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7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二)-答案
【2021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题点3技巧语言题
![【2021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题点3技巧语言题](https://img.taocdn.com/s3/m/38a2421bd5bbfd0a78567338.png)
3.使用鉴赏术语 鉴赏诗歌,一定要注意恰当地使用术语。如: (1)手法类术语: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烘托、以动衬静、虚实结合、 欲扬先抑、卒章显志、托物起兴等。 (2)情感类术语:离愁别绪、思乡怀人、恬淡闲适、清冷孤寂、悲愤惆怅、凄苦 烦闷、伤感不平、乐观旷达、轻松愉悦、壮志未酬、忧国忧民、怀古伤今、物是 人非等。 (3)效果类术语:异曲同工、画龙点睛、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耐人 寻味、言尽旨远、意味隽永、意在言外、孤高脱俗等。
参考答案: 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 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 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 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 系,渲染了气氛。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7 古代诗歌鉴赏
题点3 技巧语言题
题型概述
技巧语言题
高考对于古诗词表达上的考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言上,炼字、炼 句是考查学生鉴赏古诗词,语言风格也是常考点,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 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赏析诗眼、炼字(品味关键词)、炼句(赏析关键句) 和赏析语言风格,其中“字词句”型的微观语言比较题主要通过“炼字题” 在单首诗歌内对字、词、句进行比较。二是技巧上,即修辞手法、表现手 法、表达方式的运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 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或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 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即学即练
技巧题
(2019·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新高考语文专题8 第2讲 诗歌形象题的3大题型
![新高考语文专题8 第2讲 诗歌形象题的3大题型](https://img.taocdn.com/s3/m/1296bd50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bb.png)
[常见设问] 1.(2017·全国卷Ⅱ)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2.(2014·山东卷)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3.(2014·江苏卷)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4.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5.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9
[答题技法] 鉴赏人物形象的 4 个切入口
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 2012 年安徽卷《最 爱东山晴后雪》,很明显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 人形象。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如 2015 年湖北卷《劳停驿》(欧阳修)的注释“此诗 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据此可以揣摩,诗中所塑造的人物 形象大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形象。
18
友人送别、思念故 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形象
乡的形象
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的忠心报国, 献身边塞、反对征
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塑造了一个体察人民痛 伐的形象
苦,反对战争的艺术形象
爱恨情长的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 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19
题型 2 事物形象鉴赏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托物言志” 是其常运用的表达技巧,故此,明确“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容,即鉴赏事物形 象的两个关键要素。
2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菊 杨万里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427a0910661ed9ad51f3a9.png)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A【解析】B选项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与第二段意思相反。
C选项明代应为“明初”。
D选项强加因果2.【答案】A【解析】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文中没有体现这一内容。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据全文尾句中“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可知,作者认为,外出旅行未必能深入认识事物人情,故选项B 中“通过……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的表述曲解文意。
5.【答案】①有形的各种窗子;②无形的窗子,指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③理想照进现实的窗口;④人们心中时时约束自己的框框;⑤人人渴望打开,却很难敞开的心灵之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内涵。
需要学生筛选信息,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提炼中心意思即可。
主要抓住“窗子”的本意和比喻义,如窗子既是指现实世界中的窗子,窗子又是指隔绝自己生活与他人世界的象征。
6.【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解析】作者在首段就提出问题,运用第二人称来叙述,设置了和读者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情景。
第二段主要运用第一人称第四、五两段转换为第二人称,这三段细腻描写了“我”与“你”看窗外或远或近的情形,体现了作者对“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的理性审视。
第六段中“你”和“我”两种人称交替出现,从“气闷”“受不了”“换个样子过活去”等可看出作者的自我嘲讽与反思。
7.【答案】D【解析】解答此题,应先仔细阅读各选项表述文字,然后在文本找准相应的答题区间,再认真加以比较,明辨正误。
江苏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后附答案
![江苏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后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7be22779563c1ec5da71e8.png)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后附答案)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次韵几复①和答所寄黄庭坚海南海北梦不到,会合乃非人力能。
地褊未堪长袖舞,夜寒空对短檠灯。
相看鬓发时窥镜,曾共诗书更曲肱。
作个②生涯终未是,故山松长到天藤。
【注】①几复:即黄几复,诗人好友。
时几复由南四会至汴京,作者亦由德州德平调汴京。
两年前作者曾写《寄黄几复》一诗。
②作个:这个。
1.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5分)2.这首诗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十分丰富,请简要概括。
(6分)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3~4题。
(11分)洗竹简诸公同赋敖陶孙舍①东修竹密如栉,一日洗净清风来。
脱巾解带坐寒碧,置觞露饮始此回。
平林远霭开图画,西望群山如过马。
诗翁意落帆影外,孤村结庐对潇洒。
百年奇事笑谈成,向来无此苍龙声。
闲身一笑直钱万,剜粉劖②青留姓名。
【注】①舍,诗人的朋友陈元仰家。
②劖,砍去。
3.“平林远霭……对潇洒”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5分)4.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在岘山建羊公碑。
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写到“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结合末四句比较二者所表现的人生志趣的异同。
(6分)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5~6题。
(11分)夜过鉴湖戴昺推篷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夜泛西湖苏轼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5.《夜过鉴湖》中“推篷四望水连空”一句,有什么作用?(5分)6.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晚在湖上泛舟,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11分)踏莎行贺铸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7.分析上阕“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景物描写的作用。
(5分)8.赏析下阕“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的妙处。
2017高考全国2卷语文试题和答案解析604
![2017高考全国2卷语文试题和答案解析604](https://img.taocdn.com/s3/m/4cc4c789960590c69fc37618.png)
绝密★启用前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
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江苏省】2017届高考语文-修辞手法-专题练习(二)
![【江苏省】2017届高考语文-修辞手法-专题练习(二)](https://img.taocdn.com/s3/m/f2561731453610661ed9f491.png)
江苏省2017届高考语文专题练习(二)修辞手法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D.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A.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B.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C.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D.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5.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A.夜已将它黑色的翅膀张开在神州大地上。
B.她眼眉下的一湾秋水闪耀着火一般的激情。
C.天幕上,群星闪闪烁烁,静静地俯瞰着黑魆魆的地面。
D.即使有生花妙笔也难述说极光的神采、气势、秉性脾气于万一。
7.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A.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B.当土地召唤我去收割的时候,一条被太阳翻晒过的河流在我身躯上流淌。
C.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
D.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8.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A.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B.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C.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D.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d2df82960590c69fc3763b.png)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提出了气候正义”无中生有,原文是“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并没有说“气候正义”是由非政府组织提出的。
B.“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错,原文是“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限制排放”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文章第二段也仅是拿“限制排放”举了个例子。
C.“要为后代设定义务”错,文中说“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错,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的是代际权利义务关系。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的推断不符合文意,原文说“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并不能说落实目标就能保证后代需求。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地出现,这些行为都体现了救助精神的神奇力量。
5.【答案】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解析】文本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分析这样处理的好处,可从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读者的阅读感受等角度来思考。
既然是以“渴”为中心,就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使情节更紧凑。
同时,“渴”作为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了人的生命意志的顽强。
在主题上,突出了艰苦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的难能可贵。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专题:白居易(附:相关高考真题)]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专题:白居易(附:相关高考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fdcbaf961eb91a37f0115c86.png)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专题:白居易(附:相关高考真题)]高考语文诗歌阅读专题:白居易(附:相关高考真题)白居易一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原则,尽职尽责。
但面临仕途的困境,“几沦蛮瘴“,但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优游自得,以佛、老圆融生命。
白居易是一个聪敏的人,但更是有大智慧的人:在其位则谋其政,无意仕宦则保全自身。
他在人生的各种境地中切换自如,最后求薄葬,未请谥,在日益复杂的中晚唐政治环境中脱身而出。
同时他历经沧桑而不改初心,成为了古代士大夫中的典范。
白居易的宦海浮沉史1 1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他自幼聪颖,敏而好学。
16岁抵达长安,考科举,求功名。
袖文顾况,得其青眼:“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
“17岁《咏王昭君》两首,扬名长安,轰动一时。
而随着清廉的父亲渐渐衰老,也无法再继续供给他游历的财资,他只得省吃俭用,发奋仕途。
可25岁时父亲的去世让他不得不暂别繁华的长安,归乡守孝。
这次的潜心读书,便花去了四年的光阴。
2 公元801年,白居易二十九岁,将近而立,高中进士。
《唐摭言》载其春风得意之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这一年他34岁。
紧接着,35岁授岁授翰林学士;36岁任左拾遗,与朋友之妹杨氏结婚。
一路拔擢,风光无限。
3 但由于其文骨铮铮,进言不讳,“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因而遭受谗言:815年,居易43岁,为宰相武元衡遇刺要求平冤昭雪,被小人参奏诗中犯母殁讳,是为不孝,贬官江表刺史,再迁江州司马。
由此有《琵琶行》之“江州司马青衫湿“。
4 820年冬,转任。
821年,加,始正式著五品绯色朝服。
822年,白居易上书论河北军事,不被采用,请调外地。
7月任命刺史,825年,接任刺史。
5 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高考真题《早上五盘岭》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高考真题《早上五盘岭》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ac1dae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e0.png)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真题《早上五盘岭》含答案【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6分)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5分)【答案】10.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11.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解析】10.题干要求“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
诗歌的情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情感,二是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本题已经把情感告诉考生——愁,要求概括其原因,且目标是中间两联。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乾坤迮”,国土狭窄是因国土沦丧,这是一“愁”,“病入中年”“日月遒”,“遒”,迫近,中年多病时光迫近,这是二“愁”;“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百战”,战事不断,这是三愁,“空许国”,“空”,白白地,徒然而无措,空有报国之壮志,却无法施展,这是四愁,“画角”,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相当于出操和休息的信号,发音哀厉高亢,古代军中常用来警报昏晓、高亢动人振奋士气。
听到五更的画角之声更添愁思。
11.题干要求“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这是针对诗歌的尾联和尾句设题,是江苏卷的常考题型。
首先分析“尾联”所使用的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效果。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尾联主要是写景,“明朝”说明这是想象之景,诗人想象自己明朝在烟雨之中于桐江岸边把小船系在“枫树”上去垂钓,画面很悠闲,反映了作者的愿望——隐逸,但结合颔联和颈联可以知道,这一愿望是建立在国土沦丧、战事连年、自己壮志未酬又中年多病的基础之上,故这一愿望中就饱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怀,把一个中年多病、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2017年高考真题(江苏卷)语文含解析
![2017年高考真题(江苏卷)语文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4ad0db7561252d381eb6e24.png)
2017年高考真题(江苏卷)语文含解析D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
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
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
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
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望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
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
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
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
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
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
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
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
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
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
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助书贾鬻.书于市 鬻:卖 B .先生往谒.谒:拜见 C .称之不置.置:置办 D .尚欲扬榷而陈.之 陈:陈述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有右,江左即江东。
B .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 .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
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 .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阅读各类题型解法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阅读各类题型解法](https://img.taocdn.com/s3/m/e321191d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27.png)
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阅读各类题型解法命题角度(一) 形象类考 点思考 角 度典 题 示 例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形象外在形象:身份、职业、习惯、相貌、年龄等;内在形象①(对家人)品质:例句+结合刻画人物手法+个性;②(在工作上)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③(在生活上)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④(对朋友、上级、下属等)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⑤(对国家)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
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大德歌·夏关汉卿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
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
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戴石榴花。
本曲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独守闺中而思念情人的思妇:因情人远在天涯,“困坐”“数对”两句表现出思妇万般慵懒、无所事事,好似有摆不脱、丢不开之苦。
②爱怨交加的思妇: “俏冤家”三个字传神至极,把爱与恨交织在一起;表面上埋怨“绿杨”,骨子里却怨恨爱人不知早归,不珍惜爱情。
一个“偏”字,把少妇爱极而怨深的感情反映得淋漓尽致。
③孤独寂寞,形容憔悴的思妇:最后“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戴石榴花”两句借用汉代张敞为妻画眉的典故,将躁动不安的苦思托现出来,表现出少妇难以言状的复杂心理。
2.分析人物性格①(对家人)品质:例句+结合刻画人物手法+个性;②(在工作上)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③(在生活上)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2017年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④(对朋友、上级、下属等)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⑤(对国家)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①(对家人)对兄弟重情重义:“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义重;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②(对生活)乐观、旷达、洒脱:第二句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从标题看出苏辙又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离别而泪沾双襟!③(对国家)爱国情怀、识大体:弟弟“远适”是为了“要使天骄识凤麟”,希望苏辙能够为国争光。
(完整版)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鉴赏题所考查的情况分析
![(完整版)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鉴赏题所考查的情况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bdf8a1e2bd960590c677db.png)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鉴赏题所考查的情况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答案解析】14.BE【试题分析: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此句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注意易错点:意象错误+情感错误+手法错误。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分)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分)【试题分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答题重点:诗句翻译+情感主旨。
(完整版)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答案
![(完整版)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9cefb704a1b0717fd5ddbf.png)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A【解析】B选项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与第二段意思相反。
C选项明代应为“明初”。
D选项强加因果2.【答案】A【解析】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文中没有体现这一内容。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据全文尾句中“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可知,作者认为,外出旅行未必能深入认识事物人情,故选项B中“通过……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的表述曲解文意。
5.【答案】①有形的各种窗子;②无形的窗子,指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③理想照进现实的窗口;④人们心中时时约束自己的框框;⑤人人渴望打开,却很难敞开的心灵之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内涵。
需要学生筛选信息,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提炼中心意思即可。
主要抓住“窗子”的本意和比喻义,如窗子既是指现实世界中的窗子,窗子又是指隔绝自己生活与他人世界的象征。
6.【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解析】作者在首段就提出问题,运用第二人称来叙述,设置了和读者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情景。
第二段主要运用第一人称第四、五两段转换为第二人称,这三段细腻描写了“我”与“你”看窗外或远或近的情形,体现了作者对“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的理性审视。
第六段中“你”和“我”两种人称交替出现,从“气闷”“受不了”“换个样子过活去”等可看出作者的自我嘲讽与反思。
7.【答案】D【解析】解答此题,应先仔细阅读各选项表述文字,然后在文本找准相应的答题区间,再认真加以比较,明辨正误。
20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
![20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7b7adfaf45b307e9719714.png)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参考答案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14.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
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分析炼句附练习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分析炼句附练习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f8e4339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e8.png)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分析炼句(附练习答案解析)考点解读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
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分为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某句“;二是综合赏析型, 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联二技巧点拨1.解释该句的含意,写出表达的情感。
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矍,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贽美,称贽画之精妙。
【解析】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膜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贽美之情。
许道宁,北宋画家。
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word完整版)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答案
![(word完整版)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f80c41e87101f69f319501.png)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提出了气候正义”无中生有,原文是“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并没有说“气候正义”是由非政府组织提出的。
B.“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错,原文是“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限制排放”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文章第二段也仅是拿“限制排放”举了个例子。
C.“要为后代设定义务”错,文中说“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错,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的是代际权利义务关系。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的推断不符合文意,原文说“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并不能说落实目标就能保证后代需求。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地出现,这些行为都体现了救助精神的神奇力量。
5.【答案】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解析】文本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分析这样处理的好处,可从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读者的阅读感受等角度来思考。
既然是以“渴”为中心,就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使情节更紧凑。
同时,“渴”作为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了人的生命意志的顽强。
在主题上,突出了艰苦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的难能可贵。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附标准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附标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dc27e10c22590102029dfa.png)
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主考正好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
卸载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2017年全国高考(古诗)诗歌阅读真题
![2017年全国高考(古诗)诗歌阅读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71728941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6e.png)
2017年全国高考(古诗)诗歌阅读真题【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答案】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分)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分)【解析】14.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此句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5.“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翻译】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2含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2含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71db5f1dcc17552707220839.png)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
1.这首词表面上写钱塘潮壮观雄伟,其实别有寄托。
上阕说浪潮高飞撼宋家宫阙,激起伍子胥的神灵之怒;下句直抒胸臆,写英雄未死报仇心。
作者借此含蓄表达抗清志士报国复仇雄心不灭。
2.①绘声绘色。
写涛声如“海门急鼓”,前追后赶,声势浩大;写颜色如“万群风马骤银鞍”,壮观瑰丽。
②比拟。
借“灵胥一怒”,赋予潮水不屈的英雄性格,写出潮水汹涌之势。
③用典。
“江妃笑,堆成雪;鲛人舞,圆如月。
”仙女欢笑,鲛人起舞,仿佛在举行水上庆典,为潮神喝彩助威,想象奇特。
3.叙写不顾鼓催痛饮饯行的场面,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借新月徘徊于暮山之巅的景象,表达缕缕离愁;将那离愁比作迢迢秋水,情景交融。
4.作者劝慰朋友要抛弃一切疑虑,愉快地赴召;最后还借苏武鸿雁归来的典故祝愿作者此行一帆风顺。
5.赏析:首联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春江图景:春水方生,两岸桃花盛开,灿烂一片;极目四望,江面上白帆高悬,远处枫树成林。
作用:诗人描写美丽迷人的春景是为了反衬自己衰老多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6.①年老多病仍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伤悲。
②即便年老多病、漂泊他乡,仍不忘君恩,渴望报效朝廷的情怀。
③几十年创作辛苦、知音难觅的苦闷。
7.描写了老树、寒藤、泊雁、栖鸭等景象,展现出一幅秋天郊外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萧索、悲凉的意境。
为后面的抒情奠定感情基调。
8.诗人客居异乡,流离失所,长期漂泊,行踪飘忽不定,思乡之情自是难以抑制,可诗人嘴上确说“不用苦思家”实为反常;作者想借此表明,即使家园尚在,而自己却无法改变长期漂泊之苦,思家又有何用,作者名说“不用苦思家”,实在是思家之情太浓,此一句反常却无理而妙。
9.①“拥”指风吹落了海棠,又将落花随意吹到了一起,毫不怜惜。
②“堆”是堆积的意思,照应上句的花深,既指落花之多,又指风儿将落花胡乱堆积,表达了深深的痛惜之意。
③“拥”和“堆”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风停之后落花遍地,红白堆积,一片凋零的景象,又内含感情,意蕴丰富。
10.抒情:本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由悼春、伤春而生发出的闺门独处、孤独苦闷而无法派遣的幽怨之情。
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①“魂梦不堪幽怨”一句直言了幽怨。
②酒阑、歌罢、空酒杯,忽明忽暗的油灯以及窗外鹈鴂凄厉的叫声,营造出了幽暗、凄冷的氛围,通过景物的烘托渲染,间接地抒发了幽怨之情。
古代诗歌阅读
解析
一、【解析】
1.这首词是作者钱塘观潮的所见所闻所感,上阕极写钱塘潮水浩大壮观的气势,下阕由景而情,借伍子胥“英雄未死报仇心”抒发胸臆,结合注释提供的背景,应是表达自己抗清复国的雄心壮志。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答题时要注意限制条件:如何描绘钱塘潮的宏伟气势。
分析时结合具体描写钱塘潮的相关诗句即可。
“灵胥一怒,惹冠冲发”运用比拟,赋予钱塘潮以英雄的性格,“怒”“冲”写出了潮水的汹涌浩大之势;“急鼓声”从听觉的角度,“似万群风马骤银鞍”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潮水的壮观;“江妃笑,堆成雪;鲛人舞,圆如月”结合注释,应是用典,江上仙女在欢笑,浪花是她抛出的佩珠,堆成了千堆万堆的白雪;又像鲛人在热烈奔放的跳舞,激动的泪水化成了珍珠,又圆又亮仿佛明月,想象奇特。
另外,“浪涌蓬莱,高飞撼、宋家宫阙”“似万群风马骤银鞍”“江妃笑,堆成雪;鲛人舞,圆如月”从夸张、比喻、想象等角度分析亦可。
【题型】诗词鉴赏
【难度】一般
二、
【题型】诗词鉴赏
【难度】一般
三、【解析】
6.此题考查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
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颈联中,“老病南征日”,写自己的境遇,年老多病,还要远赴南国,悲伤难抑;“君恩北望心”,即使处境艰难,依然北望朝廷,难忘君恩,渴望报效朝廷。
尾联中,“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正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思想及悲剧命运的总结。
诗人一生抱负远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而仕途坎坷,个中甘苦,只有自己一人独享,而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
【题型】诗词鉴赏
【难度】一般
四、
8.从诗歌的最后两联“旅食秋看尽,行吟日又斜。
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看,“旅食”“飘忽”言作者漂泊在外,“干戈”代指战争,在此境况之下,思家、伤感、向往和平是理所当然,可作者却说“不用苦思家”,这是正话反说,理解了这一点,不难做出正确的解答。
【题型】诗词鉴赏
【难度】一般
五、【解析】
9.解答炼字题,一般是先解释该字,然后回归原句中,参照语境,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状景、手法、营造意境、表情达意等方面)。
此处“拥”“堆”有“聚在一起”“堆积”之意,写风吹落花之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定之后花落遍地的残败景象,表达了词人深深的痛惜之情。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题型】诗词鉴赏
【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