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必考题型解答技巧之虚词的推断技巧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47b7e96a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1a.png)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对于高考语文来说,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板块,而其中虚词的理解与运用更是关键。
掌握好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提升高考语文成绩有着重要意义。
一、常见的高考文言文虚词在高考文言文考查中,常见的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起着不同的语法作用和表达不同的语义关系。
二、虚词的语法作用1、连接作用“而”字常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并列、转折、承接、递进等关系。
例如,“敏而好学”中表示并列;“人不知而不愠”中表示转折;“温故而知新”中表示承接。
“则”字也有连接的作用,可表示顺承、假设、转折等关系。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表顺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表假设。
2、助词作用“之”字在很多情况下充当助词,如“怅恨久之”中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何陋之有”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者”字常作助词,用在主语后,表停顿,引出判断;或用在时间词后,起语助作用。
3、代词作用“其”字可作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吾视其辙乱”中的“其”,代指对方的军队。
“焉”字有时也作代词,相当于“之”。
4、语气词作用“也”字通常作为语气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乎”字也能表达多种语气,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反问语气。
三、虚词的解答技巧1、结合语境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往往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判断。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将虚词所在的句子放入整个文段中,理解上下文的意思,从而推断出虚词的准确含义。
例如,“而”字在“蟹六跪而二螯”中表示并列,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表示转折。
2、积累常见用法平时学习中,要对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进行系统的积累和归纳。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熟悉每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形成一种语感。
遇到新的句子时,就能快速联想和判断。
3、比较分析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虚词,可以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加以区分。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72ea78a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58.png)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文言文在高考语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虚词的理解与运用则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掌握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提高解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文言文虚词。
虚词一般没有实在的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主要起语法作用,包括连接、辅助、语气等。
常见的文言文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了解虚词的常见用法是解答虚词题目的基础。
以“而”字为例,它可以表示并列、承接、转折、修饰、假设等关系。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中的“而”表示并列;“觉今是而昨非”中的“而”则表示转折。
再如“之”字,可作代词、助词、动词。
作助词时,又能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等。
只有熟悉这些常见用法,在遇到具体语境时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积累常见的虚词例句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中的文言文篇目,将出现虚词的典型句子整理出来,反复诵读和理解。
比如《劝学》中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师说》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等。
通过积累,能够增强对虚词的语感和认知。
在解答虚词类题目时,语境分析法是十分重要的技巧。
我们需要将虚词放入具体的句子和段落中,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来判断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比如有这样一个句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里的“而”,通过分析语境,可以判断为修饰关系,表示“终日”修饰“思”的状态。
同时,代入筛选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我们可以把所给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依次代入句子中,看哪一个最合适。
例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一个“其”,我们分别代入“难道”和“大概”等意思,会发现代入“难道”时,句子的意思更通顺、合理。
对比分析法在解答虚词题目时也经常能派上用场。
将选项中涉及的虚词所在的句子进行对比,找出它们在语法结构、语义表达上的差异,从而确定正确答案。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虚词推断技巧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虚词推断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e9cdf015f0e7cd1842536a6.png)
语境是一只“青麻 五、看具体语境 头”(蟋蟀)藏匿 在“针针丛棘”之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 中。由此可推断 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 “焉”是兼词“于 不离篇”。 此”。“伏焉”即 “伏在那里”。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连词
连接词或短语的连词 :
主要有“和、跟、同、与、或、及” 等,表示并列、选择或递进关系。
例如: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连词) 前后可以颠倒,意思不变
连词
连接复句或分句的连词:“而且、并、并且、或者、只 有、不管、无论”等连词既可以连接词或短语,也可以 连接分句。 例如: 1.这种皮革表面光滑而且柔软。 2.我的手突然停住了,并且紧张地发现自己的手在颤抖。 例如:河水清且涟漪
副词:
1、范围副词:都
现“虚”
古“虚”
(皆) (乃 、且 )
2、时间副词:才、就 将要 3、程度副词:很、非常 4、频率副词:常常、又、再 5、语气副词:
表祈使——请 (其) 表反问——难道 ( 其、岂) 表转折——反而、竟 (而、乃) 表揣测——大概、也许 (其) 表承接——于是、就 (乃)
介 词
(4)处于主语与谓语之间(其:作语气副词,意思岁 末语境而定;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语气,一定)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处于宾语与谓语之间(之),起提前宾语作用, 不翻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处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之),定语结构助词, 翻译成“的” 鄙贱之人 (7)处于中心语与定语之间,(之),定语后置结构 助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8)处于谓语与补语之间(之),补语结构助词,翻 译成“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如果”和“那么”出现在主语前,连接两个分句,是连词;“就”出现在主 语之后、谓语之前,修饰动词,且具有一定的连接作用,是关联副词。 )
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
![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fbe121d2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81.png)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焉: 在句末动词后面,一般是兼词。 eg:风雨兴焉。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 也: 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表停顿。
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因此,可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焉”是兼词“于此”,在这里。 】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焉”是代词,代文章。 】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焉”是句末语气助词,译为“了,啊,呢”。】
3
投诸渤海之北
4
虚词的连用
5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6
而已矣
7
用法灵活 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使用频率高 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语法功能强 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发展变化大。
学法指导
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分清虚实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添加标题
01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替”、“给”
03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作出”、“制定”
05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介词
02
高考语文中文言文虚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高考语文中文言文虚词词义的推断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d2fea6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2d.png)
高考语文中文言文虚词词义的推断方法薛云海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常考的内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应对高考,笔者以往年的高考真题为例,具体的分析了高考语文中文言文虚词词义的推断方法,即:分析语法结构、联系语境推断、理清句式标志、利用结构对称等,希望笔者的观点能给大家的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一、分析语法结构不管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有自己固定的语法结构,准确的将就是这些语法结构是有规律可言的。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语法功能比实词更为灵活、突出。
因此,要想推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分析文言文句子的结构入手。
下面我们从一个高考题中来分析一下。
高考真题:[高考山东卷]: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
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
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
选项:B蛟龙潜于其中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真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虚词“于”的意义和用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为学生讲解其结构知识,当遇到本题的时候,就可以按照教师课上所讲的分析语法结构来推测其含义了。
“于”的用法很多,我们一一来分析。
“于”常用在动词之后,事物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
在“动词+于+方位名词”的语法结构中,“于+方位名词”通常做补语,“于”做介词,可译为“在”或“到”。
在本题中“潜于其中”即属“动词+于+方位名词”的语法结构,所以,在本题中“于”可以翻译成“在”。
还有一种情况,“于”也常用于“形容词+于+事物名词”的语法结构中,“于+事物名词”属状语后置,“于”做介词,可译为“比”。
在本题中“急于星火”即属“形容词+于+事物名词”的语法结构,“于”翻译成“比”。
那么本题的答案就是我们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得出的。
二、联系语境推断在高考复习时我们常常按照考纲的要求让学生们必须掌握好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做虽然能让学生打好学习虚词的基础,但是高考题目是比较灵活的,所以在考场中还要根据文言文的具体语境去分析,这样才能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高考文言辅导站:文言虚词推断八法
![高考文言辅导站:文言虚词推断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25b37e1ca32d7375a41780b8.png)
高考文言辅导站:文言虚词推断八法每年高考试卷中都有“理解言虚词在中的用法”的题目,而从大体的情况看,考生做得并不够理想,其原因是言虚词因依附的句子的变化,意义和用法也发生变化,考生感到难以把握。
其实判别言虚词的用法有法可循。
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中的用法和意义。
如“不拘于时”(《师说》)与“学于余”(《师说》)中的两个“于”字,所处的位置相同,都在动词后,不结合意就无法判断出其用法的不同。
“不拘于时”是说不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很显然,这里的“于”字是表被动的;而“学于余”是说向我学习,因而此处的“于”字是介词“向”,和表被动无关。
2.语境推断法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如“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3.语法推断法很多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此根据语境认定这些虚词特殊的语法功能,也可以推断出虚词的用法。
如“之”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见”和“于”组合可表被动;“是”和“之”可作提宾的标志。
记住这些特殊的用法,对答题很有帮助。
4.替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筑“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中加点字“为”的用法,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替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推断。
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a5875db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e5.png)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文言文在语文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供大家参考!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摘抄1.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
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
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2.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
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
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推荐1.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
”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之推断技巧点拨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之推断技巧点拨](https://img.taocdn.com/s3/m/9055ed449ec3d5bbfd0a74d7.png)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之推断技巧点拨“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
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句意推断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即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代入推断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几乎所有的意义和用法,但不知道它在某个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那么我们可以把它的每个意义和用法都带入到这个句子中来试一试,如果某个用法和意义讲的通,那么它就可能是这个意义和用法。
3.语法推断法文言文中讲究句子对称,在一些文言文尤其是骈体文中,一般来说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大致相同。
我们可以由上一个句子中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下一句话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看是否讲得通,如果讲的通,那么他们的意义和用法可能相同。
4.标志推断法有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具有特殊的标志。
比如判断句中的标志“者”“也”“乃”等。
被动句中的“见”“于”“见……于”等“也”常在居中表停顿等。
其意义和用法是固定的,只要找出它的标志,就能知道它的意义和用法了。
【例释】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0692ed3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61.png)
把握规律学会分析
1.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或固定词组的标志词。
1、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 2、表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 “唯利是图”)、“所”(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3、“是以=以是”,译为“因为这”; 4、“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 5、“其.....之谓也(乎)”,可译为“大概(恐怕、难 道)说的是......吧(吗)”。
(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 译文:现在我请求对没人供养的年老病弱之人,没有家室的鳏夫寡妇, 分别用不同的等级供给他们的生活用度。
• 解析:“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定语后置句;“论”:通 “伦”,等级;“供秩”:供给生活用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 10·焉 ▪ 11·也 ▪ 12·以 ▪ 13·因 ▪ 14·于 ▪ 15·与 ▪ 16·则 ▪ 17·者 ▪ 18·之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 【18个虚词口诀】 • 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 谐音:语嫣何其弱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 【奇思妙想】
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金庸小 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 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 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考试大纲》中的要求:理解常见虚词在
文中的用法。
①“常见虚词”共18个。
②“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
法而言,表现为常见的用法。主要考查学生对该
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2、考查方式:
2024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2024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28b83fed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a3.png)
④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 “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二、语气揣摩法
有些虚词用法可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① 其李将军之谓也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1、推断“之”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一僧欲去故土而1之南海,询于高僧。久2之,
高僧不3之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4之二策, 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5之于高僧:“此何难6 之有?”高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 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1、动词,可译为到、往 2、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3、代词,可译为他 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 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 文章。由此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 它”。
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 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八、语境分析法 (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上下文语境是相对稳定的,可结合 上下文来判定虚词含义。
【焉】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981caf7d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71.png)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文言文在高考语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更是其中的关键。
对于许多同学来说,文言文虚词的学习常常让人感到困惑和棘手。
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就能轻松应对高考中的文言文虚词题目。
一、了解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在高考中,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了解这些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是解答虚词题目的基础。
比如,“而”字常见的用法有:表并列,“黑质而白章”;表承接,“学而时习之”;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修饰,“吾尝跂而望矣”;表因果,“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之”字的用法也很多样:作代词,“执策而临之”;作动词,“吾欲之南海”;作助词,“怅恨久之”“ 蚓无爪牙之利”等等。
只有对这些常见虚词的各种用法心中有数,才能在具体的语境中准确判断其意义和用法。
二、结合语境分析虚词语境对于理解文言文虚词至关重要。
一个虚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因此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来进行分析。
例如,“其”字在“必先苦其心志”中作代词,指“他的”;在“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中,前一个“其”表示“难道”,后一个“其”表示“大概”。
再如“以”字,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表示“因为”;在“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表示“用”。
所以,在解答虚词题目时,一定要把虚词所在的句子放到整篇文章中去理解,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和语义来判断虚词的含义。
三、注意虚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不同的虚词有不同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这也是我们判断其用法的重要依据。
比如,“乎”作为语气助词,常用来表示疑问、感叹、揣测等语气,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示疑问;“美哉乎,山河之固!”表示感叹。
“者”常作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构成“……者”的格式,表示“……的人(事物、情况)”,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而“于”字常用作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对象等,如“战于长勺”中的“于”表示处所。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0e3e867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b5.png)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而”,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例】“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文言虚词意义推断四方法
![文言虚词意义推断四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332ab72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00.png)
文言虚词意义推断四方法解答文言虚词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熟练掌握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然后把意义和用法代入原文语境中去验证。
比如“以”作介词时有“因”“用”“拿”等意思,当遇到文言语句中有“以”作介词的时候,就可把这几个义项代入原文中验证推断。
但在牢记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基础上,还可以灵活运用一些推断方法,以提高解题的效率。
方法一语境推断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
如“遂扫石而坐”,是先扫石,再坐下,由此推断“而”表顺承关系;“弃甲曳兵而走”,是一面丢掉铠甲、拖着武器,一面逃跑,动作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说“弃甲曳兵”是修饰“走”的,由此推断“而”表修饰关系。
针对练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黑虚词的翻译)崔瑗字子玉,早孤,锐志好学,能传其父业。
年十八游学京师,遂明天官、历数、《京房易传》。
诸儒宗之。
年四十余,始为郡吏。
以事系东郡发干狱。
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
其专心好学,虽颠沛必于是。
后事释归家,为度辽将军邓遵所辟。
居无何,遵被诛,瑗免归。
(节选自《后汉书·崔瑗传》)(1)以事系东郡发干狱。
译文:(2)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
译文:(3)后事释归家,为度辽将军邓遵所辟。
译文:解析: (1)根据句意“(崔瑗)因事被关进东郡发干县的监狱”判断,“以”应为“介词,因为”。
(2)根据句意“监狱长擅长研究《礼经》”和“常常拿《礼经》中的有关问题向监狱长请教”可确定,“为”解释为“动词,研究”,“以”解释为“介词,拿”。
(3)根据语境,此句主语“崔瑗”与“辟”之间是被动关系,“为”和“所”连用,表被动。
答案: (1)因事被关进东郡发干县的监狱。
(2)监狱长擅长研究《礼经》,崔瑗受审讯之外,常常拿《礼经》中的有关问题向监狱长请教。
(3)后来官司结案回到家乡,被度辽将军邓遵征召。
[参考译文]崔瑗字子玉,幼年时父亲去世,他专心好学,能继承他父亲的学业。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87d0480e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37.png)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推断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题型,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
1.上下文关系法:虚词往往是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的作用,通过观察
前后文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的意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表示转
折的前后关系,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转折的连词,如然而、而、却等。
2.经验总结法:阅读大量的文言文,积累虚词的使用场景和用法,对
于理解和推断虚词的含义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观察惯用搭配和常用句式,可以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意义。
3.句子结构法:虚词在句子中往往有一定的固定位置和搭配,根据句
子结构也可以推断出虚词的含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一个表示结果
的状语从句,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结果的连词,如故、以致等。
4.对比法:如果一段文言文中有多个虚词出现,可以通过对比它们的
用法和含义,进一步推断出它们的意义。
虚词之间往往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比可以找出这种关系。
5.词语解释法:文言文中的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往往有一定的对
应关系,可以通过解释现代汉语的含义来推断虚词的意义。
但要注意虚词
的意义可能有一定的变化,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词语。
通过以上几种答题技巧的灵活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推断文言
文中虚词的含义。
实践中需要多读多练,积累经验,逐渐提高理解和推断
虚词的能力。
高考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技巧
![高考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d82ec665cf84b9d528ea7a61.png)
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六国论》)— —来 连词,表目的 3、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病梅馆 记》)——把
介词,把
11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回忆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联系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放回原文,结合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四、看语气表达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 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 断。 ①以余之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7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 道”。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被
(3)况于将相乎 ( 对于
(5)长于臣 ( 比 )
)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向 )
(6)赵尝五战于秦 ( 同 跟
)
5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 三、看对应位置 “乘”是介词“趁着”的意 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 乘着的意思。此句的 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 “利”“便”也是对文,都 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是指有利的形势。 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
文言文虚词的推断方法
![文言文虚词的推断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494106b31126edb6f1a10f0.png)
【速记口诀】
代定宾谓 什么哪里原因
副形动前首 多么怎么为什么 谐音: 待定病危 ,什么哪里原因 ,福星洞 前兽 ,多么怎么为什么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同桌告 诉你,有一位同学,是否病危,待定。听到这个 消息,你慌忙问:“什么,他病危?在哪里住院? 什么原因?”又一次,同桌告诉你,山洞前有一 头野兽是福星。你好奇地问:“多么奇怪的事情, 怎么回事?他为什么是福星呢?”
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师项道脊之轩不传志”》是)主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谓的(短主《语语庄,,子作““之·秋久”水用矣》在” )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主取语消《和句师谓子说语独》之立)间性,的起作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用,涉是世结家构》助)词,可
“之垄上”是动不补译短。语,“之”是动
词,“去”“往”的意思,“垄上” 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 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
七、看句式特点 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①多需于要南借亩之助农几夫种特殊是亩句介之式宾农来短夫语”理后介解首宾。句短,语,“于 “南 于”
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
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 今而后已而已而
当“而”而不“而”,不当“而” 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
连,并列
虚词小故事之“而”
复合词,兵何 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 况跪也君而,表而,而(反而4((问)1(3连))翁2,二)有豪假代设螯意杰况,你,战,者非乎瞻,蛇?予然连鳝故马青,之冯首取递进穴婉可之无贞也于可曰。蓝连,寄:”而转托“婉(折者诸贞5), 青非复一合于特会词儿蓝效,。书婉生贞终博日学而而((7)6)思日也连,参。修省众饰乎应连己之,,。承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必考题型解答技巧之虚词的推断技巧【考点解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
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技巧点拨】1、句意推断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即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代入推断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几乎所有的意义和用法,但不知道它在某个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那么我们可以把它的每个意义和用法都带入到这个句子中来试一试,如果某个用法和意义讲的通,那么它就可能是这个意义和用法。
3、语法推断法。
文言文中讲究句子对称,在一些文言文尤其是骈体文中,一般来说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大致相同。
我们可以由上一个句子中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下一句话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看是否讲得通,如果讲的通,那么他们的意义和用法可能相同。
4、标志推断法。
有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具有特殊的标志。
比如判断句中的标志“者”“也”“乃”等。
被动句中的“见”“于”“见……于”等“也”常在居中表停顿等。
其意义和用法是固定的,只要找出它的标志,就能知道它的意义和用法了。
【经典例题】【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A、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
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
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
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
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
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
《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
”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注释:(1)胜,超过。
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
(2)敦比:注重从事。
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
(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
(4)輶:分量轻。
B、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
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
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
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
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1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C.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答案】14.C【解析】题干是“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在答题时把实词和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A项,“日”:作名词,每天的日常事情;B项,“胜”:作副词,完,全都。
D项,“其”,作代词,那。
C项,“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以不译;助词,表停顿,不译。
参考译文:A、积少成多之道:一月一记不如一日一记,一季一记不如一月一记,一年一记不如一季一记。
人之情往往不在意小事,大事到来的时候奋起振作。
于是常常干不过那些专事小事的人们。
为什么?因为小事情经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大,所以日积月累效果很大;大事情不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很低,所以累计的效果并不大。
所以善于从每天的日常事务做起的人可以称王,善于每季统计工作成效的人可以称霸,只会亡羊补牢的人很危险,荒淫无度不务正业的人必然灭亡。
所以王者注重每天每日的事情,霸者注重每个季书发生的事情,勉强维持的邦国往往是危殆之后才想到难受。
而亡国之君直到灭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国破家亡,死到临头才知道自己要掉脑袋。
亡国之祸往往是悔不胜悔。
霸者之显赫可以以时记载;王者之功名,每天都记也记不完。
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与之相反一-能积微者则速成。
《诗经大雅蒸民》上说:“懿德就像鸿毛,人们却举不动它。
”说的就是这的道理。
B、假使治乱存亡如同高山与深溪,如同白垩与黑漆,则用不着智慧了,虽愚蠢也可以了,而治乱存亡则不然,似乎可知,似乎不可知;似乎可见,似乎不可见。
所以智士贤者共同积心处虑来求得,尚且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所以治乱存亡,其开始时如秋毫,察其秋毫,则大事就不会有过错了。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
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从此以后,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
【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白蘋洲五亭记[唐]白居易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
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为名也。
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①为荒泽。
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
旋属灾潦荐②至,沼堙台圮。
后又数十載,委无隙地。
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
观其架大漢,跨长汀者,谓之白蘋亭。
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
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
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
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
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
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タ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游者相顾,成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时予守宫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
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覙缕③梗概,十不得其二三。
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
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
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
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
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
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
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注】①鞠:皆,尽②荐:连续③覙缕:逐条陈述9.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因.以为名也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B.作八角亭以.游息焉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C.康之.由,革弊兴利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D.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若.属皆且为所虏【答案】9.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考生应结合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来辨析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B项,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来,用来。
A项,“因以为名也”,“因”是介词,因此;“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因”是介词,因为。
C项,“康之由,革弊兴利”,“之”,结构助词,的;“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项,“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如”,像,就像;“若属皆且为所虏”,“若”是代词,你。
参考译文:湖州城往东南走二百步,抵达霅溪,溪水连着汀洲,洲名叫白蘋。
梁朝时吴兴太守柳恽在此作诗“汀洲采白蘋”,因此用它取名。
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年,有名却无亭,都是荒泽。
到了大历十一年,鲁公颜真卿担任刺史,才剪枝导流,修建八角亭来作为游玩时休息之用。
不久水灾连续而来,水泽堵塞,亭台毁坏。
后来又过去几十年,没有一点儿空地可供立足。
到了开成三年,弘农人杨君担任刺史,就疏通四渠,疏浚二池,修建三园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直到游宴息宿的用具,都有了。
看到那横跨大水长汀的建筑,称之为白蘋亭。
在二园之间、可以欣赏百花的,称之为集芳亭。
面朝广池、观白云者,称之为山光亭。
玩赏晨曦者,称之为朝霞亭。
玩耍清涟者,称之为碧波亭。
五亭依次排列,气象万千,全方位无死角,胜景无所遁形。
每到河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时,莲开水香之夜,宾友群集,舟船慢行,酒至半酣,飘然欲仙如痴如醉。
游玩者彼此相视,道:此地不知是世外之地?还是人间?又不知是否是蓬瀛昆阆,还能怎么样呢?当时我在洛阳工作,杨君写信附图,请我为亭作记。
我拿着图握着笔,冥思苦想,逐条陈述梗概,十条中不得二三。
通常胜境之地,得到人然后才能发生;人有独特的构思设计,得到美景然而后才能展开:境心相遇,一定有迹可循吗?大概这种胜境,实则起源于柳恽太守,草创于颜真卿公,发扬光大于杨君:三贤接力,事情才能成功呀。
杨君之前在舒州做州牧,舒州人安居乐业;现在在湖州做州牧,湖州人安康。
安康之路,源于改革兴利,比如改革茶法、改变税书之类的。
利兴,因此州府有多余的钱财;地方治理成功,所以平时才有空闲。
因此有余力满足高尚的情怀,成就美景,三者互相依托,难道是偶然吗?当年谢、柳二人为郡守,寄情于山水,多高尚的情怀,却没听说过他们有美好的政绩;龚、黄为郡守,忧心于黎民,有美好的政绩,却没听说过他们拥有美景。
兼而有之者,大概只有我的朋友杨君吧?杨君名汉公,字用乂。
恐年月久远,后来者不知,因此写下他的名和字。
时间为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录。
【实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清]刘大櫆许君讳曾裕,字仑高,一字南湖,桐城人也。
君少卓荦有大志,年甫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
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于书无所不读。
然其尊府以直谅为族人所怨怒,兴起狱讼,十余年而不可伸,遂发愤以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