面向,即让学生
在听课,讨论的过程中,因材施教,把学生全方位的发展综合起来,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科目教学。

比如学习外语时,不仅要让学生去学习发音,语法,翻译等,还可以融合语言文化的学习,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不同的文化,进而拓展视野,对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也有很好的帮助。

2、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反馈机制: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中,强化反馈机制,即在
课堂教学中,让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及时纠正错误,让学生及时就能根据老师的指正做出调整,而不是把学生就性能结果进行排序,导致性能得分差距过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提倡教与学的合作: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倡导教与学的合作,即让
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表意见,让老师把教学中的重心放在教学过程中,而不是教学成果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多提出见解,为老师提供宝贵的意见,而不是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学,让老师在课堂上的的位置不再是傀儡,而是真正的习与练的合作伙伴。

关于新课改的几点看法

关于新课改的几点看法

关于新课改的几点看法大家应该都知道,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

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特点,力争全方位的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目标定位在实施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角度。

要求我们的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

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改变我们老师的观念。

一、课程理念要转变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换教材,而且是一次洗刷传统教育观念,改革思想的洗脑活动,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其实我们教师不应该做学生灵魂的设计者,不要预先去设计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学生的思想和灵魂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其实我们就是个教练,教练就是教人怎么去练,而不是由我们来把人做成个什么样。

二、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新课改,提倡的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角色要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促进者。

每一节课都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到新鲜,每一分钟都能让学生感到快乐,.教师的职责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培养健全的人格。

新课改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人格完善的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的完善自己,完善自己的学识修养,完善自己的职业光辉和事业追求,完善自己的人生价值。

只有如此,才有我们这次课改的成功。

教师应该吸取更广泛的知识。

原来的那句:要想学生有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的思想已经不合乎现在教育的理念了。

要想学生有一杯水,教师就应该常流水。

教师要掌握的不是死知识,而是广泛的吸取各种知识。

所以,新的课改就要求教师有广泛的知识,随着社会的改变随时改变自己。

并且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这才是课改的真正意义!一个学有所成的教师,如果没有继续学习,大约就只能够对付5-10年。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一今天的新课程改革针对以往课程设置中的缺陷与不足,借鉴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基本思想,重视知识结构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倡导从发现中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个性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等等。

这些主张对于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学生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等无疑是有极大价值的。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对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和尊重都是空前的。

正由于此,新课程改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尤其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

但人们也同时认识到,教育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课程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载体。

人的社会化不仅是水平和程度,也包含着社会化的方向。

人的社会化是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是人与社会的平衡。

因此,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宣传与实施过程中,就要努力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既重视人的发展需要,也要重视社会的发展需要,突出人的培养的科学性与社会主义方向性。

我们今天的课程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改革服从于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总方向,以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归宿。

这些正是我们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无须强调。

但在人本主义思潮日盛的现实条件下,在人们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对教育的总体体认还不十分一致的情况下,一些教育实际工作者也难免对新课程改革发生歧义或误解,甚至片面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如在课程的实施上,就可能出现教师只重视学生如何学习的层面,只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层面,而忽视教育的宗旨和目的等倾向。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就应率先把这一点向广大教育工作者说清楚,解释清楚。

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课程改革既要适当借鉴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思想方法,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指导地位,使人们辩证地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实质、要求和指导思想,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的培养质量。

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系统在21世纪初开始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旨在更好地适应当代中国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这项改革在教育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热议,以下是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首先,新课程改革注重全面素质教育。

全面素质教育是指在知识教育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文素质等方面的能力为重点的一种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倡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实践操作,倡导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和成长。

其次,新课程改革推崇多元化教学与评价。

多元化教学和评价指的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材,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新课程改革也强调个性化评价,从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水平出发,评价学习成果,而非仅仅评价学习成绩。

这种教学和评价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实效性,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力。

第三,新课程改革推行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意味着把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通过多媒体、网络、数字技术等手段,创造更加灵活、多元化、智能化的教育环境。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学生可以体验到更加跨时空和全球化的教育资源,学习方式也更加方便和自主,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最后,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角色与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

新课程改革尊重每一个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鼓励教师参与到课程编写以及教学实践当中,通过不断实践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新课程改革也通过对教学评价的改革,调整教师评价的机制,打破对教育局部的评价,从全局的角度看待教育教学。

总的来说,新课程改革在多个方面都有所创新和进步,适应了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在未来的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公众需要不断关注课程改革的进展,投身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努力推动中国教育实现更好的发展。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5篇)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5篇)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5篇)第一篇: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开江县沙坝初级中学蒋祖勇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每位教师应该考虑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下面谈谈课堂教学中应首先注意的几点,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课堂气氛,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

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

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最终,学习兴趣被湮没,学习动机被窒息。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

组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按照教学的原则,“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适当打比方;精讲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创造各种发言的环境,提供各种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充分运用,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

此外,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得;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冒尖,尽可能不让学掉队。

二、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

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

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姻熟、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

关于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几点思考全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我们沿用了多年的教学大纲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国家课程标准正阔步向我们走来。

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每位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了对于新课堂的探索。

新课改让语文课堂更精彩,数学课堂更活跃,但欣喜之余,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要倡导先进的教学手段例:在某一节课上,我们运用了多媒体,把教学内容表现得形象而生动,伴随着一个个问题的同时,有美丽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学生的积极性也是相当的高。

瞬间,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

就在此时,多媒体出现了故障,顿时课堂鸦雀无声。

这时,教师和课堂的气氛又不相符了,我只有投出求救的目光,寻找专职人员帮助,课堂又恢复了正常。

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我们当前倡导和学习的,通过多媒体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但在学生积极性被调动的同时,教师和学生也成了多媒体课件这一先进教学手段的“附属品”,电脑课件提出的问题与老师一步一步引导提出的问题又有何区别呢?多媒体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看似相当主动实际上学生的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操纵,我们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同时要加强教师驾驭多媒体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

只有这样,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进而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2.要注重合作交流的实效例:在某一课堂上,教师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前排学生立即回过头来讨论起来,全堂都是嗡嗡的声音。

每个小组都你一言我一语,每人都张着小嘴巴,谁也听不清对方的发言,有个别小组个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调皮干脆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教师宣而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有的是小组长代之发言”再就是发言学生一张口“我怎么想的……”“我觉得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没被叫到发言的学生唉声叹气,根本不去听别人是怎样发言的。

关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1(5篇)

关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1(5篇)

关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1(5篇)第一篇:关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1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新一轮课程改革之风,吹开了课堂教学模式革新之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既有体验新课程的兴奋和喜悦,也有感到理论与实际不好统一的矛盾与困惑,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对于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希望能够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注重课程形式,忽视课改精神。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新型课程文化。

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中,很多学校只注重课程的形式,例如考察“许市中学”模式后,各乡镇都有课改实验校、实验班,而很多学校只是模仿“许市中学”的课程形式,多挂几块黑板、将学生分组、设计导学案等,却忽视了课改精神。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学生参与体验、自主探索交流,才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现行的教改模式,都过分的强调预习和自学,如洋思中学的课改把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型变成思考型,这是教学理念的重大变革,但教师预设很多的问题,学生被动地思考,实际上却框定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又让学生购买许多教辅工具,其内容十分广泛,从背景资料到习题答案一应俱全,让学生“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中学教学模式),学生在工具书上找教师在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对教学内容缺乏自己的见解,不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

黑田铺中学的幸福教育模式与大部分的名校教改模式不同,幸福教育注重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对课堂各个环节的情绪进行预设,提倡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感”的制造,着力培养学生对学科本身、学习过程的兴趣,来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乐学”的目的。

二、注重课程实施,忽视农村实际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育智慧”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新课程的实施,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化的要求。

教师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任重道远。

我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几点思考

我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几点思考

我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我有几点思考。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更加积极。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讨论、演示、游戏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自主,更加有趣。

其次,要把课程教学改革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更好地掌握知识。

再次,要把课程教学改革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如计算机、互联
网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自主,更加有效。

最后,要把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自主,更
加有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更加有效。

总之,新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的重要举措,要把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自主,更加有趣,
更加有效。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关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新一轮课程改革之风,吹开了课堂教学模式革新之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既有体验新课程的兴奋和喜悦,也有感到理论与实际不好统一的矛盾与困惑,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对于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希望能够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注重课程形式,忽视课改精神。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新型课程文化。

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中,很多学校只注重课程的形式,例如考察“许市中学”模式后,各乡镇都有课改实验校、实验班,而很多学校只是模仿“许市中学”的课程形式,多挂几块黑板、将学生分组、设计导学案等,却忽视了课改精神。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学生参与体验、自主探索交流,才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现行的教改模式,都过分的强调预习和自学,如洋思中学的课改把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型变成思考型,这是教学理念的重大变革,但教师预设很多的问题,学生被动地思考,实际上却框定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又让学生购买许多教辅工具,其内容十分广泛,从背景资料到习题答案一应俱全,让学生“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中学教学模式),学生在工具书上找教师在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对教学内容缺乏自己的见解,不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

黑田铺中学的幸福教育模式与大部分的名校教改模式不同,幸福教育注重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对课堂各个环节的情绪进行预设,提倡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感”的制造,着力培养学生对学科本身、学习过程的兴趣,来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乐学”的目的。

二、注重课程实施,忽视农村实际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育智慧”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新课程的实施,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化的要求。

教师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任重道远。

首先,现今的农村教师的年龄普遍偏大,他们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学围绕教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新的教学模式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做,教师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

关于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思考

关于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思考

关于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思考一、坚持一个根本性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教师就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树立教学民主的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更是绝对权威。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则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教书育人,就是要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

以学生为本,就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

课程改革呼唤教育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就要注意到各个层次的学生,问题设计、活动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充分展示和发挥自身优势的空间。

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启发式教学原则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方法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勇于探求和创新的内容。

这些要求,突出了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突出课堂教学的“两大设计”问题的设计与活动的设计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并不在于教学形式是否活泼多样,也不在于课堂表面上是否轰轰烈烈。

而在于能否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于能否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而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新思维是从探究问题、产生发现新问题开始的。

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带着诸多问题进入课堂,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应该成为我们教学追求的目标。

问题的设计大有学问。

首先,问题设计应有思维含量,那种照本宣科、大家能齐声回答的问题不是好问题。

问题难易程度最好让学生“不思索,答不出,跳一跳,能想到”。

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思考的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新一轮课程改革之风, 吹开了课堂教学模式革新之幕, 在教学实践中 , 我们既有体验新课程的兴奋和喜悦 , 也有感到理论与实际不好统一的矛盾与困惑,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 , 对于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 希望能够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注重课程形式,忽视课改精神。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新型课程文化。

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中, 很多学校只注重课程的形式, 例如考察“许市中学” 模式后,各乡镇都有课改实验校、实验班,而很多学校只是模仿“许市中学”的课程形式,多挂几块黑板、将学生分组、设计导学案等, 却忽视了课改精神。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学生参与体验、自主探索交流,才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现行的教改模式, 都过分的强调预习和自学, 如洋思中学的课改把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型变成思考型, 这是教学理念的重大变革, 但教师预设很多的问题,学生被动地思考, 实际上却框定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又让学生购买许多教辅工具, 其内容十分广泛, 从背景资料到习题答案一应俱全,让学生“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洋思中学教学模式 ,学生在工具书上找教师在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 对教学内容缺乏自己的见解,不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

黑田铺中学的幸福教育模式与大部分的名校教改模式不同,幸福教育注重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对课堂各个环节的情绪进行预设, 提倡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感”的制造,着力培养学生对学科本身、学习过程的兴趣,来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乐学”的目的。

二、注重课程实施,忽视农村实际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育智慧”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新课程的实施,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化的要求。

教师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任重道远。

首先,现今的农村教师的年龄普遍偏大,他们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学围绕教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新的教学模式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做, 教师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

因此, 大力加强教师培训, 改变教学观念, 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应是农村课改的前提条件。

其次, 名校的课改经验在农村学校推广基础不够, 重复可操作性不强。

大部分名校的教改经验,实地考察时都是“看起来很美” ,真正拿回去学却很困难, 因为那些模式的实际要求门槛都很高, 以杜郞口、许市中学模式为例,就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的学习主动性、学习习惯、表现能力, 这都需要大量的前期培训。

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相当高,名校教师学历很多都要求研究生水平。

所以,名校经验在农村学校的推广基础、可操作性、成功复制可能性都不太强。

黑田铺中学的幸福课堂改革模式的进入门槛却很低:任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注意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但又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学生学习情绪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总结, 如何进入学生情绪心理空间的过程, 最佳学习情绪效果设想, 学习情绪管控等都为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指引出了发展方向和理论支持。

三、注重课程目标,忽视德育渗透首先, 不管是在改革开放的昨天, 还是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德育都处于统帅的地位, 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只有摆正德育的位置,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整个教育的系统工程才能健康、正确地运行和发展. 而目前的课改模式往往把德育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忽视了,一味追求课改中的教学质量,而忽视课改中关键的育人质量, 这种局势不改变,我们就会断送课改的前程,甚至成为教育的罪人。

黑田铺中学积极建构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道德教育体系, 即幸福德育,在手段上不单纯依赖于说教,而是通过对日常行为情绪的积累、德育活动产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相互间正面情绪的交流泛化和强化。

加强学校的管理,以保护道德背景情绪,养成行为习惯情绪,引导道德选择冲突情绪, 实现学生道德水平的梯度式进行的目标。

幸福德育的第一阶段是让学生学会相处, 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 第二阶段是让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养成正确的学习、娱乐等生活方式,第三阶段是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和集体,感受、改善他人情绪,把自己融入集体的“大我”中去,使幸福教育真正做到了德智并重。

其次,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而往往忽视了自主德育。

我镇黑田铺中学的做法如下:一是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文化,以环境渗透德育。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创设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最重要的。

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 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黑田铺中学的校园文化有以下特点:1、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

在内容上,我们将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形式上力求在学生必经的地方,进行全面铺展,点面结合。

在楼梯、横梁设立古代名句、警言警句等,让孩子们随时都能触摸到祖国经典, 感受祖国经典的博大精深; 走廊文化建设方面突出学生自尊自重、自勉自励、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

在教室内设立“名人名言” ,让孩子们随时都能得到鼓励与帮助。

同时我们还规划设置了功能室文化,音乐室、美术室、劳技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电脑室都有了鲜明的主题,有专门教师管理,使整个校园努力呈现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氛围。

2、让每束花草会传情。

努力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 冬有绿” 。

我们追求以绿为主色调,花开四季的效果。

女贞、桂花树、松树、樟树······校园中花草树木的茂密生长,使校园充满了生机。

在全校开展“校兴我荣,我为学校增光彩”活动,孩子们都积极地认领下自己的一片草、一片花、一棵树等,让绿色带给孩子们更多地灵感和智慧。

3、让“温馨提示”陪伴着师生。

在校园内、在走廊里设立写有“放飞理想,茁壮成长” , “脚步轻轻,勿扰他人” ,以及“节约用水” 等温馨提示牌,让这些温馨提示陪伴师生左右,时时得到温馨提示, 走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是充分发挥乡村少年宫主阵地作用 , 凸显学校德育特色。

乡村少年宫是校内外教育的主阵地, 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服务、凝聚、教育未成年人的活动平台, 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又是对未成年人进行人格塑造的摇篮。

黑田铺镇乡村少年宫以“提升素养,培养习惯,发掘潜力”为活动主线,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礼仪美德铸人生”为主题,以人格塑造为核心, 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模式, 通过各种兴趣社团实现农村孩子的主动、生动和全面发展:乘着歌声的翅膀, 载着金色的梦想,和着巴赫的流畅,徜徉在神圣的殿堂,在音乐的熔炉里陶冶情操。

在“快乐舞蹈”的情境中,用稚气、率真的肢体语言,描绘自己天真、纯洁、美好的内心世界,为步入更高的艺术殿堂展露出自己最美丽、最自信的笑脸。

在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传承中寓教于乐、发展特长,激发潜能,完善品格,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全面发展。

练中国书法,承传统文化,在字里行间陶冶情操。

培养孩子优雅的行为举止,展示语言表述交流魅力,张扬个性风采,提升热情与感染力,学会演讲与口才,拥有自信与成功。

棋的对弈,情的凝聚。

在棋子起落中看楚河汉界,飞棋跳马,红棋黑子,在攻守进退中感悟人生真谛。

彩笔展丹青,翰墨寄才情。

传统与现代完美相融,工笔与写意并驾齐驱,在焚高与达芬奇的世界里漫步,用最美的画笔描绘最真的生活。

让学生在亲历科学探究体验的圣殿里,认真对待每次探究,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快乐,启迪智慧,培养严谨科学态度,迈向科学真理的阶梯。

三是让学生民主参与,活动渗透德育。

1、管理育人。

根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修改完善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一方面,每期坚持开展班级文明建设达标活动,各班从创建文明建设合格班级开始,逐步提升为先进班级和模范班级。

另一方面,对学生公寓实行文明寝室评比制度,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就寝纪律、文明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

一系列的评比制度,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班级体的凝聚力。

2、活动育人。

学校有组织的各类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学生良好精神风貌的重要舞台。

以加强“养成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环保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等六大教育为重点,制定了详细的德育活动计划,、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站等资源优势,发挥学生自主管理和创造能力,采取长期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使全年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表现自我的平台,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内环境。

四、注重课程内容,忽视小组建设课改要求开放式、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学生采用小组学习活动方式。

一开始就将学习小组划分出来,结果问题很快就出现了:课堂还是老式的课堂,学生坐在一起,不是合作学习,而是方便打闹和讲话,课内课外都一团糟。

老师们发现苗头不对,只好又将学生还原成过去的样子,课改便成了空改。

首先是课堂内容的改革。

作为老师必须转变观念,进行课堂的重新设计。

学生分成小组以后,老师还是用过去的方式教学,满堂老师讲的多,生怕学生没弄清楚,提出问题以后,学生还没认真思考,或者刚刚有点思路就让学生回答,还不时的打岔,作一些纠正和补充,完全不知道是学生在答还是老师在讲,学习小组形同虚设,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兴趣了,一切回到原地。

所以建议课改必须是老师教学方式的改革,学习小组只是学生参与形式的变化,老师不改就没有办法落实。

再就是学习小组的组建和分工合作。

表面上看,各个班的学习小组都建起来了,也建立了评价机制,黑板上有统计表,下面也有各小组的记载和学习委员的管理,但实际上是:评价就是上课回答问题次数的打分,小组内还是以个人记录,得分统计后,就是一个数字,也没什么奖励措施,评选优秀小组也就凭记载的一些数字作参考,组内学生还是各自为阵,知道的就回答,不知道的就不参与,反正回答了小组就有加分,不会的答不答没关系,也没有什么互相帮助,因为老师觉得让学生慢慢去讨论、去交流会耽误很多时间,不如提出问题让小组派代表回答,就给小组计分,这样下去,小组有得分,也有差距,但实际上还是一些成绩好的在代表小组回答问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所以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没有什么提高,合作的实效性也不强。

针对这个问题,建议划分的学习小组必须要真正体现课堂的合作交流与互补,组建小组的时候除了兼顾男女生和优中差,还要对小组内不同的角色进行分别培训和有效的指导,让各个成员都能清楚的明确自己在小组内应该完成的任务,课堂上小组活动时能各尽其职,有效参与,真正让小组内的每个人都能学会合作交流的全部知识,而不是部分懂得,仍有部分不知其解的状况,小组加分也必须是组内所有人都能清楚问题的答案,每个人都可以讲清楚才可以,否则就只记个人分或不计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