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暗恋桃花源》中人的生存困境
交错中的人生悲欢——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
286交错中的人生悲欢——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张丹琳 山西大学摘要:《暗恋桃花源》是由赖声川编剧导演的一部话剧作品,于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
这部话剧讲述了两个不入流的剧组《暗恋》和《桃花源》都租下了今晚的舞台彩排,在争夺舞台时发生了争执,但是双方都演出在即,无奈之下只能相互妥协轮流出场。
影片运用套层结构叙事,上演了一部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赖声川导演也获得了1988年的“国家文艺奖”。
故事中的两个话剧看似风格迥异,跨越了时间,又跨越了情绪,却能灵活地切换自如,这交错进行的两处戏,主题对峙却殊途同归,又何尝不是芸芸众生的尘世悲欢。
关键词:套层式结构;主题对峙;间离效应一、戏中有戏的套层式结构《暗恋桃花源》采用了“戏中戏”的套层叙事结构,剧场上本就是两个剧组在彩排自己的戏,故事中还有故事,多重时空互相交错。
虽然舞台的空间是有限制的,但暗恋桃花源却灵活合理地发挥了舞台的最大限度,打破了传统戏剧叙事的时限性。
同时两个剧组又是互相形成,缺一不可的:一条线是《暗恋》剧组,讲述的是青年江滨柳与恋人云之凡在上海相爱,因为时局的动荡和战争走散,两人40年后在台湾又相遇,这时的江滨柳已濒临病终。
而另一条线则是《桃花源》,讲述的是武陵的渔夫老陶因为妻子春花和房东袁老板私通,故而离家出走找到了桃花源,再回武陵之后发现春花和袁老板虽已成家生子,却过着一地鸡毛的生活……刚开始两条线按照各自的轨迹平行进行,在戏剧的中后段又进行了交叉进行,并在高潮部分巧妙地融合为一体,悲喜交错,张弛有度,演员的表演风格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个戏剧的时空是属于“现在”时代,而《暗恋》则从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跨越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台北,是时空跨越距离极大的爱情悲剧,属于“过去”;而《桃花源》灵感则来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古代喜剧,更是“过去的过去”,而剧场中时而癫狂寻找着刘子骥又将观众拉回到现实,若是将两条线索任意拿出一条平铺直叙,故事都会显得索然无味。
中学生观《暗恋桃花源》有感
中学生观《暗恋桃花源》有感中学生观《暗恋桃花源》有感《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两个剧组同时和一家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二者争抢在剧场舞台拍戏的故事。
话剧的名字是两个剧组的合写,一个叫做《暗恋》,一个叫做《桃花源》。
这部话剧所表现出的混乱与矛盾,恰好与传统大剧的严整和统一相对,但因此也带来了一种新的审美体验。
这部话剧虽是由一出悲剧和喜剧组成,但是杯中有喜,喜中含悲,它们的'共同点就是:缺憾美。
得不到的美,才更让人苦苦追寻。
《暗恋》虽然是个现代悲剧,江滨柳和云之凡未能在一起生活,但他们的爱情却从未变质。
如果他们结婚生子了,那婚姻生活是否会幸福呢?没有人知道,或许幸福,或许混乱。
相反,正是他们最终没有走到一起,才使得他们爱情更加珍贵。
这是爱情的缺憾美。
《桃花源》虽然是一出古装喜剧,但却随处可见悲伤之影。
在现实生活中,老陶的日子过得不幸福,家庭经济贫困潦倒,妻子和袁老板暗中偷情,这是老陶的悲哀。
然而,老陶找到衣食无忧的桃花源后,却仍然忘不了自己的妻子春花,他回到家想带春花一起去桃花源生活,却发现春花和袁老板已经生儿育女,只能独自一人离去。
但是,回头却已经找不到桃花源了。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型的生活象征,却寻而不得,这更使得桃花源愈加吸引人,从此也成为人们无限向往的一个存在。
再说到那个剧外的疯女人她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候,还是没能找到自己的情人刘子骥。
而刘子骥这个人,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也是一个寻桃花源未果的人: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可见,无论是剧中人物,还是剧外人物,都在苦苦寻找心中的那片桃花源,他们的结局都是带有缺憾性的,这也是人生的常态。
而得不到的,才更加念念不忘,正如米洛斯的维纳斯,美在断臂,美在缺憾。
今天,距高考结束已经有10天,原本在学校计划好的一切,如发表一篇文章,打工挣钱3000元,减肥20斤全被各种争奇斗艳电视剧,懒觉,美食打翻,今天收拾东西的时候看到在高中闲暇时间写的小诗,如醍醐灌顶般浇醒我:我不该懒惰下去,我要迈出一步,远大的理想还在等着我,可不能提前过上老年生活。
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暗恋桃花源是一部改编自鲁迅先生的小说《呐喊》的话剧作品,该剧以唯美的桃花园为背景,展现了人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在观看这场话剧后,我深受触动,不禁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态度进行了思考。
整个话剧的舞美设计非常精致,舞台上搭建了一个充满浓郁田园氛围的桃花源,每一朵桃花都仿佛是来自天堂的馈赠。
舞台的灯光也十分出色,通过不同的灯光变化,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波澜起伏。
整个舞台场景让人如痴如醉,仿佛走进了一个别具一格的世外桃源。
剧中的角色塑造也非常到位,他们生动地展现了每个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主人公徐达融入了桃花源的生活,渐渐被桃花源的迷人之美所吸引,但同时他也在纠结着是否要选择离开这个安宁的世界回归现实。
徐达的犹豫和挣扎代表了现实与自我内心的冲突,也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在整个话剧中,对话和情节的安排都非常紧凑,没有一丝拖沓之感。
每个角色的一言一行都充满着生气和力量,让观众完全投入到剧情之中。
剧中的情感冲突和心理矛盾也让人心生共鸣,引发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剧中的配乐和舞蹈。
配乐恰到好处地营造出浪漫的桃花源氛围,舞蹈则以优美的动作和独特的编排展现了桃花源的神秘和美丽。
整个配乐和舞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更加凸显了话剧的艺术魅力。
通过观看暗恋桃花源这部话剧,我深切感受到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的追求。
人们时常感到迷茫和疲惫,但正是对美的追求让我们不断前行。
这部话剧向观众传递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纯净世界的向往,让人们在喧嚣而现实的社会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净土。
通过暗恋桃花源这部话剧,我深刻认识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也意识到自我追求的重要性。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们应该保持对美好的向往,并为之努力奋斗,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迈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桃花源,重要的是如何找到并珍惜这份美好。
总的来说,暗恋桃花源这部话剧不仅在视觉和听觉上给观众带来了享受,更重要的是让观众在思想上得到了震撼和启发。
论《暗恋桃花源》的“寻找”母题
《戏剧之家》2017年第14期总第254期论《暗恋桃花源》的“寻找”母题徐嘉穗(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广西南宁530022)【摘要】1986年3月,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在台湾首次公演,引起了巨大轰动。
“寻找”是人类生存的一大母题,是人类行动的动机。
而“桃花源”属于人性中共同的梦想和无奈。
【关键词】《暗恋桃花源》;家园的失落;寻找,■母题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20世纪90年代,赖声川执导的话剧《暗恋桃花源》在国内外均获得了不菲的成绩。
《暗恋》讲述的是一个 悲剧,江滨柳与云之凡在上海分别,因为战乱,失去了 联系,江滨柳得知自己患了绝症之后,发出告示寻找云 之凡,终于两人在四十年后于台湾相见,一切早已物是 人非。
而《桃花源》则是一个喜剧,武陵人老陶发现妻 子春花与房东袁老板偷情,离家出走意外进入桃花源。
一年后,老陶放不下心中的牵挂,回到了武陵,再度失 望后,欲想回到桃花源,却再也找不到其人口了。
贯穿 在两部剧之间的还有一位神秘女子,她一直在寻找“刘 子骥”。
这是一部由导演在预设的情境下进行的一次即 兴创作,不能用简单的悲剧和喜剧去定义,其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悲喜融合。
无论是《暗恋》还是《桃花源》,都是在表达“寻找”,并在这个主题上殊途同归。
―、“家园的失落”和“寻找桃花源”“寻找”是人类生存的一大母题。
“生生不息的人 类每天所从事所求索的一切就现实目的来讲,无非是一 种免于陷入困境的努力,从终极意义而言,无不具有源 于追寻的生命冲动。
”那些从大陆逃往台湾的人们,在 面对20世纪末的动乱,产生了“亚细亚孤儿”式的情感,这种情感扭曲又纠结,他们产生这一情感的原因正是“家 园失落”。
“这家园是可以提供给我们安全和温暖的感觉、让我们放心归属的‘生活世界’,而它在现代社会变迁 和全球化进程中已被冲击得七零八落、破碎不堪。
正因 如此,我们被抛进深沉且持久的漂泊无根、不安与不满 足的状态。
”大陆移民一方面思念故乡;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融 人当地。
台湾话剧《暗恋桃花源》的存在主义蕴涵
DOI :10.16069/ki.51-1610/g4.2024.01.006收稿日期:2023-03-03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中国民间传统书会说唱艺术数字化保护与传播”(2018-A-03—185-0529);河南省“中原千人计划———哲学与社会科学青年拔尖人才”(ZYQR20180173)作者简介:张剑(1984—),男,安徽肥东人,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五四文学与文化思潮。
《暗恋桃花源》是赖声川导演生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当代话剧的现象级作品。
该剧自1986年3月3日在中国台湾台北艺术馆首次公演即引起巨大轰动,至今已经历多个版本的改编,仍广受欢迎与好评。
评论界在探讨《暗恋桃花源》的成功时大多关注其形式创新,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从互文性、布莱希特的间离与陌生化、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作品进行的解读①,而对《暗恋桃花源》主题的探讨相对薄弱。
话剧发展史告诉我们,形式的创新与突破能够在短时间内引发兴趣与关注,而一部话剧能够流传久远,仅仅靠某种吸引眼球的形式与结构是远远不够的。
30多年的时间跨度足以让任何“先锋”褪色,让最初新鲜甚至惊艳的话剧观感熟悉化、大众化。
因此,在探讨《暗恋桃花源》的成功时,必须关注其主题的复杂、歧义与巨大的阐释空间。
当形式不再新鲜的时候,话剧能够带给观众的思考、感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显性层面的爱情困境虽然赖声川津津乐道于“集体即兴创作方式”而对自己创作与西方思潮的关系谈之甚少,但由于成长、学习环境与理论借鉴的原因,赖声川的世界观与戏剧观都受到了后现代主义尤其是存在主义的影响。
关于《暗恋桃花源》的主题,现有的“忘记”说、“理想”说、“爱情”说都流于表面,没有触及话剧的哲学背景。
实际上,整个话剧处处在展现存在主义式的命题。
存在主义者加缪反复重申世界的“荒诞”,并将“荒诞”界定为人与世界的断裂关系与冲突关系:“在被突然剥夺了幻想和光明的世界中,人感到自己是局外人。
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场名为《暗恋桃花源》的话剧演出,这是一场令人心驰神往的旅程。
在这个瞬间,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一个神秘而美丽的桃花源之中。
通过这场话剧,我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更深刻地思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话剧以一个普通的城市女孩为主角,通过一次意外的机会,她来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整个桃花源仿佛是一个童话世界,美丽的桃花、清澈的溪水、绿草如茵的山坡,每一个细节都让人陶醉其中。
在这个世外桃源里,人们生活简单而纯粹,没有欲望的驱使,没有功利的纷扰。
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动物和谐相处,与彼此和谐相处。
这种和谐的状态让我感叹不已,也让我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
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城市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大量的工业污染和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与此同时,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多,追求物质的满足成为了主导。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忽略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呢?《暗恋桃花源》给了我一个警示,让我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桃花源的美丽是因为它与自然和谐相处,没有过度开发破坏,没有污染物的侵扰。
而现实世界中的我们,是否能够反思自己对环境的影响呢?我们是否能够从桃花源中汲取灵感,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呢?除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话剧还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主角在桃花源中遇到了一个年轻的男子,两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然而,他们却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女孩必须回到现实中的城市生活,而男子却选择留在桃花源中。
他们的爱情被现实的隔阂所阻挡,最终只能以无奈的分别收场。
这个故事让我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
我们被社交媒体和虚拟世界所包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冷漠。
我们追求名利,追求个人利益,常常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然而,《暗恋桃花源》告诉我,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物质的追逐,而是在于与他人的真诚相待,与他人的情感交流。
论文《暗恋桃花源》
戏剧鉴赏论文——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作为一名90后,我同大多数同龄学生一样,既不懂得戏剧,也并不喜欢戏剧,第一次接触戏剧也是在课堂上,但是通过学习和了解,我渐渐喜欢上了这门结合了各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
而《暗恋桃花源》就是我喜欢的戏剧之一。
第一次观看《暗恋桃花源》是在课堂上,之前对于它也没有太多的了解。
后来通过查找多方的资料才对它有了更多的认识。
《暗恋桃花源》这部神奇的戏剧作品是台湾著名戏剧作家赖声川的代表作,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便引起强烈反响。
二十几年来,这部戏剧已经在旧金山、洛杉矶等海外城市以及上海、广州等几十个国内城市演出过。
2006年11月18日,《暗恋桃花源》首次献演北京,到年底仅在北京就演出了35场。
《暗恋桃花源》的结构很奇妙,它通过戏中戏的方式,将两个不同的戏剧同时展现在同一个舞台上,这是它的奇特之一。
虽然通过媒体我观看到了这场戏剧,但是我很遗憾没有机会到剧院观看,我相信在剧院观看时,它带给我的震撼肯定更大。
《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两个毫不相关的故事,两个剧组,“暗恋”是第一个故事,带来的是具有悲剧色彩的江滨柳和云之凡几十年缠绵的爱情故事,“桃花源”是第二个故事,是一出以陶渊明于东晋时期写的《桃花源记》为载体的以从汉末开始,国内战乱,人民纷纷避祸为背景的古装喜剧。
一悲一喜,两个差别如此之大的戏剧却恰到好处的融合,并在同一舞台展现,《暗恋桃花源》就是那第三个故事。
“暗恋”和“桃花源”都是通过戏中戏展现,而贯穿戏剧的唯一“真实”却是“疯女人寻找刘子骥”,每当两个剧组换场时,疯女人都会出现,提醒着沉迷其中的观众那是两个剧组在拍戏,这才是真实的,而真真假假,到头来都只是一出戏而已,并没有所谓的真实。
《暗恋桃花源》的结构是严谨并奇妙的。
《暗恋桃花源》中有三对主要的人物,老陶与春花,春花与袁老板,江滨柳与云之凡,故事围绕他们展开。
“暗恋”中的江滨柳与云之凡的生别离。
偌大的上海江滨柳和云之凡相遇了,而那么小的台北却不曾相见,是命运的捉弄,或许正如他们所说是一个时代无可避免的结果。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引言《暗恋桃花源》是一部扣人心弦、令人动容的影片,它通过一段关于爱情和梦想的故事,引发了我对生活的反思。
影片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出色的演员表演和精心烘托的场景,给观众带来了一次深沉的思考之旅。
在观影后,我深深地被影片所传达的主题所触动,并对其中的一些情节和细节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共鸣。
沉浸式的场景营造影片以美丽的桃花源为背景,通过绚丽的色彩和精美的景观,给观众带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整个桃花源充满了浓郁的田园风情,让人沉浸在宁静而恬淡的氛围中。
我仿佛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和宁静,对忙碌和压力的生活产生了一丝向往。
爱情的力量影片通过对主人公苏九儿和长老曹刚恋爱故事的描绘,展现了爱情的伟大力量。
苏九儿对曹刚心生爱意,但她内心的脆弱和害怕却让她选择了隐忍和压抑。
然而,爱情让她重新拾起勇气,面对现实和社会的质疑和压力,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一情节让我深思,爱情能够激发人内心的勇气和力量,让人超越自我,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影片中存在的桃花源这样一个理想而完美的世界,与现实社会形成了对比。
这让我深思,现实中的社会压力和责任是否限制了我们追求梦想和追求幸福的能力?影片引发了我对现实世界中繁琐的生活和社会规则的思考,让我思考是否应该通过突破现实的束缚,去追求我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人生的选择与坚持影片中的苏九儿和曹刚都是以坚持和努力为代价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和幸福的。
他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阻碍,但他们从未放弃,一直坚持不懈。
这让我思考人生中的选择和坚持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坚持和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追求到真正的幸福。
结语《暗恋桃花源》是一部触动人心的电影,它通过讲述一段关于爱情和梦想的故事,引发观众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影片中的桃花源象征了人们对于理想世界的向往,爱情则展现了追求幸福的力量。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人生选择与坚持的探讨,影片让观众深挖内心的渴望,并激励人们去积极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观后感】观后感1100字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观后感】观后感1100字暗恋桃花源观后感《暗恋桃花源》是一部现代都市爱情电影,讲述了一个平凡女孩的成长故事。
影片以桃花源为象征,通过女主角的暗恋故事展现了她在成长过程中的坚持、成熟和选择。
影片在描绘现代都市生活的也探讨了年轻人成长中所面临的困惑和选择,深刻地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追求。
影片以桃花源为背景,呈现出一片宁静美丽的场景,正如女主角对爱情所持有的幻想和执着。
她对桃花源的暗恋,体现了她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影片通过这一细节展现了女主角内心深处对爱情的美好幻想,使整个影片充满着浪漫色彩。
影片中女主角的成长故事也很打动人心。
她从一个不起眼的平凡女孩逐渐成长为一个有自己想法和坚持的女性,她在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从不放弃自己的梦想。
影片通过女主角的成长过程,表达了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呼吁年轻人要有自己的追求和信念,不要轻易放弃。
影片也展现了现代年轻人面临的困惑和选择。
女主角的暗恋故事和爱情经历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爱情观和生活状态。
她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经历了挫折和磨难,也学会了成长和坚强。
影片通过这一情感故事,勉励年轻人要有勇气去追求自己心中真正的爱情,同时也要学会独立和成熟。
影片以一个充满启发的结局,让人深感触动。
女主角在经历了一番情感困惑和人生抉择后,最终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获得了对爱情和生活的成熟认识。
整个影片通过这一结局,传递出对生活和爱情的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对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的鼓励和祝福。
《暗恋桃花源》是一部富有情感和启发力的现代都市爱情电影。
影片通过女主角的成长与爱情故事,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内心追求和成长历程,给人以深刻的反思和启发。
希望观众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感悟和启示,也能够在生活中保持对爱情和梦想的执着追求,敢于面对困难和选择,成为真正有勇气和魄力的人。
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前几天,我去看了一场话剧,叫《暗恋桃花源》。
这可真是一次让我印象深刻的体验!话剧一开始,舞台上的布置就让我感觉仿佛走进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一边是《暗恋》的场景,带着淡淡的忧伤和无奈;另一边是《桃花源》的闹腾,充满了荒诞和滑稽。
先说《暗恋》这部分吧。
男主角江滨柳和女主角云之凡在上海相遇相恋,却因为战乱而分离。
后来,江滨柳一直留在台湾,心里始终惦记着云之凡。
演员们把那种相思之苦、那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演绎得淋漓尽致。
我看到江滨柳在病床上那憔悴的模样,心里真不是滋味。
他眼中的渴望和失落,让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煎熬。
他一直留着当年云之凡送给他的那条围巾,那小心翼翼抚摸围巾的动作,真的太戳人心了。
再说说《桃花源》。
老陶去上游打鱼,结果误入桃花源。
那桃花源里的场景布置得真是美极了,就像是人间仙境一般。
老陶在桃花源里的经历充满了喜剧色彩,他和桃花源里的人相处的那些情节,让人忍不住捧腹大笑。
尤其是他和桃花源里的一对夫妻之间的互动,那种荒诞又有趣的感觉,让整个剧场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不过,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这两个故事之间的穿插和碰撞。
一会儿是深情款款的《暗恋》,一会儿又是热闹非凡的《桃花源》,这种强烈的对比和冲突,刚开始让我有点应接不暇,但慢慢地,我发现这正是这部话剧的魅力所在。
就好像我们的生活,有时候充满了悲伤和无奈,有时候又充满了欢笑和惊喜。
这两个故事看似毫无关联,却又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呼应。
比如,江滨柳和云之凡的爱情因为外界的因素而未能圆满,老陶在现实生活中也遭遇了妻子的背叛。
他们都在寻找着心中的那个“桃花源”,那个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还有那些演员们,真的是太厉害了!他们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那么到位,让我完全沉浸在了剧情当中。
我记得有一幕,云之凡和江滨柳多年后在台北重逢,两人相对无言,只有眼中的泪光在闪烁。
那个女演员的眼神啊,真的是饱含了千言万语,让我一下子就湿了眼眶。
还有那个演老陶的演员,他把老陶的那种憨傻和无奈表现得活灵活现。
悲喜剧的感悟
悲喜剧的感悟科文学院传媒与艺术系118313106 11广告樊玉婷舞台上的悲喜剧让无数观众或是捧腹大笑或是无可奈何,我认为这是直击到了人的内心最深处的共鸣才会有如此大的反响。
不可否认,悲喜剧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台词,都隐隐约约有着生活中的影子,它们反映着现实生活,诉说着社会的大形势,控诉着一切浑浑噩噩,不公正的事实。
下面我要说的是充斥着悲喜剧元素的舞台剧《暗恋桃花源》给我带来的感悟。
《暗恋桃花源》是由带有悲剧色彩的《暗恋》和演绎充满了喜剧色彩的《桃花源》组成。
主要讲述的是《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因场务问题不得不在同一个舞台上彩排,看似混乱的场景表现却又意想不到的编织成了一部完整的话剧。
这也反映了一些社会上的现实,看似混杂的社会,大家都是你忙你的,我忙我的,在自己的生活轨迹中不停地走着,有时又会不经意间与别人的生活轨迹交叉重叠,但是整个社会还是那样,平稳的运行着,没有着什么太大的波动。
又好像那句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地球不会因为你而多转动一秒或者少转动一秒。
下面谈谈《暗恋》,男女主人公因战乱在上海相识,他们相约秋千下,欣赏着上海的美景,看似很惬意的场景,却预示着一场巨大的变迁的到来,也是为下面男女主人公相隔四十年才得以见面做了铺垫,这是整个悲剧的开始。
女主人在对话中说道:“我不敢想象如果我们在上海不认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你确定在上海认识?”以及“东北又不是永远都那样,总有一天是可以回去的”与男主人公在剧中的台词“我们在上海一定认识!”、“如果我们在上海不认识,我们其他地方也会认识,反正我们一定会认识。
”和“东北不是你想回去就回去的。
”这些话形成很强烈的对比,同时这一幕也勾画出了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差异。
男主人公是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男人,他相信爱情,在爱情面前他是勇敢的,但是在现实面前他是软弱无能的,现实给了他一点点的伤害,他便不敢再去碰触它。
而女主人公的性格恰好相反,她是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女人,她也憧憬爱情,但是对爱情又不是那么信任,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看的很开,很勇敢,很果断。
暗恋桃花源剧评
暗恋桃花源《暗恋》说的是二战结束后的一对恋人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见。
不料内战爆发,男的去了台湾,就此断了联系。
最后,垂垂老矣,在台北的医院里临死前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
终于旧情人相见,诸多旧日情怀历历在目,怎一个“你那冰凉的小手”了得!《桃花源》说的是渔人老陶的老婆偷汉子,遂大怒出走,来到了桃花源。
在那里遇见了一对夫妇,刚好和自己老婆及老婆奸夫长得一样。
日子虽然快乐,但是总还是想回家。
等回了家,发现奸夫淫妇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
失望之余,再返桃花源,却找不到来时路。
两出戏挤在一个台上演,高潮处连台词都能相互接上,让人对导演的水准叹为观止!而这两出戏又相互映射,中间由一位神秘女子连接起来,讲述“找寻”这个主题,谈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观众在剧场里,看戏中戏,不知不觉之间自己也成为这戏剧的一部分,舞台无限扩大开来,端的是NB无比。
形式上看,有话剧、相声、小品甚至日本的谐剧的成分,全部能在一个舞台上展现开来。
四、五样道具,六、七个演员,居然也成就那么一出复杂的戏剧,我对赖声川和李立群的敬仰之情涛绵不已—有如涛涛江水,连绵不绝。
《暗恋桃花源》里,其实《暗恋》的内容很少,一头一尾而已,中间的铺垫过场都没有。
相反是《桃花源》非常详尽,穷究人生的荒谬之处,表现了人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疏离。
观众观看《桃花源》时的情绪,最终奇妙的移植到了《暗恋》上,并且在最后的生离别一场中达到了高潮。
可以这么说,以情绪的强烈程度而论,这种打乱战而产生的情感,甚至超过了直接足本演《暗恋》正剧的效果。
观众在欣赏整个话剧的过程中,受到悲与喜两种戏剧氛围的影响:刚沉浸在江滨柳与云之凡上海分别的浓郁悲情中而静坐沉思,又立刻被老陶、春花、袁老板的滑稽可笑的表演逗得前俯后仰;刚被身处病房中已是风烛残年的江滨柳的痴念旧情所感动,又立刻置身于桃花源漫天桃花的缤纷景象中而自我陶醉;刚因老陶在桃花源中其乐融融的生活而充满憧憬,又被两个剧组同台表演的相互干扰而搞笑;刚被老陶回家之后与春花、袁老板的一出闹剧而会心一笑,又被江滨柳和云之凡的再次相见所深深打动。
再论《暗恋桃花源》.doc
再论《暗恋桃花源》
近年来,剧场渐渐地浮出水面,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选择之一。
然而在二十几年前,有一部戏剧风靡整个校园,随后还拍摄制作成了电影,它就是——《暗恋桃花源》。
这部作品在上映之初好评如潮,不仅在当时获得了大大小小的奖项,还在二十几年后又重回剧场。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引言,详细介绍了这篇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以及目前为止对《暗恋桃花源》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间离效果,从舞台、表演、剧本多个方面对《暗恋桃花源》进行解析。
《暗恋桃花源》中潜移默化地采用了当中的元素,演员与角色的身份界限模糊,不停的中断造成观众无法移情于剧中的人物命运,多变的舞台打破第四堵墙的束缚,凝聚成特殊的陌生化效果。
第三章史诗剧的表现形式,在详细分析剧本的基础上,对舞台、角色之间的身份变化进行探讨。
演员在演绎角色时拥有纵向的历史观,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每一次的排演,以唯物历史观的角度诠释人物的性格、动作,这样一来,观众在观看时有了预期的假设,从而跳离剧情本身,而更加关注演员与角色之间真实与虚构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四章街景,将舞台布景分析,转化为剧本中的城市形象解读。
城市不仅是故事发生环境,更是直击人物灵魂深处的性格特征。
城市的景象间接反映着剧中人物的思想。
第五章电影形式,以视听语言从镜头、景深、时空多个方面分析《暗恋桃花源》与戏剧的不同之处。
研究《暗恋桃花源》的陌生化效果,可以为现代剧场提供更加丰富的表现元素,为剧场注入崭新的活力。
从戏剧到电影形式的过渡,从剧本浮夸的对白到电影细腻的特写,表演、场景、镜头,每一处都可圈可点。
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暗恋桃花源是一部催人泪下的话剧作品,故事情节紧凑,剧本精彩,演员的演技也非常出色。
通过观看这部话剧,我深深感受到了爱情与人生的哲理,同时也对话剧的艺术表达方式有了更深的认识。
整个话剧以一个富有启发意义的题材为核心,讲述了一个年轻人暗恋着一个完美女孩的故事。
桃花源作为欲望的象征,成为主人公追寻爱情的象征之地。
话剧通过主人公的心理与情感的刻画,展现了爱情的无奈与无法言喻的痛苦,让观众感同身受。
在话剧中,我被主人公的窘境所打动。
他默默地暗恋着桃花源里的女孩,却不敢表达自己的爱意,只能远远地观察她的生活,暗自祈祷她的幸福。
这种暗恋的感觉让我痛彻心扉,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柔软与温暖。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桃花源,那里有纯净的爱情、温暖的孤独,正如主人公暗恋桃花源女孩的坚持与守望。
值得一提的是,演员们的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们通过丰富的表情、动作和声音,将角色的情感与内心世界表达得十分到位。
尤其是主人公,在他的表演中,我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他用细腻的演技展现了一个爱情的囚徒。
同时,在其他角色的表演中,也能够感受到他们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和塑造,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动人。
此外,话剧的舞台布景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首先,桃花源的设计非常具有艺术感,充满了浪漫与梦幻的氛围,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其次,舞台的灯光运用也非常巧妙,通过明暗的变化、色彩的搭配,将不同场景中的情绪与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舞台布景的设计与表演的结合,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故事所传递的情感与情节。
此次观看暗恋桃花源话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主题到表演,从布景到音效,整个话剧充满了吸引力和张力,让观众沉浸其中,思考人生与爱情的真谛。
通过主人公的暗恋与祈祷,我们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反思,感受到爱情的痛苦与美丽。
这部话剧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触动。
在观后感中,我不仅表达了对话剧的整体印象和对故事情节的赞美,还加入了对表演和舞台布景的评价。
以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赏析话剧《暗恋桃花源》
以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赏析话剧《暗恋桃花源》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创作了西方第一步较为完整的文论专著《诗学》,他在其中对悲剧和悲剧理论的论述为后世戏剧创作带来了深远影响和重要指导。
《暗恋桃花源》作为赖声川的代表作,沿袭了亚的理论思想,也充满了多彩创新元素与勇敢的尝试和超越。
一.悲剧:摹仿与净化亚里士多德定义悲剧为借人物的动作来摹仿一个严肃完整、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而非摹仿人的品质。
《暗恋桃花源》看似是《暗恋》和《桃花源》这两场不论是形式、时代还是风格、人物、表面情节都迥异的话剧的穿插排列,也不符合亚对于戏剧“一件作品只摹仿一个对象”的要求。
但它实质上并非混乱,而是暗含统一思想。
这条暗线由那不停寻找“刘子骥”、“扰乱和打断”戏剧的看似疯癫的女子串连了整部作品。
寻找:找心中的那人、情、向往与桃源。
女子在找刘子骥,江滨柳在找云之凡,老陶在找桃花源。
无论人格与时代多么不同,剧中人物都在做同一个行动。
而这其中悲剧性则在于,这些寻找都由于种种原因,客观条件历史使然或者命运不确定性的捉弄,终无满意结果。
刘子骥一直没出现;屈从于现实嫁做人妇的云之凡也不再是江滨柳心中那人,不能再给他那思念已久的爱;老陶在现实中再次失望后欲返桃源却丢了记号终寻不得。
怅然在人物心中呜咽着无法散去。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人物遭受不该遭受的厄运就会让观众怜悯,而当这个人与观众相似时后者就会感到恐惧;悲剧就是通过这种怜悯和恐惧来陶冶情感。
曲终人散,观众却无法从戏中抽离。
有别于传统戏剧,《暗恋桃花源》让观众看到戏中有戏。
不同于传统“高高在上置身事外”的观剧,观众仿佛是在看导演排话剧,自身似也参与其中亲身体会。
但又何尝不是——它摹仿的是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经历的行动,是摹仿“必然”。
每人心中都有个寻找的对象。
追寻,或许知道造化弄人,却逃不过心中执念。
当看到重病在床的江滨柳终于见到心念几十年的情人却又不得不屈从于现实而分离时,读者潸然泪下,哭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更哭自己在追寻途中所遭遇和将遭遇的艰辛无奈。
话剧《暗恋桃花源》观后感范文
话剧《暗恋桃花源》观后感范文《暗恋桃花源》这一场舞台戏剧是由《暗恋》与《桃花源》这两部戏合成的,《暗恋》是一场恋爱悲剧,《桃花源》是一场搞笑的喜剧。
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话剧《暗恋桃花源》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话剧《暗恋桃花源》观后感范文《暗恋桃花源》由林青霞,金士杰,李立群,顾宝明担任主演,是一部经典的作品。
老师说《暗恋桃花源》这一场舞台戏剧是由《暗恋》与《桃花源》这两部戏合成的,《暗恋》是一场恋爱悲剧,《桃花源》是一场搞笑的喜剧。
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看了几部,内容是差不多,但舞台、演员、一些细节与时间都有了变化,或许这就是看法不同吧。
《暗恋》开场,俩个年轻的恋人在上海的一个夜晚匆匆道别,没想到是一生的道别。
接着是在一个病房里演的,男主角已是老年,坐在轮椅上手里拿着一份报纸,盼望着几十年前的女友能来看他,在床上躺这,没到了上还与女友道别的情景,从床上起来走进了那个情景,梦境中的女友突然走了,男主角就跟这女友走的方向走去,手从口袋里拿出多年来写给女友的信,想交给女友但女友头也不回走了,信撒了一地都是,就在这时会让你感觉有点奇怪,导演突然走上舞台,说演得达不到他要的效果。
这是一个生动的故事,一个多年的愿望只能在梦中实现,生活在这期间悲哀啊。
一个人对一生的期盼与现实的理想太过于实现是那么的伤心!《桃花源》从中间出现,又不是老师说这是部戏组合的,我一开始还真不明白过来。
《桃花源》一开始是男主角乱发脾气,那一动作,那一口气,和小孩子一般很搞笑。
再过一会一个女演员春花也就是男主角的老婆出来与他斗嘴,过程中又有个叫老板的出来给他们夫妻两送被子来了,从他们斗嘴中可以看出老板与春花是一条心的,想过上两人的美好生活,这故事是缥渺的理想对于现实的无奈和讽刺,看了是笑,但有很可怜男主角的立场。
舞台总是舞台,但舞台也能表达出现实、表达出生活、表达出人生,我想现实生活中的人也逃不出《暗恋桃花源》的命运,有悲、有喜、又无奈、也有理想!暗恋桃花源观后感600字一月十六号,我和我的两个小伙伴一起去看了场话剧,话剧的名字叫《暗恋桃花源》。
论现代人存在问题的荒诞性与困境——以赖声川《暗恋 . 桃花源》为例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300论现代人存在问题的荒诞性与困境——以赖声川《暗恋.桃花源》为例刘思艺(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赖声川导演在《暗恋桃花运》中对“间离效应”、“陌生化效果”、“互文性”等一系列后现代主义的架构手法的运用,深刻挖掘《暗恋》《桃花运》这两部剧作表面爱恨情仇、家庭荒诞喜剧故事背后的寓意。
对”戏中戏“文本里暗含的故土乡愁、个人救赎以及时代悲剧进行了更多的阐释与反思。
关键词:间离手法;互文手法;乡愁;个人救赎;时代悲剧《暗恋.桃花源》自1986年3月3日诞生以来,便引起世界范围内的轰动。
1992年更是由赖声川亲自改编为电影。
1992年该影片荣获第五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银花奖,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改编剧本奖;1993年荣获柏林国际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及飞西比国际评审团奖1。
笔者认为,该作品的成功,不仅仅是基于赖声川在作品的架构上熟练的运用了布莱希特的“间离”美学手法,在语言上运用了精巧的“互文性”文本模式,更是在于这部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作品,通过两出《暗恋》和《桃花源》的“戏中戏”,对历史中小人物无法摆脱的时代悲剧,对个人的救赎和解脱进行了隐喻而深刻的探讨,一针见血的揭示了当代人潜在的思想困境和生存危机。
一、时空交错下破碎的乡愁不同于一般传统故事剧目,要求讲清楚一件事情;注重语言的连贯性和逻辑的缜密性;要求故事时空的高度统一,《暗恋.桃花源》整个故事支离破碎,甚至人物形象也模糊不清。
情节的拼接,导致了不同时空的相互交错。
而这样的交错,把故事分为了四个时空——《暗恋》的剧场时空、《桃花源》的剧场时空、整个《暗恋.桃花源》所表达的台湾格局的历史时空、以及后最后贯穿过去到当代语境下的现实时空,具有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浅层来看,《暗恋》讲述的是江滨柳和云之凡长达四十年动人的悲剧苦恋爱情故事,而《桃花源》讲述的是老陶、春花与袁老板三人之间庸俗的家庭出轨荒诞喜剧故事。
《人类生存境遇中的莫比乌斯环》——浅析《暗恋桃花源》
作者: 张瀚文[1]
作者机构: [1]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江苏苏州215100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89-8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3期
主题词:�暗恋桃花源》;理想与现实;莫比乌斯环
摘要:理想与现实,是亘古以来追梦人与智者所思考的问题。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但不可否认,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论人们是想强调理想的美好还是现实的残酷,大都将理想与现实分割开来,沉迷于乌托邦中不愿意被唤醒。
本文根据影片《暗恋桃花源》探讨从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突出莫比乌斯环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展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LANZHOUINSTITUTEOFEDUCATION
2019年 1月 Jan.2019
论《暗恋桃花源》中人的生存困境
顾绅楠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摘 要]《暗恋桃花源》是赖声川的成名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戏剧理念及人生思考。这里从悲剧和喜剧“一体两面”入 手分析,指出人面对欲望的两难选择是《暗恋桃花源》悲剧性的滥觞之处,人的生存困境的不可避免性是《暗恋桃花源》 的终极主题。通过重审“寻找刘子骥”行为,揭示人在生存困境前的意义,全在于抗争与追问。从中重新理解悲剧和喜 剧、《暗恋桃花源》与《桃花源记》。 [关键词]《暗恋桃花源》;生存困境;一体两面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9)01000503 [收稿日期]2018-09-12
什克洛夫斯基说过:“文学作品是纯形式,它不是 物,不是材料,而是材料之比。”[1]若将《暗恋》单拎出 来看,剧情 可 一 望 到 底,流 于 生的荒谬之处,拯救了暗恋 的节奏,赋予《暗恋》更深层次的内涵。我们甚至可以 认为,作为独立个体的《暗恋》与《桃花源》,一部是流 于庸俗的小资情调的怀旧戏,一部是滥于民间的草台 班子的闹剧,本 身 不 具 有 多 少 意 义。 因 而,我 们 反 对 对《暗恋桃 花 源 》的 具 体 情 节 做 过 多 诠 释:“《暗 恋 桃 花源》的第一意义在于其结构上而非内容。”[2]
[作者简介]顾绅楠(1997-),男,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读本科生,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6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 35卷
以上的分 析 使 我 们 更 加 相 信,《暗 恋》与 《桃 花 源》彼此的互动而消长,指向它们的同根同源。有一 个问题困扰着我们,而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帮助我 们理解“一体”的同根同源性,两出戏是在什么时候真 正融合的呢?笔者认为当舞台一分为二、演员互相干 扰、台词 意 外 连 成 串———这 些 只 是 表 面 的 融 合。在 《暗恋》的最后一幕,当云之凡离去后,剩下轮椅上的 江滨柳黯然神伤,这时空中飘起《桃花源》的“落英”, 《暗恋》的 凄 惨 画 面 配 合 《桃 花 源 》凄 凉 的 笛 子 声,赖 声川进行了感官融合。场景的转换推动了剧情的微 妙发展,观众在《桃花源》中隐隐捕捉到的落空感成功 地嫁接到《暗恋》情境里,至此,云之凡走后江滨柳的 空漠,那种直到生命尽头才知被命运无情地开了个玩 笑的无奈显露无遗。可以这样理解,《暗恋》其实是纯 粹的悲剧,出于弥补其悲剧纯粹性,在戏剧张力上下 了不少功夫,然而其诗意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 这样的努力。
这样的理解与该剧的初衷背道而驰,在这里我们 中了赖声川的计。事实上,观众给两部戏贴上 的 标 签,以及将两部剧进行一定程度的割裂。我们忽略的 是,悲喜的二元对立其实也伴随着被打破。回忆剧场 管理员说的话:“我怎么可能让两个剧团在一起排练 呢?”他已经告诉我们,两个剧团是一个剧团,两部剧 是一部剧。按照 赖 声 川 自 己 的 说 法,悲 喜 剧 是 “一 体 两面”的,并能够形成某种共融关系。从中我们可看 到:悲喜剧性,经典美学理论将其分而治之,分显其特 性,当代艺 术 实 践 却 已 显 示 悲 喜 剧 性 之 间 的 内 在 联 系:一体之两面,互动而消长。而“一体两面”首先强 调“一体”,强 调 同 根 同 源,在 此 基 础 上,两 面 相 互 依 赖、互补,却也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下文首先分析“两 面”的不同表达形式的互补,再分析“一体”的同根同 源性。
一、“一体两面”的《暗恋》与《桃花源》 《暗恋 桃 花 源 》是 赖 声 川 的 成 名 作。 一 般 认 为,
《暗恋桃花 源 》由 两 出 独 立 的 戏 构 成,《暗 恋 》属 于 悲 剧,《桃花源》属于喜剧。结合剧情,我们不难做出这 样的推理:《桃 花 源 》是 对 《桃 花 源 记 》的 一 种 喜 剧 化 的改编。在老陶、春花与袁老板之间的疑忌和 偷 欢 中,欲望不断膨胀,人作为矛盾体的特性不断暴露出 来,最终空幻的目的化为“竹篮打水一场空”;同时,对 人物形象进行了卑俗化处理,老陶集所有悲剧条件于 一身,却用滑稽悖理的行为和三人自始至终俏皮夸张 的对话体现出来,当观众感觉到剧中人物明显低于自 己、其 非 正 常 本 质 不 值 得 严 肃 对 待 时,笑 就 产 生 了。 《暗恋》中,江滨柳与云之凡因为战乱而分别,一别就 是将近 40年,各自组建了家庭。按照美学的标准,肯 定性的力量无从逃避地与占优势的力量发生冲突,引 发人们的无限悲悯,产生逆反悲惨结局的心理,凡此 种种,即为悲剧性的审美对象。
“两面”的 存 在,首 先 是 为 表 达 的 丰 富 性。《暗 恋》讲的是“过去”,《桃花源》讲的是“未来”,两剧组 在舞台发生冲突及不断寻找刘子骥的神秘女子的多 次出现,暗示了时间架构的现在时态。这种套层结构 赋予话剧在文本上相互解读的功能。从二者风格来 看,《暗恋》属于冷基调,在哀婉、感伤、细腻的回忆与 独白中,剖析男女主人公的心境,然而在节奏上偏于 散漫;《桃花源》则是冲突迭出,市井化色彩明显,无厘 头加上恶搞,却使疯闹得有些过头。《暗恋》的舒缓诗 意平衡了 《桃 花 源 》的 喧 闹 夸 张,《桃 花 源 》的 无 厘 头 又反衬出《暗恋》的严肃和无奈。反倒喜的更喜,悲的 更悲。其次,悲喜剧性对立存在。在这里我们需要区 分“绝对存在”与 “对 立 存 在 ”:人 们 往 往 会 认 为,《暗 恋》里江滨柳历经 40年的等待后见到了朝思暮念的 云之凡,透露出一丝喜,《桃花源》的欢乐闹腾演到最 后化为老陶的一声叹息,悲到了极点。这样的看法将 悲喜剧隔绝,只 承 认 二 者 非 绝 对 存 在。 而 作 为 “对 立 存在”的悲喜剧双方,是相互依赖、补充,互动而消长 的。《桃花源》或 将 是 《暗 恋 》的 另 一 结 局,倘 若 江 滨 柳和云之凡结合,那么袁老板和春花就是结果,生活 之于他们,是一瓶打不开的酒,爬满蚤子的袍,只有生 活之外的才是他们向往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