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壳贝类软体部位活性物质研究概况
几种海产双壳贝类血淋巴中抗菌物质的诱导及其活性测定
性 ∀活菌的诱导效果比灭活菌的诱导效果略好 ∀诱导
前和诱导后的毛蚶血淋巴对大肠杆菌 !枯草杆菌 !四
淋巴对大肠杆菌 !枯草杆菌和四联微球菌仍无活性 ∀ 从表 可以看出 菲律宾蛤仔在诱导前其血淋巴
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鳗弧菌表现出抑菌活性 经诱 导后其血淋巴不仅对这两种菌的活性增强 而且还诱 导出对副溶血弧菌有抑菌活性的物质 但未诱导出对 大肠杆菌 ! 枯草杆菌和四联微球菌有抑菌活性的物 质∀
Λ 点在含有供试细菌的营养琼脂或
∞平
板上的一个孔穴 Υ
中 每一样品点样 个孔
穴 对照孔穴点等量的灭菌海水 ∀点样后 将平板倒置
于 ε 大肠杆菌 !枯草杆菌 !四联微球菌 !金黄色葡 萄球菌 或 ε 副溶血弧菌 !鳗弧菌 温箱中 培养
或 后观察结果 测量并记录抑菌圈的直径 减去孔穴直径 ∀
∀ 表 表明 海湾扇贝在诱导前其血淋巴对所有供
≥
∂
快报
参考文献
∞÷ ° ∞≥ ≥ 用 ∀ 北京 海洋出版社
王春波 !贺孟泉 !秦守哲等 ∀ 海洋多肽的体外抗氧化作
用 中国海洋药物
17
∗
杜 卫 !刘晓萍 !梁 惠等 ∀扇贝多肽对淋巴细胞的保护
和反相色谱分析 中国海洋药物
19
∗
陈寅山 !郑 怡 !许友勤等 ∀ 福建 种海洋贝类凝聚素
的研究 中国海洋药物
Μιχροχοχχυσ τετραγενυσ
√
ςιβριο ανγ υιλλαρυµ
Μψτιλυσ
εδυλισ
×
∏
Σχαπηαρχα συβχρενατα
√
Σταπηψλοχοχχυσ αυρευσ
ςιβριο ανγυιλλαρυµ
软体动物贝壳中的有机质研究进展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J o u rn a l o f Zh a n jia n g O cean U n ive r s ity V o l.20 N o. 1 M a r ch 2000第20 卷第1 期2000 年3 月软体动物贝壳中的有机质研究进展张刚生1童银洪2( 1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广州五山510640; 21 湛江海洋大学珍珠有限公司, 湛江524025)α关键词贝壳有机质中图分类号Q 501水可溶有机质(S M ) 水不可溶有机质( I M)软体动物贝壳一般由方解石或文石等C a C O 3 矿物(无机相) 和少量有机质(m a t r ix )组成。
贝壳被认为是由有机质调节而形成的1 , 因此对壳中有机质的研究是了解贝壳形成机理的关键, 自1972 年C ren s h a w 2 首次用温和的去钙化剂ED TA 去钙化后, 使壳中有机质大分子部分或完整地保留下来, 开创了有机质研究的新领域; 最近几年, 对贝壳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使人们对贝壳中有机质的成分和功能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对壳中有机质的研究为人们进一步提高养殖珍珠的质量、珍珠改色及利用贝壳形成原理研制高级的有机2无机复合材料提供了充分的依据3 。
1研究方法贝壳中有机质的生物化学研究一般采用以下流程4 ~6 : ①用体积分数为30% H 2O 2 或体积分数为100 gƒL N aO H溶液除去贝壳表面的表壳层和其它粘附的有机物; ②将壳机械破碎成粉, 用体积分数为3% 醋酸或体积分数为10% ED TA (pH = 7~8) 溶去壳中的碳酸盐(去钙化) ;③去钙化液采用超滤法或透析法除去溶液中的C a2+ 和醋酸( 或E D TA ) ;④除盐后的溶液高速离心分离( 20 000~30 000g, 时间20~30 m i n ) , 离心分离后的上层清液称为可溶有机质(S M ) , 呈颗粒状的沉淀物称为不可溶有机质( I M) ;⑤S M 采用离子交换色谱、高压液相色谱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 GE )等方法分离提纯, 确定各分离组分的分子量; ⑥将未分离的和分离的I M和S M 在6 m o lƒL H C l 中水解24 h ,温度100 ℃, 进行氨基酸分析。
贝壳的结构与应用的研究现状
贝壳的结构与应用的研究现状贝壳是一种由一层层的贝壳片组成的外壳结构,常见于腹足类动物和双壳类动物。
贝壳的研究主要包括结构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
本文将对贝壳的结构和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和分析。
贝壳的结构主要由碳酸钙晶体和有机物质组成。
碳酸钙晶体是贝壳的主要成分,有机物质则起到粘合和增加强度的作用。
贝壳的结构是由一系列层状的鳞状结构组成的,每一层都由数个角质层和一个碳酸钙晶体层交替排列而成。
贝壳的硬度和强度主要由碳酸钙晶体层的排列和有机物质的组合方式决定。
贝壳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医学和环保领域。
在材料科学中,贝壳被用作模板合成纳米材料和制备高强度陶瓷材料。
由于贝壳的特殊结构,模板法可以制备出具有特定形貌和尺寸的纳米材料,如二氧化钛纳米管和氧化锌纳米颗粒。
贝壳还可以作为模板制备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的陶瓷材料,如人工贝壳合成的Bioceramic材料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广泛应用于骨修复和人工关节等医疗领域。
在医学领域,贝壳被用作生物组织修复和生物材料。
贝壳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吸收性的特性,可以促进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贝壳中的碳酸钙晶体可以与骨组织相结合,起到增加机械强度和辅助骨组织再生的作用。
贝壳可以用于制备骨修复材料和人工骨骼。
贝壳还可以用于制备人工关节、修复软骨组织和人工血管等生物材料。
虽然贝壳在材料科学、医学和环保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在贝壳结构的研究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贝壳的层状结构和复杂的组成方式导致了难以掌握和模拟其力学性能和生物活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贝壳的应用还面临着过程优化、性能稳定性和成本降低等问题,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
贝壳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相信贝壳的结构和应用研究会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贝类化学成分研究
海洋贝类中化学成分研究进展摘要:通过对海洋贝类的矿质元素和生物活性物质组成及其功能以及限量元素,并就其在不同种类中的含量和组成差异做相关比较,得出贝类属于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矿物质的食品,其中一些微量元素如锌、硒、是人体必需的重要物质,含量较高。
海洋贝类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这些活性物质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和抗高血压等药理学功能。
海洋贝类在制药和功能性食品的开发上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海洋贝类;矿质元素;活性物质;海洋新药;功能性食品Research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Marine Shellfish Abstract:Through the related comparison of the content and composition in different marine shellfish, and the study of 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mineral elements , biological active substances and limited elements in marine shellfish, we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shellfish are foods with high protein, low fat, and rich minerals, some of which is an essential trace element important material with higher levels, such as zinc, selenium. Marine shellfish are rich in active ingredients which can enhance immune function, anti-tumor, anti-platelet aggregation, antioxidant and anti-hypertensive.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shellfish in the pharmaceutical and functional food has a great potential.Key words:marine shellfish; mineral elements; active substances; marine drugs; functional food贝类,属软体动物门中的瓣鳃纲(或双壳纲)。
贝类细胞培养研究概况
贝类细胞培养研究概况
李勇;孟立霞
【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29)3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贝类细胞培养的一些方法,阐述了贝类细胞的生存环境,并总结目前贝类细胞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以此探索此领域的培养环境、培养方法,为建立细胞系提供参考.
【总页数】3页(P81-83)
【作者】李勇;孟立霞
【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河北,唐山,063000;凯里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贝类毒素检测方法研究概况 [J], 李芳;李雪梅;李献刚;于凤娇;陈莹;孙沛
2.海洋贝类多糖的制备及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J], 廖芙蓉
3.双壳贝类软体部位活性物质研究概况 [J], 姚静倩;吴皓;陈蕾
4.几种贝类组织细胞培养的研究 [J], 钟秀颖
5.贝类免疫机制研究概况 [J], 柯佳颖;陈寅山;戴聪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洋双壳贝类多倍体初步研究
攀裁海辩驳壳雯类多话体翡翻疹研究硕士擎经{全文摘要本文以我国北方重臻的养蔽经济贝类——虾夷扇贝(Patinopectenyessoensis)为圭要硬突对象,剩躅缨爨松驰素B捧翩虾夷扇灵受精努麴第一投{本释放撂B缓)帮嚣个极体释放(PPB组)诱导多倍体。
胚胎期倍性通过常规染色体计数来检测;浮游幼虫麓通过流式缀稳仪(FCM)分辑霹评继妫鱼群黧群薅豹倍往鳕艘;稚爱麓取鼙个赢贝的组织,通过流式细胞仪逐个检测倍性。
l砸胎期时,对照组中绝大部分是二倍体(91.84%)。
而在PB处理组中,二倍体只\青极少数fo.80%{,三髅体、嫂售体分别为3.96%、17.46%,五倍体鲍比例鼹寒(4665%),同时还有31.13%的非整倍体。
在PPB处理组中,二倍体仍然只占少量(o65%),三绩{零秘强倍传戆毙铡铰pB缀减少,分别为2.42%裁911%,五接体的魄例则较pB组升黼(5620%),同时仍然肖较高比例的非熬倍体存在(31.62%)。
数学分析表明,PB缰和PPB缀中弱圈倍俸、纛倍俸及非整倍体的产生隳显酶篱予程藏豹对照组,说明细胞松弛素B可以有效的抑制极体的释放诱导产生多倍体。
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浮游幼虫的群体倍性袭明:对照组始终呈现二倍体峰。
而在PB秘PPB处理组中盼幼虫3墨龄时呈现四倍体耧五倍体峰,两舅.五倍体峰最高,幼虫14日龄时,则呈现较高的二倍体峰,有时有较小的三倍体和四倍体峰。
大溪懿四继俸移五接巷在受精螽豹嚣个星絮内死亡。
在受精3个月之后,检测稚贝倍性发现:对照组中均为二倍体。
猩处理组中仅PB一7中收获了12个襁贝,置出于意夕}死亡,仅检测一个滔律稚贝,结栗为三倍体。
这说明在处理组中极体受到了有效的抑制,也预承利用抑制极体的方法也赢可能诱导产生四倍体。
舅夕},静镑l释魏枣强Chlamys(Azumapecten)farreri受糖癸第一辍傣(分鬃鸯名为:PB。
八PB.D,pB.E)所得的二倍体、三倍体,在2个月,5个月和l5个月时对壳长、壳离、湿重、溺壳瓤透行了跟踪溺蘼,虽然豫PB.A缀在2个月对三倍体壳长和壳高明鼹大予(p=O.038,O、040)二倍体外,其他组别三倍体葶鞋二倍体的壳长、壳李莉海洋双壳贝类多倍体的初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高和湿重等生物学指标基本没有差异(P>O.05),但三倍体比二倍体闭壳肌重44%。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及开发的现状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及开发的现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不断追求和提高,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和开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包括了各种海洋生物所含有的活性化合物和生物分子,这些化合物和分子可以被应用于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环保等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般来说,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发掘都需要进行深度的挖掘。
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对海洋生物进行分离、提取等操作,得到海洋生物中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质。
而这些活性物质可以被进一步应用于各种研究和开发项目中。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和开发的现状。
一、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的主要内容1、海洋生物微生物及其生物化合物的研究对于海洋生物的研究,我们通常首先会想到微生物和生物化合物。
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海洋生物微生物进行研究,因为微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微生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海洋中进行分解和转化,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此外,海洋中大量的微生物还会分泌出各种活性物质,如抗生素、抗菌素、烷基多糖等,这些成分不仅对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被应用于医药、化工等领域。
2、海洋生物植物的研究除了微生物外,海洋中还存在着各种海洋藻类、贝类、海绵、珊瑚等海洋生物。
对于这些生物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其中,海洋藻类可以被用于生产能源、食品、医药、肥料等各个领域,海洋贝类则可以作为食品、医药原料、建筑材料等进行应用。
而海绵和珊瑚等海洋生物则可以被提取出各种活性分子,如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抗衰老等物质,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价值也变得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关注。
3、核酸、蛋白质等活性分子研究除了对于海洋生物的研究外,对于核酸和蛋白质等活性分子的研究也变得愈加重要。
如今,我们已经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核酸分子,例如转录因子、miRNA、siRNA等分子,这些分子对于海洋环境的调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海洋生物中可以提取出各种酶类、蛋白质等活性分子,如蛋白酶、化合物酶、线粒体等,这些分子可以被应用于药物开发、生物技术等领域。
两种海洋双壳贝类凝集素及其抑菌机制的研究开题报告
两种海洋双壳贝类凝集素及其抑菌机制的研究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双壳贝类为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之一,其贝壳和肉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近年来,双壳贝类中的一些物质被发现具有抗菌活性。
其中,双壳贝类凝集素是一种天然的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细菌、真菌、病毒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不同种类的双壳贝类凝集素具有不同的抑菌机制,但目前尚未对其详细的作用机理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两种海洋双壳贝类凝集素的抑菌机制,为其在临床医学和抗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促进双壳贝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3.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选取两种常见的海洋双壳贝类:牡蛎和扇贝,采用超滤、离子交换层析和凝集素亲和层析等方法分离纯化凝集素。
利用菌落计数法、荧光素酶染色法、透射电镜等方法研究凝集素对不同细菌和真菌的抑制作用,并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方法分析凝集素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和机理。
4. 预期结果预计本研究可以获得以下结果:(1)成功分离纯化牡蛎和扇贝中的凝集素,并确定其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2)探究牡蛎和扇贝凝集素的抑菌机理,并对其中一些关键因素(如离子浓度、温度等)进行分析。
(3)验证两种凝集素具有多样化的抑菌活性,并且其抑菌机制存在明显的差异。
(4)在实验室条件下优化凝集素的生产工艺,为其应用于临床和生物制品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5. 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为双壳贝类凝集素的抗菌机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实验基础,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些自然产物的作用机理和作用原理,提高对其在生物制品和医药领域的应用价值。
同时,也将促进双壳贝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双壳贝类方法学
双壳贝类方法学
双壳贝类方法学是一种研究双壳贝类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的科学方法。
该方法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贝类生物学研究:研究双壳贝类的形态特征、分类地位、繁殖、生长、代谢等方面的生物学特性。
这些研究有助于了解双壳贝类的生态适应性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 生态学研究:研究双壳贝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食物链位置、环境因素对种群的影响等。
这些研究有助于了解双壳贝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重要性。
3. 养殖技术研究:研究双壳贝类的养殖技术,包括养殖环境、种苗培育、养殖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
这些研究有助于提高双壳贝类的养殖效益和产量,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4. 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研究双壳贝类资源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包括种质资源保护、繁殖技术研究和生态修复等方面。
这些研究有助于保护双壳贝类资源,实现其可持续利用,为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提供保障。
总之,双壳贝类方法学是研究双壳贝类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生物学、生态学、养殖技术和资源保护等。
该方法学的应
用和发展,有助于深入了解双壳贝类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为双壳贝类的养殖和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双壳贝类性腺发育的研究进展
双壳贝类性腺发育的研究进展田斌,李瑜,王毳大连水产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3E-mail:duoduo4762563@摘 要:本文参考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科技文献,介绍了影响贝类性腺发育的因素,着重介绍了性腺发育分期的方法,指出了性腺发育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五个阶段的有利证据,并且评价了根据性腺确定贝类繁殖期的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比较有说服力的方法。
为双壳贝类性腺发育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贝类性腺发育 繁殖期1.概述:瓣鳃纲(Lamellibranchia)贝类的鳃通常呈瓣状。
故名“瓣鳃纲”。
身体左右侧扁,由左右两壳,又名“双壳类”全世界约有15000种[1],其中大部分为养殖种类。
因其具有生产性能高、适应力强、可养种类多、养殖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而在我国的养殖发展迅速。
而贝类养殖业的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依赖于优质、充足的苗种的供应。
要保持苗种生产的稳步发展,特别是通过人工育苗的方法,采用选种、引种及育种等方法培育优良的新品种,必须对双壳贝类的性腺发育及生殖周期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
本文对双壳贝类的繁殖期、性腺发育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对国内外主要养殖种类的繁殖季节、产卵温度等进行了总结。
旨在为双壳贝类的人工养殖、繁殖及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性科学依据。
2.影响贝类性腺发育的因素性腺发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贝类的苗种生产与生长。
决定贝类性腺发育的因素除内源性因素外,还包括温度、饵料、亲贝密度以及水环境等多种综合的外源因素的影响。
2.1温度温度是影响海洋无脊椎动物生殖周期的重要因素,已有许多作者报道了温度控制双壳类的生殖活动[2],在适温范围内,贝类新陈代谢旺盛,对呼吸与排泄、运动、摄食、消化、生长、性腺发育与繁殖均产生积极的作用[3]。
性腺发育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发育加快。
实验证明,贝类的性腺发育通常与有效积温密切相关,必要的有效积温是促使其性腺成熟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有效积温所对应的卵巢发育程度不同。
海洋双壳贝类药理作用的研究
海洋双壳贝类药理作用的研究
刘翠;窦肇华
【期刊名称】《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8(000)003
【摘要】海洋双壳贝类生物不仅可作为餐桌上味鲜可口的大众食品,更是众多药品中的佐剂,早在《本草》及《药录》中均有记载,其壳有软坚、化痰、散结、制酸、止痛之功效;肉有润五脏、止消渴、开脾胃等作用,笔者现就海洋双壳贝类药理作用综述如下。
【总页数】2页(P165-166)
【作者】刘翠;窦肇华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卫生局;空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秦皇岛市(066000);吉林市(132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
【相关文献】
1.基于线粒体基因ND1、COX1和Cytb的双壳贝类分子系统进化研究 [J], 李瑶瑶;刘云国;刘凌霄;马超;李倩
2.汞对海洋双壳贝类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J], 申雪娇;张健宁;刘小莉;王宜艳;孙虎山
3.海洋双壳贝类滤水率测定方法概述 [J], 张继红;方建光
4.双壳贝类积累转化麻痹性贝毒的研究进展 [J], 包振民;孔令玲;史姣霞;李茉莉;连
姗姗;王慧贞;魏中成;胡景杰;胡晓丽
5.中科院南海海洋所首次育出最大双壳贝类砗磲的幼贝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厚壳贻贝特殊活性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厚壳贻贝特殊活性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贻贝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是一种常见的海洋双壳贝类,主要生长在海岛的东北面有海浪冲击的岩礁上,以浙江舟山海域分布最多。
贻贝之所以能够牢固的粘附在潮湿和动荡的环境中的固体基质表面,是由于贻贝足丝蛋白极强的粘附性能,这对于理解足丝蛋白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具有基础性和现实性的意义。
贻贝粘附力强可以黏附在固体表面,如石头、木材、金属、混凝土、聚氯乙烯(PV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四氟乙烯(PTFE)。
足丝的黏附强度取决于粘附蛋白的种类,蛋白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黏附基质的性质,黏附发生时的环境条件(例如盐度、温度、pH、季节),机体所处的生物学状态(年龄与代谢状况)以及贻贝的种类等。
贻贝足丝中的蛋白质种类应该在35种以上,尚有大量的贻贝足丝蛋白分子未被鉴定。
以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为研究对象,采取了蛋白质增溶抽提技术,利用醋酸-尿素抽提液和醋酸-盐酸胍抽提液,尽可能溶解贻贝足丝蛋白;同时采取shotgun质谱技术分析上述抽提后的可溶性蛋白和不溶性足丝蛋白;获得的质谱数据搜索贻贝的EST库。
通过上述方法我们总计获得了14种新型贻贝足丝蛋白及其匹配的EST序列。
通过对所匹配的EST序列进行分析,对14种新型厚壳贻贝足丝蛋白在足丝粘附过程中的功能进行了预测,上述研究为深入了解贻贝足丝的分子多样性以及足丝粘附机理奠定了基础。
海洋生物药用多肽历来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的热点领域。
贻贝抗菌肽以其独特的结构和高效抗菌活性成为海洋生物药用多肽的重要内容。
通过多步高效液相色谱蛋白质微量蛋白质测序和质谱分析,从厚壳贻贝血清中鉴定到一种命名为mytichitin-1的新型抗菌肽。
利用RACE技术获得了mytichitin-1的全长cDNA,mytichitin-1的cDNA长度为1558bp,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为446个氨基酸残基,其中N端22个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C端55个氨基酸残基与从血清中分离鉴定的mytichitin-1吻合,表明mytichitin-1的前体肽至少经历了两次剪切过程,首先是信号肽的切除,之后C端55个残基的成熟肽被剪切并输送至血清中发挥抗菌活性。
双壳类动物营养代谢调控机制研究
双壳类动物营养代谢调控机制研究双壳类动物是一类生活在海洋和淡水环境中的底栖无脊椎动物,俗称贝类。
它们具有双壳外附的鳃和心脏,以及不同形态的足和口器,可以在水中自由地运动和取食。
贝类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经济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双壳类动物的营养代谢调控机制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对于推动贝类养殖和保护贝类资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双壳类动物的营养代谢双壳类动物是一种典型的肉食性动物,它们主要以浮游生物、藻类和有机废物为食。
贝类的口器和足部适应不同类型的底泥和水质环境,可以将食物从底泥中挖掘出来或者从水体中吸食。
随着水温、盐度、氧含量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贝类的饮食习惯和营养需要也会发生变化,这需要机体内的代谢调控机制来适应环境变化。
贝类的消化系统主要由口器、食道、胃、肠和肛门组成。
在口器的帮助下,贝类可以将食物咀嚼成小颗粒,然后将其吞咽到食道。
食物进入胃后,在胃液的作用下开始消化,随后通过肠道被吸收和利用。
通过这种方式,贝类可以将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矿物质等成分分解成营养物质,并利用其维持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
贝类的代谢机制还包括了呼吸、排泄和能量代谢等方面。
贝类的鳃是呼吸器官,可以将水中溶解的氧气吸入体内并参与代谢过程。
通过鳃的作用,贝类的呼吸和代谢可以适应不同水体环境中的氧气含量。
贝类的排泄器官包括肾和腺体,可以将身体内部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能量代谢是贝类机体内最基本的代谢过程,通过分解消化食物中的能量物质,贝类可以提供机体运动和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
二、双壳类动物的代谢调控机制双壳类动物的代谢调控机制是一种复杂而精细的系统,在内分泌、神经和免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内分泌是贝类代谢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释放激素调节机体内的代谢过程。
神经代谢和免疫代谢则通过调节机体内的神经传递和免疫反应,影响贝类的代谢功能。
内分泌系统是贝类代谢调控的重要机制之一。
河蚬功能性成分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河蚬功能性成分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王宇;刘东红【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对河蚬功能性成分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河蚬功能性成分研究作出了展望,以期能为河蚬功能性成分的分析、提取及其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年(卷),期】2010(036)006【总页数】3页(P122-124)【关键词】河蚬;功能性成分;研究现状【作者】王宇;刘东红【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29;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29【正文语种】中文河蚬(Corbicula flum inea)是双壳类软体动物,又称黄蚬、金蚶、扁螺等,常栖息于淡水或咸淡水的江河、湖泊及入海口,由于生长环境不同,其贝壳可形成黄、黑等颜色,原产我国,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水域,其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养殖产量大,资源极其丰富。
河蚬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保健作用。
河蚬作为中药的药材,具有开胃、通乳、明目、利尿、去湿毒、治疗肝病、麻疹、退热、止咳化痰、解酒等功效[1]。
然而在我国,目前对河蚬资源的利用,虽已研制开发出了浓缩蚬汁高级调味品、蚬精(台湾地区产)等产品,但大多仍以鲜食或制成蚬干、咸蚬、罐头等加工为主,与日、韩等国相比,深加工率还较低,致使其经济价值没有被充分发挥。
本文对近年来河蚬功能性成分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河蚬功能性成分的分析、提取及其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河蚬肉的营养较为丰富,其所含的氨基酸种类齐全,脂肪质量较好,富含EPA和DHA,无机盐的含量也较为丰富。
韩鹏等[2]对河蚬软体部分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干样中,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含量分别为63.33%,10.91%,6.29%,富含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9.10%,第一限制氨基酸为Leu(1973年FAO/WHO标准);并富含钙、钠、钾、镁、铁、锌、铜、锰等无机元素,与其他贝类相比,河蚬蛋白质、多糖、脂肪的含量均高于文蛤、贻贝等,因此河蚬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贝类。
鲍氏研究报告
鲍氏研究报告
鲍氏研究报告
鲍氏是一种常见的海洋贝类,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药物领域。
本报告旨在对鲍氏进行研究,并探讨其生物特性和潜在用途。
鲍氏属于软体动物门,是一种双壳贝类。
它们主要栖息在浅海底或岩石上,一般以海藻和水生植物为食。
鲍氏外壳呈耳状,纹理清晰,一般呈灰色或棕色。
鲍氏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它们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调节血脂和预防心血管疾病。
此外,鲍氏中还含有丰富的胆固醇,可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的吸收,对身体健康有益。
鲍氏还具有多种药用价值。
据研究,鲍氏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多肽、多糖和矿物质。
这些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鲍氏提取物可以用于制备药物,用于治疗癌症、糖尿病、肝病和心血管疾病等疾病。
除了食品和药物领域,鲍氏还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
例如,鲍氏壳可以用于制备工艺品和珠宝饰品,其外壳呈珍珠质地,美观耐用。
鲍氏还可以用于生物技术和材料科学研究,其贝壳结构独特,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和生物活性,可以用于制备高强度材料和仿生材料。
然而,与鲍氏相关的研究目前还比较有限。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
究鲍氏的营养成分、生物活性和潜在应用。
为了保护鲍氏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需要加强对其生存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总之,鲍氏是一种具有重要食品、药物和材料价值的海洋贝类。
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挖掘其潜在用途,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贝类研究报告
贝类研究报告贝类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动物,它们属于软体动物门,是一种无脊椎动物。
贝类的身体形状非常多样,有些像扇贝,有些像蛤蜊,还有些像牡蛎。
贝类生活在深海、浅海、河流和湖泊等水域中,是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贝类的分类、生态和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贝类的分类根据贝壳的形状、结构和颜色等特征,贝类可以分为很多种类。
目前已知的贝类约有1.3万种左右,其中大约有6000种生活在海洋中,其余的则生活在淡水中。
根据贝壳的形状和结构,贝类可以分为单壳类和双壳类两大类。
单壳类贝类主要有螺类、蛤类、蚌类、蛭类等。
这些贝类的贝壳只有一只,外形各异,颜色也不同。
其中,螺类贝类的贝壳呈长形,有螺旋状的螺线,颜色鲜艳,有些还带有花纹和斑点。
蛤类贝类的贝壳呈扇形或椭圆形,通常有两个对称的薄壳,可以张开或合拢,内侧有一层珍珠母质,可以分泌珍珠。
蚌类贝类的贝壳呈圆形或卵形,壳面光滑,多为灰白色或棕色,有些还有斑点和花纹。
蛭类贝类的贝壳呈圆筒形,较小,外表光滑,多为深棕色或黑色。
双壳类贝类主要有扇贝、牡蛎、蛎类等。
这些贝类的贝壳有两只,外形平坦或略呈弧形,颜色也不同。
其中,扇贝的贝壳呈扇形,有明显的放射状肋纹和耳状突起,颜色鲜艳,有些还有斑点和花纹。
牡蛎的贝壳呈扇形或不规则形状,贝壳表面有明显的波纹和凸起,颜色多为灰白色或棕色。
蛎类的贝壳呈扇形或不规则形状,表面有不规则的肋纹和皱褶,颜色多为灰白色或棕色。
二、贝类的生态贝类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动物,它们的生态环境比较特殊。
贝类生活在深海、浅海、河流和湖泊等水域中,是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贝类的生态特点如下:1.适应力强贝类的生活环境比较苛刻,但它们适应力很强。
贝类可以在不同的水深、水温和水质条件下生存,有些贝类甚至可以在极端环境下生存,如深海中的巨型蚌类和深海鳍蛤等。
2.对水质敏感贝类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水质不好会影响贝类的生长和繁殖。
双壳贝类软体部位活性物质研究概况汇总
双壳贝类软体部位活性物质研究概况【关键词】双壳贝类;软体动物;活性物质;生物活性;综述贝类隶属于软体动物门中的瓣鳃纲,现存种类有1万多种,主要生活在海洋和淡水湖沼中,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生理构造,常被称为“水环境检测器”[1]。
贝类一般由软体部位和外壳组成,根据外壳的特点还可分为5类,而现阶段研究较广的为双壳贝类。
据《内经》、《本草纲目》等古文献记载,贝类的软体部分不仅是食用佳品,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化学药物不良反应认识的提高,开发低毒高效的新药已成为热点。
通过对贝类的深入研究,发现贝壳主要含有碳酸钙,其软体部位含有大量生物活性物质,且资源丰富,已经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是新药和功能性食品开发的重要切入点。
笔者现将对国内外一些较常见的双壳贝类软体部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双壳贝类软体的主要活性物质资料表明,各国学者应用现代研究方法已经从双壳贝类软体部位中分离和鉴定出了许多结构新颖、作用独特的天然物质,其中主要有多糖及其复合物、活性肽、牛磺酸等,具有很高的药学价值。
1.1 多糖及其复合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发现,多糖及其复合物在生物体中不仅是作为能量资源和构成材料,更重要的是,它存在于一切细胞膜结构中,参与生命现象中细胞的各种活动,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学功能。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从多种贝类软体中提取出具有与植物多糖相似生理活性的多糖类化合物,该类多糖的研究是新药开发的重要方向之一。
尹氏等[2]采用超声波提取法,从文蛤(Meretrix meretrix)软体中提取出含有生物活性的多糖类物质,并确定最佳工艺为超声提取30 min,提取2次,料水比例为1∶20。
王氏等[3]采用热碱提取法,从我国东海近江牡蛎肉中得到牡蛎多糖(Oysterpolysaccharides,Ops),研究表明,该多糖能增强小鼠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并有一定的抗肿瘤和抗氧化作用。
沈氏等[4]在4 ℃时,用浓度为5%的NaOH溶液提取河蚌多糖,其纯度含量最佳,药理研究显示,该多糖具有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活性、增强巨噬细胞(Mφ)的吞噬作用等。
双壳贝类生殖生物学研究
双壳贝类生殖生物学研究双壳贝类是一类广泛分布在海洋、淡水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无脊椎动物,其重要性和生态功能被广泛认识和利用。
作为一类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生物资源,双壳贝类在渔业、水产养殖、生态保育、环境监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应用。
然而,双壳贝类的繁殖生态系统一直以来都是其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的大背景下,双壳贝类繁殖生态行为的研究更是得到了广泛关注。
1、双壳贝类繁殖的生态行为在双壳贝类的繁殖生态行为方面,主要涉及到其生殖周期、性别分化、生殖腺发育和生殖策略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双壳贝类的生态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有研究表明,双壳贝类的繁殖周期由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调控。
一些环境因素,如水温、日照、潮汐和水流等,会对双壳贝类的生殖周期产生影响;而一些生物因素,如营养状态、病原体感染和精子、卵子的质量等,也会影响繁殖周期。
双壳贝类的性别分化过程多种多样。
在某些品种中,雄性和雌性性腺在一个体内同时存在,称为单性生殖;而在其他品种中,雄性和雌性分别生存在不同的体内,称为双性生殖。
生殖腺的发育过程多数发生在双壳贝类的初生阶段。
在生殖策略方面,双壳贝类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性。
大多数双壳类采取内受精的方式,即隔离雌雄两性体,直接由雌性将卵子产生并受精。
但也有部分品种实行外受精,并借助水流将卵子和精子带到一起完成受精。
2、双壳贝类繁殖的基础分子生物学研究对于生殖系统的研究,单纯从生态学研究角度来探究并不够深入。
为了更好地理解双壳贝类的生殖行为,许多研究者转向了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探测双壳贝类生殖腺组织中的蛋白质和基因表达,分析产生精子和卵子所需的分子机制及基础过程事件。
研究表明,双壳贝类生殖腺的发育、成熟和繁殖过程中,很多的基因家族和信号通路在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活性氧代谢与产生、水分转运和基因特异性表达都参与了双壳贝类生殖发育的调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壳贝类软体部位活性物质研究概况(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双壳贝类;软体动物;活性物质;生物活性;综述贝类隶属于软体动物门中的瓣鳃纲,现存种类有1万多种,主要生活在海洋和淡水湖沼中,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生理构造,常被称为“水环境检测器”[1]。
贝类一般由软体部位和外壳组成,根据外壳的特点还可分为5类,而现阶段研究较广的为双壳贝类。
据《内经》、《本草纲目》等古文献记载,贝类的软体部分不仅是食用佳品,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化学药物不良反应认识的提高,开发低毒高效的新药已成为热点。
通过对贝类的深入研究,发现贝壳主要含有碳酸钙,其软体部位含有大量生物活性物质,且资源丰富,已经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是新药和功能性食品开发的重要切入点。
笔者现将对国内外一些较常见的双壳贝类软体部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双壳贝类软体的主要活性物质资料表明,各国学者应用现代研究方法已经从双壳贝类软体部位中分离和鉴定出了许多结构新颖、作用独特的天然物质,其中主要有多糖及其复合物、活性肽、牛磺酸等,具有很高的药学价值。
1.1 多糖及其复合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发现,多糖及其复合物在生物体中不仅是作为能量资源和构成材料,更重要的是,它存在于一切细胞膜结构中,参与生命现象中细胞的各种活动,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学功能。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从多种贝类软体中提取出具有与植物多糖相似生理活性的多糖类化合物,该类多糖的研究是新药开发的重要方向之一。
尹氏等[2]采用超声波提取法,从文蛤(Meretrix meretrix)软体中提取出含有生物活性的多糖类物质,并确定最佳工艺为超声提取30 min,提取2次,料水比例为1∶20。
王氏等[3]采用热碱提取法,从我国东海近江牡蛎肉中得到牡蛎多糖(Oysterpolysaccharides,Ops),研究表明,该多糖能增强小鼠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并有一定的抗肿瘤和抗氧化作用。
沈氏等[4]在4 ℃时,用浓度为5%的NaOH溶液提取河蚌多糖,其纯度含量最佳,药理研究显示,该多糖具有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活性、增强巨噬细胞(Mφ)的吞噬作用等。
周氏等[5]用乙醇沉淀法,从河蚌贝类中也得到一种多糖。
经过结构解析,表明此多糖的基本单元主要由葡萄糖、氨基葡萄糖、半乳糖、葡萄糖醛酸等4种成分组成。
此外,还有多种多糖复合物从贝类软体中提取分离出来,如糖蛋白、糖肽等,具有与多糖相似的药理作用。
1.2 活性肽活性肽是指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肽类物质,其结构可以从简单的二肽到较大分子的多肽。
活性肽现阶段主要研究方向为抗肿瘤,并已取得很大进展。
早在1964年,Schmeer[6]在文蛤软体中提取得到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对小鼠S180肉瘤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经过对其成分的下一步探讨,指出其是一类分子量小于10000的多肽类物质。
Bernay 等[7]从牡蛎匀浆液中分离得到一种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低分子牡蛎活性肽1(bioactive peptides of oyster 1,BPO-1),实验表明,该物质可以明显抑制胃腺癌和肺腺癌的细胞生长。
李氏等[8]从扇贝中提取出一种多肽(polypeptides from chlamys farreri,PCF),发现其能促进人脐血干细胞分化的功能。
此外,如牡蛎、贻贝等双壳贝类血浆中含有一类小分子阳离子且富含半胱氨酸的活性肽,研究发现,该活性肽具有抗菌的活性,是贝类免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9]。
根据它们的结构特征分为4类:防卫肽(Defensins)、Myticins、Mytimycin、Mytilins。
其中,防卫肽和Myticins主要抑制革兰氏阳性菌或真菌,对阴性菌活性较弱,Mytimycin仅有抗真菌活性,而Mytilins则能广谱抗菌[10]。
1.3 牛磺酸牛磺酸(Taurine)是一种含硫的β氨基酸,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促进生长发育、改善视力、调节血糖、保护心肌细胞等功效。
随着对其生理作用的深入认识,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因此有着广阔的前景。
牛磺酸以游离形式广泛存在于海产品及哺乳动物的几乎所有脏器中,尤其在贝类、甲壳类动物中牛磺酸的含量最多[11]。
钱氏等[12]在温度40 ℃、pH 5.5条件下,从新鲜珍珠贝母软体提取物中,通过细胞自溶破壁40 h后,得到较高含量的牛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80.6%。
李氏等[13]在温度45 ℃、pH 5.5、自溶24 h条件下,从四角蛤蜊中提取得到牛磺酸,为蛤蜊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1.4 其他早在20世纪70年代,曾有学者在两种淡水贝类软体部位(Anodonta cygnea 和Unio pictorum)的小肠上皮组织和血淋巴提取物中,发现了免疫活性胰岛素或其类似物,药理实验证实其有调节糖代谢的功效,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浓度,为开发新药提供了依据[14]。
萜类和甾醇类物质由于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一直受到广泛重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海洋生物中相继发现了许多结构新颖的该类化合物,其中在贝类中也有发现,如在扇贝中发现了24-失碳甾醇。
另外,还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微量元素、腺苷被发现。
贝类软体部位的物质成分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尤其应当加强对淡水贝类的研究。
2 活性物质的生物活性研究2.1 抗肿瘤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抗肿瘤的药物绝大多数为化学合成物,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和不良反应,且恶性肿瘤细胞长期接触这些药物后,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开发新药成为研究热点。
经过大量药理实验,发现双壳贝类软体提取物中含有多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物质,其中研究较多的主要是多糖类化合物、活性肽、甾类等。
童氏等[15]从褶纹冠蚌的水提液中分离出相对分子质量≤30 kD 的多糖和相对分子质量≥30 kD的糖蛋白,研究表明,糖蛋白部分对小鼠L1210淋巴白血病瘤细胞、S180肉瘤、艾氏腹水瘤(EAC)显示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且对荷瘤小鼠NK细胞杀伤活性有明显增强作用,其作用机理类似于肿瘤抑制因子;而小分子多糖部分则无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但对荷瘤小鼠NK细胞杀伤活性有一定增强作用,可能有增强免疫的作用。
姚氏等[16]通过现代技术,从一种海洋双壳贝类泥蚶中提取制得一组多肽组分(相对分子质量≤6000),并进行了该物质对体外培养的两种人肿瘤细胞的抑制生长实验和对小鼠S180、H22实体瘤和艾氏腹水瘤(EAC)的治疗实验,结果表明,泥蚶多肽在0.25~1.0 g/L 内,对A549和Ketr-3细胞的增殖及细胞蛋白质合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A549和Ketr-3的周期阻滞分别为G2-M期和G0-G1期。
泥蚶多肽在100~400 mg/kg内,对小鼠S180和H22的抑瘤率分别达到29.35%~55.43%和26.87%~44.12%,明显延长EAC小鼠的生存时间,因其相对分子质量低而致敏作用小,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故值得深入研究。
Wu Ting-He等[17]从文蛤中提取出一类甾类化合物(5α,8α-epidioxycholest-6- ene-3β-ol,MME),发现该物质能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并能诱导处于细胞周期G1时期的肝癌细胞分化为两类细胞系HepG2和Hep3B,其中HepG2比Hep3B对MME更敏感。
贝类中可能还含有其他抗肿瘤活性物质,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2.2 免疫调节作用由于现阶段人们生活饮食不规律造成免疫力降低,引发了一系列疾病,因此,开发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和保健品具有重要意义。
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双壳贝类软体含有多种免疫调节活性物质,在增强免疫方面效果显著。
金氏等[18]通过对珠贝提取物药理实验的研究,发现该提取物能明显增强小鼠的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对二硝基氯苯造成的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有抑制作用,对造血功能受损的小鼠有恢复作用,并对环磷酰胺抑制的T淋巴细胞转化有促进作用,提示该提取物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
袁氏等[19]采用多种方法观察河蚌提取物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如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白细胞介素-2活性检测、迟发性过敏反应等,结果表明,KAL对小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有增强作用。
杜氏等[20]利用RP-HPLC,从栉孔扇贝中分离得到4个分子量800~1000 Da的小分子多肽,采用地塞米松与细胞共同培养的方法,观察到该多肽不仅能显著减轻其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免疫细胞活性。
刘氏等[21]发现,扇贝多肽在正常条件下可显著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并且可拮抗雌激素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
2.3 抗炎、抗病毒作用现阶段,大部分解热镇痛抗炎药物的作用机制为抑制体内环氧酶(COX)的生物合成,但由于选择性差,易引起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所以,开发高选择性的COX抑制药有着重要意义。
S Mcphee等[22]研究发现,一种新西兰绿唇贝的提取物具有抗炎活性,该提取物能在体外抑制COX-2,且在被KOH皂化后活性显著增强,这为开发选择性抑制COX-2药物提供了基础。
袁氏等[23]发现,厚壳贻贝脂溶性提取物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能显著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肿和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原发性和继发性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为新型抗炎药物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发现部分贝类多糖具有抗病毒的活性。
国外学者通过实验表明,贻贝多糖具有良好的抗流感病毒活性,可以使致死剂量感染的小鼠死亡率降低50%~60%,并对流感病毒引起的小鼠肺炎病理改变有明显抑制作用[6]。
另有研究发现,从文蛤中分离出一种多糖,其能通过抑制病毒-细胞融合来发挥抗HIV活性[24],有望开发出相应的药物。
2.4 调节血糖作用滕氏等[25]发现,牡蛎提取物能刺激胰岛素分泌,减轻胰腺负担,对降低血糖、尿糖,改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
于氏等[26]用牡蛎提取物研究其对四氧嘧啶所致小鼠胰岛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该提取物能保护胰岛β细胞对抗有害物质的损伤,并可使胰岛素分泌保持一定水平,能有效地防止血糖的升高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过量分泌,从而降低TNF-α的毒性作用。
有文献指出,贝类中含有的牛磺酸与其降血糖作用有密切联系。
研究发现,牛磺酸有胰岛素样效应,对胰岛β细胞有保护作用[27],推测其有效成分可能为牛磺酸。
也有研究发现贝类中含有的多糖有降血糖的作用,可能与其能够补充糖原有关,有待进一步考证。
2.5 其他据报道,河蚌具有镇痛、降血压的功效,由于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也是新型饲料的开发源。
刘氏等[28]发现,贝类(牡蛎、贻贝、扇贝)提取物能降低血浆及血管壁中血栓素A2水平,具有调节其与前列环素平衡、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有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