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动物生理学 神经系统

动物生理学 神经系统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简介神经系统是动物体内调节和协调各种生理功能的重要系统。

它由神经组织、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组成,在动物体内传递信号和信息。

本文将介绍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也是神经信号传递的基本结构。

神经元包含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等结构。

细胞体中含有细胞核和细胞质,负责细胞代谢和生理功能的维持。

树突负责接收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号,而轴突则负责将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目标组织。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通过神经递质来传递信号。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通信和信号传递。

突触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种类型。

化学突触中,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传递信号。

电突触则通过直接的电流传导进行信号传递。

这些信号传递的网络构成了复杂的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负责接收、处理和发出信号。

外周神经系统则包括神经和神经节,负责将信号传递到全身各个部位,并将反馈信号传回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具有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其功能主要包括: - 感觉与感知:接收外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使动物能够感知和识别外部环境。

- 运动控制:通过发出指令,调节和控制动物的肌肉运动,使动物能够实现各种动作和行为。

- 内脏功能调节:调节和控制内脏器官的活动,保持体内内环境的稳定。

例如,调节心率、血压和呼吸等生理过程。

- 认知和行为:协调各个神经元之间的活动,实现学习、记忆和行为反应。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神经系统中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谷氨酸和丙氨酸等。

神经递质的种类和含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神经效应和生理反应,从而影响动物的行为和功能。

神经系统的疾病神经系统的疾病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损伤和神经传导障碍等。

例如,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常导致记忆力下降和认知功能障碍。

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ppt课件

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ppt课件

05
中枢神经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组成。
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由神经元胞体及其突起构成,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连 接,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
功能区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多个功能区域,如感觉区、运动区、语言区、认知 区等,各区域相互协作,实现复杂的生理功能。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情绪与情感
情绪
对刺激产生的短暂而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
情感
对情绪体验的深刻感受和持久态度,如爱恨情仇等。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则是情绪的升华和稳定化。
睡眠与觉醒
睡眠
一种生理状态,表现为意识丧失、肌肉松弛和代谢降低等 。
觉醒
与睡眠相对的状态,表现为意识清晰、肌肉紧张和代谢增 高等。
记忆
将学习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工作记忆
短暂保持和操作信息的能力,与前额叶皮层密切 相关。
语言与思维
语言
人类特有的交流方式,涉及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
思维
对信息进行加工、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概念形成、判断 和推理等。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表达工具,思维则影响语言的结构和内容。
自主神经的生理功能
调节内脏活动
01
自主神经通过控制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调节内脏器官
的功能,如心率、血压、呼吸、消化等。
调节血管舒缩
02
自主神经通过控制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调节局部血流量和血压
,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调节腺体分泌
03
自主神经通过控制腺体的分泌活动,调节体内激素和酶的释放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一)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一)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一)引言概述:神经系统是动物生理学中关键的研究领域之一。

它在动物的生命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控制和协调了动物的各种生理功能。

本文将对动物神经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介绍,并重点探讨神经元和神经信号传递的机制。

正文内容: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1.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等组成,每个部分都有着特定的功能。

2. 神经元的功能: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其主要功能包括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

二、神经信号传递的方式1. 神经信号的产生: 神经元内部通过离子通道的开闭来产生神经信号。

2. 神经信号的传递: 神经信号通过电化学传递和化学传递两种方式进行。

三、突触传递的机制1. 突触的组成和类型: 突触由突触前神经元、突触间隙和突触后神经元组成,有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种类型。

2. 突触传递的过程: 突触传递包括突触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以及信号的传导等多个步骤。

四、神经系统的组织与功能分区1. 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主要负责信息的处理和调节;周围神经系统则负责信息的传递和感觉反应。

2. 不同区域的功能分区: 大脑有不同的功能区域,如感觉区、运动区和记忆区等,它们在神经信号的处理和功能调节方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五、神经系统的调控与适应1. 自动神经系统的调控: 自动神经系统负责调节内脏器官和腺体的活动,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平衡。

2. 神经系统的适应能力: 神经系统具有适应环境变化和保持稳定的能力,可以通过形成新的神经连接或调整现有的连接来适应外界刺激。

总结:动物生理学中的神经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控制和调节着动物的各种生理功能。

神经元和神经信号传递是神经系统的核心机制,突触传递的机制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分区对于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方式至关重要。

此外,神经系统还具有调控和适应的能力,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刺激。

动物生理学ppt课件第10章神经系统生理

动物生理学ppt课件第10章神经系统生理

❖ 递质共存现象 - 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递质(含调质)。意义在于协调某些生理过 程。
ppt课件
20
2 神经递质种类
❖ 根据产生部位可分为外周神经递质和中枢神经递质两大类 ❖ 外周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去甲
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嘌呤类或肽类递质 ❖ 中枢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肽类和其它
ppt课件
8
(三)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神经系统的功能不能依靠单一的神经元活动,而是由彼此 相接触处所形成的特殊结构 - 突触(synapse)传递兴奋而 完成的。 1 突触的结构和种类
突触一般存在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神经元的 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的部位
(1)突触的结构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突触前膜、突触间 隙和突触后膜
ppt课件
2
神经胶质细胞:填充于神经元之间,对神经元 起到支持、隔离、营养等作用的细胞。
神经纤维:由轴突及其外包绕着的神经胶质细 胞(构成髓鞘和神经膜)所组成,基本功能 是传导兴奋。
ppt课件
3
轴浆运输:借助轴浆的流动而实现细胞体与轴 突之间的物质运输和交换称为轴浆运输。包 括顺向轴浆运输(如胞体合成的蛋白质向末 梢的运输)和逆向轴浆运输(如狂犬病毒的 运输)。按速度又可分为快速轴浆运输(如 囊泡的运输)和慢速轴浆运输(如胞体内新 合成的微管和微丝等结构不断向前延伸)。
例:切断运动神经后,肌肉中的蛋白质、糖 原合成减少,导致肌肉萎缩。
ppt课件
7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
神经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也可持续产生 某些物质对神经元起支持和营养作用,并促进神经 的生长发育,称为神经营养性因子(neurotyophin, NT)

动物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知识讲解

动物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知识讲解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
器官
循环系统
呼吸器官 消化器官
泌尿生殖器官

皮肤 代谢
交感神经
心跳加强;腹腔内脏血管、皮肤血管以 及分布于唾液腺与外生殖器官的血管均 收缩,脾包囊收缩,肌肉血管可以收缩 (肾上腺素能)或舒张(胆碱能)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分泌粘稠唾液,抑制胃肠运动,促进括 约肌收缩,抑制胆囊活动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
二、动力定型(dynamic stereotype)
动力定型(dynamic stereotype):动物在一 系列有规律的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结合的作用下, 经过多次反复的强化,神经系统能够相当巩固地建 立起一整套与刺激相适应的功能,并表现出一整套 有规律的条件反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整 套条件反射,称为动力定型。
3. 突触传递(图) 兴奋性突触传递机理 抑制性突触传递机理
4. 突触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突触延搁 (3)总和作用 (4)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5)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由神经元合成,神经 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 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使信息从突触前传递至突 触后的特殊化学物质。
腹腔内脏血管皮肤血管以及分布于唾液腺与外生殖器官的血管均收缩脾包囊收缩肌肉血管可以收缩肾上腺素能或舒张胆碱能循环系统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器官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下一张下一张下一张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结构类型轴体式轴树式轴轴式中间神经元抑制性兴奋性释放递质抑制性兴奋性作用部位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抑制机理超极化去极化生理意义调节传出神经元使活动更协调更精确感觉的中枢定位及时中止更精确举例交互抑制针刺麻醉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的比较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毒簟碱型受体m型烟碱型受体n型存在部位所有的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上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汗腺交感舒血管纤维支配的骨骼肌血管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后膜内脏神经节交感副交感神经节的突触后膜作用心搏抑制支气管胃肠平滑肌和瞳孔括约肌收缩消化腺分泌汗腺分泌骨骼肌血管舒张骨骼肌和节后神经元兴奋阻断剂阿托品箭毒六烃季胺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返返回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结构类型轴轴体式轴树式轴轴轴式中间神经元抑制性兴奋性释放递质抑制性兴奋性作用部位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抑制机理超极化去极化生理意义调节传出神经元使活动更协调更精确确感觉的中枢定位及时中止更精确举举例交互抑制针刺麻醉返返回返返回腱反射肌紧张诱因快速短暂牵拉肌腱缓慢持久牵拉重力作用感受器全部肌梭同时兴奋部分传入nfia特点全部运动单位同时不同运动单位交替收缩缓慢而持久不易疲劳运动者快收缩肌纤维慢收缩肌纤维举例膝反射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等颉顽肌抑制跟腱反射腓肠肌许多伸肌维持姿态负反馈返返回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重点总结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重点总结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重点总结动物生理学里的神经系统可是个超有趣又很重要的部分呢!咱来好好总结总结它的重点。

一、神经元。

神经元就像是神经系统里的小明星。

它有胞体、树突和轴突这些组成部分。

胞体就像它的小总部,里面有细胞核还有各种细胞器,这是神经元活动的中心啦。

树突就像是小手臂,能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

而轴突呢,那就是长长的腿,可以把神经元产生的信号传出去,有些轴突外面还包着髓鞘,就像给它穿上了一层小铠甲,这层铠甲能让信号传导得更快,就像小超人穿上了加速靴。

二、神经冲动的传导。

这部分可太好玩了。

神经冲动传导就像是一场小小的信息接力赛。

在静息状态下,神经元膜内外有电位差,膜内是负电位,膜外是正电位,这就叫静息电位。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的时候,这个电位就会发生变化,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改变了,钠离子就像一群小调皮鬼,快速地涌进膜内,使得膜内电位变成正的,膜外变成负的,这就形成了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就像一个小信号弹,会沿着轴突一路传导下去,而且这个传导是不衰减的哦,就像信号弹的光芒不会越来越弱。

三、突触传递。

突触这个地方就像是神经元之间的小驿站。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前膜的时候,突触小泡里的神经递质就像一个个小包裹,会被释放到突触间隙里。

这些神经递质就像是小信使,在突触间隙里游啊游,然后跑到突触后膜上,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这样就把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了。

不过这个传递可不像神经冲动传导那么简单直接,它是有方向的,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就像快递只能从发货地送到收货地一样。

而且不同的神经递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的会让突触后膜兴奋,有的则会让它抑制。

四、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我们的感觉可是离不开神经系统的。

比如说我们的痛觉、触觉、温度觉这些。

感觉的产生首先要有感受器,感受器就像一个个小探测器,能感受外界的刺激。

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就会把这个刺激转化成神经冲动,然后沿着感觉神经纤维往中枢神经系统传。

动物生理学10神经系统的功能上

动物生理学10神经系统的功能上

IPSP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局部超极化电位
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
突触后膜电位改变的总趋势决定于同时产生的EPSP和 IPSP的代数和,当突触后膜去极化并达到阈电位水平时 即可爆发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发生在轴突始段。
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 • 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 Ca2+的内流;突触前受体;某些毒素 • 影响已释放递质消除的因素 三环类抗抑郁药(如丙咪嗪);有机磷农药 • 影响受体的因素 亲和力;受体数量(上调、下调);拮抗剂(箭毒)
神经元的轴浆运输 axoplasmic transport
轴突内的轴浆是经常在流动的,
轴浆运输对维持神经元的解剖和功能的完整性具有重要 意义
轴浆运输可分为自胞体向轴突末梢的顺向轴浆运输和自 末梢到胞体的逆向轴浆运输两类,前者可再分为快速和慢 速轴浆运输。
顺向快速轴浆运输主要运输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如线 粒体、递质囊泡和分泌颗粒等。速度约为410mm/d 慢速轴浆运输 轴浆内的可常溶性成分随微管微丝等 结 构的延伸而发生的移动。 逆向轴浆运输 运送一些能被轴突末梢摄取的物质,如神 经营养因子、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毒素等。
10.1.2.2 Neurotransmitter and receptor
化学突触传递,包括定向性和非定向性突触传递,均 以神经递质为媒介物;神经递质须作用于相应的受体才能 完成信息传递。
神经递质 Neurotransmitter
递质的鉴定: 经典的神经递质应符合或基本符合的条件 ①突触前神经元应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并能合成 该递质; ②递质储存于突触囊泡内,当兴奋冲动抵达末梢时,囊泡内 的递质能释放入突触间隙; ③递质释出后经突触问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受体而发 挥其生理作用,人为施加递质至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 胞旁,应能引起相I司的生理效应; ④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失活方式(如重摄取); ⑤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能分别模拟或阻断相应递 质的突触传递作用。 有些物质(如一氧化氮、 一氧化碳等)虽不完全符合上述经 典递质的5个条件,但所起的作用与递质完全相同,故也将它 们视为神经递质。

(生理学课件)第十章神经系统

(生理学课件)第十章神经系统

4)突触后电位分类
①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 突触前膜释放: 兴奋性递质
➢ 突触后膜:Na+(主)、K+通透性增大,膜去极化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EPSP和IPSP的机制
②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突触后膜:Cl- 通透性增大, Cl-内流,膜超极化
膝跳反射
③腱反射反射弧:
牵拉肌肉 → 肌梭 → Ⅰa纤维 → 脊髓α-MNs → 快肌纤维收缩
常用的腱反射
名称 检查方法 中枢部位 效应 膝反射 扣击膑韧 腰 2-4 小腿伸直

肘反射 扣击肱二 颈 5-7 肘部屈曲 头肌肌腱
跟腱 扣击跟腱 腰5-骶2 脚向足底
反射
方向屈曲
④腱反射的临床意义:
3)意义:控制感觉传入活动。
神经纤维与突触传递的比较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 分析功能
一、中枢对躯体感觉的分析
(一)感觉传入通路
1、丘脑前传入系统
1)深感觉传导路: (先上行,后交叉) ① 精细触压觉 ② 肌、关本体觉
2)浅感觉传导路: (先交叉,后上行) ① 粗略触压觉 ② 痛、温度觉
躯体感觉的传导
(五)中枢抑制
1、突触后抑制—①传入侧支性抑制
伸肌肌梭
伸肌
屈肌
意义: 协调不同
中枢的活动。
1、突触后抑制—②回返性抑制
意义: 终止活动,
或使同一中枢神 经元活动同步。
2、突触前抑制
st
1)结构基础: 轴突-轴突式突触
B-A
2、突触前抑制
2)特点:抑制发生在突触前膜,
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所致, 无IPSP,都是EPSP。

10动物生理学神经

10动物生理学神经

神经系统组成:1.神经元(1)神经元的结构:胞体、树突、轴突(2)神经元的功能:①接受、整合信息②产生神经冲动③产生动作电位④释放递质(3)神经纤维:神经元的突起和突起外膜结构(轴索+雪旺氏细胞=)有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神经束→神经(神经膜包裹,绝缘)(其中还有血管)(4)神经变性:有神经膜的突起被切断后可以再生(中枢神经系统中无神经膜)(5)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①生理完整性②绝缘性③双向性④不衰减性⑤相对不疲劳性(6)传到速度的影响因素:①纤维直径②髓鞘③温度2.胶质细胞(1)分类:星形细胞、寡突细胞、小胶质细胞(2)功能:支持、修复和再生、营养与代谢、绝缘屏障、摄取分泌神经递质突触类型轴-树或化学性突出、电突触(突触前、后膜形成缝隙连接)轴-体轴-轴树-树树-体体-体体-树中枢神经系统化学性突触的传递过程突触前神经元末梢兴奋→释放兴奋/抑制性递质→兴奋/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去/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抑制神经递质的标准①突触前神经元含递质的前体和合成酶系②兴奋冲动抵达神经末梢时,递质进入突触间隙③递质作用突触后膜的特殊受体发挥生理作用,将递质施加到神经元或效应细胞旁能模拟递质引起相同的生理效应④存在使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环节(摄取回收)⑤递质类似物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这一递质的突触传递作用神经递质(1)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受体的分类(2)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物合成途径酪氨酸→多巴→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3)谷氨酸Glu: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突触,昆虫、甲壳动物兴奋性神经肌肉接点(4)天冬氨酸Asp(5)多巴胺(6)γ-氨基丁酸GABA: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小脑)的抑制性递质,甲壳动物运动突触的抑制性递质(7)5-羟色胺5-HT(8)神经肽项目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递质兴奋性抑制性Na+内流+++K+外流+Cl-内流++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超极化结果突触后神经元易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后神经元难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前抑制:抑制性末梢终止在兴奋性轴突的突触前末梢上,兴奋性冲动在到达突触前就受到了抑制性末梢的影响(运动神经元未超极化,静息电位、膜通透性未发生变化)突触后抑制:……空间总和:多处突触发生的突触电流累加效应产生的去极化时间总和:两个相继发生的突触后电位累加效应产生的去极化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视杆细胞:感受光视锥细胞:感受颜色鱼类、两栖动物幼体的侧线系统:感受水压、低频振动,控制趋流性的定向作用,协助视觉测定物体位置一、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牵张反射(1)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2)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被牵拉的肌肉发生缓慢而持久的收缩,以组织被拉长2.屈反射(1)屈肌反射:以伤害性刺激施于一侧后肢的下部,引起该侧后肢屈曲的反射(脚踩钉子)(2)对侧伸肌反射:刺激本侧肢体引起对侧肢体伸直以支持体重的反射(通过脊髓中枢的交互抑制实现)意义:被刺激侧肢体弯曲,躲避伤害刺激,对侧肢体伸直,维持机体中心不致跌倒,都是比较原始的防御性反射(二)脑干对姿势反射的调节1.状态反射:因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或头部在空间位置的改变,引起的躯体肌肉紧张性改变的反射活动2.翻正反射:动物被推倒或仰面下落能迅速翻身、起立或改变为四肢朝下的姿势着地(三)基底神经节1.结构:纹状体(苍白球,尾核、核壳)、丘脑底核、黑核、红核2.功能:直接或间接调节运动,对肌紧张有抑制作用(四)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维持身体平衡、眼球运动2.脊髓小脑(小脑前叶、旁中央小叶):调节肌紧张——损失:小脑共济性失调症3.皮层小脑(后叶外侧部):协调随意运动(五)大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左右交叉(头面部的感觉投影是双侧性的)2.前后倒置:后肢投影在大脑皮质顶部,转向大脑半球内侧面,头部投影在底部3.投影区大小取决于感觉的灵敏度、机能重要程度、动物特有的生化方式●椎体系统:大脑皮质发出并经延髓椎体后行到达脊髓的传导束,即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调节精细运动●椎体外系统:皮质下某些核团(苍白球,尾核、核壳、黑核、红核)有在延髓椎体之外的后行通路,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协调全身各肌肉群的运动,保持正常姿势二、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一)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体温、水平衡、摄食行为、腺垂体等内分泌活动、生物节律控制(二)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边缘系统:大脑半球内侧面皮质、脑干连接部、胼胝体旁环周结构称为边缘叶,边缘叶、邻近皮质、与其密切联系的皮质下结构构成边缘系统2.功能:内脏活动的重要调节中枢#情绪反应、性行为、摄食行为、内脏活动、嗅觉调节、记忆功能(三)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神经调节1.本能行为:摄食、饮水、性、防御(攻击、逃避)2.情绪反应:恐惧和发怒,行为的激发脑的高级功能条件反射动力定型:常用的几块肌肉得到锻炼神经活动的类型觉醒和睡眠α波β波θ波δ波频率8-13 14-30 4-7 0.5-3振幅25-100 10-30 100-150 20-200状态闭目安静休息,睁眼消失大脑皮层高水平活动睡眠、深度麻醉、缺氧行为紊乱的儿童,精神压力与挫折的成年人深睡、深度麻醉婴儿、严重脑损伤(癫痫、脑外伤、脑肿瘤)慢波睡眠:通常的睡眠,δ波快波睡眠:异相睡眠,β波,眼球快速转动。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

电突触(缝隙连接)
突触间隙<5nm; 突触小体内缺乏突触小泡; 间隙电阻小,形成低电阻通 道,AP直接通过突触间隙 作用于突触后膜。
传递的速度快,电阻低、 几乎无潜伏期,双向传递
非突触性传递
神经原轴突末梢形成许多串珠样曲张体,内部有大量含有 递质的小泡。神经冲动到达曲张体时,递质从其中释放出 来,经弥散方式到达邻近或稍远的靶细胞与其受体结合, 发挥生理效应 特点:
2.1 突触的分类:
传递方式: 化学性突触(图) 电突触(图) 接触部位(图): 轴—— 树型 轴—— 体型(图) 轴—— 轴型(图)
功能: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脊髓前角神经元突触约有2000个; 皮层神经元突触约有3万个; 人类CNS内大约有突触1014个。
2.2 突触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反射:在中枢NS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 刺激的 应答性反应。神经系统功能的基本方式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结构。 反射中枢多级
3.2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动物在种族进化过程中建立和巩固并可以遗传 给后代的反射。 条件反射:动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经过训练在非条件反射的 基础上建立的反射。
影响NF传导速度因素: 直径、髓鞘、温度、状态
(四)神经对所支配组织的作用
功能性作用:突触释放神经递质,改变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 营养性作用:神经末稍经常释放某些物质,持续地调整被支配 组织内部的代谢活动,影响其持续性的结构和生理生化变化, 这种作用与神经冲动无关。
2、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 —突触传递与非突触传递
3.2 中枢递质与受体
乙酰胆碱:感觉、运动、学习、记忆 单胺类:(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 情绪、觉醒、睡眠 氨基酸类:谷、天冬、甘、GABA 肽类:阿片样肽(脑啡肽,强啡肽 )与痛觉和镇痛有关; 脑肠肽(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等) 下丘脑释放的调节性多肽 都有相应的受体

生理学基础讲义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生理学基础讲义	第十章	神经系统
二、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和功能。 三、突触传递
(一)化学性 117
1. 突触传递的过程(见后图)
2. 突触传递的影响因素 (1)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 ①递质的释放量主要决定于进入末梢的 Ca2+量 动作电位频率↑幅度↑或时程延长→Ca2+内流↑→递质的释放↑ 细胞外 Ca2+浓度↑→Ca2+内流↑→递质的释放↑ 细胞外 Mg2+浓度↑、钙通道密度↓或各种钙通道拮抗剂等→Ca2+内流↓→递质的释放↓ ②破伤风毒素与肉毒梭菌毒素灭活突触囊泡蛋白,分别阻碍中枢递质及神经肌肉接头递质的释放 (2)影响递质清除的因素 ①三环类抗抑郁药可抑制脑内 NE 在突触前膜的重摄取; ②利血平能抑制囊泡膜对 NE 的重摄取,使 NE 滞留在末梢轴浆内而被单胺氧化酶酶解,囊泡内递质 减少以至耗竭; ③新斯的明及有机磷农药等可抑制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酯酶,阻碍乙酰胆碱水解使其持续发挥作 用。 (3)影响突触后膜反应性的因素 筒箭毒碱与银环蛇毒素阻断 N2 型乙酰胆碱受体,达到肌肉松弛的目的。 (二)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五、反射
(一)反射的分类
1.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是人和动物在长期的种系发展中形成的;数量有限、比较固定;形式低级,
它的建立无需大脑皮层的参与;它使人和动物能够初步适应环境。
2.条件反射: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不断建立起来的,可以建立,也能消
退,其类型和数量并无定数;主要中枢部位在大脑皮层;使人和高等动物对各种环境具有更加完善的适
123
其机制可能为,末梢 B 兴奋时,进入末梢 A 的 Ca2+减少,由此而引起递质释放量减少。
A 型题
超极化抑制是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一)神经递质
1. 外周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 (2)去甲肾上腺素 (3)肽素 2. 中枢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 (2)单胺类 (3)氨基酸类 (4)肽类
肾上腺突触的递质化学
MAO,单胺氧化酶;NE,去甲肾上腺素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二)受体
受体(receptor):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 激素、递质或调质等代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 发生物效应的特殊蛋白质分子。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
三、神经活动的类型
神经型(nervous type)
(一)动物的基本神经型
1. 兴奋型 2. 活泼型 3. 安静型 4. 抑制型
(二)神经型的实践意义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
四、觉醒与睡眠
(一)觉醒 (二)睡眠
1. 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WS) 2. 异相睡眠(paradoxical sleep,PS)
(emergency) 5.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效应比较局限,其主要作用在于保
护机体、促进消化,积累能量,加强排泄、保证种族 繁演(即性活动加强)等。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
一、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
(一)条件反射的形成 (二)条件反射的消退 (三)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
(图)
2. 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ihibition)(图)
五、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刺激能量首先转化为感受 器电位,进而转变成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这种作 用称为换能作用。
(一)浅感觉传导路径 (二)深感觉传导路径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三、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
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丘脑的感觉接替核接受除嗅觉外,躯体各种特异性感 觉传来的神经冲动,再通过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 域,其主要机能是引起特定感觉,称为特异投射系统。
(一)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图) (二)运动传导通路(图)
锥体系(pyramidal system) 锥体外系(extrapyramidal system)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运动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的功能(图)
(一)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图)
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e) 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 nerve)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
器官
循环系统
呼吸器官 消化器官
泌尿生殖器官

皮肤 代谢
交感神经
心跳加强;腹腔内脏血管、皮肤血管以 及分布于唾液腺与外生殖器官的血管均 收缩,脾包囊收缩,肌肉血管可以收缩 (肾上腺素能)或舒张(胆碱能)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分泌粘稠唾液,抑制胃肠运动,促进括 约肌收缩,抑制胆囊活动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毒簟碱型受体(M型) 烟碱型受体(N型)
所有的副交感神经节后 纤维支配的效应器上、 存在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 部位 的汗腺、交感舒血管纤 维支配的骨骼肌血管
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 后膜内脏神经节(交感, 副交感神经节)的突触 后膜
心搏抑制、支气管胃肠 平滑肌和瞳孔括约肌收 作用 缩,消化腺分泌、汗腺 分泌、骨骼肌血管舒张
1. 突触的分类 (1)根据突触接触部位分类
轴—树突触(图) 轴—体突触(图) 轴—轴突触(图)
(2)根据突触性质分类
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 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e)
2. 突触的结构
化学性突触(图1、2) 电突触(图)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一)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
植物性神经
周围神经
躯体感觉神经 感觉(传入神经)
植物性感觉神经
按有关功能
躯体运动神经
运动(传出神经) (支配骨骼肌) 交感神经
植物性运动神经 (支配内脏器官、 副交感神经
心血管和腺体)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二)神经胶质(neuroglia)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骨骼肌受到外力牵 张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此 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牵张反射分两种类型:一为肌紧 张,另一为腱反射。
肌紧张(muscular tension):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 腱时所发生的牵张反射。
其它
GH分泌↑
神经元运动↑
机理
主要占中缝核上部 中缝核下部5-HT~ 5-HT递质系统有关 蓝斑下部NA~有关
生理意义 促进体力恢复,促进 促进精力恢复,有利于建立新的突触联
生长
系而促进记忆活动,促进幼儿NS发育与
成熟
放映结束!! 谢 谢!!
上一页 结束放映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的比较
突触后抑制
结构类型 轴-体式 轴-树式
中间神经元 抑制性
释放递质 抑制性
作用部位 突触后膜
抑制机理 超极化
生理意义 调节传出神经元
使活动更协调、更精 确
举例
交互抑制
突触前抑制 轴-轴式 兴奋性 兴奋性 突触前膜 去极化 感觉的中枢定位 及时中止更精确
针刺麻醉
(二)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表)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一、自主神经的功能
(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点
1. 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具有相互拮抗和互相协调的性质 2. 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外周作用与效应器的功能状态有密
切关系。 3. 能持续地发放神经冲动,对效应器具有紧张性作用。 4. 交感神经系统的效应比较广泛,其主要作用在于应急
环式(图1、2)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第二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四、中枢抑制
(一)突触前抑制(去极化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图1、2)
(二)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1. 传入侧支性抑制(afferent collateral inbibition)
返回
第十章 神 经 系 统
目的要求:
掌握神经元的功能、突触传递和反射活动规律 等基础内容。
了解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了解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以及高级神经 活动。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复习:
脑(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中枢部分
神经系统 周围部分
脊髓
脑神经 躯体神经 按解剖部位 脊神经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粘膜腺分泌 分泌稀薄唾液,促进胃液、胰液分 泌,促进胃肠运动和使括约肌舒张, 促进胆囊收缩 使逼尿肌收缩和括约肌舒张
使虹膜环形肌收缩,瞳孔缩小;使 睫状体环形肌收缩,睫状体环缩小; 促进泪腺分泌
促进胰岛素分泌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下一张
下一张
下一张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非特异投射系统(u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 各种特异感觉传导纤维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 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经多次换元到达丘脑第 三类核团,最后弥散性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这 一投射系统称为非特异投射系统。其特点是不能引起特定 的感觉,但可以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图)
3. 突触传递(图) 兴奋பைடு நூலகம்突触传递机理 抑制性突触传递机理
4. 突触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突触延搁 (3)总和作用 (4)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5)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由神经元合成,神经 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 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使信息从突触前传递至突 触后的特殊化学物质。
促进肾小管的重吸收,使逼尿肌舒张和 括约肌收缩,使有孕子宫收缩,无孕子 宫舒张
使虹膜辐射状肌收缩,瞳孔扩大;使睫 状体辐射状肌收缩,睫状体环增大;使 上眼睑平滑肌收缩
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
促进糖原分解和肾上腺髓质分泌
副交感神经
心跳减慢,心房收缩减弱;部分血 管(如软脑膜动脉与分布于外生殖 器的血管等)舒张
上一页 下一页 结束放映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
二、动力定型(dynamic stereotype)
动力定型(dynamic stereotype):动物在一 系列有规律的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结合的作用下, 经过多次反复的强化,神经系统能够相当巩固地建 立起一整套与刺激相适应的功能,并表现出一整套 有规律的条件反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整 套条件反射,称为动力定型。

交互抑制
针刺麻醉
返回
返回
诱因
腱反射 快速短暂牵拉肌腱
肌紧张
缓慢持久牵拉 (重力作用)
感受器 全部肌梭同时兴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