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二所第二版教育学基础框架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3bc32b28581b6bd97f19ea4e.png)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 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 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 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 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2022年教育学基础课程 第二章教育功能(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编)
![2022年教育学基础课程 第二章教育功能(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编)](https://img.taocdn.com/s3/m/a23e7b75680203d8cf2f24d3.png)
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一、个体发展的内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内涵:个体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 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 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Leabharlann 个体发展的影响因素:1
遗传
2
环境
3
教育
4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 社会化的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 个性化的功能
当她们被领进孤儿院时,一切生活习惯都 同野兽一样,不会用双脚站立,只能用四肢 走路。她们害怕日光,在太阳下眼睛只开一 条窄缝,而且不断地眨眼。她们习惯在黑夜 里看东西。她们经常白天睡觉,一到晚上则 活泼起来。每夜10点、1点和3点循例发出非 人非兽的尖锐的怪声。
她们完全不懂语言,也不发出人类 的音节。她们两人经常动物似地蜷伏在 一起,不愿与他人接近。她们不会用手 拿东西,吃起东西来狼吞虎咽,喝水也 和狼一样用舌头舔。吃东西时,如果有 人或有动物走近,便呜呜作声去吓唬人。 在太阳下晒得热时,就张着嘴,伸出舌 头来,像狗一样的喘气。她们不肯洗澡, 也不肯穿衣服,并随地便溺。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个体的社会化,指个体在出生后的发展中, 习得社会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 并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即由一 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1920年10月,一位印度 传教士辛格在印度加尔各答 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 的女孩。大的女孩约8岁, 小的1岁半左右。据推测, 她们是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 带到洞里去的。辛格给她们 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 (Kamala)、小的叫阿玛拉 (Amala)。
(二)从作用的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 正向功能: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 和作用。 负向作用: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 作用。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https://img.taocdn.com/s3/m/646bf96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1.png)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对培养人类智力、品德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中国,教育学专业被广泛设立于各大学,特别是一些重点院校,在教育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本文将分享全国12所重点院校的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
一、北京大学教育学基础课程是北京大学教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涵盖了教育思想史、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等重要内容。
教育思想史主要介绍了教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不同教育思想家的观点和贡献。
教育心理学课程将重点关注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并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法律课程则介绍了国家教育法规和教育法律的基本原理,为学生提供了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
二、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教育学基础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其中,教育社会学课程旨在分析教育现象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变革对教育的影响。
另外,学校还开设了教育科学与技术课程,介绍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三、复旦大学复旦大学的教育学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该校的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涵盖了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巧,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此外,教育经济学课程则介绍了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投资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决策能力。
四、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教育学基础课程注重跨学科研究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育统计学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教育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方法,为教育政策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艺术教育心理学则关注艺术教育的心理过程和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艺术教育的独特性。
五、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教育学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教育实习课程提供了实地教学实习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锻炼教学能力和教育观察能力。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3篇)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0c4bcc5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ce.png)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3篇)教育学基础(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一、教育的定义与本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手段。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够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特指学校教育,即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品德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个体。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社会的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生产技能和生存经验的传授,教育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和模仿。
意义:这种教育形式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教育逐渐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制度。
例如,古希腊的“学院”和中国古代的“私塾”。
封建社会的教育:教育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
例如,欧洲的中世纪大学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特点:古代社会的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以宗教、伦理和政治为主。
3. 近代社会的教育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兴起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教育开始面向大众,教育内容更加注重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
教育制度的变革:各国纷纷建立现代教育制度,推行义务教育,教育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础。
4. 现代社会的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终身教育的理念:现代社会强调终身教育,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
三、教育的基本功能1. 个体发展功能知识传授:教育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技能训练:教育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品德培养:教育通过德育课程和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学参考书目
![教育学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748c312769dc5022abea0008.png)
教育学参考书目一、“教育学原理”部分: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学科学出版社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4、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6、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7、《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8、《教育原理(修订版)》,孙喜亭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9、《教育原理》,袁振国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0、鲁洁,《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11、郑金洲编写的《教育通论》二、教育心理学部分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冯中良、伍新春等编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4、《教育心理学》(教育分支学科丛书)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5、《教育心理学》,瞿葆奎,人民教育出版社6、《教育心理学》,张春兴,浙江教育出版社7、《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8、《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皮连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9、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三、中外教育史部分1、王炳照等编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孙培青编著,《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袁振国主编的《中外教育史》四、教育研究方法部分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袁振国编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3、李秉德编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4、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5、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6、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注:标黑体字部分为重点推荐书目。
教育学 12院校版
![教育学 12院校版](https://img.taocdn.com/s3/m/2d59b949c850ad02de8041fe.png)
教育学基础笔记(十二院校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 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12校教育学基础
![12校教育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d59eebbf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e8.png)
12校教育学基础
我曾经在12所学校学习过,这段经历给了我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一些关于12校教育学基础的思考和观点。
12校教育学基础是教育的基石。
在这些学校中,学生们接受了全面的教育,包括语言、数学、科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
这种全面的教育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12校教育学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们在学习中被鼓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这种培养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12校教育学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们在学习中有机会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各种任务和项目。
这种团队合作的经验不仅帮助学生们学会与他人合作,还培养了他们的领导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12校教育学基础中,教师是关键的角色。
他们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们的引导者和榜样。
教师们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探索知识的乐趣,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12校教育学基础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们不仅在学术上取得进步,还在体育、艺术、音乐等方面有所发展。
这种全面的发展帮助学生们培养了健康的身心素质,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12校教育学基础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深信,通过12校教育学基础的培养,学生们将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取得成功,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育学基础课件-十二所高校版
![教育学基础课件-十二所高校版](https://img.taocdn.com/s3/m/6ff6a74a312b3169a451a433.png)
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 的时间标准
2020/3/13
“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 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 教育”
19
非制度化的教育:
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 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 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 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 9. A.C.奥恩斯坦著,《美国教育学基础》,刘付忱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 10.袁振国著,《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版。
▪ 11.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1~25)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 12.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年。
本课程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相关专业必修的教育类 课程之一。它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 育规律的社会理论学科。主要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师范生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学素养, 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生所必须具备的教育观 念、知识与技能。为以后创造性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 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制度化的教育:
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是指由专门的 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制 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
2020/3/13
20
▪ 家庭教育:
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 学校教育:
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 社会教育:
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2020/3/13
11
教育家解释什么是教育
▪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子思说:“修道之谓教。” ▪ 卢梭认为:“教育应当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
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版
![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版](https://img.taocdn.com/s3/m/bef0fcc7e45c3b3566ec8b29.png)
学校体系,在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 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降低了人类自我成长的
责任心。因此,应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
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代之以自主学习的
“教育网络”,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人人平等、自律 自助、愉快交往的“非学校化社会”。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 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一般的看书了解就可 要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 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优势与长处,最终形成“教育合力”
(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 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注意三方面: 1、首先要把握它们所处时代的生产力、经济状态 以及上层建筑的特征。 2、农业社会的教育不等于“农业教育”,前者是基 本的教育形态,后者是专门的教育类型。 3、三种形态的教育,是建立在前一种形态教育基 础上的,彼此是一种历史的连续性。
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
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 把他们培养
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 2、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
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 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二、教育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 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 社会发展的使命 ▪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 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 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 一种“规定”
《教育学》参考书目
![《教育学》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fdcbc72c4b35eefdc8d33326.png)
《教育学》参考书目:
1、《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4、彭钢张晓东编著:《课程理念的更新》
5、张晖编著:《新课程的教学改革》
6、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7、卢梭:《爱弥儿》
8、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
9、薛涌:《美国人是如何培养精英的》
《精英的阶梯》
10、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
11、张民生、于漪:《教师人文读本》(上、下修订本)
1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13、闫学:《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
14、顾明远:《野花集》
15、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真情与智慧》
16、刘铁芳:《守望教育》《走在教育的边缘》
17、林崇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18、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第二版)。
教育学基础_十二院校版
![教育学基础_十二院校版](https://img.taocdn.com/s3/m/74542d49b84ae45c3b358c6f.png)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
a)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b)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c)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d)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2024教育学大纲
![2024教育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06cf791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00.png)
2024教育学大纲
2024年的教育学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基础理论:包括教育学基本原理、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社会学理论、教育经济学理论等。
考生需要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各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
2. 专业核心知识:涵盖了教育学的各个领域,如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评价与测量等。
考生需要深入理解并掌握这些核心知识。
3. 教育研究方法:包括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等。
考生需要了解并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能够进行独立的研究设计。
4. 教育实践:关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如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等。
考生需要了解当前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5. 教育管理:涉及教育组织管理、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教育质量管理等方面。
考生需要了解教育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掌握教育管理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以上是大致的框架和内容,具体内容可能会有所调整。
建议考生及时关注相关考试信息,了解最新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要求,以便做好备考工作。
完整版)全国十二所第二版教育学基础框架
![完整版)全国十二所第二版教育学基础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d13e9f01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7a.png)
完整版)全国十二所第二版教育学基础框架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定义教育被定义为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
这个概念可以被分为广义、狭义和更狭义的定义。
二、教育的认识教育的要素包括教育者、研究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可以被划分为非制度化和制度化教育。
同时,教育系统运行的空间特性可以被划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
社会形态的变迁也可以被划分为农业、工业和信息社会。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起源可以被归结为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心理起源和劳动起源。
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以及信息社会的教育。
四、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产生可以被归结为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以及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
教育学的创立标志包括研究对象的教育问题、形成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概念、范畴的体系、科学的研究方法、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以及出现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教育家及著作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
教育学的发展包括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制度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和批判主义教育学。
当代教育学的状况包括问题领域急剧扩大、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多样化、分工发生变化,形成庞大学科体系、研究和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学术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广泛以及对自身的反思,形成元理论。
第二章教育功能教育功能被定义为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可以被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以及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包括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
此外,教育还具有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这些教育功能可以被多维度地复合分类。
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正向和负向两个方面。
正向功能包括改善和提高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文化保存、文化选择、文化融合、文化创造、通过劳动力的生产和生产的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公民和人才的培养、思想传播和制造舆论、促进社会民主化等方面。
教育学基础 十二高校联合编写
![教育学基础 十二高校联合编写](https://img.taocdn.com/s3/m/46cc4df5fab069dc502201b4.png)
教育学基础十二高校联合编写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教育功能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第二节教育的个性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四节教育功能的实现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
第二节学生
第三节师生关系
第六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第二节课程组织
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课堂教学
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
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
第三节课堂教学策略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一节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第二节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
第三节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学校生活
第四节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第五节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第九章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班级组织
第二节班级管理内容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
第十章学生评价
第一节学生评价概述
第二节学生学业评价
第三节学生品德评价
第四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
第一节教师即研究者
第二节教师教学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第三节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第二节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第三节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第四节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定义: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广义,狭义,更狭义)
一、教育的认识(二)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划分:(非制度化,制度化教育)
(三)教育的形态2、教育系统运行的空间特性划分(家庭,学校,社会)
3、社会形态的变迁划分(农业,工业,信息社会)
1.神话起源说
(一)教育的起源 2.生物起源(英)沛西能(法)勒图尔诺
3.心理起源(孟禄)
4.劳动起源苏联和我国教育历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1、农业社会的教育;;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2、工业社会的教育(各阶段教育的特征)
3、信息社会的教育
(一)教育学的萌芽:《学记》
三、教育学的产生 1.条件(1)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2)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3)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
发展(1)研究对象:教育问题;
(2)形成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概念,范畴的体系。
(二)教育学的创立(3)研究方法:科学的
2.创立标志:(4)研究结果: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组织结构:出现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3.教育家及著作:培根、夸美纽斯(近代第一本《大教学论》)、康德、赫尔巴特(现代第一本《普通教育学》)、
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三)教育学的发展实验教育学:(德)梅伊曼和拉伊
文化教育学:(德)狄尔泰
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杜威和克伯屈
制度主义教育学:(法)乌里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批判主义教育学:(美)鲍尔斯和金蒂斯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多样化;(3)分工发生变化,形成庞大学科体系;
(4)研究和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学术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广泛;(6)对自身的反思,形成元理论四、教育学的价值: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