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论语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详解12.《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生字注音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 ǐng)传(chuán)不习乎逾(yú)矩(jǔ)罔(w?ng )殆(dài)哉(zāi)箪(dān)陋巷(xiàng)堪(kān)肱(gōng)笃(dǔ)志陬邑(zōu yì)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第一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愉快朋: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第二章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第三章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另外,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我发现学生们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还是很有兴趣的。他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尝试将儒家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
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不够积极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课堂互动。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论语》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将仁爱之道运用到生活中。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论语》中的场景,体验儒家思想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过程。
此外,对于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我觉得这次课的处理还算得当。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对《论语》中的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仍然对难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这需要我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巩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儒家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举例解释:
-教学难点一:在讲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断句,并解释“北辰”、“众星共之”等词汇在文中的含义,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件:3.11《论语》十二章(共19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件:3.11《论语》十二章(共19张PPT)
• 【交流点拨】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 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 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 【交流点拨】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 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 样。”
字词:
• 1.字音识记。
• 论语(lún)
愠(yùn)
曾子(zēng)
• 三省(xǐng)
传不习乎(chuán) 逾矩(yú)
•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 好之者(hào)
曲肱(gōng) 笃(dǔ)
• 2.通假字。
•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字词
3.一词多义。
知人 温不 故知 而.而 知.不 新愠 (( 动动 词词 ,, 得了 到解 ))
介绍孔子:
公元前522年,孔子开始收徒讲学。主张“有教无类”:不分 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四方弟子云集。庄子 的一则寓言里说,孔子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 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 也代指教育。关于“杏”有两个不同说法,一指杏红飘香;一 指银杏,“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树杆挺拔直立,绝不旁 逸斜出,象征弟子们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治 病,象征弟子们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
《论语》十二章
得力其尔中学
介绍论语:

《论(lún)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
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
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1《论语》十二章 课文同主题阅读 季氏将伐颛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1《论语》十二章  课文同主题阅读    季氏将伐颛臾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46张ppt)(优质版推荐)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46张ppt)(优质版推荐)
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不生气发怒,难道不是一 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 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一、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
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
《论语》主要讲了三方面的问题: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修身做人,课文哪些章节或句子讲学习 态度、哪些章节或句子讲学习方法、哪些章节或句 子讲修身做人?
这一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此章讲的是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 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 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 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 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 能够灵活地运用。
子曰:“饭
疏食,饮水, 曲肱(ɡōnɡ)/
❶这句话的意思是广泛学习并且坚定的自 己的志向。 ❷它启示我们一个人要有所成 就,就要广泛地学习又要坚持自己的着志 向,只有这样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有所 积累和发展。
各类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通假字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其他
重点实词 关键语句
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七章)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九章)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第十章)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PPT课件带内容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PPT课件带内容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不亦君子乎
古 :指有才德的人
今 :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可以为师矣
古 :可以、凭借
今 :可能、许可

饭疏食,饮水 古 :粗劣



饭疏食,饮水 古 :冷水
今 :疏通、疏散 今 :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古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 :平民百姓



吾日三省吾身 古 :泛指多次
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本课来自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2.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读准字音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曾.子(zēng) 传.(chuán) 不习乎逾.(yú) 罔.(wǎng)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三.朗读节奏【交流点拨】提示:①读时要字正腔圆。

“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②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③把握重读和轻读。

④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四.疏通文意1.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子.曰(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3)不亦君子..乎(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5)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6)不逾.矩(越过,超过)(7)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有害)(9)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爱好)(11)饭.疏食饮水(吃) (12)曲肱.而枕之(胳膊)(1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这,指河水;舍:舍弃,放弃)(14)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 (15)博学而笃.志(纯一,专一)2.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3.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乐趣)(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4.古今异义(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教案《论语》十二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教案《论语》十二章
(3)道德教育:通过文本的学习,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如诚信、友善、尊重他人等,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
(4)学习方法:关注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运用。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阅读: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存在一定难度。识别并解析文本中的难句、生僻字,如“八佾舞于庭”、“曲肱而枕之”等,是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难点的关键。
(2)词汇用法:古文中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现象较为常见,如“说”字的用法,需要教师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
(3)文化背景:理解《论语》中的儒家文化思俗等的学生来说,这是难点之一。
(4)道德情操:如何将文本中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教师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践行。
五、教学反思
在这次《论语》十二章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更加耐心和细致地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逐步克服这些难点。
首先,我在导入新课环节提出的问题,学生们反应热烈,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这说明贴近生活的例子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也让我看到了将传统文化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5.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分析,锻炼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词汇、句式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掌握《论语》十二章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词汇和句式是理解文本的基础,需要教师重点讲解和强调。
(2)儒家文化思想:重点解析孔子及其弟子所阐述的儒家文化思想,如孝道、仁德、礼治等,以便学生能够把握文本的核心观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教学课件
④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二十七页,共三十四页。
疑难探究
2.《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我们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如本课所选的各
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 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孔子说:“几人同行,其中必然有可以做我老师 的人。选取他们的长处而学习,将他们的不足作为借 鉴而改正。”
第十五页,共三十四页。
整体感知
流逝的时光
舍弃、放弃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河边。川,河流 。
代词,这,指河水
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 水一样,日夜不停。”
其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
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学习《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国的 文化传统。
第二十八页,共三十四页。
主旨归纳
本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 的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旨在启示我们:学习要有端 正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 阔,志向坚定,理想远大。
第三十页,共三十四页。
教材习题
1.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呢?和朋友交 往是否做到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 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4.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而言就像浮云一样。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件(完美版)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件(完美版)

课文探究
•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 顶真 •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
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八章
分析文义
吃饭
名词作动词
冷水
• 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
粗粮
弯着胳膊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正当手段
对于
顺承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乐趣
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 传 不习乎?”
转折
传授的知识 动词作名词
而不忠乎?
转折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1、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 2、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 3、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4、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5、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 6、多么好的想法啊,你真是一个会想的孩子! 7、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 8、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 9、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10、你又想出新方法了,真会动脑筋,能不能讲给大家听一听? 11、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都佩服你! 12、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彩! 13、你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 14、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15、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16、你真爱动脑筋,老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 17、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造性,老师特欣赏你这点! 18、××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 19、你的思维很独特,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20、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 21、你有自己独特想法,真了不起! 22、你的办法真好!考虑的真全面! 23、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 24、老师很欣赏你实事求是的态度! 25、你的记录很有特色,可以获得“牛津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教案

11 《论语》十二章第1 课时(1~6 章)1. 背诵前六章。

第2 课时 (7~12 章)背诵并默写《 < 论语> 十二章》。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众所周知,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 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 应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使他们在情操修养, 立身处事, 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以及乐善好学的品格。

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练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1. 【电子教案】【同步课件】【备课资源】【同步试卷】详见光盘内容。

2. 【拓展延伸】孔子尊师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有这样一段尊师重教的故事。

公元前521 年春, 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南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 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 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室之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 于是在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 与南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 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室史府拜望老子。

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 赶忙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 料想便是老子, 急趋向前, 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 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 孔子离座回答: “我学识浅薄, 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 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 便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 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 “老子博古通今, 通礼乐之源, 明道德之归, 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 他说: “鸟儿, 我知道它能飞; 鱼儿, 我知道它能游; 野兽, 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 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鱼钩来钓到它, 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章文言文完整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章文言文完整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章文言
文完整版
目录
1. 《论语·学而》
2. 《礼记·大同篇》
3. 《诗经·秦风》
《论语·学而》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礼记·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
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诗经·秦风》
秦、秦、尔燕将何之?寻燕于蓁;有辟其门者。

心之忧矣,之子无良矣。

秦、秦、尔莫诉乎行若之何?寻燕于藩,有辟其关者。

心之忧矣,之子无谖矣。

结语
本文提供了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的古章文言文完整版。

其中包括《论语·学而》、《礼记·大同篇》和《诗经·秦风》三篇文章。

这些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学和文化价值,通过背诵它们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文本解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文本解读

《论语》十二章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

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

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先后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

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

于是有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春秋战国之交的“百家争鸣”,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

中国传统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都产生于那个时代。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即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

经过历史的淘汰和选择,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之后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2.《论语》的体例与儒家的内涵很多同学很好奇这一课每一句后面都有《学而》《为政》等标注,这是什么意思呢?《论语》一共有二十篇,每一篇一般取这一篇的前两个字作为题目。

比如第一篇开头是“子曰:‘学而时习之……’”所以这一篇的题目就是“学而”。

最后一篇的开头说“尧曰:‘咨!尔舜……’”所以这一篇的题目就是“尧曰”。

《论语》起于“学而”,终于“尧曰”,这是儒家的一种体例。

又如《荀子》起于“劝学”,终于“尧问”。

学者称,这代表了儒家的一种认识:一个人只要立志于“学”(这里的“学”,大概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那他便算一个“君子”,君子求“学”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圣人(“尧”)。

也就是说,儒家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孟子进一步阐述这种观点说:“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一个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大概也是儒家不能成为宗教的一个重要原因:宗教信仰的神祇或教主,都是高高在上、凌驾众生的,修信的教徒,甚至也是要分种族、种姓的;儒家则不然,不管你出身如何,只要你立志求“学”,你便是君子,只要你不断求“学”,最终你便可以达到儒家的最高层次——“圣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 )语文课件:11《论语》十二章 (共12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 )语文课件:11《论语》十二章 (共12张PPT)

•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 •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 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 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以后按时复习它,不也很愉悦嘛? • 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很快乐吗? • 1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翻译: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就能领悟新的理解和体 会,可以凭借这做老师了。 • 1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却不思考就会对此感到迷惑,思 考了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句子默写
•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古今异义
•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时;今义:时间。习,古 义:复习;今义:学习) •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 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 人。) •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一词多义
•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 可以为师矣(做) • 2.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却) • 温故而知新(表顺接) •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 温故而知新(得到) •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板块八、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阅读后三章,这几章把“时光”“志向”“学习”与“仁”结合在一起。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表达观点及理由。 示例:时间是最公平的东西,它不会由任何人的意志而加快或减慢,珍 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善待你。我们应该确立自己的志向,虚心坚持, 做一个有追求的人。
2.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为所欲为 乐在其中 三人行,必有我师 3.把握文章主旨 仔细品读课文,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看法。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 在启发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 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 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 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3.古今异义 (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2)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如知而为
(二)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 因此愤慨,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论语〉十二章》 说课稿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 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论语〉十二章》,下 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 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28张PPT)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28张PPT)
• 《论语》还是出成语最多的书。
• 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比较大。 《论语》是仅次于《圣经》的世界第二 大畅销出版物。 《论语》在影响世界历史的100部名著排 行榜中排第11名
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有关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名丘,字 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多达三千,贤弟子 七十二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课文
探究 •本章讲学习 方法,阐述
学习与思考 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品质高尚
• 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忍受 担忧,发愁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
乐趣
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 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 而发愁,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 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 学说 。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 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思” 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 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 所不包。
听范读: 要求:
1、听清容易读 错的字
2、划分出节奏
第一章
先生,指孔子
• 孔子在世界的影响也很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 西方有学者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认 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 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 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精品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精品课件)

答案示例: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
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
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答案示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铭记圣贤之道
改进学习方法 端正学习态度 重视修身做人
结合注释,字字落实
答案示例: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 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讨自己:替别人办事是 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呢?老师 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结合注释,字字落实
答案示例: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有所成绩, 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 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为所欲 为,但也不会超出法度。”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 矣。”
1.各学习小组借助课内注释初步疏通文意。 2.寻找《<论语>十二章》中流传至今的成语。
初步疏文意
2.寻找《<论语>十二章》中有很多至今在现代汉 语中能用的成语。
答案示例: (1)三省吾身 (2)博学笃志 (3)三十而立 (4)四十不惑 (5)温故知新 (6)从心所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
首。
论语
1.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2.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3.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4.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
时: 按时 日:每天 三:泛指多次 谋:谋划事情 罔:迷惑 殆:疑惑
句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译
默写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说: 乐: 愠: 为: 罔: 殆:
注音
时: 日: 三: 谋: 罔: 殆:
翻译
翻译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 (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 不学则殆(dài)。”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为“四书”。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 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