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渗透心育教育模式研究实验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管理渗透心育教育模式研究实验方案
作者: 来源: 责任编辑: 2006-6-24 11:52:00发布浏览 105 次发送给好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对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从2000年秋季起,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单位。
班主任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直接承担者,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
班主任接触班内学生的机会最多,班主任既是学生的导师,也是学生的朋友。
在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中,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班主任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现代学校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标志,这一新概念拓展了班主任的视野,使其对班主任有了新的认识,也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班主任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愿望和积极性。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通过研究,解决如何拓展班主任的工作职能,挖掘班主任工作的潜能,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的问题;
2、通过研究,解决如何使班主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途径、方法、评价等,从而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技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问题;
3、通过研究,解决如何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构建班级-年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实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目标的问题。
4、通过研究,寻找如何经过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诱导及班级学生间的心理互动等有效途径,解决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父母对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的溺爱而使青少年怕艰苦,少韧性,
胜利时骄傲,失败时气馁的意志薄弱现象,以及由于市场竞争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学生的侵蚀,造成学生对学校、班级集体的漠视及贪图享受,对学习被动应付,甚至厌学等现实问题,培养学生胸怀大志,立足本职的精神。
二、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
罗杰斯认为人的内在建设性倾向虽然会受到环境条件的作用而发生障碍,但却能通过对患者的关怀、移情理想和积极诱导使障碍消除而恢复心理健康。
这一观点应用于教育,强调心理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者,这种作用关键在于能否促使学生拥有"自我实现"的力量,发挥自身主体的能动作用。
罗杰斯还提出人具有趋向完美、谋求自身发展的基本动机,只要有适当的机会和环境,个体必将致力于自我发展,使其身心各方面的潜能得以表现出来。
2、以班华、陈家麟等教授提出的"心理教育是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以心理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为主要支撑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提出在小学中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标志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即由面向少数有心理健康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补救性"教育,转向面向大多数健康学生的"预防性"、"发展性"教育的飞跃。
班主任直接介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发展的结果,也代表着它的发展方向:构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不仅可以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主任工作的理论宝库,且培养出一批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操作技巧的班主任后,对于解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的燃眉之急,对于普及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对于更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对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通过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来说,都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四、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解决如何拓展班主任的工作职能,挖掘班主任工作的潜能,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的问题;
2、通过研究,解决如何使班主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途径、方法、评价等,从而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技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
问题; 3、通过研究,解决如何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构建班级--年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实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目标的问题; 4、通过研究,寻找如何经过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诱导及班级学生间的心理互动等有效途径,解决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父母对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的溺爱而使青少年怕艰苦,少韧性,胜利时骄傲,失败时气馁的意志薄弱现象,以及由于市场竞争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学生的侵蚀,造成学生对学校、班级集体的漠视及贪图享受,对学习被动应付,甚至厌学等现实问题,培养学生胸怀大志,立足本职的精神及顺利时清醒,逆境中坚强的品格。
五、研究内容与具体操作措施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小学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构建小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以班级这单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原则、方法、形式及评价研究; 2、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研究; 3、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研究,主要从软环境方面着手; 4、问题学生的成因、心理状况及辅导策略研究; 5、指导家长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6、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研究; 7、加强学生学习心理辅导,提高学习效率研究。
(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途径
1、开好心理辅导活动课。
开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要由班主任利用班队活动、班主任谈话时间来进行。
要求在总体把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以学生年龄特点为主线,突出心理知识、心理训练的系统性,有目的、有步骤、分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在活动中完成心理基本知识传授、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学素质实践的任务,特别强调"重活动、重训练、重实践"让学生学会一些调适自身心理的方法、技巧,以学生心理素质的真正提高为宗旨。
2、开展自主性活动。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试着设计心理发展目标,写心理日记,记载自己的心理发展过程,让学生自己组织和参与班级心理活动课,使学生在实践中对心理素质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3、加强师德建设,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师德教育,引导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和谐氛围。
4、进行学科渗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需要全体教师来参与,
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心理学理论水平,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展教研组、备课组活动,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学习找出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点,进一步认识教师、学生与课堂的关系,充分挖掘、发挥学生的潜能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指导,进行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
5、引导家长协同配合。
学校教育的效果很容易被家庭的负面作用所抵消,因此应注重引导家长协同配合。
(1)利用家庭联系表,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2)利用家长会,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3)组织家长相互进行家庭教育经验介绍和讨论。
6、开设心理辅导室。
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主要对象是心理有一些问题的学生,出发点是"助人自助",着眼点是疏导心理障碍、矫正问题行为,宗旨是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这是学校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纵深,也是学校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难点,对此,学校所能采取的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开设心理辅导室。
(三)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观察法:了解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前学生的的心理素质情况及我校心理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了解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后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确定研究措施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观察法。
2、行动研究法:心理教育的内容构建和途径的探究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在操作实里践中发现问题,并调整和完善。
3、案例研究法:对心理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探究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
六、课题研究管理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李华
副组长:余礼兵吴兴富杨仁甫
组员:文明黄先华袁志刚肖莉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文明
副组长:黄先华李红梅熊爱玲各班班主任
七、课题的实施步骤
2006.4-2006.7:制定研究计划,组织课题研究队伍;
2006.9-2007.6: 向有关专家咨询,对班主任进行培训;
2007.7-2007.9 总结每一阶段工作,形成调研报告和相关论文;
2007.10-2008.2 制定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再进行实验;
2008.3-2008.7 进行终测,总结实验工作,撰写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2008.8-2009.8 结合理论,完成《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讨》专著和研究总结报告;
2009.12 结题。
八、预期研究成果
1、中期成果为:小学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和系列论文,主要有:
(1)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计研究;
(2)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研究;
(3)班级心理咨询研究;
(4)班级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研究;
(5)班主任心理健康研究。
2、最终成果:
专著《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研究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