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

合集下载

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现及文化价值

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现及文化价值

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现及文化价值马王堆汉墓是一组西汉时期的墓葬遗址,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南部的马王堆山上。

该墓群于1972年被发现,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马王堆汉墓墓主是汉代的王侯贵族之一,也是当时的文化、宗教和医学领域的重要人物。

墓葬内保存完好,不仅有典型的汉代墓葬布局和文物装饰,还有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是研究西汉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材料之一。

马王堆汉墓群被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对墓葬进行了系统的开掘和研究。

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揭示出了大量有关汉代王侯贵族的文化、生活和宗教状况的信息。

首先是马王堆出土的文物。

这些文物既有玉器、铜器、陶器、漆器等艺术品,也有书籍、文献、文书等重要历史资料。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发现于墓主人墓室的《素问》、《灵枢》等卜辞以及数百件医疗器械、药物。

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南方王侯贵族的生产、生活、文化和信仰,也为今人了解古代中医药和世界医史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此外,马王堆汉墓还揭示了汉代贵族的生活面貌。

例如,墓室内的陶俑和木乃伊都给后人展示了汉代葬礼的盛况和与生俱来的追求。

特别是马王堆汉墓中的文学作品,包括《素问》、《灵枢》等众多医学方书、卜辞、神话故事和诗文等,都是当时文章的代表作品。

从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人文精神、思想意识以及社会文化生活和思想潮流。

马王堆汉墓还为我们揭示了汉代思想、文化和宗教的多元性。

在那个时期,汉族人信奉道家、儒家和佛教三教,还有一些民间信仰。

马王堆出土的医药文献是以阴阳五行三才学说为基础的,这与道家思想紧密相连;而汉代神话和祭祀活动的信仰背景则更多地与儒道两家思想相联。

此外,马王堆汉墓的出土物还为我们了解那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科技水平和工艺制造技术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第一手材料。

马王堆汉墓的重要性在于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多元化和文化背景的丰富性,也为现代人认识古代中国文化和精神传统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启示。

同时,马王堆汉墓的出土也引发了文化保护与文物保护问题的重视。

长沙历史博物馆文物介绍

长沙历史博物馆文物介绍

长沙历史博物馆文物介绍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1. 文物概况•素纱襌衣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众多珍贵文物之一。

它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精缫的蚕丝织造而成。

其重量极轻,仅重49克。

这在当时的纺织技术下是非常惊人的成就。

2. 制作工艺•汉代的纺织工匠们采用了高超的缫丝和织造技术。

他们精心挑选优质的蚕茧,经过多道复杂的缫丝工序,得到极细的蚕丝。

在织造过程中,运用了平纹交织的方法,经纬线排列均匀、细密,才得以织造出如此轻薄、通透的衣物。

这种工艺反映了当时长沙地区纺织业的高度发达。

3. 文化意义•素纱襌衣不仅是一件精美的服饰,更是汉代文化和审美观念的体现。

它的轻薄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优雅、飘逸之美的追求。

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汉代贵族的生活风貌,是研究汉代服饰文化、社会阶层和纺织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二、人面纹方鼎1. 文物外观•人面纹方鼎是一件造型独特的青铜器。

它的鼎身为方形,四足呈柱状。

鼎的四面都铸有人面纹饰,人面轮廓清晰,五官分明,神态庄重。

这种将人面作为主要纹饰的青铜器在国内极为少见。

2. 制作年代与文化背景•人面纹方鼎制作于商代晚期,反映了当时长沙地区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商代晚期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在长沙地区出现这样精美的青铜器,说明该地区已经受到中原青铜文化的深刻影响,并且在吸收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

3. 历史价值•这件方鼎对于研究商代晚期长沙地区的文化交流、宗教信仰和青铜铸造技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面纹饰可能与当时的宗教祭祀有关,通过研究人面纹方鼎,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商代晚期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内涵。

三、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1. 文物特征•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壶身圆润,有短流和曲柄。

壶身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黄。

最具特色的是壶身上的褐彩诗文装饰。

这些诗文多为民间流行的诗歌、谚语等,字体随意、洒脱,充满了生活气息。

2. 艺术价值•它将陶瓷工艺与文学艺术完美结合。

长沙马王堆汉墓景点介绍

长沙马王堆汉墓景点介绍

长沙马王堆汉墓景点介绍
长沙马王堆汉墓是位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街道办事处的一处重要文化遗址。

该墓葬为西汉时期的汉王朝贵族墓群,被誉为“东方的史前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72年,当时在马王堆地区修建大型隧道时发现了一座汉代墓葬。

经过多次考古发掘,陆续发现了三座墓葬,其中最为著名的是M1号墓,也被称为“马王堆女墓”。

这座墓葬属于西汉时期的贵族墓葬,墓主人是一位身份显赫的女性贵族,被认为是西汉正始元年(公元前147年)朝政权刚刚建立时的汉代公主。

马王堆女墓的发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在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陪葬品。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女墓主的“凤冠、皇叔冠”,以及一件罕见的“血翎”,这些都是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的国宝级文物。

除了女墓,马王堆汉墓还有其他两座墓葬,分别是M2号墓和M3号墓。

M2号墓是一座由男子墓主,陪葬品有银编镂鐘150个,瓦编钟24个,青铜酒器等;M3号墓是一座由男子、女子合葬,陪葬品有瓦编钟36个,銀器、玉石器等。

这些墓葬及其陪葬品都展示出了西汉时期高度发达的艺术和工艺水平,也为我们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文物资料。

目前,长沙马王堆汉墓已经建成了一个完整的文物陈列馆,游客可以在陈列馆内
欣赏到丰富多样的文物。

馆内展示了女墓主的冠饰、衣饰、饰品等,也展示了其他两座墓葬的陪葬品。

同时,陈列馆还有详细的文字和图片介绍,帮助游客了解这些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长沙马王堆汉墓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研究汉代社会、艺术和文化的重要宝藏。

游客来到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珍贵的文物,还可以了解到汉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介绍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介绍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介绍
马王堆位于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茶陵县,为汉代著名置陵墓。

它位于醴源河源头茶陵山东南麓,占地近百公顷。

马王堆是一处复杂的大型汉代汉墓群,古墓葬群遗风极为古雅,整体规模宏大,集宫苑、墓葬、会馆为一体,布局谋篇错落有致,气势宏伟。

其中有西汉刘彻陵,东汉刘表陵、何太后陵、蒋钦明王陵、谢思勰王陵、汪兆铃陵和张良陵等砖石建筑。

马王堆是中国古代墓葬技术中的精品,其中一座西汉刘彻陵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砖石结构陵墓。

同时,被称为“墓葬之珍”的墓室西汉刘彻陵西侧的刘表陵,也是东汉第一陵墓,同时也是汉朝封侯考核官吏考核的标准,从而成为以其独特的出土文物揭示汉代法令的“法律石碑”。

另外,还有丰富的墓地环境和文物,可以反映汉代社会及时尚的状况。

马王堆发现以来,一直受到各社会阶层的重视,并成为历史上汉代墓葬文化艺术的重要载脉。

湖南省博物馆对其进行行专业及专家组组织研究,拆除封墙,还原空间,以便供游客参观。

地处湖南省汉墓群的中心,马王堆是湖南省皇家陵园的核心部分,也是中国古ɑ物馆处理行业收藏的重要资源,可以研究历史最为全面详尽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情景。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意义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意义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意义马王堆汉墓是一处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南郊的古墓群,是东汉时期贵族阶层之一的王侯陵墓,出土的文物极为丰富多彩,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

从出土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对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意义。

一、政治文化意义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最受关注的是汉代时期的竹简。

这些竹简中有许多是古人的日常记录,包括生活琐事、家族事务、祭祀活动、军事活动、政治文书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汉书》抄本和《孟子》抄本,这些著作保存的文字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经过反复检验与研究,马王堆出土的竹简精品藏品具备政治文化意义。

他们成为了我们了解汉代政治生态和文化语境的重要来源。

在考古专家的带领下,这里的竹简成了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对象,充实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档案馆。

二、经济意义马王堆汉墓也发现了众多代表汉代经济文化的文物,如铜鼎、铜镜、铜刀、铜剪、彩陶、石刻、玉器、漆器等,这些文物在当时的社会中有极高的价值。

从经济上来看,这也正是马王堆汉墓文物的意义所在。

这些文物不仅珍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经济状况,如当时的物价、贸易、农产品收成等问题。

这些文物为今后研究汉代经济、财政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和数据。

三、文化艺术意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不仅包含了许多的器具、器皿等实用物品,还包括有造型精美、工艺优秀的艺术品。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马王堆帛画”了。

出土的绢帛画足以代表当时中国绘画的发展水平。

已经被命名为中国古代帛画一绝。

这些绢帛画的主要内容是汉代时期的宫廷生活、宗教故事、游戏娱乐、以及盛衰荣辱等。

艺术品的出土,对于揭示汉代的文化、美术史以及彩绘艺术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

四、传承意义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汉代文化的研究中,还有十分重要的传承意义。

作为现代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新科技、新媒体的世界里,即便我们再懂得尊重传统文化,但其美好的诗篇,已经滋长于已灭绝的时代。

长沙名胜古迹马王堆介绍

长沙名胜古迹马王堆介绍

长沙名胜古迹马王堆位于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

这座闻名中外的墓葬于1972年至1974年进行了考古发掘,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数量之丰富、种类之繁多、制作之精美、图绘之绚烂,实属罕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彩绘漆棺和招魂铭旌。

在神秘缥缈的云气当中,日月辉映,天神和地祇各自掌控着他们的领地,其间神怪异兽出没,奇谲诡异。

这是长沙国民对于生活的想象力,是他们对于死后世界的描绘。

此外,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了大量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完好无损的印花敷彩丝绵袍等精美的丝织品,光亮如新的彩绘漆器以及各种刺绣、兵器、乐器等。

这些文物充分展示了西汉初期长沙国的文明程度和精湛的工艺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马王堆汉墓中还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尸体。

这具尸体被誉为“马王堆女尸”,对于研究西汉时期的人类遗骸、尸体保存技术以及医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也成为了长沙市乃至湖南省的重要旅游景点和文化符号。

如今,这里已经建成了博物馆和遗址公园,供人们参观和学习。

总之,长沙名胜古迹马王堆是西汉时期长沙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国考古学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发现之一。

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文化艺术的展现与研究

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文化艺术的展现与研究

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文化艺术的展现与研究马王堆汉墓是中国湖北省襄阳市马山北麓的一处汉代帝王墓葬,被誉为中国国宝级文物之一。

墓中出土的陶俑和陪葬品,展现了当时汉代的文化艺术风貌,被广泛研究和珍视。

本文将介绍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文化艺术的展现与研究。

一、马王堆汉墓概况马王堆汉墓位于襄阳市马山北麓,是西汉时期的一处皇家墓葬。

该墓葬建于公元前168年至公元前144年之间,占地面积约1.38万平方米。

墓内主要有3座大型墓穴,其中M1墓为主墓,M2墓和M3墓为陪葬墓。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对于研究汉代历史、文化与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二、马王堆陶俑的艺术表现形式马王堆陶俑是马王堆汉墓中最引人注目的文物之一。

这些陶俑以精致的技艺、逼真的形象为人们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面貌。

陶俑包括宫廷人物、宠物、农民、武士、乐师等,以及动物、车辆等各种类型。

它们精细的雕刻工艺和栩栩如生的造型,反映了当时工艺水平和审美追求。

三、马王堆陪葬品的研究价值马王堆汉墓的陪葬品是对汉代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艺术的珍贵记录。

这些陪葬品包括丝绸、瓷器、铜器、玉器、漆器等,种类繁多,制作精美。

这些陪葬品不仅展示了当时贵族阶层的生活水平和审美趣味,还为研究汉代社会、经济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四、马王堆文物的保护与研究作为中国国宝级文物,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十分重要。

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对文物的清理、修复和研究,不断揭示出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同时,为了保护这些文物,也需要加强文物保护措施,包括合理的展示方式、优化的环境条件等。

五、马王堆文物的影响与意义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汉代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文物展示了汉代社会的特点和风貌,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同时,也将中国古代艺术和工艺的精湛技艺传承下来,对于今后的研究和艺术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六、结语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文化艺术的展现与研究,为我们了解汉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介绍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介绍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介绍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是湖南省著名的古代墓葬文化遗址,位于湖南省汉寿县,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马王堆汉墓矗立在湖南省南方,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古墓之一,也是湖南省文物遗存的重要的部分。

马王堆汉墓位置优越,平面呈矩形,南北长约115米,东西宽约96米,汉墓共有一百五十多处汉墓,其中最大的墓为大坑,尺寸为16.7米×16.7米×10.6米,最小的墓为50方米右。

汉墓出土大量宝贝,其中最重要的文物有马头剑、马头斧、马头铜盆、马头铜铃、铜镜、铜靴等。

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丰厚,以其规模和多样性而闻名,反映了汉代西汉晚期军事、军事礼仪、宗教信仰以及铸铁技术、石铸、陶瓷技术等方面的影响。

特别是马头剑,是用铸铁制成的,锻炼工艺很精湛,在石器时代却能够铸造这样一件完美可用的兵器,充分反映了汉代的铸铁技术高超,具有无可比拟的历史价值。

此外,汉墓出土的瓷器、玉器以及刀状玉类等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礼仪文化,而且出土的文物大都是品质优异的。

同时,出土瓷器更是可以体现汉代陶瓷制造技术水平之高。

马王堆汉墓因其出土文物丰厚、保存完整,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被公认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汉代文化遗存之一。

湖南省博物馆依据马王堆汉墓的实际情况,对其文物保护和研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中国研究汉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材料。

同时,马王堆汉墓也成为湖南省文化旅游的热门景点,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马王堆汉墓是湖南省文物遗存的宝藏,在古墓葬文化研究、汉代社会文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深入研究和保护考古发现的文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湖南省博物馆把马王堆汉墓正确的加以保护,让这一重要的文化遗存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逐渐得到更多古代文物的发现和研究,使其历史价值得以完整保存。

长沙马王堆简介

长沙马王堆简介

长沙马王堆是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的一处文化遗址,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发现之一。

该遗址位于岳麓山下,距离市区约10公里,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

马王堆遗址的发现始于1951年,当时农民在挖井时发现了一座古墓。

经过考古学家的发掘和研究,发现这是一座西汉时期的大型墓葬群,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三号墓,也称为“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墓葬,墓主人是西汉时期的丞相、轪侯利苍。

墓葬分为南北两个墓室,其中南室是利苍及其妻子的主墓室,北室则是他们的侍从和仆人的陪葬墓室。

墓葬内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包括丝绸、漆器、竹简、铜器、玉器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马王堆帛书”,这是一批保存完好的帛书,包括《道德经》、《周易》等古代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对于研究西汉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在,马王堆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在长沙市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因传为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三座汉墓。

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

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缔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

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蜡和泥炭鞣尸。

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了一具完整的瑟,三号墓出土了一具保存基本完好的七弦琴,同时出土了一具实用的竽,这是我国音乐史上的一次重要发现。

迄今考古发现的上古时代的瑟,几乎全有不同程度的残损,柱和弦的保存更无从谈起,唯有马王堆一号墓这具瑟,不但完整无损,二十五根弦和二十五个柱俱全,并且保持出土时的原位,对于上古瑟是极为难得的研究对象。

《后汉书•礼仪志》说:“或鼓黄钟之瑟,轸间九尺、二十五弦,宫处于中,左右为商徵羽角”,复原后的第十二弦为宫,与此正相符合,据此看来,此瑟的全部调弦应为五声徵调,如果它是当时汉瑟的一种基本调弦的话,就可以通过移柱的方法来实现转弦换调。

文章还进一步推论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七弦琴,对丝麻织物的研究,通过用纤维切片投影和差热法、X射线衍射法、氨基酸含量法等现代化测试方法,鉴定出土丝都属于桑蚕丝纤维,出土细麻布是苎麻纤维,粗麻布是大麻纤维,绳索是麻纤维。

细麻布的纤维采用了石灰或草木灰煮炼的“化学脱胶法”。

书中还分析了丝织物所使用的缫丝、并丝和拈丝技术,分析了纱、罗、绮、锦等织物的组织结构、纹样风格、织造工艺,认为这次出土的丝织品中,织造工艺最高级最复杂的是绒圈锦织物。

在印染技术方面,认为当时已对各种染料分别采用了涂染、浸染、套染和媒染等工艺技术,在印花技术上已能应用套版印花,出土的金银色印花纱和印花敷彩纱分别是我国第一次发现的三套版印花织物和印刷与彩绘相结合的织物,为后世的缕空版筛网印花法、绞缬印花法作了技术准备。

马王堆汉墓有何文化价值

马王堆汉墓有何文化价值

马王堆汉墓有何文化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马王堆汉墓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古代文明的光辉。

这座汉墓的发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汉时期社会、文化、艺术和科技的重要窗口,具有极其深远的文化价值。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众多文物,为研究西汉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从精美的丝织品到华丽的漆器,从丰富的竹简到独特的帛画,每一件文物都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

这些文物不仅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更反映了西汉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丝织品方面,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绸数量众多、品种丰富、工艺精湛。

其中有轻薄透明的素纱禅衣,重量仅49 克,可谓是“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这种高超的纺织技术,让我们对西汉时期的丝织业有了全新的认识。

它不仅展示了当时工匠们精湛的技艺,也反映出丝绸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广泛应用。

而漆器则是马王堆汉墓中的另一大亮点。

这些漆器造型优美、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它们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漆器上的装饰图案,有的描绘了神话传说,有的展现了日常生活场景,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竹简和帛书的出土,更是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无价之宝。

这些文字资料涵盖了天文、历法、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西汉时期学术思想的了解。

其中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著作,为研究古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马王堆汉墓中的帛画,更是艺术的杰作。

这些帛画色彩绚丽、线条流畅、构图巧妙。

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帛画中描绘的天地人神等元素,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宇宙观和生死观。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马王堆汉墓体现了西汉时期多元融合的文化特征。

墓中出土的文物既有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有楚文化的元素,还融合了一些周边地区的文化特色。

这种文化的融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开放性和交流的频繁性。

在艺术领域,马王堆汉墓的贡献不可小觑。

其艺术风格独特,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王堆汉墓名词解释

马王堆汉墓名词解释

马王堆汉墓名词解释
马王堆汉墓是位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的一座西汉时期的古墓,发掘自 20 世纪 70 年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

该墓主人为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距今已有 2600 多年的历史。

墓葬内的随葬品十分丰富,共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印章、封泥、竹木器、农畜产品、中草药等遗物 3000 余件。

其中,女尸、方剂书籍帛书《五十二病方》等文物是马王堆汉墓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于中国考古学、历史文化研究等领域具有重大意义,被誉为中国古代考古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墓葬内的随葬品丰富多彩,反映出西汉初期长沙国的经济、文化、手工业等方面发展情况,也为人们提供了研究西汉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同时,马王堆汉墓的女尸也是考古学上的一大奇迹,为中国医学史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和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和关注。

2013 年 5 月 3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将马王堆汉墓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标志着其对中国文化保护和研究的重要性。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1. 简介马王堆汉墓位于中国湖北省十堰市的马王堆山上,是西汉时期的墓葬群。

其发现于1972年,是目前为止湖北省发现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汉墓葬。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和研究对于我们了解西汉时期的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墓葬结构马王堆汉墓包括主墓和陪葬墓,主墓为墓道、前室、后室和侧室的组合。

墓道长约30米,前室呈方形,面积为40平方米,后室为长方形,面积为85平方米。

马王堆汉墓的墓室建筑具有较高的金属冶炼工艺和石雕艺术水平,被视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发源地之一。

3. 文物收藏在马王堆汉墓的陪葬坑中,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墓主人的棺椁内出土的一个编钟。

这个编钟由多个铜制音槌和大小不同的钟铛组成,高度约1.85米。

编钟的音色悠扬,音质纯净,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乐器之一,对古代音乐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此外,马王堆汉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铜器、金器、陶器等文物,其中包括琴瑟、鸟尊、玉佩等,展示了西汉时期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

4. 墓主人身份猜测马王堆汉墓主人身份一度备受争议。

有学者认为墓主人是西汉时期的王后,也有学者认为是一个富商。

然而,根据墓葬中所出土的文物和墓志铭的解读,现在普遍认为墓主人是西汉时期的王后刘吴华。

5. 对历史研究的影响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和研究为我们了解西汉时期的社会、文化、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墓中丰富的文物反映了当时的生产技术、艺术技艺、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

墓志铭的研究则为我们还原了当时人物的生平和族谱关系,对于研究西汉时期的政治体制、宗族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和研究也为其他古代墓葬的发掘和研究提供了借鉴。

其墓室结构、陪葬品的类型和数量等都对于区分不同墓葬的特征和社会地位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具有重要帮助。

6.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价值马王堆汉墓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享有较高的保护地位。

为了保护和传承马王堆汉墓的历史价值,相关部门对墓葬进行了修复和保护,并且对外开放供游客参观。

马王堆汉墓的文献与文化

马王堆汉墓的文献与文化

马王堆汉墓的文献与文化马王堆汉墓是我国考古史上重要的发现之一,尤其是其中的文献遗物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些文献在汉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后人研究汉代社会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与背景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南部的马王堆山上,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是一座汉代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和文献,被誉为“东方图书馆”。

对于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始建于公元前221年的秦朝统一六国后,历代朝代都曾在此修建贵族坟墓,因此早在唐代就有人注意到了这里的古墓群,但这些墓葬多已被盗掘。

直到1951年,一位文物专家在进行勘探时发现了一处尚未打开的墓葬,她就是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王国维。

随后,王国维组织了一支考古队,正式开始了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工作。

2. 文献遗物的重要性马王堆汉墓共出土了200多件文物,其中最重要的当属那些文献遗物。

这些文献包括:《太上感应篇》、《素书》、《汉书》、《尚书》等。

这些文献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涉及教育、哲学、医学、政治、宗教等多个领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其中,《太上感应篇》是中国道家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对道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汉书》和《后汉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编年史和皇帝传记,记录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此外,马王堆汉墓中还出土了大量医学文献,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这些医学典籍对于后来中医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马王堆汉墓中的文化内涵马王堆汉墓的文物与文献不仅反映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同时也代表了当时的社会形态、思想观念、道德标准等。

在当时,死后的生活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据墓中出土的文物和文献来看,马王堆汉墓主人非常相信冥界的存在,认为要保佑自己和家人在冥界得到安宁和享受。

因此墓室中不仅有食物、酒水和衣物,还有各式各样的祭祀用品。

如《太上感应篇》中就有许多关于防御鬼魂、妖怪的记载,说明汉代人对于冥界的信仰非常深厚。

马王堆汉墓的研究与保护

马王堆汉墓的研究与保护

马王堆汉墓的研究与保护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其中之一是墓葬文化,多少文人雅士都津津乐道,一族绝非偶然。

经历了夏商周的盛衰,中国历史已经发展了数千年,其中涌现的历史人物、传说、事迹、文化、艺术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特征。

近些年,随着考古发掘技术的发展,一批批重要的历史文物被发掘出来,其中,马王堆汉墓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处。

本文将针对马王堆汉墓开展研究,讨论其对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巨大的意义,并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汉墓文物。

一、马王堆汉墓简介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北省京山市马王堆村附近的南麓山顶,是东汉时期的山墓群,发现于1972年。

该汉墓共有五个墓室,分别为一号墓、二号墓、三号墓、五号墓和六号墓,墓主人为汉昭帝始皇后、汉武帝刘彻、汉元帝刘奭三位皇帝的母亲,姨母和姑母。

因其为汉朝宗室墓葬,保存完整、资料丰富,被誉为“东方陵寝之冠”。

二、马王堆汉墓的研究意义1. 历史研究意义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填补了东汉、西汉时期玉器、漆器、丝绸等方面的空白,对研究汉朝王室贵族的生活和墓葬制度、礼仪制度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对于研究汉朝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历史和文化巨大的作用。

2. 艺术研究意义马王堆汉墓的壁画精美绝伦,墓主人的服饰造型、建筑构造等栩栩如生,细致入微。

壁画中的主题涉及到神话传说、民风民俗等多方面,作为东汉时期墓室绘画的代表作,艺术价值极高。

通过研究壁画题材和风格特点,可以了解汉朝时期华丽的绘画风格,并且对中国古代壁画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3. 学术研究意义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书籍中,有一部《太上感应篇》、《周易参同契》和《铁令十二篇》等道家文献,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宗教研究和学术界互动交流。

三、马王堆汉墓的保护1. 提高文物保护意识保护马王堆汉墓这一重要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

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加强监管力度,提高保护水平,同时加强对公众文物保护知识普及,提高保护意识,树立文物保护意识的正确价值观。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
尸经过防腐处理后,被送到湖南省医学院。注射防腐剂时,女尸的软组织随时鼓起,以后逐渐扩散,和新鲜尸体
相似。这不仅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迹,而且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一号墓:印章1件,阴文篆书“妾辛追”等3字,最后一字无法识别。
二号墓:墓主的三颗印章分别为玉质私印一枚,上书阴体篆书“利苍”二字;铜制明器官印二枚,分别用阴
原东屯渡人民公社因境内有马王堆汉墓而改名为马王堆乡),据地方志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家族的墓地,故
名马王堆。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其间相距20余米,形似马鞍,故也称为马鞍堆。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三座汉墓中,二号墓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
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二号墓墓主轪侯利苍约下葬于吕后二年(前186年),三号墓墓主利苍之
围......
马王堆汉墓棺椁(10张) 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和三号墓的棺椁都保存相当完整,结构大体一致,但规模有一定
的差别。
一号墓葬具由椁室、四层套棺以及垫木所组成。棺椁放置在墓室底部正中,方向正北,里外共六层(二层板,
四层格板),连垫木,共用木板七十块。椁室长6.72米,宽4.88米,高2.8米。本板系斧斤铸凿,平正方直,制
3座墓的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
一号墓由封土、墓道、墓坑和墓室(即墓坑下部)四部分构成,形制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方向正北。
一号墓所在的土冢的封土,在挖掘前高20余米,底径50~60米,大部分为夯土,顶部为圆形平台,直径约
有20多米,大部分为人工堆砌,封土下侧为自然形成的一座高约4~5米的小土堆。封土下为墓葬,挖掘自然土堆
居中的棺房和四周的边箱,上部覆盖顶板和两层盖板。4层套棺用梓属木材制作,内壁均髹朱漆,外表则各不相同。

马王堆考古论文-------艺术品鉴赏与修复

马王堆考古论文-------艺术品鉴赏与修复

马王堆帛画考古论文1972年马王堆在湖南出土。

马王堆汉墓在省博物馆院内。

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挖掘出土。

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

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

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

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

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

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

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

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

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

的发现”马王堆帛画研究对马王堆汉墓帛画的研究,集中于“T”形帛画和三号墓棺室西壁帛画。

“T”形帛画的研究,重点是名称和作用、画的主要内容和使用的神话传说。

(《文物》1972商志香覃先生在《马王堆一号汉墓“非衣”试释》。

安年第9期),首先提出“T”形帛画在一号墓遣策中的名称为“非衣”志敏先生《长沙新发现的西汉帛画试析》(《考古》1973年第1期)、孙作云先生《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画幡考释》(《考古》1973年第1期)和马雍先生《论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的名称和作用》(《考古》1973年第2期)均认为它应是画幡铭旌,原是悬挂在直立的旗竿上,送葬时入圹后从竿上取下覆在棺上。

在这些文章中,对其名称以马雍先生的考证最为详尽。

文章引《礼记·檀弓》孔颖达正义一段文字,对这种旌旗作了综合详细的分析。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介绍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介绍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介绍马王堆汉墓,位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距离长沙市区约20公里,是汉代时期的一座大型宫墓。

马王堆汉墓建于汉武帝时期,是楚国公族乐陵后裔马服子马伯深改良之作,并于公元前2世纪被楚汉双方共同推荐与推崇,后被陈情夫子曾子视为楚国典籍。

该汉墓至今仍是比较完整的汉代大型宫墓,其中大量珍贵文物展示了楚汉双方对文明、艺术、体制等方面的文化发展,同时也是比较完整的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和文化的综合反映。

马王堆汉墓地处湖南山区,周围是崇山峻岭,山势高耸,有大小石头砌成的坎坷坡道,古木参天,林木葱郁。

宫墓内部复活了汉代历史文化的统一景观,墙内有长达300米的院落,有棋坊、衙门、台角、库房、祠堂等建筑,仿佛把汉代的社会和政治再次活现出来,是古代文化的综合反映。

马王堆汉墓的墓室十分宏伟壮观,墓室内部有三座宏伟的建筑,一座是祖王墓,现存板岩石刻落脚碑及陶器螭形傍岸,用以记载楚国历史;另一座是马伯墓,在其上方有四个柱子支撑一个石碗,碗上镶着小金鱼及金钱等物,但无故座待者;第三座是楚国“公孙”汉王墓,其上有石板印“楚国之圣”字样,用以记载汉武帝故地。

马王堆汉墓所发现的大量珍贵文物,对研究历史文化、艺术、体制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其中有一件叫“孔圣中有墓碑”的古文物,描绘出一幅楚汉共同礼赞的古老场景,体现出汉楚双方政治文化上的交融与融合。

此外,还有大量楚国历史文物、楚国古籍的收藏件,可以证明马王堆汉墓不仅是汉武帝的故址,也是楚汉古典文学的摇篮。

马王堆汉墓现已列入中国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同时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湖南省乃至全国古文化以及汉楚双方政治文化的研究贡献了很重要的资料,值得弘扬。

总之,马王堆汉墓世代传承的汉楚双方的政治文化,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注脚,标志着汉楚文明的繁荣,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及社会结构的完整记录,是深厚的精神文化财富。

因此,马王堆汉墓具有非凡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湖南省文物保护工作者努力研究和弘扬的重要遗产。

西安关于汉朝的景点

西安关于汉朝的景点

西安关于汉朝的景点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汉朝遗迹和景点。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朝代之一,留下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和遗址。

以下是关于西安汉朝景点的介绍。

1. 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是汉朝时期的贵族墓地,位于西安市内的鄠邑区。

这里发掘出的汉墓是目前中国考古史上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墓葬之一。

墓葬内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如丝绸、绘画、漆器、漆木器和书法等。

游客可以参观墓葬的陈列展览,了解汉代丧葬制度和文化。

2. 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位于西安市东北部的秦始皇陵陵园内,是世界上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

这些兵马俑是秦始皇帝陵的守卫和护卫,数量之多和规模之大令人震惊。

每一个兵马俑都精致逼真,栩栩如生,是人们对古代军事制度和艺术技巧的珍贵见证。

3.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中心,是全国最大的历史类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馆藏众多的汉代文物,包括了丝绸、青铜器、书法等。

参观博物馆,游客可以深入了解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感受这一辉煌朝代的魅力。

4. 未央宫遗址公园未央宫遗址公园位于西安市北部,是汉朝时期未央宫的遗址。

未央宫是当时中央宫殿,覆盖面积广大。

公园内保存了一些残存的建筑和遗址,游客可以领略到汉朝的皇家建筑风格和规模。

此外,公园内还有湖泊和花园等休闲设施,供游人休息和观赏。

5.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宫苑遗址,位于西安市内,并且是全球最大的文化旅游景区之一。

这里是唐朝时期的皇宫所在地,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公园内保存了一些重要的建筑和遗址,游客可以感受到唐代宫廷文化的璀璨和辉煌。

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汉朝遗迹和景点,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和体验汉朝文化的机会。

这些景点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如果你对汉朝历史感兴趣,不妨来西安一游,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出土时软组织有弹性,关节能活动,血管清晰可见, 为世界考古史上前所未见的不腐湿尸,
• 据病理检查,辛追生前患有多种疾病,在其食管、肠 胃内发现有138 粒半甜瓜子,可知死于瓜熟季节。可 能由胆绞痛引起冠心病发作致死。
• 遗体得以保存,主要原因是密封、深埋形成的低温、 缺氧和无菌的环境,棺内80多公升棺液也具有抑酶作 用。
《天文气象杂占》
利用天象占验吉凶的图书。朱墨两 色绘云、虹、恒星、彗星等天象图, 附有图象名称、占文。
《五十二病方》
《导引图》
一万余字,记载 治疗52种疾病的 方剂和疗法。疗 法以药疗为主, 也有炙法、砭石 及外科手术割治 等。是现存最早、 最完整的医方专 著。
四、马王堆汉墓发掘价值
• 长沙马王堆汉墓是20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墓 中出土的漆器,代表了汉初髹漆业的最高水平;华丽 轻柔的丝绸,展示了纺织技术的惊人成就;浪漫神奇 的帛画,叙述了神秘的天国幻想与永生渴望;翰墨飘 香的帛书,传承了先哲的学识与智慧;千年不朽的女 尸,是人类防腐史上的奇迹。 •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 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 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 究均有巨大价值。
《战国纵横家书》
共二十七章,一万一千多字。其中 有十一章的内容见于《战国策》和 《史记》,文字大体相同。
《周易》
占卜之书,其卦序与今本 不同,是现存最早的《周 易》抄本之一。抄写年代 约在汉文帝初年,字体为 较规范的汉隶。
《老子》甲、乙本
帛书老子甲本一万三千余字, 最后附古佚书四篇。 甲本的文字介于篆隶之间,文 字没有避汉高祖刘邦的“邦” 字之讳,因此抄写年代应在刘 邦在位之前,即秦末汉初之际。 乙本的文字是隶书,避“邦” 字讳,但不避“盈”“恒”字 讳,应抄于刘邦在位时期。 甲本的某些段落前有圆点标志, 乙本却无。 《老子》甲、乙本次序都是德 经在前,道经在后,和现在的 则是相反;不分章,章句也略 有出入。

“利苍”玉印、“长沙丞相” 铜印与“轪侯之印”铜印 纪年木牍(长30厘
(边长2-2.2厘米、高1.4-1.7厘 米,二号墓出土)
米、三号墓出土)
释文:“十二年二月乙 巳朔戊辰,家丞奋移主 葬郎中,移葬物一编, 书到先筫,具奏主葬 君”。经考证是汉文帝 十二年(前168) 二月二 十四日。
分别为墓主私印、官印和爵 印,是推断二号墓墓主的主要依 据。
云纹漆锺
酒器。内有 酒或羹的残 渣。
云纹漆鼎(一
号墓出土)
旋木胎,出土 时鼎内尚有藕 片浮在水面。
彩绘双层九子漆奁(一号墓
出土)
盖、壁为夹纻胎,底为斫木胎。 分上下两层:上层放手套、丝 巾等物,下层装盛白粉、假发、 梳、茀等物的子盒。
云纹漆钫
云纹漆案
模仿墓主生前用餐的陈设,说明 汉代贵族分餐而食。
素纱襌衣(一号墓出土)
身长1.28米,通袖长1.9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 衽、直裾。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 2.6平方米,重仅49克,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它代表了 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4、“漆器之美”
• 出土近500件漆器,基本组合为鼎、盒、壶、耳杯。 胎质以木胎为主,少量夹纻胎、竹胎。大小兼备,清 秀华美,是西汉前期漆器的代表性作品。
3、“丝国之光”
• 一、三号墓出土纺织品及衣物100余件,绝大多数为 丝织物,绢、纱、罗、绮、锦品种齐全,印染、刺绣、 印花、彩绘工艺兼备,全面反映了汉初的纺织成就和 工艺水平。
几何纹绒圈锦
(长60厘米、宽24厘 米、三号墓出土)
采用提花装置和双 经轴织法,利用起 绒工艺,在锦面上 形成丰满美丽的大 小绒圈,它是汉代 织锦工艺的一种创 新与发展。
5、马王堆汉墓帛画
• 覆盖于一号墓内棺上,呈T字 形,长205厘米,上部宽92 厘米,下部宽47.7厘米,制 作精美、色彩鲜艳,画面上 中下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 人间与地下的场景,体现了 西汉初年神仙方术思想,学 者认为帛画的作用是接引死 者走向天国。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王堆帛书
• 三号墓出土帛书近四十种,10余万字,大多是失传已 久的佚书。包括大量学术与方术文献,有助于了解汉 初思想演变和占卜、星相、医术、房中术等内容。 • 帛书的字体接近于汉隶,而别具一格,被书界称为 “马王堆体”。
• 六艺: 《周易》、《丧服图》、《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 • 诸子: 《老子》甲本(附佚书3篇)、《老子》乙本、《九主图》、《皇帝书》 • 兵书: 《刑德》甲、乙、丙3种 • 数术: 《篆书阴阳五行》、《隶书阴阳五行》、《五星占》、《天文气象 杂占》、《出行占》、《木人占》、《符箓》、《神图》、《筑城 图》、《园寝图》、《相马经》等 • 方术: 《五十二病方》(附佚书4篇)、《胎产方》、《养生方》、《杂疗 方》、《导引图》(附佚书2篇) • 地图: 《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
三、出土文物
1、墓葬棺椁
• 马王堆一号墓为长方 形竖穴墓。墓内一椁 四箱,棺室居中,周 围有头、足和左右边 箱,是典型的井形椁 室。
• 椁室用厚重的松木板构筑,内置四重套棺,从外至里 依次为黑漆棺、黑地彩绘棺、朱地彩绘棺与锦饰内棺。 四层套棺用梓属木材制作,内壁均髹朱漆,外表各不 相同。 • 三号墓结构大体一致,但规模有一定的差别。
马王堆汉墓
一、缘起
• 马王堆墓址原为河湾平地中隆起的一个大土堆, 《湖南通志》卷三十六:“马王疑冢,在县东 南五里,楚王马殷筑。”
二、考古发掘
• 1972年建造地下病房,从堆底打坑道发生严重塌方, 从白膏泥的小洞中喷出凉气,点着后燃起淡蓝色火苗, 断定为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墓。 • 1972年发掘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漆木器、纺织品、帛 画、竹简等珍贵文物1000多件及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 • 1973年发掘二号墓。由于墓室密封不严,曾多次被盗, 椁室已朽塌,仅残留印章、漆器、玉器、铜器等200 多件器物。 • 1973年发掘三号墓。出土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 纺织品等珍贵文物1000多件。
朱地彩绘棺
通体内外皆髹朱漆。外表朱漆地 上,用青绿、粉褐、藕褐、赤褐、 黄白等色,彩绘龙、虎、朱雀、 鹿和仙人等“祥瑞”图案。
一号墓木椁
2、马王堆尸——辛追
• 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据考证 为利苍妻子辛追,年龄约五十岁。女尸身着丝绵袍和 麻布单衣,足登青丝履,面盖酱色锦帕,并用丝带将 两臂和两脚系缚起来。再用20层锦衾和丝麻织物包裹, 半浸于棕黄色棺液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