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古对今》优质课说课稿 (3)
识字6 《古对今》优秀说课稿
![识字6 《古对今》优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66ec13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99.png)
识字6 《古对今》优秀说课稿古对今》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册的一篇识字课文。
它以对对子的方式识字,有三组对子组成,内容都与大自然有关。
读着课文就如自己身处大自然里,听着鸟儿的欢唱,闻着花木的芬芳。
文章的语言优美,如‚严寒酷暑‛、‚春暖秋凉‛、‚和风细雨‛、‚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等,学生虽然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但通过平时的生活经验、电视、图画等媒体已有了感性的认识。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圆、严、寒、酷‛等12个生字,写出‚古、细、XXX、香‛等7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所蕴涵的自然美。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搜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为突出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研究生字,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所蕴涵的自然美。
难点是对XXX的理解。
在教法上,主要采用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在学法上,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文本的美,早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训练语言,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表演能力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美景吧!(展示与课文相关的优美的大自然景物图片)大自然是我们美丽的家,这里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和可爱的小动物们。
一位作家把这些美丽的景色写成了对子歌,它在识字6《古对今》里。
在初读课文时,我们要做好读书的准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6古对今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6古对今说课稿(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1e8afe3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e9.png)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6古对今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6古对今说课稿第1篇】《古对今》是经典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古对今》说课稿范文是怎样的吧!《古对今》说课稿范文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采用对韵歌的形式识字,这是本套教材第二次采用这种形式识字。
这首对韵歌以对子的形式描绘了四季气候及景物特点。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采用写意画的方式展示了“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象。
课文由三个小节组成,每小节四行,且结构相同:每一小节的前两行是单音节词对单音节词,如“古对今”“晨对暮”“桃对李”;后两行是双音节词对双音节词,如“严寒对酷暑”“和风对细雨”“莺歌对燕舞”。
三段韵文,分别用简洁形象的语言和长短句交替的节奏,或同义组对,或反义相对,描绘了四季轮回,冬去春来,昼夜交替,欣欣向荣,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四季美景,进行理解、诵读、欣赏和积累,在识字中了解常识,获得知识,感受生活的美好。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①认识12个生字“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会写两个生字“凉、细”。
②学会借助拼音自学生字。
③初步感知韵文,能够流利地朗读韵文。
3、教学重难点①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教学难点体会韵文的节奏美,读出韵文的节奏。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朗读指导法,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将韵文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节奏和韵味;图片展示法,借助课文插图和相关蹄片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提到的自然景色,帮助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模仿句式和内容特点进行适度的创编。
2、学法借助拼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为生字组词以加强对字义的理解,通过观察和比较汉字发现汉字的整体结构特点和书写要领,以提升学生自主识字写字的能力;通过反复朗读将课文读正确流利,感受韵文的节奏特点。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对今》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对今》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0d32b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61.png)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对今》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古对今》是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古代和现代的一些物品、生活方式的比较。
通过对比古今,让学生了解物品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对历史变迁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2. 教学目标1.能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悟古代和现代的差异;2.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古代和现代物品、生活方式的不同;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4.培养学生热爱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2.比较古代和现代生活方式及物品的异同;3.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思考。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古代和现代事物的对应关系;2.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比较。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古今物品及生活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1.教师先简单介绍课文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代和现代物品的差异。
2. 操作活动1.师生共同分析《古对今》这篇课文,理解古代和现代的差异;2.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行选择古代和现代事物进行对比,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3. 教学评价1.教师对学生描述的古代和现代物品进行评价和指导;2.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分析1.学生能够理解《古对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古代和现代物品的不同。
2. 教学改进措施1.可以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今之间的差异;2.可以增加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合作的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总结本教案以《古对今》这篇课文为例,通过比较古代和现代物品及生活方式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变迁带来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6古对今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6古对今说课稿(精品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859365e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ce.png)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6古对今说课稿(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6古对今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古对今》是一篇识字课文。
它是以对对子的方式识字,有三组对子组成。
对子的内容都与大自然有关。
读着课文就如自己身处大自然里,听着鸟儿的欢唱,闻着花木的芬芳。
大自然充满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文章的语言优美,如“严寒酷暑”、“春暖秋凉”、“和风细雨”、“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等,学生虽然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但通过平时的生活经验,电视、图画等媒体已有了感性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圆、严、寒、酷”等12个生字,会写“古、细、李、香”等7个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所蕴涵的自然美三、说学情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6古对今说课稿第2篇】一、说教材《古对今》是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识字课文,本课借鉴了传统韵语识字形式,安排了若干组意思相对的词语,呈现出各种并置的意象,营造出自然之美的意境。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采用写意画的方式展示了“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象。
课文由三个小节组成,每小节四行,且结构相同:每一小节的前两行是单音节词对单音节词,如“古对今”“晨对暮”“桃对李”;后两行是双音节词对双音节词,如“严寒对酷暑”“和风对细雨”“莺歌对燕舞”。
三个小节分别用简洁形象的语言和长短句交替的节奏,或同义组对,或反义相对,描绘了四季轮回,冬去春来,昼夜交替,欣欣向荣,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
部编一下 语文《古对今》公开课教案【特等奖】
![部编一下 语文《古对今》公开课教案【特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4ad2682c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cc.png)
部编一下语文《古对今》公开课教案【特等奖】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对今》这篇语文课文的背景和内容并能够正确理解。
2. 提高学生对古代与现代的对比与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和创作。
二、教学重点1. 研究《古对今》的主要意义和观点。
2. 让学生能够分析并对比古代和现代的差异,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3.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古对今》中深层次的观点和思想。
2.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和归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古对今》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研究与理解(10分钟)学生带领学生分小组进行小组讨论,结合自己对现代和古代的了解,讨论《古对今》中的观点和作者的意图。
3. 对比与分析(15分钟)学生回到整体讨论,共同分析古代与现代的差异,讨论不同观点的合理性和可能的原因。
4. 创作与表达(15分钟)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的写作活动,根据对比分析的结果,撰写一篇有关古代与现代比较的文章或作文。
5. 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提供改进建议。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继续完成自己的文章或作文,并将作品整理成册,提交给老师。
六、教学反思这堂课通过对《古对今》的学习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对比与比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活动,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展示机会。
下一步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类似的比较和分析方法来探究其他相关话题。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对今》教案(精选7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对今》教案(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0812c7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40.png)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对今》教案〔精选7篇〕小学一年级语文《古对今》教案篇1【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图画、读对韵歌,对照认识“圆、严”等12个生字,会写“古、细”等7个生字,从中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2、通过朗读,认识“鸟语花香、朝霞、夕阳”等7个词语,借助图片或联络实际理解“严寒、酷暑、朝霞、夕阳”。
3、正确、流利地朗读对韵歌。
背诵对韵歌。
4、想象对韵歌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四季之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读准生字,特别是“圆、严、寒”等容易读错的字;指导“夕、语”的书写;正确、流利地朗读对韵歌,通过多种多样的诵读方式,到达熟读成诵。
难点:借助图片或联络实际理解“严寒、酷暑、和风细雨、莺歌燕舞”等词语,学会想象和口头表达。
【教学过程】课前背诵古诗:《春晓》、《赠汪伦》、《咏柳》、《千字文》一、游戏导入认识“古”1、同学们,我们做一个相反词语对对碰的游戏,我说上、你说下。
我说左,你说右。
谁听清楚了?上——下左——右远——-近开——关男——女粗——细高——低安静——热闹英勇——胆小寒冷——炎热2、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的一首对韵歌吗?出示〔指名读、齐读〕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对韵歌,题目叫做《古对今》。
板书课题:古对今古是今天要学的生字,你怎么记住它,谁来组个词。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1、请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这首对子歌,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谁听清读书要求了举手。
2、谁来读第一小节,〔我读书,我倾听〕第二小节,第三小节〔评一评读书吧,优点,提出建议〕3、师生合作读。
〔老师读前半句,你们接后半句〕4、男女生合作读。
5、我们读一读今天要认识的生字,用手指着带拼音的字。
6、〔1〕出示图片,谁读这两个字:古今〔2〕看这两个图形:圆方比拟圆和园〔3〕看到这两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词语呢?〔严寒〕〔4〕冬天过去了,我们来到了什么季节?〔酷暑〕①“暑”是什么意思?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叫“暑”,“暑”就是热的意思。
人教版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对今》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对今》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a12cac15ef7ba0d4a733baa.png)
人教版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对今》说课稿人教版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对今》说课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圆、严、寒等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古、凉、细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语言的对仗美,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背诵课文。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对仗美。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欣赏图片,激趣导入1.启发谈话。
同学们喜欢对对子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组对子歌。
2.展示图片。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景物的图片,说说画面的景色。
让我们一起走进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大自然。
二、读文识字,发现规律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请学生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3.老师与学生合作读。
(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4.通过读课文,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甲:文中的字和词都是一对一对的。
学生乙:文中的词语都是描写大自然的。
老师: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对子和词语。
5.出示生字、新词卡片。
(1)借助拼音读准确。
1.将下列汉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y圆ǔ暑 l凉ch晨āo朝x霞2.加一加,认生字。
纟+田=冫+京=(2)让学生说说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①加一加识字:木+子李禾+日香②加偏旁识字:纟+田细冫+京凉讠+吾语(3)猜字游戏。
讠+吾=木+子=禾+日=三、学习第1节对子1.出示图片,让学生对比图片,说出图片内容,教师随机引入课文。
(1)古人与今人对比图(古今)。
(2)铜钱(外圆内方)。
(3)四季对比图(严寒,酷暑,春暖,秋凉)。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下面我们来学习第1节对子。
2.课件出示第1节对子,指名学生朗读。
3.结合第一、二幅图片,让两名学生合作读出课文中的对子。
4.结合第三幅图片,四个同学合作读对子。
5.教师点拨:了解大自然四季变化的特点。
(可结合识字1《春夏秋冬》所学)。
《古对今》 说课稿
![《古对今》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6b6d11e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3d.png)
《古对今》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识字单元的《古对今》。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古对今》是一篇对韵歌,以对子的形式描绘了自然之美。
课文共三个小节,分别从时间、空间和自然现象三个方面展现了对应的事物。
通过优美的语言和韵律,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篇课文不仅有助于学生识字,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同时,课文中的词语对仗工整,语言简洁明快,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二、说学情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识字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
但由于年龄较小,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理解能力有限。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但对于字形、字音的准确把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同时,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较少,需要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初步感受对仗之美。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圆、严”等12 个生字,会写“古、凉”等7 个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初步了解对子的特点,感受对仗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自主识字,提高识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 12 个生字,会写 7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初步了解对子的特点,感受对仗之美。
2、理解文中较难的词语,如“严寒、酷暑”等。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课文的意境,提高学习兴趣。
部编一下 语文《古对今》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部编一下 语文《古对今》公开课教案【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9312dccd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3d.png)
部编一下语文《古对今》公开课教案【一等奖】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古对今》这篇文章。
我们的目标是正确地读出12个生字,同时也要能够正确书写7个生字。
我们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且感受语言的对仗美,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在课堂上,我们先回忆了一下之前学过的对韵歌,然后引入了今天要研究的对韵歌《古对今》。
我们一起读出了课题,并且了解了它的结构,总共有几个小节。
接着,我们开始研究第一小节。
我让学生自己先读一遍,然后问他们发现了哪些事物相对,能否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些字词的意思。
我们一起读出了这一小节,同时也发现了时间、形状和季节上的相对性,以及字数上的相对性。
第二节课,我们先进行了一下复,然后继续研究第二小节。
我让学生自己读出这一小节,并问他们发现了哪些事物相对。
然后,我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出对这些事物的理解。
我们一起读出了这一小节,并且发现了晨对暮这一对相对。
XXX是相对的时间,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日暮太阳从西方落下,表示一天的结束。
霜和雪都是表示寒冷的自然现象,霜是一种白色的冰霜,通常在低温下形成。
XXX和细雨都是表示春天的自然现象,XXX是指温暖的春风,细雨则是指轻柔的雨水,常常出现在春季。
XXX和夕阳都是自然景物,朝霞是指早晨天空中的红色云彩,夕阳则是指太阳在西方落下时的景象。
XXX和XXX,鸟语和花香,去掉中间的“对”可以组成“歌舞鸟花”,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当春天到来时,大地复苏,莺歌燕舞,鸟语花香,让人陶醉在春天的美景中。
让我们一起背诵《古对今》,感受对子的魅力。
一起读出“晨和暮,霜和雪,和风细雨,朝霞夕阳”,感受自然界的美妙。
古对今说课稿
![古对今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e410e3a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9b.png)
古对今说课稿一、说教材《古对今》是中学语文课程中的一篇经典课文,其作用在于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社会的差异,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时代责任感。
本文在教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又是激发学生思考的媒介。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古代社会的风貌;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现代社会的发展;第三部分则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对比了古对今的差异,提出了对现代社会的思考。
1. 作用与地位《古对今》作为一篇论述性文章,其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教材中,它既是对古代社会的回顾,也是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责任感。
2.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1)古代社会的风貌:文章通过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描述,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繁荣与辉煌。
(2)现代社会的发展:文章详细阐述了现代社会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突显了现代社会的特点。
(3)古对今的差异与思考:文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对比了古对今的差异,提出了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结构,掌握论述性文章的阅读方法。
(2)了解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特点,认识古对今的差异。
(3)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2)关注社会发展,树立时代责任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结构,掌握论述性文章的阅读方法。
(2)认识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特点,理解古对今的差异。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对今》说课稿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对今》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e54d60c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1d.png)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对今》说课稿尊敬的领导、各位评审老师:大家好,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今天给大家讲解一年级下册的课程“古对今”,本次说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班级、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方面。
一、教学班级本次教学的班级为一年级下册。
二、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上的古代文物,如铜镜、青铜器、古代汉字等。
2.通过课文学习,能够领略到古代人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3.发掘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只是初学汉字,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古代汉字的设计美感。
2.如何让学生接触到尺规的概念并形成简单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3.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铜镜和青铜器的设计美感,并引导学生能够从中找到任何时代美的感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和班级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的文物,如铜镜、青铜器等,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
二、讲解通过图片展示和教师口述的方式,介绍汉字的产生、演变和发展历程,并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汉字外形不同,旨在让学生体会汉字的设计美感。
同时让学生认识尺和规的概念,并借助物品让学生认识尺和规的使用方法,通过示范教学展示如何使用尺和规测量,并通过学生的互动体验,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尺和规。
三、探究通过幼儿园主题同类型的操作体验活动,让学生体验铜镜、青铜器的设计美,通过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感受古代文物的美和价值。
四、总结通过小组展示和班级评选的形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铜镜、青铜器及古代汉字中设计美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价1.通过板书让学生能够形成比较完整的汉字演变过程知识框架;2.整体课程紧扣历史文物和文化特点,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化的了解;3.通过操作体验和互动体验让学生感受文物的美和价值,创造了个性化的学习氛围。
本次教学是通过展示、探究、体验等方式,来让学生了解铜镜、青铜器和古代汉字的设计美感,并引导学生能够从中找到任何时代美的感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和创新能力,全方位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古对今》(说课稿)
![《古对今》(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9e3843b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8.png)
2.教学难点
(1)生字词的书写:部分生字词的书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如“细、香”等字的结构。
举例:教师需在黑板上示范书写,强调笔顺、结构,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
(2)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能仅停留在表面,难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举例:通过展示清晨、傍晚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含义,并在句子中运用这些词语。
(2)课文的朗读与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举例: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模仿,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律。
(3)词语的积累与应用: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看图说话和仿写句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将紧扣核心素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认读与应用: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生字词的学习,如“晨、暮、和、细、语、香”等。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直观演示、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书写和运用。
举例: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句,如“晨光熹微,暮色苍茫”中的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
(3)词语的灵活运用: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课文中的词语应用到实际情境中,需要教师给予指导。
举例:教师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语境,让学生尝试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表达,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也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但在课堂管理方面,我意识到还需要加强对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引导,避免他们在讨论、实践活动等环节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
新部编版一年级下语文《识字6 古对今》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新部编版一年级下语文《识字6 古对今》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f9934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60.png)
新部编版一年级下语文《识字6 古对今》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识别古代与现代同名事物的异同。
2.能够在文言文鉴赏中形成初步自己的文化素养。
3.能够通过比较古今对比,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古今对比中的词语。
2.理解文言文中的精神内涵。
3.比较古今异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今物品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古今之间的联系。
第二步:学习古今对比(15分钟)1.课本上展示古代物品的插图,辅助学生认识文言词汇。
2.解释古今对比中涉及的文学典故和历史背景。
3.分组讨论古今对比的异同点。
第三步:文言文阅读(20分钟)1.课堂朗读文言文,强调词语的理解和记忆。
2.学生分角色朗读,增强朗读氛围。
3.解读文言文中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
第四步:情景描述和比较(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描述,展示古今之间的差异,加深对比理解。
2.引导学生总结古今对比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变迁。
第五步:讨论交流(10分钟)1.整合各组的比较成果,展开全班讨论。
2.引导学生就古今对比中所反映的教育意义和思考展开探讨。
四、教学方式1.合作学习: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共同学习成果。
2.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朗读文言文,增强学习氛围。
3.提问引导:教师巧妙引导提问,激发学生思考。
五、教学评价1.考查学生对古今对比的理解能力,考察学生的归纳总结和分析能力。
2.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表现,评价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文化素养。
六、作业布置1.撰写感想:要求学生写出对古今对比的感想和思考。
2.词语梳理:整理本课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加深记忆。
以上是本课的教案内容,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对古今对比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阅读和思辨能力,增强文化素养。
部编版古对今的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古对今的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1f2891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ed.png)
部编版古对今的教案优秀6篇部编版古对今的教案篇1【教学要求】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3、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通过读读比比,初步领会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明确、有力。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读、思、述、议、演示、观察等学习活动,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具准备1、教学课件。
2、模拟称象的演示道具,如装水的玻璃缸、塑料肥皂盒盖、玩具象(要有一定的重量)、小石块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课题,质疑课题,激发阅读兴趣1、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课件出示1)(出示秤称实物画面)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课件出示2)(出示大象画面)是呀,大象又高又大,怎样称出它的重量呢?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古代故事《曹冲称象》(板书课题),看看人们是怎样称大象的。
2、围绕课题质疑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可能会提出“曹冲为什么要称象”“曹冲想用什么方法称象”“大象到底有多重”等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在肯定之后,要告诉学生“曹冲想用什么方法称象”是我们要读懂的重要问题)二、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提醒学生(课件出示3自学要求)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检查自读效果如果有的学生还没有读顺,再提醒他们自读相应的句子、段落,力求大部分学生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3、(课件出示4)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然后按“谁做了什么事”的思路口头填空:课文讲了的故事。
(学生填“曹冲称象”正确,填“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更好,应给予充分肯定)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人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说课稿:识字6 《古对今》
![人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说课稿:识字6 《古对今》](https://img.taocdn.com/s3/m/b1953681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68.png)
人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说课稿:识字6 《古对今》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古对今”这一识字话题展开,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认识和书写《古对今》这个词语。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古代和现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古对今》这个词语的意义,能够正确书写。
2.难点:通过简单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时代的生活和文化。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含《古对今》这个词语的图片或动画。
2.黑板、彩色粉笔、教学故事书。
五、教学过程(一)热身引入老师打开课件,展示《古对今》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讨论这个词语可能与什么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导入老师向学生解释《古对今》的意义,引导学生感受古代与现代之间的区别,通过小故事或图片展示生活方式的变化。
(三)学习互动1.学生跟读《古对今》这个词语,老师纠正发音。
2.分组活动:请学生观察家庭中古代和现代生活用品的对比,反馈并分享自己的观察。
(四)巩固拓展1.帮助学生理解《古对今》的不同含义,引导学生换一种方式描述或画出古代和现代的生活场景。
2.让学生畅想未来,想象未来生活的样子,与古代和现在有何不同。
(五)课堂小结老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复习《古对今》这个词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观察,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六、作业布置1.完成《古对今》的书写练习。
2.家庭作业:观察家里的生活用品,分别写出古代和现代的对比。
七、板书设计•识字6 《古对今》•古代生活:xxxx•现代生活:xxxx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古对今》这个词语的教学,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促进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古对今》说课稿
![《古对今》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d66203c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74.png)
《古对今》说课稿《古对今》说课稿1一、说教材:《古对今》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册的一篇识字课文。
它是以对对子的方式识字,有三组对子组成。
对子的内容都与大自然有关。
读着课文就如自己身处大自然里,听着鸟儿的欢唱,闻着花木的芬芳。
大自然充满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文章的语言优美,如“严寒酷暑”、“春暖秋凉”、“和风细雨”、“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等,学生虽然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但通过平时的生活经验,电视、图画等媒体已有了感性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会写生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所蕴涵的自然美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有搜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凭着对教材的理解,再从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考虑,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所蕴涵的自然美。
难点是对“对子”的理解。
为了突出重难点,在设计思路时,努力以读为主线,在读通、读好课文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字的音、形、义。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三、说教法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说学法在整堂课教学,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文本的美,早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训练语言,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表演能力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对今》教案优秀6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对今》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19b3f1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55.png)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对今》教案优秀6篇小学一年级语文《古对今》教案篇一一、说教材:《古对今》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册的一篇识字课文。
它是以对对子的方式识字,有三组对子组成。
对子的内容都与大自然有关。
读着课文就如自己身处大自然里,听着鸟儿的欢唱,闻着花木的芬芳。
大自然充满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文章的语言优美,如“严寒酷暑”、“春暖秋凉”、“和风细雨”、“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等,学生虽然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但通过平时的生活经验,电视、图画等媒体已有了感性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会写生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所蕴涵的自然美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有搜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凭着对教材的理解,再从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考虑,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所蕴涵的自然美。
难点是对“对子”的理解。
为了突出重难点,在设计思路时,努力以读为主线,在读通、读好课文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字的音、形、义。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三、说教法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说学法在整堂课教学,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文本的美,早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训练语言,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表演能力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对今》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对今》。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教学目标、四、说教学方法、五、说教学过程、六、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古对今》是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采用对韵歌的形式识字,是本套教材第二次采用这种形式识字。
这首对韵歌以对子的形式描绘了四季气候及景物特点。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采用写意画的形式展示了“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象。
课文由三小节组成,每小节四行,且结构相同:每一小节的前两行是单音节词对单音节词,如“古对今”“晨对暮”“桃对李”;后两行是双音节词对双音节词,如“严寒对酷暑”“和风对细雨”“莺歌对燕舞”。
三段韵文,分别用简洁形象的语言和长短句交替的节奏,或同义组对,或反义相对,描绘了四季轮回、冬去春来、昼夜交替、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四季美景,进行理解、诵读、欣赏和积累,在识字中了解常识,获得知识,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说学情
在整堂课教学,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文本的美,早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训练语言,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表演能力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激发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语文,从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更喜欢学习语文。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三维目标的要求,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读课文、看图想象等方法,认识“圆”“严”等12个生字,会写“古”“凉”等7个字。
认识“鸟语花香、朝霞、夕阳”等7个词语,借助图片或联系实际理解“朝霞、夕阳、严寒、酷暑”。
3、体会对对子的乐趣,激发收集对子的兴趣。
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四季美景,进行理解、诵读、欣赏和积累,想象并欣赏四季的美景,感受生活之美。
学会字,认识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这篇课文的教学的重点是:识记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的难点是: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四季之美、生活之美。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学情,运用多种方式,创设古对今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过程
具体安排如下:
一、游戏激趣,复习导入
1.做“找朋友”游戏(请几名学生上台,把词语卡片分给学生,
让学生找到和自己相对的词语,成为好朋友,然后全班一起读一读。
)
3、齐读第一节,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随文识字,理解词语。
第二小节: (预设)
1.暮:“暮”也含有“日”,两个日字都藏到草丛中,太阳藏起来了,不就是太阳下山了吗?这时候就叫“暮”。
(课件点击)
2.霜:在寒冷的冬天,空气中的水汽被冻结了,像洁白的粉,就叫白霜。
(出示图片)
3.出示:“和风细雨”
①什么是“和风” ? “和风”和“微风、大风、狂风”中哪个意思相近?
②有谁知道什么季节有和风、细雨?
春天。
春天风轻轻地吹,雨丝细细的。
所以这两个词语也经常手拉手在一起。
(板书:和风细雨)
4、这个词可以怎么读? (读得轻柔一些)
5、①什么时间能看到“朝霞” ? (早晨)
②“夕阳”是什么时候的太阳? (黄昏,傍晚)
③讲解“夕”的字源:(出示“夕”的甲骨文,金文。
)
“夕”与“月”本来是意思相近的两个字,甲骨文、金文将“月”的字形减去一短竖,表示月上黄昏,月光不明。
意思是月亮刚刚显露的黄昏。
太阳刚出来为“朝”;月亮刚出来为“夕”;月亮升到高空为
“夜”。
6、多美的自然景象啊!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读读第二小节吧!
7、引导发现:
这个小节每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些相反,有些是同类事物)
第三小节:(预设)
1.莺歌对燕舞:知道莺和燕是什么动物吗? (黄莺和燕子)
2.出示图片,理解词语: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黄莺的叫声很动听,就像曲悠扬的歌曲;燕子的动作轻巧优美,就像在跳着轻快的舞蹈。
这就叫做莺歌燕舞。
(贴词)
谁来读读这个词,读出高兴欢快的语气。
3、看动态图片,想象说话。
听,它们叽叽喳喳,好像在说什么呀?它们叽叽喳喳,好像在说:“春天来了,百花盛开,多美啊!”它们叽叽喳喳,好像在说:“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和活力。
”
说得真好!你们所描绘的画面就叫做鸟语花香。
(贴词)
4.有感情朗读:多美的春天啊!让我们一起读读第三小节,赞美春天的美景。
5.引导发现:第三小节的每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 ( 同类事物)
6、拍手诵读全文,回归整体。
三、熟读成诵,发现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